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447阅读
  • 2回复

(湘西文化)扬我张家界文化 树我张家界形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1-01

扬我张家界文化 树我张家界形象
齐心协力打好“张家界”牌
——市委中心组年度第三次集中学习活动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讲稿
罗长江
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大家越发认识到城市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张家界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建设好世界旅游精品和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以文化作支撑。多年前朱镕基总理就说过湖南要打好两张牌,一张是张家界牌,一张是袁隆平牌。足可见张家界这一品牌是何等了得!可是,由于对张家界文化缺乏应有的发掘、推介和弘扬,以至于在一些人中间,产生了张家界只有山水没有文化的糊涂认识,认为“张家界牌”就是山上那些个岩头。这是对张家界本来面目的严重曲解,也给整体意义的张家界形象带来了不良影响。其实张家界不仅有文化,而且底蕴深厚,自成一格,是张家界形象、张家界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孕育张家界精神的肥沃土壤。因此还张家界文化以本来面目,还张家界形象以本来面目,还“张家界牌”以本来面目,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由我结合自己学习钻研张家界文化的一些心得体会,以“扬我张家界文化,树我张家界形象,齐心协力打好张家界牌”为题,向大家汇报个人的一些感受、体会和思考。希望对于树立张家界应有的良好形象,更好地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群策群力打好张家界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鸣锣开道的作用。
一、张家界文化底蕴深厚、自成一格;张家界文化精神的地域特征尤为突出
关于张家界文化,目前存在四种糊涂认识:一是认为张家界没有历史,二是认为张家界没有文化,三是认为张家界的土家族不像少数民族,四是认为张家界属于湘西或大湘西的文化。相信通过如下的大致疏理,我们会达成一个最基本的共识:张家界不仅有神奇的自然风光,而且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张家界文化底蕴深厚、自成一格,是张家界形象、张家界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张家界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20世纪80年代,本境考古发掘取得诸多关键性的重大突破。仅慈利一县,1986年这一年就先后发掘出旧石器遗址1处,新石器遗址2处,商周遗址5处。桑植朱家台有一处极似瓦窑的商代遗迹,一旦确认,则是全国第一商窑,因为迄今为止全国还没有发现商代瓦窑。凡此种种,说明早在10-30万年以前的远古时期,以及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本境先民们已在这方天宇下筚路蓝缕,开凿鸿蒙了。
紧挨我们中心城区的两座山,一座崇山,一座天门山,历史古老得不得了。先说崇山。史学家考证,很长时间里崇山是武陵地区苗蛮文化的中心。4200多年前舜帝将驩兜放逐到崇山;3900多年前庸国首领熊绎从崇山出发横跨长江追随周武王伐纣;3100多年前庸国首领的后代熊叔堪又回到崇山老家。西汉置充县、隋置崇州和崇义县,取名都是因为崇山的缘故。崇山人至今还保留不吃黄鳝的习俗,传说跟驩兜有关。
再说与崇山比肩相挨的天门山。不久前查阅史料时得知,天门山有3000多年前古庸人留下的悬棺葬,据考证仅仅比武夷山的悬棺年代稍迟一点点。此外,相传神农雨师赤松子在这里炼过丹;战国时期大谋略家鬼谷子在这里学过易;西汉时开国元勋张良在这里留有足迹;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在这里屯过兵;三国时因天门洞开而设置天门郡;南北朝时候,北周辖地管不到南岳衡山,为祭祀五岳的需要,北周皇帝就封天门山为南岳,故在此设北衡州,州治在今永定城区;唐时这里建立了寺庙,寺庙遗址出土的唐代七星铜剑是国家一级文物;元代时这里建立了“天门书院”;明末清初李自成部将野拂在此担任住持。几千年来,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这样一些人物出没在这里,可想而知这块土地的历史有多古老。
再说建城的历史。建于东周时期的白公城遗址,在今慈利县城,现在还有护城河的遗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本境属黔中郡慈姑县,县府在今慈利县城的太平村,距今已有2230年历史。西汉五年(公元前202年)设零阳县治于慈利,设充县县治于现在的永定城区,距今已有2211年历史。公元264年设天门郡,郡府在今永定城区,因而建郡州的历史也有1745年了。此后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里或为州府,或为县府,或同为州府和县府;公元1371年起,这里是军事重镇永定卫城所在地,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造的普光寺,比起北京故宫要早七年时间,寺名由永乐皇帝所赐。古人堤出土的九九乘法表,除了新疆的楼兰和近邻的龙山里耶,迄今还没在其他地方发现过。所以我们完全有足够的底气这么说:从远古走来的张家界,是一块神奇又古老的土地,是一座年轻又古老的城市。
在张家界历史文化中,有如下三类极具地域特色:

(1)“三墓三子”及古庸国文化
“三墓”指葬于永定城郊崇山的驩兜墓、永定城郊大庸坪的赧王墓、武陵源景区水绕四门处的张良墓;“三子”指赤松子、鬼谷子、屈子。上古时候这六位名人,给张家界的文化带来了深远影响。
驩兜墓在崇山。前面已经说到,驩兜是4200多年前尧舜时候的大臣,被舜帝放逐到这里,死后就葬在这里。隋朝时建有驩兜庙。这位驩兜老大人可以算是开本境逐臣文化先河的人物。
周赧王是公元前314年即位的东周最后一位君王,死后迁葬庸人聚居的大庸坪。至今当地人仍称赧王墓为“赧王山”。赧王墓与崇山的驩兜墓刚好遥遥相对。方志载有唐代大诗人王维留下的诗句:“却怜孤墓近驩兜”。
张良是西汉开国元勋。《史记》载: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清道光《永定县志》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青岩山即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带,那里有松子岗、黄石寨,相传与赤松子、黄石公涉足此地有关。当地老人中尚有背得张良诗作的。张良是开本境隐逸文化先河的人物。
赤松子是神农时候的雨师,相传在今天门山辟谷养生,修炼长生不老之道,今存丹灶峰、赤松山、赤松坪、赤松村、赤松桥、赤松亭等遗迹。因此赤松子是本境养生文化的鼻祖。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人,是创立纵横捭阖之术的大谋略家,天门山西北部悬崖上有鬼谷洞,今有探险者于洞中发现石桌、石凳、石床、石灶,并拍下酷似鬼谷子面壁修炼的显影图像。因此鬼谷子是本境有名有姓的神秘文化始祖。
屈子即屈原,这位中国诗歌之父、世界文化名人,在《九歌》中赞美“澧兰”,在《离骚》中吟咏“茹蕙”,是本境有史可考的文人文学第一人。“茹”即茹水,澧水上游的一条支流。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头就写过“茹水注澧”的话。
前面说到的崇山,已涉及到古庸国文化了,距今三四千年前,那里就是整个武陵山区的文化高地。公元前314年,这时候庸国已被灭亡300年了,周赧王的旧臣仍然把周赧王迁来这里下葬,无非因为这里是古庸国故地,庸人与东周有老感情。古籍《湖南阳秋》载: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征剿叛军英布时,曾驻军庸城。可见后来设县设卫设所都以大庸命名,是对本土最古老最辉煌的这段历史的一种追思与承继。我市文史工作者正在深入发掘考证古庸国文化。要把这些年代久远的东西一一考证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通过这一番概述,相信我们已隐隐听到来自远古的呼唤。

(2)边地色彩的土司文化
我在陪客人上山的时候,说我们这地方曾经有过将近800年历史的土司时期,客人无不一脸的惊诧。因为一讲土司,就想到西藏、云南那些边远地区,很神秘很遥远的感觉。始于唐宋羁縻州县制度而成熟于元明清的土司制度,通俗地说,就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民族自治”。本境先后计有柿溪、桑植、麻寮、茅冈等10余个大大小小土司辖区。宋开宝四年(971年)被授予柿溪宣抚使的土官向克武,是本土第一个土司王。土司王相当于封建领主,他握有军政大权,生杀大权,境内土地的所有权,很长时间里推行汉不入境、蛮不出峒的封闭政策。土司兴衰800年,在本土历史上占了很重的份额。
600多年前,明王朝在全国推行以卫所为主体的军事制度。本境设有永定、九溪二卫。卫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千户所相当于现在的县级武装部,永定卫领有六个千户所,九溪卫领有九个千户所,两个卫的驻军合计10500人。本境两区两县其时都属慈利县管辖,一个县设置两个卫,当时这在全国是十分罕见的情形。以派遣大量官兵来此军屯为标志的卫所制度,在这块土地上延续了将近400年,给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口格局和生活习俗带来广泛深远的影响。

(3)充满传奇的红色文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市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湘鄂川黔边区省府所在地,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前身为红二、六军团)的策源地,是红二、六军团的长征出发地。贺龙故居以及贺龙纪念馆,永定城区的苏维埃纪念馆,是我市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这里创造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与传奇,是一座红色文化的富矿。光贺龙一个人,就有多少故事和传奇啊!红二方面军题材多得不得了,够你去挖掘够你去开发。比如《贺龙家族七十二寡妇》,就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红色风暴与白色恐怖交织的年代里,洪家关人民在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中所做的巨大贡献,和付出的巨大代价。

2、张家界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
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张家界市共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主要是土家族、白族和苗族。土家族占全市总人口的68.7﹪,是本市主体民族,也是世居民族。土家族聚居的张家界,古往今来是各种文化的交汇之地。濮潦文化的遗承,庸文化、巴文化、乌蛮文化的融汇,楚文化的渗透,汉文化的濡染,构成了土家族文化的多元激荡,在民族融合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居住、生产、饮食、服饰、婚嫁、生育、丧葬、岁时、禁忌、语言、信仰诸多领域,形成了本土特色的民俗风情。
中国土家族之所以在1957年得到国家认定,是因为它确实具有一个民族所具备的基本要素,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区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心理。张家界地理环境的最大特点,是地处云贵高原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接合部,地处汉族和土家族的接合部。一方面它位于武陵山区腹地,属于武陵山区土著文化圈;另一方面,穿境而过的澧水连接起了它与荆楚、湖湘、中原等外来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土家族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外族人员不断“加盟”这一历史事实。也正是这一原因,使得土家族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一方面以海纳百川的精神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因子,一方面不失根本,仍然葆有本民族的一些本质特征、基本要素和文化印记。如土家族独有的宗教——“土老司”;独有的传统节日——过“赶年”、六月六;独有的歌舞艺术——梯玛神歌、茅古斯、摆手舞;独有的古代军乐器——虎钮錞于;独有的打击乐——打镏子;独有的吹奏乐器——咚咚喹;独有的织锦工艺——西兰卡普;独有的本民族语言;独特的婚丧习俗哭嫁、绕棺跳丧;独特的建筑艺术——吊脚楼、转角楼,等等。而这些最能展现土家族特征特色的东西,除了土家语、土家族服饰、梯玛神歌、摆手舞、哭嫁只在少数边远乡村保留,其他则一直延续在土家族人的现实生活当中。尤其是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一直延续在土家族人的血液当中。所以,说张家界的土家族不像少数民族,是片面的偏颇的。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音乐家谭盾,对我市土家族民间艺术情有独钟,凭着其国际眼光,数度邀请我市民间艺人出国演出,表演的就是土家族打镏子、吹木叶、咚咚喹、傩戏、民歌这些“土特产”。一次次验证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真理。
我市民族文化积淀之深厚,从以下几个例子可以窥见一斑。

(1)飘洋过海的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能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不是偶然的。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桑植民歌手就数次代表湖南参加全国民族民间文艺会演、全国职工文艺会演,并灌制了多首桑植民歌唱片。湖南上百个县,桑植是全省公认的民歌“大哥大”。几年前又获“中国民歌之乡”称号。2002年,湘籍歌唱家宋祖英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举办个人演唱会时,演唱了我们的《马桑树儿搭灯台》,很使我们张家界人为之自豪。此外,多首闻名全国的歌曲,都是受桑植民歌启发影响,在吸纳桑植民歌元素的基础上创作成功的。比如电影《怒潮》中的插曲《送别》,就是受《四季花儿开》的影响;《挑担茶叶上北京》就是受《桑木扁担软溜溜》的影响;《洞庭鱼米乡》也是受了《白鹤起翅腿腿儿长》的影响;歌剧《洪湖赤卫队》中演唱的三棒鼓,也是受了我们这里三棒鼓的影响。
(2)风靡欧亚的硬气功
张家界硬气功历史悠久,相传鼻祖是鬼谷子,永定区的官黎坪,是闻名遐迩的“硬气功之乡”。武师赵继书1979年先后参加全省和全国武术比赛,均获一等奖。同年作为中国武术代表团成员,两度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欧洲的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罗马尼亚、马耳他和东南亚诸国。他表演的卧刀碎石、头顶开石、双凤灌耳、头碰石柱、叉尖推磨等节目,好评如潮。卢森堡国王主动登台与赵继书热情拥抱,连连称赞“国际气功大师真是了不起”,并将自己珍藏的一枚纪念章相赠。卢森堡一位荣获国家奖牌的武士,看了表演后连夜来到中国大使馆,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奖牌作为礼品相赠。1980年代,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纪录片《大庸硬气功》。

(3)王家坪土家吊脚楼风情带
王家坪土家吊脚楼风情带,是我市不可多得和不可再生的原生态民族风情资源地。那里的山水本来就很美,画山绣水之间偏偏还有大片大片新老吊脚楼,以及十分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除了建筑文化有特色,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织绣文化、丧葬文化、巫傩文化、歌咏文化都很有底蕴,是有名的诗词之乡,那里还有古老的悬棺葬。上世纪30年代,这一带出了个刘三姐式的民间歌手叫张桃妹,凡是她开歌场的地方居然都开起了墟场;村民们把扯好的秧苗丢到水田里只等插了,可为了听她唱歌,秧丢在田里一两天没人管,看看影响有多大!我第一次去王家坪一户农民家,主人正在秧田里插田,起身就用唱歌来表示欢迎;吃完饭告别时,他又用歌声为我们送行。我在王家坪观看过当地群众表演薅草锣鼓、演唱太平歌,见识了民间女歌手龚桂妹与一群男歌手赛歌较劲的场景。所以,我们如果把中心城区的城市旅游之核打造好了,同时又把桑植民歌和王家坪土家吊脚楼民居风情带这样的原生态文化品牌保护和开发好了,那么山上有自然风光看,城里提供休闲娱乐,乡下有民俗风情,我们的品种就齐全了。游客也就不必舍近求远,非要跑到人家那里去看古城、看少数民族村寨了。

(4)人山人海“花灯会”
永定城区的元宵花灯,是我们这座旅游城市一道难得的景观。在现代消费手段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背景下,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民俗活动却仍然年复一年大规模举行,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实在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永定区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几天前举办的天门山寺开光庆典、六月六土家族文化节和龙舟赛,同样是人山人海。土家族的茅古斯舞、摆手舞以及泼水龙、火龙等民俗表演,给市民和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张家界拥有一流的生态文化
以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为突出标志的地质奇迹,以及天门山、天门洞、黄龙洞、宝峰湖、茅岩河大峡谷等的地质价值和美学价值,通过列为中国第一批世界自然遗产和中国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获得了权威认定。其中,张家界砂岩大峰林、天门洞和“恐龙之父”芙蓉龙化石,是张家界贡献给人类的三处堪称孤本的地球纪念物。“亚热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八大公山, 1986年由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联合国将其列入“人与生物圈”首批成员以及中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则将其列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我市3个国家森林公园中,张家界林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我市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珙桐群落,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武陵松群落,我国目前数量最多的黑熊群落,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我国最大的黄柏基地和杜仲基地,我国最大的“珙桐王”、“杜仲王”和“桑树王”也出在张家界。我市森林覆盖率连续20年居全省之首;空气质量居全省6个重点环保城市之首;中心城区负氧离子的含量,高出国内其它内陆城市50-100倍。加上江垭平湖等多处湖泊,九天洞等多处溶洞,澧水、溇水等多处漂流,江垭、万福等多处温泉,一并彰显出我市至为丰富的地质文化和山水文化。已举办了12届的“森保节”,是我国第一个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以森林保护为主题的公益性节庆活动,“地球呼唤绿色,人类渴望森林”作为张家界首创的生态口号,已牢牢扎根于张家界人心中。《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性法规。我国第一个可持续旅游定位研究站08年在张家界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开始启动。我市是国内首个明确提出科学系统创建生态市的地级市,包括生态文化建设在内的八大建设任务,将生态文明的触角延伸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链条。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1-01

(二)张家界文化精神形成于独特的历史人文积淀,是培育和提炼张家界精神的雄厚基础
张家界发展到今天,迫切需要提炼出一种“张家界精神”, 成为城市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生动展现,成为城市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成为一个城市的精、气、神,成为城市之魂。而培育塑造新的城市精神,必须以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筋骨,只有牢牢植根于我们城市自身的历史民族文化积淀,并在原有基础上着手改造和创新,张家界精神才有可能具有个性。漫漫历史长河中,本土形成有独特人文积淀的张家界文化精神,它是张家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提炼张家界精神的雄厚基础。
1、要吃辣椒不怕辣
——劲勇刚毅的奋斗精神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场上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发现来自湘西北的志愿军战士,个子不高,却长了双飞毛腿,攀石附蔓、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抢占高地时一个个如同赶仗的狗、射出的箭,特别能打仗。这当然与生长环境有关。千山万壑的武陵山区,水急坡陡,路远林深,兼以毒蛇猛兽、匪患兵灾,生存环境十分艰辛。因而世世代代居住在张家界的各族人民,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品性,也孕育出了刚勇坚毅和崇尚血性的地域性格。相传旧时男婴一生下地,做父亲的即按习俗称回一砣与体重同样重量的毛铁,泡进药水里,三个月后,父亲就开始用竹片蘸药水给孩婴烫脚;孩童从学走路起,不穿鞋,走刺蓬,一直练到脚板如铁。
为了民族的生存,本土各族人民在一次次抗争中,孕育出了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东汉时本土先后发生了13次农民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精夫相单程大寇郡县”。相单程是桑植县廖家村人,他率领土民先后大败奉旨征剿的官军;连赫赫有名的伏波将军马援也是壮志未酬而马革裹尸,最终以议和的方式才了结这场震惊朝野的战争。清朝末年(1854),桑植数千土民暴动兵败,暴动头领贺廷璧等30余人被押往城外河滩上问斩。贺廷璧瞋目高呼:“老子死便死,头不能落地!”话刚落音,贺廷璧之妻刘氏从人群中冲出,疾步跪向浩气冲天的丈夫跟前,神情庄重地扯开衣襟。贺廷璧见状仰天大笑,将头颅向妻子伸出。刽子手手起刀落,刘氏将衣襟凌空接住丈夫的头颅,然后头也不回,奔洪家关而去。据此编成的汉戏《刘氏兜头》,每每演到紧要处,台下一片唏嘘。
这位贺廷璧,就是贺龙元帅曾祖父的亲兄弟。贺龙家族的另一位女子——贺龙的堂嫂子张幺姑,同样演绎了一出舍身跳崖的英雄壮剧。1929年的一天,带着部队四处游击的贺龙,将几名红军伤病员托付给住在娘家的堂嫂子张幺妹。张幺妹连夜将几位红军伤病员送往村后大山的一个山洞,然后每天悄悄送米送菜送柴送药。不料村里有人告了密,一天清早,张幺妹引着小儿子走在山路上,猛然发现挨户团的人老远老远跟上来了。她立马岔上另外一条路猛跑起来,小儿子便边喊妈妈边跟在后头追。张幺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绝对不能把敌人往山洞方向引。这是一条通往绝崖的路。张幺妹见挨户团快赶到时,先是将小儿子往悬崖下一丢,然后自己纵身跳下悬崖。
从1928年到1935年长达八年的红色割据中,张家界地区有数万人加入到贺龙领导的红军队伍中,其中牺牲者上万人,永定的几千名红军将士,活下来的只有几百人。那首有名的红军歌谣:“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刀子搁在脖颈上,脑袋掉哒碗大个疤!”非常真实地反映张家界人劲勇刚毅的英雄气慨。
2、留取丹心照汗青
——精忠报国的奉献精神
纵观本土历史,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始终涌动着忠君报国的热血。为国土的完整、民族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不管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他们总是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用自己的忠诚和鲜血,铸造精忠报国的辉煌业绩。清代道光年间,一位姓彭的永定人,往张家界金鞭岩对面的石壁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忠”字,其弟彭水运在《青崖壁忠记》一文中形容其“灿若白雪”。此举表达了本土人士精忠报国的一种朴素情怀。
据粗略统计:柿溪宣抚司共袭14世,有4位土司奉旨调征;桑植宣慰司共袭22世,有11位土司奉旨调征;麻寮宣抚司共袭17世,有4位土司奉旨调征;山羊安抚司共袭13世,有5位土司奉旨调征,等等。无论是奉旨平息国内叛乱与动乱,还是奉旨抵抗外侮,都是慨当以慷,屡建奇功。说明历史上忠于中央政权是本土的主流。尤为难得的是,随时听从朝廷召唤的本土各土司,在抵御外寇或平息内乱的战事中,自带军粮,自备武装,既不花费国家军饷,也不用国家的武器装备。明嘉靖年间,各土司接到朝廷命令,为了不误军机,于是相约提前一天过年,吃完年饭,桑植司、上峒司、中峒司、下峒司的土兵于桑植司城两河口集结;大年三十,队伍到达九溪,与麻寮司、容美司的土兵会合,万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开赴苏淞。茅岗土司覃尧之、覃承坤父子双双出征。麻寮土司唐仁先后调征浙江海寇和杭州海贼,立下奇功,皇帝命建忠臣祠以示褒奖,并赐“海上知名”匾额。明朝大臣王守仁为战死的土家族士兵撰写祭文时,慨叹其“三年之间,两次调发”,由衷表彰他们为国捐躯,重如泰山。
这里要特别提出,先后镇守台湾的几位张家界籍清军将领,他们陆续从家乡招募了数千丁勇,写下与宝岛同生死共荣辱的光荣历史。其中永定籍的刘明灯、王正道,曾先后任台湾总兵,后者战死于1894年甲午海战。光绪十年(1884年),慈利籍提督孙开华率部与入侵法舰激战,歼敌2000多名,开创打败西方海军的赫赫战绩;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占领台湾,孙开华长子孙道元、孙道元之妻张秀容先后在与日本占领军战斗中杀身成仁,真是一门英烈!目前,湖南省的涉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共只有两处,两处都在我们张家界,一处是孙开华故居,一处是刘明灯墓园石雕群。
抗日战争时期,当时13万人口的大庸县,就有上万名热血儿女奔赴战场。永定籍营长张国勋,桑植籍营长王子隆,桑植籍营长陈士伯,永定籍少将副师长覃子斌,都是在率部与日寇激战中数度受伤而壮烈殉国的。1947年,当地政府将王子隆牺牲之地胡家桥命名为“子隆乡”,将陈士伯牺牲之地马桥乡更名为“士伯乡”。
贺龙元帅是张家界人忠肝义胆、侠骨柔肠这一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他是在个人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听从共产党指挥发动南昌起义的;他是在革命处于最低潮、共产党最背时的时候,毅然决然加入共产党的;他是在只剩下几条枪的情况下,脱掉皮鞋穿草鞋,回到家乡重新拉队伍搞红色割据的。积极推行王明路线的中央代表夏曦,大抓AB团,滥杀无辜,几次动心思要对贺龙下手了。以贺龙在军队中的崇高威望,要处置夏曦易如反掌,但他一直以大局为重,因为夏曦是中央派来的,代表的不是他个人。1934年,他奉命牵制20多万国民党军队,有力地配合中央红军北上。1936年他率领红二、六军团长征与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关键时刻旗帜鲜明地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逃跑主义。到达陕北后,他率领的红二方面军在三大红军主力中人数最多,他主动把部队交给中央,愉快接受中央的工作安排。凡此种种,都表明他的大忠大义。贺帅生前对精忠报国的岳飞极为推崇,1926年他率师北伐,刚好就是岳家军当年抗击金兵的路线,建国后他的床头一直放着一本《说岳全传》,看到动情处就忍不住抹眼泪。文革期间,他身陷囹圄横遭迫害,却一直替国家的命运担忧,在给儿女们写信时总是告诫他们: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毛泽东曾经评价贺龙三条:一是忠于党忠于人民,二是对敌斗争狠,三是能联系群众。其中第一条就是“忠”!
3、自古情义值千金
——侠义友善的仁爱精神
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族人民重情重义、仁爱友善,十分看重亲友邻里之间、社会之间、家庭之间的友好和谐,推崇行侠仗义、古道热肠。试举几例:
土家人有好客的风习,不管是生是熟,进了门就是客人,天大的事也要先搁下来,把客待好了再讲。1980年代,县里两个干部一大早下乡办事,走了老远的山路,肚子饿了,就跑到路边一户人家去弄早饭吃。刚一敲门,听得里头在吵架。听得敲门声,屋内的吵骂声顿时停了下来。跟着,门开了,夫妇俩笑脸相迎,听两位干部说明来意,两口子洗锅的洗锅,生火的生火,有商有量,有喊有应。菜一上桌,男主人陪着饮酒,女主人也在一旁殷勤相劝。酒足饭饱了,客人起身告辞,两口子双双送出槽门。待客人一转背,两口子又接着回屋里关起门来吵架。
桑植县葫芦壳人王家武,自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起,雇石工百余名,历时14年,在澧水南岸的悬崖绝壁上凿成一条宽1米多、长20公里的悬崖栈道,既保证了行人安全,又使南岔至陈家河缩短路程30公里。而王家武财产亦因此耗尽。永顺知府赐予“和善之家”匾额以示褒奖。
慈利籍台湾老兵胡余清, 1948年被抓丁时,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1949年随部队辗转到了台湾,一直没有成家,魂牵梦萦的便是有朝一日回老家来与妻子、儿女团聚。台湾的政策松动后他回老家探亲,才得知两个孩子早已病夭,结发妻子曾一姑也早已改嫁。砸烂骨头还连着筋,胡余清得知曾一姑后来的丈夫一年后病逝,就先后13次回乡看望曾一姑,1999年两人重续旧缘,又结为一家。这一年,胡余清75岁,曾一姑74岁。从1948年到1999年,整整51年时光,足可见张家界男人的重情重义。
永定区沅古坪山区一男子,前些年瘫在床上,隔三岔五被他媳妇哄进大背篓,背着他往自家菜园子、稻田、山林转悠转悠,跟他商量地里的春种秋收,跟他叙说村里的家长里短,用这种方式给丈夫解闷散心。感动得乡亲邻里都夸瘫子命好,娶了这么个贤惠媳妇!
再比如:1998年7月特大洪灾中,慈利农民朱明初抱病抢救陷身洪水的110名乘客而英勇献身。2002年10月,被毒蛇咬伤的武陵源区农民赵明健,拼尽全力先解救身陷孤崖的外地游客,而置个人安危于度外。2008年5月,正在四川旅游的14名慈利护士,遭遇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在生死难以预料的特定情形下,主动投身救死扶伤的工作。朱明初、赵明健和慈利14名护士的侠骨热肠,展示与更新着张家界人的美好形象。
4、山临绝顶我为峰
——争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敢为天下先,被概括为“湖南人精神”。地处湘西北的张家界,
同样有着自强不息、争为人先的优良传统。1911年辛亥首义,第一个率全营将士攻占武昌城头,第一个把战旗插上武昌城头的,就是张家界籍的谷壮猷。1927年8月1日,追随贺龙在南昌城头打响第一枪的队伍中,就有张家界籍的三千子弟兵。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有张家界籍的陈能宽院士。张家界籍的著名经济学家卓炯,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开拓者。水稻专家王子立,迄今为止是中国水稻栽培技术领域唯一获得国家发明奖这一奖项的人。王国兴的人工孵化繁育大鲵,取得了国内领先的专利技术。开发五倍子系列产品的“贸源化工”,创始人汤先赤10年前还是一个走村穿寨收购五倍子的小贩,数年光景已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王子立、王国兴和汤先赤三人,都是“土八路”出身,却都在科技领域做出了骄人的业绩。还有:2000年以来张家界接连出了三个全省高考状元,说明自强不息、争为人先精神,正在青少年一代身上可喜地传承。
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中,张家界建市最迟,下辖区县最少、人口也最少。但是这并不妨碍张家界人争为人先。即以30年间张家界旅游开发建设所创造的一系列业绩为例:
——1982年,张家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1992年,张家界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世界自然遗产;
——2004年,张家界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
——1987年开漂的茅岩河漂流,是中国旅游第一漂;
——1996年上市的“张家界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旅游第一股;
包括前面讲到的森保节、《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和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启动生态市创建;以及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人类首次驾机穿越自然山洞天门洞、土家风情园的木质结构吊脚楼“九重天”、百龙观光电梯等,都是争为人先精神结出的累累硕果。
安全是旅游城市的生命线。1997年起,我市连续三届12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优秀单位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09年捧回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成为湖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5、天门洞开云气通
——开明开放的包容精神
古人吟咏天门洞的作品中,有“天门无锁白云封”的句子,也有“天门洞开云气通”的句子。这一“封”一“通”,寓意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
张家界历史上有过四次大的移民。一次是4000多年前舜“放驩兜于崇山”,以及2000-3000多年前庸国、巴国、楚国相继被灭期间的流离转徙;一次是明代实行大规模军屯;一次是明末清初,永定卫、九溪卫发生长达40余年兵乱,“人户百中仅存一二”,于是制定政策吸引大量外来人口;一次是1988年地级市建立以后。历史上这几次大的移民,促进了多元文化交流,熔铸了一种兼收并蓄的包容文化,一种文化开放精神。比如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就是十分的多元:除去本民族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土王崇拜、多神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都不乏信仰者,张家界市区普光寺,儒释道三教同居一隅相安无事而且相依相携,就是一个绝好的证明。
民国三年(1915年),永定县改叫大庸县后,一位县长曾依“大庸”二字,撰写了一副有名的对联:
继往开来有容乃大,
顶天立地不易为庸。
“有容乃大”无疑是本境包容文化和开放意识的生动写照。
(三)开展张家界文化普及工作,是扬我张家界文化、树我张家界形象、打好张家界牌的基础性工程
综上所述,张家界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绝美的生态。其中,源远流长的“三墓三子”及古庸国文化、风情独具的土家族文化、边地色彩的土司文化、充满传奇的红色文化、堪称一流的生态文化,尤具独特的地域色彩。而劲勇刚毅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奉献精神、侠义友善的仁爱精神、争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开明开放的包容精神,深深烙下了张家界文化的印记,作为张家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我们赖以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张家界文化是五类,深深烙下张家界文化印记的张家界文化精神也是五类,这两个五类集中展示了张家界文化的广度、厚度和气度,为塑造、提升张家界形象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也是培育、提炼张家界精神的肥田沃土和雄厚基础。有了张家界文化的加盟,张家界形象、张家界牌也才显得更加完整和丰满。
美国这个国家,其实非常注重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教育。哪怕是好莱坞大片,也是娱教于乐,培育和弘扬他们的“美国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道德情怀等。1991年初版的《美国读本》,堪称一部“曾鼓舞、激怒、娱乐、折磨、安慰过美国人的文字”,因其真实地影响了美国人的观念,甚至于奠定了美国人的性格基础,而被誉为一部“伟大的书”。当前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全市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中开展“张家界文化”的普及工作,以改变目前不少人对张家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缺乏了解的现象。受市委和市委宣传部委托,我正在主编一个《张家界读本》。按照权威版本、大众读物、乡土教材、城市名片的编写定位和全面、准确、简明、好读的编写方针,融张家界历史、地理、物产、民族、文化、旅游、建设于一体,凸显张家界文化,提炼张家界精神,树立张家界良好形象,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以提升全市干部群众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以服务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大家知晓张家界文化了,大家拥有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觉了,大家找到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了,就能真正形成合力,自觉且自豪地聚集在“张家界”的旗帜下,一门心思打好朱总理所说的“张家界”牌。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1-01

二、扬我张家界文化,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统一宣传口径,为树我张家界形象、打好张家界牌作切实努力

扬我张家界文化,树我张家界形象,就是为了形成强大合力,齐心协力打好张家界牌,同心同德建设好张家界。限于时间,这里就弘扬张家界文化和统一宣传口径作如下建议:

(一)高高扬起“张家界文化”旗号,以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文化归属感和凝聚力

1、高高扬起“张家界文化”旗帜,是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觉的需要,是完成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需要

前面讲到的四种糊涂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张家界文化的缺失和缺位,从而影响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尊,影响到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形成。不妨以“张家界”三个字不时被“湘西”两个字取代或者覆盖的现象为例:

2009年2月,市政协主席会议听取城市总规修编工作汇报并进行协商。我在发言时,就建议把某页某行“发掘湘西土家族和苗族文化特色”、“湘西民居风格”中的“湘西”二字换成“张家界”,并建议加上一个白族。理由很简单,张家界本身就有土家族、白族和苗族,而且土家族占了全市总人口的将近70﹪;永定区王家坪、沅古坪一带的民居,放眼皆是成片成片土家吊脚楼,漂亮得很!明明这些都是张家界本土的东西,为什么却要贴上别人的标签呢?就好比明明是自己生的孩子,为什么却要让孩子跟人家姓呢?2008年,张家界一中一个12岁的小女孩出了书,学校请我去参加首发式,黑板上写的是“湘西少女作家”,我一看就怪不舒服,请我讲话的时候我就说,明明是张家界一中的学生,是地地道道的张家界人,张家界的牌子响当当啊,它哪点亏我们了?为什么就不能堂堂正正写上“张家界少女作家”呢?还有:武陵源一台演艺节目不叫“魅力张家界”,而是叫“魅力湘西”;另一台节目不叫“走进张家界”,而是叫“走进湘西”。 这使我想起云南的丽江和中甸:中甸县改成香格里拉县都好些年了,丽江一直还有人在争他们是正宗的香格里拉。丽江人不傻,他们争归争,那台当家节目还是毫不含糊叫《丽水金沙》。设想一下,如果丽江的那台节目不叫《丽水金沙》而叫《香格里拉》,你说是为他丽江作宣传,还是义务为人家香格里拉作宣传?我们这里不存在争什么的问题,反倒是在张家界的地盘上天天晚上推介湘西的“魅力”,除了给湘西义务作宣传,还会给游客造成误导:或者以为这里归湘西管,张家界是湘西的一部分;或者误以为张家界缺乏魅力、“打鬼”只好借助钟馗。湘西建州50周年时出过一本《魅力湘西》的书,那才叫名正言顺,天经地义;在张家界地盘上打“魅力湘西”的牌子,无疑是缺乏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觉的产物。还有:几年前一部冠名湘西的电视连续剧从张家界拉走了一笔非常可观的赞助费,回报就是出现几回砂岩大峰林风光的镜头。不知情者以为那样奇美的风光是湘西的,或者以为张家界是属于湘西的,花那多钱去给湘西做广告,人家得了好处恐怕还会笑张家界人傻冒。还有:去年搞20周年市庆活动,花一笔钱请湘西歌舞团出一台节目,人家撰写的串台词里头,粗略数一下出现了几十处“湘西”。要不是当时主管此事的市领导委托从旅游局退休的一位文化人把关,要不是这位文化人几番义正辞严交涉,把它矫正了过来,真还不知道演出方喧宾夺主,会闹出些什么样的笑话来!这个月上旬的张家界日报,报道几位民间艺人应邀赴欧洲演出,文章里头也是说“几位张家界艺人带去湘西民间艺术”。文化景点“老院子”的促销广告也是一口一个“湘西老院子”。几年前一位张家界人编的画册,内容是张家界风光和凤凰风光,画册也是取名《魅力湘西》,如此等等。这类事情多了,发觉我们张家界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扮演“拉边套”的尴尬角色。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地理上,这里属湖南西部;二是我市部分区县,历史上曾归湘西州管辖过30多年;三是很多人通过大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认识湘西向往湘西,凤凰几乎成了文化人朝圣的地方;四是对张家界本土的文化缺乏了解,心里虚虚的,只好虚张声势打人家的牌子,就好比怀疑自己没有生育能力,只好打主意抱养人家的孩子——其实即便是抱养,孩子也得同自己姓、喊自己爸爸妈妈啊;五是缺乏维护和保护张家界品牌的自觉意识。由于湘西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还明明是一个州的行政区划,与湘南、湘中、湘北、洞庭湖地区之类的表述就不是一回事,因此使用“湘西”、“湘西地区”这一类词汇,尤其应该持慎重态度。

韩国的作法很值得我们留意。谁都知道韩国受汉文化的濡染极深,他们的首都叫“汉城”;他们的国旗徽记是我们的太极图阴阳鱼;一部《大长今》,其中诸多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反过来变成“韩流”往中国倾销赚钱。为了强化国民的文化自立与自觉,他们已把汉城改成了“首尔”,把从中国传过去的端午龙舟节,抢先注册申报变成了他们的世界文化遗产。对比韩国,他们把明明是中国的给弄成是他们韩国的,而我们把明明是张家界的偏要拱手相送给人家湘西!这一现象难道还不足够引起我们反省和反思么?谁也不是先知先觉。说来脸红,本人也曾创作和发表过大型文学剧本《湘西九歌》。关键是发现事情不对头了,有问题了,得及时调整过来,否则一旦弄成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缺失,麻烦就大了。

去年一个西藏“3.18骚乱”,一个汶川大地震,一个奥运,成了10多亿中国人爱国报国和民族凝聚力的一次大检阅,使得那些总想打中国主意的敌对势力倍感震惊。文化是最强大的东西,哪怕国家被消灭了,民族被征服了,文化却无法被消灭被征服。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就是以中华文化为灵魂的中华文明。中国历史上有过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的情形,但他们带来的本民族文化,很快就消解于浩瀚的中华文化之中,治理国家还得倚仗中华文化。

张家界作为一个新建的旅游城市,尤其需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需要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需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因此尤其需要用“张家界文化”和“张家界精神”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2、张家界文化是张家界形象、张家界牌的灵魂和旗帜,它自成一格,完全可以底气十足地“自立门户”

讲这个问题,首先得要澄清“张家界属于湘西或大湘西文化”的糊涂认识。正因为湘西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还明明是一个州的行政区划,所以说张家界属于湘西文化显然不合时宜,也缺乏对张家界最起码的尊重。至于说张家界属于大湘西文化,也不敢苟同。从地理看,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的确同属湖南西部地区;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大湘西文化”同时又属于武陵山区文化圈这个大的范畴,因此单讲大湘西文化有以偏概全之嫌。况且张家界文化与湘西、怀化他们的文化有同有异,自成一格,客观上是一个独立体。如前所述,张家界地处云贵高原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接合部,同时地处汉族地区与土家族地区的接合部,这两个接合部特点湘西和怀化都不具备。打个比方,我们张家界好比是地处门槛内外,湘西、怀化则在屋子里头。由两个接合部孕育的张家界文化,自然就不同于湘西、怀化。湘西他打湘西文化牌,怀化他打五溪文化牌,我们当然打张家界文化牌嘛。

打一个比方:如果把武陵山脉比作父亲,那么同属武陵山脉的贵州、湖南的沅水,湖南的澧水,湖北的清江,重庆的黔江就好比是这位父亲娶下的几个女人,同处武陵山区的湘鄂黔渝边区各市州,就好比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此从血缘上讲,张家界与本省湘西、怀化以及常德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从行政区划讲,张家界与他们是友好睦邻关系。既然有血缘关系,肯定就有一些相同和相通的文化,如摆手舞、梯玛神歌、茅古斯、哭嫁、土老司、吊脚楼等等,整个武陵山区的土家族都有。除了共同点,又各有差异和特色。即以张家界和湘西为例:他湘西龙山出土了战国秦简,我们张家界慈利则出土了战国楚简,而且是湖南省发现楚简数量最多的一批(一千多枚);他湘西有德夯苗寨、三江苗寨,我张家界有王家坪、沅古坪土家吊脚楼村寨;论土司文化他有我也有,论卫所文化我们比他湘西更有特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龙领导红色割据,也包括他们的龙山、永顺等在内,但毕竟我们这边是大本营;他有盘瓠文化,我们有古大庸文化及“三墓三子”,我们崇山的驩兜还是湘西、怀化、贵州、广西乃至越南、日本一些苗族的老祖宗;我们有砂岩峰林、天门洞、芙蓉龙为代表的地质文化,有世界地质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他没有;当然他有凤凰古城和一道边墙。总之,湘西也好,常德也好,都是我们的好兄弟,好邻居,我们的态度一是要友好,二是要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但有一个基本点:兄弟之间既然分家了,自立门户了,就应该有自己的谋划盘算,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自尊和自觉。去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每集片头出现的那首插曲一下子广为传唱,不也是用的我们张家界民歌吗!总之张家界文化一点不比人家差,根本没有必要作茧自缚,自己把自己置于左邻右舍的文化阴影之下。

还有一种说法,叫“抢占湘西文化或大湘西文化的制高点”,粗粗一听充满豪气,但仔细一斟酌,还是觉得不大对头。因为抢占的前提,是你已经承认自己属于湘西文化或大湘西文化,就已经是底气不足了。我们张家界又不是没有文化,如果真是没有,那也只得找一个相邻相近的来支撑门面,就好比前面打的比方,如果自己实在生不出来孩子,也就只好将就着去抱养一个。现在我们既然知道张家界的文化一点不比人家差,那么,响当当的“张家界牌”就再也不要妄自菲薄,丢开一点也不比人家差的“张家界文化”,去寻一个湘西文化或大湘西文化来装潢门面和虚张声势,自己把自己置于湘西的文化阴影之下。这不是狭隘地方主义,而是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一种责任,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的表现。明明是自己的文化,却偏要贴上人家的标签;就好比明明是自己养出来的孩子,却糊里糊涂让孩子喊人家作爸爸,这种因为缺乏底气而失去自我的表现,理所当然应该纠正过来。退一步说,真要抢占湘西文化、大湘西文化的制高点,也只能用我们的张家界文化去抢占,总不能像《魅力湘西》《走进湘西》一样,抢着把湘西的旗号往我们张家界的高地上插。打个比方,桑植的白族好汉谷壮猷当年率领一营弟兄浴血奋战,第一个把起义的战旗插上武昌城头,这面旗子要是辛亥革命起义军的才对头,如果他插的仍然是清王朝的旗子,仗岂不是白打了,血岂不是白流了,旗岂不是白插了。总之,自成一格的“张家界文化”是“张家界牌”的灵魂和旗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足可以底气十足地“自立门户”,而根本无须去充当人家的文化附庸。张家界牌、张家界文化、张家界精神,置于一处几多顺理成章!

3、我市两区两县山同脉、水同源、人同族、政同区、情同手足,这是最基本的文化认同

稍稍留意一下本境的历史沿革就会发现,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到现在总共2230年,张家界两区两县,与今常德市的石门、临澧、澧县、津市、安乡这些同属澧水流域的县份,在1938年以前,长时间同属一个行政区域。本境的两区两县,在2230年中同属一个行政区域的时间,长达2100多年!慈利划归常德管辖的时间总共只有50年,即1938年至1988年;桑植、永定一并划归湘西州管辖的时间总共只有36年,即1952年至1988年;另外,桑植单独归永顺府管辖的时间是180年,即1735年至1915年。

张家界文化作为武陵山区文化圈和澧水流域文化带交汇融合的产物,它与武陵山区诸州市——山同脉、人同族、文化同根,它与澧水下游几个县份——水同源、政同区、文化同流,前者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后者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张家界本境的两区两县,从古至今则是山同脉,人同族,水同源,政同区,其文化精血根植于同一座武陵山脉,其文化母体源于同一条澧水河,毫无疑义是同父同母的骨血兄弟,这是最基本的文化认同。《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张家界的两区两县却是合久分少,才分又合。俗话说“同船过渡是五百年前修就”,同船过渡不过是几分钟几十分钟,而我们这是2000多年哪!2200多年,天下发生了多少沧桑巨变,而我们两区两县除开一个50年,除开一个38年,基本上没有分开过,这是非常少有的现象。而且一搞旅游开发,几个胞兄胞弟又回到一个锅子吃饭,更加说明是缘分注定了。正如《三国演义》片头歌所唱的:“青山依然在,几度夕阳红”,“一壶浊酒喜相逢”。搞清楚原本就是同胞兄弟,现在又回到一家子,相信大家会更加珍惜这种缘分和手足情分,同创历史,共担命运,齐心协力打好张家界牌,一同把我们张家界建设好。

(二)脚踏实地作好张家界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开发,推动“文化对接”、“文化落地”的建设方略付诸实施

1、把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文化对接、文化落地是必由之路

关于“文化也是生产力”,国内最具说服力的是桂林市阳朔的一台演艺节目《印象刘三姐》。世界级的自然风光桂林山水,世界级的本土文化品牌刘三姐,再加上一个世界级导演张艺谋,使得许多人冲着这台节目去桂林旅游。不看《印象刘三姐》等于没有到桂林,已成为一种时尚。即便是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桂林旅游却逆势而上,2008年在阳朔观看《印象刘三姐》的门票人次是100万,门票收入是1.8亿元。更重要的是一台节目带动了阳朔整个旅游产业链条的滚动发展,没有这台节目之前,阳朔只是桂林旅游的一个驿站,通常是早上从桂林市区出发,乘船或乘车到阳朔玩三个小时,然后打道回府住到桂林市区。自从有了这台节目,阳朔迅即成为旅游目的地,几条宾馆街如雨后春笋,刷刷几下就冒了出来。《印象刘三姐》所创造的旅游神话,无疑是“文化是生产力”的生动例证。

关于文化在城市建设和世界旅游精品建设中的重要性,市决策层已有清醒的认识。2007年伯俊书记在署名文章中强调要“着力提升本土民族文化”,“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对接”,“以迅速提升城市形象”。为了便于传播,我这里姑且把它简称为“文化对接”。小明市长也在有关场合提出“文化落地”的思路。二者都通俗生动地指明了文化转化成为生产力的运作途径。所以“文化对接”和“文化落地”,完全可以视作我市旅游城市和世界旅游精品的建设方略。张家界要建好城市和建成世界旅游精品,要把文化转化成为生产力,文化对接和文化落地是必由之路。

2、张家界文化基础性研究的短腿现象亟需改变

“文化对接”和“文化落地”,具体由两大块组成,一块是基础性研究,一块是应用性开发。前者是根基,后者是在前者根蔓上开出的花朵和结出的瓜果。基础性研究作得越是扎实,应用性开发就越加成果斐然;基础性研究工作没去作或者没作好,应用性开发就如水上飘萍、空中楼阁,十有八九是不伦不类、非驴非马、华而不实。两者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不种则颗粒无收的关系。

在重视基础性研究方面,湖北恩施州的作法值得我们借鉴。上世纪80年代恩施才成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始外面的人走进去,觉得不像少数民族地区。恩施州的同志就从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这些基础性工作做起。他们依托州政协、州民委和湖北民院的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陆续出版了资料型和学术型的本土文化丛书达数十种之多;他们在全州范围内组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组织评选全州民间艺术大师和民间工艺大师,并由州政府给他们发给固定的生活补贴;他们借民歌《龙船调》发力,响亮打出“龙船调的故乡”这一旗号;他们把原本只是偏远山区很窄范围内的一个传统民俗“女儿会”,发展成为全州规模的一个特色民族节日;他们在州府恩施修建横跨清江的土家风雨桥等特色民族建筑;他们抓住全国性的原生态演唱大赛和全国青歌大赛之类有影响的赛事活动,通过推出恩施的文艺人才来推介恩施文化和恩施形象,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恩施州致力恢复本地区民族风貌的战略陆续结出了可喜的硕果。当初去过恩施的同志再去恩施,感觉已大不一样了。

6月上旬,市委常委会听取了市政协关于加强我市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的专题汇报,同意成立市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并实施5-10年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规划。这标志着市决策层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只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张家界文化”基础性研究的短腿现象,不仅可望得到改变,而且在摸清文化家底的同时,就可以与应用性开发相结合,实施文化对接和文化落地。

3、张家界文化的应用性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在我们这样一个旅游城市,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本土文化的应用性开发,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饮食业、演艺业、工艺品业等众多领域都大有文章可作。李军声砂石画之所以取得成功,固然跟使用砂石这一绘画材料不无关系,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集中了张家界最具特色的两大题材,一是砂岩峰林、天门山为代表的本土风光,一是吊脚楼为代表的本土文化,第一印象就给人以巨大的视觉愉悦,我琢磨这才是他成功的奥秘所在。因此可以说,砂石画是对 “张家界文化”进行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开发的一个范例。

正在进行中的四路改造“穿衣戴帽”,是本土建筑文化应用性开发的大动作。“穿衣戴帽”中,凡是成功运用本土吊脚楼元素符号的,要多漂亮有多漂亮,与原来的“火柴盒子”一比,不可同日而语。加上夜间的灯光美化,实在让游人和市民为之振奋。其实,将吊脚楼元素符号运用于现代建筑,在外埠在本市,都有成功的实践。如重庆的红崖洞民俗文化风貌区,上海城隍庙的豫园商贸城,全是清一色土家吊脚楼风格的现代建筑群落,精雕细刻,建筑楼层多在五六层左右,高的达十二三层,建得好极了。我们张家界在吊脚楼风格的发掘、提升与运用方面,成绩也是不错的。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琵琶溪宾馆,至今仍被视为景观型酒店;武陵源区府所在地的专家村宾馆,改建成清一色吊脚楼风格,真是漂亮极了!永定城区新建的大庸府城、十字街商城,都是颇具规模的吊脚楼风格现代建筑群;九层高的吊脚楼建筑纬地大酒店,与天门山索道下站面对面,用澳门凼仔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师万敏先生的话说:“这座吊脚楼建筑,把官黎坪附近的建筑物都比下去了。”

几年来我利用出差机会,陆续考察过国内外各种民族特色建筑。国内如九寨沟的藏式风格现代建筑,呼和浩特的蒙古包式现代建筑和伊斯兰风格建筑,贵阳的侗族鼓楼式现代建筑,等等。我发现安徽黄山、江西婺源等地的徽派建筑,以及苏杭等地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建筑,建到三层左右都十分好看;但一到五六层、八九层,高高在上的马头墙和翘檐,与大体量的墙体就不大协调了。吊脚楼风格则不然,它的吊脚、走栏、丝檐、转角和木质装饰,可以有机地覆盖到墙体的任何部位,这些元素符号一经运用好,比起徽派建筑和江南水乡民居来要丰富得多。在适用于当代城市建筑上,吊脚楼风格远比它们优越。

张家界的城市建设,不要说眼下无法跟国内外发达城市比,就是要赶上近在咫尺的常德,也是好多年以后的事情。再说了,就是花好多年时间、花好大气力赶上了,如果建造的是一幢幢随便跑到哪个城市都能碰到的高楼大厦,则仍然难以实现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和国际旅游城市的初衷。太多的例子告诉人们,光靠千城一面的高楼大厦,是很难实现城市旅游和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如同黄山突出徽派建筑、九寨沟突出藏羌建筑一样,如同欧洲许多红瓦白墙的美丽小城一样,张家界唯有独辟蹊径,将土家吊脚楼的现代建筑确定为城市建筑的主格调,藉此彰显个性和特色,才可望后来居上,让人家刮目相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肯定和推崇目前正在进行的“四路改造穿衣戴帽工程”。这一在城市建筑领域实施文化对接、文化落地的大动作,既将成为我市“三年有改观五年大变样”的重头戏,又在尝试与探索中为城市建筑运用吊脚楼风格元素符号,积累了经验。土家吊脚楼作为张家界本土最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能在新的时代与城市建设实行对接,为张家界的特色城市建设派上大用场,实在是一种天意。据我所知,国内目前尚无一个城市的新老城区,统一到一种地域民族的建筑风格之下。我们一旦作了,理所当然就是“中国第一家”,理所当然就是“中国第一城”。张家界文化的这种应用性开发,这种文化对接和文化落地,才是真正意义的大手笔!

当然,吊脚楼风格作为本土建筑文化的应用性开发,同样存在一个基础性研究的补课问题。建议在现有摸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好好总结提高并组织技术攻关:一是界定几个行之有效的基本的元素符号,供正在进行的穿衣戴帽和今后城市建筑设计之用;二是解决好大体量建筑如何运用其元素符号,以体现吊脚楼的风格特征这一课题。

(三)下决心解决长时期以来宣传口径混乱的问题,是树我张家界形象、打好张家界牌的具体体现

我们有行政机构地级市的大张家界;大张家界底下有武陵源区;武陵源景区下面有“张管处”管辖的小张家界,即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还有历史上存在过、现在并无多少实际意义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索溪峪风景区、天子山风景区等等名称。光这些就足以让外人云里雾里,一时很难弄清楚它们间的从属关系,偏偏又搅进来一个湘西、大湘西!还有:从网上查最近各地飞张家界的航班信息,有的叫大庸航班,有的叫张家界(大庸)航班,有的叫张家界大庸荷花机场,有的叫张家界大庸机场,有的叫张家界荷花机场(大庸机场),真正是五花八门,无端地给旅客造成概念上的混乱。还有:对外宣传时忽略“张家界”三字的情形时有发生,如“中国武陵源”之类。据我所知,“杨家界”这个名字的出现,就与宣传口径的打乱仗不无关系。我查过资料,现在叫杨家界的这一块地盘,历史上一直叫野鸡铺,本来就是武陵源旅游开发的预留区。上世纪90年代初,三两个个同志心血来潮,向海内外上百家媒体发通稿,一夜之间野鸡铺变成了杨家界,一夜之间杨家界成了最新发现,炒作的结果,除了杨家界一夜之间出了名,还给人们至少造成一种错觉:武陵源的地盘上,有一个张家界,还有一个杨家界。

张家界这张牌是历史形成的,而且是一张为本市人民引为自豪、为外界人士羡慕不已的好牌。出门在外,我们都有切身感受,一报身份,一递名片,对方知道你是张家界的,眼睛马上一亮,立即礼遇三分。市直和两区两县的同志,各景区景点的同志应该都有同感,前面加或者不加张家界三个字,是大不一样的。古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张家界是我们160万人共同的皮,各单位各部门都是依附在这张大皮子上的毛,真正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有的同志出于小范围内的家乡感情,不大乐意把约定俗成的称呼如“桑植民歌”、“永定阳戏”、“慈利金香柚”等等,说成是张家界的。理由是我这品牌形成多少年了,你张家界才好长时间?不错,把本境称作张家界市的时间到现在才15年,但是与张家界市前身对等的,是三国时候的天门郡,起码相当于地级市吧,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它管的地盘就包括我们现在的两区两县,郡府也就设在今天的中心城区,你说这历史长还是不长?一个地域的称谓出现变化是个普遍现象:北京在元代时叫大都,民国时期叫北平;长沙也曾有过临湘、潭州、湘州等称谓;常德就叫过武陵、临沅、朗州、鼎州等名字;永定区先后也有充县、临澧、崇义、永定、大庸等称呼。所以说张家界才好长时间,缺乏对历史的尊重。再说桑植、永定、慈利是各自的家乡,而张家界是两区两县共同的家乡啊;出了省,湖南又是14市州的家乡啊。我收藏有多个版本的中国优秀民歌集,标明《黄杨扁担》叫四川民歌,《龙船调》叫湖北民歌,《浏阳河》和《马桑树儿搭灯台》叫湖南民歌,没见谁有什么不服气啊。因此,对外则完全可以叫张家界民歌或张家界桑植民歌、张家界阳戏或张家界永定阳戏,依此类推。道理很简单:张家界是我们大家的,借助张家界已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握紧一个拳头打出去才格外有力。

土生土长的李军声,肯定是热爱张家界的,主观上他绝对不会动心思削弱或损害“张家界牌”。但是他有一幅砂石画,明明画的是张家界的砂岩峰林和天门山,以及土家吊脚楼,标题却是一个天大地大的 “湘西之魂”。可见宣传口径打乱仗,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文化自觉意识,缺乏对张家界牌的保护意识。宣传口径混乱所给张家界发展造成的负面效应,我们都有痛切的感受,到了该统一认识、拨乱反正的时候了。为此试做如下建议:

一、着手筹备申报《张家界国家公园》,通过张家界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模式,把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几块牌子统到一处;同时安排力量跟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磋商,把武陵源世界遗产改为张家界世界遗产。在国家公园没有批下来的情况下,可借鉴黄山的作法,设立“张家界风景名胜管理局”。这是治本之策。

二、统一口径。其一,本市两区两县、各景区景点、各企业和产品,一律冠以“张家界”。如张家界市慈利县,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张家界三官寺大峡谷,张家界军声砂石画,张家界九天食品厂,等等;其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三大景区(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或四大景区(加上一个杨家寨)的提法,以及“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之类的叫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迄今已无多少实际意义,可考虑以游览线的模式统一起来,如金鞭溪游览线、天子山游览线、十里画廊游览线、野鸡铺游览线、黄龙洞宝峰湖游览线,等等,今后都统一到张家界国家公园或张家界风景管理局这面旗帜之下。其三,把袁家界改作袁家寨或其它名字,杨家界还原成野鸡铺或杨家寨或乌龙寨,切切不要搞这么多的“界”,生怕不能把水搅混似的。其四,本市范围内城区、景区、道路的所有交通标识,予以统一规范。如常张高速的标识牌,慈利县城永安大桥分路处写的是“索溪峪风景区”,阳和分路处写的是“武陵源风景区”。

三、制定出台规范性的宣传口径条款,清理并纠正那些缺乏文化自信、自尊和自觉,不利于步调一致打张家界牌的名称、广告用语,包括官方和民间出版物中不适当地以湘西取代张家界、弱化张家界的内容。演艺节目的名称,不同于开餐馆开小吃店,开餐馆开小吃店越五湖四海越好,吉首醋萝卜、津市牛肉米粉、东北水饺之类。演艺节目的名称牵涉宣传口径上的导向,应有利于打张家界牌。

四、下狠心把航空这一块的口径统一起来:航班为张家界,机场为张家界荷花机场。

五、打好张家界牌既是张家界的事,也是湖南省的事,因此向省委省政府作好汇报,讲清楚张家界之所以要确立和弘扬“张家界文化” 的道理。张家界、自治州、怀化置于一处时,建议省府及上级部门使用“湖南西部地区”这一表述,而不是现在叫惯了的“湘西地区”或“大湘西”;也不宜老把张家界往湘西、大湘西文化的笼子里装。

只要认识上来了,有了积极性和紧迫感,相信就会心悦诚服地、自觉自愿地站到张家界这面旗帜下来,为树立张家界良好形象出力,为打好张家界牌出力。这样,明确一个专门机构主抓,把任务一分解,制订一个日程表,一件一件都会办好的。而且只要认识到位了,就会自觉为打好张家界牌把好关,往后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后遗症了。工商部门就不会给那些不利于打张家界牌的企业、产品名称办经营许可证;旅游部门就会狠抓行业管理,让更多的导游和旅游服务人员当好张家界形象大使,并主动干预景观景点中有损于打张家界牌的行为;城管部门就会及时制止和清理那些有损于打好张家界牌的户外广告;文化出版部门就会对把明明是张家界的却说成是湘西的那些出版物说不,就会重视本土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本土舞台艺术的扶持,而不是一搞大型活动就跑去请湘西歌舞团;民委就会动脑筋像恩施一样致力作恢复张家界少数民族风貌的工作;规划建设部门就会把城市建筑推行土家吊脚楼风格作为打张家界牌的重头戏;新闻部门、记者和文艺工作者就不会在作品中弱化张家界,不会再把张家界弄成湘西的附庸;公安部门就会重拳出击,严厉惩罚色情敲诈之类的严重损害张家界形象的不法之徒;相关职能部门就会尽心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不再为了部门或个人利益去干一些“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砸张家界牌子的傻事蠢事,等等。

同志们!张家界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是同一个锅子吃饭的家庭成员。上苍赐予我们这样一块风水宝地,是我们的福分。知福惜福的最好表示,就是倍加珍惜这份手足之情,更加自觉地聚集在张家界的旗帜下,维护好张家界形象,打好张家界牌,同心同德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奋发图强,一个文明昌盛、生动和谐、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双高”的张家界,就完全有希望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我来张家界工作和生活20年了。我一直为自己选择来张家界工作和生活而庆幸,一直以自己是张家界人而自豪。为张家界的每一巨大和细微的进步感到由衷高兴,也为影响张家界形象和张家界发展的种种弊端而着急而痛心。通过我的作品,通过我在参政议政领域的建言献策,包括今天的“一家之言”,可以感觉出我对张家界有一种源自骨子的热爱。正是基于一腔挚爱,我今天讲了这么多不一定妥当的看法和意见,关于张家界文化的张家界文化精神的疏理和提炼,也仅仅是个人的一孔之见。偏颇与谬误之处,期望得到各位领导、同志、朋友的批评指正。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