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923阅读
  • 2回复

(血祭甲午)日军三大瓦碎之战:腾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9
陆  安


腾冲郊外的“国殇墓园”埋葬了4800余位中国阵亡将士

  1942年,为保卫滇缅公路这条国际补给线的安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结果功败垂成。1944年5月11日,卧薪尝胆的中国远征军,强渡波涛翻滚的怒江,揭开了滇西战略反攻的序幕。6月21日,日军的高黎贡山防线土崩瓦解,残兵逃回腾冲城。腾冲城之战,就此打响……


  “每天我从空中可以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地看到腐物在腾冲城这个巨大的尸体上蠕动蔓延。一间房屋一间房屋、一个坑道一个坑道,中国兵在搜寻、摧毁、杀敌。凄绝人寰的战斗结束了,而消亡则刚刚苏醒。每一幢建筑,每一个生物都遭到了空前彻底的毁灭。死亡的波涛冲刷洗礼着这座古城,拍打着城北、城西的墙垣。腾冲死了。”在1944年那个炎热、血腥的夏秋之交,美国飞行员布鲁威尔•赖文思中校几乎每天都必须驾驶轰炸机飞临腾冲城上空,在投下无以计数的重磅炸弹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腾冲之战的真实描述。


  高黎贡山外的“小上海”


  腾冲,曾经十分繁华,充满生机,作为西南丝绸之路延伸出境前的最后一个战略要地,被誉为“高黎贡山外的小上海”。姑且不论这里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生活殷实,社会开放,仅仅那座腾冲城就很了得。在高黎贡山映衬下的腾冲城,位于一片相对开阔的小盆地之中,为了卫护这里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腾冲人早在15世纪的时候,就下大力气修建了坚固结实的古城墙。城墙厚一丈八尺(5.4米),高二丈五尺(7.5米),全部采用当地俯拾即是的火山石构筑,是一道易守难攻的防御屏障。


  被冷兵器时代堪称巅峰之作的坚固城墙环护起来的腾冲城,一直是屹立在中缅边境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腾冲城外的和顺乡等地便成为很多侨胞的安居之所。那里有中国乡村规模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有《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等一代风流的故居,有中原汉文化在西南边疆灵动的神经末梢。


  天有不测风云。194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火燃烧在这片沃土之上。为保卫滇缅公路这条关系中国生死存亡的国际补给线的安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结果功败垂成。凶残的日本侵略者越过中缅边界,夺路攻入滇西。5月10日,以区区292人的少得可怜的先头部队兵不血刃占领腾冲城。在人们心目中原本能起到防御作用的城墙,因吓破了胆的官员们的不战而逃失去作用。从此,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腾冲人遭受最为晦暗的时期。


  1944年5月11日,卧薪尝胆、枕戈待旦的中国远征军,以霍揆彰将军(1901—1953)为总司令的第20集团军,强渡波涛翻滚的怒江,揭开了滇西战略反攻的序幕。渡江部队挺进横亘在眼前的高黎贡山,守卫腾冲城的日军第56师团148联队联队长藏重康美(1893—1944),奉师团长松下祐三将军之命,抽调精锐兵力,前出至高黎贡山增援守军。双方血战40天,6月21日,日军的高黎贡山防线土崩瓦解,残兵逃回腾冲城。腾冲城之战,就此开始打响。


  高来凤山前奏战


  7月2日,第20集团军的先头部队预备第二师进驻腾冲城郊的和顺乡。不久,霍揆彰不顾个人安危,将前沿指挥部设在那座举世闻名的和顺图书馆,须知,此地完全处于日军来凤山据点的炮火射程范围之内,太多的将士在那高寒缺氧的高黎贡山献出了生命。


  此时此刻,腾冲城的日本守军已经成了瓮中之鳖,2000多人的第148联队残部已经得到消息,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外援,因中国境外的缅甸一侧,已经被中国驻印军及盟军占领,本来成犄角之势的附近县城龙陵的日军正在与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血战,自顾不暇。历史学者章东磐在《父亲的战争——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中有这样一段惟妙惟肖的话:“困守腾冲的日军确是瓮中之鳖,但瓮里的王八不是到嘴的肉,要把王八整死或者弄出来,是危险活儿,喜欢吃甲鱼的人都知道,那东西咬人不松嘴。”不能不说日军的战术水平确有其独到之处。日军守将藏重康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胜算不多的险境下,竟能把手中的2000多兵将部署得头头是道,并未孤注一掷地屯兵孤城,而是尽可能地向城外拓展阵地,梯次设防,给我攻城部队构成严峻挑战。


  翻开尘封已久的档案,不难发现,扫清腾冲城外的日军据点,就令我攻击部队伤透了脑筋。飞凤山、蜚凤山、宝峰山、来凤山,环环相扣的险要地形,日军都作了充分利用,苦心经营层层防线,火力交叉布置,战壕纵横相通,碉堡若隐若现,兵力分散机动,发挥日军训练有素、单兵作战能力强、枪法很准的优势,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顽固坚持,给我攻城部队造成重大伤亡。


  1944年10月31日出版的战时宣传丛刊《文摘月报》,载有一篇发自滇缅前线的报道,题为《龙蟠虎踞的腾冲——一个西南锁钥》,“至于腾冲城,形势也是非常险要。龙川江横亘于东,飞凤、来凤、宝峰诸山,则雄峙于东西南,环抱作马蹄形,互为犄角,确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同期杂志另一篇报道,是《血肉换来的腾冲胜利》,写道:“7月初,我军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相继攻克飞凤山、蜚凤山及宝峰山,于是腾冲东面的藩篱尽失。蜚凤山克服后,记者曾驰往参观,山周遍筑工事,其外更布设三道铁丝网,堡垒群中交通壕互相衔接,阵地确是坚强。然而,纵令狡兔三窟,毕竟仓皇负创而遁。从5日起,这距城东北十里的主要据点乃落入我手。”


  反复缠斗,浴血奋战,已成强弩之末的日军节节败退,阵地渐次失守,整个防线最后仅仅剩下两个支点,即来凤山和腾冲城。据第20集团军《腾冲会战经过概要》记载:“残敌一部仓皇南窜,其主力编成一个混成联队,由一四八联队长藏重大佐指挥,死守来凤山及腾城。该城为滇西最坚固之城池,兼有来凤山之屏障,并构筑坚固之工事及堡垒群,准备充分之粮弹,奉命困守至十月底,以待援军来到。”


  来凤山,位于腾冲城之西南,环抱腾城及其南关,是紧邻腾冲城的唯一制高点,四周峻峭,易守难攻,为守城日寇之第一要塞。在腾冲沦陷的两年多时间里,日军在该山象鼻岭、文笔坡、营盘坡等高地,筑有坚固工事,还有地道直通城内,进退自如。各阵地之外,布设通电的铁丝网,辅以地雷和竹签。主峰上的树木全被砍光,使我攻击部队无可掩蔽。


  7月7日,卢沟桥事变7周年,霍揆彰下令,对来凤山敌阵发起第一次猛烈攻击。中国远征军投入4个师兵力,仰攻山上的敌阵。光秃秃的来凤山,无遮无掩,中国官兵喊杀连天,一波接一波,向山顶冲锋,很多连日军的影子都没见到,就翻滚着掉了下来。死伤累累,血流成河。原本估计,来凤山上的日军不超过600人,怎么着也不会成为不可逾越的屏障。谁知,这些疯狂至极的日军,压根儿就没想着能活下去,拼命死战,那置之死地而激发出来的战力,出乎预料。


  霍揆彰只好下令暂停攻击,休整部队,等待美军飞机支援。7月24日,美军第14航空队的50多架B-29重型轰炸机,铺天盖地地飞了过来。一串串炸弹丢了下去,爆炸、浓烟、烈火将日军阵地层层包裹了起来。中国炮兵也开始用美国援助的新式大口径火炮展开地毯式轰击,一时间,炮火连天,地动山摇。日军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阵地,开始摇摇欲坠了。《我的抗战•国殇》记载:“光秃秃的来凤山,无法为日军碉堡前的中国步兵提供藏身之所,却也将日军碉堡与工事完全暴露在远征军的火力打击之下。在强大的立体攻势面前,日军为扫清视线而把山上树木砍伐殆尽的行为,成了自作聪明的愚蠢之举。”


  接下来,同样的轰炸,同样的炮击,重复进行,来凤山成了炮火犁耕之地。为了减轻伤亡,新式武器开始以最快的速度装备中国远征军,其中就包括威力巨大的火焰喷射器、火箭筒和冲锋枪。尤其是这火焰喷射器,一条条火龙,远距离喷射,转瞬之间,就可以将负隅顽抗的敌人烧焦。《血肉换来的腾冲胜利》描述:“狡诈之敌终被我火焰喷射器烧得焦头烂额了。这玩意在中国战场上还是第一次使用,燃烧时发热在二千度以上,喷射距离可达六十码,据守的敌人就被这新式武器解决了。我们知道,非将敌人堡垒摧毁,非把敌人全部消灭,是断不能占领阵地的。来凤山之强攻得手,由于不惜牺牲,那种精神,真可惊天地而泣鬼神!当初敌曾下令死守,‘阵地即是坟墓’,竟成敌酋谶语。来凤山头5300高地巍然竖起了庄严可爱的国旗,沦陷两年两个多月的腾冲,今天重睹青天白日,无不欢忭!”


  7月28日,来凤山之役胜利结束。至此,腾冲城内日军的活动,在我军望远镜的观察下一览无遗。中国远征军扫除了腾冲城外日军最大的屏障,全歼敌守军600余人,但也付出了近3000人的伤亡代价。腾冲城随即被我军铁壁合围,城中日军插翅难逃。


  腾冲城歼灭战


  古城腾冲,走到了最严峻的时刻。日军已将城中居民驱逐疏散,将城墙、民居、街道等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利用起来,构筑工事。攻城的一方是有原则的,那就是尽量不毁坏这座美丽边城的容貌;与之相反,守城的一方是没有原则的,宁肯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腾冲城就这样一步步地濒临死亡的险境。


  8月2日,攻城战斗打响。最原始、最古老的办法派上了用场,英勇的中国远征军架起云梯爬上城头。狡猾的敌人居高临下,不费吹灰之力,甚至都不需要浪费他们已经十分紧缺的子弹,就可以用刺刀结束中国军人的生命。惨状难以尽述,幸存的远征军老兵回忆:“一回上四个,上梯子,嗒嗒,掉下来,另几个又上梯子,又掉下来,人都堆了一堆。人家说,血流成河,我看见的血水成沟,血水从城墙下成一股沟地淌下去。”就这样不对称地打了一整天,远征军伤亡1000多人。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霍揆彰下令派工兵挖坑道,用美国TNT炸药炸开缺口。轰然一声,缺口炸开了,谁知,日军早有准备,马上增兵,堵住缺口。参加此战的日军吉野孝公在《腾越玉碎记》中写道:“敌人的突击队从爆破的城墙缺口处杀了进来……城墙上的太阳旗在风中摇曳,追逐敌人的士兵、四处乱窜的敌人、受伤倒下的士兵、骂声、怒吼声、惊叫声混杂一处的白刃战紧张激烈。彼此一进一退地僵持着,最后顽敌溃败而逃。激烈的南侧城墙攻防战,在敌我双方都付出惨重代价的情况下暂告一段落。”


  一直不敢轻易造次的美军重型轰炸机出击了。专门用来炸城墙的100多公斤的重磅炸弹,一枚枚地投了下去,翻来覆去地轰炸,重创敌军。腾冲城已是一片焦土,满目疮痍,但日军还在死磕硬撑,拒不投降。8月13日,腾冲城日军最高指挥官藏重康美大佐被炸死,群龙无首的日军,推举出临时指挥官,继续顽抗,中国军队对此并不知情。


  日军残兵败将,负隅顽抗。美军飞机最终将腾冲城墙炸开了19个大缺口,中国远征军潮水般涌进了这座城池。一般意义上讲,城池一破,守军不是投降,就是突围,可是,剩余的日军根本没这方面的意思,断腿断脚的残兵扎上绷带还在垂死挣扎,拼死顽抗。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房屋,每一道工事,都得几易其手,反复拉锯,血肉相搏。由于敌我双方伤亡惨重,尸横遍野,举目可见。时值酷暑,天气炎热,尸体腐烂,臭气熏人,实难忍受,我攻城部队陆续领到从昆明等地紧急征购来的“万金油”及口罩等防臭物品,与敌人展开惨烈巷战。


  9月12日,日军临时指挥官太田正人大尉给设在芒市正自顾不暇的日军第56师团师团长松山祐三将军发出最后一封电报:“我们已弹尽粮绝。守备队官兵准备在藏重联队长的忌日13日,进行最后一次突击,以发泄自怒江作战以来积压在胸中的愤懑,作为武人的最后一点点缀。我们在敌人强有力的炮火下根本抬不起头,但我们一时一刻也无法忍受敌人的嚣张。请求体谅全体官兵的心情。”电报发出后,太田召集残兵最后一次训话,然后,焚烧了第148联队的军旗,扑入断壁残垣之中,继续与我军厮杀。在“二战”中,日本军旗一直是盟军渴望缴获却总不能得的“尤物”,因为严格的日本军令规定,军旗是天皇授予的,不能落入敌手,一旦面临全军覆灭的危急关头,首先应当奉烧军旗,亚洲战场日军全军覆灭的所谓“玉碎之战”,即缅甸的密支那之战、中国的松山之战和腾冲之战,日军都曾焚烧军旗。


  军旗既焚,败局已定。最后一批日军固守的工事,被英勇顽强的中国远征军夺取。9月14日上午10时,枪声渐渐在已成废墟的腾冲城稀疏下来,腾冲攻坚战落下了帷幕。经过45天浴血拼杀,中国军民全歼守城日军2600人,除50人被俘外,其余全部被歼,少数自杀。缴获各种火炮15门,机枪50挺,步枪8000枝,汽车14辆,无线电台7部,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阵亡官兵8000余人,腾冲城化为一片焦土,终将腾冲收复。《大公报》记者在腾冲光复后第一时间入城,发现“腾冲不仅找不到几片好瓦,连青的树叶也一片无存。”腾冲城的每一片土地,都是浴血奋战得来的。


  “中央社”9月14日在怒江前线发出急电:“滇西重镇腾冲,十四日上午十时,已为我军完全收复。在此次攻城战役中,敌军五十六师团之一四八联队二千余人,全部为我歼灭。”消息传出,举国欢腾。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腾冲是中国军队第一座收复的日军设防县城,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彰显了中国军人英勇顽强的作风,在抗战史册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战后,腾冲人民为纪念光复腾冲而牺牲的将士们,在城南叠水河畔修建了“国殇墓园”,取屈原楚辞名篇《离骚》中的名句“山之上,国有殇”,永远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同时,在“国殇墓园”不起眼的角落里,收殓藏重康美等日酋尸骨,建了一个“倭冢”,给侵略者一个坟茔,实不多见,不仅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泱泱豪气,也将侵略者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废墟之上,腾冲人用自己的双手很快建起了一个新腾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腾冲迎来了历史的新篇章。



(作者系青岛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摘自《团结报》
做拯救民族文化的细节工作,我快乐。

发帖
18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10-19
           腾冲巷战:数千将士在一座小城中阵亡


                                              
        
腾冲城内的每一处砖瓦都散发着死亡的气息。图为腾冲巷战实况照片。

远征军第20集团军右翼第54军第198师于5月16日攻占桥头、马面关后,日军第56师团即将第一次反击平戛的第113联队第2大队主力和芒市守备队3个中队编成的原田联合大队及第113联队第3大队主力,用汽车运至瓦甸,由第148联队长指挥,实施反击,于5月27日又夺占了桥头及马面关。第54军急调第36师主力北上进攻桥头,调第2师进攻马面关,令第198师攻击北斋公房。

经战斗后,于6月16日再次攻克桥头、马面关。第198师亦攻占了北斋公房。日军分向明光、固东、瓦甸撤退。20日,预2师先后攻占明光、固东,第36师攻占瓦甸。21日,第20集团军左翼第53军亦攻占了江苴。日军第148联队全部退向腾冲。 

腾冲为滇西重镇,古称“腾越”,大盈江流经城西,龙川江则从其东面流过,城区为狭长而曲折的盆地,四周均为高山。腾冲城高5米,墙宽2米,呈正方形,各边长2公里,下砌巨石,上筑青砖,坚固难摧,易守难攻。日军在此经营两年,堡垒林立,坑道相通,形成一座坚固的要塞。第148联队自高黎贡山败退入城后,即决心死守。  

1944年6月下旬,远征军鉴于驻印军已克甘马因、孟拱,密支那不日可占,第8军业已到来,第11集团军渡江后进展迅速,松山虽屡攻未克,第71军主力已逼近龙陵,第2军正向芒市进攻,右翼第20集团军已肃清了龙川江沿岸日军,迫近腾冲,因此于6月23日决定以第20集团军全力夺取腾冲;同时以第8军和第200师增强第11集团军,令第11集团军尽快攻取龙陵。  

第20集团军受命后立即部署攻城:以第54军(欠第198师)附预2师、重迫击炮营为右兵团,沿顺江街至腾冲大道先攻占宝凤山、来凤山,协同第53军围攻腾冲;第53军附重迫击炮营为左兵团,以一部先攻占抗猛山,向酒店以南推进,主力应于26日前到达干榨山、打苴山、龙川江右(西)岸,准备向飞凤山攻击;另以一部为左侧支队,向飞凤山进攻。第198师为预备兵团,先在瓦甸集结,待第53军前进后,向江苴街推进。  

7月2日拂晓,第20集团军对腾冲外围据点发动全面进攻。第54军预2师穿过宝凤山,强渡大盈江,向芭蕉关进攻;第36师进抵大盈江北岸干龙、下马坞之线,以一部协助第198师第592团攻击5130高地;第53军第116师在第198师支援下一举攻占5830高地,其第346团正向罗汉冲攻击;第130师第388团已进至飞凤山以南的吴邑,师主力正向上、下勐连进攻中。基本上构成了对腾冲的包围态势。
                    
                
                  
              

腾冲国殇墓园
各部队战斗至12日,已逼近城垣:第54军预2师已克毗卢寺,正攻来凤山,第36师接近腾冲城西北角,第198师与日军在饮马河激战,第53军第116师已占娘娘庙、满金邑,第130师攻占上、下猛连后以一部控制龙江桥。第20集团军遂于7月27日下令攻城:第54军附重迫击炮营向南门亘西门、北门至东门(不含)之线攻击,预2师固守来凤山、来凤寺;第53军以第116师附重迫击炮及军山炮兵营向东门亘南门(不含)之线进攻;第130师担任对龙陵方面的警戒,以一部置于倪家铺,策应第116师作战。  

据守腾冲的日军第148联队于6月27日派出第3大队增援龙陵后,城内守军尚有2025名,连同非战斗人员等不足3000人。

8月2日,第20集团军发动全线攻城,激战至8月6日,炸开城墙,纷纷突入城内,却遭到日军的侧防火力点的猛烈射击,伤亡剧增,遂令入城各部就地构筑工事,挖掘交通壕,巩固既得阵地,以便逐步向前推进。日军守城兵力虽少,但防御工事极为隐蔽而且坚固,火网严密,所有街道都被侧方火力点所封锁,进攻部队多在越过街道或空地时突遭射击而伤亡倍增。第20集团军针对日军的这种战法,采取逐屋、逐街进攻,先摧毁日军埋伏的侧防火力点,在炮火掩护下步步推进,攻占一处巩固一处,逐步“蚕食”。激战至13日,日军联队长藏重康美及联队所有佐(校)级军官全被击毙,由太田正人大尉指挥联队残部1600人继续抵抗。8月15日、19日、31日,又发动3次攻击,经反复争夺、白刃肉搏,付出重大伤亡,于9月14日完全克复腾冲,除生俘日军官3人、士兵52人外,其余日军全被击毙。

根据腾冲国殇墓园的统计数据,高黎贡山和腾冲战役中第20集团军共阵亡8671人(有统计第20集团军共伤亡官佐1334人,士兵17275人),另有美军顾问阵亡14人,全歼日军56师团主力4000余人。此外,腾冲民众随军劳役及作战牺牲6300余人。

腾冲光复后,在腾冲城外西南约1公里的小山冈上修建“国殇墓园”,内埋4800余位阵亡将士的忠骸,并建立阵亡将士纪念碑,将此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第20集团军官兵和盟军官兵的姓名刻于碑上,共9618人。另建忠烈祠,陈列记录作战照片和阵亡将士遗物。
                                  

做拯救民族文化的细节工作,我快乐。

发帖
18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10-19
腾冲血流成沟



1944年7月底,中国远征军4万多人将腾冲县城团团围住。在远征军最初的攻城计划中,并没有利用火力炸开城墙的方案,没有人愿意以收复的名义摧毁这座“高黎贡山外的小上海”。


    云梯攻城,血水成沟
    1944年8月2日,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对腾冲县城发起总攻。由于城墙主体并不在火力打击的范围之内,远征军官兵只能使用与城墙同样古老的云梯攻城法。老兵彭良回忆:“我们把竹子做的梯子接起来,一把一把地搭在城墙上,爬城墙打日本鬼子。人爬上去的时候,日本人根本不打枪,直接用刺刀就戳了下来。”老兵杨大雄回忆:“城墙上有枪口,敌人打枪,一枪一个,我们打几百枪都打不到一个,即使你往洞洞里面打进去也打不到他。”
    8月2日傍晚,腾冲城墙仍牢牢掌握在日军手中,攻城部队的伤亡总数已超过1000人,但司令部慎用焦土手段的命令不可违抗。“当官的拿着名单,安排某几个人上。一回上四个,上梯子,嗒嗒,掉下来,另几个又上梯子,又掉下来,人都堆了一堆。”老兵董灯玉说,“人家说,血水成河,我看见的是血水成沟,血水从城墙下成一股沟地淌下去。”
    在腾冲,一个故事流传至今:一天早晨,远征军的一个连队接到攻打腾冲西门的命令。出发前,大锅里的早饭怎么煮也煮不熟。连长对士兵们说:“也许今天就是我们分别的日子。”正午时分,整个连队回来的,只有3个人。那一天,所有能够爬上城墙的远征军官兵,没有一人能活着走下城墙。
    面对惨重的牺牲,远征军被迫开始尝试坑道爆破的方法,力图实现局部突破。尹龙举回忆:“我带了一个工兵营,晚上的时候到南门城墙脚下去挖墙洞,把几百包美国的TNT炸药塞到里边去炸城墙。到天快亮的时候,拉引线,炸开缺口,步兵就由那个缺口进去。”
    寸希廉回忆:“炸垮一个地方,日军马上就封锁那个地方,中国士兵没有办法登上去。”
废墟巷战,3天推进10米

    远征军高层终于意识到:不彻底消灭据城死守的日军,就永远无法收复腾冲。8月5日起,美军轰炸机每天都使用重磅炸弹对腾冲古城墙与市区建筑进行地毯式轰炸。连续10多天猛烈轰炸,腾冲古城墙被炸开了19个大缺口。8月20日,中国远征军从三个方向突破腾冲城墙。

    残酷的巷战开始了。8月23日,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接到前线战报:3天时间里,远征军官兵在腾冲城西仅仅推进了15米,城东只推进了10米。面对几乎无处不在的日军狙击手,中国军队不得不躲进房屋,与日军隔墙对峙,并用美式火箭筒与手榴弹,将日军据守的建筑逐个摧毁。
    蒋自芳提及一个细节:“一个日本人,我们打到了他的脚一枪,他招了招手,意思是把他打死,我们这边就不打,看他怎么办。他就掏出手榴弹来,把引信一拉,炸了以后就滚下去了。”
    尹龙举感叹:“打到最后,日本人还是死不投降,他们的精神就是要为天皇效命。后来他们把电话、电报机全部砸碎,在那儿唱国歌,然后再冲出来。”
收复腾冲,仅俘53人
    9月14日10点,日军据守的最后一处房屋被炸毁。中国远征军以9000多名官兵英勇捐躯的代价,收复了已成一片废墟的腾冲。这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收复的第一座日军设防城市。
    日军腾冲守备队3000余人最终被全歼,连同随军慰安妇在内,仅有53人被俘。老兵张体留记得,打扫战场时,“从拐角楼跑出5个日本人投降,过来的那日本人还写字,写什么‘大日本’,后来打了他两个耳光,就不敢再写‘大日本’,又写他当兵三年,他家里面还有什么人,还拿出相片来,上面有他老爹、老妈、媳妇,还有个年纪很小的女儿。说老实话,当时年轻,看到日本人来投降,眼睛已经打红了,因为家乡人被打死太多了,战友也被打死太多了,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就一排冲锋枪把他们都打死了。”
    在困守腾冲的日军当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家乡沦陷13年、被日军胁迫来的中国东北人。老兵邵曰校说:“敌人有些兵说:‘我们是东北的,我们是中国人,是被逼着来的,我们当初被抓来,是10家保1个,如果打仗的时候我们跑掉了,那么这10家人就死光了’,讲得很可怜。”
超度亡者,建国殇墓园

    时为腾冲和顺乡村民的李坤拔忘不了战后腾冲城的惨状,“攻完城三天以后就让老百姓参观。真的是战场,非常惨,腿挂在树上,手挂在墙上,底下全部是血,真让人害怕。我记得有一个四川人,他在棺材里头骂,我就跑去问我父亲,他为什么要骂。我父亲告诉我,他还没死,就把他放进棺材里,美国人检查过了,他全身都烂了,没有办法医了,只是心脏还在动……”
    “所有在城里边死了的日本人,挖了一个坑,全都埋在里边。解放以后,农民还去挖那些骨头土来做肥料。”老兵李会映回忆,“在和顺开追悼会的时候,师长说,我们预备二师上火线时是一万多人,现在只有七八百人,那么多的人去哪里了?才说完就哭了。全场的那些机关单位人员、学校的老师学生全都哭了。”
    李会映讲了一个带点奇幻色彩的故事:“打完仗,晚上的时候,只听见这些亡兵——日本兵,中国兵——在街上走,数一二三,闹得不得了,吓得老百姓不敢出来。腾冲人说要超度他们,让他们不要再吵下去了,所以就建了国殇墓园。”

做拯救民族文化的细节工作,我快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