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扬我张家界文化,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统一宣传口径,为树我张家界形象、打好张家界牌作切实努力
扬我张家界文化,树我张家界形象,就是为了形成强大合力,齐心协力打好张家界牌,同心同德建设好张家界。限于时间,这里就弘扬张家界文化和统一宣传口径作如下建议:
(一)高高扬起“张家界文化”旗号,以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文化归属感和凝聚力
1、高高扬起“张家界文化”旗帜,是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觉的需要,是完成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需要
前面讲到的四种糊涂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张家界文化的缺失和缺位,从而影响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尊,影响到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形成。不妨以“张家界”三个字不时被“湘西”两个字取代或者覆盖的现象为例:
2009年2月,市政协主席会议听取城市总规修编工作汇报并进行协商。我在发言时,就建议把某页某行“发掘湘西土家族和苗族文化特色”、“湘西民居风格”中的“湘西”二字换成“张家界”,并建议加上一个白族。理由很简单,张家界本身就有土家族、白族和苗族,而且土家族占了全市总人口的将近70﹪;永定区王家坪、沅古坪一带的民居,放眼皆是成片成片土家吊脚楼,漂亮得很!明明这些都是张家界本土的东西,为什么却要贴上别人的标签呢?就好比明明是自己生的孩子,为什么却要让孩子跟人家姓呢?2008年,张家界一中一个12岁的小女孩出了书,学校请我去参加首发式,黑板上写的是“湘西少女作家”,我一看就怪不舒服,请我讲话的时候我就说,明明是张家界一中的学生,是地地道道的张家界人,张家界的牌子响当当啊,它哪点亏我们了?为什么就不能堂堂正正写上“张家界少女作家”呢?还有:武陵源一台演艺节目不叫“魅力张家界”,而是叫“魅力湘西”;另一台节目不叫“走进张家界”,而是叫“走进湘西”。 这使我想起云南的丽江和中甸:中甸县改成香格里拉县都好些年了,丽江一直还有人在争他们是正宗的香格里拉。丽江人不傻,他们争归争,那台当家节目还是毫不含糊叫《丽水金沙》。设想一下,如果丽江的那台节目不叫《丽水金沙》而叫《香格里拉》,你说是为他丽江作宣传,还是义务为人家香格里拉作宣传?我们这里不存在争什么的问题,反倒是在张家界的地盘上天天晚上推介湘西的“魅力”,除了给湘西义务作宣传,还会给游客造成误导:或者以为这里归湘西管,张家界是湘西的一部分;或者误以为张家界缺乏魅力、“打鬼”只好借助钟馗。湘西建州50周年时出过一本《魅力湘西》的书,那才叫名正言顺,天经地义;在张家界地盘上打“魅力湘西”的牌子,无疑是缺乏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觉的产物。还有:几年前一部冠名湘西的电视连续剧从张家界拉走了一笔非常可观的赞助费,回报就是出现几回砂岩大峰林风光的镜头。不知情者以为那样奇美的风光是湘西的,或者以为张家界是属于湘西的,花那多钱去给湘西做广告,人家得了好处恐怕还会笑张家界人傻冒。还有:去年搞20周年市庆活动,花一笔钱请湘西歌舞团出一台节目,人家撰写的串台词里头,粗略数一下出现了几十处“湘西”。要不是当时主管此事的市领导委托从旅游局退休的一位文化人把关,要不是这位文化人几番义正辞严交涉,把它矫正了过来,真还不知道演出方喧宾夺主,会闹出些什么样的笑话来!这个月上旬的张家界日报,报道几位民间艺人应邀赴欧洲演出,文章里头也是说“几位张家界艺人带去湘西民间艺术”。文化景点“老院子”的促销广告也是一口一个“湘西老院子”。几年前一位张家界人编的画册,内容是张家界风光和凤凰风光,画册也是取名《魅力湘西》,如此等等。这类事情多了,发觉我们张家界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扮演“拉边套”的尴尬角色。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地理上,这里属湖南西部;二是我市部分区县,历史上曾归湘西州管辖过30多年;三是很多人通过大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认识湘西向往湘西,凤凰几乎成了文化人朝圣的地方;四是对张家界本土的文化缺乏了解,心里虚虚的,只好虚张声势打人家的牌子,就好比怀疑自己没有生育能力,只好打主意抱养人家的孩子——其实即便是抱养,孩子也得同自己姓、喊自己爸爸妈妈啊;五是缺乏维护和保护张家界品牌的自觉意识。由于湘西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还明明是一个州的行政区划,与湘南、湘中、湘北、洞庭湖地区之类的表述就不是一回事,因此使用“湘西”、“湘西地区”这一类词汇,尤其应该持慎重态度。
韩国的作法很值得我们留意。谁都知道韩国受汉文化的濡染极深,他们的首都叫“汉城”;他们的国旗徽记是我们的太极图阴阳鱼;一部《大长今》,其中诸多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反过来变成“韩流”往中国倾销赚钱。为了强化国民的文化自立与自觉,他们已把汉城改成了“首尔”,把从中国传过去的端午龙舟节,抢先注册申报变成了他们的世界文化遗产。对比韩国,他们把明明是中国的给弄成是他们韩国的,而我们把明明是张家界的偏要拱手相送给人家湘西!这一现象难道还不足够引起我们反省和反思么?谁也不是先知先觉。说来脸红,本人也曾创作和发表过大型文学剧本《湘西九歌》。关键是发现事情不对头了,有问题了,得及时调整过来,否则一旦弄成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缺失,麻烦就大了。
去年一个西藏“3.18骚乱”,一个汶川大地震,一个奥运,成了10多亿中国人爱国报国和民族凝聚力的一次大检阅,使得那些总想打中国主意的敌对势力倍感震惊。文化是最强大的东西,哪怕国家被消灭了,民族被征服了,文化却无法被消灭被征服。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就是以中华文化为灵魂的中华文明。中国历史上有过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的情形,但他们带来的本民族文化,很快就消解于浩瀚的中华文化之中,治理国家还得倚仗中华文化。
张家界作为一个新建的旅游城市,尤其需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需要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需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因此尤其需要用“张家界文化”和“张家界精神”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2、张家界文化是张家界形象、张家界牌的灵魂和旗帜,它自成一格,完全可以底气十足地“自立门户”
讲这个问题,首先得要澄清“张家界属于湘西或大湘西文化”的糊涂认识。正因为湘西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还明明是一个州的行政区划,所以说张家界属于湘西文化显然不合时宜,也缺乏对张家界最起码的尊重。至于说张家界属于大湘西文化,也不敢苟同。从地理看,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的确同属湖南西部地区;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大湘西文化”同时又属于武陵山区文化圈这个大的范畴,因此单讲大湘西文化有以偏概全之嫌。况且张家界文化与湘西、怀化他们的文化有同有异,自成一格,客观上是一个独立体。如前所述,张家界地处云贵高原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接合部,同时地处汉族地区与土家族地区的接合部,这两个接合部特点湘西和怀化都不具备。打个比方,我们张家界好比是地处门槛内外,湘西、怀化则在屋子里头。由两个接合部孕育的张家界文化,自然就不同于湘西、怀化。湘西他打湘西文化牌,怀化他打五溪文化牌,我们当然打张家界文化牌嘛。
打一个比方:如果把武陵山脉比作父亲,那么同属武陵山脉的贵州、湖南的沅水,湖南的澧水,湖北的清江,重庆的黔江就好比是这位父亲娶下的几个女人,同处武陵山区的湘鄂黔渝边区各市州,就好比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此从血缘上讲,张家界与本省湘西、怀化以及常德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从行政区划讲,张家界与他们是友好睦邻关系。既然有血缘关系,肯定就有一些相同和相通的文化,如摆手舞、梯玛神歌、茅古斯、哭嫁、土老司、吊脚楼等等,整个武陵山区的土家族都有。除了共同点,又各有差异和特色。即以张家界和湘西为例:他湘西龙山出土了战国秦简,我们张家界慈利则出土了战国楚简,而且是湖南省发现楚简数量最多的一批(一千多枚);他湘西有德夯苗寨、三江苗寨,我张家界有王家坪、沅古坪土家吊脚楼村寨;论土司文化他有我也有,论卫所文化我们比他湘西更有特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龙领导红色割据,也包括他们的龙山、永顺等在内,但毕竟我们这边是大本营;他有盘瓠文化,我们有古大庸文化及“三墓三子”,我们崇山的驩兜还是湘西、怀化、贵州、广西乃至越南、日本一些苗族的老祖宗;我们有砂岩峰林、天门洞、芙蓉龙为代表的地质文化,有世界地质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他没有;当然他有凤凰古城和一道边墙。总之,湘西也好,常德也好,都是我们的好兄弟,好邻居,我们的态度一是要友好,二是要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但有一个基本点:兄弟之间既然分家了,自立门户了,就应该有自己的谋划盘算,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自尊和自觉。去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每集片头出现的那首插曲一下子广为传唱,不也是用的我们张家界民歌吗!总之张家界文化一点不比人家差,根本没有必要作茧自缚,自己把自己置于左邻右舍的文化阴影之下。
还有一种说法,叫“抢占湘西文化或大湘西文化的制高点”,粗粗一听充满豪气,但仔细一斟酌,还是觉得不大对头。因为抢占的前提,是你已经承认自己属于湘西文化或大湘西文化,就已经是底气不足了。我们张家界又不是没有文化,如果真是没有,那也只得找一个相邻相近的来支撑门面,就好比前面打的比方,如果自己实在生不出来孩子,也就只好将就着去抱养一个。现在我们既然知道张家界的文化一点不比人家差,那么,响当当的“张家界牌”就再也不要妄自菲薄,丢开一点也不比人家差的“张家界文化”,去寻一个湘西文化或大湘西文化来装潢门面和虚张声势,自己把自己置于湘西的文化阴影之下。这不是狭隘地方主义,而是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一种责任,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的表现。明明是自己的文化,却偏要贴上人家的标签;就好比明明是自己养出来的孩子,却糊里糊涂让孩子喊人家作爸爸,这种因为缺乏底气而失去自我的表现,理所当然应该纠正过来。退一步说,真要抢占湘西文化、大湘西文化的制高点,也只能用我们的张家界文化去抢占,总不能像《魅力湘西》《走进湘西》一样,抢着把湘西的旗号往我们张家界的高地上插。打个比方,桑植的白族好汉谷壮猷当年率领一营弟兄浴血奋战,第一个把起义的战旗插上武昌城头,这面旗子要是辛亥革命起义军的才对头,如果他插的仍然是清王朝的旗子,仗岂不是白打了,血岂不是白流了,旗岂不是白插了。总之,自成一格的“张家界文化”是“张家界牌”的灵魂和旗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足可以底气十足地“自立门户”,而根本无须去充当人家的文化附庸。张家界牌、张家界文化、张家界精神,置于一处几多顺理成章!
3、我市两区两县山同脉、水同源、人同族、政同区、情同手足,这是最基本的文化认同
稍稍留意一下本境的历史沿革就会发现,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到现在总共2230年,张家界两区两县,与今常德市的石门、临澧、澧县、津市、安乡这些同属澧水流域的县份,在1938年以前,长时间同属一个行政区域。本境的两区两县,在2230年中同属一个行政区域的时间,长达2100多年!慈利划归常德管辖的时间总共只有50年,即1938年至1988年;桑植、永定一并划归湘西州管辖的时间总共只有36年,即1952年至1988年;另外,桑植单独归永顺府管辖的时间是180年,即1735年至1915年。
张家界文化作为武陵山区文化圈和澧水流域文化带交汇融合的产物,它与武陵山区诸州市——山同脉、人同族、文化同根,它与澧水下游几个县份——水同源、政同区、文化同流,前者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后者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张家界本境的两区两县,从古至今则是山同脉,人同族,水同源,政同区,其文化精血根植于同一座武陵山脉,其文化母体源于同一条澧水河,毫无疑义是同父同母的骨血兄弟,这是最基本的文化认同。《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张家界的两区两县却是合久分少,才分又合。俗话说“同船过渡是五百年前修就”,同船过渡不过是几分钟几十分钟,而我们这是2000多年哪!2200多年,天下发生了多少沧桑巨变,而我们两区两县除开一个50年,除开一个38年,基本上没有分开过,这是非常少有的现象。而且一搞旅游开发,几个胞兄胞弟又回到一个锅子吃饭,更加说明是缘分注定了。正如《三国演义》片头歌所唱的:“青山依然在,几度夕阳红”,“一壶浊酒喜相逢”。搞清楚原本就是同胞兄弟,现在又回到一家子,相信大家会更加珍惜这种缘分和手足情分,同创历史,共担命运,齐心协力打好张家界牌,一同把我们张家界建设好。
(二)脚踏实地作好张家界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开发,推动“文化对接”、“文化落地”的建设方略付诸实施
1、把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文化对接、文化落地是必由之路
关于“文化也是生产力”,国内最具说服力的是桂林市阳朔的一台演艺节目《印象刘三姐》。世界级的自然风光桂林山水,世界级的本土文化品牌刘三姐,再加上一个世界级导演张艺谋,使得许多人冲着这台节目去桂林旅游。不看《印象刘三姐》等于没有到桂林,已成为一种时尚。即便是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桂林旅游却逆势而上,2008年在阳朔观看《印象刘三姐》的门票人次是100万,门票收入是1.8亿元。更重要的是一台节目带动了阳朔整个旅游产业链条的滚动发展,没有这台节目之前,阳朔只是桂林旅游的一个驿站,通常是早上从桂林市区出发,乘船或乘车到阳朔玩三个小时,然后打道回府住到桂林市区。自从有了这台节目,阳朔迅即成为旅游目的地,几条宾馆街如雨后春笋,刷刷几下就冒了出来。《印象刘三姐》所创造的旅游神话,无疑是“文化是生产力”的生动例证。
关于文化在城市建设和世界旅游精品建设中的重要性,市决策层已有清醒的认识。2007年伯俊书记在署名文章中强调要“着力提升本土民族文化”,“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对接”,“以迅速提升城市形象”。为了便于传播,我这里姑且把它简称为“文化对接”。小明市长也在有关场合提出“文化落地”的思路。二者都通俗生动地指明了文化转化成为生产力的运作途径。所以“文化对接”和“文化落地”,完全可以视作我市旅游城市和世界旅游精品的建设方略。张家界要建好城市和建成世界旅游精品,要把文化转化成为生产力,文化对接和文化落地是必由之路。
2、张家界文化基础性研究的短腿现象亟需改变
“文化对接”和“文化落地”,具体由两大块组成,一块是基础性研究,一块是应用性开发。前者是根基,后者是在前者根蔓上开出的花朵和结出的瓜果。基础性研究作得越是扎实,应用性开发就越加成果斐然;基础性研究工作没去作或者没作好,应用性开发就如水上飘萍、空中楼阁,十有八九是不伦不类、非驴非马、华而不实。两者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不种则颗粒无收的关系。
在重视基础性研究方面,湖北恩施州的作法值得我们借鉴。上世纪80年代恩施才成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始外面的人走进去,觉得不像少数民族地区。恩施州的同志就从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这些基础性工作做起。他们依托州政协、州民委和湖北民院的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陆续出版了资料型和学术型的本土文化丛书达数十种之多;他们在全州范围内组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组织评选全州民间艺术大师和民间工艺大师,并由州政府给他们发给固定的生活补贴;他们借民歌《龙船调》发力,响亮打出“龙船调的故乡”这一旗号;他们把原本只是偏远山区很窄范围内的一个传统民俗“女儿会”,发展成为全州规模的一个特色民族节日;他们在州府恩施修建横跨清江的土家风雨桥等特色民族建筑;他们抓住全国性的原生态演唱大赛和全国青歌大赛之类有影响的赛事活动,通过推出恩施的文艺人才来推介恩施文化和恩施形象,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恩施州致力恢复本地区民族风貌的战略陆续结出了可喜的硕果。当初去过恩施的同志再去恩施,感觉已大不一样了。
6月上旬,市委常委会听取了市政协关于加强我市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的专题汇报,同意成立市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并实施5-10年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规划。这标志着市决策层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只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张家界文化”基础性研究的短腿现象,不仅可望得到改变,而且在摸清文化家底的同时,就可以与应用性开发相结合,实施文化对接和文化落地。
3、张家界文化的应用性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在我们这样一个旅游城市,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本土文化的应用性开发,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饮食业、演艺业、工艺品业等众多领域都大有文章可作。李军声砂石画之所以取得成功,固然跟使用砂石这一绘画材料不无关系,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集中了张家界最具特色的两大题材,一是砂岩峰林、天门山为代表的本土风光,一是吊脚楼为代表的本土文化,第一印象就给人以巨大的视觉愉悦,我琢磨这才是他成功的奥秘所在。因此可以说,砂石画是对 “张家界文化”进行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开发的一个范例。
正在进行中的四路改造“穿衣戴帽”,是本土建筑文化应用性开发的大动作。“穿衣戴帽”中,凡是成功运用本土吊脚楼元素符号的,要多漂亮有多漂亮,与原来的“火柴盒子”一比,不可同日而语。加上夜间的灯光美化,实在让游人和市民为之振奋。其实,将吊脚楼元素符号运用于现代建筑,在外埠在本市,都有成功的实践。如重庆的红崖洞民俗文化风貌区,上海城隍庙的豫园商贸城,全是清一色土家吊脚楼风格的现代建筑群落,精雕细刻,建筑楼层多在五六层左右,高的达十二三层,建得好极了。我们张家界在吊脚楼风格的发掘、提升与运用方面,成绩也是不错的。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琵琶溪宾馆,至今仍被视为景观型酒店;武陵源区府所在地的专家村宾馆,改建成清一色吊脚楼风格,真是漂亮极了!永定城区新建的大庸府城、十字街商城,都是颇具规模的吊脚楼风格现代建筑群;九层高的吊脚楼建筑纬地大酒店,与天门山索道下站面对面,用澳门凼仔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师万敏先生的话说:“这座吊脚楼建筑,把官黎坪附近的建筑物都比下去了。”
几年来我利用出差机会,陆续考察过国内外各种民族特色建筑。国内如九寨沟的藏式风格现代建筑,呼和浩特的蒙古包式现代建筑和伊斯兰风格建筑,贵阳的侗族鼓楼式现代建筑,等等。我发现安徽黄山、江西婺源等地的徽派建筑,以及苏杭等地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建筑,建到三层左右都十分好看;但一到五六层、八九层,高高在上的马头墙和翘檐,与大体量的墙体就不大协调了。吊脚楼风格则不然,它的吊脚、走栏、丝檐、转角和木质装饰,可以有机地覆盖到墙体的任何部位,这些元素符号一经运用好,比起徽派建筑和江南水乡民居来要丰富得多。在适用于当代城市建筑上,吊脚楼风格远比它们优越。
张家界的城市建设,不要说眼下无法跟国内外发达城市比,就是要赶上近在咫尺的常德,也是好多年以后的事情。再说了,就是花好多年时间、花好大气力赶上了,如果建造的是一幢幢随便跑到哪个城市都能碰到的高楼大厦,则仍然难以实现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和国际旅游城市的初衷。太多的例子告诉人们,光靠千城一面的高楼大厦,是很难实现城市旅游和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如同黄山突出徽派建筑、九寨沟突出藏羌建筑一样,如同欧洲许多红瓦白墙的美丽小城一样,张家界唯有独辟蹊径,将土家吊脚楼的现代建筑确定为城市建筑的主格调,藉此彰显个性和特色,才可望后来居上,让人家刮目相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肯定和推崇目前正在进行的“四路改造穿衣戴帽工程”。这一在城市建筑领域实施文化对接、文化落地的大动作,既将成为我市“三年有改观五年大变样”的重头戏,又在尝试与探索中为城市建筑运用吊脚楼风格元素符号,积累了经验。土家吊脚楼作为张家界本土最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能在新的时代与城市建设实行对接,为张家界的特色城市建设派上大用场,实在是一种天意。据我所知,国内目前尚无一个城市的新老城区,统一到一种地域民族的建筑风格之下。我们一旦作了,理所当然就是“中国第一家”,理所当然就是“中国第一城”。张家界文化的这种应用性开发,这种文化对接和文化落地,才是真正意义的大手笔!
当然,吊脚楼风格作为本土建筑文化的应用性开发,同样存在一个基础性研究的补课问题。建议在现有摸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好好总结提高并组织技术攻关:一是界定几个行之有效的基本的元素符号,供正在进行的穿衣戴帽和今后城市建筑设计之用;二是解决好大体量建筑如何运用其元素符号,以体现吊脚楼的风格特征这一课题。
(三)下决心解决长时期以来宣传口径混乱的问题,是树我张家界形象、打好张家界牌的具体体现
我们有行政机构地级市的大张家界;大张家界底下有武陵源区;武陵源景区下面有“张管处”管辖的小张家界,即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还有历史上存在过、现在并无多少实际意义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索溪峪风景区、天子山风景区等等名称。光这些就足以让外人云里雾里,一时很难弄清楚它们间的从属关系,偏偏又搅进来一个湘西、大湘西!还有:从网上查最近各地飞张家界的航班信息,有的叫大庸航班,有的叫张家界(大庸)航班,有的叫张家界大庸荷花机场,有的叫张家界大庸机场,有的叫张家界荷花机场(大庸机场),真正是五花八门,无端地给旅客造成概念上的混乱。还有:对外宣传时忽略“张家界”三字的情形时有发生,如“中国武陵源”之类。据我所知,“杨家界”这个名字的出现,就与宣传口径的打乱仗不无关系。我查过资料,现在叫杨家界的这一块地盘,历史上一直叫野鸡铺,本来就是武陵源旅游开发的预留区。上世纪90年代初,三两个个同志心血来潮,向海内外上百家媒体发通稿,一夜之间野鸡铺变成了杨家界,一夜之间杨家界成了最新发现,炒作的结果,除了杨家界一夜之间出了名,还给人们至少造成一种错觉:武陵源的地盘上,有一个张家界,还有一个杨家界。
张家界这张牌是历史形成的,而且是一张为本市人民引为自豪、为外界人士羡慕不已的好牌。出门在外,我们都有切身感受,一报身份,一递名片,对方知道你是张家界的,眼睛马上一亮,立即礼遇三分。市直和两区两县的同志,各景区景点的同志应该都有同感,前面加或者不加张家界三个字,是大不一样的。古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张家界是我们160万人共同的皮,各单位各部门都是依附在这张大皮子上的毛,真正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有的同志出于小范围内的家乡感情,不大乐意把约定俗成的称呼如“桑植民歌”、“永定阳戏”、“慈利金香柚”等等,说成是张家界的。理由是我这品牌形成多少年了,你张家界才好长时间?不错,把本境称作张家界市的时间到现在才15年,但是与张家界市前身对等的,是三国时候的天门郡,起码相当于地级市吧,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它管的地盘就包括我们现在的两区两县,郡府也就设在今天的中心城区,你说这历史长还是不长?一个地域的称谓出现变化是个普遍现象:北京在元代时叫大都,民国时期叫北平;长沙也曾有过临湘、潭州、湘州等称谓;常德就叫过武陵、临沅、朗州、鼎州等名字;永定区先后也有充县、临澧、崇义、永定、大庸等称呼。所以说张家界才好长时间,缺乏对历史的尊重。再说桑植、永定、慈利是各自的家乡,而张家界是两区两县共同的家乡啊;出了省,湖南又是14市州的家乡啊。我收藏有多个版本的中国优秀民歌集,标明《黄杨扁担》叫四川民歌,《龙船调》叫湖北民歌,《浏阳河》和《马桑树儿搭灯台》叫湖南民歌,没见谁有什么不服气啊。因此,对外则完全可以叫张家界民歌或张家界桑植民歌、张家界阳戏或张家界永定阳戏,依此类推。道理很简单:张家界是我们大家的,借助张家界已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握紧一个拳头打出去才格外有力。
土生土长的李军声,肯定是热爱张家界的,主观上他绝对不会动心思削弱或损害“张家界牌”。但是他有一幅砂石画,明明画的是张家界的砂岩峰林和天门山,以及土家吊脚楼,标题却是一个天大地大的 “湘西之魂”。可见宣传口径打乱仗,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文化自觉意识,缺乏对张家界牌的保护意识。宣传口径混乱所给张家界发展造成的负面效应,我们都有痛切的感受,到了该统一认识、拨乱反正的时候了。为此试做如下建议:
一、着手筹备申报《张家界国家公园》,通过张家界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模式,把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几块牌子统到一处;同时安排力量跟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磋商,把武陵源世界遗产改为张家界世界遗产。在国家公园没有批下来的情况下,可借鉴黄山的作法,设立“张家界风景名胜管理局”。这是治本之策。
二、统一口径。其一,本市两区两县、各景区景点、各企业和产品,一律冠以“张家界”。如张家界市慈利县,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张家界三官寺大峡谷,张家界军声砂石画,张家界九天食品厂,等等;其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三大景区(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或四大景区(加上一个杨家寨)的提法,以及“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之类的叫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迄今已无多少实际意义,可考虑以游览线的模式统一起来,如金鞭溪游览线、天子山游览线、十里画廊游览线、野鸡铺游览线、黄龙洞宝峰湖游览线,等等,今后都统一到张家界国家公园或张家界风景管理局这面旗帜之下。其三,把袁家界改作袁家寨或其它名字,杨家界还原成野鸡铺或杨家寨或乌龙寨,切切不要搞这么多的“界”,生怕不能把水搅混似的。其四,本市范围内城区、景区、道路的所有交通标识,予以统一规范。如常张高速的标识牌,慈利县城永安大桥分路处写的是“索溪峪风景区”,阳和分路处写的是“武陵源风景区”。
三、制定出台规范性的宣传口径条款,清理并纠正那些缺乏文化自信、自尊和自觉,不利于步调一致打张家界牌的名称、广告用语,包括官方和民间出版物中不适当地以湘西取代张家界、弱化张家界的内容。演艺节目的名称,不同于开餐馆开小吃店,开餐馆开小吃店越五湖四海越好,吉首醋萝卜、津市牛肉米粉、东北水饺之类。演艺节目的名称牵涉宣传口径上的导向,应有利于打张家界牌。
四、下狠心把航空这一块的口径统一起来:航班为张家界,机场为张家界荷花机场。
五、打好张家界牌既是张家界的事,也是湖南省的事,因此向省委省政府作好汇报,讲清楚张家界之所以要确立和弘扬“张家界文化” 的道理。张家界、自治州、怀化置于一处时,建议省府及上级部门使用“湖南西部地区”这一表述,而不是现在叫惯了的“湘西地区”或“大湘西”;也不宜老把张家界往湘西、大湘西文化的笼子里装。
只要认识上来了,有了积极性和紧迫感,相信就会心悦诚服地、自觉自愿地站到张家界这面旗帜下来,为树立张家界良好形象出力,为打好张家界牌出力。这样,明确一个专门机构主抓,把任务一分解,制订一个日程表,一件一件都会办好的。而且只要认识到位了,就会自觉为打好张家界牌把好关,往后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后遗症了。工商部门就不会给那些不利于打张家界牌的企业、产品名称办经营许可证;旅游部门就会狠抓行业管理,让更多的导游和旅游服务人员当好张家界形象大使,并主动干预景观景点中有损于打张家界牌的行为;城管部门就会及时制止和清理那些有损于打好张家界牌的户外广告;文化出版部门就会对把明明是张家界的却说成是湘西的那些出版物说不,就会重视本土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本土舞台艺术的扶持,而不是一搞大型活动就跑去请湘西歌舞团;民委就会动脑筋像恩施一样致力作恢复张家界少数民族风貌的工作;规划建设部门就会把城市建筑推行土家吊脚楼风格作为打张家界牌的重头戏;新闻部门、记者和文艺工作者就不会在作品中弱化张家界,不会再把张家界弄成湘西的附庸;公安部门就会重拳出击,严厉惩罚色情敲诈之类的严重损害张家界形象的不法之徒;相关职能部门就会尽心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不再为了部门或个人利益去干一些“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砸张家界牌子的傻事蠢事,等等。
同志们!张家界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是同一个锅子吃饭的家庭成员。上苍赐予我们这样一块风水宝地,是我们的福分。知福惜福的最好表示,就是倍加珍惜这份手足之情,更加自觉地聚集在张家界的旗帜下,维护好张家界形象,打好张家界牌,同心同德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奋发图强,一个文明昌盛、生动和谐、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双高”的张家界,就完全有希望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我来张家界工作和生活20年了。我一直为自己选择来张家界工作和生活而庆幸,一直以自己是张家界人而自豪。为张家界的每一巨大和细微的进步感到由衷高兴,也为影响张家界形象和张家界发展的种种弊端而着急而痛心。通过我的作品,通过我在参政议政领域的建言献策,包括今天的“一家之言”,可以感觉出我对张家界有一种源自骨子的热爱。正是基于一腔挚爱,我今天讲了这么多不一定妥当的看法和意见,关于张家界文化的张家界文化精神的疏理和提炼,也仅仅是个人的一孔之见。偏颇与谬误之处,期望得到各位领导、同志、朋友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