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10阅读
  • 0回复

(人物风采)衡水中学杨忠信:重庆最优秀教师的精神长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admin
 

发帖
3537

重庆最优秀教师的精神长相
河北衡水中学   杨忠信

图注:河北衡水中学杨忠信老师在第二届全国文化作文高考一轮复习暨名校名师名流教学研讨上讲座

与谭恒君老师相识已近二十年。

读了谭老师最近出版的专著《文化教学概论》后,油然生发出一种想法:如何定义一名最优秀教师的精神长相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话题,我觉得要说明这个话题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优秀教师究竟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

教师节期间谈这个话题,也许会让一线教师产生共鸣。

图注:谭蘅君老师专著《文化教学概论》封面

一名优秀教师,是不是至少符合以下的几项要求:

首先是教学成绩。一个优秀教师,没有优异的教学成绩支撑,一定难以服众。一线老师未必会对所谓的“特级”、“名师”、“专家”等唬人的称号多么倾倒,但一定会佩服有着优异教学成绩的老师。教学成绩是硬指标,而且这个指标不应该指向高徒出名师,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名师出高徒。

它体现在老师教差生也能出成绩,甚至赶上或超越优生班。教优生,就更应该在地区一枝独秀,这样的老师才真正被大家仰望。

其次是教学竞赛。参加竞赛应该有所斩获,至少应该是区域的一等奖。

凡是在一线呆得久了,就知道一个道理:许多名师教学成绩很好,但竞赛未必好。有的竞赛很出色,但教学却差得出奇。两者都出众者,已经很难得。

第三是教育科研。一个不会教育科研的教师,在学术上无法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到思想高度,不能将其由点到面传播、推广,总是会留下许多遗憾。

因此课题研究能力、专著出版情况、教育思想的深刻性,甚至形成独立的教育新思想等,成为一个科研型人才的标配。

第四是教育理论影响力。理论的前瞻性如何?理论的覆盖面多大?它直接体现教育理论的宽度。是单一学科还是多学科,是跨学科还是跨学段?知道这种理论的人有多少?认可并参与到这种理论的实践中来的人有多少?实用性如何?等等。

这四个方面,能够支撑起对教师优秀程度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再附加一个“最”字。

教学成绩特别优秀,教差生优生都“通杀”;教学竞赛获奖等次很高;教育科研能力强大,形成系统思想;理论前瞻、覆盖面广、认同度高。这四个方面全部占有者,绝对全国都极为少见。

如果这四个方面都是顶尖表现,则凤毛麟角了。

甚至,生活中都很难见到,完全是神一般的存在,完全配得上这个“最”字。

我为什么滋生出探求“重庆最优秀教师的精神长相”这个想法呢?

原因是我与谭恒君老师由初识至成为熟悉到无话不谈的朋友的过程中越来越佩服他!

谭老师是不是真正能称得上“最优秀”,我不知道,但至少目前在我心中是这样。我与谭老师相识相交近二十年,前前后后了解一些情况,在这里讲出来供大家讨论。

图注:《文化教学概论》一书中谭蘅君老师简介

谭老师的大名叫谭恒君,笔名谭蘅君。

语文圈内很多人知道他创建了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理论,但可能对他各个方面的情况并不很了解。

先说教学成绩。谭老师年轻时所处时代还存在分“快慢班”的情况,谭老师有一段时间在乡镇中学校教“差班”,没想到后来“差班”的成绩赶上了“快班”。于是让他教“快班”,教学成绩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最精彩的不是他参加江津区教师进城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江津城区学校,而是2002年以当时还处于重庆郊区的江津学生素质,学生中考作文却轰动重庆阅卷场,超越重庆主城学生。这是重庆中考统一阅卷20多年来之唯一。

我知道这一情况,确实佩服得紧。

2002年重庆中考成绩公布,作文满分是55分,而谭老师的学生作文,基本都在50分以上。当时担任阅卷负责人的重庆语文教研员黄新生老师在重庆市骨干教师会上,眉飞色舞地描述这事,非常激动。赞扬谭老师“指导有方”,所教学生作文“篇篇不同,篇篇精彩”。所以轰动一时。重庆市的骨干教师们都知道,江津当时最好的学生,基本都读江津一中,谭老师所教江津实验中学的学生素质,仅仅处于江津城内第二梯队。

这才是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的极致体现。

郊区二梯队学生,横扫重庆全域,这成绩堪称封神。

不知道是否可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

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全国其他省市有过类似的中考或高考战绩?

当然,至于谭老师担任班主任教出江津中考状元之类,仅仅只是点缀,远不能与此轰动场景相类比。

当时江津实验中学校报整版报道,是江津杏坛上值得记忆的大事。

第二说教学竞赛。由于二十多年前信息和意识还达不到现在顺畅的程度,谭老师没有参加过重庆市级比赛。但谭老师参加过江津区语文教师首届业务能力竞赛,大赛进行了上课和写作两项,谭老师两项都是第一!江津区的大赛通报文件上,谭老师的名字赫然排在第一位。

这已经非常难得,很多人可能会在几十名选手中荣获一等奖,但双项第一的战绩,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呢?

谭老师在《文化教学概论》的序言《文化与教育双责任下的追求——推进教育文化化的探索与实践》中,叙述自己几十年教学生涯,不仅在重庆市江津区教研会展示中学语文研讨课、示范课、送教下乡课,在重庆市初三中考复习会展示文化作文优质示范课(勿论全国讲座与中、高考各级示范课)等各种类型的优质课,他的课堂艺术和教学质量均获得地区同仁和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同时他也创造了许多第一”,其中的“第一”,就提到了这次语文教师业务能力竞赛。

图注:《文化教学概论》封底设计

谭老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与前两者一样,出类拔萃。

2005年底,谭老师出版文化作文第一本图书《文化底蕴》,开启推进“教育文化化”之“写作文化化”(已故作家莫怀戚语)先河。该书被“汉江论坛”评为2006年“十大好书”之一,成为部分名校的高考作文教材,当时与余秋雨《我的一生》,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剧《亮剑》等同时成为热点新闻,同列 “十大好书”榜上。

2006年谭老师担任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课题规划中心副主任,开始将他的教育思想“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以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的名义,面向全国招募课题研究学校。

那时教育界的文化氛围还很薄,整个国家的文化意识也处于刚刚苏醒阶段。但这样一面文化大旗的树立,却早早地揭开了中国“教育文化化”的课题研究序幕。

随后,课题同步晋级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短短几年间,参加该课题研究的学校涵盖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影响深远。

研究范围由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由语文学科到数学、英语、物理等,由基础教育全学段到跨学科、跨文化、全文化研究。

这种跨界研究甚至全体系研究,已经超出了课本知识和学科边界本身的疆域。

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组对“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文化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1983年邓小平到北京景山学校视察,提出了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1985年,为回应邓小平“三个面向”的号召,国家首次系统提出教育体制改革,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现代化,包括观念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物质现代化、教师现代化,但没有解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的“文化性”问题。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外显的张力,“教育文化化”是一种内生的力量。外显是辅助,是促进教育内容吸收内化的技术性和物质性手段。内生是根本,是决定培养什么样的灵魂的核心材料,是教育种子本身的属性。没有文化化作为教育内核,无法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打造文化课堂,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文化性”作为硬核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特征又兼具世界文化眼光的中国文化人,保证中国教育现代化不会走向西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所广一,在文化教学“十二五”开题会上赞叹:“这么好的课题,应该永久研究下去。”

但如何检验,如何设置平台来展示并纠偏存在的问题呢?

谭老师策划了“双赛”活动作为交流平台。一是“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参加学校每届十多个省市;一是“‘国文杯’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全国优质名校,如河北衡水中学、四川树德中学、浙江金华一中、广东湛江二中等都参加过。

“双赛”活动,到现在坚持了20届,算是中国课题研究的一个神话级的存在。

这个过程,成果丰富。谭老师策划、主编、编著的图书、杂志200多种,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屈指可数。他将文化作文和文化教学的意识渗透到这些纸质文字中,希望推进中国教育的文化化进程。

图书之外,论文也是课题成果之一。2018年谭老师根据中国文化基因的阅读谱系,完成了3万多字的论文《文化阅读理论及实践探索》,2019年《中学语文》杂志分四期连载, 这也是少有的大手笔。

难能可贵的是,在研究世界文化、中华文化基础上,为了探索教育的地域化、在地化追求,谭老师开始研究府志和县志文化,探究如何为本地教师的教学提供历史文化支撑。他的研究从乾隆版的《江津县志》开始,很快发现了一些当地历史研究中的空白,并纠正了一些错误观点。如发现江津历史上唯一双尚书程源居然极少有人知道,便写了万字长文《江津“双尚书”程源为何在家乡鲜为人知?——江津历代文人群像及地域思想研究(一)》,发表在重庆上游新闻。第二年,程源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人。如发现江津大力宣传的陈子昂《过龙门滩》,并非写江津龙门滩,作者也并非陈子昂,便写了万字长文,发表在《巴渝水文化》杂志,纠正错误认识。

研究过程还有一些独特发现,如《宋元400年间重庆教育中心在江津》发表在《江津决策咨询》,引发江津人对自身辉煌教育的确认,增强了地域文化自信和新时代江津人的教育憧憬。

如何将地域文化与学科教学结合呢?谭老师根据江津地名文化,写了万字长文《地名文化建构及教学运用》,发表在学科专业期刊,是全国地名文化与教学运用的开山之作。

教育史学研究也是文化型教师必须了解的重要方面。要全面了解中国现当代教育,中等师范百年教育历史是不可翻越的山头。只有走进去,才能正确认识今天中国的教育成长脉络和它的精气神。

2023年由谭老师执笔,经两年时间完成并作为主编的《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程》出版,全书以中国中等师范为“体”、巴蜀中等师范为“面”、以江津师范为“点”,结构全书,图文并茂地再现了百年中师的艰难历程,弥补了国内中等师范研究领域的不足。同时作为副主编还策划了《中等师范百年校谱》的体例和版式,此书与《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程》一同上市。

图注:《文化教学概论》扉页信息

最后说教育理论的影响力。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或者说,这是一个不怎么好说清楚的事。

我想,可以细分为这样一些方面,比如说图书、期刊论文、新闻媒介、活动数量和规模等。

教育图书从读者对象来说,有教师阅读的专著,也有学生阅读的教辅图书,才能形成立体的运用和影响。《文化教学概论》这样的专著,它的阅读对象是教师和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文化作文丛书》这样的“写作文化化”图书,阅读对象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从数量来说,谭老师200多种各类图书,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

论文也一样,有专业性比较强的教育期刊,其阅读对象是教师或教育研究者。有学生期刊,阅读对象是学生,要求写得浅易,化繁为简。这两者谭老师都有不少佳作。如果算上他们研究团队的论文,合起来也有近200篇。

教育活动来说,文化教学经历连续20届大赛,影响力可谓不小。

如重庆璧山中学承办的第十届优质课大赛,设计主题是“纪念《背影》诞生90周年”,采用同课异构。亮点是同课异构人员,包括了大学教授、博导、博士学者、教研员、明星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等,近千人聚集一堂,通过课堂教学来展示不同层次的研究者对《背影》一课的解读和课堂呈现,此为中国教育大赛史上难得的组合,盛况空前。璧山电视台、重庆电视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国学杂志》《中国教师报》《重庆晨报》等全面报道。《国学杂志》高中、初中、小学三版全彩报道。

出席大赛的各级领导有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副所长韩其洲先生、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编辑部主任刘灿、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西南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荣维东教授、重庆教科院院长徐辉、重庆教育学会会长钟燕、重庆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刘小红、璧山区委常委朱朝阳书记、璧山区教育委员会张忠主任,还有来自重庆其他区县的进修校领导及全国各地的优秀名师等。轰动山城,震动杏坛。

《文化教学概论》对举办的20届大赛设计是这样描述: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从最初语文老师感到头痛的作文教学到加入文化阅读教学;由单一的语文学科扩展到全学科;由全学科到小、初、高全学段;由全科全段到统一为初三或高一学情,检验不同老师的跨学段教学能力;由跨学段到小升初、初升高衔接教育探索;再由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到吴越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的地域教学研究;由地域文化到适应城市文化和城市群发展的教学思考;由地域文化和主流文化到跨文化思辨与跨学科融合;由单一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到不同学科基于同一文化平台的整合展示……在大赛内容的探索上,每一个创意都引领着中国教育人不断前行。

选手组合上的创新也层出不穷。由年轻选手的参赛到不同年龄的名师大赛,72岁的杏坛老将史绍典先生也站上讲台,创造中国教育史上六代同堂的大赛奇观;由全国特级教师大赛到挑战特级教师的“超特赛”;由基础教育的名师大赛到融合大学教授、学者、作家、诗人、教研员、教育局领导等的创造性教育赛事……每一次主题大旗的张扬,都让教育界升起理想和信念的曙光。

大赛宣传上,既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国学》等期刊对大赛的报道,也有专业杂志对选手的课堂实录进行登载,如《语文教学通讯》《写作》等。在大赛举办地,有地方电视台和地方媒体的报道。如第九届湖南张家界民族中学承办,张家界宣传部、教育局、旅游局作为主办单位,地方媒体全面报道。

作为推进中国“教育文化化”的连续性活动,从学术角度讲,是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升级,涉及对教师的文化化、课堂的文化化、校园的文化化、管理的文化化、教学内容的文化化、教学方法的文化化等系统性问题,解决的是用怎样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方式培养中国文化人。

这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现代化一定是中国内涵的现代化,而不是西化。

这无论从政治角度、文化角度还是学术角度,都值得探索和实践。

图注:《文化教学概论》第一章名人题词及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每章均有,一共七章。加上前面四页放13-20届大赛图片,一共呈现了第6届到第20届大赛的相关图片。

影响力,还应该包括名人题词,他们对文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看法,代表了社会智慧阶层的认知。

《文化教学概论》一书列出了54位名人和参赛选手的题词,从不同角度对谭老师的“教育文化化”追求给予了肯定。

其中一些题词评价较高。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郝志军的题词是:“文化教学,促进中国教学文化的发展。”的确,打造课堂教学的文化性,适应了文化时代的社会需求,与传统教学有较大差别,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从语文角度题词为:“文化教学,就是让语文真正踏上返乡之路。”文化,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学科的精神家园。

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题词为:“传文明火,植文化根,铸华夏魂,圆中国梦。”突出了推进“教育文化化”的中国教改特征。与中国教育学会第七、八届常务副会长,《人民教育》原总编辑,《中国教师报》创刊总编辑,《未来教育家》创刊总编辑刘堂江的题词有相似之处:“挖掘课堂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文化人格!”也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教育科学出版社原社长所广一的题词接近:“教育是‘文化’学,基于文明,养育人格,这才是教育;教育是‘生命’学,基于生命的课堂,才是文化的课堂。”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则从学生的文化应考与文化自信两个方面融合的角度,指出了文化教学不仅为学生的今天负责,也为学生的明天负责,其题词为:“文化现场的生动性、文化历史的厚重性、文化生活的新颖性、文化思辨的深刻性、文化基因的恒久性,让学生获取高分的同时,还拥有了一张与世界对话的文化名片。”

中国文联研究员、《民艺》杂志社社长刘加民从民族文化复兴的角度来理解:“文化教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的一次民族文化的觉醒和突围。”这与泰州学院赵广志的题词有相似之处:“文化教学是每一个中国人绕不过去的情结。”

文化教学是中国处于由文化自卑向文化自信过度这一个特殊阶段的产物,也是在探索中华文化复兴过程中诞生并适应中华文化崛起的教育理论。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副理事长史绍典先生见解精辟,他的题词是:“文化救学,最初是中国文化复兴与时代召唤的教育解决方案,最后蝶变为‘文明的冲突’背景下的跨文化解决方案。是文化教学选择了这个时代,也是这个时代选择了文化教学。”

这一看法,将文化教学解决中国文化复兴的问题,推向了解决世界部分教育与文化的问题。与赣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江西省赣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未来作家》副主编封义珑的认识相似:“文化教学,以世界为思考对象,以中国为主要叙事蓝本,针对全球文脉和教脉状态,着眼于世界历史文化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解决方案,让其有了三千年的时空支撑。”

《中学语文》杂志社社长聂进和《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唐斌则认为,文化教学是这个时代文化自觉与教育自觉的标志。唐总编的题词是:“着力于熏陶学生的文化人格与文化良知,把文化的衔接与修补放在课堂来进行,这标志着教育的文化自觉时代来临。”聂社长题词为:“文化教学,既是精神的底子,也是教学的内涵。让我们有理由坚信:千年后回眸,我们的目光会时时驻足在今天,感恩它开启了一个教育振兴的时代。”

中国教育学会重庆市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勇,站在五千年文化来认知:“文化教学将五千年文明成果作为源头活水,注入教学过程,让方寸之地有了文化的厚度和温润,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教学,都会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东省特级教师,临沂市教育局课改办副主任、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科科长朱成广则提升到生命高度:“文化教学,是从养育学生人格的文化特性出发,以人的生命陶养和完整性建构为旨归,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培养人生能力,给人以安身立命之本,这是文化教学的基点。”

……

这些评价已经很全面了,在我所了解的教育理论里面,这样的评价可能还没有达到天花板级别,但已经很高了。

总结起来,谭老师的文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其创造性的地方,我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1、它是中国本土原创的“教学文化学”系统理论,在世界教育史上开了一个先河:以教学的文化化,促进教育的文化化。

2、它是为解决中国百年文化创伤甚至部分断层而原创的切合中华文化复兴追求的教育理论。

3、它是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基础上内涵式升级为“教育文化化”的探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保证中国教育改革坚守中国教育文化本位。

4、它可以全学科、全学段进行推广运用。

5、它是中国目前为止,极少(或唯一)进行了20年大赛检验与纠偏并与实践融合的教育思想。

6、它是中国目前出版的教育专著里面,题词名人最多、题词质量最高的图书之一。

7、它不仅希望解决中华文化复兴这样的局部问题,还希望部分地解决“文明冲突”背景下的世界文化与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也许,在中国当今本土原创教育理论中,它的影响在未来更有说服力。中国的原创教育理论太少,有影响且实用的原创教育理论就更少。

原创理论,是为解决中国当下的社会问题而产生。

图注:谭老师在第二届全国文化作文暨名校名师名流教学研讨会上名流示范课

与谭老师交往的近二十年时间里,有很多业务上的交流,对谭老师倡导的文化作文、文化教学由了解到参与,越来越感到其内在的魅力。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我连续几年组织了我们学校参加谭老师主持的文化作文大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参加作文大赛取得好成绩的不乏后来的高考状元和很多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我觉得“文化”写作的理念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感到文化教学的理念有着和时代合拍的特点。

文化教学、文化作文的提倡根源上来自于我们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我一直在思索,谭老师由一域到全国文化理念的传播,其初心坚守的起点何在?重庆这个地方对谭老师有着什么样影响?

重庆在我的印象里,与其他文化名城如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比较起来,文化底蕴也许还有点差距。

但为什么重庆能产生像谭老师这样放眼全国也并不逊色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这让我对重庆文化有了新的兴趣。

写作本文,是希望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展示他们的教学和教研风采,让更多青年教师向他们学习,推动中国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向创造性发展跨越,圆满实现中国教育强国的目标。

也希望大家发现更多各省市的“最优秀教师”,排出中国教育的人才阵列,象9·3阅兵一样,展示中国当代教育的精神气质,让这种教育财富,引领中国由教育强国走向思想强国。

作者简介:

杨忠信,河北衡水中学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衡水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青语会会员,河北省修辞学会会员,《中学语文》杂志特约编辑,《语文周报》特约编辑,衡水市教研室特约教研员;全国“诱思探究教学”课题实验教师,参与河北省教科所高中语文教学部的实验课题,独立主持的教研课题成为省级重要课题;独立或参与编写二十几种教学资料,主持编辑的学校期刊获全国中学校园期刊特等奖;曾在河北省电视台举办的文化类节目做点评嘉宾,多次在河北省电视台做高考备考讲座;曾荣获衡水市三优标兵,衡水中学高考功勋教师、高考明星教师,高考优秀教师,首席教师等称号。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