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国文杯”中小学生文化作文等级测试暨大赛征文
高中组题目
一、(经义)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周易》有言:“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者也”,又云:“变则通,通则久”。
朱熹解读为:“常者,道之体;变者,道之用”。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既恪守“常”之核心——仁义礼智信等永恒价值,亦顺应“变”之潮流——制度、技术、文化之创新。而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日新,思潮激荡。我们应如何理解与把握“守常”与“创变”的智慧?
请结合以上材料,围绕 “守常”与“创变”这一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命制理由
优秀传统文化在近百年的西方文化冲击和自身文化的自卑自残下,还剩下多少内核?
还有多少人的血液里面,储存着中华文化基因?
此题植根中华智慧“常变之道”,融通古今。
既承经义阐发义理之传统,重经典诠释与价值思辨;又应新时代对创新与传承融合之渴求,引导学生思考恒定价值与应变创新的辩证统一。
旨在涵养青年既植根文化深厚土壤,又能面向未来开拓创新的格局与能力,引领教育回归“立根铸魂”与“启智增慧”并重之本。
我们这几代人最需要做的事是守根,守住中国价值观,做中国文化人。
因为我们已经变得太多,变得我们都不认识自己了。
二、(策论)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策问曰:“泰西工商之政,如何而能裨中国?”今观寰宇,人工智能勃兴,数字经济潮涌,新质生产力摧枯拉朽。然《大学》云:“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管子亦言:“仓廪实而知礼节。”
当此变革之际,请策论以下问题:我国当如何循“义利相济”之古训,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创新与伦理、增长与可持续?试结合具体产业领域,阐发传统智慧对当代科技经济发展的启示。
要求:自拟标题,观点鲜明;须援引至少两则中华经典论述;结合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或绿色科技等具体领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命制理由
正确认识科举试题考查学生解决国家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题直承1904年中国最后一届科举策问之遗韵,以“西学东渐”现代命题呼应百年变局。
目的是正确认识古代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传承千年考脉、考理、考策的问题。
这才能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大千世界,思考治国安邦,建不朽之功业,而不仅仅是静坐书斋,刷题宿构。
这也是思考传统考试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方式。
本题选取“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强音,契合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要求考生在传统义利观框架下审视当代发展难题,体现经世致用取向。
题干嵌入《大学》《管子》等经典,既考查传统文化素养,又引导辩证思考科技与人文、创新与伦理的关系,呼应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
此命题可激发青年学子从中华智慧中汲取解决现代问题的灵感,培养既植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战略思维,真正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教育目标。
这应该成为未来高考作文的一种趋势,由文化作文通过竞赛试题率先提出来了。
三、(史论)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唐太宗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贞观政要》载魏征奏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观今之世,数字技术使天下言路空前畅通,然信息泛滥、舆情汹涌,真假难辨。古今治国理政,皆面临如何广纳善言、明辨是非之挑战。
请以唐代谏议制度为历史镜鉴,论述在当今网络时代,如何构建集众智、达共识、促善治的公共言路体系。
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须援引至少两则中国历史典故或经典论述;结合当代社会现象或技术特点;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命制理由
当网络信息成为一道信息洪水冲击人们的精神堤岸,一部分人已经失去分辨能力。
兼听不一定明,反而无所适从,难辨真假,特别是网络水军的存在。
有时甚至被舆情裹挟,难断是非。
这与信息闭塞的古代截然不同,却带来同样的问题:如何了解真相,制定对策?
本题承续中国史论“鉴往知来”之传统,取镜贞观治国智慧,直面数字时代治理新挑战。
以“纳谏与明理”为核心,引导考生从中华优秀治理传统中汲取智慧,思考如何于众声喧哗中明辨是非、凝聚共识,既弘扬理性建言、虚心纳谏的古典政治美德,又回应算法推荐、回声室效应等当代议题。
此题契合新课标“辩证思维”与“文化传承”要求,培育学生历史思维与时代关怀,引导教育走向培养“鉴古知今、经世致用”之才的道路,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青年智慧。
当然,试题要求有“须援引至少两则中国历史典故或经典论述;结合当代社会现象或技术特点”,则对考生知识积累提出了古代与当代的双向要求,也为阅卷判定高下提出了参考。
这是命题的一种新走向。
高中组命制理由
传承千年考脉和题脉、题理是今天中国文化复兴应该面对的现代化问题。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这几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曾经面对着传统文化的缺位,我们的知识结构和认知里面,还有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甚至鄙视,斥之为封建迷信。
所以,我们还没有理由说自己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三道试题以“守常创变”“义利相济”“纳谏明理”为核,分别对应经义之立本、策论之应时、史论之鉴往,共构育人之三维:植根文化深厚土壤,使青年不忘本来;直面时代变革挑战,使青年面向未来;汲取历史智慧精华,使青年睿智明达。
经义题培其根脉,策论题拓其视野,史论题铸其思辨,三者相济,正是回应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根本之问。
此举旨在引导教育超越功利窠臼,回归“立己达人”之本真,培育既怀中国心、又具世界眼,既恪守价值恒定、又勇于创新求变的时代新人,为民族复兴筑牢人才之基。
这也是中国当下高考作文命题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继续千年题理,传承千年题脉?
希望有文化的高考命题人尽快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