登录|注册新帐号

  • 31阅读
  • 0回复

(22届主题试题)第22届“国文杯”中小学生文化作文等级测试暨大赛征文初赛主题试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admin
 

发帖
3554

第22届“国文杯”中小学生文化作文等级测试暨大赛征文
初赛主题试题

一、(中华文明和西史辨伪)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4年,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距今约8万至6万年的遗址,以其特殊的饱水环境,罕见地保存了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丰富遗存: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化石,包括4种花椒种子;带有刻划痕迹的骨片和石器;系统性用火证据;以及穿孔装饰品。这些发现打破了东亚现代人演化瓶颈期的论断,展现了东亚古人类复杂的技术适应、广谱取食策略和精神表达,为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提供了坚实证据。

这与西方许多考古只发现个别孤证不同,它是一个系统性的生活场景的存在。

作文要求:请从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任务一:穿越时空的想象

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8万年前濛溪河畔的先人,请以濛溪河畔的一天为题,通过讲述你的种植、狩猎、生活或情感经历,展现远古人类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任务二:文明源流的思考

请以地下的答案:重写人类史前史为题,结合濛溪河遗址及其他中国考古新发现(如稻城皮洛遗址、仰韶遗址、三星堆等),并类比西方文明的考古过程和发现的文物多是孤证,论述这些发现如何颠覆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中华文明西来说,并谈谈我们应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连续性。

理由

书本之外,学生还要学会阅读考古遗址这本地下大书。

它比文字记叙更真实、更精彩、更完整、更全面。

本题以资阳濛溪河遗址这一考古重大发现为切入点,融历史性、想象性与思辨性于一体,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独特路径。

材料提供的双重任务选择,兼顾了不同思维特长的学生:任务一借助文学想象,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体验先民生活,感受中华大地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原始脉动,培养历史共情力;任务二侧重理性思辨,引导学生关注考古发现对重构人类史前史、打破西方中心论叙事的意义,学会质疑西方考古和西方历史中的虚假内容,站在平视西方历史的视角,思考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深层原因,培养历史批判力和理论思考力为未来重写真实的世界史打下文化基础

考古工作者还在资阳、内江、遂宁、绵阳等地,先后发现了与濛溪河遗址文化类型相似的遗址点,构建起了一个共计百余个点位、主体年代在距今约10-5万年、跨区域的濛溪河遗址群。这些东亚古人类的故事,发生在传统理论中的“走出非洲”以前。

此题呼应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考古这一地下史书,从百万年人类史视角理解中华文明,认识中国特色的历史根基。

濛溪河遗址中6万年前的花椒、刻画符号和广谱食谱、接骨草、筋骨草等药用植物,葡萄、乌蔹莓等浆果类植物遗存,以及亚洲黑熊、中国犀、剑齿象、水鹿、水牛、貘、中华鳖、蛇、鲶鱼等多种动物种类等生动细节,为写作提供了具体而生发的起点,既能避免空泛议论,又鼓励学生关注考古发现背后的文明意义,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希望通过此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不仅在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数千年,更在于这片土地上人类长达百万年的持续演进和创新适应——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深根基。

这与近代欧洲不同,他们暴富以后,找不到自身文明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只能曲折地去寻找古希腊、古埃及和苏美尔文明作为自身文明的源头,却又漏洞百出。

也许,在文明的比较中,我们更能坚定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