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程》序言:
这是中等师范英雄纪念馆
——重庆市江津区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
编者按:本文是《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程》一书的序,由时任重庆市江津区中等师范教育研究历史会副会长谭恒君所写。署名时改为研究会名称。本书一共500页,也由谭恒君独立完成。按写作惯例,可以署名为“著”或“编著”;按研究会工作性质,署名为第一主编。在本序里,保留了这样一句话:“由于丛书分工,本书由谭恒君独立执笔撰写,颇多辛苦付出。”突出了谭恒君对本书的独特贡献。
《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程》一书的学术贡献是:这是全国第一本图文并茂全面介绍中国中等师范学校教育历程的图书,采用了“体”——全国中等师范教育发展脉络、“面”——巴蜀地区中等师范教育发展脉络、“点”——江津中等师范教育发展脉络的三结构,并保留了大量中等师范历史图片。读者可能通过全书立体了解中国中等师范教育的百年历程,视域从全局到部分到一所学校的具体情况。
由于图书资料收集比较多,加上互联网新史料的获得,带来一些新的观点,可为后世研究中国中等师范的学者参考。
图注:《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程》封面。
文化就像阳光和空气,是精神世界的必需品。如果说学校做的工作是文化传承与传播,那么今天重庆市江津区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做的就是文化的抢救与创造。
(最初署名为谭蘅君个人时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进入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于我,是一种幸运。
除了站在新的平台肩负一种新的使命外,它还是我一直喜欢的文化大类下的教育之一项,虽然小众,但意义却极不寻常。
文化对我来说,就象阳光和空气,是精神世界的必须品。如果说我以前做的工作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那么今天做的却是文化的抢救与创造。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
图注:《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程》编委页
一
在中国西南有一座英雄的城市,叫重庆。
重庆江津区白沙镇短时间内引爆全国关注,是因为中国唯一的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在这里诞生了。一千万中师人,终于有了精神家园;数百万还战斗在教学一线的中师人,有了灵魂的归宿。
江津区中等师范研究会四楼办公室有几个大书架,收集了全国各省市教育志和有关中等师范的文献书籍。研究会的同志们一头扎进中等师范历史长河,去泅泳打捞岁月河床的沉船,细心拾起历史碎片,重新拼接,还原历史现场。
中师,从1901年诞生那刻起,就肩负着教育救国的时代使命,就面临着中西文化的巨大撕裂与冲撞,就将教师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整体国运接连在一起。在和平与战争、定居与流离、城市与乡村之间,展示了教师群体的责任、欣慰、焦虑、徘徊、挣扎、纠结、无奈、奋斗、奉献、牺牲甚至文化人格的分裂等复杂的群体情感,这是盛世无法体会的痛苦感、崇高感与悲壮感。
特别是那种精神上的失落,面对文化落后所产生的文化自卑,甚而文化自残带来的文化绝望症、黑暗症、批判症等,成为较长时期知识分子梦魇般的心路历程。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百年中师最大的精神财富却是上千万人在教育救国的艰难征途中将自己的生命变成星星之火,最终点燃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文明之野,在新世纪掀起了中华文化复兴大潮。
中等师范在中国百年历史上轰轰烈烈走过,培养了包括开国元勋在内的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但2002年后受各种因素影响,绝大多数退出历史舞台。
图注:《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程》第一章目录
二
《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程》是“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展厅内容的底本,陈列馆只是该底本的图文简化版。陈列馆作为展示中等师范诞生与发展及消亡全过程的主要场所,游客通常一边浏览,一边听解说,逗留时间短,只能跑马观花了解大概,借助图书可以对简洁的图文实物和视频进行深度拓展。
这是本书诞生的一个理由:为游客提供更翔实的中等师范史料。
本书主要有四部分内容:中国中等师范简史、巴蜀中等师范简史、江津师范百年简史、中国中等师范的历史价值。
这四部分也可以看成两部分:前三部分由“中国—巴蜀—江津”构成了立体的中等师范简史,读者可以由中国的体,到巴蜀的面,再到江津的点进行全方位审视。中国中等师范简史是立足全国进行介绍,巴蜀是中等师范群的区域典型,江津是中等师范学校的个体代表。这些史实呈现,可归结为第一部分。最后是对整个百年中师办学经验和历史价值的提炼总结,希望我们传承中师文化,弘扬中师精神,续接中师教脉,让百年教魂为今天和未来的教育作引路参考。
所以本书写作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基于史料对中国中等师范发展历史作立体梳理,二是对百年中师文化内核作精准提炼。
对中等师范的研究虽然有人涉及,但总体不多,质量不高,这是一个遗憾。但对中师研究会来说,却是一种幸运。因为相对其他领域的研究,对中等师范历史的阅读和思考可能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三
坚守历史真相是本书写作的唯一原则,除了来源有出处外,还要比较不同出处的说法,进行文化思辨与文化考察,最终得出结论。
比如对江津师范,诞生于1904 年的师范传习所,到1934 年定址驴溪半岛,这中间30 年风雨,它究竟校名几易?校址几迁?出处在哪里?文献是否可靠?有无争议?等涉及诸多问题的考据。
对于有的区域在中等师范教育上的领先现象,本书进行地域文化追溯,包括人物的研究。比如巴蜀地处西南内地,但在中等师范教育方面却走在全国许多省市前列,这一现象该怎样理解呢?姑不论“涪州官立师范中学堂”是目前已知唯一在1901年建立的中等师范,也不论“川南师范学堂”是全国少数1902 年建立的中等师范学校,仅以女校而论,1906年4月建立的第一所泸州官立女子师范学校,就领先1908年学部在北京设立的女子师范学堂,也领先1906年6月13日袁世凯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女师范学堂。
而1903年重庆女学会女子师范学堂在巴城内全节堂开学,时间比上海、江苏、北京都早。
1904年,东亚女学堂改办为巴县女子师范学堂,也是全国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之一。
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将锦江书院改名为“成都府师范学堂”,内设“蒙养师范学堂”;同年,四川广元在“蒙养学堂”附设“蒙师养成所”,这是目前已知的1902年全国设立的两所幼儿师范学堂,均由四川创办。
面对巴蜀中等师范这一独特的教育现象,追溯其历史根源,是因为清末“蜀学”盛行,“五老七贤”为代表的文人群体为巴蜀文化昌盛和教育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文人群体相对的是当朝重要权臣对中等师范发展的重要作用。前面所列创办师范的源头人物大多是权力阶层的代表,无论在位还是离退,因为他们在某地为官,或回归桑梓,有教育情怀及时代远见,率先创办中等师范,在全国起了良好的引领作用。
通过现象透视本质,提升了本书质量,合理解释了中等师范发展历史上出现的特殊现象。
图注:第三章部分目录
四
本书体例合规合矩,依照时间顺序叙事。通常先对中等师范的某个方面进行文字解说,然后呈现相应历史图物。这样读图与读文结合,感性与理性并重,对中国中等师范教育的了解会更直观。
在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的地区,具有“女学”兴起的地域文化氛围。全国来看,重庆女性地位由于巴武铁血文化背后是女性支撑了家庭内务管理角色,所以重庆男人“耙耳朵”美名的背后是女性受宠的事实,这让“重庆女学会女子师范学堂”成为全国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之一。
巴蜀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加上清末“蜀学”昌盛,除了师范学堂、女子师范教育等领先之外,抗战时期迎来大量外迁学校,促进了整个中等师范的大力发展,其中幼儿师范教育上了新台阶。
可以看一组数据:1937年成都全市7所幼儿园,1所公立,6所私立,至1945年全国幼稚园数达到1029 所,其中四川全省幼儿园就发展到367所,占比近1/3。
大量幼儿园出现,背后必然有相应的幼儿师资配备和幼儿师范学校及师资培训机构的存在。
五
本书写作一是以中等师范史料脉络为基础,二是参照目前已有的论著和论文进行完善,三是寻找历史图片和文物进行辅证。尊重历史,拓展细节,增加条目,完善布局。
因此本书的功臣,一是梳理中师历史和寻找中等师范文物,并参与陈列馆设计的诸多本地老师,如胡建华、刘培鼎、薛孝文等中师研究会领导和全体成员,二是由于丛书分工,本书由谭恒君独立执笔撰写,颇多辛苦付出。因时间仓促,资料有限,原馆展陈内容简约,仅供参考,加之全书“体面点”结构,写作跨度大,内容烦琐,还有新史料的挖掘带来旧历史观点的变化等,存在问题在所难免,请大家指正。
一群普通中师人,只想为百年来投身教育救国而奋斗一生的无数中师人建一个精神家园,立一座英雄纪念碑,告慰千万英灵。就像重庆市中区高高耸立的“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告慰在一段大气磅礴、可歌可泣的民族战争中逝去的英雄一样。
它是用百年来千万中师人的灵魂筑起的一座丰碑,塑造的是中师英雄群像。托起它的是“川东巨镇”——白沙这片厚重而灵性的土地。
是为记,祭奠中师百年历史,共同为继承中师精神鼓与呼!
是为记,感谢江津区委、区府的关心和重视,让中师历史重新受到教育界关注。
是为记,预祝《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系列丛书按期发布,并带给读者精神的洗礼与振奋。
是为记,希望有更多人来抢救各种消失或濒临失传的文化,共同为中华文化复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