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392阅读
  • 3回复

(生命修炼)5000隐士居终南山过千年前生活 用暗号开门(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8-21


(生命修炼)5000隐士居终南山过千年前生活 用暗号开门(图)






张剑峰(左一)和几位修行者合影留念

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有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1000年前一样的生活。

因为读了《空谷幽兰》,35岁的西安市民张剑峰频繁进出秦岭,从华山到终南山,寻访居住在其中的修行者,行至今天,他拜访了600多位山中隐士,自己则从一个青春文学编辑变成了半个隐士。

寻访远远看到一群驴友进山,隐士就关了门

2008年之前,张剑峰是青春文学图书编辑,还曾在时尚杂志社做编辑,他与出版人路金波是合作伙伴。自从走上寻访终南山隐士的道路,他变成杂志《问道》的主编,他对隐士的采访就刊登在这本杂志上。

“前几年接触文学圈,感官享受的东西太多,大家在想怎么赚钱,怎么花钱,人的生活视野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种生活。”2008年,看过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后,张剑峰决定去终南山寻找隐士。“第一次是跟一群驴友一起,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后来他才知道,远远看到一群驴友进山,隐士们就关了门,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扰。
张剑峰介绍,并不是所有的隐士都不欢迎到访者,而且要看到访者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只是旅游好奇,隐士们只能关门谢客。

到访敲门念暗号,一般修行者会开门

有人说,人人都想在终南山寻到一个白胡子老头,但最后只寻到一棵歪脖子树。

“我也想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神仙,一位无所不能的仙人或者圣人,就太完美了。”最开始,张剑峰抱着寻访圣贤的目的走进了终南山。第一次寻访失败后,张剑峰独自行动:“想到哪里就去哪里,稀里糊涂走,没有交通工具。”隐士居住的茅棚一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他们分散在各个山谷里。

“一般到访者敲门,修行者都会开门,但有些不接待生客。”张剑峰说,“敲门需要一些暗号。”“一般人敲一次没人开门就走了,我们平时不给人开门。”山洞里只有经书和简单的生活用品,两人连附近的茅棚都没去过。山洞外的悬崖边有一块三四平米大的菜地。张剑峰到访时,她们正在包白菜饺子。

张剑峰说,这些修行人都很热爱生活,一般会把自己小茅棚打扫得很干净,做一点小景致,比如在门口种点花,他们不用手机,离村庄近的修行者还会和村里人打交道,很少下山。

台湾作家张德芬、主持人梁冬等也曾跟随他到终南山寻访隐士,现在张剑峰周围,也有跟他一样去山中寻访修行者的朋友,但能坚持的并不多。

揭秘在修行人中,像他这样的民间学术研究者很多

“俗话说,有形的都有肉,其实很难找到闪光的人,真正的修行者都是劝人向善,告诉人们怎样减少烦恼。修为很高的人只有圈子里才知道。”张剑锋说。

“一般觉得,出家人就是穷得没办法才到山里,但后来我发现修行者大部分蛮有学养的。”张剑峰说。他上周刚见到一个修行者,藏书很多,留着长头发,特立独行,对电器等样样精通,在茅棚里给自己做了很多精美的家具,他主要研究天文,将天文研究成果和佛经、道经做了对比研究,他觉得别人并不懂他的东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头上。“在修行人中,像他这样的民间学术研究者很多。 ”

“松子、野菜等都是修行人的食物。修行人的行为,一般人看来不可理解。修行者对物质不抱太大希望。”张剑峰介绍。



体验在茅棚里,吃饭睡觉晒太阳喝茶,就挺幸福

在寻访了数百位隐士后,张剑峰慢慢从一个寻访者变成了修行者:“我开始只是旁观者,后来发现不行,开始对这些修行的行为并不相信,但又不断亲眼见到,不断否定自己的怀疑,慢慢地自己也开始打坐、练功。”2010年,张剑峰和张德芬等十多人一起凑钱在这里修建了十几间茅棚,取名“终南草堂”,供修行者居住。

对修行的好处,张剑峰说:“就是保持自己时时刻刻不迷失,做自己的观察者,喜怒哀乐你都时刻观察着自己。好像我之前的工作都是为我后来修行做铺垫,现在做的才是我喜欢的真正要做的事情,现在是个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做真正的自己。”

张剑峰有两个孩子,妻子做平面设计工作,父母也受他的影响开始修行。妻子一直支持他,夏天他还带着女儿到茅棚居住,以前女儿挑食,在山里她会吃得干干净净。
“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发现了清澈的水源,以前浑浊的水质就不可再饮用了。”

“她们跟我说了一句话我现在都记得‘你走了这么多地方,看到很多东西,但你要保持你内心纯净的种子不被污染。’后来我也看到一些修行人不是真正在修行,我看到玉的同时看到了泥土。”

“修行对我生活本质的改变是我看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如果以前,有一个东西我想得到,我肯定会努力争取,但现在,患得患失的东西就少了,人会更豁达一点。对物质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不管社会变化再快,我所接触的东西永远简单。在茅棚里,吃饭睡觉晒太阳喝茶,那样就挺幸福的,很多人得到的东西很多,并不觉得幸福。”

“这座山不是一般意义的山,看到《空谷幽兰》时,我觉得好像在门缝里的一线光,我想看到光源在哪里,山是一个符号,是活着的文化。”

来源:人民网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8-21
Re:(生命修炼)(生命修炼)终南山隐士引起的只有好奇?
:(生命修炼)终南山隐士引起的只有好奇?



终南山隐士引起的只有好奇?

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他写了本书《空谷幽兰》,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有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本报2月16日A20版)

武洁(医生):媒体的聚焦,民众的兴趣,的确可能或多或少侵扰到隐士们的隐居生活。但来自世俗世界对隐士群体的关注,除了好奇心驱使下的看热闹之外,却也很大程度上勾起了世俗大众对生活本真的追问和心灵归属的追寻,即人生存在的意义、人生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人生观问题,其实在有意无意间又从被遗忘的角落触发起来。的确,习惯了身处世俗的忙碌与追逐,很多时候连考虑这些基本问题的时间都没有。而当城市越发繁华,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甚至繁杂,一些人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却并未随之得到提升,反而因不断产生却又难以满足的欲望陷入迷失。这个时候,隐士群体的出现,他们无比简单却又不乏本真的生活,除了引发好奇,自然也会引发世俗群体对自身生活状态与人生追求的反思与追问。

丁洪峰(职员):若要问终南山隐士们的生活何以引来如此的关注,原因恐怕就在你我的心里,在现代社会停不下的脚步里,在日常奔波劳碌的浮躁追求中,在略显苍白的精神世界里。从这个角度看,终南山隐士的生活未尝不是对现代生活的一个善意提醒。

叶传龙(职员):归隐终南山,就是希望不受世间凡人俗事的纷扰,谋求一隅,可以学佛问道、练气养身,潜心做学问,静心过日子。而经过探寻者的笔录网传,寂静的终南山将会变得喧嚣,世人尤其那些背包“驴友”心向往之,会纷沓而至,而那5000多隐士苦苦寻找的精神家园,又将受到毁损,他们也将如惊飞的鸟雀,再择新枝,哪里才是他们心中的终南山?如果我们对这些人的生活方式感兴趣,觉得他们的教诲对我们有启迪,不妨尊重他们的选择,为他们留下一片净土,让他们安心修身养性。所谓但存方寸地,留与隐士耕。

行超(市民):我认识一对80后的小夫妻,两人都是北京某高校毕业的高材生,八年前在一次旅途中爱上了那时还很宁静的鼓浪屿,于是决定在此定居,分别辞掉了各自的白领工作,合伙在当地开了一家小旅馆。一旦积攒了足够的积蓄就策划出游,把钱花完后继续回来经营自己的小生意。近年来,像这样用生命诠释法国诗人兰波那句“生活在别处”名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残酷的社会压力使得他们走向了逃避现实,流浪远方变成了他们的精神信条。

终南山五千隐士遵循的是儒道文化和中国传统的士人思维,而鼓浪屿的小夫妻则体现了现代年轻人对现实压力的恐惧和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虽然他们“隐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但是其追求自由、宁静的理想却如出一辙。我们只希望隐居秘密的发现,不要打扰到他们原本的生活,希望人们能够为他们留一份宁静和未知,不要让终南草堂变成一条世俗的终南捷径。

来源:武汉晨报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8-21
:(生命修炼)中国古代隐士如何“诗意栖居”



隐逸是一种心态、一种生存方式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精英人士,他们承载着知识与价值传承的重任,所以儒家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但对士来说,社会提供晋身的道路只有“仕”一条,所以才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但在中国古代,大量的士选择了仕之外的另一条道路,就是“隐”,成为隐士,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隐逸文化”。隐或隐逸的价值不在于反社会或反文化,而是一种心态,一种生存方式的呈现。隐士也没有放弃对社会的关怀或责任,而是以一种低调的姿态注视着社会,以一种疏离的心态参与着文化的创造。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诗道出人在存在意义上的本质。人在本质在于自由,自由地选择与追求自己渴望的生活。“生活在别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如是说。这个“别处”就是与喧嚣、躁动、压抑相对的隐逸世界:田园、自然,或者自己的内心。

徘徊于“山林”与“庙堂”之间

在古代士人的知识话语中,“山林”象征着归隐,“庙堂”象征着官场,但中国古代隐士并不是离开了“庙堂”就逃避到“山林”中,而是徘徊于“山林”与“庙堂”之间,所谓“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到了六朝时代,受到魏晋玄学中“得意忘言”思想的影响,隐士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倡只要有一颗超越世俗的心,保持隐者的疏离心态,在城市中也可以隐居。陶渊明说得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比“地远”更重要。

进入唐代,出现了所谓的“吏隐”、“中隐”之说,完全将隐逸与为官融为一体,著名诗人白居易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中隐》诗云: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所谓“中隐”就是介于“大隐”与“小隐”之间的一种隐逸方式,一方面避免了山林原始环境的冷落,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朝市的喧嚣。白居易诗中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一个是“闲”,一个“俸钱”。在白居易观念中,一种“既有钱又有闲”的生存方式就是“中隐”,“闲”避免了内心的烦躁,而固定的“俸钱”则免于因为隐居造成的经济上的困顿,这已经可与现代人的生活观念“接轨”了。可见,六朝以下的隐居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隐逸完完全全成了一种心态,一种生存方式,不再注重形式,更看重的是个体自我的感受与内心的闲适。

中国古代隐士生活的现代意义

1960年南京西善桥出土了六朝时期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向秀、王戎、阮咸、山涛)砖画,虽经历史云烟的剥蚀,但我们仍能通过斑驳的画面看到魏晋名士风度代表人物“竹林七贤”的神态,他们或饮酒,或长啸,或弹乐器、或冥想,让我们想象到他们隐居河南山阳竹林中谈玄论辨时神采飞扬。“竹林七贤”的玄学与文学表现出的文人气与名士气,像嵇康的《广陵散》一样一直回荡在历史间。

在古代,隐士并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完全认同,不过到今天,中国古代隐士的生活却显出超越时空的意义并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独立。中国古代的隐士无不追求个性的自由,性情的无羁。他们希望像鸟儿一样回到山林中自由地歌唱,希望像鱼儿一样在水中无拘地游荡。

求真。曹植《辨问》说得好:“君子隐居以养真。”现代社会到处充满了“异化”,人性不断被扭曲,隐逸可以使我们保持人性的本真。

适意。现实生活就像陶渊明所说的像一张巨大的“尘网”,落入其中,人只能随波逐流,人生的乐趣一点点流失。隐居可以使我们挣脱这一切,做到陶渊明所说的“但使愿无违”。

在高度程式化的今天,每个鲜活的个体都变成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ed man),隐士的生活方式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活力;在剧烈竞争的今天,隐士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一片精神的港湾,让我们在那里诗意的栖息。

来源:南京日报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2-08-21
Re:(生命修炼)(生命修炼)美国汉学家重走禅宗路:从寻找隐士到寻找禅心
:(生命修炼)美国汉学家重走禅宗路:从寻找隐士到寻找禅心



比尔·波特美国作家、翻译家和汉学家。从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中国台湾和香港。以“赤松”的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作品,并萌生了探访传说中的隐士的念头,并最终写成《空谷幽兰》,在西方世界掀起一轮中国文化热。

比尔·波特应该是个没有什么钱,但是过得还挺快乐的大叔。几年前他的《空谷幽兰》在国内曾经引起不大不小的一些反响,那是一个关于外国人在中国苦苦寻找隐士的故事。几年后,他带着新书《禅的行囊》又来到了中国,这次他讲的是一个外国人在中国问禅的故事。

开始随缘寺庙来去由心

新京报:你翻译了很多中国典籍,比如寒山的诗集等等,我很好奇你为什么给自己取赤松这个笔名?

波特:我以前的笔名叫深云,决定离开寺庙时就认为该改个名字配合外面的世界。有一天我坐的车停在路口时,抬头看到一个很大的广告牌,写着黑松赤水,我就决定叫赤松。差不多6个月后,我在研究寒山诗的时候发现,以前有个道士叫赤松子,原来真的有这个名字。

新京报:那你怎么想到要去寺庙里面住?

波特:是偶然的,三十年前我在加州大学学人类学,快毕业的时候我不想去外面工作,就想继续读书。那时人类学方面美国最有名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我申请奖学金的时候,有一个语言奖学金,但是你必须得选择一种语言,我那时刚刚看完一本禅宗的书,就随便写了个“中文”。后来我得到了这笔奖学金,很多钱,但是我觉得完蛋了,我一个中国字都不认识,我就是随便写的。但是没办法,我只能一边学人类学一边学中文。后来我认识了一个中国和尚,跟他一起打坐修行,我在哥大有个朋友,曾经在台湾的寺庙住过一个礼拜。于是我就写信到他住过的佛光山的寺庙,问我可不可以来修行,他们说欢迎。我就离开哥大,1972年的时候去了佛光山,后来又搬到海明寺住了两年半。住到后来,有一天庙里的老和尚问我,你住了这么久,是不是该出家了?我也觉得白吃白住了那么久,不好意思,但是也不想出家,我就走了。

新京报:那时每天在寺庙里干什么呢?

波特:打坐、早课、晚课,打坐的意思不是没有思想,不是把你的思想扔掉了,而是让你的思想随便来来去去。除此之外我有很多空闲时间,所以我就看书,看中文的、英文的,看《四书》和一些佛教的书,从那时起,我一直出版翻译和写的书,到现在差不多有14本书了,都是佛教的或者是古诗。

童年从不叛逆看破红尘

新京报:你去寺庙里,家里的人支持吗?小时候在家里你叛逆吗?

波特:我不叛逆,我比较乖。可是我走的路,他们的确不高兴。我去哥伦比亚大学念书的时候,他们很高兴。但是我去台湾的寺庙我父亲就不高兴了,但是他没说不可以去,可他不了解我要做什么。

新京报:你喜欢你离开哥大之后做的这些事情吗?

波特:我非常喜欢现在做的工作,翻译佛教的书和古代的诗词,做这些都不是为了钱,我从小已经看破红尘,我小的时候父亲很有钱,可他破产的时候我很高兴。我不需要接受他这样的生活,有钱是很麻烦的事情,是一种负担。有钱的话会有很多不好的人来找你,我小时候最好的朋友是家里的佣人,我了解他们,他们也了解我。而那些来往的客人都是假的人,不是真的人。我小时候最喜欢人猿泰山,他是我理想中的人,就在森林里面,是自由的,和自然在一起。我的梦想是在台湾买一个老农夫的房子,我28-48岁都住在台湾,台湾是第二故乡。

新京报:你怎么发现他们都是戴着面具的?

波特:可能小孩子眼睛是比较清楚的,他们都很天真。我很小的时候看到父亲的很多朋友来,我都尽量避开他们,不要跟他们在一块儿,我觉得他们是坏人。尽管他们对我都很友善。佛家讲究因果,可能是我前辈子开悟了,我不知道在哪一方面准备了,可是我从小有看破红尘的感觉。

新书朴素生活就是修禅

新京报:这本新书,似乎更像是“在路上”的感觉,记录下每天的行程。

波特:这本书就是我2006年3月至5月在中国的一段行记,每天我做了什么,一路介绍禅宗的历史和背景。这本书的开头是我刚回到美国,睡不着,开始回忆这趟行程里的故事。我在旅行的过程里每天也都记录下重要的事,然后每天晚上回到房间里会拿录音笔录一些我当天的感受和见闻。

新京报:感觉你在书里不断发问,但是不一定都有回答。

波特:对,我想给读者自己一个机会思考这些问题。比如禅宗是一直看不起语言的,我就开始问这个问题,语言是什么东西。比如我去大钟寺,那里有一口外面刻满佛经的大钟,敲打这个钟的时候,是不是语言?我来到周口店的时候,这里有北京人遗址,60万年前,人类开始走路,如果你不走路是不能讲出语言的,必须要直立,那么在直立之前发出的声音是不是语言?这些我都没回答,但是我要问这些问题。

新京报:整个行程走完,是什么感觉?

波特:我觉得很幸福。我想介绍禅的历史,从初祖到六祖。路上有这样的地方,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可以是修禅,洗盘子是修禅、种田也是修禅,所以禅的发展按照环境来改变的,禅宗从那时开始变成社会的一个日常生活,白天生活就是修行。

新京报:你说过你不喜欢仪式,禅宗对你来说算不算仪式?

波特:修禅要打坐或者喝茶,喝茶也是禅宗,过一个朴素的生活就是修禅。

翻译最初的诗指向心灵

新京报:你为什么喜欢中国诗歌?

波特:西方的艺术,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都是很好的艺术对不对?它们每一部分都是有颜色的,都是实的。可是你看中国的山水画,就一点点,总是空空的,让你自己去琢磨。中国的诗词一样,它们不告诉你太多。就像照相有彩色或黑白底片,如果用彩色的,你可以告诉大家全部,如果你用黑白的,你只可以看到一点点,需要人们自己去填充那个颜色。

新京报:但是翻译,尤其是翻译中国诗词的过程里会失去一些东西,这部分怎么弥补?

波特:你失去的部分是不重要的。语言是表面上的,真正的诗是里面的东西。你要翻译诗歌的话,外面的东西都可以不管,关键是你了解和发现了里面的东西。所以我要努力找到最初的诗,我是指心的部分,那是摸不到的东西。念我的诗,你可以感觉很快乐,也可能会念哭,那是心的力量。

新京报: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波特:继续研究诗歌,去古代诗人呆过的地方。他们住的地方,死的地方,做官的地方,写诗的地方,我的名单上已经有了好多人,苏东坡、欧阳修、白居易、王维、陈子昂、李白、贾岛、屈原、黄庭坚、王安石、陶渊明、李清照、薛涛等等。

成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新京报:在这么多年的寻访过程里,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

波特:是香港的意昭法师,他年轻的时候陪着虚云和尚,虚云和尚是中国最有名的修禅的人,活到120岁。现在很多年纪大的、修禅的人都是他的弟子,意昭法师也快80岁了。我觉得他很好,但是就像喝茶的味道,你必须自己尝到,别人说是说不出来的。他了不起的地方是在心,我觉得摸到了他的心。在禅宗,心是最重要的,没有什么语言可以描述。

新京报:你好像还很喜欢老子,怎么理解他的道呢?

波特:两千年前,汉族和苗族因为抢盐湖在山西打仗,汉族赢了,于是苗族必须搬到南部去,于是到了长江边。道在苗族是新月的意思,所以老子其实讲的是月亮,而且不是满月,是没有光线的月亮。易经里的道是满月,教你怎样把生活做到最好,可是老子告诉你失败,告诉你要休息,这是新月。如果你是新月,可以变成满月,如果你是满月的话,你就要失败了。老子的道是空的,黑的,玄之又玄,玄的意思是黑色里有一点红。你看山西的乡下,每家的门都似乎是黑色的,然后有一条红色的线在外面,就是玄的意思。老子是受到苗族影响的,就像冲浪,能成功是因为在空的地方,在浪的下面,才能一直冲浪。所以在每个情形下,你都要找到空的、下面的地方,他是要你到下面,不是去上面。

来源:新京报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