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80阅读
  • 0回复

(文化应考)“文化游学”赋能全国“文化应考”的命题 改革——以北京2025年六年级期末考试题为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60

“文化游学”赋能全国“文化应考”的命题改革
——以北京2025年六年级期末考试题为例说明文化游学的重要性‍

王洪

一、命题呈现

二、命题点评‍

北京2025年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练习试卷以“中轴线研学”为核心命题思路,将传统文化、城市历史与语文素养深度融合,体现了新课标背景下学科综合化、情境化的命题趋势。以下从命题思路、内容设计及未来启示三个方面进行命题点评,说明全国命题改革走向“文化应考”的深水区。

“文化应考”这一概念是谭蘅君老师20年前,结合文化复兴的国家追求,以及这一追求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平台——“文化教学”而提出来的。

“文化应考”的本质是通过试卷方式考查一个学生的文化素养,它比语文素养更深刻更稳定更持久。

(一)文化贯穿式命题的创新性‍

1、文化主线串联学科能力

试卷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背景(2024年7月27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围绕“中轴线文化小使者”的研学活动展开。从字词辨析到阅读理解,再到写作实践,所有题目均与中轴线相关的历史、建筑、文化符号紧密结合。例如,选择题中涉及“对称”“参天古树”等词汇的语境化考查,既检验基础知识,又引导学生关注中轴线的建筑美学。

2、跨学科融合与核心素养培养

试卷将语文能力与历史、艺术、地理等学科交叉渗透。例如,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结合故宫榫卯结构、先农坛农耕文化、国家博物馆文物等场景完成题目,既考查文本分析能力,又强化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这种设计呼应了新课标对“文化自信”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

(二)内容设计的亮点与突破‍

1、情境化命题的真实性

题目设置模拟真实研学场景,如“在故宫博物院欣赏《伯牙鼓琴图》后补充课文内容”,将教材知识与实际体验结合,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此外,试卷中多次引用梁思成对中轴线的评价,以及中轴线在中高考中的命题实例(如2023年北京中考作文题),凸显了命题与真实社会热点的关联性。

2、语言运用与思维深度的平衡

试卷注重基础能力与高阶思维的双重考查。例如,字词题通过“薄雾”“对称”等词汇的辨析,夯实语言基础;而开放性题目如“用四字词语形容游览中轴线的心情”“选择诗句描述先农坛丰收场景”,则要求学生调动情感体验与文学积累,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实践导向的写作任务

写作部分围绕“中轴线研学”引出对其他文化的“喝彩”,或提供环境与人物,展开想象,进行“文化游记”的描写与叙事,完成“文化作文”的书写表达。此类任务不仅考查写作能力,更强调信息整合与逻辑建构,符合“文化阅读与文化交流”的学习目标。

(三)对未来命题的启示‍

1、文化主题的纵深拓展

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文明的象征,其命题思路可延伸至其他地域文化主题(如大运河、丝绸之路),通过“一题一文化”的模式,构建系统化的传统文化学习框架。甚至可以结合古今或中西,进行文化思辨类的命题结构。

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试卷中“小组合作寻找国宝”“绘制京剧脸谱”等研学活动,提示未来命题可进一步融入大文化背景下的小文化项目式学习评价,例如通过任务单、实践记录等形式,综合评估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3、技术赋能的情境创设

根据“新闻素养提升”“国宝数字化展示”等现代教育手段,未来试卷可尝试引入虚拟实景、多媒体材料等,增强题目的互动性与沉浸感。

总之,此次试卷以中轴线的“文化研学”为脉络,成功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既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又激发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其命题思路为未来语文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以文化主题为轴心,以文化阅读为手段,以文化写作为出口,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跨学科融合为路径,或将引领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文化应考”深度转型。

这一模式若能结合更多元的评价工具和技术支持,有望成为新时代语文命题的典范。

三、对学生文化游学的要求‍

对学生寒暑假的“文化游学”活动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潜在要求或期望:

1、深化文化体验:试卷通过围绕北京中轴线这一主题,暗示学生应在寒暑假期间参与跟文化遗迹相关的文化游学活动,如参观故宫、天坛,或西安兵马俑、湖南岳麓书院、曲阜三孔、重庆合川钓鱼城、成都三星堆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址。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2、增强实践学习:鼓励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体验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来验证和扩展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比如,在游学过程中记录观察到的建筑特点、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等,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3、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对于有兴趣深入探索的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小型的研究项目,如探究某种文化的历史变迁、收集相关故事传说等。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促进文化交流与分享:希望学生能在游学活动中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心得,甚至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或其他平台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以此促进更广泛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当然,如果能够象“文化作文”游学一样,一边研游,一边上课,一边写作,一边交流,对文化的感悟和理解会更深刻。

5、加强家庭参与度: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文化游学”活动中,共同制定旅行计划、选择目的地,以及一起参与体验式学习。这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支持孩子的全面发展。

6、注重安全与规划:虽然未直接体现在试卷命题中,但任何外出游学活动都应强调安全教育和周密的行程规划。确保学生在享受文化探索乐趣的同时,也能够保障自身安全。

7、系统性文化积累与深度体验

试卷中涉及的中轴线建筑、历史事件、非遗技艺等知识点,要求学生不仅通过课本学习,还需通过实地考察、参与文化活动等方式积累感性认知。例如,故宫榫卯结构、先农坛农耕文化等题目,需要学生在游学中结合观察与记录,形成对文化符号的深度理解。

8、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培养

文化主题贯通命题强调语文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的交叉。例如,学生在游学中需分析建筑对称美学的物理原理(科学)、绘制中轴线地图(地理)、赏析古诗词与建筑意境(艺术),从而在多元实践中培养综合思维。

9、实践导向的研究性学习

试卷中的“研学报告”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游学中完成信息采集、问题探究和逻辑表达。这需要游学项目设计具备明确的研究目标,如设置“中轴线申遗保护方案设计”“古建修复技术调研”等课题,引导学生从被动参观转向主动探究。

10、文化敏感性与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命题中常涉及文化遗产保护、传统与现代融合等议题(如梁思成对中轴线的评价),要求学生在游学中不仅了解表象,还需思考文化传承的挑战与创新路径。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城市中轴线规划,分析其文化功能与社会价值的异同

综上所述,这类试卷的设计间接地对学生寒暑假的“文化游学”活动提出了既具体又富有启发性的指导方向,旨在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其综合素质。

四、文化游学对“文化应考”的赋能路径‍

文化主题贯通命题模式下的考试,逐渐从知识记忆转向素养评价。“文化游学”的实践经历可通过以下方式直接助力应试:

1、知识迁移与情境应用能力

游学中积累的实地经验(如故宫建筑布局、非遗技艺操作)可转化为考试中的具体案例。例如,在阅读理解题中,学生若曾参与古建筑测绘,能更精准解析文本中的技术细节;写作题若涉及文化保护议题,游学中的观察与思考可为论点提供鲜活论据。

2、综合素养的显性化表达

“文化应考”常要求学生结合个人体验阐述文化观点(如“中轴线与城市精神”)。游学经历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例如通过对比中轴线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规划理念,展现跨文化比较能力,提升答案的深度与原创性。

3、情感共鸣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游学中亲历的文化场景(如先农坛祭祀仪式复原)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情感共鸣在考试中表现为更具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例如在诗歌鉴赏题中,对“农耕文明”主题的共情能力可提升赏析的细腻度。

4、应试技巧与思维模式的优化

研学中的项目式学习(如小组合作完成调研报告)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建构与时间管理能力,这些技能可直接迁移至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分析、写作框架设计等环节。此外,开放性题目(如“用四字词语形容文化体验”)需要灵活调用游学积累的词汇库。

五、未来文化游学的优化方向

为匹配命题趋势,文化游学需进一步升级:

1、课程设计的学科关联性:将游学路线与教材知识点对应(如中轴线串联《北京的春节》《故宫博物院》等课文),强化校内外学习的衔接。

2、数字化工具的辅助:利用VR重现历史场景、AI生成研学笔记,帮助学生高效整合游学素材。

3、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引入研学档案袋(含观察记录、访谈报告、反思日志),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4、可参考并学习“文化作文”策划的文化游学模式,每一个地方,均以文化立意。如北京游学设计为“燕京文化”,突出故宫为核心的“皇都文化”,国家博物馆为核心的“馆藏文化”,长城为核心的“军事文化”,北大清华为核心的“教育文化”等。如重庆游学设计为“铁血文化”,突出合川钓鱼城为核心的“铁血精神”,黄山抗战遗址为核心的“陪都精神”,白公馆、渣滓洞为核心的“红岩精神”等。如曲阜游学设计为“儒宗文化”,长沙游学设计为“湖湘文化”,西安游学设计为“古都文化”等等,均以文化贯穿整个游学过程,并伴以游前学、游中学、游后学等指导,就象一张行走的文化试卷。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