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动物相处的故事
——2024年江津区初一(上)期末优秀作文
本次选稿,贵在创新。动物的文化性在哪里?人类与动物相处留下的经典故事与哲学思想,几乎随手可得可用。
20年前我们就提倡文化阅读、文化作文、文化教学。20年后的今天,试卷的文化性已经成为标配。没有文化,可能连试题都读不懂。
我们的错误在于:我们一直超前于时代。
我们的可贵在于:我们一直超前于时代。
文化阅读的目标之一在于文化作文,文化作文的目标之一在于文化人格的修炼和文化思想的创造。如果读不能实现以读达写,或能写不能达到以写解读,读写不能达到以文化人,就无法实现文化教学的目标。
当然,以下选文只是文化作文的其中几种呈现形式,从写作的角度讲,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了文化作文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一、真题呈现
(二)大作文(50分)
20.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不少于500 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得抄袭。
(1)跟着七年级语文书,去探索那些鲜活的生命。从课本中任选一位主要人物(也可以是作者),用自己的笔法抒写他(她)精彩的人生。要求:融入你的情感、深度阅读、理解和思考。不得抄袭原文。题目自拟。
(2)为了增进同学们对动物的了解和关爱,学校开展“用爱呵护动物,用心温暖生命”的活动,向同学们征集自己与动物相处的故事。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标题自拟。
二、满分作文
(一)《津城灵猫记》
一考生
冬日的阳光透过城市的高楼爬进书案,缕缕亮光刺开我双眼。双休有闲,我又抱起金庸武侠小说,开启江湖之行。
一
恍惚中时序步入秋天,余自终南山习武归乡,从成都平原经长江水路至白沙小朝天门。但见江岸千帆竞渡,酒香弥漫,石阶蜿蜒似龙脊。
忽闻码头上喧哗声起,三个袍哥会汉子围住竹篓,篓中猫儿通体玄黑,唯额间一抹雪色形如巴山云纹。
“格老子的,这猫儿盗了槽坊街陈老板家的翡翠烟杆!”疤脸汉子挥动九节鞭,黑猫倏地从篓隙钻出,爪尖在青石板上划出三道火星。
余观其腾挪步法,暗合青城派“平沙落雁”式,当即解下缠腰软剑喝道:“白沙码头岂容尔等欺猫!”
恶战间黑猫跃上吊脚楼飞檐,引得众人追至石板街上梯。陡见它尾扫“足三里”,爪扣“肩井穴”,竟使出道家点穴功夫。
疤脸汉子瘫坐石阶,骇然道:“龟儿子会峨眉擒拿手!”
二
自此灵猫伴我栖身白沙老街旧宅。
它晨起必踞城墙望长江雾霭,驴溪烟云。夜半常跃上插旗山残碑或张飞庙风火墙对月长啸。
某日带它游江津城,立码头仰望迎恩门,只见它紧盯城头彩旗,忽作虎扑之势——竟是在参悟昆仑派“云龙三折”轻功。
从此我移居几江老城,闲居大土地街,与猫为伴。
三
腊月廿三,津城中忽现连环盗案。余追踪至鼎山暗道,却中“五毒教”瘴气。
黑猫撕下袍角,浸入浒溪与长江汇流处的阴阳水,衔来清溪沟的野生黄连草,又采摘莲花池千年旧根和津城三大风水楼的香火作药引。
是夜它踞守江渊相府药炉,尾拂八卦方位控文武火,引津城文庙正气,七七四十九个时辰,炼得解药时浑身焦毛倒竖。
四
最惊心处当属德感坝之战。龙潭寺藏有张献忠沉银图,倭人忍者夜袭。
黑猫引我乘小船横江遁走,在江公享堂巷道与敌周旋。它忽跃上城头,借力使出武当“梯云纵”,利爪过处忍者蒙面巾尽碎。
五
己亥年惊蛰,黑猫引我至大足北山。
月光照见石刻牧牛图,灵光忽现,它额间云纹竟与石壁暗合。方悟此乃南宋末年,全真教丘处机云游巴渝时点化的守宝灵兽。
而今倭寇已退,它长啸三声跃入宝顶山雾霭,化作摩崖造像旁一尊石猫。
六
忽地一阵电话声响起,惊见书案前阳光已爬上半空,原来是南柯一梦。
步向江面,推窗而望,老公安局的旧城墙依然巍峨,每块砖石上布满岁月苔痕。每见空中乱云飘过,恍惚间仍有黑影掠过墙头。
昨夜用毛笔抄读老师写的《江津县志》故事,砚中忽现猫爪印痕,方知127公里长的江津雾霭里,犹存着跨越八百年的守护契约。
故为灵猫记,以告后人。
(二)《程源与的卢恩义录》
一考生
吾乃江津人程源也。明末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与礼部尚书,江津唯一之“双尚书”也。吾与的卢十数载,情缘恩义简述如下:
一、相识
南明隆武二年,吾避乱荆襄,偶于市集见一老叟售马。此马骨瘦嶙峋,白毛沾泥,唯双目如寒星灼灼。
老叟叹道:“此乃的卢遗种,传至大明,已不知何代。凶马妨主,壮士可敢一试?”
吾解青袍掷地:“大丈夫岂惧畜类!”
翻身上马时,那马忽人立而起,长嘶震落檐上积雪。
二、相知
自此三载,每晨必往城西饮马。
初时投料,的卢辄以蹄刨土相拒。
某日雷雨大作,吾冒湿抱干草入厩,见其缩在角落战栗,方悟此马惧雷。遂解蓑衣覆其背,倚柱诵《黄石公书》。
及至天明雨歇,的卢竟以首轻触吾肩。
二、相救
永明年间,吾入贵州,赴遵义施秉,总兵王祥伏甲士于屏后。酒过三巡,的卢忽破窗闯入,衔吾衣袂疾走。但闻身后箭雨破空,的卢四蹄生风,踏碎满街青砖。
至舞阳河绝境,追兵火把已映红半面山崖。
吾抚其鬃叹道:“今日与卿同葬此河,亦不负相交一场。”
话音未落,的卢长啸如龙吟,凌空跃起时,吾见水中倒影竟是马生双翼!
三、相离
永历十三年秋,清军铁骑追至昆明。的卢载吾血战竟日,左耳被流矢削去半片。至普洱桥头,的卢忽驻足不前,吾回首望见永历帝马车侧翻,独自跌坐尘埃。
正欲下马相救,的卢猛咬吾手腕,负吾强渡澜沧江。待至安全处,它浑身三十余处箭创同时迸血,神驱倒地,犹以残耳蹭吾掌心。
四、相思
今吾困居云南保山,夜夜犹闻厩中蹄声。侍者言马槽空空,唯见月光如练。遂披衣往视,恍惚见的卢踏云而来,额间赤斑映亮半壁河山。
晨起,案头《的卢家族恩义谱》墨迹犹湿,而砚中朱砂尽化作赤色马鬃。
希望数百年后,吾与的卢之恩义故事,为乡人所知。从荆州到江津,从遵义到昆明,此驹脚力非凡,神慧通灵,助吾驰骋大明江山,得保西南一域。
的卢兮,义马也!
(三)《我助九尾狐渡劫》
一考生
此狐尚存恻隐之心,吾留其一尾,渡劫十世,救得千人,可修正果。姜氏后人,轮回助劫,可立仙功。姜子牙留言。
——题记
一、引子·牧野留情
商周之交,轩辕坟苦修千年的赤瞳九尾奉女娲娘娘之命祸乱殷商,在摘星楼见纣王自焚时却动了恻隐。姜子牙打神鞭落下那刻,念其犹有良知,断其八尾化作八道替身劫火,将其本体封入风陵渡黄河底。
“妖狐当历十世轮回,每世需救满百人,方得正果。姜氏后人,需历世监督,助其渡劫。”姜子牙将此言留之族谱,世代相传。
于是开启了我与九尾狐的一段故事来。
昆仑镜中映出未来:公元2023年,重庆江津北固门几江大桥,九尾狐的第九世将终结于渣土车下。
二、今生·洪崖幻影
解放碑有一汉服主播,账号“苏九漓”,粉丝百万。昨夜直播探秘洪崖洞防空洞,镜头里忽见自己身后飘着九条虚影。
弹幕疯狂刷屏时,穿道袍的我闯入画面:“姑娘印堂绕妖气,怕是前日收的青铜镜作祟。”
那面战国蟠螭纹镜,是三天前在磁器口从黄牛手中买下。镜钮内侧刻着甲骨文“妲”字,每到子时便映出狐首人身的女子。
三、前世·风陵赎罪
武王伐纣后第七年,九尾狐在黄河底用狐尾编织避水绡。她救起落水樵夫时,我默念咒语,姜子牙的捆妖索突然松动三分。
周穆王年间,九尾狐化作医女在崤山治疫,救满九十九人那夜,我向天空抛出太极盘,万道金光射出,第八条狐尾终于重生。
最值得表彰的是东汉初年,为救被王莽余党追杀的幼童,九尾狐以尾为盾挡下淬毒弩箭。那孩子脖颈胎记形如打神鞭,正是姜尚第十七代孙。
幼童清澈的眼神射向九尾狐时,捆妖索顿时碎为齑粉。
四、今生·顺江口劫
江津区顺江口突然捞起西周青铜器,考古队在铭文中发现“轩辕坟”三字。我盯着手机,见戴狐狸面具的女博主在直播中解读铭文。
我速发文字,屏幕闪过血色警告:“速毁轩辕镜!”
当晚在顺江口滨江路,三个纹身大汉亮出刻着截教符咒的匕首。
女主播怀中铜镜发烫,九尾虚影破空而出。
领头者狞笑:“闻太师后人请九尾娘娘归位!”
他们竟要复活瘟癀阵!
五、高潮·北固门证道
江津北固门外有一太极口,虽然早被滨江路掩盖,但城内太极河却依然由此通达长江。九尾狐立于口岸,面向莲花山,借助莲花净力和老城太极河法力,以镜为盾挡住吕岳瘟丹。
前世记忆汹涌复苏——那面轩辕镜原是女娲补天石所化!我手持打神鞭膺品现身:“姜氏第一百三十九代孙,助道友渡劫。”
我们奔至北固门下游几江大桥时,已然子时,暴雨倾盆。
镜光穿透乌云接引月光,九尾狐现出九尾法相托起失控渣土车。断尾处生出琉璃般的新尾,八百年前黄河底的石碑浮出江面,碑文竟变成“赦”字。
莲花石从江底冲出数道金光,悬在半空,幻化成一朵七彩莲光。
六、结局·劫满归班
如今在北固门的占卜馆,常有客人指着壁画问我:“那只火狐怎么像活了似的?”
我笑抚腕间青铜镜,江水正倒映着九尾拖月奇观。
昨夜直播间飘过金色弹幕:“十世圆满,青丘门开。九狐劫毕,人间正道。”青丘国是传说中九尾狐的老家,她可以回家了。
发信人ID赫然是“几水姜翁”。
(四)与狸奴为伴
一考生
人们戏说江津只有夏冬两季,所以秋总是来得急而短,一夜西风,满庭黄叶。我独居在城南的陋巷中,与一只花狸为伴,它不知从何处来。某日清晨,悄然出现在我的书案上,正对着我未干的墨迹出神。
花狸通体灰褐,唯有额间一抹白,似新月般皎洁。它不似寻常猫儿那般娇气,倒像个饱读诗书的隐士。我写字时,它便卧在砚台旁,尾巴轻轻摆动,仿佛在为我打拍子;我读书时,它便跃上窗台,对着庭中的梧桐出神。有时我读文言,读到“狸狌善伏,能捕鼠”,它便竖起耳朵,似懂非懂地望着我。
最有趣的是它对书法的痴迷。每当我提笔写字,它必跳上书案,目不转睛地盯着笔尖游走。一次,我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它竟伸出爪子,蘸了墨汁,在宣纸上留下几朵梅花般的爪印。我不禁莞尔,想起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如今我倒要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狸奴。”
冬夜漫长,我与花狸围炉夜话。它伏在我的膝上,听我吟诵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听我讲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或英语口语,数学公式。电暖炉的火光映照下,它的眼睛如同两颗琥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常想,这小小的生灵,是否也懂得诗中的意境?是否也向往着“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或者,它是有着数学天赋的灵猫?有着口语天赋的外交官?
春来秋往,花狸始终陪伴在我身边。它不像狗儿那般热情,也不似鸟儿那般喧闹,只是静静地存在着,如同一位沉默的知己。在这个浮躁的世间,它教会我静心观物,教会我在平凡中发现诗意。
如今,每当我提笔写字,总会想起那只花狸。它让我明白,与动物相处,不在驯服,而在相知。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或许我们都需要学会像古人那样,以一颗赤子之心,与万物对话。
一考生
江津四面山的雾气总在子夜最浓。我攥紧妈妈的手,打着电筒,踩着青苔斑驳的石阶往朝源观方向赶路。突然,一团金棕色影子从冷杉枝头跌落,砸在积满腐叶的土坑里发出闷响。
是只受伤的川金丝猴。它右前肢有道深可见骨的撕裂伤,琥珀色瞳孔在电筒光下收缩成针尖。当妈妈扯下衣服外套裹住它时,我发现它颈间毛发里藏着枚青铜铃铛,纹路与三峡博物馆里陈列的巴人祭祀法器如出一辙。
“就叫你巴王吧。”我在四面山老家的阁楼给它搭窝时,它正用未受伤那只爪子拨弄我胸前的红领巾。月光透过瓦缝洒在那枚铃铛上,暗绿色铜锈里渗出星星点点的金。
三个月后巴王能攀着房梁荡秋千了。它总在清晨叼来沾露水的野山参,有次甚至把不知哪个朝代的鎏金香炉拖到门口。寺庙的人来取东西时啧啧称奇:“听说古时候金丝猴是山神的信使,专给有缘人送造化。”
变故发生在第七次月圆夜。巴王突然焦躁地撕扯窗帘,将我推向堆满古籍的木箱。箱底泛黄的《巴渝志异》摊开在某页:“金丝猴王寿三百岁,化形为人,司云雾开阖……”窗外传来树木倒伏的巨响,泥石流正顺着南坡倾泻而下。
我们逃向后山时,巴王眼瞳变成熔金般的赤色。它蹿上十米高的崖柏,铃铛在狂风中发出编钟般的嗡鸣。奇迹般涌来的猴群组成流动屏障,硬生生改变了泥浆流向。
最后一块滚石砸中我左腿时,巴王用尾巴卷住我手腕时的温度,像极了儿时奶奶在江津七贤街牵我过马路的手。
醒来已在镇医院。护士说我老家彻底毁了,但方圆五里的村民都因猴群预警及时撤离。我摸着空荡荡的脖颈——那枚铃铛不知何时挂在了我的吊针架上。
雨季结束那天,我在重建的简易房屋前看见巴王蹲在古栈道残桩上。它摘下朵珙桐花抛向我,转身跃入云海时,颈间铃铛在阳光下闪出青铜器独有的鱼鳞纹。
山风送来若有若无的埙声,恍惚看见个穿葛衣的老者消失在石壁藤蔓间。
文物局最新报告显示,朝源观崖画里祭祀山神的巫师,手腕都系着铃铛。
我把日记翻到空白页,写下:“有些守护注定要成为传说,就像四面山的云,握得越紧,消散得越快。”停了停,我继续写道:“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也有人说科学是从宗教的甲板上起飞的,这两者有我看来有些矛盾。作为学生的我,当下只相信巴王带给我的启示。”
此刻晨雾正从大洪海的湖面升起,漫山绿叶沙沙作响,仿佛三百年前某个同样的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