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国文杯”中小学生文化作文等级测试暨大赛征文
初赛初中组试题
一、(经义)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开篇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之学者,读书明理;今之学子,求知增慧。学习之乐,乐在何处?乐在豁然开朗之顿悟,乐在日有所进之充实,乐在知行合一之实践。
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谈对“学而时习之”的体会和理解。
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结合具体学习经历;600字左右。
命题理由:
《论语》开篇之语,道尽孔门精髓。
学是前提,习是根本。没有习的落地,所有的学都只是镜花水月,无根之萍。
学是知,习是行,知行合一才是中国人的行为哲学。
本题取法经义阐释之道,择《论语》开篇之句,引导初中生反思学习之本真。
既溯中华治学传统之源,又观照当下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在古今对话中领会求知之乐,培养学习之内驱力。
语料浅近而意蕴深远,契合初中生认知水平。
二、(策论)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校园是莘莘学子共同生活的家园。《礼记》言:“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同学相处,贵在友善;校园和谐,重在互助。然校园中偶有欺凌之事,令人忧心。
请针对如何营造友善校园,提出你的思考和具体建议。
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观点明确,有理有据;600字左右。
命题理由:
校园霸凌已成为当今学校最大的安全问题。
古人云家齐而后国治,作为当代青少年至少要校宁而后才国安,这是时代给你们的课题。
本题承续策论“经世致用”之精神,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现实问题。
以校园生活为策论对象,既贴近学生经验,又培养其观察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用《礼记》古训,植根中华美德传统,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校园建设。
本题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校园病历诊断书一类的实用文体,目的是提出能解决校园霸凌的策略。
三、(史论)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相交甚厚。鲍叔牙深知管仲之贤,屡次荐于齐桓公,终成霸业。司马迁赞曰:“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这则历史故事对当今同学交往有何启示?请结合现实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结合现实生活;600字左右。
命题理由:
初中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益友和损友,并出示了许多交友名言,还有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莫逆之交、管鲍之交等典故,意在告诉大家学会交往。
交友不慎,有时会贻害终生。
本题取镜历史典故,以“管鲍之交”这一经典友谊范例,引导初中生思考真挚情谊之真谛。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能力,懂得欣赏他人、珍视友谊,涵养宽容大度的品格,落实立德树人之教育根本。
初中组命制理由
青少年开始走进社会,认识社会,树立理想。
那么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三道试题依经义、策论、史论之传统,分别对应立德、善治、鉴往之维度。
经义题培其学习之趣,策论题养其处世之智,史论题育其交友之道。
三者共构,既承千年科举取士之精神——重德行、重实务、重历史,又契合当代素质教育之要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题料皆取自初中生熟悉之经典与生活,要求具体而微,引导其在文化传承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在现实关怀中培养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小切口、大内涵”,为青少年成长奠基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