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6912阅读
  • 9回复

(大赛比较)第7届、8届、9届、10届、11届、12届、13届文化作文大赛试题对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璧山状元
 

发帖
22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9-27
— 本帖被 admin 执行置顶操作(2015-06-07) —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试题

  
从以下三题任选其一作文:
一、高中组
1(文化基因)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化断层,导致当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普遍存在误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把“儒学”等同于“国学”。其实溯本追源,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当今的建筑工人其实是战国“墨家”的职业,袁隆平其实是“农家”的代表,新中国十大元帅其实是“兵家”标范,炼丹求寿诸如彭祖其实是“道家”先锋,以法治国其实是“法家”追求,逻辑推演其实是“名家”绝学,风水地理天文历法其实是“阴阳家”法器,政治外交大国谋略其实是“纵横家”智慧,罗贯中曹雪芹其实是“小说家”翘楚,华佗李时珍其实是中医及巫医等“医家”灵魂,公务员其实是“儒家”儒生憧憬……
  “国学”,真实含义,乃中华民族“一国之学问”,包括了诸子百家,显学隐学,庙堂江湖,正史野史,主流民俗的一切智慧与建树。因此,打开视野,寻找儒家之外的一切智慧与生活方式,你会惊奇地发现:儒学只是中国传统文化长得最茂盛的一片森林,而在这片森林之外,还有更多的高山大川,平野草原,奇花异卉……
  确实,“儒学之外”还有很宽广的世界。请根据材料内容,任选一个角度,抒写你在当今生活与历史阅读中看到的各家思想或生存方式,可以论述其思想意义,可以叙述其生活故事,可以思辨其传承融合……“国学”的现代化,或许早以生活方式的变化,带动价值观的升级,悄然破冰。


  命制理由:
  从文化基因上重构“百家争鸣”的文化基础,让文化在一个宽容并存的环境下生长,首先要消除对传统文化误读,特别是消除一个民族全力争当公务员的畸形追求,还原正常的文化生态,让每个人都有适应自身生命潜力的职业与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在自己的兴趣追求中生活,并为各家学术与生活方式的优化贡献智慧。
  当今以“国学”之名出版的各类图书,其实只是在放大儒学,其负面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多元化传统文化的误解,并将个人追求和兴趣锁定在不一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仕途或钱途上,让本来丰富多彩的13亿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窄,精神空间与选择越来越来小。
  该试题,意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学观与文化观,认识并尊重文化多样性与个体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为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跨文化思辨及融合打下基础。
  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改变学生成长中的文化误区,让他们懂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基因,有利于我们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吸收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与普世思想,实现“一国之学问”现代化,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2、(文化境界)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常常叹息,当今中国为何产生不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哲学家、大诗人、大作曲家、大科学家等等。究其原因很可能在于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实用品格,对纯粹的精神性事业不重视、不支持。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的前提是把精神价值本身看得至高无上,在我们的氛围中,这样的创造者不易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是孤单的,很容易夭折。中国要真正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大国,就必须改变文化的实用品格。一个民族拥有一批以纯粹精神创造为乐的人,并且以拥有这样一批人为荣,在这样的民族中最有希望产生出世界级的文化伟人。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归根结蒂取决于精神生活的总体水平。拥有精神生活的人越多,从其中产生出世界历史性的文化伟人的机会就越大。
  如果有更多的人注重精神生活,如果有更多的人不用功用的标准去追求精神生活,如果有更多的学者能够追求学术的独立,如果有更多的人热爱全人类文化遗产,如果有更多的人认真思考人生问题……那么,不管结果怎样异彩纷呈,都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前途的福音。
  请根据材料内容,任选一个角度,抒写你在当今生活与历史阅读中看到与此材料相同或相反的观点与价值追求,可以论述其思想意义,可以叙述其生活故事,可以思辨其传承融合,甚至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从适用与精神两个层面进行探索与思考 。


  命制理由:
  从根本上改观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使中国人真正具备现代文明世界一员的自信,首先要改变中国文化传统的实用品格。百年中国的主题是富强。为求富强,人们到西方寻找真理。在这个出发点中就蕴涵着中国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便是把真理仅仅当作了工具,对于任何精神事物唯求其功用而忽视其本身的价值。
  一个民族的生活不外乎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功利的衡量标准必然带来精神生活的贫瘠。语文课堂上为了追求高分,不惜用习题的形式来解读经典作品;电视媒体上,一切文化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书店中摆在醒目位置的多是编造的励志故事,纯粹的文艺书籍早已无人问津;更有非主流的青年生活低级趣味,令人大跌眼镜;追明星,做粉丝,充斥报纸和网络的各种丑闻,更是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过分追求功用,忽视纯粹的精神生活已让国人的心智变低,让本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窄,精神空间与选择越来越来小。
  该试题,意在让学生摒弃文化功用价值体系,用真诚的态度去追求精神生活,引导学生把纯粹精神价值、独立自由、文化选择等看成至高无上,不要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当成自己获得物质生活的工具。
  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改变学生成长中的短视行为,让他们懂得:既要学习适用价值,也要关注精神生活,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你就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3、(文化情感)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说到中国的文化,每个人想到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人想到唐诗宋词,有人想到敦煌丝路,有人想到戏曲汉服,有人想到文房四宝,有人想到四大发明,有人想到太极长城,有人想到古乐舞狮,有人想到松竹民居……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也说明每个人接触文化的内容不一样,成长中形成了对不同文化的情感深浅不一。这也是文化情怀的养育过程,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文化气质的重要因素。
  你在成长中也一定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也许是一个小物件,也许是一处古迹,也许是花树草木,也许是建筑服饰……不管是什么,那种情感根植于你内心,已经成为你生命的部分。你热爱它原因背后,也许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也许还没有意识它的文化意义,但随着你阅历的增加和学养的积累,你会突然发现它们背后的文化气质与文化魅力,那时,你的情感会升级,你爱的理由会更深厚丰富……面对你自己的生活,你可以跟大家分享你的情感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任选一个角度,任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记叙文、实用文体等不同的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制理由:
  如何才能培养高尚的情怀?如何让自己的情感更深厚绵长?将普通的生活爱好转变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认知,这样的情怀养育,才能让人走向崇高,承担责任,学会保护,懂得传承。
  文化一直在生活层面活跃,每个人都在它的拥抱中。有人从小学习书法,临摹名帖,便走进历史,走进艺术殿堂,慢慢培养了一种对书法艺术的爱好。有人热爱家乡的建筑或特产,一样会走进它们的历史和精神世界,从而潜墨移化自己的兴趣与追求……
  本命题在于让学生远离低级趣味,在生活与历史,精神与物质之间,寻找生命的原点。
  文化来自生活,“文化作文”的根,一头来自历史--昨天的生活;一头来自生活--明天的历史。而生活的主体,是自己和群体。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以最快捷的方式,掌握“文化作文”的内涵,养育自己的文化人格。



专家点评高中组综合命题意图: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关注社会成为焦点。因此“儒学之外”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寻找自己生命潜质的对应点,学会寻找心灵的微光。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宽容与胸襟,为全球化下的跨文化思辨与融合打下基础。此是民族文化基因的解析,可对目前“国学”狭隘化进行纠偏。
  文化境界一题,并非对中国文化实用性提出批评,而是希望中学生们知道:形而下的物之上,还有形而上的精神。术与道,在中国从来是一体的。张三丰由武入道,王维从诗音画走入佛学,苏轼由佛学拓展自己的才气和超然的精神品质,皆因他们不执著于技精,还追求着大道,有心灵的信仰。
  至于文化情感,那是永远印在心灵上的文化胎记。
  三题组合,1、2题是认识文化,兼有矫正之意。到第3题的情感内化,实现由价值观到感情的升华,完成了文化人格的养育。


从以下三题任选其一作文:
二、初中组
1、(饮食文化)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尖尖的笋儿沾着露花在土里生长,风干的火腿散发出诱人的鲜香,渔网里亮光闪闪像恋人的眼眶,面条在师傅的手中蝴蝶穿花在案板上发出啪脆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刺激了唾液腺的忙碌工作,也让泪腺难以平息。我们在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里,仿佛看到了被我们舍弃的那些微光,那是我们厚重的历史,是我们无法脱离的文化之根。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因地域、宗教、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差异,中华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按照地域划分有著名的八大菜系:川、粤、苏、湘、闽、徽、浙等。某一地域的人们也就适应了其地域饮食文化,偶然去了新的地方就会不太适应,如2013年第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决赛,组委会特意为大家准备京菜(或川菜)代表,以供体验
  你所在地区的饮食文化是什么样的?他怎样影响了你和你周边的人,用你的笔把它们记录下来吧。请以“饮食”为话题,可以写一篇记叙文,也可以写一篇议论文,也可以用创新文体


  命制理由: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不懂的饮食文化就不会享受生活,不懂得饮食文化的人就不会和人交往,不懂得饮食文化的人就不能融入社会……其实,很多人在无意中已经融入到了某种饮食文化中,但并没有发现其独特的魅力。这道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本民族、本地域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神农氏时代,当时人们用陶器作为炊具和容器,已经制作出了发酵性食品,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到唐宋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就已经非常成熟,到明清时期,饮食文化又是一个高潮,如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中华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精、美、情、礼。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懂得中国文化特点,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2、(民俗文化)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产劳动 日常生活 岁时节日 人生仪礼 游艺歌舞等,都有民俗文化活跃在你身边。“文化作文”的奠基之作《文化底蕴》认为,民俗是文化的原生态,是生活最真的底片,民风是未飘散的诗等。关注民俗,就是关注生活,也是关注文化。在学校我们学习雅语雅思雅行的同时,走进民间,看看俗语俗习俗行,未尝不是一种文化上的补充与对比。
  请以“__身边___”为题,或描述你生活中的民俗,或阐述你对民俗的看法,或记叙故事,或抒发情感,或议论观点,将你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与大家分享。


  命制理由: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因此,民俗是将生活与文化结合得最紧密的部分,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认识和传承民间文化,感受生活与文化的结合,一方面有利于生活化文化素材的收集与运用,更好地理解文化作文与中考应试。
  该题与第一题有重合的地方:饮食也有民俗内容。但民俗文化外延更广,饮食文化也不仅仅是只有民俗部分。两题并现,目的是让初中生更好地关注生活,通过生活表象的描述,表达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理解“文化作文”高层次境界:描述生活文化。
  当然描述生活文化一定要有历史文化的根底,知道每种文化的渊源与流变,才能在生活热点焦点与日常表现中,准确捕捉其特征与内在涵义。



3、(文化憧憬)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想做一个纯享受型的皇帝,明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明朝宫廷用在享受方面的支出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
  如果想干点事业的话,清王朝是一个不错的时代,当时国内外环境都不错,只要“主观努力”,应该有不错的成绩。清王朝寿命296年,十二个皇帝中将近三分之二的都很能干,了解并努力完成了他们的责任;三分之一的也都属中等的才智,没有出现一个草包恶棍型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王朝,包括周王朝、西汉王朝、东汉王朝、唐王朝在内,出现过这么多具有很强能力,而又肯辛勤工作的帝王。
  如果想做公务员,中国历史上有三个黄金时代比较适合。第一个黄金时代是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也就是从春秋时代末期到西汉王朝,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大黄金时代;第二个黄金时代是唐王朝从李世明大帝开始的130年;第三个黄金时代是始于十七世纪八十年代,终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这三个黄金时代的共同特点是社会稳定,皇帝比较英明,政府结构比较合理,在这三个时代做官的话,至少不会担心“被黑”。 
  如果想做一个平民百姓,这要看你想做什么样的平民百姓了。如果想做一个文人,唐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写写诗、填填词,倒也十分兴致,但你仅做文人,不做官的话,是没有钱能养活你的;如果想做神仙,明朝不错,明朝的神仙最多,因为明朝很多皇帝都用毕生的精力寻仙练丹。
  每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网络上曾有这样一个总结:
  1、三皇五帝时期:原始共产主义,人人平等。
  2、夏商周:奴隶社会。
  3、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英雄有用武之地。
  4、秦:以法治国。
  5、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外交强硬。
  6、三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魏晋:魏晋士大夫过的日子,真让人羡慕呀?
  8、五胡十六国:天下大乱,越乱越好,奴隶也能当皇帝。
  9、南北朝: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0、隋及隋末:我也要上瓦岗寨!
  11、唐初:大唐盛世,中国世界数老大。
  12、中晚唐:藩镇割据,可以投机。
  13、五代十国:军人的天下。
  14、北宋:文人的天下,科技的世界。
  15、南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6、元:我要征服世界!
  17、明:超稳定的社会结构。
  18、清:在领土、人口上都达到了顶峰,皇帝平均水平也高。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引述这样一则材料: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
  相信你也有喜欢的某个时期,比如剑与酒的唐朝,诗与游的宋朝,文与商的明朝,强硬对外的汉朝,自由辩论的春秋;或者憧憬着未来的某种生活,比如科技时代的随心所欲,和平时代的地球一家等等。请根据以上材料主题,把你愿意生活的时代或某种理想的生活,展示给大家,文体不限,800字以上。


  命制理由:
  初中正是做梦的年龄,为什么不做一个有文化背景和内涵的梦呢?向着这样的梦境出发,用脚印开拓,用汗水装饰,用双手美化,走出来的,也许已经不再是个人的梦,而是一个时代的梦.对一个民族甚至世界,都会有微小的贡献。
  也许关于梦想的竞赛作文在中国有很多,但如此具有文化引导的梦想,却绝对是独家。
  因为我们希望用无数个文化内涵的梦,编织出一个盛世中国,文化中国乃至文化地球。
  这样的梦想,可上接五千年,下接五万年,内接亚洲文化圈,外接欧美文明乃至星外文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游宇宙。但他们都有一个核心:文化的梦想与追求。
  因此,本命题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与人生追求,包括原汁原味的幻想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造力的诱导。



专家点评初中组综合命题意图:
  从最初的饮食到民间民俗,让学生从一日三餐到社会生活,都在关注成长中的文化元素。从民俗到憧憬,让学生从现实升华到梦想,关注未来。三个试题,实现了个人到社会,现实到追求的梯度上升。
  让个人的梦想成就民族的梦想,每个强大的个体合起来,就是一个强大的民族。
  命题在关注文化人格养育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写作和应考。无论采用《舌尖上的中国》素材,还是民俗文化,都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文化的表象体现,并描述它。这些活沷沷的生活原生态,就是应试的高分素材。
  至于试题三的文化未来,让一代人在梦想中成长,用已有的文化积累,垒高未来的文化境界,让一个民族在追求中修正和奋进,与当今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形势,与“文化兴国”的方针十分吻合。
  立足现实,大胆梦想,脚踏实地,成就未来!


从以下三题任选其一作文:
三、小学组
1、(文化感知)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29月,一则新闻惊动世界,湖北麻城3000多小学生自带课桌上学,许多孩子在用爷爷或父亲当年用过的课桌,孩子们从各自家中带来的课桌,放到教室里高低大小各不相同,但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破旧。甚至有的学生把茶几拿来当课桌。
  假如你也生活在麻城,也需要自带课桌上课,你一定会有许多辛酸的故事。
  请以“假如我是麻城的小学生”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命制理由:
  也许小学生没有太多深刻的文化认知,他们只需要记住一些中国文化的表象,就足够了。特别是关于教育与成长的案例,因为强大的中国需要在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尊严,才能让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
  相信绝大多数地方已经不需要自带课桌了,但相信还有未暴光的麻城们。让小学生的记忆中,留下中国教育的这道耻辱的伤口,当他们这一代人成为中国建设的主力军的时候,他们会在教育的投入上,更象历朝历代的中国人。
  那时,教育的尊严,人才的尊严,足够支撑我们作为大国的国格与责任。



2、(文化生活)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每至新春,侯爹便开始走村串镇,叫卖年画。年幼的我也曾随着侯爹四处跑。每至一地,油纸一铺,年画一摊,侯爹就用苏州方言俚语唱开了。侯爹的唱词有些是新编的,当然更多的是祖传,比如那首《老鼠娶亲》。“年三十夜里闹嘈嘈,老鼠做亲真热闹。格只老鼠真灵巧,编掮旗打伞摇了摇。格只老鼠真苦恼,马桶夜壶挑仔一大套。”声音绵远悠长,能把人的魂儿勾走。
  ②童年时的梦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向往,老糕点房里飘来的香也算上一种,那是种香甜的酥,酥的杏仁,甜的三刀,香的芝麻。
要说糕点,那么山楂糕算得上是一绝了,那油亮的糕块上泛了琥珀的光,吃一口,舌尖上是满满的甜,舌下却铺着一排排的酸,再吃一口,便再也停不住嘴了。
  老运河的古朴风情是让人迷恋的,夕阳照铜樽,满城牧笛声,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当地顶有名的也要数糕点房兰芳斋了。老祖母干枯的手拉了小孙子白净的小胖手一路走进兰芳斋,一进大门,台前的伙计便笑了,老太太也笑了,小孙子则是不停地笑,“来块山楂糕!”“好咧!”只见伙计取下一块糕,拿出一张暗黄的油纸,三下两下就包好了,然后祖母的一分钱便从衣襟里滚出了出来。“”的一声落入盘中。然后笑吟吟地走了,风吹在老人花白干燥的头上和孙子娇嫩的面颊,祖母哼起了小曲,声音穿过青石板,穿过无人问津的贞女牌,穿过了标有字样的老宅。
  祖母和孙子穿过大门,进了堂屋又进了院子,来到槐树下,孙子口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也不去想饭后食用适宜,待老祖母拿着祖传的银菜刀“喀喀”几下,小孙子便迫不及待地捏了一片在嘴里,满脸满足的神情。祖母见状,不仅笑成了一朵菊花。
  ③想起日本诗人松尾芭蕉的小诗:“凝神细细望,灌木丛中一簇花,悄然正开放”,多么富有诗意,这在昔日的苏州园林中得到很好的印证。
  昔日的苏州园林,宜坐宜留之地遍布,或槛内细数游鱼,亭中待月迎风,与“日午花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或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画中,趣中生静,情中生动……
  我爱园林,爱工匠师傅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合进去后人工、自然之美的完美契合、浑然天成;爱“一片秋云一片霞,十分荷叶五分花”的意境,“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的温柔;爱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半,海棠花未眠”的细腻。
  你看,生活中有许多文化,是以独特的生活形态吸引成长着的每个人。无论是民谣民曲,还是年画糕点、园林建筑,都让人回味无穷。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有许多东西吸引着你,把它们描述出来,与朋友们共同分享。
  以“最吸引我的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命制理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才能让小学生关注生活,透视文化,最好的办法,是描述他最感兴趣的东西。
  材料选择了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春节的年画,这是年味的文化表征之一,通过年画,传递中国年文化内涵的喜庆团圆特征。二是传统饮食的山楂糕和民俗味特浓的槐花,亲情的快乐之下,还包含了中国式成长体验。三是园林建筑,体现中国文化的哲学观和审美意境。这些材料将引导学生搜索自己的爱好,并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描述出来。
  这其实就是生活化真情作文技法提倡的“文化作文”大境界:生活文化锁定满分。
  虽然小学生还不能准确透视表象背后的文化意义,但准确生动地描述生活表象,是“文化作文”大境界必须具有的基本功。
  本命题关注的核心有两点:一是个人成长--培养文化兴趣,一是写作成长--掌握扎实的文学描述功夫。



3、(文化积累)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唯有不断地阅读、积累方能有所斩获,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文化的积淀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的拓展需要长期地积累,睿智的灵光一现同样需要天长日久地积累,感情的升华更离不开持续不断地积累。
  在亲近文化,阅读唐诗宋词元曲及各种经典著作中,也许你喜欢《诗经》,也许你喜欢《庄子》或《论语》或《道德经》或《楚辞》或汉赋……把你喜欢的过程、品味的快乐,热爱的理由给大家分享一下。
  请以“我喜欢读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命制理由:
  小学生受限于生命能量的微小,正是需要通过文字来继承几千年文化遗产的关键时期。虽然其他的文化吸收形式也有,比如文化游学,但阅读式的文化积累,仍然是他们最主要的形式。
  该命题旨在推进小学生的文化积淀以及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内化。不仅要知道,还要通过记忆保持长久的了解,同时随理解力的增加,逐渐内化成生命的组成部分。



  专家点评小学组综合命题意图:
  小学生应该适当对一些文化现象进行感性记忆,提升他们对文化热点的关注,试题一通过麻城学生自带课桌上课,让这道伤口留在这一代人的心中。中国教育的尊严,能否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他们这一代人而实现呢?
  当然小学生的写作积累,重点在生活。试题二意图通过材料的引导,让学生寻找自己兴趣中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试题三虽然同样重在写作积累,但立足点重在文字经典。这样将生活与历史的积累融合在一起了。
  三个试题,由关注麻城这样的社会现象,到关注身边的文化生活,到关注历史文化传承,实现了由大到小到大的循环过程。
  但立足点,都在学生个体身上。
  因此试题的终极关注有两点:一是学生的成长,一是社会的进步。
  这样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效结合起来。
  这才是“文化作文”的魅力。

  
四、主题金题:血祭甲午(不分组,均可参与)
  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120周年前夜,我们在钓鱼岛问题上遭遇亚洲“9·11”,日本采用恐怖政治,不战而“国有化”钓鱼岛,声称举全国之力保卫钓鱼岛。中国政府,台湾同胞及全球华人以各种方式表达愤怒。中日关系从官方到民间退回到冰点。关于中日之间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
  愤怒的网友认为:应该向日本宣战,武装夺回钓鱼岛。
  外国媒体却分析: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专家霍姆斯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撰文称,日本自卫队人员素质优于中国,日本将获得钓鱼岛海战胜利的机会。
  中国军方则表态:我们有决心、有能力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理性的专家提出:积极备战,让日本意识到此举将要付出的代价,从而停止挑衅,冷静地回到谈判中来。
  经济专家也分析:钓鱼岛事件背后其实是货币战争,源自人民币国际化意愿,以及人民币打算与欧元和日元之间的相互结算与互换,带来对美国货币霸权的冲击,背后是美国在出手,目的是通过中日对抗与冲突,让资本重新流回美国…… 
  不管事态如何发展,我们有责任从历史文化角度,来重新认识日本和日本人的国民性格,并从这场争端中反省如何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完美解决保护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安全与和平问题。即如何让我们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从文化性上认识日本,反思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用先辈的血来祭奠和警醒我们的未来:中国应该建设怎样的国防文化以保证国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以及领土的完整?这样的国防文化,应该建立在怎样的社会秩序之上才稳固而高效?从血祭甲午中,我们应该得到哪些血色启示?等等。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你的体会,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或论文。



血祭甲午
--建设健康的国防文化,维护世界和平
(注:资料来自网络,数据如有出入,随时纠正)



一、日本明治维新的内驱力:摆脱与掠夺
  (一)日本改革目标旨在掠夺
  日本是岛国,资源溃乏,明治前也与欧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摆脱落后的局面与岛国资源窘地,成为日本思想改革家的着力点。非常不幸,这一着力点放在了对周边国家的掠夺之上。
  远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著名思想家吉田松阴(18301859)就狂热地鼓吹侵略中国。日本当时同中国一样,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吉田没有倡导远东被侵略国家,互相支持,为摆脱屈辱地位而共同奋斗,却从狭隘自私的考虑出发,以邻为壑,积极主张侵略周围的国家。他身处逆境,在狱中著《幽囚录》,说日本“今宜急修武备,……谕琉球朝贡,会同各诸侯责朝鲜纳质 奉贡,如古盛时。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岛,渐示进攻之势”。又说:日本“割取朝鲜、满洲,并吞中国,所失于俄美者,可取偿于朝鲜满洲之地。”
  桥本左内(18341859)也认为如不兼并中国、朝鲜的领土,日本就“难以独立”。吉田、桥本都是幕政改革派,吉田且是著名的思想家、明治维新的先驱者,日本开国元勋山县有朋、木户孝允、伊藤博文、井上馨等都是他的门徒,接受他的教诲。后来伊藤为吉田讲学的松下村塾题诗,表达对吉田的敬意,诗称:“道德文章叙彝伦,精忠大节感神明,如今廊庙栋梁器,多是松门受教人”,足见吉田对当时日本影响的深巨。
  1868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在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
  (二)日本通过战争暴利。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这使它整个民族热衷于军国主义。中日甲午海战后,通过《马关条约》,它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
  当时的3亿日元是什么概念呢?
  1898年时在日本,管吃管住的临时男工一个月工资大约1.55日元。干农活每天上班一个月可以赚3.1日元;一个木匠一个月能赚10日元;伊藤博文担任贵族院议长时年薪5千日元。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1895年担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师时,月薪37.5日元。



二、日本几乎称霸亚洲的秘密:战争带来暴利和发展。
  日本为什么热衷于对外战争,因为它从掠夺亚洲各国的土地和财产中,享受到了战争带来的暴利和优越的生存空间,这实现了明治维新前日本思想家们的理想。
  对日本侵华宣传上,我们长期认为:只是少数军国主义发动了战争,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毫无疑问,“日本人民”并不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而是受益者。活跃在中国的日本武装平民,得到了巨大的殖民利益,从而洋溢着无比的骄傲和自得。日本“军国主义”背后是强大的民意力量,其中包括那些属于“被压迫阶级”的工农。如果非要说“广大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则他们并不受害于侵略或“军国主义”,而只是受害于“战败”。
  认识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它说明了日本对外扩张与掠夺的野蛮与残暴,是日本岛国固有的文化属性,已经根植进整个民族的骨髓。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对日本宣战时说过一句话:“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个卑劣、无耻的民族”。是为言证。
  (一)日本对中国民间的掠夺
  在无锡、芜湖、南京、武汉、上海等地,日军将民间所有设备钱财等尽数掠走。 日军侵入无锡,对全城进行有组织的洗劫。将各商店、机关抢掠一空,纱厂、铁厂的设备及产品全部抢走封存,运回日本。
  再以南京为例,新书《黄金武士》作者,一对美国学者夫妇的调查显示: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执行日本皇室参与的“金百合计划”掠走中国光是一个城市南京的民间宝藏就6千吨黄金! 据英记者田伯烈(Timperly)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记载,全城所有私人住宅,不论被占领的还是未被占领的,大的小的,中国人或外侨的,都被日军劫掠一空,即使美国、英国、德国的使馆和大使住宅也未能幸免。在市民邓志陆家,日兵抢获银元三百块,金镯两副,金戒指四只,现钞九千元,然后将其幼子与母亲杀害。在一些史料中也有记载,在南京鼓楼附近,一位日军看中了一具女尸手上的金手镯,立即用屠刀将该手剁下。
  专门调遣来的宪兵特别行动小队四处搜查,在南京的宪兵队炸开银行库房、抢劫富裕人家的黄金、珠宝、艺术品和货币,甚至把尸体镶的金牙也敲下来。被抢劫后的财宝由上海直接船运日本,或由火车、汽车运往中国东北处理,将稀有金属进行分等,其他的首饰被融化后,重新浇铸为统一尺寸的金锭,然后再运回日本。

  (二)日本对中国政府的掠夺
  在所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中,日本掠夺中国的财产最多。
  中国向日本支付的第一笔具有战争“赔偿”性质的赔款是1874年琉球事件的赔款,折合银元65万元。
  中国向日本第二次“赔款”是甲午战争赔款,其中包括军费折合银元为2.6513亿元;威海卫驻军费折合银元197万元;中国为支付对日“赔款”而举借外债的利息损失费折合银元3.0554亿元;赎地费折合银元3974万元。以上四项合计折合银元6.1040亿元。
  中国对日本第三次战争“赔款”是庚子赔款,支付额为银元9154万元。
  据以上统计,中国在近代战争中向日本“赔款”总计折合银元7.0259亿元。
  另外是八年抗战:
1、八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丢失黄金21000吨!
2、民间丢失黄金:10000吨!
3、东南亚华人:4000吨!
4、开采金矿:10000吨!
5、白金:1000吨!
6、文物:400多万件。其中:书画类:约300多万件。石类,玉类,金属类,木类约100多万件,以青铜类最多,以北京人化石最贵。
7、铜矿:1500000
8、铝矿:100000
9、煤矿:1000000000
10、镁矿:50000
11、石油:100000
12、铁矿:180000000吨。
13、粮食:300000000吨。
14、银矿:20000吨。
15、银元:250000000块。
16、玉石:其中:白玉,黄玉,绿玉,紫玉,蓝宝石,红宝石,绿宝石,玛瑙:20000000块;珍珠:10000000颗;钻石:500吨。
17、棉纱:1000000000锭。
18、耕畜:牛,马,驴:20000000头。
19、家畜:猪,羊,鸡,鸭:480000000只。
20、粮食:500000000吨。
21、房屋:300000000
  以上1---17项是日本直接从中国运回日本本土的;18--21项是日本在中国领土上直接消耗掉的。
  以上所列数据只是日本从中国掠夺财富的部分,其它部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已经无法得知了!
  正是由于日本从中国得到的财富,才使得日本战后可以迅速从废墟上站立起来,经济迅速得以恢复,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战后中国政府却放弃了对日本 进行战争赔款的要求。
  是否可以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所积累的财富中的将近一半被日本从中国掠夺和消耗了!

  (三)日本从亚洲各国掠走大量黄金
  在东南亚国家,日本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财富掠夺,如将缅甸寺院金佛像镕铸为金字塔型金砖,总重量为1000吨,运往槟榔屿。这些掠夺来的财产总价值不可估量,经过直接运送至日本、经马尼拉转运的方式,存放于日本皇宫或被少数寡头收藏。
  据20世纪40年代末的估计,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攫取的“战利品”近千亿美元,还有许多无法估价的钻石、翡翠、玉器、宝石、佛像、字画、古书、古玩等奇珍异宝。这些掠夺来的财富,按照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宪法的规定,在法律上都属于日本皇室的财产。

  (四)日本通过战争暴利造成了二战后的经济奇迹
  日本在侵略中获得的经济利益远大于其战败的损失。
  日本是一个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其地域狭小而山地面积占85%,却有一亿多人口,矿藏稀少,却有庞大的工业,因此几乎所有食物与工业原料均需进口。在19371945年期间,通过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原材料、粮食和劳动力的无偿占有,日本积累了深厚的资本,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侵华日军司令(火田)俊六在19419月上书说:“不只现地军(指侵华日军)要依靠大陆以图生存,日本的总动员的资源也要取自中国,这不是很严酷的事实吗?”这一上书的目的在于主张先摆平中国的抗日力量再行南进,但也说明当时的日本人确实是在以吸中国人的血为生。日本在1931年即占据了资源富饶的中国东北三省,后来更占领了华北、华东、华南的辽阔土地,建立伪满州国和汪精卫汉奸政权,控制了中国几乎所有的矿山、工厂和农村,使用中国的劳力对中国的资源进行掠夺。
  日本对中国的掠夺是造成中国贫穷的直接原因。据日本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31年“9·18”到19458月投降,通过直接抢劫和滥发伪钞,日本几乎榨干了包括日军未占领的新疆、重庆在内的全中国多年积累的财富。
  由于日军的暴行极为突出,日军的掠夺反而被忽略。比如日军占领南京后,大多数日军官兵的裤腰带上都穿着50200个金戒指。
  日本滥发军票,用一张废纸对日占区的中国人进行疯狂掠夺和金融诈骗。“9·18”之后,日本在中国东北通过伪“满洲中央银行”大量发行伪“满元”,于张家口设立伪“蒙疆银行”,发行伪“蒙疆券”。19383月又在北平设立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伪“联银券”,在上海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伪“华兴券”。19411月,又在南京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伪“中储券”。日本在关内建立的银行共有20多家。
  日本侵占中国大陆,完全是靠掠夺中国人的财富来支付其巨额战争成本,并未损耗自己国力,这种以战养战的方法,日本在亚洲其他国家也广泛应用。依日本政府的记录,日本在中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军费,共达7559亿日元(如依消费者物价指数换算,约为现在的170万亿日元以上)。此庞大军费的大部分,即利用日本所操纵的“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和“中央储备银行”所发行的通货纸币支出。日本政府根本不需国库支出,结果,在战争终了时华北的通货膨胀,几达日本国内的130倍。
  日本陆军的秘密机关、第九技术研究所第三科进行中华民国“法币”的伪造工作。制造的伪钞总额约40亿元。中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法币发行额为148亿元。从中国抗战开始到武汉失陷的国民政府军费只有10亿至15亿元,而国家行政经费则只有7亿元而已,合计不过17亿至22亿元。由此可知第九研究所制造的伪钞,对中国的掠夺有多严重。
  另外,日本官方还用鸦片掠夺中国财富,单是蒙疆银行,到1945年时鸦片收益就超过42亿日元。投降前,日本的掠夺越发疯狂。溥杰的妻子“爱新觉罗浩”的传记称,“满洲国的金块”,在苏联大军进入前夕被空运到日本。又据朝日新闻记者大久保泰的《支那派遣军和平交涉秘录》,日军于1945812日,将正金银行上海支店的一箱箱金块运上日军驱逐舰。而9月底,日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仅仅将3吨金块交给何应钦,其余的金块下落不得而知。
  日本保守党政治的枢轴自由党,其战后的创党资金,是日本海军在上海的儿玉机关长儿玉誉士夫从中国大陆带回的钻石、白金等所资助。依当事人岩田幸雄的记述:“在815日的前一天,我使用朝日新闻社的飞机,将值钱的物资运送到日本内地……虽选了金条、白金、钻石、翡翠等轻而值钱的东西运载,然而还是怕堆载过多而使飞机飞不起来。”
  与此同时日本还对东南亚诸国进行盘剥。1941年日本制订了《南方占领地行政实施要领》,随后日本人在东南亚无限制地发行南方开发金库券及军票等纸币,彻底进行收刮。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地的主要农产品本来是砂糖、烟叶、咖啡等,日本人却勒令他们改种水稻与玉米。同时又把越南、泰国、缅甸所生产的稻米几乎全部征为军粮或运回日本本岛。后来,日本在战事处于不利时,为扭转败势,对中国和各占领区的掠夺更加变本加厉。1944年末到1945年,越南农民即因粮食全部被夺而饿死两百多万人。
  日本以这样残酷的方式对中国及东南亚与太平洋国家的榨取导致了它本身经济的腾飞。掠夺的财富被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例如,以不变价值计算,1943年日本的GD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7%,1944年则增长了10.1%。飞机生产由1942年的每月700架增加到了1944年的每月2500多架。
  以上一系列数据说明,在盟军尚未取得马利安那群岛的轰炸机基地之前,日本是越战越强。其原因很简单,依靠残酷的掠夺,整个日本民族过上了白吃、白穿、白拿原材料并且拥有若干亿奴隶的吸血鬼生活,日本的200多万侵略军不但不需要国内提供粮草,反而可以把被征服国的粮食、资源和劳力最大限度地运回国内,而无须顾忌被掠夺者的死活。原来日本要花钱买原料和食物,现在则免费享受。总吨位一千多万吨的庞大船队穿梭于被占国与日本之间,源源不断地运回物资,把工业实力再大大地向前推进。
  日本投降时还拥有战斗飞机9000架,500多万军队,准备与登陆的美军拼死一战,意图使后者因伤亡太大而不得不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可以保留其获得的部分利益,如中国东北等。然而,原子弹使日皇认识到投降比“日本完全灭亡,稍胜一筹,只要种子残存,仍有复兴之光明”。
  “波茨坦公告”明令日本不得拥有军工企业,但是日本在投降之际即迅速地毁灭所有重要文件并把所有军工转为民用,从而逃脱了本应被解体的命运。后来,美国为了其“全球战略”,不但阻止被害国向日本索赔,反而释放大部份甲级战犯,让他们重返政坛,扶植日本垄断资本,从而使日本在掠夺战中积累的潜力得到释放。到60年代,日本的造船、汽车、钢铁就已分别居世界的第一、二、三位。此后的几十年,日本没向中国赔一分钱,倒给自己建起了高楼大厦,过起了世界富豪的日子。
  战后日本精确统计了其本土的经济损失,损失的每一座工厂、每一栋民房,甚至每一幅字画都做了精确统计,结果是日本“一般国富”损失额达25.4%,这远不能跟中国等受侵略国家的损失相比。何况,日本基本上逃避了对中国、朝鲜半岛和东南亚的巨额赔偿。
结果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和1937年相比大约高出一倍。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DP)也从中国的一半,赶上、甚至略微超过了中国。从总体上折算,战败的日本在经济上大赚了一笔。难怪日本部分人士也认为日本战后绝不是白手起家,日本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教育体系和富裕的经济是建立在日本“战争财”的基础上的。



三、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文化、政治制度、民主进步,公民教育,科技发展,社会财产,自然资源、文物古迹、人权生存等诸多方面的破坏,特别是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阻碍,让中国错过了融入和分享世界文明的机会,而挣扎在生存权的基线上。
  (一)日本对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有多大?
  从明代起,倭寇在中国沿海一带,累次杀害中国人民,抢掠中国财物,所造成的损失因年代久远难以计算。甲午海战,中国的北洋舰队被摧毁,官兵大半战死。据统计,北洋水师是一支付出了巨大投入的舰队。清廷支付的舰船购造费便已超过3000万两。再加舰船上各种装备器材的购置维持费、舰队官兵薪俸、舰队基地营造费及维持费、后路各造船修船局厂及官衙的开设维持费、海军人才的教育培养费等等,合而计之,清廷为海军的总投资约在1亿两上下。等于每年拿出300多万两白银用于海军建设,平均占其年财政收入的4%强,个别年份超过10%。因此,甲午海战,中国军队的的直接损失超过在1亿两白银。
  后支付赔偿,割让台湾等,给中国造成的直接可计算损失计约4.5亿两白银。而日本当时的财政收入约3300万两白银。相当于日本14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清朝政府6年的财政收入,战前,中国GDP仍占整个世界比重的13%,而日本仅占2.5%。从此中日两国的力量对比此消彼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1931年到1945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中,野蛮屠杀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与破坏中国矿产资源及文化遗产。从1937年到1945年的8年间,日军在中国制造了数万起杀害中国平民的血案,其中较大规模的杀人血案不下4000起,遇难的中国同胞达3500万人。根据研究估计,整个战争期间,中国遭受的直接财产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达5000亿美元。每人按1万美元赔偿,日本战后应向中国支付伤亡赔偿3500亿美元;财产与人员赔偿总额为8500亿美元。从1945年到2007年共62年,按5%的年息或增长率计算,其增长系数为20.59倍,也就是今天的17.5万亿美元,
  美国2007财政年前5个月财政收入为9544万亿美元,据此推算,2007年美国的财政收入约为2.29万亿美元;2006年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约4万亿,约合0.5万亿美元,而日本年财政收入约为50亿日元,合0.41万亿美元。
  据此计算,日本帝国主义自从甲午海战以来,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总额约合今天的29万亿美元,或232万亿元人民币,或3567万亿日元。
  日本应向中国赔偿的金额为29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现在13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中国现在58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日本现在的71年的财政收入。这就是中国经济实力长期不及日本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日本由于放弃对华经济赔偿,经济快速发展,他的经济命脉中由于有中国自甲午海战以来的数亿两白银及长期非法掠夺的中国资源而蓬勃不衰。
  (二)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如果说甲午战争已经表明日本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发起的全面侵略战争,则完全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0年里,中国现代化工业每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7.6%,而且这种增长突出地表现在基础工业上,1936年资本主义生产已占工业总产值的6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4.48%。假设没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工业化步伐必将大大加快。这种假设虽然已经无法得到历史的验证,但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始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这都是有事实为根据,因而也是合乎逻辑的假设。



四、中国应该有的反思和启示
  也许,这应该是我们“血祭甲午”的重点之一,三省吾国,才能不断修正,走向成功.
  (一)中国落后日本的真正原因:
  按照历史课本和许多近代中国思想家的观点,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清政府腐败,二是中国文化基因有问题。其实清政府的洋务改革始于1861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显领先于亚洲各国。清政府引进现代工业技术,开办新式学堂,一共投入海军经费一亿两白银,每年合计300万两,占年度财政的4%——10%,建立了亚洲最强大的海军舰队,许多方面并不逊色于日本。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听听外国专家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专家介绍:艾尔曼(BenjaminA.Elman)教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院与历史系任职,主要从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社会史和东亚文化交流研究,著有《从理学到朴学》、《经学、政治和宗族》等。
  专家观点:
  问:您最近在几次演讲中都谈到了中日甲午战争的问题……
  艾尔曼:我最近在上海社科院讲了甲午战争对历史的影响。现在一般看法是认为甲午战争证明了中国落后、日本先进,而中国的落后有文化的原因,也有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原因。这样理解对不对呢?我们认为日本制度好、科学先进比较西化,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而应该考虑的是甲午战争之前一段时间的情况。还没开战的时候,大家都一致认为中国会失败吗?还是这些都是后见之明?当我看了甲午战争之前的一些资料,发现情况不是那么简单。当时的欧洲人,甚至日本人自己都觉得日本不会赢得很快很彻底,日本人当时也很害怕,他们本来只想占领朝鲜,根本没想到可以打到旅顺口、威海卫。

  问:如果当时日本人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又为什么那么积极地开战呢?
  艾尔曼:当时中国海军军力排名是第八,日本是第十一,但是日本的海军力量相对集中,可以把所有的战舰集结在一起,和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对抗。中国的海军则分成了四个部分,有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而在1883年到1884年的中法战争时,北洋水师没有支援南洋水师,所以到了甲午战争时,日本人吃准了北洋水师必定孤军作战、南方的水军不会来增援。当时中国海军共有60艘战舰,都比较先进,有的是法国造的,有的是德国造的,如果中国海军全部集结起来,日本人绝对没有办法赢。
  日本共有32艘战舰,和北洋水师的军力相当,而且知道中国的陆军也不会派去朝鲜,所以还是有一些把握的。另外,日本在鸭绿江一役中不宣而战,先偷偷地靠近,然后开枪,这是很不礼貌的,也违反了《万国公法》。

  问:甲午战争造成的实际转变是什么?
  艾尔曼:为什么日本人在对俄战争中能造出那样的战舰?这些都是完全新的。钱是哪里来的?日本并不是那么有钱的国家啊。日本靠的就是甲午战争的赔款,中国赔了两亿多两库平银,相当于七百四十五万公斤白银,将近四十亿美金,这个数目是日本政府当时全年收入的两三倍。日本拿这些钱去改良海军,而中国呢?哪里还有钱?再加上义和团的赔偿,是赔给日本的两倍多,相当于近九十亿美金,把这些赔偿加起来,中国已经没钱了。之后中国再想改良军备加强国防,也没办法做到了。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文化,也不是因为日本的武士传统与中国的文人理想的差别,也不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因为甲午战争时中日的科技水平不相上下,问题就是在于战争时的枪炮是快的还是重的,而这个问题在打仗之前还不清楚。所以中国人的失败是跟具体的问题有关的,而不是大的文化的问题。
  战争对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战争的结果会影响人们对文化先进与否、优劣与否的判断。中国打了败仗,大家就觉得什么都不好,清朝没办法保护人民,所以革命家就要打倒清朝、打倒满洲人。而且中国人会觉得日本人比自己先进,要向日本人学习,所以当时有很多留学生去日本。战争成功了,于是乎文化也成功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在十九世纪之前,中国是个很有权势的国家。她从什么时候开始崩溃?她的失败跟十七、十八世纪的制度没有关系,她失败是因为没钱了,船太重、炮不够快等等这些很具体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我们不能根据后见之明去分析问题,而甲午战争以后的目的论的分析就是后见之明。



  从上面的对话,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些简单的结论:
  清政府战争失败,割地赔款,人民起义,民族矛盾,资金缺乏,人才缺失等各种因素,与日本战争胜利,资金充足,扩张疆域,技术引进,人才兴旺等形成强烈反差。
  中国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应该归于战争失败,而非战争之外的其他原因。如果混淆了主次,则会带来思考的迷失。
  蒙古人战胜亚洲和欧洲,并不等于蒙古人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优于当时的亚洲和欧洲各国。满人入关,战胜明朝,同样不是因为它们的文化和制度。而战争的失败,并非一定是由腐败和政治等软件决定的。
  战争就是战争,没有亚军。从历史来看,往往文化越落后,越野蛮的民族,越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1894年日本打败了清朝,1904年日本完败俄国,1914年日本通过对华“二十一条”……日本一路高歌猛进,中国却背着每年庞大的战争赔款,国运维艰。

  (二)中日差距对比
  比较才能找出差距,才能让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乃至一个民族和国家,有前进的动力.以下比较,材料来自网络,如果有数据上的误差,应该不会超过正常值太多.
  1、国家教育
  日本继承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推行庶民教育,从1872年开始日本已经推行包括农村在内的义务教育,对男童和女童都强制实施普遍的初级义务教育,比英国还要早。同年,设立了东京技术工学院,它在1877年成立,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大学。那一年,政府还成立了东京大学。
  中国人一向自认为最重视教育,并且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的父母也的确是对孩子不惜一切,可是,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还有很多困难。2012年湖北麻城仍然存在小学生自带课桌上课的现象,其落后程度直逼非洲部分国家。
  相比之下,日本才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达到了100% 的小学教育和100% 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 ,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 ;成人识字率近100%。
  中日两国的教育相差多远呢?据估计,中国的初级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00年的水平,落后100年;中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10年的水平,落后90年;高等教育大约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后80年。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20年左右的水平。
  至于在人才的竞选机制上,中国分省命题,大学按照各省指标招生,则为中华民族人才选拔与成长,带来障碍,严重浪费国家人才资源。
  我们先来看一组“钟山说事:《高考天问》”提供的数据吧: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才有一个人能上北大、而北京的每190名考生当中就有一个人可以上北大,那么这样算下来,北京学生考进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但是我告诉你,复旦比北大更狠,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是山东考生的274倍、是内蒙古考生的288倍!!!北京大学简直就是北京的大学、北京人的大学,复旦也就成了上海人的复旦。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的践踏公平的地方保护主义!!!看见了吗,虽然都是高考,但是在不同的地方高考,升学的难易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选拔差距,在中国科举考试历史上也非常少见,这是历史的倒退,是对国家人才资源和公平正义环境的扼杀,亟需解决。
  我们在教育上输得很惨!

  2、公民素质
  从社会信用和国民素质看,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守时、重信用、讲礼节;日本的企业亦以讲究信用、产品质量精良著称于世;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无论是走到拥挤的地铁,还是人头攒动的商场,地面都光洁如新,地铁的墙壁上也看不到乱写乱画的现象;日本人很少在公共场所抽烟和吃零食,更没有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日本人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繁华的东京、大阪,还是古老的京都,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交警,汽车、人流严格按红绿灯指示行动,一丝不苟。
  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甚至包括一些政府官员的诚信。而山寨产品的质量隐患,食品安全,公共卫生,行为习惯,公德秩序,敬业精神,奉献品质等方面,需要中国人正视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教育的平台,以及自身不断提高修养来奋起直追。
  在公民素质方面,我们需要拯救自我,拯救群体,拯救文化。

  3、文化承传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时,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这句话说明了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关于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不妨看一篇文章:
日本传统文化在珍视中传承
 

  盛夏时节,日本繁华的大城市里常能见到少男少女身穿和服,或消暑纳凉,或在商业街购物嬉戏。热闹的地铁站里,色彩亮丽的和服装束点缀在上班族的黑西服中间,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得感叹日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然而摩天大厦并没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厚厚的壁障,霓虹灯光也没有阻断历史的纽带,日本人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依然眷恋和珍视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和服装束穿起来比较繁琐,但这并不妨碍日本人喜爱和服。他们休闲娱乐时穿,出席正式场合也穿。刚刚退休的参议院女议长扇千景会见外宾、参加活动、出国访问时最常穿的是和服。为了鼓励游客穿和服,一些历史气息浓厚的旅游景点制订了相应的门票优惠措施。
  传统风格的住宅同样为日本人所钟爱。不少日本人即便住在公寓楼里,也要把一个房间装修成铺着榻榻米的“和室(日式房间)”。不少宾馆提供“洋室(普通客房)”和“和室”两种选择,“和室”价格一般更高。松下公司为未来日本人设计数字智能化住宅,也没忘记留出一间榻榻米的房间。
  日本全国各地一年到头不间断的宗教和民俗纪念活动,也传达出日本人对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视。共同社出版的全年大事概要上,365天几乎天天有“祭事”。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仪式和活动从道具、服装到仪仗、程序,完全原汁原味,极富古韵。
  走在东京的街道上,偶尔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一边是疾驰的车流,一边是穿着江户风情服装、缓慢巡游的祭祀队伍,仿佛来自两个时代的场景碰撞出了火花,映射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厚重底蕴。
  每年例行的浅草寺锦灯笼市场和入谷街道上的牵牛花市场,把江户时代的风情延续至今,很少实行交通管制的东京警方会为这样的活动封锁道路。
  在日本人的心灵家园——京都,日本游客逛茶道馆、花道馆不止是观光,有的还会有板有眼地学习,恭敬又兴奋地与传统亲密接触。至于花街艺妓,那是京都一大招牌,却又不仅是招牌——艺妓不仅要接受琴棋书画、礼仪姿态的严格培训,还必须长年遵守一整套严谨的生活方式。
  细腻的珍视,让传统文化完整地留存至今。经济实力是肌肉,社会繁荣是衣装,而传统文化是血液、是灵魂,日本人看来很懂这一点。



  至于我们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经过几次大的文化断裂,加上“五四”和“文革”对文化的破坏,我们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遭到严重毁坏。
  今天人们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也是因为中国的传统精神和文化在浩劫中被破坏所造成的恶果。
  与日本相比,我们输得很惨。幸好我们已经意识到这点,在挖掘整理和继续传统文化方面,我们正在奋起直追。
  因此我们要尽力抢救与传承民族文化,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石上,建造我们的文明大厦,大厦上一定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胎记。
  当然,两国对比点还很多,比如工业基础,科技创新,人才储备,经济总量,产品质量,文化影响等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自强奋进.
  这也是日本敢在钓鱼岛挑战我们的原因.
  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的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制造业我们是世界第一,钢产量世界第一,航空航天电子取得惊人进步等等,这是我们敢于说自己站起来了的理由,鉴于篇幅,不再多述.



五、血祭目标:追求和平
  牢记历史,并非牢记仇恨。
  中国由大国转向强国的过程中,涉及做怎样的强国和尽怎样的国际义务,这是国际社会和我们自身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仅仅是做加工的大国,制造业的大国,还要做技术的大国,创新的大国以及规则制定的大国。除此之外,必须有与此相称的国防实力,才能保护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保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是自宋以来,历史提供给我们的血色警示:GDP再多,也可能成为它人战争的暴利,并由此鼓动其他国家和民族走向罪恶的深渊。大清朝GDP世界第一,1895年才被美国赶超,GDP比日本高9倍,却依然挨打,此为历史血证。
  但创造物质文明与保护物质文明的基本能力,这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有尊严的初级体现。
  精神文化的先进,更是一个强国的软实力.因此继承健康的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吸收先进文化因子,重塑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是我们需要经过几代人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那时,我们的尊严才能体现在精神层面。
  物质文明的强国,国防实力的强国,科技创新的强国,文化先进的强国,有此“四强”,我们才有能力阻碍邪恶国家对世界规则和秩序的破坏,有效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至于日本在长达一个世纪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恶,我们要时刻警惕,但并非以恶报恶,而是有效防止日本的文化基因中的邪恶因子再次给亚洲人民带来伤害。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与屠杀,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也是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或强国的体现。
  我们真正做到“四强”,就是对那些惨死的祖宗们最好的祭典和安慰。
  血祭甲午,是让我们在成长中刚柔兼备,文武双修,以良知和责任,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保护每一个中国人的安全与尊严,寸土片石,决不丢失!
  血祭甲午,是让我们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强健军魂,再造文明,以新的秩序和文明面貌,向世界证明炎黄子孙的道德力量与智慧责任。
  血祭甲午,是让我们认真学习,谦卑自强,坚持改革,反对暴力,制止战争,走向强大,再创辉煌,以实力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六、附件:推荐阅读(文化作文网永久网址:zw99999.com  意为:作文,九五之尊)
  “文化作文网”推荐“血祭甲午”系列文章:
1、(血祭甲午)清朝为何自大?GDP占世界总额1/3
2、(血祭甲午)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是如何废除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
3、(血祭甲午)大清朝GDP比日本高9倍却如此战败(组图)
4、(血祭甲午)1895年才被美国赶超 中国GDP世界第一为何挨打
5、(血祭甲午)历史真相:甲午战败后清朝外交强势
6、 (血祭甲午)中国甲午后流入日本文物曝光 曾被掠夺15245
7、(血祭甲午)二战后日本的战争赔款
8、 (血祭甲午)历史上日本对华发难的时机选择
9、(血祭甲午)本:一个性格莫测的民族,中国永远的天敌
10、 (血祭甲午)中国如何打赢下一场中日战争
11、(血祭甲午)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
12、(血祭甲午)甲午战争思考(转帖)
13、(血祭甲午)日本和中国不同的侵华战争教育
14、(血祭甲午)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
15、(血祭甲午)中日教育差距
16、(血祭甲午)日本甲午战争赔款拿来干什么了?
17、(血祭甲午)日本侵华战争前后六十五年:中日对比
18、(血祭甲午)历史溯源:唐朝时期的中日白江之战,日本全军覆没
  以上帖子请点击:http://www.zw99999.com/thread.php?fid=54
19、(血祭甲午)日本战败 皇室发财
20、(血祭甲午)日本侵华战争中五次大规模集团移民揭秘
21、(血祭甲午)日俄血仇看两国性格
22、(血祭甲午)诺门坎:日军曾毫无理由地宣称1师团打3个师苏军
23、(血祭甲午)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民族劣根性带来的失败举例
24、(血祭甲午)刘德秦:日本钓鱼岛事件处理与其民族性格有关
25、 (血祭甲午)日本是喜欢送礼的民族 但礼物多包藏祸心
26、(血祭甲午)日本侵略中国时候到底掠夺了多少资源和财富
27、(血祭甲午)日本是这么用甲午战争中获得的赔款的
28、(血祭甲午)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掠夺巨量财富造就战后经济奇迹(转载)
29、(血祭甲午)外国人眼中的甲午海战
30、(血祭甲午)北洋水师的覆灭原因与惨痛教训
  以上帖子请点击:http://www.zw99999.com/thread.php?fid=35




            

状元精神,文化气质。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10-26
Re:(大赛比较)第八届、九届、十届文化作文大赛试题对比
“第届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题目


一、高中组
1、(文化思辨)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化”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如此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可见文化是个综合体,某种文化之中,既有其合理的优质基因,也一定会含有因时代和地域制约所致的局限性基因。而且,一切文化,既有其诞生之时的经济政治基础,也就一定会随着经济政治基础的改变而产生变化,或消亡,或选择,或重生。这应该是我们对所有文化的冷静认知。
  世纪之交,中国正走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力量的同时,我们吃惊地发现,我们的文化正在走向混乱。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在日新月异地累积、更替,各种文化在急速地交融、碰撞,新的经济阶层催生新的政治要求,于是,传统文化正在接受新时代的全面考验,某些价值观正在迅速瓦解。可悲的是,我们似乎尚未找到合适的文化坐标,形成合适的文化体系。于是,国学热迅速火遍全国,似乎我们只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才是解决现世问题的良方;于是,西方的各种文化被文化精英们拿来衡量中国的现实,似乎西方的文化一定优于中国文化。我们应冷静地看到,任何文化都有其诞生的基础,都有其合理与不尽合理的一面,任何试图简单地抓取某种文化药方就希望能包治百病的想法都是不冷静的。
  现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文化体系中,有没有适合现代中国的元素?有没有必须剥离的糟粕?西方文化元素中,哪些是我们所需要的,又有哪些是我们必须杜之门外的?请根据材料内容,任选一个角度,书写你的思考和认知,题目自拟,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文体自定。


  命制理由
  世纪之交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心理已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土崩瓦解,社会陷入空前的文化混乱与文化空洞之中。失去优良文化支撑的民族注定是缺乏信仰的族群,有识之士开始沉思,试图担当起现代中国文化重构的历史重任。有人以西方文化为坐标,衡量中国文化;有人振臂高呼“文化回归”。无论如何,他们的担当精神和文化良知,无疑是值得尊敬的。
  但我们还应冷静地看到,任何文化诞生之初,就带有极其浓重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是“当地”“当时”的历史产物,随着时代的不同,文化的基础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而任何一种想简单复制的做法都无疑是不负责任的,也是肤浅的。任何一种文化之中,都含有自身难以解决的局限性因素,那些被证明为糟粕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不能拿过来的。
  而我们对文化的迷信已经由来已久,往往倾向于简单地“拿来”。命制这个题目的宗旨,就是要提醒我们自己,对文化的本质及优劣,要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以正确的方式做好正确的事情。
  其实,试题也提醒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我们必定要经历的阵痛,割去糟粕,融入世界优秀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才能获得新生。

  2、(时尚文化)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打开电视,一档档娱乐节目充斥着公众的视觉。一些歌唱选秀节目,很容易给公众这样一个误导:只要歌唱得好,就能出名。其实,歌手的道路很狭窄,虽然各类选秀节目都能推出冠亚季军,但真正能跳出龙门者仍然是凤毛麟角,大量的歌者最终被淹没在滚滚红尘中。
  日前,一纸“限唱令”给扎堆的歌唱选秀泼了一盆冷水,湖南卫视《男声学院》、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停播;央视一套《梦想星搭档》、江苏卫视《全能星战》延播……这让社会变得理解理智。
  冷静之后,一些电视台逆势推出的一些文化类节目反倒以一种新鲜气息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首先在喧嚣中突围而出,收视率成功杀入全国前七,“零差评”更是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文化热潮。之后,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更是以一种非常单纯、简朴的方式,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不比谁唱得好,而比谁说得好,选拔“中国最会说话的人”,也让听歌听到吐的观众找到一丝新鲜感。
  透过这些精彩的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娱乐并不是人们追求的唯一乐趣,而多年来一直被忽视的文化节目也不是没有市场,不是没有收视率,关键是看你怎么做,做什么。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对娱乐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在比较中进行评说,可以在反思中进行呼吁,可以在期待中进行憧憬……


  命制理由:
  前些年我们很穷,物质和精神都苍白,所以我们逐利,我们求俗。后来我们物质渐渐富裕了,我们开始撒钱,开始炫富,我们用名牌与豪车做我们精神裸露的遮羞布。
  我们这个民族从文化废墟上走来,以暴发户的心态,追逐着二人转式的低级娱乐,乃至用绯闻式的婚恋节目,喂养我们恶俗的追求!
  随着改革的深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要求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过于看重物质的年代,空洞的娱乐自然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的对象。不过,这种食粮毕竟只是夜宵和小食品,而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无论到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必须保证的正餐。媒体是应该鼓噪娱乐之风,还是该有责任地担当文化责任,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也考验电视人的职业道德和品位。因此,当人们在物质得到了满足之后,当人们对选秀类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之后,这些在歌唱类节目全线进攻的缝隙中出现的文化节目,必然会吸引公众的眼球。
  不论是对个人还是民族来说,能写能说历来都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也是体现文化竞争力的一个标志。这种节目形式不宣扬歪门邪道,而是讲文化内涵,讲一种社会的正能量。这对于青少年的激励和鼓励作用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从考查形式看,每一台节目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的魅力,都能让人欣赏到一种文化的底蕴。从台上选手的表现看,真正的精英往往能够充分掌握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的希望与未来。
  当然了,文化节目能够让人感慨万千,娱乐也可以通过有责任的娱乐来陶冶人们的性情。有文化的娱乐,有道德的娱乐,同样能够起到健康阳光的作用,只是不必吊在歌唱选秀一棵树上。
  该试题,一是希望大家认识到时代的变化,二是希望同学们正确认识时尚时尚文化,辨析哪些时尚能够转变为经典,从而避免低俗,提升品位,追求崇高,为一个民族从废墟的苍白走向五千年底蕴的辉煌,尽个体的绵薄之力。

  3、(文化情感)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说到中国的文化,每个人想到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人想到唐诗宋词,有人想到敦煌丝路,有人想到戏曲汉服,有人想到文房四宝,有人想到四大发明,有人想到太极长城,有人想到古乐舞狮,有人想到松竹民居……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也说明每个人接触文化的内容不一样,成长中形成了对不同文化的情感深浅不一。这也是文化情怀的养育过程,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文化气质的重要因素。
  你在成长中也一定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也许是一个小物件,也许是一处古迹,也许是花树草木,也许是建筑服饰……不管是什么,那种情感根植于你内心,已经成为你生命的部分。你热爱它原因背后,也许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也许还没有意识它的文化意义,但随着你阅历的增加和学养的积累,你会突然发现它们背后的文化气质与文化魅力,那时,你的情感会升级,你爱的理由会更深厚丰富……面对你自己的生活,你可以跟大家分享你的情感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任选一个角度,任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记叙文、实用文体等不同的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制理由:
  如何才能培养高尚的情怀?如何让自己的情感更深厚绵长?将普通的生活爱好转变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认知,这样的情怀养育,才能让人走向崇高,承担责任,学会保护,懂得传承。
  文化一直在生活层面活跃,每个人都在它的拥抱中。有人从小学习书法,临摹名帖,便走进历史,走进艺术殿堂,慢慢培养了一种对书法艺术的爱好。有人热爱家乡的建筑或特产,一样会走进它们的历史和精神世界,从而潜墨移化自己的兴趣与追求……
  本命题在于让学生远离低级趣味,在生活与历史,精神与物质之间,寻找生命的原点。
  文化来自生活,“文化作文”的根,一头来自历史--昨天的生活;一头来自生活--明天的历史,它们共同组成了文化。而生活的主体,是自己和群体。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以最快捷的方式,掌握“文化作文”的内涵,养育自己的文化人格。

  专家点评高中组综合命题意图:
  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也就意味着文化也有存住坏空,有的生命力强,能够适应不同时代,自然就延续下来。有的只能适应某些特殊环境,自然就只能成为历史里的文物,比如小脚。
  所以第一题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诉我们面对纷繁的文化理念,我们要学会认识文化的优劣,思辨文化并传承其精华。
  这样,当我们面对科技与人性开放时代的各种时尚现象,就有了文化分辨力。
  能够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与优劣,能够辨析文化现象,这个过程,也是培养文化兴趣与文化情怀的过程,自然也就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并从情感和认知上,成为真正的中国人。
  文化作文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对文化能在智慧上思辨,情感上热爱,行动上养成习惯。
  如此,我们才能将文明的内涵化进我们的血液。

  二、初中组
  1、(语言文化)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汉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注音表意型文字,相比于拼音文字,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的产物。  
  我们惊叹于汉字结构的复杂多变,汉字造字的美妙、精巧。一笔一划间,变化无常,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汉字如同翩跹而出的彩蝶,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文化的魅力。
  借助方块字,中国人宣泄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发而为言,著之为文,绵延不绝流淌成为中国的文化长河。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
  请以“汉语”为话题,阐释你对汉语文化魅力的感悟与理解。


  命制理由: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但是在计算机时代,我们越来越习惯在键盘上敲下一个个标准的宋体字,在宣纸上的自由书写已被渐渐遗忘,文字最本真的涵义被疏离,一场关于汉字的危机已经埋下了伏笔。这或许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宏大背景。    
  我们有责任让当下的中学生在浮躁浅薄的文化氛围中,亲近汉语文化,守住中华文化之根。根据这个话题,学生可以写汉字字形多变的美感和魅力,也可以写汉语铿锵有韵的声律之美,更可以在汉语文学的长河中寻找生命的哲思和文字的魅力。
  也许,当我们亲近一个个汉字的时候,我们的语言自然有了深度与热度,有了激情与文采,有了文化作文的内涵与哲理。

  2(文化表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引领网络时代的马云,卸任阿里巴巴CEO时大秀太极;
  不忌满世界风言风语,成龙为保护古屋将其献给国外;
  莫言获奖,记者蜂拥,爆吃喝拉撒,重人轻视作品,让人啼笑皆非。
  年轻模特,穿比基尼,戴京剧头饰,弘扬中华文化,让人大跌眼镜。
  如此种种,屡见报端,或文化之福,或文化之祸,雅俗论辩,喋喋不休……殊不知,文化本身就是一剂祛火祛燥的良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实生活,远比文章更贴近文化,但似乎更难感知文化。所以,在香港,在台湾,在北京,有人只看大黄鸭外形有人读出了大黄鸭的内涵
  请以“文化的表里”为话题,请你把对文化经历的一段回忆,或文化现象的一次锋芒毕露的针砭,或天马行空的穿越等,用你擅长的文字表述出来。

  命制理由:
  有人忧:社会在进步,人类寿命在延长,青年心灵提前硬化。
  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设置此题,旨在希望这种担忧,是预防式的警告,是奋进式的鞭策,也希望青少年朋友,能超越年轻的迷雾,看透文化的前世今生,也能看懂文化的表里美丑,更能传承民族文化的未来。否则,文化,只会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野草中荒芜,或在“到此一游”中崩塌。
  观察,是认识文化之表;思考,是认识文化之里。看穿文化的里外,也就有了文化透视能力,面对文化混乱,才能有文化定力。
  当文化乱象纷呈之时,你静定慧了么?

  3、(文化感知)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汨罗河里流淌着文化;
  有人想,做南山篱下一支幽菊;……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文化,是这般神秘,又这般宽阔;这般惊喜,又这般熟悉。
  是否你对哪处满是性灵的文化里巷,魂牵梦绕?对哪片烙满沧桑的文化山石,潸然泪下?或对哪位旷世奇才的文化生涯,如历在目?……请用文字把你独特的感受抒发出来。

  命制理由:
  不管是语文教学中,还是从民族未来的需要,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学生,也是我们的后代,“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生命”——这也是文化魅力自觉散发的表现。
  究竟文化在哪里?我们其实一直在追究文化的内涵与存在。喝酒的人说我在传承酒文化,不应该有醉驾。打麻将的人说我不是好赌而是宏扬国粹,应该保护……好像满大街都是文化,国民素质已经到了相当高的一个程度。
  其实不然,当你静下心来思考,你会发现文化在生活中,在山川里,在历史的小路上,在文字的草丛间、在行走的一呼一吸、在流云与溪河中……然后,你终于懂得什么是真文化,什么是伪文化。
  然后你懂得执著与守护。

  专家点评初中组综合命题意图:
  汉语已经变成哑巴汉语,语文课已经失去朗朗书声,我们自身文化的根基在流失、在损害,我们已经读不懂文言,无法回到民族文化的精神殿堂,现在我们连现代汉语都不熟悉,无法用它随心所欲地表情达意。此题意在唤醒对文化基石的关注。
  第二题要求我们观察文化现象,学会文化透视,练就文化定力。
  第三题要求我们全方位感知文化,能够在文字之外,发现文化的存在形式。也就是文化的载体其实很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会感知不同载体的文化,也许,才是真阅读。
  在试题形式上,两道话题作文,意在放开初中生的思维。一道材料作文,意在与高考接轨,完成初高衔接。

  三、小学组
  1、(文化原点)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从瓜瓜落地,你就与这片土地结下缘分。一个叫家乡词,成为你生命的原点。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吃穿住行,生活起居,为你的生命打上了家乡的烙印。可以说,你是家乡的正版产品,你的商标就帖在你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之间。
  因此,你最熟悉的,就是家乡,包括家乡的名人、家乡的传说、家乡的风俗、家乡的物产、家乡的神话、家乡的故事……
  请以“家乡的___”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命制理由
  小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也许会有一定的观察与记忆,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故事与物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但描述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家乡事物,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熏陶与感知。
  从生命的原点开始,文化已经浸润。
  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原点,就是关注文化。
  这是生命的底色。
  我们现在的教材,总是远离学生生活的文化空间。而民国的课本,总是从学生具体的生活环境开始。
  回归原点,是对成长规律的尊重。

  2、(文化憧憬)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首歌,叫《我的未来不是梦》。它有这样的歌词: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
  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
  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落
  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 知 道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未来,是一个充满憧憬的词,它激励我们为理想而奋斗。
  请以“想象我未来某一天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命制理由:
  其实小学应该是立志的年龄。
  过去的历史是文化,今天的生活是文化,明天的未来也是文化。
  贯穿昨天、今天、明天的红线,就是那根联系我们每个人的“文脉”。
  未来过怎样的生活,当这种生活情景呈现出来时,我们就知道它的文化品位。
  未来的生活,一定连着今天的根。
  因此,学生的想象,无论怎样奇异,却透露着今天生活的烙印。
  我们就知道,今天的价值观与生活过程,投射了怎样的文化取向给他们。
  我们在他们想象的未来里,看到了哪些危机或希望。
  这样,我们才懂得该怎样去引导成长。


  3、(成长文化)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也许我们在烦恼中成长,也许在笑声中成长,也许在离别是成长,也许在激励中成长。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
  站在时间的岸边看着组成童年与青春的一个个零散的故事,你会泪流满面或开心一笑。其实,生命就是由故事组成,你走或跳,伤或喜,左右你心情与行动,都是你在人生舞台表演的各种大悲喜剧。
  请以“我__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命制理由:
  故事组成我们的生命。
  这个过程,回首之间,生活就展开了画卷。
  小学生的文化体验在哪里?在一个个童年与青春的故事里。
  因为成长就是一种文化,特别是时代背景下的鲜活体验,就是时代的文化因子投射到灵魂的过程。
  因此阅读自己的成长故事,在眼泪与笑声,孤独与张扬之间,我们看到了精神的芽,正在生命的原野,慢慢拔节。
  关注成长,关注体验,也就是关注文化。
  文化,自然就浸润到生命与文字里了。


  专家点评小学组综合命题意图:
  文化是一种熏陶,小学生文化作文不是强行帖一个文化标签,更多要在成长中感悟,在故事中体验。
  因此从文化原点开始,经过文化憧憬的激励,让学生关注文化成长,必然能让学生感受到整个生命的过程,浸润了文化的滋养。
  本次大赛强调小学生成长的文化原点,也是对当代教材的一种提醒与纠偏。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完全可以参考民国课本,让学生首先了解自己成长的文化空间,让学生从身边的文化风情、地理、人物、建筑、人文开始,认识什么是文化。
  文化憧憬,是激发学生想象,训练学生想象,让他们在自身的未来梦中,描述文化的生活。
  这也许与中国梦有关,也许无关。
  成长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也许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多元的梦想,无论是小梦,还是大梦,只要是一个好梦。

  
  四、主题金题:和平崛起(不分组,均可参与)
  秦扫六国,以血与火创建大秦帝国;成吉思汗以上帝之鞭,横扫欧亚大陆,建立金帐汗国;美国挟二战之威,冷战瓦解前苏联,尔后凭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立威于世界,成为世界警察,独霸全球……
  战争,无论从过去到现在,依然是比政治更有力的语言。
  比如时下有一种观点,他们并不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改变了日本多少,或者“明治维新”强过大清帝国的“洋务运动”,而是日本的战争机器与国民的战争基因,实现了日本的强国梦想。通过战争获得出乎意料之外的赔款与土地特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增长与教育进步。
  因为他们的理由是:如果日本打败了中国可以证明日本的改革比中国成功的话,那么日本打败俄国,成吉思汗打败欧洲,农民起义推翻政府,是否胜利者都是文明进步的代表者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此,战争,可以让文明与野蛮颠倒,贫穷与富裕交换。这样的功能,显然让导弹与航母、化武与核弹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利器。
  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和百年屈辱历史的大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国力渐增,国防渐强,财富渐多,在国际关系中话语权逐渐加重的时候,中国该如何崛起呢?
  铁血派认为:大胆亮剑,收复领土领海,敢于向强势国家集团说“不”。以中国逐渐增强的综合国力,应该通过战争获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与敬畏。没有战争的胜利,任何国家都是站不起来的。
  时间派认为:中国大而不强,海军更是从零开始,走保守之路,避开战争,最终时间在中国一方,胜利的天秤是倒向中国的。美国和日本,乃至欧洲的衰落,都只是时间问题。
  和平派认为:战争与和平,仅一念之间,尽量通过沟通与对话解决问题。对不能在当下解决的,可以留给未来解决。中国只有通过非战争的方式,才能立德立威于国际社会,也才能让亚洲成为和平之地,繁荣之地。
  隐忍派认为:一些邪恶国家和西方强势集团,正想利用中国欲起未起之时,挑起战争,将中国扼杀于还未最后站起来的时刻。中国不能中了他们的圈套,应该专心发展,等待时机,当一切都准备好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战立威。
  经济专家也分析:钓鱼岛事件背后其实是货币战争,源自人民币国际化意愿,以及人民币打算与欧元和日元之间的相互结算与互换,带来对美国货币霸权的冲击,背后是美国在出手,目的是通过中日对抗与冲突,让资本重新流回美国…… 
  不管事态如何发展,我们有责任从历史文化角度,来重新认识日本和日本人的国民性格,并从这场争端中反省如何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完美解决保护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安全与和平问题。即如何让我们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从文化性上认识日本,反思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用先辈的血来祭奠和警醒我们的未来:中国应该建设怎样的国防文化以保证国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以及领土的完整?这样的国防文化,应该建立在怎样的社会秩序之上才稳固而高效?从血祭甲午中,我们应该得到哪些血色启示?等等。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你的体会,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或论文。

一、强大的中国不是威胁,而是担当
  中国强大了要做什么?是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地区安全的稳定者,还是成为地区周边国家的征服者?中国由“绿水海军”走向“蓝水海军”,是否意味着中国开始挥舞利剑?中国有诸多岛屿被小国占领,是否到了该夺回来的时候了?中国该如何处理百年积弱留下的领土争端?
  也许李克强总理93在东盟博览会的讲话,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对于南海争议 中国是有担当的
--李克强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致辞  
来源:凤凰网

尊敬的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十周年。我们东方许多国家都有通行说法,叫做“十年一大庆”,今天这里高朋满座,充满了喜庆气氛。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十年树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经历了10年历程,这棵大树已经成长起来,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现在是收获果实、播种未来的时候。我对中国—东盟关系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也代表中国政府对来自各国的贵宾表示热烈欢迎!对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商务与投资峰会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本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周边地区始终是中国外交的重点,处于中国外交的首要地位。中国新一届政府将更加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更加主动地实现中国发展战略与周边各国发展目标的对接,更加扎实有效地构建共享和平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东盟地理相邻,文化相通,血脉相亲,利益相融。中国是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条约》的域外大国,也是第一个同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同东盟启动并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年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睦邻友好、互利共赢始终贯穿于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全过程。双方彼此信任不断加强,务实合作日益深化,人文交往更趋密切,各领域合作都取得长足进展,为本地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毋庸讳言,我们也注意到本地区还存在一些不利于稳定与发展的干扰因素,但这不是主流。对于南海争议,中方一贯主张,应当由直接当事方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进行磋商,中国政府是有担当的,也愿通过友好协商寻求妥善解决之策。中方认为,南海争议不是中国同东盟之间的问题,更不应该也不可能影响中国—东盟合作的大局。10年前,我们与东盟国家共同制定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有力维护了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切实保障了南海的自由航行。中国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继续与东盟国家全面落实《宣言》的各项规定,在《宣言》框架下,循序渐进,稳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的商谈。
  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对东盟的睦邻友好政策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战略选择。中方将坚定不移地把东盟国家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坚定不移地深化同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坚定不移地与东盟携手,共同维护本地区包括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我们将继续支持东盟的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一定是长期友好、合作共赢的,将充分体现我们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要义。
  女士们,先生们!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日益复杂的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拓展的潜力巨大,这是有利的积极因素。同时,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中,全球经济复苏过程还存在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债务失控、增长失调、南北失衡等结构性矛盾突出。解决各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
亚洲拥有全球近一半的人口、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创造了一系列的增长奇迹,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亚洲各国发展很不平衡,促进增长、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近来,受发达国家特别是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可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期增强的影响,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动逆转,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亚洲一些成员也受到波及,面临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增长放缓、通胀上升等多重挑战,这引起人们包括一些友好国家的担忧。当前形势下,中国和东盟的主要任务还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我们应当坚持经济优先、发展优先、民生优先的大方向,把焦点聚集在这里,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精神,携手应对可能发生的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这是各方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各国人民的利益所在。
  女士们,先生们!
  十年来,在各国历届领导人精心培育下,中国与东盟携手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双方贸易额增长了5倍,相互投资扩大了3倍,开创了合作的“黄金十年”。我们率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顺应了发展的趋势,也给人民带来了实惠。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依。
  中国与东盟是天然的合作伙伴。我们同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发展目标和任务相似,推动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发展必将激发出巨大的能量。这两天,我与东盟各国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一致认为彼此的共同利益在不断扩大。我们既然有能力打造已经过去的“黄金十年”,也有能力创造未来新的“钻石十年”。我们要继往开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寻求新的战略突破,在增强政治互信、倡导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提升中国—东盟合作水平,推动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此,我提出以下几项合作倡议:
  一是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开创了亚太贸易投资合作的先河,有力地推动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面对未来,中方将秉承10年来自贸区建设的传统,积极优先考虑东盟利益诉求,为东盟的发展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我们愿意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更新和扩充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的内容与范围。双方可以考虑深入讨论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积极开展新一批服务贸易承诺谈判,从准入条件、人员往来等方面推动投资领域的实质性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使中国—东盟自贸区与时俱进,在更广领域、更高质量上打造升级版。我们愿与东盟签订农产品长期贸易协议,积极扩大从东盟进口在中国有市场、有竞争力的商品,力争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今后8年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正像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一样,东盟也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优先方向,我们也欢迎东盟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兴业。
  同时,我们愿与东盟一道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探讨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等区域合作机制交流互动,共同营造开放、包容、共赢的合作环境,促进区域和全球贸易安排“两个轮子一起转”。
  二是推动互联互通。我们要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电信、能源等领域互联互通合作,推动泛亚铁路这个大“旗舰”项目建设尽快逐步启动,实施好一批重大项目。中方将启动新一批专项贷款,发挥好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的作用,并且与各方积极探讨构建亚洲互联互通融资平台,为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加强“硬件链接”的同时,加快完善原产地规则实施机制,抓好信息、通关、质检等制度标准的“软件衔接”,为逐步建成基础设施便利化的亚洲创造条件。双方还应扩大投资与产业合作,共同规划建设一批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的产业园区,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是加强金融合作。这对于维护地区金融和经济稳定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总规模已扩大至2400亿美元。中方愿继续与东盟成员共同努力,强化多层次区域金融安全网,推动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实际运用,鼓励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使用本币进行结算,为东盟机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提供更多便利,不断完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和救助机制。我相信,本地区成员有能力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国—东盟携手合作、相互帮助,一定能保持本地区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金融稳定。
  四是开展海上合作。这是双方拓展合作的重要领域。中方倡议建立“中国—东盟海洋伙伴关系”。会上将建立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我们已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并正在研究推进一批合作项目,重点是渔业基地建设、海洋生态环保、海产品生产交易、航行安全与搜救以及海上运输便利化等,我们期待着东盟国家积极参与。
  五是增进人文交流。中方倡议,把201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今后35年,中方将向东盟国家提供1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向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注资,用于深化人文合作。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中国—东盟青年联谊会、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的积极作用,也希望媒体朋友继续关心和支持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向世界传递更多友好合作、增强信心的信息。中国与东盟国家是你帮我,我帮你,帮你就是帮我,帮我也是帮你,我们互相帮助,可以互利共赢。
  女士们,先生们!
  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当前中国经济的情况。今年以来,面对外部市场低迷、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我们审时度势,沉着应对,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及时明确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科学把握宏观经济的政策框架。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系统谋划,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着力释放改革红利,积极促进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我们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推进,即使在下行压力增大时,也是以改革的措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结构调整的方式保证经济在合理的“下限”与“上限”之间运行。这些既利当前、更利长远、趋利避害的措施,已经开始显现积极成效。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运行。近期数据显示,中国就业和物价稳定,粮食丰收在望,工业生产、进出口、利用外资等主要指标有一定的回升,市场预期明显向好,信心在增强。当然,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更不敢掉以轻心。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还面临不少严峻困难和挑战,有些是可以预见的,有些是难以预见的。但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完成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而且有决心为明年、为未来、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中国的发展不仅会增进中国人民的福祉,也会为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市场机会。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与东南亚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如今我们正在续写历史的辉煌。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商务与投资峰会十年来办得风生水起,也希望今后一帆风顺,乘风破浪。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的南宁,寓意就是南方安宁,而对中国—东盟19亿热爱和平、勤劳智慧的人民来说,有安宁就有繁荣、就有力量。我相信,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广,互利共赢的成果会越来越丰硕。
  最后,我祝愿各位来宾在本次博览会和峰会期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愿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商务与投资峰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二、中国还有很远的路,一路走来很艰难,不要停下呀!
  中国是不是已经很强大了?201393日,芝加哥大学教授、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逝世,享年102,其终身遗憾是未曾到过中国。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市场转型只是起步。斯人已逝,而中国的改革难题仍留待我们探索。
  因此物质的崛起,经济的崛起,国防的崛起,思想的崛起,文化的崛起等等,诸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而和平崛起,不仅仅只体现在物质总量上,更体现在物质之外。

中国的市场转型只是起步
罗纳德科斯/


  过去30多年,中国的市场转型只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起步,远不是其尾声。市场社会毕竟不是什么终极状态,而是一个开放的自我改造的演化过程。
  我已年满101岁,老态龙钟,若不是我有重要的话想说,我断不会接受《财经》杂志的盛情邀请,借此机会对中国读者发言。

中国如何变成市场经济?
  让我先谈谈一些个人见闻。作为一个百岁老人,我可以说的是,一个世纪并非那么漫长。20世纪伊始,整个欧洲都洋溢着乐观和信心。那时,工业革命的成果已经被吸收。但是,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年我还不到4岁。这是个真正意义上的灾难,不仅因为数以百万计的人为了毫无意义的目的自相残杀,更因为它让人们的态度和观点误入歧途。
  人们对既存的社会制度失去了信心,激进的意识形态开始占据上风。历史学家所说的“极端年代”降临在我们身上。
  由于自身的历史条件,中国从更早的19世纪后期开始,就被激进的意识形态所淹没,其整个文化传统为知识精英所抛弃。从那时起,中国如浮云一般飘忽不定,失去了根基,迷失了方向。
  但是,很久以来,我对中国的未来一直抱有信心。年轻时,我读了《马可波罗游记》,如马可波罗一样,我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惊讶不已。我觉得中国是个具有无限潜力的国家,只是它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而已。我为此感到非常困惑。
  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发生的一切又出乎我的意料。它似乎正努力发挥其潜力。我不认为有人可以预测中国在30年间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中国是如何从计划经济快速地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呢?
  带着这个疑惑,我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王宁教授写了一本书,来解释中国社会如何转入市场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目标是为了拯救社会主义。过去30年来,在中国发生的令人瞩目的市场转型完全是出乎意料的,这并不是否认或贬低中国政府及其领导人,特别是邓小平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然而,将私人企业家和市场的力量带回中国的不是中国政府,而是我们所说的“边缘革命”。饥荒中的农民发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经济特区吸纳外商直接投资,开启劳动力市场。与国有企业相比,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边缘力量”。
  在改革之初,私有化是被禁止的,放开价格也不被允许,于是,价格双轨制应运而生。而且,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中国新兴的私人企业家在政治上危如累卵。但是,这也为中国的改革创造了意想不到的有利条件。因为在当时,市场经济并不是中国改革的目的,那些决心使中国富强的领导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依靠。别无他法,中国只能走实验之路。
  这样的心态,再加上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中国领导人胸襟开放,渴望尝试新事物,并对任何事先设定的蓝图产生了怀疑。
如果我们还记得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是如何亦步亦趋地模仿苏联的,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这种开放的心态及其对政策的直接影响。当中国苦苦追寻富强之路时,它逐渐摆脱了激进的意识形态,回归实用主义。在此争斗中,中国依靠的是自己的文化资源——实事求是。尽管邓小平把它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实事求是”其实是传统中国的文化大义。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悠久的商业历史与贸易历史,家族企业和集市长期存在。正如我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的,中国使用纸币的时间远远早于西方。在其市场转型期间,中国自然而然地从传统中找到了许多相关的理念和制度。随着对市场经济的追求,中国反身求己,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根源。这个发展令人瞩目。

“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很明显,过去30多年,中国的市场转型只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起步,远不是其尾声。中国的市场经济将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丰富的传统会和多样化的现代世界结合起来。市场社会毕竟不是什么终极状态,而是一个开放的自我改造的演化过程。
  20101月,罗伯特福格尔教授推断,2040年,中国的经济将达到世界总量的2/5。福格尔估计的中国经济总产量可能过高,但也有可能太低。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然非常低,只有4 000美元。而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4.7万美元,英国3.6万美元。即使与亚洲的邻国相比,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然很低,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4.3万美元,韩国2万美元,香港3.1万美元。由此看来,中国经济生产力持续快速的增长,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中国过去30多年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叹不已。往前看,未来光明无限。
  但是,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今天的中国通常被誉为“世界工厂”。美国家庭中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但是,很少有美国消费者能记住任何中国品牌。
  英国工业革命和后来的美国工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产品,开创了许多新产业。中国的工业化速度和规模虽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在创新方面却乏善可陈。许多中国制造企业并不生产自己的产品,而是依赖于接受来自国外的订单。我收到过许多中国读者的来信,经常被问的是,“科斯教授,为什么没有中国科学家被授予诺贝尔奖?”对此,我真的无法回答。
  中国已故的物理学家钱学森也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答案。在与温家宝总理会面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在1949年后没有产生一个世界级的原创性思想家或有创见的科学家?”“钱学森之问”帮我回答了中国读者  向我提出的问题。而就钱先生的问题,我却有个答案,那就是:中国缺乏一个开放的思想市场。
  今天的中国旨在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但是,和谐,正如这两个字的中文含义所示,需要以不同声音的存在为前提。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以自由的思想市场为媒介,交相呼应,互为融合,方能共奏和谐之韵。像所有社会制度一样,思想市场是难以完善的。举例而言,开放、自由的思想市场不能防止错误思想或邪恶信念的产生。但历史已经表明,就这一方面来说,压制思想市场会招致更坏的结果。
  一个运作良好的思想市场会培育宽容,这是治疗偏见和自负的良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错误思想很少能侵蚀社会的根基,威胁社会的稳定。“钱学森之问”清晰表明,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市场不仅是学术卓越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开放社会和自由经济不可缺少的道德基础和知识基础。没有这样的思想市场,人才将难以实现多样化。
  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商品市场的引入不仅为中国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也幸运地引导中国找回了自己的文化根源。思想市场的发展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以知识为动力,更具可持续性。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多样性的现代世界相互作用和融合,中国将复兴并改造其丰富的文化传统。
  假以时日,中国将成为商品生产和思想创造的全球中心,你们中的一些人或许有机会看到这一天的到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学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契机。通过研究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运行和发展,他们有很好的机会推动经济学的发展。在美国,经济学已经成为理论导向的学科。经济学家们不是在事实中寻求真相,而是忙于从数学证明中寻找真理。
  如果采取正确的方法,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不仅能解释中国市场经济的运作,而且还能改变经济学。

三、中国百年积弱,激进人士认为:中国的尊严是打出来的!
  香港一家媒体发表了独立撰稿人写的一篇文章,文章从历史角度分析指出,中国目前所取得的国际地位,与中国人不畏强敌、敢于用热血来扞卫主权和民族利益息息相关。作者认为“中国人现在有的一切尊严,都是靠自己打出来的。”虽然有点激进,但不妨一读!
  正如一些网友的观点:中国希望和平崛起,但中国也不怕战争,如果有国家一定要把战争强加给中国,中国一定还击。
  因此和平崛起的基础,其实是优先崛起国防。只有当国防强大了,这个国家才能安心强大科技与技术,创新与文化,经济与思想,教育与人才。一个民族的心理自信与安全感,才能激活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与文明质量。


港媒:中国的尊严是靠打出来的!
来源:天涯社区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得以自信的态度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种自信最突出的表现在中国人敢于主动以自己的意志科学地、强制性地否定外国的意志。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做出了一系列令人刮目相看的举动。

  解放战争:不畏强敌
  1946年,美国海军陆战队进入解放军防区,解放军开枪还击,毙伤美军十多人,C.P的强硬使美国放弃了干涉中国内战的念头。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英国几艘军舰朔长江而上,巨大的舰炮傲视北岸解放军阵地,结果解放军抢先开炮,毙伤英舰数艘,英军数百。
  当遭受重创的英舰带着伤亡官兵摇摇晃晃地回到香港时,英国go-vern-ment以及香港殖民地人民对未来的新中国有了震憾性的感性认识。这也是英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因之一吧。

  朝鲜战争:震撼全球
  1950年,朝鲜告急,美军战舰进入台湾海峡,美国飞机已经开始对位于朝鲜的中国边境进行轰炸,联合国旗下16国联军已经逼近中国边境。
  此时毛泽东力排众议,在林彪等人怯战的情况下,令彭德怀这个从未到过东北的湖南人,带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第13兵团进入朝鲜,与联合国军交战。联合国随即决议,中国是侵略者。但中国既然出兵,就是要与联合国军一战。
  志愿军入朝后,与联合国军短兵相接。13兵团首战告捷后,毛泽东又命宋时轮这个湖南人带领第9兵团迎战东加美军第10军。在西加,13兵团将联合国第8集团军打得抱头鼠窜,其中号称‘勇猛’的突厥旅被中国人简单消灭。美第二师在解放军两个团的伏击下,也被打得溃不成军,一个下午就损失了4000人;联合国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在撤退中车祸丧生;南朝鲜的几个师被全歼;联合国军整个第8集团军土崩瓦解。
  在东加长津湖一带,连冬衣都没有的解放军第9兵团将士,在冰天雪地里包围了美军最精锐的陆战第一师,《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信地向世界宣布,该美军精锐部队就要被全歼了。
  最后,美军虽侥幸突围出去,美第1011万多战斗人员坐船撤退到南朝鲜,2万人的陆战第一师损失了1.1万多人。美国全国进入了紧急状态,大批青壮年被征入伍。中国给美国乃至世界的心理震撼是难以磨灭的。

  中印冲突:教训印度
  1962年,印度不断向中国发动侵略,中国万般忍耐,印度却把中国的忍让当成了软弱。一向鼓吹和平的尼赫鲁这个印度哲学家(时任印度总理)制订了所谓前进政策,决定武力清除中印边境上的中国军队。国际舆论当然是站在印度一边谴责中国侵略。一场迫不得已的惩罚性战争开始了。
  毛泽东的逻辑很简单,与其让世界无休止地指责中国侵略,还不如让大家看看中国真动起手来是什么样子。因此,中国的目标是越过麦克马洪加,给印度人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印军当时有一支精锐部队,叫捷克连队,与英国人一起参加过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曾经在北京城里耀武扬威。毛泽东知道这情况后,大手一挥说:百年奇耻!命令解放军务必将此连队全歼。结果这个连队的结局就是没有一个人活着回去。
  解放军对印军摧枯拉朽的打击使整个印度民族陷入了恐慌和心理崩溃。对印度的一战,彻底粉碎了印度作为所谓不结盟运动领袖在道德上驾于其他国家的美梦,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国等大国对印度的轻视不必多说,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开始支援和拥护中国。中国再次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一个强烈的资讯,那就是新中国,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是不好惹的,惹了是不好办的。

  对越战争:再赢尊重
  1979年,中国发动了一场对越南的自卫还击战争,当时世界上支援中国出兵的只有柬埔寨一个国家。但是中国本着对人类与世界和平负责的态度,不惜流血牺牲,对越南这个东南亚小霸进行了坚决的打击,中国再一次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参加朝鲜战争的美国大兵回忆到,他们本来以为中国人就是那种逆来顺受的苦力,谁知他们竟然如此富有‘侵略性’。在美国加州,朝鲜战争改变了华人非人的概念,并在1952年投票废除不准华人工作和其他歧视性的州宪法条文。
  就连李光耀这个南洋华侨都感到沾了光。据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回忆说,朝鲜战争后,西欧国家海关官员见到华人立刻肃然起敬,一改过去歧视的态度。这件事使李光耀大为感慨,开始认同中华文化,并认真学习汉语。

  强大武力确保发展
  可见当中国强大的时候,世界人民就会心悦诚服;而一旦中国露出软弱的痕迹,哪怕只是片刻的软弱,都会立刻遭到世界人民的轻视。
  香港人有句话说第一毛泽东,第二李小龙。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这两个人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人,让世界人民从心里服气。毛泽东靠的是横扫千军的气魄和战略,李小龙靠的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拳脚功夫。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中国人现在有的一切尊严都是靠自己打出来的。
  邓小平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目前的世界局势,美国在军事上似乎占尽了优势。但美国已经到顶了。美中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生产力的较量。不管世界如何炮火纷飞,SARS如何猖獗,中国经济仍保持了强有力的增长,这就是中国的胜利。
但是要确保这种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必须有强大的武力和正确的战略,这种战略只可能来自中国对世界战略态势的正确判断。在美国强大的压力面前,盲目地、一厢情愿地寻找战略伙伴是重犯蒋介石依赖外力的错误.

四、历史、地域、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中国和平崛起面临挑战。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是全球知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曾被看成是“中国威胁论”的理论代言人,米尔斯海默:我很确定,美中之间会一直存在许多麻烦,两国也在试图管理。但问题在于,两国实际上都在准备着相互之间的一场战争,只是现在中国的行为显得很不一样。我一直认为,中国不能和平崛起。迄今为止,没有中国人能真正驳倒我对此的论证逻辑。我相信,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同意我观点的人,但嘴上并不说出来。因为如果你是官员,当然愿意说,中国是能和平崛起的。
  米尔斯海默的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以及他所开创的“进攻现实主义学说”从理论逻辑上充分论证了大国争霸的必然性。因从不讳言美国必须要警惕中国崛起带来的威胁,米尔斯海默曾被看成是“中国威胁论”的理论代言人,但实际上,他绝算不上“鹰派”人物,比如他坚决反对美国在中东发动战争。523日,米尔斯海默在北京接受《环球时报》独家采访时表示,尽管美中两国的心态都是避免战争,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势必遭遇一系列危机,中国政府要做的和正在做的就是“保持安静,维持经济增长”,“确保自己在国际上低调,确保不让美国及邻国感到恐惧”。
  而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引述奥巴马的说法指出,声称拥有南海岛屿主权的各国必须厘清模糊,不应以国民情绪和历史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美国有能力、有信心同时兼顾亚洲和中东的事务及地区安全。美国一直插手中国的南海问题,并暗含威胁。
  习主席说,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中国有胸襟,美国呢?

美学者称中国不会和平崛起 中美都在备战
来源:环球时报

  用20年去衡量中国能否和平崛起
  环球时报:在中国有许多学者与您争论过“中国威胁论”,有谁能说服您吗?
  米尔斯海默:我一直认为,中国不能和平崛起。迄今为止,没有中国人能真正驳倒我对此的论证逻辑。2003年我第一次来中国时就听到中国学术界的许多反对声音,这是第二次来中国,然而与9年前相比,他们的观点与论据都一样,我也保持原来的看法。在中国,也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同意我的观点,但不同意我看法的中国政府官员比学者更多。换句话说,我相信,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同意我观点的人,但嘴上并不说出来。因为如果你是官员,当然愿意说,中国是能和平崛起的。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国提出的“和平崛起”这个议题这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米尔斯海默:2003年时中国能否和平崛起的问题听上去还很“虚”。那时中国还不足够强大,看不出是美国的真正挑战者。但现在,我想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在持续崛起,而美国却在衰落。所以,中国是否能和平崛起的问题真正成了重要的世界议题,再也不像9年前那样只是学术界的议题,全球权力转移真正推动它的实质性变化。

  环球时报:近10年来中国崛起看上去非常和平,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外部摩擦,但中国始终保持着和平姿态,尤其是中美之间。这是否证明您先前的判断是错误的?
  米尔斯海默:现在说我是对还是错,还为时太早。中国是否能和平崛起的问题,最好用10年、15年或20年的长度来衡量。中国肯定会继续崛起以至于成为美国的真正挑战者。当然,我也认为,目前美中关系非常好,因为美国一直忙于中东事务及其战争。美国目前只是和平地“回归亚太”,没有在亚洲制造麻烦。所以,我常说,“美国忙于中东战争是中国之幸”,它使东亚变得和平与繁荣。  但是,难道你没有看出美中之间有那么多潜在冲突吗?台湾问题始终保持热度。中国对美持续对台售武非常不满。南海是另一个典型例子。现在的实质问题在于谁控制南海。我的观点是,中国将变得越来越强大,在亚太地区也会越来越强硬,然后渐渐成为美国的实质挑战,美国会不得不后退。但现在中国还不处在那个位置上。从中方角度看,最明智的做法是,保持冷静,不制造麻烦,继续保持经济的增长。到那时,中国在处理南海和台湾问题上会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美国还不在“想打谁就打谁”的状态
  环球时报:中美之间有许多麻烦,但两个大国又在试图管理这些麻烦。这种管理能力是否意味着能够防止两个大国走向冲突?
  米尔斯海默:我很确定,美中之间会一直存在许多麻烦,两国也在试图管理。但问题在于,两国实际上都在准备着相互之间的一场战争,只是现在中国的行为显得很不一样。中国扮演着一个军力很弱小的角色。美国的军力比中国强大得多,中国此时不可能“摸老虎屁股”,也不能挑起事端。但随着经济持续崛起,我的观点是,当中国实力达到了比现在强得多的水平,美国和中国周边的邻国就会更害怕中国,就会被迫后退。可能那种危机看上去仍会处于控制中,但正如我刚才说的,危机肯定会到来。在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博弈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中美之间的博弈可能更长。我现在感觉,中国在变得更强大的路途中,将会越来越危险。

  环球时报:您常用19世纪、20世纪的大国争霸事例来证明21世纪的中国崛起,这种历史逻辑是否有些过时?
  米尔斯海默:自冷战以来,美国每三年里有两年都处于战争状态。这期间,美国没有对另一个大国发动战争,但这只能说明,美国还不处于“想打谁就打谁”的状态。在亚太,美国军力没有强到可以单挑中国的程度。另一个原因是核武器的存在,这使得大国之间的战争变得更少。美国与苏联(俄罗斯)之间已持续了67年的和平,但当年英国与德国为争霸就大打出手。不过,我还是必须要提醒“冷战”的可能性。

  环球时报:您一直在学理上主张,美国应遏制中国崛起,这才符合美国的最终利益。但美国想遏制是一回事,能否实现遏制是另一回事。美国像拳击手,但中国是太极高手,中国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让美国找不到足够的理由来遏制中国。
  米尔斯海默:你的意思是,中国的对美战略非常聪明?我认为不是。我相信,权力博弈正在以新形式出现。美国一直有足够信誉,中国周边都怕中国,希望美国能遏制中国崛起。但也有人说,中国崛起的势头很强劲。这恰恰是美国不断提醒中国周边所有国家要注意的原因。

  环球时报:未来5年,您估计中美间发生直接冲突的概率是多少?
  米尔斯海默:我认为这期间美中不大可能发生武力冲突。中国和美国都希望确保没有战争。我的一个学生问我,你认为如果中国(与菲律宾)发生战争,美国将会做出什么反应?我的回答是,美国将立即对菲律宾施压阻止战争,并同中国一道努力尽快结束战争。我认为,无论如何,美国都不希望看见中菲发生战争。美国非常希望确保中菲相安无事。因此,我看不出美国对“麻烦”会有任何兴趣。尽量避免战争,这既是美国的心态,也是中国的心态。中国人并不想因为台湾而发动战争。但未来8年或10年,如果我们的关系出现很多危机,我也不会惊讶。

  “中国政府的低调正是我要建议的”
  环球时报: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对华战略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您怎么看?
  米尔斯海默:2008年危机重创美国,这点我也没有疑义。但我认为,从长期看,美国一定会恢复实力。一旦恢复,美国将会比现在更强大。当然,中国的实力也不容小觑。4倍于美国人口的中国,必须得到美国的足够重视。

  环球时报:金融危机以来,有一些美国学者说,美国要向中国学习。比如,弗兰西斯·福山教授就写过《民主,美国没什么好教中国的》的文章。这是否表明,美国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崛起已经是不可遏制了?
  米尔斯海默:中国想和平崛起就会遇到许多问题。所以,我不确定,中国是否能够继续崛起。我想,中国在2020年前还能变得更强大,但也会有一系列危机出现。中国与美国必须防止这一系列危机恶化。现在看来,情况正好相反,比如,南海的危机肯定不会终结。

  环球时报:在美国政界和学界,有多少人同意您的看法?
  米尔斯海默:在美国政府,25%的官员赞同我的看法,50%不同意,还有25%处于摇摆状态。事实上,美中之间的基本逻辑很明显,但很多人乐于相信中美会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差异。至于学界,可能10%的人赞同我的观点,75%不赞同,还有15%不能确定,会持同情与理解的态度。

  环球时报:如果中国政府需要您给一些建议,您会说什么?
  米尔斯海默:其实,那正是中国政府目前所做的,即确保自己在国际上“低调发言”,确保不让美国及邻国感到恐惧。从中国立场看,为能顺利崛起,最好方式就是在安全和军事问题上不惹麻烦。只要保持安静,维持经济增长就行。经济实力即是军事实力。中国要做的就是比今天变得更富。如今尚不是中国在东亚惹事端的时候。
  环球时报:如果美国政府需要您的帮助,您会有什么样的建议?
米尔斯海默:首先,美国应该明白,对其来说,亚洲正在取代欧洲,成为最重要的区域,事实上,欧洲已成了一座博物馆,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地方。美国应密切关注亚洲,这也正是它目前做的事情。再者,美国应停止在中东地区的战争。从中国角度来说,这些战争对其是有利的。

  五、中国崛起首先要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但猛回首,我们的灵魂空间一片荒漠
  信仰的力量,首先体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与国家凝聚力上。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中国传统社会儒道释互补的人格结构,让中国人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追求中,不断提升一个民族的道德规范与精神张力。
  但是,当军事失败,列国入侵,百年积弱,我们终于沉不住气了,我们开始“西学东渐”,开始打倒“孔家店”,开始“文化大革命”,开始砸毁“四旧”,开始“崇洋媚外”,开始不断“西化”,开始生产文凭与汉奸……我们的五千年文化底色丢了,我们的君子文化人格丢了,我们除了跟着西方人高唱希腊文明和西式文明,乃至叫嚣汉字拼音化之类的改革外,我们看不见文化意义上的中国追求了。
  因此,恢复中国文化底色,重建中国文化魂,打造中国文化人,重新找回中国人的灵魂籍贯,不再用财富和移民去持一张西方文化的绿卡,是我们近三代人应该脚踏实地做的事。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梦,也是我们精神崛起必须做的事。
  否则,即便我们军事胜利了,经济胜利了,但我们精神却被洋化了,成了西方文化的奴隶。
  50年后,应该有崛起的中国文化,去“中化”世界,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看完台湾传统文化方知大陆“四不像”
信力建

  要看唐代的中国,就去日本。那里有唐代的建筑和歌舞,甚至日本天皇登基也是按照唐代礼仪。要看明代的中国,就去韩国。那里保存了明代的礼乐制度,据说曲阜孔庙曾派专人赴韩国学习中国早已失传的“文庙祭礼乐”。要看民国时的中国,就去台湾。那里保存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在大陆却无法看到真正的传统文化,大陆的文化,只是一个“四不象”。
  对于西方文明,中国大陆只是吸收了浅层次的、表面的物质文明,而不是精神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大陆早已革了它的命,“弃之如敝屣”。这造就了一个结果:今天中国虽然在“硬件”上已经开始“超英赶美”,各种超级工程震惊外邦,而在精神上却日益走向病态。“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人们的普遍感受。文革对中国传统的打击的确是毁灭性的。很多人都清楚的记得,文革时期儿女告发父母,学生告发老师,朋友告发朋友,邻居告发邻居,夫妻相互告发的悲惨情景。
  60多年来,台湾与大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1949年,两岸分治。国学在大陆成了“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变成需要破除的对象,继承了孔孟之道的人,也都变成应该被扫荡的“牛鬼蛇神”。台湾则刚好相反。国民党一败退到台湾,就开始清除日本殖民主义的影响,致力于全面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当大陆进行“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蒋介石却在台湾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并亲自担任总会长,全力推动文化复兴。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台湾。
  台湾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经典。1949年以来。台湾学校一直延续“国文”的称谓,使用沿用几千年的繁体字。在小学阶段,台湾学校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以国文、历史和传统文化课程为主。在高中阶段,文科的必修课程有三种:《高中国文》、《国学概要》、《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前两种是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经史子集的基本介绍,《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则完全是“四书”内容。《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已在2008年被中国大陆引进出版,更名为《国学基本教材》。201097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通过了新的“国文科新课程”纲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文化经典内容所占的比重:高中三年文言文所占比重由原来的40%45%50%提升至45%-65%,篇数酌定30篇,文章皆出自《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老子》、《诗经》、《春秋左氏传》、《礼记》等经典,另外增补“国学常识”为选修课。
  台湾的经典文化也造就了一批学术巨匠。杜维明、余英时、成中英、刘述先等人是公认的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几乎都出自台湾。杜维明为徐复观、牟宗三的弟子,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余英时为迁居台湾的钱穆弟子;成中英和刘述先都毕业于台湾大学。台湾培养的国学巨子不止于此,还有:在大陆有广泛影响的方东美的弟子傅佩荣,在两岸推行“读经运动”的牟宗三的弟子王财贵,著名老庄研究专家陈鼓应……。台湾的经典文化还孕育出了不少优秀的艺术作品。喜欢流行音乐的人可以在《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这些细腻凄婉的曲词里感受到古代诗词之美。喜欢看电视剧的人可以在《新白娘子传奇》里发现古典夫妇情谊与宋代儒学、佛学精神的完美融合。喜欢舞蹈的人可以在林怀民那里领悟到民族舞蹈的现代魅力。
  台湾保持着传统的伦理秩序。台湾的家庭关系很传统。台湾的媳妇是小媳妇,伺候孩子、洗衣做饭是分内的职责,要是婆婆不高兴、一瞪眼,媳妇还要赔不是;老人是台湾家庭里的爷,儿女如果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到台湾旅游的大陆人总会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台湾比中国更像礼仪之邦。首先,游客会被台湾的地名吸引。如台北市区从北往南排列着几条主干道,路名依次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此外还有“四维”、“八德”之类出自“四书五经”的路名(“四维”出自《管子》:“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在宋代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近代则指孙中山等提出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只有到了台湾,大陆游客才能体会到什么是中华民族提倡的“温良恭俭让”。在商店里买东西,服务人员为你提供了服务,不待你说声感谢,人家会主动说声谢谢。在公交站台排队等车,车上到站的人没有下完之前,绝不会有人上车。上了车,车上有深蓝色的“博爱座”,那是给老弱病残孕准备的,年轻人总是宁愿站着也不占用。在餐厅用餐,人们总是非常自觉地保持餐桌和周围的清洁,桌上和地面几乎看不到用餐后的残留物和纸屑。曾有大陆人这样回忆自己在台湾购物的经历:“台北尚未如香港那样通用人民币,营业员稍有迟疑,进去问过,欢天喜地回说可以,倒好像是她的麻烦,解决了,比我还要宽慰……礼貌、笑容、抱歉、连声谢谢,都不在话下,办各种琐事,没一次落空、尴尬、被拒绝。我本能预备遭遇粗暴的态度,冷漠的脸,僵硬荒谬的机制,穷凶极恶的生意经,还有,在零星小节上的不专业,不认真,权责不清,或心不在焉——那是我在北京随时随地的日常经验”。
  台湾人亲切善良,质朴,有礼貌。有的人会以为传统的道德不能适应民主制度。两者真的存在矛盾吗?有一位台湾作家曾讲到台湾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节:电视机前,一对父子面对两位总统候选人为谁应当选争论得面红耳赤,可是一到饭桌前,就“有酒食,先生馔”,立即恢复了传统的礼让孝悌。
  台湾淳朴的民风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应该归功于其传统教育。台湾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固有道德”。当年国民党为台湾各级学校立下了“礼、义、廉、耻”的共同校训,今天台湾的中小学教育更加重视修身养德。“小学开设《生活与伦理》课程,重点加强对小学生‘社交礼仪、生活起居、孝亲敬长、善友乐群、待人接物、爱国’等方面的教育。国民中学(初中)开设《国民与道德》课程,重点强化对初中生‘修己善群、立身处世、互助合作、济人利物、民族意识、民主法制、国家尊严’等方面的教育,意在‘弘扬中华优良文化’。高级中学则开设‘公民’课程,在‘学养、知能与价值观念、健全品格、弘扬优良文化、培养法制精神、建设和乐社会’等方面作为教育的重点”。可以说,“礼仪廉耻、温良恭俭让”已经成为台湾人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东西。
  台湾继承了传统的宗教。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释道。佛教和道教也已经在大陆败落,可是在台湾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台湾寺庙特别多,香火鼎盛。与大陆相比,其一大特点就是进庙不需要买门票,这使寺庙真正发挥了承载民众信仰的功能。目前台湾信仰佛教的人口为550万,占台湾总人口的24%,掺杂佛教信仰的人口占全岛总人口的比例则高达80%。佛教在台湾主要有四大宗派:星云法师创立的佛光山、圣严法师创立的法鼓山、证严法师创立的慈济功德会、惟觉和尚创立的中台禅寺。台湾佛教的弘法手段非常现代化,他们不仅采用讲经、讲座、共修等传统的方式;还有自己的出版社,出版书籍和音像制品。他们大多创办有自己的网站,甚至自己的电视台。目前台湾共有五家佛教界的电视台,如佛光山的佛光卫视,慈济的大爱电视台等。它们在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传播佛法,或传播与佛教有关的内容,民众可以方便地听闻佛法。台湾很多佛教宗派都办有佛学院或研究所,目的是培养僧众、研习佛法或服务社会,如星云法师创办佛光大学、晓云法师创办华梵大学、中国佛教会办玄奘大学、星云法师创寿山佛学院、如学法师创办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证严法师则创办了慈济医学院。台湾很多佛教宗派都开办慈善事业。例如证严法师创办了“慈济基金会”。这是一个专门的慈善团体,自1966年创建以来,会员已达461万之多,从慈善、医疗、文化、教育四个方面为社会提供帮助。台湾也有很多人信仰道教。有的人每天早、晚都要到庙里去焚香参拜。台湾的道教小庙遍布乡村,大的城镇还有不少规模宏伟的道教宫观,例如台北市就有道教宫观七十五座,其中霞海城隍庙、指南宫、行天宫等规模较大,前来参拜的善男信女也非常多。台湾人的信仰体系是混杂的。很多道观里供奉的是三教神佛,还包括地方神。实际上,道观里供奉最多的就是妈祖和关公。
  两岸同为炎黄子孙,对民族的忠诚却显示出天壤之别。民国给大陆留下了200万知识分子,他们是信守“仁义礼智信”的民族精英。经历了思想改造、反右、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之后,这批知识分子从整体上被消灭,从此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士阶层”不复存在。炎、黄二帝被中华民族奉为始祖,他们同样难逃厄运。文革期间,“炎帝陵主殿被焚,陵墓被挖,焚骨扬灰”,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亦被永久性的毁灭。196611月,中央文革“红人”戚本禹指使谭厚兰掘开曲阜孔子陵墓,孔子遗骸和遗物惨遭游街示众,并被焚毁。有资料统计说,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共计毁坏石碑千余块,捣毁文物六千余件,焚毁书籍十万余册,砍伐古代松柏五千余株,盗掘陵墓二千余座。到底是谁背弃了自己的父母之邦?
  不久前,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显然,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表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惨遭荼毒60年之后,终于有了一点恢复的迹象。大陆说,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那么,大陆不应该重新回到中华民族的怀抱吗?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10-26
“第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题目

一、高中组
  请从以下3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作。

  1文化情感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2011年央视中秋晚会,别具一格,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华人的眼光。它以为轴,以为线划分为三个篇章:《月印故土》浓缩桑梓乡情、故园之恋;《月系亲缘》展现血脉亲情、天涯望月;《月满华夏》续写天涯此时、欢乐中华。歌曲《月圆了》《但愿人长久》《月之故乡》《明月千里寄相思》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舞美设计上,晚会延续了历年来山水景观的风格特色,追求一种自然天成的美学风格。在电影《让子弹飞》里被人们所熟悉的碉楼建筑群,文学巨匠巴金笔下的小鸟天堂等符号在江水的映衬环绕将会使圆月、渔火、归航的船帆找到依托,也寓意着倦鸟归林、叶落归根的中华文化传统,以及如碉楼般坚固神圣的精神堡垒。
  要求:全面把握文章立意,任选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进行立意。自定主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抄袭,不套作

  2、文化责任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爱莲堂饮冰室……一个个作为文化载体的名人故居屡遭被拆厄运。一个个文化的烙印成为教科书上的记忆和众多房产开发商掘金的必争之地。
  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先生称,粉房琉璃街115号梁启超故居的新会会馆,它已经不单单是一家会馆,更是文化的载体,是革命发源地,拥有文物与革命教育的双重意义和价值。像鲁迅进京住在会馆,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形成于会馆,会馆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革命教育的摇篮。
  文化载体的消逝,我们的文化记忆将被时间淘尽。没有了文化家园的记忆,我们将成为精神的流浪儿。
  根据材料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900字。不得抄袭。


  3文化思辨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2011723日晚上2030分左右,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目前动车事故报告尝未完成。事故造成40人死亡(有数名外籍人士),200多人受伤。温家宝总理201172810点左右来察看“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现场并召开中外记者会。729日,事故遇难者家属和亲友等来到事故现场举行悼念活动。遇难人员赔偿救助标准由50万元提升为91.5万元。

  针对这一事故,我们听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
  谴责派:严厉要求公布动车事故真相,保障动车安全。谴责铁道部救护不力,赔偿敷衍。要求追查并严惩责任人,完善制度。这一派站在人道制高点,将生命作为不可复制的最大价值。此派网民占绝大部分。
  冷静派:全面收集信息,了解动车信息,表态比较迟钝。谴责动车事故处理不力的同时,思考更多的问题。此派占极少数。
  宽容派:认为中国动车发展突飞猛进,非常不易。在追究事故责任人的同时,对中国高铁的发展应持宽容态度。此派占极少数。
  利用派:部分人认为正值中国高铁全面发展,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项目。中国正在向世界推销中国高铁的成功经验,中国绝大多数网友一边倒的行为,无形中充当了国外竞争者的帮凶角色。
  我们在此选择了几则材料,有日本观察家、中国记者、朝鲜记者、普通网友的文章,通过他们,我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细节与不同观点,在阅读基础上,进行文化思辨。

                   材料一:刘 志 军 的 高 铁 遗 产
                        【日】加藤加一

  我初到中国的时候,刘志军刚刚当上中国铁道部长。八年来,我无数次乘坐中国火车到各地旅行,既坐过又脏又乱的普通列车,也坐过现代化的“和谐号”,将来肯定还会坐世界领先的京沪高铁。不过,中国高铁之父刘志军却没有机会以铁道部长的身份看到京沪高铁的开通了。
  根据报道,他因在铁路建设中的“严重违纪行为”而落马下台,有永远出不来的可能。一直对中国高铁寄予高度关注,也确实没少加以表扬的世界媒体,在这个爆炸性的消息面前多少有些震惊。不过,作为新干线旁边长大的日本人,我倒觉得此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它只是把日本的某段历史重演了一下而已。正如《国际歌》的第四段歌词,“矿井和铁路的帝王,在神坛上奇丑无比”,中国和日本都一样。
  1955年,曾参加策划“九一八事变”的十河信二被任命为日本国有铁道总裁,相当于铁道部长。当时日本的铁路和火车全是战前留下来的旧货,其水平连印度的都远远不如。国际上,铁路界因为受到汽车和飞机的竞争而越来越边缘化,成为典型的夕阳产业。但是71岁的十河信二从一上台就决定建造一条新的高速铁路,把东京和大阪之间的路程从8小时减少到3小时。这条铁路将采用电力作为动力,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也与之前的标准完全不同,因此被称为“新干线”。此前日本不但没有建设过这样的铁路,连试验都没搞过。再加上根本没有人投资,从总工程师以下的日本国铁所有职员都不相信新干线的可行性。
  但十河还是决定一意孤行,他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赶跑了铁路总工程师,任命自己的亲信岛秀雄接任。面对国会议员的质疑,十河一面辩护说“只是在进行原有铁路的改造工作”,一面利用媒体大作广告,最终争取到了新干线项目。后面的事情更为惊人,根据岛秀雄的设计方案,会计师计算出新干线需要3800亿当时的日元才能建成,远远超过日本的承受力,国会不可能通过预算。
  十河则命令会计师做一份假账交上去,欺骗国会说只需要1900亿,而且有办法借到世界银行的贷款。世界银行本来明确禁止投资新干线这种试验性项目,但十河把国铁在其他项目上的开支挪用过来秘密用于新干线项目,让世行相信新干线的修建异常顺利,于是贷款顺利到手。新线于1959年开工建设,建到一半时资金就用完了。正好此时十河信二的任期已满,他对首相池田勇人说:好了,世界银行的钱都借了,你看着办吧。
  十河的行为有严重违法嫌疑,池田当然知道。不过由于借了世行的巨款,日本的面子问题让他别无选择,于是只好从国库中拿出巨额资金用于新干线。在进行了3800亿日元的投资后,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线”于1964年10月1日通车。已经79岁的十河没有出席通车仪式,因为他已于此前被赶下了台。他的新干线和特有的“光”号列车却从此成了与富士山并提的国家象征,70年代从日本寄往欧洲的圣诞贺卡上,有一半都印着新干线的照片。
  1978年,邓小平坐上了“光”号列车,他评论说:“速度很快,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需要跑。”但他并没有在中国引进这种技术,因为日本铁路正在亏本运营。1987年日本国铁民营化改革时,国铁负债已经高达2270亿美元,负责铁路建设的国企“日本铁道建设公团”也欠了410亿美元,两个公司的总负债超过全国GDP的7%。不过,政府未必为此感到后悔,因为便捷的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目前,日本正在推动建设一条采用更先进的磁悬浮技术的“新新干线”,它将把东京到大阪的时间缩短到仅一个小时多一点。当然,5年建成新干线的奇迹是不会再有了,新新干线最早也要到2027年才能建成。
  刘志军堪称中国的十河信二。2003年我第一次坐中国火车的时候,感到火车又脏又乱,十分落后,而且真正要坐车的时候总是买不到票,与新干线有几十年的差距。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媒体上不断展开宣传,我才开始注意到铁路的变化。2007年发生了中日关系中的大事,日本川崎重工的E2高速列车克服中国“愤青”施加的强大压力,落户中国铁道,成为“和谐号”动车组CRH2型。按照媒体的宣传,“和谐号”都是由中国自行生产的,日方合作伙伴也没有表示反对。但我登上CRH2列车一看,发现洗脸盆上贴着塑胶纸,纸上写着“水”和“洗手液”。偷偷揭开,洗脸盆上原来的日文说明漏了出来,让我感到十分亲切。洗脸盆毕竟是一个简单的部件,从这个细节可以猜测,这列火车的国产化率不会很高。这个情况显然不是我一个人发现的,左派也把刘志军当做“汉奸”“买办”,把CRH叫做“耻辱号”,指责刘不买中国研制的“中华之星”等高速列车而买日本货。现在刘倒台了,“乌有之乡”的左派们非常高兴。
  川崎和西门子的股东们也有理由感到高兴。2004年中国引进第一批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之前,刘志军把全国铁路装备制造商召集到北京——铁道部保持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些人全是他的下属——并告诉他们,这次的谈判由我领导,你们谁敢跟外国人接触就不要干了。在谈判中,刘志军成功使供应商相信,自己手里将掌握全世界一半的铁路建设资金,能决定每一个的前途。
  为了取得更多的订单,日本人、法国人、德国人和加拿大人在夏天的北京互相批斗,把几十年来互相搜集的情报提供给了铁道部,价格越降越低。最后,西门子公司的代表成了唯一不能与中方达成共识的人,而最终结果是——日法加三国各得一部分订单,德国人一点没有,于是西门子的代表回国后就遭到了解雇。三年后铁道部招标购买时速350公里的真正高速列车,西门子报出的价格竟比三年前的250公里列车还便宜,还承诺以8000万欧元的价格出售全车制造技术,这样刘志军就可以向媒体宣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了。刘志军还按西门子出的价格买了川崎的车,也买了全套制造技术。
  2010年7月,铁道部下属的工厂推出了中国第三代动车组CRH380,世界上最快的有轮子的火车。这种车又分ABCD四种型号,其中A型来自川崎,B型和C型出自西门子的技术。与前面两代,这种车理论上是中国自行研制出来的,川崎和西门子除了出售中国还不能自制的一些零件之外,不能获取任何收入。高铁的技术转让世界上有很多先例,但出现这样的结果却是从来没有过的。FT中文网已经发表了7篇分析和12篇专栏文章来讨论这一现象。
  出人意料的是,川崎和西门子不但放弃了在中国起诉铁道部的努力,甚至当中国向国外销售CRH380的时候他们也不准备这样做。这不仅是因为双方已经签署过了技术转让协议,还因为中国对许多关键的技术进行了改造,比如说日本列车的车头是用许多块钢板拼起来的,中国则依靠上海郊区的一台世界最大的水压机直接压出来;中国还利用秦岭的风洞测试了车头受到的空气阻力,并对其形状进行了修改。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修改后的设计允许山寨的列车比原型车运行的更快,因此即使告到美国、英国的法庭去,法庭也未必判中国侵权。
  光是列车速度提高这一点还不足以使中国高铁受到太多关注,高铁的精髓还在路本身。其实中国早就决定在北京和上海之间修建高铁,只是在是否采用磁悬浮技术的问题上争论了二十年而已。刘志军绕开了问题,他既不建“高铁”也不提京沪线,而是利用每年春运人们抱怨买票难的时机,在其他地方开工修建所谓“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第二双线”,建造完了之后再宣布其为高铁。北京到广州的“客专”几乎建在一座从北京延伸到广州的没有弯曲的大桥上,CRH列车可以用380公里的速度跑完全程而无需减速,石家庄和太原之间的客专更是用一个隧道穿过了整座太行山。
  相比之下,日本的“东海线”有许多转弯,列车必须减速才能通过,它的真实速度只有刘氏“客专”的一半多一点。刘的手法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为数众多的反高铁派很少注意到客专和城际铁路的开工,只有在“高铁”二字出来的时候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那时高铁已经接近通车,说什么都晚了。
  “客专”本身才是中国优于日本和欧洲的地方,但它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刘氏客专在最便宜的地方也要7000万元才能造1公里,到了山区和地价高的地方,造价达到每公里1.3亿元以上。为了建设规划的1.8万公里客专,刘至少要两三万亿元的投资,而2004年的铁路投资仅有可怜的516亿。刘可能不太擅长作假帐,所以他把手头的所有项目集中起来,用老办法威胁银行——要么多借给我点,要么我就从别处借。2007年,刘在银行的支持下把投资增加到2000亿元,但好戏还没开始。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中国政府提出了4万亿救市计划,刘的高铁蓝图获得中央认可,得到了1.5万亿额外支持。于是从2009年开始,铁路投资超过了7000亿元,超过了军费,超过了刘上台前十五年的总和,刘终于实现了自己“控制世界上一半铁路投资”的预言。此时刘志军的谈判艺术又有了进步,他把钢铁公司和水泥公司的代表叫来投标,失败者不仅一份钱拿不到,还将无法再用火车运输自己的产品。
  刘在8年里一共修建了1.8万公里铁路,相当于原有线路的四分之一,其中客专有7000公里。现在正在建设的铁路长度为3万公里,其中客专1.3万公里,大部分将在2011年通车。以后,从北京出发,8小时就能到除了海口、拉萨和乌鲁木齐之外的任何一个省会。由于已经开工,这些铁路没办法停下来,今年的铁路投资仍将达到历史最高的8500亿元。刘志军唯一没能开工建设的高铁是从兰州到乌鲁木齐的“兰新第二双线”。但就在昨天,哈萨克斯塔总统在北京签署了协议,由中方负责修建阿拉木图到阿斯塔纳的高铁。据说这条铁路将采用中国的标准,可以连新疆却不能连俄罗斯,这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很大,可能促使中方再花钱把兰新第二双线也修起来。未来,越南、蒙古和巴基斯坦也都有可能通过改造自己的铁路来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中国肯定会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铁道部还将得到更多的投资。
  可惜的是,铁道部并没有像石油企业一样,把巨额投资用在改善员工的收入上。我做了这么多年火车,没见一个列车员说过领导的好话,大家都对低水平的工资非常不满。一位列车长对我说,他原来是首钢的职工,首钢搬走时为了离家近而调到了北京铁路局,现在的工资只有原来同事的四分之一。他认为,刘“跨越”——刘志军因为经常说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得的外号——眼里只有铁路,从不考虑职工的感受。在刘的领导下,铁路职工的生活水平降到了1923年二七大罢工以来的最低点,经常连续一两个月在列车上度过,连饭都吃不好。更糟糕的是,刘志军在人事上也是雄心壮志,说撤铁路分局就撤铁路分局,谁要是对领导不满意,就会马上失去体制内的铁饭碗。
  “刘跨越”的政治生命结束了,铁路的难题却刚刚开始。铁道部和铁路网如何处理?在日本,新干线修建完成之后一直亏损,直到日本经济起飞后的八十年代才开始盈利,于是政府就在1987年对国有铁道实施了民营化改革。按经济规律说,中国铁路迟早也应该民营化。但刘志军造成的局面比十河信二要复杂得多,因为他的高铁网太超前,对经济规律缺乏尊重,难以实现盈利。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果中国的铁道部改制的话,改造出来的新铁道公司可以破产吗?如果它被禁止破产,那它就还是铁道部;如果可以破产,这个负债率为70%的公司离破产就没多远了;如果把“坏的”资产拿走,只让“好的”资产上市,那中央政府通过银行借给铁道部的2万亿元资金就收不回来了。此外,铁道部还凭借着自己的“永远不会破产”的形象获得了大量商业银行投资,如果这个条件消失,投资的资金链也将断裂,政府可能需要花更多的钱来救市。在中国,欠人家两万元会带来很大的压力,欠两个亿就要轻松得多,欠两万亿根本就等于绑架了债主。接替刘志军的新部长,其实一点压力都不用有。
  撤销铁道部还将面临政治上的挑战。日本国铁民营化运动的裁员人数是44万人,而且国铁本来就是企业,中国的铁道部则是政企合一的“铁道省”,拥有自己的警察、法庭和检察院,其职员们普遍认为自己不但不应该被裁员,反而应该为八年来的辛苦获得补偿。民营化,这一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将带来社会的动荡,甚至可能发生那位列车长所想象的“全路大罢工”,或局部的混乱。中国准备好了走过这个痛苦的过程吗?




                       材料二:追问高铁
                        记者:杨梅菊
 2011年7月23日。
  与中国速度史上无数个闪闪发光的日子不同,这一天注定要以鲜血和死亡的面目被铭记。
 7年时间,中国铁路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铁网络,完成从90公里到394公里的三级跳,这组数字,西方国家花掉的时间是40年——狂奔的中国一度令世界瞠目,但其所付出的代价亦是如此惨重。
  悲剧没有旁观者,在高速飞奔的中国列车上,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乘客。悟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此刻的高铁以死亡和鲜血发出了警示,那么借“动车之恸”全面反思和追问高铁发展,则是中国悲痛之余所必需。


高铁七年:速度、激情与代价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梅菊发自北京 一切似乎昭示着这一巨大的悲伤事件很快就要过去。7月25日清晨,惨剧发生后的第三天,就在两辆列车追尾的同一条轨道上,D301次列车的车轮轰隆隆辗过,轨道桥下,7.23事故的肇事车残骸尚未清理干净。
  7月26日,广深高铁开始试运行的消息传出,预计列车时速将达每小时350公里,堪称世界上最快的铁路。终得赶在深圳大运会召开之前竣工,这一建设成就,无疑是中国近七年来高铁发展史的缩影。
  看上去,除了数字,一切从未发生,即使事故、死亡与鲜血,依然没有改变中国追逐速度的脚步。
  正如数字并非衡量中国铁路的唯一标准,这次事故也许有理由被解读为“中国必须要经历的自我折磨”,然而若牺牲无法令我们放慢脚步继而反思,那么多灿烂的数字也将失去意义。高铁七年,除了速度和激情,理应也有代价和警醒。如果说有什么能让7·23事件中牺牲的40条生命更具尊严,毫无疑问,那就是从生命本身出发,去重新打量和探讨中国高铁发展的模式。


生命由不得作假和蛮干
   有必要重新说起7月23日,一年中极为普通而燥热的一天。在北京这个晴朗的早晨,梳着马尾辫的朱平和成千上万名旅客一样,前往北京南站。如果一切顺利,这个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大一女生,将在当天晚上19时42分回到她的故乡温州。由  于年迈的父亲因骨折住院,朱平没有选择坐28个小时的普快回家,她特意为自己买了动车车票。
  在D301次列车发生的惨烈碰撞中,朱平的人生被齐齐折断,这辆原本带她回家的列车,把一切都撞毁了。
  生命结束在同一时刻的,还有陈平的校友陆海天,这个戴眼镜的清秀男孩打算利用这个暑假前往温州电视台实习,还有30岁、怀孕7个月的陈碧,还有有点微胖、背黑色包包的周爱芳,还有短发、大门牙的小姑娘黄雨淳,还有项余岸和妻子,他们的女儿小伊伊作为这起事件最后生还者,被称为一个奇迹,还有D301次列车的司机潘一恒。在事故发生时,这位安全行驶已达18年的司机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在严重变形的司机室里,他的胸口被闸把穿透……
  据新华社消息,7月23日20时27分,北京至福州D301次列车行驶至温州市双屿路段时,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追尾,造成D301次列车4节车厢从高架桥上掉落。目前死亡人数40人,受伤人数192人。遇难者中有10名女性,有外籍人士2人。部分生还者或父母双亡,或妻儿皆散,自此苦海无涯……
  死亡就是这样来了,最可恨的是它不是独自而来。没有人想到,中国高铁高速上马伊始便半路折戟,在月初短短5天连发6次故障引起争议之后,终于有40人为此献出无辜的生命,而稍早前,铁路部门和高铁专家关于“中国高铁很安全”的论调还言犹在耳!
  一切悲伤、愤怒和责问都是正当的,因为生命由不得作假和蛮干。如果说发展的代价是牺牲无辜者,那么发展的意义也许需要重新衡量。7·23之后所面临的民意围剿也许是中国铁路改革中遇到的最为棘手的一次——曾经的技术难题、环评风波、资金缺口……每一道坎都无一不苦苦熬了过来,而这次危机触碰的却是群体生命的底线。
  以往高铁发生运行故障和安全事故,铁路部门有理由把责任推给天气原因、磨合期不够等客观因素,而这次动车追尾事故,虽然也是由于前车在遭受雷击后失去动力停车,进而造成后面动车追尾,但其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却绝非是一个天气原因所能遮盖。是技术问题,还是调度问题,或者说高铁本身隐伏的安全问题,乃至事故发生后的抢救常识性错误?毫无疑问,  一次事故引发的民意狂潮已经席卷而来,这并不是铁道部过去数十年里所遇到的第一次争议,但绝对是最难以脱身的一次。
  争议不会带来功绩,但如果过去的每一次质疑都曾得到倾听和反思,也许我们今天所付出的代价,便无须如此之大。是时候让我们重返问题的尽头,并厘清来路。


七年完成“三级跳”
  中国高铁之梦,缘于邓小平的日本之行。1978年,邓小平造访日本。途中,日方安排邓公搭乘日本新干线,后者于1964年开通运营,是世界首条载客营运的高速铁路系统。坐在宽敞豁亮的车厢中,邓小平感慨:“像风一样快,新干线推着人们跑,我们现在很需要跑。”彼时中国运输线路总里程只有123.5万公里,其中铁路仅仅5.2万公里。面对差距,中国确实需要跑起来。
  12年后,中国铁路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被提交,这是中国首次正式提出兴建高速铁路。
  1998年5月,广深铁路(广州~深圳)电气化改造成功,最高时速达到200公里,被视为中国由既有线改造踏入高速铁路的开端。
  2008年,“中国一号司机”司机李东晓更是手握操纵杆,将中国高铁的速度最高记录推到了394.3公里。“这样的速度,插上翅膀就可以起飞了!”
  从牛背上的中国到高铁上的中国,最伟大的变化就是“速度”。从引进消化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到自主研发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再到创新研制时速380公里动车组,7年时间,中国高铁完成了惊人的“三级跳”。
  说起真正意义上的高铁建设,大多数人会以2004年中国国务院召开的两次关于铁路的重要会议为起点,那一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与《研究铁路机车车辆有关问题的会议纲要》得以通过。由此算起,到京沪高铁正式通车,中国迈入高铁时代已是第七个年头。
  七年里,起步最晚的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络。

一边争议一边奔跑
  中国人多迷恋数字,但事实上,在以无数漂亮数字铺就的中国通向高铁之路上,巨大的争议始终伴随左右。
  1990年,《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构想报告》发布,争议便一路伴随。
  从最初“轮轨技术”与“电气化”改造之间的争论,到“轮轨技术”与“磁悬浮”相互博弈,单是如何建造高铁的方法论之争,便僵持10年,直到2002年12月31日,作为争论的一部分,上海磁悬浮示范运营线建成通车,这意味着,磁悬浮极有可能成为未来高铁上马的主要技术方法。
  但是争论并未由此结束,只是焦点由最初的方法论转移到投资数额的多少和技术可行性上。2003年,刘志军出任铁道部部长。这位新掌门人很快提出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改革思路,并力推京沪高铁建设。在刘志军的一系列改革思路中,“铁路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对高铁项目影响最大,也诱发了有关高铁的另一场争论——独立研发还是引进技术?
  而不得不提的是,在有关高铁技术的引进中,一度涌现出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成为把高铁争议推向风口浪尖的主要动力之一。2003年因曾传出京沪高铁将采用日本的新干线技术。内地网民迅速在网上发起反对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的签名行动,历数可能给中国经济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危害,响应者非常踊跃,短短两天之内已有近两万网民签名。而随着中日停止高层互访、两国关系进入到建交以来最恶劣的时期,日本新干线最终没能出现在最初一批被引进的技术名单中。
  此后,中国高铁建设向前的每一步,都不曾远离公众的关注与声音——此后的环评风波、乃至运行后每一次故障引发的争议,都成为全国公民参与讨论的公共事件。
  争议始终存在,这是中国高铁的幸还是不幸?
  回顾高铁在中国从萌芽到建成的20余年的历史,争论之路伴随的是推进之路,围绕在京沪高铁周围的争议,是举国上下对这条中国经济新命脉的关切和重视。
  争辩漩涡中,无论是少数派和不同技术模式派反对声音的巨大,还是一贯强硬的铁道部被迫将自己“心仪”的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计划一拖再拖,抑或强大的民意导致新干线退出,但最终都没有令中国高铁摆脱今日的在市场和民心上的被动局面——“明白了这20多年之争,才能知道眼下铁路运输困境的切肤之痛。”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高铁走到今天,它所经历的每一场激辩和争夺,都令它逐渐脱离技术和实业本身,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将它演变成了一场掺杂着更多经济利益和政治外交因素的博弈。


2209亿:如何筹得又如何回收成本
  “为何迟迟不公布遇难者名单?不是已经实名制了吗?所有乘客信息既然已经存档,公布名单有什么难的?”
  这是在7·23事件中,所有疑问中最普通的一个。但可能此问题真的将没有答案。据报道,“火车票实名制”这一数据的保存并不在铁道部,也就是说,尽管乘客信息悉数打印在车票上,但这些信息并未在铁道部存档。
  有趣的是,当初铁道部推行实名制,其目的除了在于将先进技术引入铁路管理系统,更在于解决长期以来一票难求的困境。事实上多年中国高铁的狂奔,其原动力亦是让中国人的出行更加方便。
  长期以来,中国高铁与技术引进之间的矛盾还有不少:在京沪高速铁路的技术比选过程中,虽然多少年过去了,不论是轮轨技术、磁悬浮技术。电气化技术,中国自己的技术一直缺位,更不要说实现技术跨越。事实上,即使在后来的技术引进过程中,中国高铁建设所体现出来的好大喜功,抢快蛮上,也成为如今7·23悲剧的伏笔之一。据此前媒体报道,京沪高铁工程原定2008年1月份开工,工期5年,预计2013年完工,后来完工时间提前到2012年,后调整到2011年下半年,后又直接提前到6月份……
  事实上,在业界,“京沪高速铁路要用中国自己的技术”的声音并未停止。一位专业人士认为,“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是中国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一环。决策者所需要考虑的,不应该仅仅是纯技术或该系统本身的效益问题,而是国家整体战略问题。”
  但最终中国高速铁路没有考虑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技术。据知情人士分析,原因在于,“铁道部急于上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引进技术是最便捷快速的方式。”何祚庥甚至认为,这里不排除有“各国技术的代理人。”
  且不论此论究竟有无事实依据,但到底——还是钱的问题。即使前任铁道部长刘志军确立的高铁“市场换技术”思路本身具有极大的争议,但在如何解决钱的问题上却着实有一番考量:从立项到运行几年间,高铁预算一变在变,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填补资金缺位的窟窿?以技术换市场,不失为权宜之计。
  根据1994年时任铁道部总工程师沈之介提供的方案,京沪高铁的预算为523亿元。而在此后的报批方案中,铁道部将总投资上调至1300亿元。之后,京沪高铁的投资预算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07年10月8日,预算最终被敲定。国家发改委宣布京沪高铁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务院批复,其总投资为2209.4亿元。京沪高铁也成为历史上仅次于三峡项目的第二大投资项目。
  2008年4万亿元人民币的救市资金中,作为基础建设的高铁更成为投入的重点。但直到今年6月京沪高铁通车前夕,铁道部表示“最终实际概算正在清理之中”。而关于如何筹到2209亿资金,又如何回收2209亿成本?这一问题尚未得到答案,铁道部便内部地震,刘志军下马,盛光祖上台,京沪高铁上线故障不断,不久便遭遇7·23事发。

和谐号上的灰色阴影
  在所有关于7.23事件的讨论中,其中关于死去的D3115次司机潘一恒的猜测被视为解开事发迷局的关键所在,而司机疲劳驾驶说一经抛出,便在铁路论坛中引起强烈不满。
  事实上,在等待新闻发布会和铁道部官方说法的同时,在大量普通铁路职工聚集的铁路论坛中,也许可以听到另外一种声音。长期以来,由于提倡减员增效,基层铁路职工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但待遇状况却长期未得改善,这一局面,与这些年的速度狂奔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也许这才是最令人担心的:外部质疑声远非铁路部门所面临的唯一问题。最深的隐患,恰是发生在这个近乎独立的小王国内部。
  今年早些时候,京沪高铁项目爆出有近3000万美元资金遭挪用的消息。去年年底刘志军的下马更是令大众对高铁投以不信任目光,新任铁道部长盛光祖上任后首先就是降低高铁运行时速——这绝非小事。
  而半年以来,铁道部所经历的一系列人事地震更是令人咋舌:部长刘志军落马;运输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落马;南昌铁路局长邵力平落马;呼和浩特铁路局长林奋强、副局长马俊飞落马;7.23动车事故,上海铁路局长龙京、党组书记李嘉、分管副局长何胜利被免职……
  尽管目前,事故之后顺利通车,但直到目前,关于中国高铁,关于合适的时速设计,票价的制定以及经营回报等问题,仍然环绕在京沪上空,悬而未决。
  一次创痛也许并不足以使中国的高铁速度出现大倒退,也并不足以否定高铁带给我们的便利,但它至少可以让更多身为乘客的中国人思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怎样的高铁?更快,更强,更多的世界第一,还是高效,安全,真正的为我所用?至少,真正的高铁绝不只是一串漂亮的数字。



                材料三:日媒狠批中国动车事故以护“自尊”
                    朝鲜日报驻东京特派记者 车学峰
   就中国动车追尾事故,日本媒体连日来大肆报道。在“3.11大地震”引发核电站事故时,日本媒体保持克制,但对于中国动车事故,甚至使用安全麻痹症、隐瞒事故原因等敏感词汇,进行攻击性报道。
  据分析,日本媒体表现出过激反应,是因为中国欲向美国出口利用日本新干线技术研发的高铁,并计划申请技术专利。中国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最近表示“中国高铁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日本新干线”,这刺激了日本的自尊心。
  日本媒体借此机会一致批评说,中国高铁有把各国技术拼凑而成的“模仿技术”、“混合技术”的局限性,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日本媒体强调说,此次事故因中国主张自主研发的运行管理系统没有正常启动而发生,这种事在日本绝对不可能发生。日本媒体自豪地说:“日本新干线通车已47年,至今没有造成一人死亡。”一副极力维护因核电站事故轰然倒塌的技术大国自尊心的样子。《日本经济新闻》在25日的社论中就中国动车事故主张:“民官要齐心协力,阻止日本技术泄露到中国。”
  日本媒体强调说,虽然中国在GDP方面赶超日本,但社会系统依然落后。日本媒体报道说,中国迎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为了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面貌而盲目推进工程,结果酿成事故。东京外交界的一位有关人士分析说:“围绕钓鱼岛领土纠纷,日本因为中国自尊心大受伤害,因此,借报道此次事故宣扬‘日本比中国更优越’。”


                 材料四:见证历史:那一场对高铁的绞杀
                        飞扬军事网 南石
  中国高铁从一开始就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洋人做不好的事情,中国人做好了,让人情何以堪?于是,伴随着高铁的建设,谩骂声、诅咒声从来都不曾停息。 
  高铁刚刚引进的时候,网上把CRH解读为“耻辱号”,说高铁从里到外都是外国货,根本就不是什么自己的东西,高铁的自主创新是一个谎言。但随后,中国高铁突破了250公里的时速,开创了300公里、350公里的运行记录,结结实实地打了某些人的脸,国外都不曾跑出过这个速度,中国跑出来了,谁抄袭谁的?
  抄袭一说破产了,于是就出来一个不安全说,理由编出来不少,总的就是一句话:外国人不敢跑250公里以上的速度,所以中国人跑了,就是错误。
  在某些人的眼睛里,中国人永远都是错的。跟在外国人后面亦步亦趋,说明中国人没有创造力;跑到外国人前面去了,又说明中国人好大喜功……既然前面这么美,外国人为什么不去呢?言下之意,外国人是无所不能的,外国人不做的事情,一定不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做。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机会来临了。铁道部的原部长,高铁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刘志军,因为贪腐问题而落马了。新部长上任了,如历史上反复上演过的故事一样,后一任领导总是要表现出一些与前任不同的地方,而坊间的那些对高铁的指责,正好为新人提供了攻击前人的弹药。
  也就在这个时候,京沪高铁通车了,作为一条新开通的线路,几天之内出现了几次故障,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却迅速地被媒体炒作成了高铁不安全的证据。随后,723事故发生了,给了高铁以致命一击。铁道部当即作出决策:全国高铁降速,彻底否定此前高铁发展的成绩。
  稍有点头脑的人也能发现其中的荒谬之处:
  首先,723事故并非由于高铁的速度引起的事故,与德国10几年前的高铁出轨事故完全是两码事。由于信号系统故障而出现的火车追尾,在高铁上可能发生,在普通铁路上也同样可能发生。为什么板子要打在高铁身上,而不是打在所有的火车身上呢?事实上,同样的事故在中国、在国外,都发生过多起,为什么这一次就要如此上纲上线呢?
  第二,723事故并非发生在350公里时速的线路上,而是发生在250公里时速的线路上。如果723事故说明高铁不安全,那么降速也应当是降回60公里,而不是降回到250公里。
  第三,发生723事故的列车,并非国产的380,而是引进的川畸列车,要说存在问题,也是外国技术的问题,何以把板子打在自主创新上?
  所有这些疑问,铁道部都是不会去回答的。一些所谓的专家和业内人士开始钻了出来,其中有急于向新人递投名状的、也有急于向旧人秋后算帐的,他们纷纷撰文或者接受采访,把高铁说得一文不值。一些媒体也终于找到了机会,能够再次向洋人秀一秀自己谄媚的嘴脸。
  一场对高铁的绞杀就这样开始了。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很闹剧的“钱学森之问”,说中国人没有创造力,中国人不敢创新。对于高铁的这场绞杀,也算是部分地回答了这个世纪之问吧。扼杀中国人创新精神的,恰恰是这些装腔作势发问的人。一百个人在默默无语地干活,却架不住一个人在旁边冷嘲热讽。美国的航天飞机失过事,苏联的卫星失过事,德国的高铁脱过轨,日本的核电站到现在还在泄漏,所有这些,都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代价,为什么到了中国,一起事故就足以扼杀掉一个产业?
  我不知道这场绞杀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是绞杀者耻辱地失败,还是高铁壮烈地蒙难。在这个事件中,我们有幸——也许是不幸——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也许在数十年后,我们的子孙会问我们:为什么中国的高铁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因为当年我们选择了自废武功。
  忍看汗水成幻影,怒向刀丛觅小诗。
  谨以此文:愿阴霾早日散去,愿中国高铁重振雄风!

                选文五:铁道部少做点蠢事好不好(摘要)
                        文/练红宁
  值得铁道部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高铁安全问题,除了必要的检查外,还要复查细查,特别是双查多查,不能把某一段路包给一个人就了事,不要犯一人渎职或破坏,大家遭殃的事情。要对一些隐患和薄弱部位,比如桥下离平交太近,隧道口离公路太近,上面横穿的高压线等,要安装好探头,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做到不留死角,不留隐患。
  二是未来高铁建设的问题。未来高铁建设规划必须本着便民的原则,不能再搞一城多站或者把火车站修得过远的情况了,劳民伤财不说,还让群众多花钱,且高铁省下的时间被车站远大大抵销了。高铁隧道最好采用全圆型隧道,安全稳固性要强得多。
  三是铁路发展思路应有科学理念。时下,降速保安全的理念本身就不是科学的,因为火车不是蜗牛爬,因为这样快速的东西,如同飞机一样,在车上时间越长安全概率越低,时间越短安全盈余越高,而且要预跑至少50-100公里的盈余空间摆在那里,有助于发现列车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根据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好多隐患只有在高极限的情况下才能发现,特别是降速,看上去求平保稳了,实际上许多隐患反而隐藏起来,暂时不被发现,一旦出了问题才会恍然大悟。
  四是铁路上的多种经营。火车上、车站内卖的东西能不能便宜一些,特别是火车上的饭能不能十元就够的,尤其是高铁上的三十元盒饭,这些改进了才是真正的让乘客高兴的事情,他们不需要吃方便面了。
  五是铁路工人的待遇问题。铁路工人很辛苦无论是跑车的还是修路的,他们的收入不高,却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因此有效提高他们的待遇和保障,让他们全心全意地为铁路工作奉献,从而使他们安心铁路工作,当好铁路的主人。


二、初中组
1文化经典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主题作文。

  诗,是华夏文明不老的传说,是中国古文化幻化万千绮丽的亮点,它从诗经的河床上一路走来,犹如浣纱女,唱着绝代的歌。诗,是盛唐的杨柳,摇曳在古风河畔;诗,是宋元的一尾鱼,游弋于澄澈碧波里;诗,是明清的风雨,悠扬在胡同院落……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故乡。栖息于诗的灵魂,行走在精神的疆土,让古老的国粹呈现昔日的迷人风采,重新走回诗的世界,探寻诗经的河床,重拾盛世唐朝,馨香的诗意打造诗意的人生!
  请以“诗”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富有文化底蕴的作文。



2文化成长 阅读下面关于“快乐”的文字,以“我读懂了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如为诗歌,不少于6节,24行。

  有一天,吴雪君的朋友请他题写“快乐”二字。他先以篆书写了一遍,铁线篆,笔道很细,曲折婉转,古朴大方。朋友看着很好,他却摇了摇头,将宣纸团成了一团。
  之后,他以隶书再写了一遍。粗放的笔道,很大气。朋友看着很好,他却又团成一团,扔到地上去了。
  他以楷书写了一遍。方正稳妥,不温不火的字,想来挂在墙上,会让人心平气和。他停下笔,端详起来。这回该满意了吧?
  过了一会儿,他又在这张纸的空白处,写草书“快乐”,把纸写满了。换了一张新宣纸,他用大笔蘸浓墨,写了行书“快乐”二字。
  他放下笔,说:“就是它了。”
  朋友问他:“刚才那几个不都很好吗?”
  “好是好,但篆书的快乐太纤巧;隶书的快乐太张扬;楷书的快乐太拘泥;草书的快乐太飘忽,那都配不上‘快乐’二字。你看,这行书,用大笔蘸浓墨写的,既沉实厚重,又行云流水一样流畅 、自然,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3文化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竹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曾出土而先自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孤直凌风又虚怀若谷。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所以就有了清代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歌咏;所以就有了明代陈良规的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的赞叹;所以就有了宋代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誓言。
  竹品观人品,梅兰竹菊便成四君子,你喜欢四君子之一么?或者在你的生活中,你更喜欢四君子以外的。世界万物均可对应人品,选择一种,放在桌案,作自励物吧。
  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600



三、小学组
1文化情感 根据下面的试题,写一篇作文

  被针扎了,会痛;摔倒了,会痛;做错事被批评,会痛。无论身体的痛,还是心里的痛,我们尝到成长另一种滋味。
  其实不仅能感受自身的痛,还要学会感受他人的痛。
  不仅能感受同类的痛,还要学会文化作文“用生命的眼光看万物”,能感受植物的痛、动物的痛,感受书的痛,桥的痛,山的痛,河的痛,石头的痛,星球的痛……
  一粒尘埃的痛,你感受了么?
  一朵花分娩的痛、拔节的痛、亲情的痛,你感受了么?
  其实我们也要感谢痛,因为痛,我们认识学会了坚强,因为痛,我们学会了自我保护,因为痛,我们懂得了悲悯,因为痛,人类才有了信仰……
  请以“__痛”“__痛__”或“痛__”为题,写一篇作文。


2文化观察 根据下面的试题,写一篇作文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句俗语,常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
  如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是纪律严明军队的老规矩。”“那个学校的学生,很守规矩。”“公共场所、戏院、餐厅、公园等,不许带宠物入内是人人皆知的老规矩。
  在你的成长,你一定发现了许多规矩,有的规矩有益,有的规矩无益。有的规矩是一种捷径,有的规矩是一种智慧,有的规矩是一种束缚,有的规矩是一种底线……
  请关注你成长地域的种种规矩,家族的、学校的、民俗的、节日的、生活的、会议的、公共的、集体的等等……
  请关注自然界的规矩,花草树林的规矩,飞禽走兽的规矩,不同动物部落的规矩,不同植物成长的规矩,乃至石头内部的规矩,水滴内核的规矩等等……
  请采用你熟悉的各种文体,或寓言,或童话,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描述一种规矩,或介绍一种规矩,或议论畅谈一种规矩……
  请以“___规矩”为题,写一篇作文。


3文化经典 根据下面的试题,写一篇作文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文化经典就是这样的益友。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诚所谓“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孔子读书不知老之将至,陶渊明读书欣然忘食,白居易读书口舌成疮。
  读了经典,你一定有所期待。期待长大,期待成人,期待成才,期待报国。
  请以“___的期待”或“读__”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在600字左右。


四、主题试题(不分组,均可参加)
  文言文,它是我们最初的精神家园,把玩其中的方块字,方正中的韵味源远流长;品味其中的韵律,平仄中的抑扬跌宕起伏。它还原了国人的精神根基、文化本根、道德初元。久经积淀,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底蕴与血脉,进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气质。身心沉浸在文言里,我们突然发现时代的更迭,世事的乱象,人心的浮噪,道德的下滑,自然的灾害……竟然有许多可抒可感的激昂文字啊!请你以“文言文,让我这样认识世界”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附:“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主题语:

                      文言文,祖宗喊你回家过年
                          课题组长 谭蘅君

  当你面对残垣断壁,读不出废墟的内涵,除了一种厚重的失落感,你已经无法在精神层面与之交流,这预示一种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已经中断。
  当你面对一群熟悉的文字,读不出它包裹的思想,除了一种羞赧的无奈,你已经无法传承一种悠久的文明,这预示着一种生动的文化,正在你眼前悄然圆寂。
  你守在五千年的祖宗床沿,看它半睁着空洞的老眼,却听不见他的絮语,乃至听不清他留下的遗言。你盯山顶洞人石壁上的图语,看到远古的智慧照亮渐起渐远的历史,你伸出手,收回来,依旧空空。
  在精神的血缘上,你找不到自己的特征基因,因为没有一张合法的灵魂“出生证明”。
  在文化的族谱上,你找不到自己灵魂的根,因为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证”!

  当你,扩变成你们;当你们,扩变成一个民族;当一个民族,扩变成一个国家;当一个国家,扩变成一个文化圈……
  谁,还守在文化的病榻前,端茶送药,为那些血液里奔腾着的智慧与思想、习惯与习俗、行为与价值、悲悯与信仰……进行着拯救与续行?
  谁,才是汉唐风骨的继承人?
  谁,才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
  中华文化的孝子贤孙,行走在民间,蚁居在哪里?

  九十多年前,新文化运动的一把大火,照亮人们眼睛的同时,烧毁了后人回家的路。那是曙光还是致盲的激光,我们无法判断。
  但祖宗的文化脐带,那条哺育了华夏数千年的文言--文章语言。一条永远不会随时间和空间转换而变形的文字,却断裂了……
  当白话象明星一样迅速取代文言的时候,我们只顾欣赏明星靓丽的青春与炫目的美丽,甚至因为无知和世俗,轻视文言的典雅与高贵。

  白话适应了孱弱时代的需求,它浅显易懂,普及迅速,为新思想及时进入千家万户功勋卓著。但作为一种民间语言,白话在一夜间占领书面语的同时,也暴露出幼稚、浅薄、低俗、狭隘、喋喋不休甚至五音不全等诸多问题。无论胡适、鲁迅、闻一多们如何努力,始终无法改变它出身寒门的本质,无法弥补它作为文化载体所呈现的先天不足。这使我们血液里残存的模糊记忆开始蠕动。
  我们从《诗经》里记起了汉语是会唱歌的语言,沿楚辞汉赋的琴弦,经唐诗宋词的箫鼓,一直唱到民国初年,那圆润的声音在记忆里依然饱满丰润,清亮悦耳。
  我们从甲骨和钟鼎以及《尚书》里记起汉语言简意赅、惜墨如金的品性。
  我们从名句、典故以及诗词字句里,忆起文言的哲理之美、意境之美、简洁之美、厚重之美……

  抑扬顿挫的起伏曾经拉长古人的想象与憧憬,那绵延的音韵来自民歌与口语的矿石,被祖宗的智慧提炼成语言的纯金,仿佛琼浆玉液滋润着先祖们磁性的嗓音与多汁的灵魂。
  可如今,文言起伏的歌吟已经成为绝版绝唱,白话象地沟油满足着文化断裂的后代子孙们的胃口。我们的血液和激情没有了千年元气的滋养,在低俗的泥潭里,我们甚至靠裸露的绯闻和反道德的丑行自娱自乐。
  平平仄仄、句斟字酌的文言,羚羊挂角、空谷幽兰的文言,字字珠玑、气象万千的文言,承载着山水田园与边塞大漠的文言,记录着二十四与诸子思想的文言,包容着经史子集与天道人文的文言……如今成为极少数中国人才能通行的文化禁地。

  我们操着粗糙的网络白话,吮吸着文化三聚菁氨,浑然忘却延续数千年的文言精华。从祖先的精神世界放逐后,面对竹简,我们嗅到的是腐气;面对潜伏的句读,我们看到的是荒诞;面对文言句法,我们读到的是错乱……文言成了汉字堆砌的八卦阵,我们无法破译语言的智慧,找不到民族的精神家园。
  偶有高考文言满分出现,社会震动,全民惊讶,欢呼之后是艳羡,艳羡后是痛切的失落感。那是祖先善意的提醒。摸摸那根文化脐带,我们从来不曾连缀在祖先的母体上,我们像一群私生子,拿不到一张合法的华夏文化身份证。我们是一群文化秩序破坏者的连续体。被放逐,成了我们的宿命。
  但我们不希望后代仍然承继我们毫无教养的宿命,我们呼唤这一代的文化自觉:回归祖先的精神世界,识文言,用白话,在碰撞中提升白话的文化含量,打造现代文言--现代文章语言,使之与古代文言合壁生辉,让白话拜师文言,脱离低俗,崇尚高雅。

  “五四”一代,知识精英看到的是民众教育的缺失,让文化放下身段适应大众,是时代被迫。当今社会,白话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教育普及已经向语言提出了新的需求,从小学读到高中15年,读到大学19年,但在语言上仍然是普通民众水平,这是教育的笑谈。
  这不是教育,这是迫害!
  时代与历史在呼唤责任:提升白话,阅读文言,继承传统,追求文化的精英化与可延续性,让后人阅读今天的我们,不至于一声长叹。

  而现在,我们的肉体里,装着的是文化种族和文化性别错乱的精神体。医治它的唯有中医处方:文言。
  我们不奢望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够进行文化拯救,在郭美美、凤姐、兽兽、潜规则横行,在拼干爹、拼爸成刚成江的社会,唯有靠教育良知与历史责任,将净化的希望与平台托付给学校,为下一代的灵魂打上文言的印迹,把回家的地图挂在他们灵魂的胸前。
  有一天,文化竞争和侵略让他们成为异域文化的奴隶,或是再也乞讨不了一张精神绿卡的时候,他们能够逃离异域文化的受难地,寻到回家的路。

  本着这样的文化良知与文化责任,我们借用一句流行语,设定2012年“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主题语为:文言文,祖宗喊你回家过年!
  我们是远离家园的一群,回家过年的意义,就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认祖归宗。白话地位稳定,但需要文言来提升它的品质。传统文化有许多普适价值,但需要通过文言的桥梁来认识。离家近百年,文言,到了它回家的时候了。

  让整整一个民族的知识精英,在精神上回家过年吧。代我们的父辈们、爷辈们、爷的爷辈们向祖先叩头谢罪,让我们的后人能坐上文化高铁,沿文言的无砟轨道回到精神的家,寻根拜祖。
  让冷寂多年的文化烟火重新缭绕,再经几代人的文化修复与文化创造,我们文化意义上的后人,能够向世界说一声:我是中国人!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10-26
科举文脉,超越高考,创新未来。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10-26
一、试题结构
  1、均由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三个学段组成。每个学段由“3道试题+专家组点评本组命题意图”组成,每道试题又由“材料+试题+命制理由”构建。
  2、学段之外,每届一个研究性“主题金题”,涉及中国文化元典基因。是对中国文化基因的伤痕进行呈现和试图修复。

二、文化良知 
  无论是文化情感的培养,还是文化思辨的解析;无论是饮食文化,还是生活文化,所有命题都试图唤醒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以传承文脉,其良苦用心,让后人垂泪。

三、文化胸襟
  不执著于传统文化的一味吹嘘,而是把文化视野放到全球文化背景上,立根民族文化底色,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因子,打造中华文化主体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复兴。时代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在创造着中国的未来,值得我们这个时代庆幸。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6-21
今天看到一篇专家的文章,才知道第八届大赛的主题金题有多么前瞻。现转载如下:

答:记者-吕_红桥我为什么痛恨媒体黑高铁?
                            项立刚


      @记者-吕_红桥,日前,你撰写不顾事实,被多家媒体转载,专黑高铁的文章,我是非常反感,不仅反感,且是痛恨,因为你们干着打击中国高技术领域的恶行。
     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大部分靠牺牲了打工仔、打工妹的尊严、劳动保障、健康,靠卖资源得到,这样的国家是耻辱的,所以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汽车制造、大飞机、高铁、生物制药、精密制造、通信标准都是应该突破的领域,这些领域突破战略意义重大,路途也非常艰难。这个过程中,不断遭到各种势力的堵击,有众多媒体充当某些势力的打手,还有很多媒体跟了这些后面乱吠。
      高铁不仅是国家战略,且方便、快捷、便宜、安全,是近年中国高科技领域突破的代表,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李克强在世界各国推销高铁的原因。因为关系了重大战略,也对汽车、石油、飞机等领域形成威胁,尤其是国外高铁的竞争者形成威胁,高铁从一开始就遭到有组织的媒体攻击,723动车事故后,媒体极度兴奋,夸大、歪曲高铁存在的问题,形成围攻之势,成功地打击了中国高铁在世界的形象,使中国损失上千亿美元的国外市场订单。媒体成为打击中国经济的黑手。
      你可以说你没拿钱,可能。你不过是一个野狗,听了别的狗叫,所以也跟了叫,不知道为什么。
     说说你的文章。你坐一次车,打几个电话,就可以得出结论,为什么有那么多亲身体验的人斥责你,因为你完全惘顾事实,结论在先,专门挑一个上座率低的车次,就下结论,你完全不具有一个合格记者的基本素质。
      再说说认知。说高铁便宜你不苟同?高铁是服务,一个运输服务,是运输的距离、时间、舒适度、安全共同形成,同样的距离,高铁高速、安全,舒适度非常高,无论比飞机、比汽车、比普快都是便宜。普快绝对价格是比高铁低,但是它不可能实现快捷,牺牲了舒适度。无论是对比国外的铁路运输价格,还是对比飞机,高铁都高速度、高舒适度运输服务最便宜的。这点你不懂,只知道绝对价格,那是缺乏认知能力。
      关于良知。记者是生意,是工作,不是良知的天然代表者,绝大部分嘴上挂着良知的记者和妓女说真爱没有区别,媒体拉广告,先黑企业,再立威,然后找企业要钱,这类事,比比皆是,良知要放在心里,不是嘴上。我这样和铁路部门没任何关系,但我是一个高铁用户,坐过百次高铁,深知它的价值,自发支持中国高科技发展,这才是良知。
      对于高铁我从来没有看出你的爱,也不是具体问题,而是黑,你这种黑对于高铁改进,解决具体问题毫无帮助。
      中国这些年,做实事受打击,说空话的被热捧,媒体半黑社会,记者不学无术,这种状态必须改变,如果我们不再发声,都是你们这种缺乏基本认知能力,缺乏新闻素质的记者把握了舆论导向,我们损失的就不仅是千亿美元的高铁订单了。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9-18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题目


一、高中组
  请从以下3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作。
  1、(文化真相)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前些年有一个流行的传言说: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开会,结束时宣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过头去汲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智慧。但是,经李慎之等多位学者反复核实后的结果是:这个会议最终并无什么最后宣言,也根本没有提到孔子,甚至连中国也没有人提起。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好像到现在还没有摆脱一种心理,一个人、一件事情或者一样商品好像只要得到洋人的夸奖或者起一个洋式的名字就觉得脸上特别有光。前几年流传一种说法,说是美国的西点军校挂有雷锋的画像(也有说是树雕像的),把他作为美国军人学习的模范。对此李慎之先生还专门曾问过在那里教书的中国教授,得到的答复是“没有听说过。”(改编自《读书》杂志)
  要求:统一角度、自定主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抄袭,不套作。尽量文化角度立意,比如从文化复兴的角度,文化自信的角度,文化真实的角度等等。

  2、(低俗文化)流行的前线不断爆炒新名词,从“蒜你狠”到“糖高宗”,“涨”的冲击力应声而起。从郑渊洁退出作协,到“羊羔体”高调闪现,再爆媒体的炒作力;从小沈阳一夜走红,到鲁迅退出教科书,着实考验着国人的取舍力……黑色幽默中折射出人们对现实的感慨和无奈,缺失了精神信仰,文化也“不给力”。低俗文化风行,我们的文化“力学”在哪里?
  请以“文化‘力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且能体现文化精神和富有文化底蕴的文章。

  3、 (文化批判)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日前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认为中国大学教育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
  小贝诺•施密德特部分言论:
  ①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
  ②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
  ③由于当前经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施密德特对此说,“作为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的最早倡议者,我要说,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大学的学院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
  他说大学应该“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根本无需回答它是否对公共事业有用,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备社会价值等”,反之大学教育就会偏离“对知识的忠诚”。
  ④施密德特校长断言:中国没有一所真正的大学,有十三亿人之多的孔孟之乡,没有一个教育家!
  以“我想过的大学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二、初中组
  1、(成长文化)以“春天的记忆”为话题,写出你生活中的值得记忆的春思、春喜、春行、春情……。
  2、(文化忧虑)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传统节日在外来洋节的夹裹下渐渐失去原味时,当圆明园的废墟上将要举办庙会时,当祖国的名胜古迹借《阿凡达》来打开市场时……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渐渐在儿女的迷失中找不到回家的路,令人扼腕叹息,心痛不已。
  请以“文化魂·中国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字数800字以上。

  3、(地域文化)江南,江南,烟雨江南,诗意江南。这是一个盛产才子佳人的净土,这是一个流传千古风流韵事的地域,这是一个烟雨朦胧、柔美诗意的世外桃源……怎样才能无限接近心里的那个江南?
  当然,每个人心中还有一个铁马秋风的漠北,一个阳刚大气,争江山夺美人的北国……温柔与刚猛,精致与恢宏,都是生命的选择。
  请以“我心中的江南(或北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内容真实,有文化底蕴。

三、小学组
  1、(经典文化)读经有什么好处呢?圣严法师认为读经有六大功能:可明心、解义、修定、弘法、护法,以及超渡与祈福。读经不仅可以成长自我,还能发挥教化、弘法的功能。你读过经么?你听别人读过么?你想读经么?梦中是否前世就熟悉那些文字与音韵?
  请以“读经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实写,可以虚写。字数不限,文体不限。

  2、(成长文化)人的生命总要成长,成长的拐杖就是父母。太小的时候我们需要它,但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去掉拐杖的过程,从心理上去掉,才能自强。
  请以“我一个人的那些时光”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有情节、有趣味、有创意。

  3、(励志文化)中国俗语中也有大量歌颂立志的警句,如“有志者事竟成”;“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人穷不可志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这些自然都是催人奋进的名言隽语,永远值得我们回味,并以之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有志向才有未来。
     至于文人骚客,歌颂立志的诗歌更是不可胜数。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陶渊明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李世明的“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白居易的“怜君头早白,其志竟不衰”,杜甫的“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陆游的“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猛犹能作鬼雄”,苏轼的“回狂澜于既倒,支大夏于将倾”等等,这些诗文为中华民族儿女树立凌云壮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请以“唱响未来”“我的志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7-06-10
第11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试题


   注:“文化作文”新理念借助大赛形式推向全国,这是时代的选择。新理念融入小、初、高大赛试题,命制理由,命题解读三个环节。希望参加大赛的学校教师全部看完,从而加深对“文化作文”的正解。
  教师或教育研究机构,可借助试题、命制理由、命题解读三者,感知民间文化良知对教育的思考,对文化的构建,对未来的责任。
  鸣谢:本届大赛试题的命制、审阅、修订、校对等得到部分作家、教授、教研员、特级教师、各地名师等支持,特此致谢!


一、高中组
1.(文化共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罗素曾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汤一介说:“文明共存才是人类的出路,世界应该和而不同。如果每个文化都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普遍的东西,才能如此。”
  从世界历史来看,欧洲基督教和西亚伊斯兰教的兴起带来了西半球的“东征”与“圣战”,以神和善的名义,对异教徒进行杀戮。而中国却奇迹般地呈现道教、儒教、佛教、回教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层面各种神教与巫教的共存状态,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贡献的永恒价值:包容,才能前进。包容呈现了一种文化的民主状态,让民众在对比中认识不同文化的优劣,进而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精神信仰与人生追求。
  所以,如果仅从文化的共生来看,中国文化民主的本质对应了封建“家天下”的专制,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这种文明生态,是历史学家们忽略掉的中国历史和社会文化的优质基因。
  所以中国人享受的精神自由在全世界是最大的(文革除外),他们灵魂的富裕程度,使他们诗意地栖居于朝廷或市井,山间或寺庙,耕读或商贾,渔樵或庙堂,在职业、生存或政治之外,他们优雅地丰满着生命的轨迹。

你感受过多文化共存么?请根据你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任选材料的一个方面,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命制理由:
  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每种文化都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美国《外交事务》杂志1993曾发表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亨廷顿指出“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对西方文明构成威胁”。这种观点本身,就将各种文明推上了“对立”状态,而不是共生状态,这源于亨廷顿成长的文化生态:他没有享受各种文明共生的美妙之境。
  共生共存,是一种碰撞与交融。比如佛教与儒道的碰撞:华严宗将儒教道教纳入佛教思想体系,以《周易》的元、亨、利、贞“四德”配佛教的常、乐、我、净“四德”,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家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五戒”。这将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规范与儒道的德性、德行等同起来。
  单看佛教与道教的碰撞:从文脉看,佛教来华之时因两教有相同之处,佛教被认为是黄老道术的一种,人们往往把黄老与浮屠并提。在漫长的文化交融中,佛教对道教的思想和方法大量容纳和吸收。天台宗二祖慧思的《誓原文》中甚至有“誓原入山学神仙,得长命力求佛道”的说法,天台智者大师的“止观学说”对道教丹法的融摄也是显而易见。
  这是中国文化的智慧:共生共存,交融多赢。所以元蒙被同化了,满清被汉化了,四夷咸服,形成了以汉文化为核心价值的东亚文化圈,此皆源于我们“固本”而开放的文化格局。面对西方文明冲击,张之洞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应对之策,“体”不可弃。所以习主席提倡继承“民族文化的基因”的讲话,引来全国一片热议。
  历史而言,我们走过了对外全盘苏化和对内文化革命的曲折与教训;目前而言,中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在大中华这一背景下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世界而言,无论“韩流”还是“日流”“西流”等外来文化,既可看成一种入侵以警醒,也可看成交融以抓住机遇。高中生应该观察民族文化生态,思考文化的承传与融合,以及文化创新和文化共存问题。

  亨廷顿如果生于中国,他的书名可能就改成了《文明的共存》,而不是冲突。
  但你们可以成为未来的亨廷顿,所以世界的明天,在你们手中!中华文化复兴,在你们肩上。
  试题具有思辨性,符合目前高考作文试题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考查的特点。引导考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2.(文化纠偏)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4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师大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这一消息,在海内外媒体上广为传播。其实,习近平讲这话是意有所指,因为2010年江苏中学课本曾删了《孔雀东南飞》等名篇,今年上海小学一年级课本也遭遇过删古诗风波。家长和社会人士担心,减负拿古诗词开刀的做法,会给师生传递“古诗词不重要”的错误信号,令年轻一代与传统之间的断裂更加严重。
  那个“古代经典”里有怎样的“中国味”呢?数以万计流传于后世的唐诗宋词,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散文名篇,微言大义字字珠玑的文言精品,可以读出政治家的人生抱负和济世热忱、才子佳人的文学造诣与浪漫情怀,可以读出如何做人、如何为学的基本要义,可以读出古人精致的生命体验、修身养性的契阔境界。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书写你对文化自卑自残和自信自强的思考和认知(当然也包括你对教材文化味的感受),题目自拟,但文体必须用小小说、戏剧或叙事散文——即你思考和认知的结果,通过生活化场景、人景、物景、事景来呈现。

  提醒:文化价值观通过文学的手法来表现,就是“文化作文”。“文化作文”的生活化呈现已经成为考场作文的发展主流之一。生活化文体,其文学性是成功的基础。因此,怎样提升小小说、戏剧或叙事散文的文采与艺术,是所有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否则,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记叙文,就没有多大区别了。

  命制理由:
  文化的长河滔滔而来。
  不论是代代相传至今的还是有所改变的礼节、习俗、语言、文字、艺术、饮食,都渐渐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群体记忆的一部分。在时间的筛选下,大浪淘沙,留下文化的精髓继续传承下去。
  但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国人的背离乃至损弃。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人急于找到一种救亡图存的途径,许多文化精英和政治精英都浮躁地否定传统,破坏自己的精神传承,掘断自己的文化根脉,学欧洲,学苏联,学美国,学日本,“舶来文化”成了一种文化时尚。中国成为文化流浪儿,不断向列强乞食文化垃圾,最终自己的文化个性日渐消弭,民族的精神家园日益荒芜。
时至今日,传统文化遭到遗弃,整个社会价值混乱。道德危机,人心危机,生态危机,无不令国人痛首,甚至令世界侧目。不能不说,这是百多年以来自我文化摧毁的惨痛代价和必然恶果。
  文化摧残,我们的教材最激进:
  在台湾,国文中古文比例占65%2005年古文比例下降到45%,另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国学概要》两书辅助。在香港,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比例是64。而大陆中学课本里的文言文比例少得可怜,国学水平,港台学生普遍强于内地学生。 

  大陆语文教材的“去中国化”程度,远远高于台独时期的台湾。远超做了一百年英国殖民地的香港。这是何等的讽刺!
  习主席“去中国化”几个字悲愤而有力,不仅是对教材的愤怒,更是对近百年来一切对传统文化基因所作破坏的一切运动和行为发出的谴责和严正声讨,中国文化迎来了正能量。
  “文化作文”十大新理念之三大根基为:经典、游学、悟化。经典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每个人生命的底色。习主席对经典的讲话,既是对文化的维护,也是对“文化作文”的认可与勉励。
  文体上本题规定用小小说、戏剧或叙事散文,是着眼于当今全国“文化作文”发展中存在的偏差:对生活文化理解不足。不懂得选择生活中蕴含文化意义的场景、物景、人景、事景来表达对命题的文化思考,从而通过文学的方式揭示文化内涵。
  大赛组委会意图通过这样的命题,提醒和引导“文化作文”从文脉的积累走向文化的生活透视,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江苏、浙江等省市近年来高考作文阅卷场已经释放出相应的风向标。
  而展示生活文化最文学和最考场的文体,自然是小小说、戏剧、叙事散文。
  命制该题,其目的:一是希望大家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二是希望同学们切切实实树立起对于中国文化纠偏的意识,从而自觉地担负起传承、弘扬的重任。

3.(文化憧憬)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李克强总理利用外交出访机会,在中东欧和非洲等,大力推销高铁,外界誉为“高铁推销员”。
以中国为圆心,向欧洲、美洲、南亚划出四条漂亮的弧线:欧亚高铁、中亚高铁、中俄加美高铁和泛亚高铁。其中有两条通向欧洲,这是中国梦的彩虹。
  如此,除澳洲之外,全球跨洲际高速铁路全部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央之国”。
  这绝对是中华民族最美丽的梦想之一,并带来我们很多未来的猜想:随高铁带出去的,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是中国产品还是中国文化呢?如果都有,你觉得那时会有哪些影响世界的中国产品和中国文化?这里面,会有你或你团队的专利么?如果有,那会是什么?
  请用文学的方式,任选一个点,把这个未来描述给大家。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鼓励创新。


  补充阅读:高铁战略
  中亚高铁:与古老的“丝绸之路”重合,取道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经过伊朗,再到土耳其,最后抵达德国。
  欧亚高铁:从伦敦出发,经巴黎、柏林、华沙、基辅,过莫斯科后分成两支,一支入哈萨克斯坦到中国新疆,另一支遥指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之后进入中国境内的满洲里。
  泛亚铁路:是覆盖东南亚地区的高铁网络。从昆明出发,途经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最后抵达新加坡。
中俄加美高铁:从东北出发,经西伯利亚、白令海峡、阿拉斯加、加拿大,最后到达美国。
  四条高铁战略如果能够实施,将会变成以中国为圆心,向世界划出多条半径:中亚高铁可由伊朗,经伊拉克、叙利亚、埃及进入非洲大陆,从而连接未来的非洲高铁。中俄加美高铁可从美国经墨西哥、巴拿马,过中美洲进入哥伦比亚、秘鲁、巴西等南美洲国家,从而形成美洲高铁大通道。




图片:高铁.jpg[删除]


  命制理由
  中国有影响世界的幻想小说,但没有优秀的科幻作品。高铁集成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是中国向世界推出的高科技产品,我们希望本题能让同学们产生根植于科学真理的想象作品。
  当然,本题的意图与范围不仅仅如此。
  “文化作文”九大底蕴中,唯“科学底蕴”很少有优秀作品。希望本题能开启“文化作文”的另一扇窗户,那就是基于逻辑与科技的想象力,纠正大家对文化的偏差或窄视,同时再次提醒大家:“文化作文”是全学科文化素养的结果。
  所以千万不要用历史角落里窄化的几个名人或散落的几句名言,当成“文化作文”的全部。那仅仅是你当前低下的文化素养产生的落后的“文化作文”观。
  高铁是中国的名片。中国高铁的特色是技术领先(综合技术超越日德法)、成本低廉、运营丰富,这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三大利器。
  欧亚高铁是中国的机遇,欧洲很多铁路老化陈旧,需要更新,除了法国和德国以外,基本都落后中国。向欧洲成套输出高铁设备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在欧洲,德国和法国是中国高铁的竞争对手,不过这两个国家没有中国融资能力强,设备价格也比中国高铁贵。
  在南亚的竞争中,日本专家建议“即使零元中标也应该拿下订单”,表现了日企的忧虑与焦躁。其实中国企业的高铁建设成本仅相当于日本的一半,工期也短,且地理上与东亚直接相接。
  该题的命制,可上接2011年第八届大赛关于动车事件的文化思辨一题,感受我们的文化预见力和洞悉力,并开启我们关于文化高铁的想象大通道。

  再过20年,你们将领导这个世界,成为中华土地上的掌舵人。你们今天的想象,20年后再来印证:你们为未来的中国贡献了什么?20年后的今天,你还能再幻想新的20年后么?
  或者,你们会给那时的高中生,以新的20年的想象空间么?
  请把这份对国家未来的想象力,以20年为时段,不断地传递下去,中国的未来才能让每个人看到。
  希望的曙光,正跳跃在高铁的减速玻璃窗和伸向四面八方的电缆臂上。
  无砟轨道,连接着未来。

  高中组命题解读
  中国味是什么味?中国味在哪里?
  中国味储存在经典里,靠汉字的点横竖撇捺,保鲜了五千年。
  《诗经》、《尚书》开启诗文先河,这两种形式,成为一荤一素的文化味蕾。无论诗歌衍生多少品种,无论词还是曲,古风还是律诗,楚辞还是汉赋,是清甜还是麻辣,酸咸还是原味,我们在抑扬顿挫中感知悠远与雄浑,冲淡与旷达,婉约与沉郁,清幽与工丽……

  文化味域的宽广,让东西南北56个民族个性鲜明,文采斐然。
  所以,我们第一个试题是“文化共存”,文化的冲突不必然是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相反,两种文化可能吸取对方后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完善。
  这才是尊重、自由、民主、平等、尊严、自信!
  这样一种包容的文明,在中国存续了三千年时光。这样伟大的文化生态,我们竟然忘记向世界推销:前苏联的赤色革命,当今欧美的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等,他们的文化底子有这样的胸襟与格局么?我们的国家战略,应该拿出这样的价值观,去树立中国人宽容、民主、尊重、文明、和平的国际形象。
  我们在国际社会没有多少话语权,不是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有问题:我们忘记了祖宗留下的智慧。所以第二个试题希望我们这一代或几代,看看前几代走过的坑爹坑爷的路,他们虽然是我们的爷辈祖辈,但相对他们的爷和祖,他们是不肖之子孙,是中国文化的刽子手或帮凶。
  我们是文化暴徒的后代,我们必须为祖辈们赎罪!
  因为他们,我们的精神才由贵族降为奴隶,我们的灵魂才迫切地想移民国外。我们用尽一生的青春,在英语的崎岖路上折腾,只为一张他国的精神绿卡!
  所以习主席愤怒谴责“去中国化”行径!
  文化纠偏,是文化自救必须的功课,因为我们已经觉醒。
  一个觉醒的民族,必然是有梦的民族。第三题的文化憧憬,让我们基于今天的成就去想象未来,并思考在这样的民族盛况中,每个人该有怎样的贡献?
  这样的想象,应该永远延续下去。
  它们是分解或分段的中国梦!
  除内容外,试题特别结合当前部分教育者对“文化作文”的错误认知进行纠偏:部分课题学校或其他非课题学校在参加“文化作文”大赛时,老师对“文化作文”的理解很局限,以为“文化作文”就是几个名人、几部名著、几个历史事件、几句名言、几句文采,这样狭隘地理解文化和“文化作文”,给他们自己和学生以及“文化作文”新理念的普及都带来不小的危害。
文化是一种积累,所以五千年风云尽可入文。文化是一种生活,所以960万平方公里的生存状态尽可成章。文化是一种思考,所以古今中外的思辨认知都是写作财富。

  所以在形式上,第二题规定用呈现生活化的文体来展示文化认知,与部分省市高考考场新动态结合,实现“文化作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结合的理念。同时也破除部分人将“文化作文”等同文化散文的错误认识。
所以在理解上,第三题希望通过“科学底蕴”来提醒大家“文化作文”有九种底蕴形态(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思想底蕴、情感底蕴、生活底蕴、科学底蕴),并懂得“文化作文”的文化素养是全学科努力的结果。而语文,仅仅是在文学的呈现形式上起关键作用而已。
  所以,“文化作文”是一所学校赋予学生所有文化素养的反映。而文学性是“文化作文”内在特征之一,是作文的文脉基因。
  文学性与文化的结合,才使“文化作文”形神兼备,气宇轩昂,独步杏坛,笑傲世界。


二、初中组
1.(文化消亡)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福州市乌龙江畔胪雷村陈氏祠堂,迄今已有730年历史,在当地拥有显赫地位。陈氏家族奉行耕读传家,历经九世,人丁兴旺,走出无数知名“乡贤”。当代最著名者应属数学家陈景润。
  不过,这个承载着家族悠久历史的祠堂,正四面楚歌,随时面临被拆迁的危险,现在它已是一座被废墟围困的孤楼。“也就一年的时间,记忆中的童年没有了。”年轻村民陈少辉呆立在陈氏祠堂前,说话声音低沉,走路时也尽量蹑手蹑脚,生怕惊扰了那些摆设在祠堂里的先祖。
  作家梁鸿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的样态已经沦陷,整个村庄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文化样态上,都处于坍塌和被抛弃的状态,已成文化废墟。

  不仅乡间,在城市延续了数百年的许多活文化,也在消逝。
  请以“正在消逝的 ”为题,或描述你记忆中某一文化遗产的场面与情趣;或阐述你对某一文化遗产日渐消逝的忧思,呼吁对文化的保护;或想象某一文化遗产消逝后的场景,或得到延续的盛况等。


  命制理由:
  在与国际强势文化的交流中,我们能否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能否既汲取对方营养,又能继承发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
  其实这样追问的基础是:我们能否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西方坚船利舰打开大清的海防,我们便开启了文化的自卑模式。不断的战争失败,我们进档为文化自残模式。直到甲午,直到五四,我们终于大张旗鼓地破坏自己的文化,践踏祖宗的智慧,并把这一切视为一种优秀传统,把破坏者尊为英雄,树为榜样,一代代破坏下去。
  最后,我们革文化的命,迎来无知者无畏的群盲状态。
  文化进入休克模式……

  无论物质文明也罢,非物质文明也罢,作为传统文化精华,都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智慧。
  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事情,也应该是包括我们广大学生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命制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文化,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观照社会生活,唤起他们对文化遗产消逝的忧思,思考应该为保护文化做点什么。

  让我们开启文化的拯救模式……

2.(文化导向)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在的媒体真可谓开放搞活了,娱乐节目,压倒一切。不要说地方台的“中国好声音”、“快乐向前冲”、“我是大明星”、“男生女生向前冲”、“男女生GO”、“活力大冲关”、“智勇大冲关”、“冲关我最棒”、“闯关上梁山”、“全家一起上”等节目,就是中央电视台也不惜占用相当大的资源搞起了“星光大道”、“黄金一百秒”等节目。
  文化搭台的目的,是经济唱戏,赚足眼球,赚足金钱。
  这些节目,很容易给公众这样一个误导:只要把歌唱好,把游戏做好,就能又出名又大把赚钞票。
  请根据以上材料,从娱乐文化节目的目的和导向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在比较中进行评说,可以在反思中进行呼吁,可以在期待中进行憧憬,可以在现实中进行描写……

  命制理由: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与体现。
  改革开放30年来,各地举办的文化节、经济论坛、祭拜大典及各特色活动,运用最多的一句宣传口号或理念便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在此强大理念的作用下,我国五千年优秀文化沦为经济的附属品,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工具,以一种“模式化”的力量促进各地经济快速增长。
  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文化就这样作为服务于经济的“手段”,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这是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一种误解,在注重提升软实力的今天,必须扭转这一观念,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囿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旧认识,我们难以摆正文化的位置,无法赋予中国产品高品质的文化附加值,更难以提升在国际竞争上的竞争力。
  命制该题,一是希望大家认识到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变化;二是希望同学们能够理性地看待娱乐文化,提升品位,追求崇高;三是希望同学们不要痴迷于此,忘掉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脚踏实地,绝不能让自己的灵魂成为了娱乐对象;四是希望影视媒体的节目安排除了发挥好娱乐功能外,更应多策划提升国人文化素养的节目,而不是“低俗文化”满天下。

3.(传统文化)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针对初中生提出了如下要求:
  初中阶段,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等。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纲要》在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里规定: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进入中考高考了。
  看了《纲要》你想到什么?对传统文化你有怎样的认知?有哪些传统文化你喜欢并有过亲密接触?哪些是你的强项,哪些是你的弱项?有怎样的故事?对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考场有什么想法?请以“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命制理由
  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终于以官方形式定格为学生的生命底色,我们喜极而泣的同时,也为迟到的教育正气而叫屈。
这仅仅是第一步,因为教材本身较低的文化含量还没有得到纠正,《纲要》作为一种指导性文件,对传统文化的执行还需要行政监督。
  但这已经够了,这一代迎来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甘露琼浆,生命的底座印上了民族文化的胎记。
  篆、隶、草、行、楷在宣纸上飞舞;宫、商、角、徵、羽在琴弦上滴落;唱、念、做、打、舞在音阶里演绎;勾、皴、擦、染、点在水墨上构图;抑、扬、顿、挫在韵律里悠远……

  还有那些历史、民俗、礼仪、诸子等等,让这一代人的想象激情而诗意,厚重而轻盈,遥远而切近。
  这是新中国教育苏化西化折腾60多年来第一次找到自己,这样的转身,悲壮而宏丽。

  所以,需要这一代人,用他们的文字,抒写教育好声音。
  为适应文化的宽度深度,试题采用了话题形式。
  希望借这个话题,打开你们灵魂的大门,把文化的生旦净末丑,都融成你们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让未来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揣着自己的文化身份证,亮给世界。
  身份证背景上绘着的传统文化图腾,叫中华。

  初中组命题解读
  初中正是开花的季节。
  阅读的范围自然应该在历史与现实,文字与生活之间展开。
  扎根历史,所以第三题是传统文化。
  关注现实,所以第二题是时尚文化。
  面对未来,所以第一题是救赎文化。
  有了传统的根基,自然会培养出文化思辨力,懂得审视各种文化现象。所以传统与时尚的试题组合,其实是一种古今思辨的考量。
  有一种文化叫传承,还有一种文化叫废墟。
  当你们不能与废墟对话,就意味着文明在这一代中断。
  所以寻找废墟,寻找即将成为废墟或即将消失的物质与非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悲壮的文化行为。
  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民族长久的集体记忆,寻找是以另一种方式与消失的文化告别,献上我们无奈而懵懂的目光。
  是的,寻找是代你们爷辈祖辈赎罪的痛苦仪式。经历与文化的死别,你们才升腾起捍卫文化的决心。
  开花的青春,本不应该有这样凄凉的灰色。但你们别无选择,先辈们留给你们这样一个现实,你们只有接受并努力拯救。
  值得幸运的是,你们这一代开始了传统文化的洗礼,生命里有了中国文化特征,是百年来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试题形式上,涉及命题、材料、话题三种形式,因为全国中考仍然是以这三种形式为主。
  把生命的根扎进传统文化的土壤,再吸收其他文化营养,在思辨中剪掉生命的旁枝,青春的花朵会开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香远益清。


三、小学组
  1.(文化经典)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经典语句。
  在亲近古代经典文化,阅读唐诗宋词元曲中,也许你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也许你把“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请你把它们作为自己座右铭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等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请以“我的座右铭”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命制理由:
  座右铭其实是一个小小要求或追求,像一棵草,摇曳着你生命的春天。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座右铭是“永远说实话”。因为一次做到容易,一生做到特难。
  本题把座右铭指向古典诗文中的名句,是一种雅趣。
  经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中考高考之后,将伴随你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次考试。
  《小学生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习主席关于经典的讲话后,部分教材又加大了古诗文数量。

  本题是对积累的人生运用。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世界文化的典范。“腹有诗书气自华。”小学生阅读古代优秀诗词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积累中才能内化为能力。因此,阅读背诵古代诗词不仅对于写作、说话很有必要,而且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陶冶情操、提升人格修养都有积极作用。
  古诗文座右铭,伴随你们的不仅是价值提醒,还有经典传承、文化延续、生命成长。

  2.(文化情感)中国古老的文字里有花开的声音,它像尘埃,穿越时空,散落在节日、名著、文物上;它如空气,充斥于风俗、传统、礼仪之中;它如音乐,弹奏在衣着、情态、乡音里;它若春风,吹拂在自然、社会、哲学间……文化的星空,绚丽多姿,触手微温。
  诵读汉字,可以在音韵中解码蕴藏在古老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焐热”汉字,就能品尝千年文化琼浆,“吻醒”汉字,就能体味它们背后的悠远故事……
  读透汉字背后的思想情感,你就能体会到作者滚热的生命与激情。围绕“感受汉字的温度”为主要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可以实写,可以虚写。字数不限,文体不限。


  命制理由
  汉字正在怒放,并嵌进小学生的生命。
  触摸汉字,是把思维定格在字上,还是投射到汉字背后的意义上?汉字其实只是一个符号,符号本身中性,它指向的意义才是我们的目标。
  所以,热爱汉字,不是笔划本身,而是汉字作为载体,它传承的意义。
  通过汉字认识世界,同时将世界转换为汉字,这就是文化。
  汉字的温度,来自一个民族的精神、情感、胸襟,来自平平仄仄的诗歌,来自珠圆玉润的节奏,来自跌宕起伏的含蓄。
  汉字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符号”,更是一种有情感、有故事、有传说、有温度的文化和历史,学生们在与这些“有温度”的历史文化的交流对话当中,建构起对于汉字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
  当然,你们也要知道汉字能够活到今天,其实也有许多危险的经历:
  “五四”新文化运动曾提出“废灭汉字”。1923年赵元任提出国语罗马字,1929年瞿秋白提出拉丁化新文字。周辨明、林语堂、许锡五等也都提出了各自的罗马字拼音方案。

  钱玄同的《汉字革命!》、蔡元培的《汉字改革说》、黎锦熙的《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的研究》等文章提倡学习西方的拼音文字。
  清华大学校长傅斯年斩钉截铁地说:“中国人知识普及的阻碍物多得很,但是最祸害的,只有两条:第一是死人的话给活人用,第二是初民笨重的文字保持在现代生活的社会里。”
  鲁迅在《关于新文字》里愤怒道:“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所以,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那是一个文化自卑的时代,那样一个环境里也有文化大师的真知灼见。闻一多《论振兴国学》一文明确主张:“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文字是也。文字者,文明之所寄,而国粹之所凭也。”
  百岁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越南文字拼音化之后,头戴帽子,脚穿鞋子,很滑稽。”
  你看,差一点你们这一代人就失去了与汉字的亲密接触。
  天佑中华!天佑汉字!

  命制本题,希望你们能够热爱汉字,并能从汉字里感受民族文化精神。

3.(文化教养)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作家的故事让我们深思。
  梁晓声说,一次在法国,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着外交部的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飘着雨,前边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断地从后窗看着我们的车。车轮滚起的尘土扑向我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我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下来了,下来一位先生,对我们的司机嘀咕了几句,然后回到车上,把车靠边,让我们先过。

  我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他说,“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边,这不公平!”而且他还说,“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梁晓声说,就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阅读以上材料后,围绕“爸爸(或妈妈)这样教育我”为主要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命制理由
  教养成为社会热词。教养是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道德水准,对人来说“教养”就是可以让旁人见其人而知其父母的一些行为特征。因此中国人把教养首先叫做家教。
  从文脉上,家风门风族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名片。
  门当户对,不仅仅是财富,更是指教养给孩子打下的生命品性。
  所以,家规是养成良好素质的第一氛围。可惜我们只能在历史文献或古装戏中才能够看到。
  古时败坏家风要承担责任,做父母的也要在宗庙祠堂向列祖列宗忏悔谢罪。性质严重者,还要受到家族处罚。
  这样多层次的行为和道德规范,加上从小父母赋予的习惯养成,才成就了一个人的气质教养,成就了一个群体的文明程度。
  恢复这样的家教或使之成为社会规则,至少需要百年以上的努力。
  因为社会精英在延续上的中断和传统道德的式微,我们享受的优质家教,已经越来越少了。
  该题希望唤醒你们的教养意识,做一个有追求又受人尊敬的人。

4.(作话训练)请以“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写自然与人文之景、可以叙生活与成长之事、可以描文化与自然之物等,用你的话来表达你对自己或周围生活及各种文化的观察、认识与情感。不低于400字。

  命制理由
  “文化作文”理论认为:作文的童年,叫“作话”。
  小学低段或中段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游古镇或科技馆,他们能感受民族文化与科技文化,但他们无法作出文章来。
他们只能作出话来。
  用儿童的词汇和思维,粗浅地表达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就是“作话”。如果我们一定要把它称为作文章,那是欺骗孩子。这种欺骗一旦刻入稚嫩的大脑,会造成对孩子写作成长的伤害。
  其实这种悲惨骗局,从苏化教育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
  说话就是写文章。这观点可以针对文化人讲,因为他的话是经过文学训练后自然吟成。
  换一个角色来说,泼妇的话只能叫泼话,但不叫出口成章。
  把写作低俗化到尘土之下,是反智反文化的恶果。
  中低段同学,可以用“作话”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文化记忆或生命感受。
  既然是“作话”,就不等同于说话,说话可以随意,但“作话”就要用有限的词语和生活化句式,结合文章的特点来作。
  这个过程,就是向作文成长的努力。
  文,是文气、文雅、文思、文采、文辞、文饰……文章就是要用语言章法逻辑修辞等作出这些东西来,所以是一门学问,简称文学。

  告诉学生作文真相,是教学道德。
  “作话”是白话教学现阶段特有的产物。古代教学一开始,就是音韵对仗作句,然后自然成诗。7岁和70岁作出的诗,形态是一样的,只是高低之别。

  所以,背诵记忆与训练内化,让儿童语言转换成文章语言,是古代教学的精髓。
  不过今天的我们,至少在白话及白话教学走向成熟之前,无法享受古代教学的高效与直接。
  那就先“作话”吧,努力寻找由“作话”进入作文的捷径。
  再通过“文化教学”,直接将同学们导入文化创作的绿色通道,这是我们的实践和追求。
  命制本题,一是让中低段同学有话可写,二是展示关于学生写作成长的正见。半开放的命题,让不同层次的同学,有各自精彩的呈现。
  下次上课前记得告诉低段的孩子们:今天上“作话”课!注意不是说话课,说话是生活中自然习成,不需要课堂专门训练。
  而文章是模仿的范本,要尽快用雅语代替口语,完成作文的蜕变与升华。

  小学组命题理由
  无论是座右铭还是汉字的温度,试题的触角都扎进中国文化土壤。
  这是文化胎记的生长过程。
  感慨古代教育,从蒙学到小学,从三、百、千到《四书》、《五经》,全国统一教材,其经典与达到的高度,全世界无出其右。
  全是名家智慧呀:《三字经》出自宋末大学问家王应麟之手,清代章太炎对其做过改编和补充。三字成句,句句押韵,达到“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的目标。《千字文》为南北朝天才侍郎周兴嗣一夜吟成,四言押韵,共 250句,无一复字,传世1500年,无一字修改,成为世界教材史上的奇迹。它文笔优美,辞藻华丽,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无法望其项背。

  除此之外,一些著名学者如秦代李斯、汉代司马相如、宋代朱熹、吕本中、吕祖谦、程端蒙等,亲自编撰,极大提高了蒙学教材的地位与质量。
  《四书》、《五经》的作者,则有孔子、孟子、文王姬昌、曾参、子思等,全是缔造和影响中国文化元典的大学者。
  对比当今教材,无一真名家真名士之作。连蒙学“微言大意”和“博大精深”的编写原则,从新中国苏化教材开始,已中断60多年。

  那根文化的脐带就在身边,是该续上的时候了。
  有了这根脐带,再从家庭成长的角度看教养。
  于是,家教成为经典转化为生活的第一处磁场,接着是教室和校园,磁化你们的生命。
  如果家教缺失,你们将失去最美好的养正时期。
  小学组试题试图让你们的灵魂从文化的土壤生根、发芽、拔节、开花。
  这样,你们的生命才有温度和活力,理想和荣誉,责任与成就。
  但你们稚嫩的触角有一个成长过程,所以“作话”训练让你们懂得:你们终究要丢掉俗语的表达,进入到文人雅士的行列,成为文章语言的继承者与使用者。
  那时,你们才真正掌握了汉语,才能细腻感知到汉字的温暖。

四、主题金题(基因改造:科技创新,构建未来)不分学段,均可写作。
  
  
主题语:基因改造:科技创新,构建未来
  试 题: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1、走进中国:英国人罗伯特·坦普尔(Robert Temple)在《中国的天才》一书的前言《西方欠中国的债》写道:“历史上一个不为人知的最大的秘密,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代世界,乃是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结合的产物,现代世界以之为基础的发明和发现,可能多半来自中国。但是这个事实却不为世人所知,对此,中国人和西方人同样地无知。从十七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之后,中国人被西方的技术所震惊,犯了对自己成就的健忘症。”
  自然科学统计资料表明:世界科技史中的中国比重:公元前6世纪之前为57.4%;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为50% ;公元前1世纪到400年为62%;公元401年到1000年为71%;公元1001年到1500年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大科技成就有300多项,其中175项在中国。
  英国学者李约瑟及其同仁断言:“最大之一的历史未解之谜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代世界’乃中国与西方因素之综合体。现代世界立于其上的基础科技,可能大部分都来自历史中国。”(Bobert Temple: the Genius of China, pp9.) 玛里奥·普拉兹指出:“一种杂交现象,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是两种不同文明的人工授胎。它们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品种。”
  西方在培根(1561-1621)倡导“观察和实验”的科学方法论之后,开始发展出基于实证方法的现代科学。明末的中国,也有了实证方法的萌芽。徐光启(1562-1633)就是一个代表,他的主张: “深伦理,明著教,精择人,审造器,随时测验,追合于天。”可比培根。
  2、走进欧洲:在欧洲启蒙时代,中国成为“民主、理性、平等、人权和无神论”等理念的故乡。美国汉学家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指出,中国文化在17-18世纪的法国导致了“精神的革命”,“使得整个西方世界逐渐地再次朝向了东方,走向了民主”。“孔子哲学”甚至对“美国民主思想之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杰斐逊的治国思想受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普遍实行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根据人的才能而非名望来挑选官员”等,皆源于儒学。伏尔泰对中华文明全面赞美:“只有中国是世界上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人类智能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来”……叹息“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3、中国发展:我国首批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发布。国防科工局29日公布我国首批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包括北京、上海、哈尔滨、兰州、银川、克拉玛依和昆仑山天池、云南鲁甸灾区、辽宁营口港、山西宁武矿区等地。该批图像纹理清晰分明。北京西直门高分图像看得清路口斑马线,辨得出大车小车。
  4、世界科技:人类一小步:3D 打印机走进太空。Elon Musk 不经意间又创造了历史,他执掌的SpaceX 公司近日又成功完成了一次飞船发射,飞船里载着一位特殊的“旅客”——3D 打印机,这是首台进入太空的3D 打印机,也可以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离地空间的制造装置,设计者为Made In Space 公司。
看到这,你可能会第一时间联想到红色警戒、帝国时代、魔兽争霸,因为在这些游戏里,玩家正是通过建设一栋栋建筑,来完成整个系统的搭建。当然,这台3D 打印机还远远做不到这些,它只能使用塑料材质。
  5、科技憧憬:中科院预测未来10年,世界可能发生22个重大科技事件。分别是:
“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是否存在将得到确认、中微子振荡实验有望加快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暗物质粒子探测和研究可能取得突破、量子信息技术将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和基础、人脑神经连接线路图有望绘出、光合作用及“人造叶绿体”将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人-机-物三元融合将促进信息服务进入普惠计算时代、未来电网将实现从交流向直流的重大变革、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实现平价上网、深层地热能将成为主要可再生能源之一、石墨烯将成为“后硅时代”新潜力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将引发产业全面变革、基于干细胞的新的生命繁衍方式将会出现、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技术将取得突破、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干预与治疗有望实现、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科技将创造新一代农业生物品种、合成生物体将革新工业生物制造、青藏高原未来地球系统研究将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突破点、国际空间计划加速基本科学问题和空间技术的重大突破、深海探测新纪元即将到来。
  科学技术从人类诞生时就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与想象。百年后的世界和人类生活会怎样?中国文化土壤能否适应现代科技?未来文明中国有多大的贡献么?从清代开始落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后以惊人的速度追赶世界,能否重新夺回科技桂冠?你发现了生活中的科技运用了么?你对哪些科技感兴趣?你想在哪些方面进行科技创新,你的依据是什么?你怎样设想你的发明创造?你怎样理解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我们生活的文化空间,你觉得科学底蕴深厚么?适合你搞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实验么?你作过实验么?你发现过传统工艺,能用当代科学理论进行解释和改进么?
  请就以上角度,或围绕“基因改造:科技创新,建构未来”为话题,自选材料,文体不限,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1200字。

命制理由
  公元前212年祭神节狂欢夜后的清晨,罗马帝国的屠刀闪着微凉的阳光,划过西西里岛古希腊城邦叙拉古,这个“用黄金和大理石建造的最大、最美丽的希腊城市”消失了。
  罗马人抢走了财富、珍宝和艺术、文学、哲学、史学,却将数学及其它自然科学的精华抛弃在废墟和乱草之中。
  于是一个伟大的身躯倒下了,他叫阿基米德。世界第一次科技创新中心被罗马人毁灭在战火之中。
  于是,世界科技创新中心转移到东方,一个伟大的中央帝国,成为全世界向往的地方。
  它叫中国。
直到17世纪,一个叫康熙的帝王,利用王权阻塞了中国科技的前进。因为他想把科技关在皇宫,成为御用。
  上帝很无奈,摇摇头,把科技的花朵再次移到欧洲,插在文艺复兴的沃土上,用工业革命的蒸汽动力,把大清王朝远远地扔在历史的泥淖。
  然后让欧洲人用科技成果的坚船利炮,砸开大清的国门。历史学家说:上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直到过去100多年,上帝才改变态度。
  于是,中国有了载人航天器、高铁、北斗、水稻杂交、核电、船舶工程……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正稳步走向科技大国与强国。
  是的,上帝爱上了中国文化土壤中富含的仁爱、和平、民主、理性等元素,想在它的土地上培育出全世界最伟大想象力和智慧力的结晶:科技之花。
  将世界科技创新中心保持了一千多年的文明古国,它的文化土壤,怎会无法适应科技的成长?怎会需要用西方的文化黑土全部覆盖?
  中国文化重伦理,并不等于否认伦理以外的智慧与创造。所以儒学之外,有兵家、墨家、农家、法家、道家、医家、商家、阴阳家、辩论家、纵横家等诸多流派,丰富和照耀着中国文化的星空。
  但中国文化的科学基因也值得反思:三千年历史,科学精神与科学行为,科学逻辑与科学想象,有多少实证品质融入中国人的灵魂?从康熙年间开始的数百年“窒塞民智”,是否给我们的文化基因留下阴影?
  实用性、经验性、功利性等经验科学带来的短视与感性,重文轻技的传统思想,给我们这个民族多大的伤害?仕农工商的职业排名,让多少精英人才愿意投身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有多大的文化空间与群体氛围?
  所以,截取占据世界科技创新中心一千多年间的中国文化生态样本,审视其适合科技生长的元素,以此为基点,嫁接西方的实证科学精神,构建中国伦理人文与科学技术并重的文化品性。
  这样的基因修复与改造,需要上百年时间,考验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与耐性。
  无论多久,今天已经启航。
  此敬所有支持“文化作文”新理念和“文化作文”大赛,并一同坚守中国文化节操的教育人、文化人、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等。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7-06-10
12届全国大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试题


  一、高中组
  1、(生命底色)《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请以该句为材料,任选角度,任选文体,写一篇作文。

  命制理由
  乾隆诏书曰:“本朝文运昌明,英才备出,刘子壮、熊伯龙以后作者接踵,莫不根柢经史。”又曰:“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使士子沉潜于四书五经之书,阐明义理,发其精蕴,因以觇学力之浅深与器识之淳薄。”【1
  在传统文化热与国学热的时尚潮流下,需要冷静检阅我们对传统经典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穿上唐装、吟诵古典就完成文化传承。
  “学力之浅深”是你的后天努力,“器识之淳薄”是你的先天拥有,两者的结合,才是你今生的成就高低,所以一篇作文虽然文字不多,却考查了你目前的天赋值与情商值。
  至于“根柢经史”,意在牢记国家的文化记忆,传承民族价值观,做一个灵魂上的中国人。
  201454日,习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参加师生座谈会时引用了这句2500年前的名言。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
  儒家强调的“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 能研习“大学”,就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就要求君子之德的遵守、就开启着光明大道的修行。
  习主席青年节引用此语,意在告诉全国青年学生,应该去做一个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的成年人。
  以明德为原点,以不断升级的新民形象,实现至善的目标。这是“大人之学”的人生线条。
  命制此题,希望传递古老文脉的同时,让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成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注释
  【1.田启霖.八股文观止【M.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7.


2(文化思辨)阅读下列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记者:谈到中西文化的碰撞,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艾尔曼【1】:“西学中源”是指,有很多东西是从汉唐传到西域去的,如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都是通过阿拉伯传到西方,但西方人却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从中国来的。后来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只是以前没有注意。于是一些中国人提出,可以把他们再次恢复起来。比如钱大昕、戴震他们看了传教士的数学,发现这与中国的天文书等有关系。他们这种“恢复以前的”提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一方面,当新生事物来到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必然面临一个问题:中国人会接受吗?那么通过“西学中源”,接受起来就相对容易了。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的这条路径是走不通的,因此通过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来自中国,这种迂回的方式可以使改革的阻力变小。所以这个说法自明朝末年到乾隆时期一直很流行。到19世纪末,这种说法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是源于中国了。“democracy”(民主)是从《周礼》来的,“赛先生”和微积分也来自中国。到了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人们开始觉得中国的“西学中源”是没有道理的,认为中国自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西方的,这时观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日甲午战争是个转折点,之前很多人持有“西学中源”的观念,但之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什么都不如西方。“西学中源”的出现及变化都有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反映了中国的自信心以及后来这种自信心在遭受列强挫败之后突然丧失的历史过程。【2

  注释
  【1.本杰明·艾尔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双聘教授,同时还担任普林斯顿东亚研究项目主任,主要教学及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文化史(10001900)、中国科学史(16001930)、中华帝国晚期教育史(16001850)等。)
  【2.褚国飞.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据与科学——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艾尔曼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6月06日.

  命制理由
  你们应该知道历史的转折和变化,这是你们的权力。
  一个拥有地球上唯一延续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是怎样一夜之间,突然文明尽失,自信消亡,信仰几灭,以致今天的我们,还在承受这种文化自卑与断层的恶果?
  习近平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15周年期间,与澳门大学生们交流时说:“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要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确立文化自信,要从源头着力:我们是什么时候丢失这种文化自信,转而开始文化自残?了解这一点,我们对近代许多知识精英的思想和倡议,才会有更加精准的文化思辨与文化判断。
  也才知道:近、现代我们在文化丢失的道路上,经历了哪些残害自身文化的行为,并思考怎样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
  当然,通过了解历史转折时期的变化,也许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特质和走向,也有了更多思考,并懂得未来如何珍惜和爱护及改造自身文化,使之重发光芒。
  历史证明:一味苏化和西化,是走不通的死胡同。中华文明的大厦,不可能建筑在异质文化基础上。
  改革开放及东亚文化圈的现代化实践表明:中国的文化土壤能够建立起现代文明,中国文化能够完成自我改造和升级,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文化对接。
  这是你们的机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然是由你们来剪彩。

3(文化记忆)阅读下列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1)旧金山不同地区的围墙上近日出现“中国人别再来了”(NoMoreChinese)的涂鸦文字。“出现排华涂鸦”的信息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警觉,当地警方已展开调查,目前不能确定涂鸦何时出现,至少有5处发现此类信息。
  一名周姓华人女子所在的社区出现排华涂鸦,她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这种涂鸦以前从没见过,我们希望尽快找出幕后黑手。”“愤怒的亚洲人”博客上说,通过谷歌程序发现2个月前街头就已出现排华涂鸦。
  出现排华涂鸦的社区民众自发采取行动,把涂鸦第一个英文词语“No”去掉,变成“More Chinese(欢迎更多中国人来)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旧金山市人口约82万,其中华裔居民17万,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族裔群体。 【1
  (21882年,美国国会受理了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米勒(John F.Miller)提交排华法案,主张排华者的主要依据是:华人有诸多的恶习和偏见,不可能在生活上美国化,更不可能接受美国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标准;而且华工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同美国工人抢饭碗的紧张态势。18825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史上第一个限禁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谓的美国排华法案。
  排华法案在十年内禁止那些被雇佣为矿工的华人劳工进入美国,否则将遭到监禁或者驱逐。许多华人仅仅因为他们的种族而遭到残酷殴打。法案也影响到了已经在美国定居的华人。任何华人离开美国后想要再次进入美国必须要获得许可。而且法案剥夺了华人移民的美国公民权,从而使华人永久孤立。法案通过后,在美华人鲜有机会与家人重聚或是在他们的新家园开始家庭生活。【2
  1892年,美国国会立法把排华法案延长了十年,且新增许多歧视华人的条款;1902年再度立法延长所有排华法案十年;1904年,美国国会议决:排华法案永远有效……从1910年到1940年,设于今天在旧金山湾的天使岛国家公园的天使岛移民站作为华人移民的处理站。在那里30%的华人移民被遣返中国。
  尽管排华法案在二战中美同盟的背景下,即1943年废除,但在加州,华人禁止与白人通婚的规定直到1948年才被废止。而在其他州,类似法规仍在施行,直到1967年,美国最高法院一致裁决禁止跨种族通婚的法案违宪。
  在中国崛起的当下,美国主流社会开始认识到华人的重要性。2012618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对排华法案表达“遗憾”(regret)。请注意,不是“道歉”(apology)。相较而言——美国曾就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被关进集中营、武力推翻夏威夷土著王朝、黑奴制、印第安人不公平待遇等数个“历史罪孽”作出过国家道歉——那么,也就不难想见,此次所谓表示“遗憾”,其实远未达到国家道歉的程度。【3
  (31904年清朝甲辰恩科举考试“时务策”第5题为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美国禁止华人劳工法,禁止华人移民的苛刻条例已经颁布十年了,美国政府将决定是否废除或者延期。请应试者引用国际法知识,来驳斥美国的这个法律,保护我国在美侨民们的利益。
  试题表明清政府希望维护侨民权益的渴望。

  注释
  【1.旧金山街头出现排华涂鸦“中国人别来了”.转自凤凰网,《洛杉矶时报》N.2015-9-7.
  【2.排华法案J/OL. 百度百科.
  【3.美国就《排华法案》致歉J/OL.腾讯网,2012-6-20 第27期(今日话题·历史版).

  命制理由
  国弱民苦。虽然自由女神傲立在露天广场,但华人的痛苦却在自由女神的视野之外。
  1896年李鸿章访美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对该法案表达愤怒:“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这不是自由!”
  从18822012年,130年时间,直到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曾经的种族歧视与暴力侵害才摇动美国社会的良知,华人才完成了在美国社会形式上的尊严与平等。
  但第一则新闻却突现出美国国会的“遗憾”并没有将美国社会排华的文化基因彻底抹掉,这个毒瘤还在美国社会的肌体上,随时可能流脓、溃烂,危及在美侨民的安全与尊严。
  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基因和不彻底的反省,可能成为美国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国家排华或反华行为:重返亚洲和经济TPP,是否是这种文化基因的温和反应?每届美国大选中国都躺着中枪,是否是这种文化基因的政治集体无意识?联合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构筑围堵中国的亚洲版军事北约,是否是这种文化基因的暴力预演?
  作为移民熔炉国家,美国却独独拒绝华人移民,这成为美国移民史上唯一的道德污点。这对只有短短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其国家行为已经沉淀为一个群体的文化无意识。
  如何提醒和消除及防范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这种恶性文化基因,建立两国人民基于内心平等的友谊及和平,这一护善的种子,应该播撒在你们心里,成为你们的一种意识和责任。
  排华事件进入清末科举试题,足见其对中华民族的伤害之深。
  再过百年,希望不要有同类的新闻引发我们对文化疤痕的记忆。这需要同学们谨守自己的责任:通过一代代人富国、强兵、健民及文明的打造和文化的升级,维护华人在世界的尊严。
  希望在你们的努力下,美国能够就排华法案,在国家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反省与道歉,消除恶性文化基因对华人的隐患。
  当然,文化层面的反省,需要我们借鉴日本与德国对二战的态度进行逆向追溯:德国从国家层面主动反思战争。在“非纳粹化”中,从纽伦堡到各占区的军事法庭,再到德国民事法庭,数以十万计的德国人被处以各种刑罚,以示对所有受害者的宽慰,并主动进行国家赔偿,在全国范围形成赎罪思潮。这对净化一个民族的战争文化基因,起了重要作用。
  但日本不同,天皇无罪,绝大多数军官被特赦,连同部分公审战犯也逃脱战争追责,整个国家领导层面没有因为侵略遭受应有的惩罚,更没有在普通民众和各阶层对军国主义文化进行清洗,这让日本的武士道暴力精神,依然包裹在彬彬有礼的文明内核。所以在中国逐渐崛起的时候,他们担心被害者强大起来对其不利,便立即解脱和平宪法的约束,开始新一轮的战争准备。
  美国社会通过怎样的方式才是符合美国国情的文化基因的净化方式,需要我们思考探索并尝试。


  高中组试题命制解读
  这是一组循序渐进的试题组合。
  由个体生命底色的完善,到群体国家文化的逆变思考,再到华人在世界的遭遇,演绎了近代百年来,由于教育落后,文化式微,国力衰弱,中国人在精神和肉体上承受的多重苦难。
  基于明明德、新民、至善的追求,我们要反思自身:美国提出排华法案的理由,有多少切中我们自身的丑陋?这种丑陋在今天是否依然存在?有多少是美国社会的偏见?世界范围多起国家层面对华人的排斥与迫害甚至屠杀,多大程度上肇起于对美国这一丑陋法案的模仿?
  排华法案出台之前,美国成立了一个联合特别委员会,先后听取了一百多名证人关于中国移民问题的意见,最后汇集成一部长达一千二百多页的《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择列其中三个理由,以窥全貌:
  A·B·Stout(医生):中国人可能会高高兴兴地请求美国人移居到他们的国家里去,因为每一个结合都可以改进和提高他们那衰弱了的种族;而相反,每有一个中国佬在我们的土地上永久定居下来,都会使我们自己的血统降低。
  Frank·M·Pixley(旧金同市代表):中国人并不比非洲种族优秀,他们比上帝所创造的任何种族都要低劣。……这些人却已经达到了四千年的罪恶的顶点,达到了一种文明——这种文明是由于人口过剩产生的——罪恶的顶点。
  James·P·Dameron(律师):中国人脑容量太小,没有能力建立自由政体……由于中国人的脑容量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达到了最高点,所以他们将象属于蒙古种的印度人一样,宁可被消灭,也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采用西方文明。……他们与白种人相比是一种劣等种族。”
  …………
  1200多页的报告书、美国法典里仍保留着废除的《排华法案》,这是美国社会从国家童年时代积淀的文化传统:美国独立后的大半时间都处于国家层面的排华反华行为中。美国法典第8号的第7章仍旧以“排华”字样开头,在法典第8号的15个章节中,第7章是惟一完全聚焦于某个特定国籍或种族团体的章节。
  换一个角度,反求诸己。这组试题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华人曾遭受世界第一强国和部分国家(如印尼、越南等)排华歧视甚至虐杀,我们要检视自身文化出现的问题,并从个体的健全发展着手,振策国力,树威世界,输出文明,再塑形象,完成新民、至善的群体品质的新生。


  二、初中组
1、(文化积淀)请以 记忆”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从个人角度,可以选择童年的记忆、游学的记忆、成长的记忆等;从社会的角度,可以选择民族的记忆、城市的记忆、乡村的记忆同、战争的记忆、抗争的记忆、改革的记忆等;从宇宙的角度,可以选择自然的记忆、草木的记忆、蝴蝶的记忆、山川的记忆、星球的记忆等;从思维的角度,有正向的记忆,也有反向的记忆,有幸福的记忆,也有痛苦的记忆;从物语的角度,有书本的记忆、稻米的记忆、时间的记忆、阳光的记忆等;从科学的角度,有互联网的记忆、纳米的记忆、飞船的记忆、机器人的记忆等……

  命制理由
  记忆是一种成长轨迹,有利生命的反刍。群体的集体记忆的积累,就是文化。
  所以,忘记意味着背叛或消失,它是群体或个体良知好坏的判断标尺之一。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自然社会,哪怕是一截断墙,一滩芦苇,一羽鸟毛……都记载着生命曾经的过往,都在用一段生命的历程,昭示着某种价值或启迪。
  记忆有选择。对一个民族文化根脉的记忆,也许是最具核心价值的元素。
  记忆有深浅。专注于某种对象的考据式梳理,了解一种对象的存住坏空,也许就是生命本身的升华。
  作为一个民族或群体,要记住该记住的。比如祖宗的智慧、外族的排斥、艰辛的抗战……
  作为个体,要记住生活的赐予。比如感动、教训、成功、领悟……
  这些都是滋养个体或群体最丰富生动的营养。

  2、(文化思辨)阅读下列名言,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低于700字的作文。
  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B·富兰克林
  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C.C.科尔顿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路 《论语·先进》)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尽心》)
  读书像汽车加油,得知道去哪里,装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车。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太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马云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命制理由
  这是一个缤纷的时代。
  万千信息接踵而来,瞬间秒瞎我们的视野:我们往往只愿停留在惊艳的时刻,却忘记了如何去做下一步的判断?
  比如读书。不仅“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主张不读书,就连儒家亚圣孟子也是一捆竹简才取两三条看看。子路则直言孔子:“何必读书?”而孔子居然没有回答或者说出反对的话来。
  当然很多人都主张读书。甚至必须读好书,或有节制地读书,否则就变成“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的书虫,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W.哈兹里特)
  但也有人崇尚读书,认为书是良药、面包、益友、阶梯、顾问、奇迹、知识源泉、营养品等等,三日不读书 便觉面目可憎。评价社会的文明程度,甚至以国民读书数量作为标准。
  面对不同思想,怎样判断才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或者说,更显示我们思维能力的成熟?
  多元化已经来临,任何一种选择,也许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那就给出你的答案,然后用一生来证实。
  这是命制的终极目的:知行合一,没有唯一答案。适合你生命与人生追求的选择,才是最好的回答。


3、(文化想象)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今科学家列出了2100年前十大生活预测,如果这些预测能够变成现实的话,将会让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十大预测分别是:(1能上网的隐形眼镜,(2人体器官商店,(3读心术,(4灭绝动物复活,(5延缓衰老,(6)变形,(7)建造星际飞船,(8)战胜癌症,(9)人类与机器人融合,(10)太空电梯。
  科学家们还对这种科技出现的时间和情景进行了描述。如:
  1能上网的隐形眼镜
  出现时间:2030年前
  预测者:来自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巴巴克·A·帕尔维兹教授
  你能想象有一天上网只有眨一下眼睛那么简单吗?帕尔维兹教授目前正在研究的一款隐形眼镜或许会让你明白一切皆有可能。这种新式的隐形眼镜上排列着一个LED集合。帕尔维兹表示:“这些LED组合可以在眼前形成各种图像。这种眼镜的大部分材料半透明,人们可以戴着它自由活动。”
  这种眼镜还将识别人的面部特征,并显示所见者的生平,还能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这样人们就可以看懂镜片上显示的字幕。 也许准备参加期末考试的学生们会是这种隐形眼镜的首批顾客,相信它也同样会受到科幻迷们的喜爱。
3读心术
  出现时间:2030年前
  预测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肯德里克·凯伊
  目前的技术可以实现往中风瘫痪的患者的大脑中植入芯片,并将这个芯片同笔记本电脑连接。这些患者最终将学会如何利用意念编辑电子邮件、玩视频游戏和上网。
  凯伊正在编订一本“意念词典”,他已经研发出了一个可以破解脑电波信号的电脑程序。他说:“从一大堆影像中识别出患者看到的特定影像将成为可能,而且仅仅通过检测其大脑的活动,就能够将这一影像还原。”
  日本的本田公司曾制造了一个机器人,戴着头盔的员工可通过意念控制机器人的活动。
  10太空电梯
  出现时间:2100年前
  预测者:“碳设计”公司创始人布拉得雷·爱德华兹
  设想一下,有一天你走进电梯,按下上升按钮就到了外太空,是不是很酷?这就是太空电梯,它将使向游客开放宇宙的梦想成为现实。
  目前,将一个重约22千克的东西发射到近地轨道就需耗资约53万元人民币,但是太空电梯却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让普通人可以在太空中旅行。
  太空电梯的载人舱能够在数千万米长的电缆上移动,而电缆则靠地球转动产生的离心力来固定。碳纳米管的出现又朝这一梦想的实现前进了一步。爱德华兹已证明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做出能够支撑太空电梯的超强力电缆。
  他表示:“建造一个200吨的电梯是个合理的设想而且具有商业价值。一个200吨的太空电梯的大小相当于一架大型的商务飞机。太空电梯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意愿,不受任何物理层面的限制。”
  根据以上预测,请以“未来的科技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小小说,描述未来科技时代的各种故事,表现中国人的科技自信,或世界各国的科技前沿生活。字数不少于1000字。

  命制理由
  我们有责任给每一届参加大赛的同学们一道想像未来的试题。
  这种想像不仅仅是一种人文的浪漫,更应该是基于科学理性的思考。或者,它就是科幻小说的思维,而不是幻想小说。
  这是文化作文的责任:中国历来缺少科幻基因,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通过大赛文化的引导,引进文化元素,植入科学精神,使中华几千年文学的瑰丽,能够有一根科学的经线,约束天马行空的惰性想像,从而使今天与明天离得更近。
  让我们看得见未来,这样的想像更能让我们夯实前进的路。


  初中组命制解读
  与高中组有相似的逻辑,都有文化积累和文化思辨,但最后一题基于初中生的想象力和科学兴趣的培养,将重心引向未来。
  从世界范围来讲,中国是最有资格谈论记忆的民族:唯一五千年延绵不绝的文化传承,每一片土地都重叠着先人的汗水、智慧、创造,演绎着不同时段的生旦净末丑,有多少主流的、精英的、民俗的、族群的……思想与故事,需要我们去回忆和延续?
  有了这份厚重而珍贵的文化记忆,才能开启我们的文化思辨,懂得知识与价值观的传承,除了书本之外,还有社会群体的身口意行的多种方式。因此有没有文化,跟文凭无关。
  读文字、读表情、读心意、读山川、读风云、读文物、读城墙……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仅储藏在文字之中,已经渗透在民风民俗和各层群体的生活方式之内。
  但这些仅仅是捕捉到了文化的存在,如何让它们化进血液,成为一种价值坚守和情怀培育,并外化为一种原则和行动,才是完成文化人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我们懂得了责任与追求,要为一个民族开启一段新的文明,基于逻辑与理性的想象,去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积累、思辨、想像,完成了从原点到未来的规划。

  三、小学组
  1、(行知文化)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你的理解,任选一题写作,字数不低于500字。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请以“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或“做懂礼仪的文明人”为题。

  命制理由
  国学大潮下,《弟子规》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必修课。
  但知与行,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两极,没有知行两极的融合,教育永远只是培养知道分子而已。
  同学们正处在生命筑基的关键期,给生命怎样的底色,将决定你们未来发挥生命根器的程度。
  书呆子的悲剧不在于读书的痴迷,而在于行动的缺席或迟缓。
  选用《弟子规》材料,题旨却是这种材料的行动指向,这是命题的期望和追求:知行合一。以知导行,以行验知,双向互动,成就未来。

  2、(成长文化)请以“我发现 ”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命制理由
  好奇心比想象力更重要,因为它是天才的摇篮。
  当我们张开童年的眼睛,新奇的世界迎面而来。
  保持对每种事物的热度,诠释我们热爱这个世界的理由:无穷无尽的新鲜事与万物的奥秘,让我们在不断的发现中,培养了探索的兴趣与行动的激情。
  于是,你们为未来的追求播下了今天的种子。

  3、(文化实践)子思说:“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荀子说:“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他们都强调了行动与实践的意义。
请以“记一次 活动为题,向老师和同学描述你人生成长中值得回忆的实践活动,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命制理由
  这是一个读书过剩的时代。
  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内容——各种实践活动——删除了。
  童年应该泡在各种游戏般的家庭劳动和社会实践及个体喜爱的各种活动里,在眼鼻口耳舌和手脚腰腿臀及心脑的协同运动中,达到最大限度的生命成长。
  但你们这一代注定要付出许多代价:同学们忙碌在课本与作业之间,城市到处是水泥与规则,童年唯一的活动,质变为家长指定的兴趣班。而自然、蚂蚁、蜻蜓、菜园、水枪、爬树、星星等属于儿童生命的奇迹,已经在城镇化中消失。
  甚至,因为安全问题,你们被剥夺了春游、扫墓、参观、游学、夏令营等各种集体活动,你们的生命在单调中苍白而畸形。
  希望此题唤醒你们的对世界的好奇,从作业和浅薄的阅读中走出来,记住自己还有更重要的童年使命:在游戏式的活动中成长。


  4、低年级专题(看图作话)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请写一段话。




图片:图片1.jpg[删除]
  命制理由
  这是全世界最绝美的背影。
  它诠释了父爱的真正含义。
  也许低年级的同学读不懂,但把这个背影留给他们的童年,可能胜过许多语言。
  左手提的是事业,背上扛的是风雨,右手挑起的是希望,这就叫责任。
  身教胜于言教,所以全世界的泪水,才为这个背影感动。

  小学组命制解读
  由行知文化到成长文化到文化实践,今年的试题更强调行动的重要。
  小学生被扔进课本和作业的海洋,许多同学已经泅尽最后的呼吸。
  我们知道,这一代、甚至这几代都在为百年的衰弱赎罪,为一个庞大帝国曾经的摔倒尽力自救。所以,我们不可能象发达国家的儿童一样,享有闲玩的权力:我们的祖先被掠夺,没有为我们积累下高福利的遗产。
  近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注定成为最辛劳的工蜂。
  但,即使如此,我们却不能违背成长规律,剥夺儿童实践和劳动的权力。因为那意味着我们这个民族还要走更多的弯路,才能追回失去的岁月。
  基于此,强调国学的时候,不要忘记了通过活动与反思,实现价值的内化。强调探索与实践的时候,不要忘记了鼓励儿童的好奇与兴趣。
  把今天的孩子放在过去一百年和未来一百年的坐标上审视,教育的责任更为重大:遵循教育规律本身,比勤奋更有智慧。
  至于那个背影,注定是中国人留给世界的感动和启示:风雨是一百年来积淀的负数,会湿透我们全身,但我们却为未来一百年擎起了一片晴空。
  我们会留给后人一个悲壮的背影,展示着我们的脊梁和钙质。
  这就够了。


  四、主题金题
(科举擂台)1904清末最后一次科举——甲辰恩科考题“时务策”共有5题,今择其2题,请联系当前社会现实,任选一题作文,字数不限。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注:日本变法指1868年通过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命运。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指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

  命制理由:
  基于历史课本的认知,我们粗野地将科举简化为八股文,并不加分辨地视为愚昧的象征。
  同时将与我们有血缘和精神联系的古人,一并视为愚蠢的垃圾,并同情之,可怜之。
  我们为自己脱离了科举,而自认为智慧远远高出古人。
  妖魔化科举,成为我们这几代人娱乐的谈资。
  但,科举是使古老中华运转有序,也对当时的许多国家乃至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创造。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科举制的核心和精髓是公平与民主。
  当今中考高考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等,其考试选才的精神,均来自科举。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就曾指出:“尽管有其缺陷,但科举制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和帮助它保持一个令人尊敬的文明水准,起到了比任何其他制度更大的作用。”
  科举曾选拔了从文天祥到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从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到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这样的文学家,从王安石、包拯到海瑞、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家,从韩愈、朱熹到蔡元培、黄炎培一类的教育家,甚至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这样的古代科学家。
  孙中山在日本、英国游历多年,曾经得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的著名论断;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东渡日本后,对中国的科举革废作了反思,并于1910年毅然主张恢复科举。
  科举制的发明,最大限度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公平,为平民提供参与权力的平台。
  通过与古代科举试题同台写作,也许是修复科举文化最好的方式:你们的写作水平即使只有古人的百分之一,你们也赢得了胜利——科举的民主精神,重新流转进你们的血液。
  影响中国各阶层1300多年的民主制度,却被很多文化精英践踏,甚至给古老的历史帖上专制的标签:这是用西式民主标准和历史语境审判中国文化带来的文化自残的恶果。
  即使今天的高考制度,由于分省考试与录取,在《高考天问》的愤怒里,也只是科举制的一种倒退:我们远不如古人公平公正。
美国前总理卡特说:“美国民主已死……如今要是弄不来两三亿美元,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不可能给你提名。这不是民主政治,而是属于少数人的寡头政治。”
  但科举面向全体,不需要验证家庭收入,寒门与富门贵门,在同一天秤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坚持“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这才是民主精神与公平原则。


  附件四: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主题语

续接教脉:为科举正名——中国第五大发明
课题组长 谭蘅君


  穿越到1718世纪,正是中学西渐时刻,大洋彼岸传来由衷的赞美,和着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涛声,组成了西方世界最动人的旋律:
  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对科举极具赞美:“在当今世界上为人所知的国家中,这个庞大的王国是治理最佳的一个。”
  利玛窦晚年以十分赞赏的态度高度评价了中国科举选士制度为核心的文官政治:“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称为‘哲学家’(指儒生知识分子)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付他们来掌理。”(《利玛窦中国札记》第1卷第6章)
  1755年,英国《绅士杂志》这样描写中国的开科取士:“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
  1773年,努力推行英国版科举制度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任何人“都必须通过考试或者检定才能获得在自治村落或在自由都市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或权利”,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教育程度,并大大改善国家的状况。
  从16世纪开始,英国国内要求引学中国先进科举制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从l570年至l870年,以英文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书就达120多种。英国政府于1793年、1816年及以后多次派外交使节到北京实地考察科举制度,为以后建立文官制度打下了基础。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高度推崇科举制度,他说:“人民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成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
  即使回到19世纪,中华帝国已略显老态,但西方社会对科举的称颂合奏,依然优美动听:
  19世纪英国学者郭施拉在《开放的中国》一书中郑重呼吁:“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
  1835年,英国人罗伯特·英格尔斯在《中国文库》英文杂志上撰文探讨中国的科举考试,并预言:“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选拔文官而言,已采用了这一原则。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1847年英国人麦杜思在《留华札记》中,极力主张西方国家仿行中国的“公职竞争的考试制度”,高度赞誉:“中国的国脉之所以历久不坠,纯粹地完全是由于政治修明,政治之所以修明是由于能起用贤能有学问的人。”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
  1868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关于中国的竞争考试》论文中认为: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就如它将要的那样)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池田大作在《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中曾谈到:“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目中,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英国人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彼时英国的科技进步,不必然是社会制度的优越。
  这让我们不得不想起撒切尔夫人美国胡佛学院演说对当代中国人远离自身文化的羞辱:“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 (染香:撒切尔夫人去世引发装逼狂潮)
  对比150年前英国对中国文化制度的敬仰,我们不得不再次对近百年来的文化暴徒们,抱以愤恨之心。
  其实,更早的时候,1686年英国皇家学会的罗伯特·胡克说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呈现给我们一个知识王朝,这个王朝至今仍被神话般的描述着。”那时,英国人崇拜的不仅仅是科举,更有这个发明与发现的王国在科学与人文上所达到的高度。
  不仅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美国人施惠廉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帝国——中国与美国》中,极度赞美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1873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在报告中宣称:“当我们的大陆尚处于洪荒时代,孔子已经在讲授德政,中国人已在读书,使用指南针、火药和乘法表。然而东方世界这一最文明的国家对于科举制度的运用,将比上述任何东西都更能夺走我们美国人的优势(如果我们算得上有什么优势的话),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倘若不充分肯定中国的宗教或帝制的作用,必将无从作出解释。”
  1883年,以平等竞争为原则的文官考试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该法案规定政府事务官的录用,必须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西方大腕们对科举的认知和赞美,是因为我知道,国人近百年的文化自卑已经形成崇洋心理,用洋人的话来表述,更容易让大家接受。另一方,科举在国内却因文化暴徒们的攻击,已经面目狰狞,除少数学者进行公正研究外,绝大多数只是盲目接受近、当代反传统“成果”,视为妖魔。
  这是我们这几代人的悲剧!
  当清末废科举以兴办西式学堂时,力主废科举的人士多数不知道:西式学堂实为西方文官制的养成所,而西方文官制是仿效中国科举制的产物。
  当我国建立现行公务员制度时,我们惊悚地发现:发明文官考试制度的古老国家,反而需向欧美学习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流传到欧美,又从欧美回归中国本土。
  这样不断的轮回或循环,是我们作为中华文明传承者的耻辱,也是我们前几代人的耻辱。我们唯一的责任,就是希望下一代回归正常文化心理,不要将耻辱继续传递下去。
  当然,最后大家要知道这样一个冷笑话:科举,英文就翻译为公务员考试。
  所以,科举已经进入全世界。
  但在它的故乡,却被废止了。然后又换了一种西方的说法。然后我们继续痛骂科举。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当代中国人手中的遭遇的缩影。



  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于古老中国,但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是中国古代较为民主、公平、公正的智慧制度,领先世界,比《人权宣言》的精神更有实践性和操作性。
  这是中国文化基因里原创和内置的民主精神与教魂品质及政教特色!它是借中央集权的方式实施民主的典型案例,且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1300多年。因此给中华文明帖上专制的标签,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阉割的软暴力表现。
  专制的解释有两项:①独自掌握政权:~政体∣~帝王∣君主~ ②凭自己的意志独断独行,操纵一切。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名义上家天下,但从来是精英治国而不是一家治国,政权掌握在非世袭的、来自各阶层的考试优秀者手上,换一种说法,即劳动人民的代表当家作主,代行人民权力。少数皇帝对权力根本不兴趣,全权交予宰相,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皇帝即使贪恋权力,也无法全揽过来,权力也必然分解到丞相或三省六部或军机处,何来专制?在宋代,皇帝要任命一个官员,必须经得宰相认可,相当于小范围的集体民主或类似西方国会通过才行。何来独断专行?
  皇帝权力的行使在舆论上受制于谏官评议。魏征就多次当众指出唐太宗的过失,让太宗尴尬难当。同时皇帝还负有对权力行使的反思义务,对于产生严重后果的行政行为,还要承担责任,典型代表就是《罪己诏》,公开向全天下揭示自己的无能并谢罪。何来专制?
  全国人民共同监督着皇上一人的行为,还将各种自然灾害算到皇帝头上,认为是帝主无德,天降大罪。皇上除了大赦天下,还得亲自祭祀,向上天请罪,自承罪过,祈求宽恕子民。这样可怜的一国之主,何来专制?
  其实,中央集权是让权力超越所有利益集团,在分寸上实现良性调节。皇帝的权力实际上分为国家公权力和皇帝的私权利。宫廷是皇家的私人空间,皇帝在后宫即使还原为人的生活,也要受祖制和家规的限制。光绪帝感其于祖上创业之艰难,与皇后共同过俭朴生活,物质消费不及贫民。朝廷是行使国家公权力的地方,皇帝更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受到很大限制。
  比如,宋仁宗想废除皇后,也得找机会,不是想废就废。据《涑水记闻》记载:太后误伤皇帝,指甲在宋仁宗脖子上划出了两道血痕。太监阎文应劝皇帝“以爪痕示执政大臣而谋之”,宋仁宗于是将血痕给宰相吕夷简看。谏官范讽以“后立已有九年,尚无子,义当废”进谏,得到大臣们一致同意,方敢颁布废后诏书。
  皇帝上朝,处理政务,是对大臣们的提议进行集体讨论,获取共识,然后颁行,而不是皇帝随心所欲发号施令。朝廷议事,就是政治民主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别很大。秦汉以后,中国没有一个皇帝能够说“朕即国家”。但在保留王权的欧洲国家里,经常还能看到“皇家”的字眼,例如皇家海军、皇家空军、皇家科学院、皇家园林等等,这是欧洲王权“家国一体”的历史残留。以军队来说,中国自宋朝以后,就没有“皇家军队”这样的概念,而只有国家军队。
  近、现代西学东渐之风盛行,传统文化处于被忽略和曲解地位,许多留洋学者开始站在西方立场审判中国文化,而不去思辨中华文明的具体特征与内涵,用简单粗暴的思维,定性传统社会。而文化暴徒们,或出于私愤或感于国弱或惑于出名或昧于智障等等,尽力抹黑旧制,越黑越好,以至今天的我们,以同情的眼光悲悯古人的凄惨生活,感恩今天的幸福美好。这从文化传承和实事求是的理性来讲,是精神灵魂上的叛逆与堕落、自残与自杀。
  这样的自我放逐,最终将失去自己的家园,让一个国家成为一群流浪的丧家狗。
  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科举及其代表的价值,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科举代表着中国普通民众和社会上层的认知取向,即民主与公平。所以中国才有王子与庶民同焉,甚至民贵君轻的思想。
  科举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整个帝制国家、士绅社会、寒门底层、三教九流都围绕科场流动。中华古老文明的主体是儒家思想,它内为思想外为制度。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典化国家化,成为凝聚民心的文化固化剂;制度层面上,儒家书籍指定为科考内容,使儒家思想制度化权力化,保证文化传承。再与道家、农家、佛家等多元思想,共同组成了立体细腻的中华文化大厦。
  有人说古希腊是哲学的天空,印度是神学的天空,中国是人文的天空。因此中华古老文明的人文价值思想,几千年来的实践与发展,已经超越西方历史语境,拥有独特前瞻的个性。
  经过一百多年的折腾,在经济崛起,政治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抛开前几代人的观点,以实事求是的逻辑理性,以清零的思维,重新思考中华文明的民主品质与管理智慧,给传统文化和政体以正确的定性。
  这不是我们替一百多年来的知识精英赎罪,我们没有权力要求他们超越彼时环境的限制。对他们许多人的历史定位,也许要很多年后才有最后的定论。
  时代让我们拥有一个相对冷静的环境,能够以客观的心态思考传统,续接文脉,传承智慧,重研民族文化基因,再造文明,这是民族的幸事,也是我们身处盛世的责任。


  现在来谈谈科举制度和科举精神,还原科举真面目。
  隋朝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科举,即分科取士。分常科、制科和武科。
  考试科目上,力求招揽各类人才。《新唐书·选举志上》曰:“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另有一史科、三史科、开元礼科、道学科、童子科、医举科等,据说有50多种学科,招收各类专业人才,为治理国家服务。
  具体各科,择其部分简介如下,以窥全貌:
  秀才科,注重选博识高才、出类拔萃的人物,隋唐皆以此科为最高,最难。
  明经科,以儒家五经为主。
  进士科,注重诗赋,唐初沿隋制,仅试策而已,后包括帖经、试杂文、时务策三场。
  明字科,注重考核文字理论和书法,先口试,再试以《说文解字》、《字林》20条。
  明法科,主要考试关于法令的知识, 选拔司法人才。
  明算科,属于自然科学,主要是关于数学、天文、历法,试《九章律》、《周髀》、《五经算》、《记遗》、《三等数》、《缀术》等。宋朝在历法考试中要求考生算出上个季度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土星在日出或日落的时候所在的位置,或者推算某年日食、月食的具体时间。(《揭阳日报》2015/4/5 《古代科举:明算科考试不容易》)
  其中,作为科举教材的《缀术》,为祖冲之父子所著,体现汉魏至隋唐数学著作最高水平在使用了300多年后,取消了,理由是后人已经读不懂了,即“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无法命题考试。到北宋时竟然失传了。这对中国数学的发展,造成灾难性损失。
  唐时道举科,主要考《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典籍,选举道家人才,研习道学,从而入仕。因为唐朝尊崇道家,但唐末时废止。
  制科,由皇帝主持,按形势需要临时下令举行,以选拔朝廷急需的各类人才。制科名目繁多,其中较常见的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学宏词、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科。
  武则天时设武科考试,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以及马枪、翘关、负重等,从考生中录取躯干雄伟、应对详明、有骁勇材气且可为统帅者。
  影响最大、录取最多,是常科中的明经科和进士科。
  ……
  考试方式上,力求全面检查考生素质。主要是帖经和策问,诗赋和杂文,经义和墨义,再加上宋初以前的诗赋,可以检验考生的先天根器与后天努力,从而推测考生的发展前景。
  这是科举将考试定位在认识“人”这个原点上,是世界教育智慧的大成体现。
  帖经:就是填空题,或者默写题,重点考查学养能力。方式是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
  策论,基本上是对时事进行讨论和献策。重点考查解决现实问题,即学以致用的能力,是科考的核心。大部分涉及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吏治等方面的问题,如兵、农、刑、礼、吏治、河防、工赈等,如果析分出来,类似“经济史”“法律史”“边疆民族史”“思想史”等等之类的话题。命题形式和现代语文考试中的论述题或命题作文相似。
  政事对策最早最著名的,莫过于汉武帝时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见《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此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影响此后两千年传统文化走向。
  杂文:重点考查儒生治国办公能力。是以封建官吏所常用的篇、表、论、赞为体裁,让考生作文,类似今天的应用文写作,需要考生注意公文格式。
  经义:以儒家经典中的一段一句或不同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应试阐述其义理,类似高考中的材料作文,但以议论性短文为主。
  墨义:取儒家经典中的句子让应试者应答,或者要求回答这个句子的含义,或要求对答下一句,或要求对答注疏,类似今天的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诗赋:给韵或选韵,作诗。重点考查文学审美与创造,即辞养能力。唐代科举考试采用格律诗形式,题材广泛,有想象空间。如钱起的《湘灵鼓瑟诗》,便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祖咏的《终南山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除进士科外,制科中的博学宏词科、词藻宏丽科也考“试律诗”。
  由此可见,依据科举教学大纲和教材,考试检查了阅读、背记、解释、理解、公文写作、文学才情、时务应对等能力,从指定教材的书本阅读,到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课外阅读,从理解儒家课本教材,到迁移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了从学校到社会的华丽转身。
  当然,常科录取者,仅获出身,相当于笔试合格。须再经吏部面试后方可入仕。吏部面试项目有四:一曰身,指形貌端正丰伟;二曰言,指语言清晰有条理;三曰书,指书法遒美;四曰判,指判案文词是否得当,考察吏治能力。
  与当今高考比较,除了没有英语和听力外,没有一样不比现在更强大。
  当然科举也有应对少数民族外交的人才选拔的科目,外族或外国语肯定也是专业必考,但科举没有要求全民学习。
  ……
  考试文体上,八股文是为体现考试公平。
  写作是个性化强,且见仁见智的学科,受主观评判影响较大。在科考以文章为核心的现实下,如果能选择一种固定的文章模式,让考生基于同一模板,同一字数,同一思维,同一结构,更利于考官评判考生的优劣。
  当然,这一模板还有利于思维训练和说明义理。
  于是在经义基础上,一套严格到极致的写作规范诞生了:全文分成八个部分,从内容到篇幅都有苛刻的要求。主题更有严格限制,每一个观点,都遵循大儒朱熹的名著《四书章句集注》,连修辞手法也有规定,文章的后四个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句子等。
  在这样的规定下,避免了考生各用擅长的文体写作,造成无法比较考生高下的情况,也避免了阅卷者的文学倾向影响评判的公正性。
  这样,将主观性强的写作评判,引入了更多客观性元素,大大减少了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使科举评判的公正公平,得到极大增强。
  基于考试公平这一点来说,八股文的作用非常突出。
  八股文的功能相当于明清科举中的客观题,弱化主观介入。由于有固定的格式,不同阅卷者对同一篇八股文的评价基本相同。
  这是科举精神在文体上的体现。对比当今高考,同一文章,不同阅卷者,分数相差可以由不及格到满分,主观色彩太浓,严重违背考场公平。
  换一个角度,从写作来讲,八股文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也得到公认。
  进士出身的蔡元培曾经说过,八股文的作法“由简而繁,确是一种学文的方法”。经过写八股文的严格训练之后,再去作其他文体,就显得较容易了。
  换一种思维,用八股文作为写作入格的训练,在内容上不局限于儒家经典的话,则应该是当今写作教学中最值得引入的模板之一。
  历朝历代的八股文考试,从纯写作的角度,也有许多文采飞扬,思想深刻的文章产生。大家可以从历代状元进士的考场八股文里,感受到链锁下的舞蹈的精彩呈现。
  难怪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称赞说:“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
  原来,老祖宗的智慧就这样简单直接,却被后世的暴徒们故意扭曲抹黑。
  金克木曾经对康有为指责科举提出反问,很有普遍性。他说:“若说国家兴亡由于八股,那么,清末八股消灭了,中国怎么不见兴盛起来呢?”(金克木《八股评罪》,见《说八股》,中华书局2004版)
  并说:“八股文作为一种文体,不论怎样僵死,还是扼制不住有突出才、学、情性的人。人格仍旧与风格联系,文体还是掩不尽文心。”(金克木《八股文“心”》,见《说八股》,中华书局2004版,124、125页)
  ……
  考试规则上,力求突出公平公正。考场采用“锁院”方式,严禁出入,以防内外串通舞弊。
  设立缜密的回避制度,凡有父兄或其他亲族做考官者,考生丧失入场考试的机会,后为此短暂开设过“回避卷”。
  对于“官二代”容易获得体制内外的各种资源,平民考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情况,清代实行特别的官卷制度,即康熙所提:“凡系大臣子弟,另编字号,令其于此中较阅,自必选择其文之优劣。大臣子弟,既得选中,又不致妨孤寒之路。”即是“官二代”内部竞争,不影响朝廷选拔寒门真才。
  对比当今高考,《高考天问》所揭露的,北京上海等省市获得的地域录取特权,严重破坏科举的公平原则,令人汗颜!制定此分省高考录取者,应该追究行政责任,因为它使1979年恢复的高考制度和续传的公平精神,出现悲剧性倒退。
  两宋329年,中榜者九成以上是平民百姓子弟。而清华北大,平民子弟已经凤毛麟角了。这种疯狂倒退的根源,来自高考公平被破坏。
  ……
  在阅卷方式上,也力求突出阅卷者的师品和公心,并用制度进行保证。唐朝在“糊名”(现在换了称呼,叫高考密封阅卷)基础上,进一步实行“誊录”,即另派抄书手将试卷用正楷誉录,使考官无法辨认考生笔迹,以保证公正阅卷。
  清朝独创了科举史上的新规:“发领落卷”政策,由朝廷将落卷批出不中的缘由后,发还给落第者,由其领回阅看。同时朝廷对落卷进行重检,对被误判的好文章仍可录取。每场科考后,还将中式者试卷刊刻出版,既是推出标准,也是接受万众检阅,也方便落榜者对比,心平气和地接受结果。
  当然,清朝还人性地给落第者发放回乡费用,让失败者也感受皇家隆恩,从而使其快速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
  被考官误判、或点窜破句、或被错誊他人试卷的情况,士子可以渎职罪,向专门机构举告考官,使他们受到处罚。
  康熙年间周子鹰案,因同考官点窜破句,三场试卷竟然误誊他人之作,相关人员遭降革处置。而嘉庆年间偷梁换柱的科场大案,  因“发领落卷”政策被考生发现,相关人员处以“立斩”、“绞刑”、“发配黑龙江为奴”等严刑。
  科举公平取士之精神,在阅卷这一环节得到极度张扬。对比当今世界各国科考,尝无出其右者。至于高考作文90秒钟定生死,放到清朝,阅卷者分分钟被斩首,都死去多少次了。
  在明代,科举已被人们视为天下最公平的一种制度,因而有“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之说。万历十七年(1589年),礼部郎中高桂说:“我朝二百年公道,赖有科场一事。”
  可见,科举的民主和公平公正,在科举朝代,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传统文化基因。
  ……
  从人才成长看,科举造就了大批有影响的杰出代表。一批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等,均从身科举录取中脱颖而出,成就一生伟业。
  仅以唐代为例,许多熟悉的名人,或是状元,或是进士。如孙伏伽、王维、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狄仁杰、贺知章、杜牧、房玄龄、陈子昂、元稹、李商隐、孟郊、王昌龄等等,无一不是人中翘楚,标柄青史。
  当然,后世的大忠诚文天祥、大儒王阳明,大改革家张居正,大英雄郑成功,大名臣曾国藩……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
  今高考状元与之相比,成就不可同日而语,个中酸楚,引人三思。
  当然,有人认为科举也产生了严嵩(明弘治18年进士)这样奸臣,因此不能说科举完全正向。其实科举如此严格的训练也不能保证人的道德根基,正说明了科举也有力不所逮之处:它还无法在学生远离学堂之后,给予根基太浅的学生以抵抗社会恶性诱惑的能力。
  反向来看,清末废除科举后,人才选拔混乱,官场腐败,官员的任用毫无尺度标准,民间贫民子弟再无晋升之阶。这直接导致下层社会群体用激烈的革命方式及战争方式颠覆社会秩序,获取功名。因此带来从北洋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大混战和大动荡。
  科举被废除,民主与公平消失。功利主义代替了君子之道,整个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教育不能再改变个人命运,广大乡村教育处于停滞状态,国民素质日渐低下,下层怨气上冲,社会动荡不安。
  科举设置的公平公正及民主精神,是为理性竞争创设条件,目的是激励大家的竞争动力,造就一个上进奋斗的社会环境,从而保持社会活力和文化价值观的传递。
  一旦这样的公平被打破,社会的稳定就受到侵蚀。渴望改变自身地位的下层青年,必然会采用其他非理性方式来实现人生价值。
  可以这样说:任何方式,都达不到科举对士民阶层的安抚及有效选拔国家管理人才的目的。
  因此,回归科举精神,是维持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中说:“科举制因有种种缺点,种种流弊,自该随时变通,但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不可说不是我们把历史看轻了,认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铁铸成大错。”
  清朝的覆灭,是忘记了科举是社会的天秤和各阶层的平衡剂,是中国民主制的核心,可惜直到现在,绝大多数知识精英还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文脉断裂,教魂不存,危也。



  儒家以培养君子为核心的“求道”式反技术主义教育观,与西方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功利教育观之间,科举更注重道德根器,是具人性化。
  这不仅反映在科举教材上,更反映在考试内容上。对《四书》《五经》等儒家价值观的浸染,促进了个体的人格修炼,从而在生命追求上,超越科举考试的限制,完成教育的道化。
  这是科举超越西方和当今功能教育的地方。
  美国学者克拉克1947年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的《中国科举考试中的子弟与才士之争》一文中指出:“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而卜德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一书中则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这样的赞美,我们相信是真诚的。
  曾经十分痛恨八股科举并为变革科举冲锋陷阵的梁启超,在戊戊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耳闻目睹日本、欧美等国借鉴科举而实行文官考试之效用,痛定思痛,在1910年痛悔道:“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未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饮冰室文集·官制与官规》)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这种社会阶层的流动,保证了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智慧,保持了儒家思想价值制度的凝聚力,保护了个体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通道。
  “朝为田舍郎”可能“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样的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无限动力和广阔空间。
  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愿意为之奋斗,但官二代、富二代们,如果想继续凭借关系占据社会高层,这之间的矛盾,不是高考能解决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科举精神,重构考试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有:武术、珠算、汉字、中医药学、杂交水稻、卓筒井等等,但是,深入到外国文化血液的却只有一个,即科举制度。
  它是由中国人在精神制度层面对世界的贡献,现在它已经风行全球。
  续传教脉,维护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尊严。请为科举正名,并延续科举精神,完善高考制度和任官制度,剔除特权,回归公平。
  有良知和责任的中国人,请为之鼓与呼!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7-06-10
13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试题(高中组)



  1、(社会文化)阅读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826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一个关于娱乐圈的专题,很少见。这个专题是“演员天价片酬”,直指娱乐圈最令人关心的财富问题。专题中非常具体地指出:演员天价片酬给影视制作其他方面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压力。还特别提到了还在拍摄中的《如懿传》,批评“霍建华和周迅共拿走1.5亿片酬”,还点名批评了《致青春2》《幻城》等,演员天价但电影质量不高。【1
  相反,韩国明星收入却不高,相当于中国普通白领,公司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制作上,保证制片质量。比如,韩女团出道两年,零收入【2】。韩国明星黄致列透露他在中国的出场费是在韩国的100倍。【3
  不仅如此,演员王宝强和马蓉离婚案,牵扯出王宝强上亿资产。【4】导演张纪中婚姻案,妻子樊馨蔓深夜召开记者会:张纪中有3亿财产。【5】不仅如此,黄晓明baby大婚花2亿;【6】刘诗诗结婚,吴奇隆以10.8亿做聘礼【7……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科学家收入。屠呦呦一句“诺奖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的笑谈,【8】已经定下了中国科技界收入的基调。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际知名焊接专家潘际銮,这位将近九十岁的老派院士至今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月收入只有1万元【9】;2010年人民网报道:内地科学家自曝年收入15万仍难养家,夫妻6年未买新衣服【10】;2015年人民日报刊发《科学家该挣多少钱?》介绍北京某研究所博士生王林,月收入7000元,除掉房租日子过得紧巴巴……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成立于2000年,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45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做科研经费,5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属。
  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明星这种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反而比科学家更加赚钱呢?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分组审议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时,不少人建议限制明星“天价片酬”。
  注释:
  1、央视点名批天价片酬 霍建华周迅片酬1.5亿  京雅 新浪娱乐
  2、韩女团出道两年零收入 揭秘韩国艺人生存之道 娱乐沸点
  3、黄致列自曝在中国出场费 中韩国艺人的收入差距引热议 小方芳 腾讯娱乐
  4、王宝强身家过亿 离婚后马蓉或分得5000万 腾讯娱乐
  5、樊馨蔓深夜召开记者会 曝张纪中有3亿财产 封面新闻
  6、黄晓明baby大婚花2亿 818明星结婚红包多少 新华网
  7、壕婚!吴奇隆以10.8亿做聘礼 刘诗诗成大股东 中国娱乐网
  8、屠呦呦笑谈奖金怎么用: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吧? 成都商报
  9、9旬科学家科研成果价值千亿无人知 每天骑车上班 新民网

  命制理由
  为什么一群没文化的明星收入是文化人的百倍甚至千倍以上?
  有人给出的答案是:有一群没文化的观众。
  诚然,这个答案并非唯一。从历史来看,梨园自古有粉丝,且收入也不菲。中国古代帝王与梨园结下不解之缘,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是戏剧梨园的始祖。从当今世界范围看,多数国家明星收入也非常高。从明星角度讲,少数明星也有不错的文化修养。
  近现代文化异变和中国高雅文化缺席,也是造成当今明星天价的原因。明星,古代叫“戏子”,是古代对戏曲演绎者的蔑称,它与剃头、搓背、修脚、配种、娼妓等,称为下九流。虽然如此,戏子却常常宠爱有加,典型的例子就有李延年。
  这种职业歧视在民主平等的今天,早被打碎。这种打碎必然带来习惯性的反弹,加之明星们披着文化艺术的光环,在一个有重视人文文化传统的国家,自然就由梨园变成了艺术家。虽然这样的突变也让一些人不适
  因此,诚如“第11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主题语所倡导的价值观一样——“基因改造:科技创新,构建未来”。中国文化的科学基因,还没有沉淀到一个民族的骨髓里面,没有随气血运行全身。因此中国人对科学的尊重和敬畏,远远不如带有人文底蕴的“戏子”。
  这恰恰暴露出我们未来文化完美发展存在的基因隐患:如何平衡科学与人文之间关系。
  这种平衡,除了民众的自觉,文化的制衡外,还需要制度制约。就象韩国一样,通过某种文化引导,限制“戏子”成为一个民族的偶像,限制他们的收入,从而让国家的文化,在科学与人文两条轨道上协同前行。


  2、(历史文化)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3)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道德经》
  (4)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命制理由
  材料选取了儒家和道家名言。
  区别很明显:儒家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学养习惯的培养,道家讲究智慧与方法。换一个角度讲,儒道两家都注重道德修炼与智慧,但两者的修炼环境决定了它们的偏重。
  甚至它们对“道德”本体的认知,也有差异。
  道脉正传,需要从源点去考查它的思想,才能发现下游的误读和曲折。
  该试题承接第12届大赛的主题语:为科举正名——中国第五大发明。科举时代的经义,以儒家经典中的一段一句或不同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应试阐述其义理,类似高考中的材料作文,但以议论性短文为主。
  这类命题形式,高考作文中也常见。只是内容不是儒家或道家名言。比如上海卷2011年即是犹太王大卫和契柯夫小说中人物在戒指上的铭文为材料。比如2012年江苏卷引用孟郊、艾青、罗兰的名言作为材料。比如2013年浙江卷引用三位作家的名言为材料。比如2015年福建卷关于“路”的名言材料等。
  命制该题,一是希望考查传统文化进校园后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和积淀,二是希望高考命题人能够寻找更接近文脉的名言作为试题材料,通过考试引导学生走进中国文化磁场。
  这是对当今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远离文脉的一种呼唤,也是对命题人文化素质提升的期盼。


  3、(忧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在崛起,但周边一直不安宁:美国重返亚洲、联合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组建亚洲版“北约”,以武力阻止中国行动;朝鲜进入核时代;美国中程反导系统“萨德”酝酿入韩;中日除历史恩仇外,钓鱼岛冲突一直存在,中日两国民间恶感已达到最高值:日民调称受钓岛影响九成日本人对中国印象不好,中国人七成对日印象不好【1】;中菲关系还处于紧张状态;8月初李显龙在访问美国期间公开表示,临时仲裁庭的裁决对各国的主权声索做出了“强而有力的定义”,希望各国尊重国际法,接受仲裁结果,公开对中国施压【2】,同时新加坡在不结盟运动会议上大谈南海【3】;越南外交蓝皮书提及南海,称“坚决保卫主权”,中越关系一直笼罩着烟雾;印度自1962年中印战争失败后,一直强化山地作战,领土争端随时可能被人利用和激化……
  中国在崛起,但中国军队自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就再也没有接触过战争。武器、人才、作战系统、军事理论等都需要在实战中锤炼。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急需强大的国防作后盾。
  假如中国在未来50年内不幸与某个国家发生战争,你认为最有可能是谁?基于你今天的判断,你认为你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之余,为国家做点什么?在战争发生后,请根据你对彼时战争双方在科技、军事、外交、武器、后勤、盟友、经验、人才、智慧、军队效能、战争宣传、人口对比等差异的理解,请你站在:战地记者、作战军人、外交宣传、科技人才、公务人员、商界精英、宗教人士、普通民众等任意一角度,写一篇文章。
  (1)内容:或描述战争场景,或提出对敌策略,或报道战争中的各方角力,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展开有利的战争宣传,或记叙自己作为某种角色一天的生活等等,与之相关即可。
  (2)文体不限于现当代,也可采用古代文学体裁,如檄文。
  (3)字数不低于800字。


  注释
  1、日媒:民调显示超九成日本人对中国印象不好 参考消息网 2016-09-25
  2、新加坡为何在南海问题上选边站? FT中文网 2016-08-20
  3、外交部回应“新加坡在不结盟运动会议上大谈南海” 外交网站 2016年09月27日


  命制理由
  国防文化的内聚力,来自于一个民族的青年一代,即拥有为国效力的意识与想象。
  让13亿人,都种下强军梦想,并为之努力,那么一个国家的刚性品质已经拥有。
  从历史来看,农耕民族的文明进步,巨大的财富积累反而成为游牧民族抢劫的源动力。一个国家强壮的经济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防之上。如果财富与力量不匹配,结果很可能怀璧其罪。
  当然,这只是我们命制此题的理由之一。
  能够制止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结果。
  通过此题是想告诉大家:无论你未来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都可以为国家的正义之战奉献力量。
  我们通过对战争过程的残酷想象,才能为减少战争的伤亡和缩短战争的时间,提前做些什么工作。
  从战争角度来看,我们只有一种追求:战胜敌人!
  互联时代的国防文化建设,应立足全民国防意识的培养,这对没有实施全民兵役制度的中国尤其重要。
  本文在命制上的一大特色,即是文体上不限于当代。这是在文体上对中华文脉和教脉的呼唤:近现代文学革命和文化革命,均是建立在文化自卑与自残基石之上,在其潮流影响下的教育,自然受到一定伤害。加上当代教育处于文化自觉的初期,无法快速完成教材的文化归位,因此文脉教脉的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
  基于此,我们希望文化作文大赛的品牌影响力,能够推进文脉回归的进程。
  古代文论家常将各种文体之源头追溯至五经。如刘勰就说:“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起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文心雕龙·宗经》)
  当代以记叙文贯穿小学到高中,这种文体霸权与文体专制,严重打压了其他文体的存在,是近现代反传统文化与西化合流的产物。记叙文,相当于古代的“记”体,是散文的一种,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但现代的记叙文又不同于传统“记”体,如碑记、游记、杂记等。首先记叙文是白话体;其次记叙文是学生体;再次记叙文不是文学体裁,而是正常文学体裁“散文”和“小说”(短篇或微型)等的过渡体,或者说低级体、幼稚体。这种将教育对象弱智化,并为之专设过渡性文体,却又不规定过渡时间,也不考虑时代特点的做法,放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阻碍学生成长的毒瘤。
  希望老师们以“文化教学”的智慧与原则,主动续接文脉,给学生以知识的真实和真相。


  高中组命制总述
  由当代社会文化到历史文化原点,这是古今联结。由1、2题的人文文化到第3题的国防文化,是希望中国文化的柔性和韧性,能够与铁血刚性文化结合,从而锻造出中国文化刚柔并济,阴阳和谐的大国风范。
  文化作文大赛虽然只是写作竞赛,但这个平台一直关注的却是中国文化基因建设,这在全国是唯一,也只能是唯一。
  第1、2题由社会热点突现的价值取向偏差,到儒道文化原点思想的解读,这样的设计,是希望传统文化现代化,能够解决当代文化病态。
  第1题的明星收入,也与第3题的忧患有关。当我们为甲午之败愤怒,并将怒火转向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款的时候,我们已体会到国防建设之重要。虽然有学者认为,慈禧挪用军款一事可能是变法失败者泼的脏水。
  但它说明了社会财富分配之重要:全社会明星暴利收入,已引起其他阶层与职业的不满
  这一切病根,还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思想和智慧营养。



第13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试题:初中组


  二、初中组(31
  1、(成长文化)命题作文,请以“等候”“守候”为话题,写一篇不低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如果选择记叙文,请一律升格为小小说或散文。若未升级,一律不评奖。

  命制理由
  我们都感受过这两种生命状态:等候和守候。
  有人善于等,期待某件事或某个人或某种结果的到来,并在这种煎熬中感受成长。
  有人善于守,用全部的生命念力,守着自己的信念,并在希望与失望中感受成长。
  这样的生命状态,会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种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情感,需要我们在初中阶段,去追寻、沉淀、反省、判断,最后形成一种定力和习惯:什么时候执著?什么时候变通?
  苏轼留给后人的解决之道是——超然。
  至于记叙文升格为小小说或散文,是因为记叙文是近代白话文学后非正常文学体裁,这种文体让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始终在非正常写作状态中折腾,浪费了大量才智,最后还是不能进入写作学的正统。
  这种文体在文化自觉的今天还贯穿基础教育12年,也是教育之耻。
  升格小小说,是让记叙文转变为正常文学体裁,随学生的成长,直接由文化作文进入文化创作,打通学生作文与文学创作的通道。
  这是文化作文解救中小学写作学开出的药方,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清记叙文真相,并主动纠正。
  该试题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文化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2、(文化实践)阅读材料,请根据要求写作。
  你也许去过很多地方,也许很少外出。但你一定接触过不少你感兴趣的东西,并为此去探索:或者考查,或者实验,或者参与建造,或者查找资料……总之,你亲身体验过,实践过,并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印象中,用文化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会不会发现它们内在的文化要素或文化品质?就象游学钓鱼城或长城一样,就象过家乡的某种习俗一样,就象呆在实验室借助仪器去发现新的世界一样……总之,你体验过的生活本身,其实就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请你“体验 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600字以上。

  命制理由
  人生每时每刻都在体验。
  但是否是一种文化体验,这需要有一双文化的眼光。
  这样的视角,需要积累,也需要用意识去感受,甚至训练。
  家庭生活、家族生活、家乡生活,文化无处不在。一个普普通通的试题,换成文化视野,立刻化腐朽为神奇,成为文化实践的叙事,或者生活中的文化心,或者文化的生活心。
  显性的文化容易发现并快速转换成文化作文素材,但隐性的文化融入生活惯性,却很不容易感知。比如吃一碗面,比如种下一棵树,比如行走,比如穿着,比如读书。
  只有换成文化的眼光,才能真真切切地看见文化现场。
  并且,这是活文化。
  这种文化体验,促使我们去探究文化的底层和源点,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文化情怀。
  成长,就切切实实地被文化包裹,然后在文化襁褓里羽化出文化的风韵与气质。

  3、(未来文化)阅读材料,请根据要求写作。
2216年,近地轨道,太空工作艇考古专用型GA-0259检测到人造航天器,同位素法判断时间200年以上。工作艇降至第一宇宙速度,通过扫描。系统检索确认,目标航天器是由中国制造的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具备轨道对接机构。
  根据资料,天宫二号是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执行的载人航天工程中,第二阶段的关键航天器。它当时运行的轨道距离地面有接近400公里,但是后来由于完成了推进剂补加,进入了更高轨道,因此出现在了这里。这也是当时中国最早能够实现太空燃料补加的航天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太空工作艇考古专用型GA-0259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扫描确认内舱空间有15立方米。在2个世纪前,这是中国人建造过的最大太空空间,足够3位航天员生活工作。
  系统为我们的天宫二号标定4维时空坐标,随身机器人放置文物完毕,方便今后文物局调查和回收。随后,工作艇撤离天宫二号。
工作艇飞离天宫二号,地球周围宏伟的空间站机构已经形成,太空电梯、大规模空间停驻机构都正在运转,这时人类已经走入太空的2216年。
  ……
  这是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后,央视联合刘慈欣打造科幻虚拟系列节目的想象。
  请将我们的写作视野定格在2216年,定格在中国科技的世界性成功之上,想象2216年,你再次轮回为中国人,想象你:或是正在读书的青春少年,或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年,或是事业成功的中年……请把那时你作为中国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要求:(1)小小说,或短篇小说文体。
  (2)故事曲折生动,尤其通过故事体现那时中国科技与文化在世界乃至太阳系内一定的影响力。
  (3)丰富的想象和情节,要体现一定的文化价值观,不要变成一个没有内涵的故事,从而降低故事的张力。

  命制理由
  一个民族的想象力,最迟一定从中学开始生长。
  特别是有关科学技术的想象。
  本试题另一个关键,是设置了“你再次轮回为中国人”这一宗教元素,是想告诉大家,西方科学如果没有基督文化土壤,不可能诞生。因此宗教与科学之间,不是敌对,而是恰恰相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有助于我们解答李约瑟之问: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
  了解这一点,我们才懂得正确认识中国的宗教文化,才能与西方文化进行全面比较。
  因为西方科学是奔跑在宗教甲板上才起飞的:基督教吸收了古希腊文化因子,甚至在12到13世纪建立经院哲学,复兴古希腊学术文化。
  这是当代中国学者们无法完成的文化比较:宗教已经成为这批学者生命中的空白盲区。这个使命,自然降落到你们身上。
  当然,宗教元素对文学写作而言,也是想象力膨胀的土壤。
  但,科学精神,将这种无拘的想象,拴上了理性的缰绳。
  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基因里,特别需要的东西。
  至于文体要求,是希望中国教育从记叙文的泥潭里走出来,直接升格为正常的文学体裁。
  因为,在中国传统教育里,从来没有记叙文这个概念,更不是只有一种或几种文体概念。
  记叙文是近代教育设计理念的错误,也是近代白话运动在教育上的不成熟体现,它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给学生写作带来极大伤害,必须纠正。

  初中组命制总述
  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过程。如果这个过程能够戴上文化的透视镜,那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因为它们都是文化:山的文化和水的文化。
  但很可惜,自从改成了“语文”这个概念,我们就放弃了这种文化成长与文化修炼,而把它们仅仅看成是山和水。是石头、树木,是流水、鱼虾。
  但,不是文化。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早已随反传统文化的软暴力和硬暴力而灰飞烟灭。
  总之,是原生态的原样:我们的人文情怀,退回到原始社会。
  其实第1题的等候和守候,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中国文化的春天,会在你们这一代身上降临,你们的等候会有惊喜。
  但你们更要学会守候:不要让它某一天突然又消失。这是你们的责任,要一代代传下去。
  第2题是想告诉你们,既然文化的春天要来了,你们应该换一种心情和思维,用文化的眼光去迎接,不要无缘对面不相识,让文化又伤心而逝。
  基于你们的文化实践和体验,第3题是希望你们拥有科学的想象,并用这种想象构建中国的未来。
  中国是人文的天空,这样的底蕴恰恰也暴露出我们科学底蕴的不足,希望你们把未来的希望,建筑在科学的基石上,从而完善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



第13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赛试题:小学组


  三、小学组(4选1)
  1、(读品文化)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不久前,《百家讲坛》主讲人、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在上海出席人文艺术论坛暨上南中学东校20周年校庆时,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低幼化现象提出了批评。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就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奶奶生病了,医生说要多晒太阳。可是,天总是阴沉沉的,太阳公公上哪儿去啦?小林连忙给太阳打电话:‘太阳公公,太阳公公,您在哪儿呀?奶奶要晒太阳,您快出来吧!’太阳公公说:‘小朋友,我在这儿呢。云遮住我了,出不来呀!’小林又给云打电话:‘云姑姑,云姑姑,奶奶要晒太阳,您请让一让吧!’‘风不吹,我让不开呀!’云姑姑回答。”
  这样的文章缺少文化含量,低幼化。学生小学毕业还是只会说小猪猪、小兔兔之类的“童语”,在精神上长不大,在语言上远离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顶多是学会几个汉字的书写而已,鲍老师不明白为什么要孩子们背诵并且要默写。
  鲍老师鼓励中小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有助于学生构建价值体系和提升判断力,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请以“我不喜欢 的课文“我喜欢 的经典为题,写一篇作文。

  命制理由
  文化教学历来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但受近代反传统文化潮流劫持,语文教材首当其冲,与传统文脉的联系少得可怜。语文“少慢费差”的原因,不是教学方法和过程出问题,而是“食材”本身有毒或营养太少。
  这也是文化教学反对用“语文”概念的原因:它的本质是走向“话文合一”的拉丁语,去汉字化和西化。这样的反叛,注定远离文脉,注定学生12年的苦果,是永远捆绑在俗语上。
  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雅语和文章语言的存在。
  命制该试题,是希望师生都意识到一个严峻问题:教材编辑的视野和底色,以及对文化的全局把控能力极其有限,因此基于教材和大纲,果断选择更有文化含量的文本替代。
  通过学生发掘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树立心中的价值判断:什么书是好书?什么内容对自己终生有益?
  换一个角度,学生知道“学什么”是第一位,于是才能培养与这种内容相联系的“怎么学”。
  教师亦然。
  小学老师不“小”,首先体现在“教什么”上。
  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有终身发展的底气。

  2、(成长文化)每个人心中都有许多梦想、故事、秘密、希望、后悔、喜悦、懊丧等诸多生命的印迹,它们是成长过程沉淀下来的结晶体,是你个体生命的连续记忆,标注着你生命走过的每个驿站。
请以“我心中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文体自选。

  命制理由
  当我们把目光收回,抵达内心,这就是一种反省。
  夫子提倡“三省”,是不断从反省中打捞出生命的黄金: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光,如果没有向内的姿势,是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的珍宝。
  成长对于小学来说,除了向前向外的姿势,还应该有向内的姿势:频频回首走过的路,总有落在心灵上的记忆,解剖它们,才能知道自己未来“长”成什么样。
  或者,这是你不断认识自己和修正自己的过程:知道该给自己的生命注入一些怎样的文化元素,才能实现文化人格的完美发展。
  文体自选,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余的话。但对于文化教学的老师来说,这是一种期望: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模仿,并以他们的阅读视野为平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利用课堂权威,强行将学生的写作模式固定在不成熟的小学“教材”体系上。
  以语体文为代表的教材体,已经失去了文脉传承的道统和学统地位。这说明我们已经在自我放逐的路上,远离正统。
  语文老师应该以深厚的文化素养,主动纠正前人文化偏激给后人带来的伤害,引导学生回归文脉和教脉,实现文化和教育的拨乱反正。

  3(写作文化)虚构是文学创作必备的能力,它远离了写实的束缚,使故事和情节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学生写作成长的标志,跟说谎无关。请你任拟一个题目,虚构一个故事,写一篇小小说。

  命制理由
  社会上有很多学生作文撒谎的段子,害得整个社会都认为学生道德品质和写作能力低下,源于语文老师的作文课。
  还真有许多语文老师强迫学生必须写他们亲自看到的或亲历的事,否则,场面尴尬。
  这真是没文化的社会闲杂人员与语文老师合谋,屠杀学生的想象力,也就屠杀了整个社会未来的创造力。
  当然,这样的闲杂人员,还包括一些教授职称的大学者。
  作文界血雨腥风,鬼哭狼嚎,阴森恐怖……
  按照他们的逻辑,金庸写武侠,一定是大武术家。琼瑶写言情,一定是大情人。蒲松龄写聊斋,一定是地狱跑出来的老鬼。曹雪芹写红楼,一定跟小姐丫鬟有染。至于写科幻,一定是神经病……否则,他们都是大谎言家。
  没文化,真可怕!
  设计此题,一是为写作学正名,虚构与诚实是不同领域的概念,不要混淆。二是希望小学高段同学,应该挣脱记叙文这种不成熟文体的束缚,直接进入文学状态。
  当然,也希望语文老师们多一些文学修养,引导学生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助飞写作梦。
  而不是强迫他们折断想象的羽毛,去写他们千篇一律的所谓亲历事件。
  这不是教育,这是灵魂与成长的刑具。
  砸碎枷锁,放飞自己和学生,中国教育才有未来和希望。

  4、(作话训练)看图写话:请仔细观察下图,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或家长请教,然后写一段话。


图片:图片1.jpg[删除]

  命制理由
  我们从来不认为“二十四桥”这样的地方,就真的超出了学生的认知。
  换一个角度,如果把“二十四桥”的标注去掉,让学生把这一方风景当成纯自然来看,就一定符合学生的学龄特点?
  从教脉来看,古代私塾无论是6岁还是60岁进学堂,同样是从《四书》《五经》开始,让学生从第一次认知文化,就是真正的文化。
  但当代教育很独特,第一次让学生认识文化的三姑六婆,第二次让学生认识文化的表亲表戚,第三次文化的堂叔堂伯、第四次、第五次……直到他们认为学生可以认识文化的时候,文化终于登场了。但学生被骗了N次后,已经对真文化没有感觉了。
  这种所谓科学的认知能力,与传统文科教学严重冲突:对于中国人来说,6岁的小学生、16岁的中学生、26岁的研究生、56岁的大学教授,都可以读《三国》《水浒》《红楼》。名人来说 ,张爱玲9岁读《红楼梦》、钱穆9岁能背《三国演义》……文科学习方法,还要从中国教脉里寻找智慧。
  因此文化作文认为,把一段风景和风景背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去融合自然与人文,才是真正的写作成长。
  因为从第一次走进写作学,他们就知道了什么是真写作。
  他们不需要砖家们来亲切关怀:什么时候才有权利观察桥梁,什么时候才有权利观察天空,什么时候才有权利观察社会……近现代教育祖师级砖家们的理论,带来的语文结果是一条死路:少慢费差。
  改变才有活路:每一次作话训练,都行走在文化大道上。
  学生的成长是一种积累,写作学的线性并不明显。过度弱智化学生,是对学生宝贵年华的浪费。
  这样的训练,会让学生拥有一双文化的眼睛。
  在文化写作中,完成文化成长。

  小学组命制总述
  小学组试题从关注“读什么”开始,这是外在的精神食材。然后关注心灵的成长,这是内在的精神过滤。
  12题的重心落在成长上。
  第3题的虚构和第4题的作话,意在改变现当代写作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把文学的想象力与做人的撒谎混为一谈,造成小学写作教学的无所适从。而低段的作话,常常将孩子视为弱智对象,而人为隔离他们与文化的真实接触。
  这种状态继续漫延,只能重复语文教学的恶果:少慢费差。
  第3题文体要求为小小说,这延续了今年大赛试题的一根红线:记叙文作为非正常文学体裁,不应该耗费学生12年时光,它应该在小学高段,即升格为正常文学样式。
  第4题是对教脉的回归,让学生最初就直接认识文化。这样的底色,有助于他们的写作成长和人格形成。
  其实,语文从诞生的最初,就是一种摸索。如果进行比较的话,1949年的国民文化水平和经济状况,与2016年不可同日而语,同龄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阅读视野,完全不在同一层级。但居然学科理论基础大体相同,甚至比民国教材,还有倒退趋势。
  这样的悖论下,已经有韩兴娥的“海量阅读”来替代,有姜广平的“大语文”来背叛,有叶开的“对抗语文”来挑战……
  确实,“我们不是叶圣陶的孩子”(姜广平语):我们不要重复少慢费差,而要续接文脉与教脉,重走文化之路。


  四、主题金题:文化交流与碰撞——本位文化观(不分学段,均可选择)
  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在当今各种文化交流与碰撞中的感受,特别是基于你的国家本位和地域本位,对不同文化交流与碰撞,你会怎样选择?可以叙述亲历见闻,可以虚构故事,可以发表议论,可以想象未来。文体不限。
  1、近代中国文化自残下的文化坚守。1920——1930年前后,发生了“中国文化出路”大论战,力主西方文化路向一派占据话语权。面对“打倒孔家店”(吴虞)、“不读中国书”(鲁迅)、“拼命往西走”(胡适)的激烈反传统和全盘西化论的文化氛围中,式微的中国文化路向一派中的王新命等十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传》,表达了捍卫“中国本位的文化”的立场和姿态、用心和情怀。“在文化的领域中,我们看不见现在的中国了”,“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是消失了;中国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它的特征。由这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渐渐的不能算得中国人。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现代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已经没有了中国人。”沉痛悲愤的心情,溢于言表。
  他们提出了本位文化建设的原则是:“不守旧,不盲从。”不守旧,是淘汰旧文化,去其渣滓,存其精英,努力开拓出新的道路。不盲从,是取长舍短,择善而从,在从善如流之中,仍不昧其自我的认识。
  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
  2、文化力量不等同于战争实力。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表明:一种文化先进与否并不能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和发展水平。否则,文化先进的古希腊、古罗马怎么会被文化落后的“蛮族”灭亡了呢?文化先进的宋、明怎么会被文化落后的蒙、满灭亡了呢?野蛮的蒙古游牧民族反而能够征服西亚和欧洲呢?文化就是文化,它是知识、信仰、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的综合体,而不是一切,也不能决定一切。换一个角度讲:先进文化要立世生存,必须强化其刚性品质,用强大的国防保护强大的文化。
  3、主流文化之间的互相融合。东汉末年,儒学式微,到两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得到空前发展。这段时期出现了以道解儒和以儒解道两种不同文化立场的儒道文化碰撞,甚至还出现以道解佛,佛学玄化,这对佛家文化进入中国创造了思想环境。至李唐,虽然上层政治尊崇道家,但唐玄宗御注《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三部儒家、道教和佛教经典,颁行天下,说明政府对三教合一的提倡。至宋明,儒学正统地位下,以儒解道,以儒解佛,整合佛道文化,儒学得到创新发展,实现了由汉儒章句之学向宋儒性理之学的转变。而佛教吸收儒道思想,完成了禅宗世俗化和中国化历程。因此,文化交流与融合,坚持主体性极其重要。
  4、文化交流与文化侵略。文化交流,是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行使文化选择权,各自以我为主,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文化入侵,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强行改变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强制新一代学习入侵国语言文字,是文化入侵;和平时期,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文化市场,并改变其国民的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这也是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的典型例子就是日本二战时期在中国东三省以及台湾所推行的奴化教育,以及甲午战争和抗战时期鼓吹文野之战、脱亚入欧和大东亚共荣等精神鸦片,瓦解中国军民的战争意志。

  命制理由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处处皆有,时时都会遇见:不仅与外界的文化,也与内部的文化。
  这就涉及一个文化交流中的核心问题:你的文化主体是谁?
  当今社会倾向于西方文化的人,一切以西学为主体,用西学范式来审视中学。
  倾向于传统文化的人,一切以中学为主体,去审视和吸收外来文化。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文化界值得称道的有两类人:一是坚守中国本位文化,又不排斥外来文化。如《学衡》派,提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在对待中西文化上,学衡派崇尚“中正之眼光”,“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的态度。吴宓说:“今欲造成中国之新文化,自当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熔铸之,贯通之。”在“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他们反对一味诋骂孔子,极力主张恢复孔子的历史地位,强调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应当给孔子一个科学的评价。吴宓等人强调,孔学所包含的人文主义可成为救治当今世界物质与精神痼疾的良药。他们非常在意孔学在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可能价值。这与后来池田大作和汤因比等历史学家的看法非常相近。他们基于那个混乱年代有如此本位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卓见,实属难得。
  一是强烈呼吁文化改革,打造新文化,但对中西文化不带偏见。能够看到西洋文明的优势,又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清晰认识,强烈感受到吸取西方文明以打造中华新文明的急迫性与重要性。比如东方文化派,以辜鸿铭为先驱,以梁启超、梁漱溟等为代表。在文化选择上,他们主张立足本国传统,会通中西文化,谋求传统文化特别是儒文化的返本开新,进而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世界化。
  因此主张全盘西化者,诅咒中国文化者,无论他们的文章多么有才华,放在今天来看,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伤害,都只证明他们的短视与偏激。虽然他们对推动中国吸收外来文化或自我文化改造方面也确有贡献。
  提供4个材料,是希望从历史视域,让同学们认识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主体性,任何时候,不丢失自身文化特征,却又能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身文化的飞跃。
  在现实中,面对不同文化,懂得坚守的执著与开放的吸收。比如泼水节、七巧节、三月三、踩花山节、对歌会、插花节、开门节、擂背节、赛装节、姊妹节、元宵节等等,都与西方的情人节具有相同内涵,只是称呼与形式不同。如何选择自己认可的节日,又同时可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相同节日内容,这是同学们文化成长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因为这是你们的文化身份证,代表你们精神的归宿。
  放大来看,就是一个族群或一个国家本位的文化建设。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