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43阅读
  • 0回复

(西方文化)德国人的工程及100年维护标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10-06
   故事一:1911年4月,位于云南滇池螳螂川上的石龙坝电站建成发电。这座水电站所用水轮机、发电机和变压柜全部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产品。将近100年过 去了,它至今仍然可以正常运行,为邻近的村寨提供所需的电力。

    故事二: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是德国人当年留下的工程,在高效率地使用了100余年后,一些零件老化了需要更换,但是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 在。城建公司的员工开始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以内的范围内, 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件,熠熠生辉……


    时间长了总会看得出来

    上面这两个故事背后,是德国人对产品品质近乎偏执的苛刻要求――不仅要求在交付客户时有过硬的质量,而且要求这样的高质量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住。从一般商业的角度考虑,这样的方 式有些得不偿失,毕竟在如今这样的快速消费社会,很少有人能把一件产品用到“寿终正寝”的那一天,与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追求这一点,不如把精力花在更 容易讨好消费者第一印象的环节上――很多日韩企业遵循的正是这一原则。



青岛德式下水道网
眼下老城区常常是城建设施的黑点,雨雪天满 地泥水,而暴雨之后的青岛老城区,一般都不会发生积水现象,污水冒溢更是少见。德国人租借青岛时设计的排水系统,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

据青岛市档案馆馆藏资料记载,德国租借青岛 时期,分设欧人区和华人区,欧人区的排水采用先进的雨污分流方式,华人区是雨污合流的方式。1905年,德国人在前海一线将地下排水管道铺设完毕,奠定了 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基础。依托这个基础,青岛就像郁达夫《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巡游》中所描述的那样,比其他的城市更整洁、更干净。

德式下水道的优势何在?从它的设计可见一 斑。干道沟渠高约80厘米,断面上大下小呈倒置的蛋形而不是现在通用的圆形,上半部分简单地以水泥抹面,靠底部的一端贴了白色的瓷瓦,如今依然釉面光亮, 这样的设计确保污物垃圾不会被毛刺挂住,减少了堵塞冒溢的可能。下半部分呈“V”型,确保了在污水流量较小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较高的流速,使污水中所夹杂 的泥沙污物快速冲落,避免淤积沉淀,减轻了养护疏浚的负担。呈半圆形的上半部分直径较大,能在水量比较大的时候确保过水量。同时,蛋形结构令管道能承受得 住主要来自上方街道的压力。雨水、污水分流的排水处理方式,在我国许多城市还没有做到。

此外,这一工程处处融入了德国人的严谨风 格。有这样一个故事为青岛人所津津乐道: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城建公司的员工四 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 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德国人的严谨还体现在下水道井盖上,雨、污 水井盖不仅有符号标明区别,还有大小之分。雨水井盖大,污水井盖小。经历近百年的风雨侵蚀,黑色井盖依然铮亮,不落锈迹。来往车辆从上面驶过,不曾把它们 压裂。青岛人都称呼它们“古力盖”,来自德语“gully”,意为沟渠。青岛人代代口耳相传,而“古力”也已经成为一种语言活化石。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