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曼(BenjaminA.Elman)教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院与历史系任职,主要从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社会史和东亚文化交流研究,著有《从理学到朴学》、《经学、政治和宗族》等。
您最近在几次演讲中都谈到了中日甲午战争的问题……
艾尔曼:我最近在上海社科院讲了甲午战争对历史的影响。现在一般看法是认为甲午战争证明了中国落后、日本先进,而中国的落后有文化的原因,也有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原因。这样理解对不对呢?我们认为日本制度好、科学先进比较西化,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而应该考虑的是甲午战争之前一段时间的情况。还没开战的时候,大家都一致认为中国会失败吗?还是这些都是后见之明?当我看了甲午战争之前的一些资料,发现情况不是那么简单。当时的欧洲人,甚至日本人自己都觉得日本不会赢得很快很彻底,日本人当时也很害怕,他们本来只想占领朝鲜,根本没想到可以打到旅顺口、威海卫。
如果当时日本人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又为什么那么积极地开战呢?
艾尔曼:当时中国海军军力排名是第八,日本是第十一,但是日本的海军力量相对集中,可以把所有的战舰集结在一起,和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对抗。中国的海军则分成了四个部分,有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而在1883年到1884年的中法战争时,北洋水师没有支援南洋水师,所以到了甲午战争时,日本人吃准了北洋水师必定孤军作战、南方的水军不会来增援。当时中国海军共有60艘战舰,都比较先进,有的是法国造的,有的是德国造的,如果中国海军全部集结起来,日本人绝对没有办法赢。
日本共有32艘战舰,和北洋水师的军力相当,而且知道中国的陆军也不会派去朝鲜,所以还是有一些把握的。另外,日本在鸭绿江一役中不宣而战,先偷偷地靠近,然后开枪,这是很不礼貌的,也违反了《万国公法》。
您觉得甲午海战中国失利的根源在哪里?
艾尔曼:甲午战争是第一次蒸汽动力舰队的大海战,也是一次判例式的战争。因为是第一次,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家都得看结果。中国的战舰太重了,炮也很大,日本的船比较轻,炮也比较轻,一艘战舰可以放更多的炮。战争结束以后,大家才知道大不一定有好处,而快是非常重要的;快生火枪要比重枪重要,日本的快生火枪比中国的火力大两三倍。还有李鸿章的海军用的很多炮弹里面填充的是水泥,不是火药,打中了也没法爆炸。甲午战争的教训,给全世界都上了一课,美国人、欧洲人也知道了在海战中什么是有利的。以前中国人觉得重是好的,但事实却正好相反,战争之前不知道的,得等打完了才知道。
甲午战争造成的实际转变是什么?
艾尔曼:为什么日本人在对俄战争中能造出那样的战舰?这些都是完全新的。钱是哪里来的?日本并不是那么有钱的国家啊。日本靠的就是甲午战争的赔款,中国赔了两亿多两库平银,相当于七百四十五万公斤白银,将近四十亿美金,这个数目是日本政府当时全年收入的两三倍。日本拿这些钱去改良海军,而中国呢?哪里还有钱?再加上义和团的赔偿,是赔给日本的两倍多,相当于近九十亿美金,把这些赔偿加起来,中国已经没钱了。之后中国再想改良军备加强国防,也没办法做到了。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文化,也不是因为日本的武士传统与中国的文人理想的差别,也不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因为甲午战争时中日的科技水平不相上下,问题就是在于战争时的枪炮是快的还是重的,而这个问题在打仗之前还不清楚。所以中国人的失败是跟具体的问题有关的,而不是大的文化的问题。
战争对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战争的结果会影响人们对文化先进与否、优劣与否的判断。中国打了败仗,大家就觉得什么都不好,清朝没办法保护人民,所以革命家就要打倒清朝、打倒满洲人。而且中国人会觉得日本人比自己先进,要向日本人学习,所以当时有很多留学生去日本。战争成功了,于是乎文化也成功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在十九世纪之前,中国是个很有权势的国家。她从什么时候开始崩溃?她的失败跟十七、十八世纪的制度没有关系,她失败是因为没钱了,船太重、炮不够快等等这些很具体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我们不能根据后见之明去分析问题,而甲午战争以后的目的论的分析就是后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