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技)太和殿历7次大地震“震不倒” 原因至今未破解山西广胜上寺飞虹塔
凌玲摄
中国古人如何预测地震?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地震测报仪器
到目前为止,人类并没有掌握地震发生的规律,准确预测尚存困难。但中国却是地球上最早进行地震预测的国家,并最早提出了有关理论。如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臣伯阳甫曾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地震”,他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造成的,所谓“阴”即地,“阳”即天,发现了地震与天体、自然界的某种关系。
春秋时期,晏子提出了天体运行与地震关系的猜想。《晏子春秋》记载,晏子曾对太卜说,“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大概意思是,昨晚我看见钩星在房星的中间,恐怕要地震了吧。虽然晏子这样的猜想并不可靠,还有迷信色彩,但却说明中国古人很早便进行地震预测预报了。
到后来,中国古代预测地震更牛了,读者都知道的到东汉时,张衡还发明了人类第一台地震测报仪器——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有一次在都城洛阳,地动仪报警西北方发生地震。当时大家都没有感觉到,不相信,几天后甘肃那边来人报信,当地果然发生地震。
中国古人很早发现了水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有很多总结,如“水动则地震”、“大旱见地震”、“霪雨后见震”、“水位变异见震”等。清佚名本《平寇记略》更具体,称震前有“六端”,分别从井水、池水、风浪、光线、云彩、气温等六个方面预测地震。除了自然征兆之外,中国古人还善于利用鸡、狗、蛇等动物的反常行为,进行地震预测。这些预测手段,已被现代地震科学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
太和殿历7次大地震为何屡震不倒?选址及建筑结构特殊
地震除了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外,往往还会摧毁大量的建筑,导致家破人亡。但有些建筑却很奇怪,不仅震不倒,有的甚至连地震痕迹都不会留下,更有以前地震中被破坏的地方下次地震中还能震愈的情况。
华北多地震,北京正处于这一区域,明清皇家建筑很多,但重要建筑无一在地震中被损毁或是倒塌。俗称金銮殿的太和殿,是
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至今,在90公里范围内曾发生过6级以上大地震7次,小地震更多。其中,清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通县6.5级地震,太和殿距震中20公里;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太和殿距震中45公里;清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京西6.5级地震,太和殿距震中仅15公里。这些大地震使京城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但金銮殿却丝毫未损。
这种“震不倒”现象,在不少佛塔上也屡屡发生,如山西洪洞县霍山顶上广胜上寺的飞虹塔,始建于汉代。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临汾8级地震,飞虹塔距震中仅36公里,却矗立不倒,幸存至今。类似不倒塔还有很多,而且还有震好了的奇迹。山西安邑县兴国寺塔,在嘉靖三十五(公元1556年)1月23日华县8级大地震中被震坏了,从塔顶部裂至第七层,裂缝有尺把宽,奇的是后来万历年间的一次地震中又被震合。在地震中这些建筑为何屡震不倒?过去迷信认为有神灵保护,现代研究认为,这与选址及结构特殊有关,但具体是什么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