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515阅读
  • 0回复

(诸子教育)墨子教育思想探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8-21


(诸子教育)墨子教育思想探微





作者:王东京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与儒家对抗的墨家学派,成为中国古代与孔子齐名的学者。他提出了一整套独特的教育理论,构建了相当完备的思想体系。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在政治上要求不分贵贱地任用贤能;在教育内容上,墨子突破了儒家的六艺教育范畴,表现出非凡的创造性;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力行,独树一帜地提出“强说人”、“不叩亦鸣”的教师主动精神。与同时期的诸子百家相比,墨家学派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其范围涉及生产知识、科学技术、战术训练、形式逻辑、教学实践等多方面。然而,令人深思的是,秦汉以后,特别是汉代儒学独尊后,墨学逐渐衰微,整个学派几乎被埋没两千年。只是近代西学东渐之后,墨家的学说才又重新被人们拾起,重新肯定了墨子及其建构的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价值。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独特性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异端,但终因其独特的价值而顽强地存活下来。墨家学派与同一时期其它学派形差质异之处主要有四点。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高度统一


墨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墨子注重实践,他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他严格要求言行的一致,不论在生产或战斗中,都是坚决执行任务,不屈不挠。与儒家的重行和泛道德主义的倾向相比,墨子更注重实践的效果。判断一件事和评价一个人,他不是单纯地从结果来看,而是重视“志”(动机)和“功”(效果)的统一。墨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就是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去做事,其效果是好的,但如果这个人的动机不纯,那么这个人是好是坏便很难判定了。因此,墨子要求弟子“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并注重培养与锻炼弟子的意志,要求弟子要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墨子门下多勇士,“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墨家在教育精神上实行高度的统一性,特别注重“道义”。墨子是春秋后期社会大变革中从小生产者阶层中涌现出来的,代表农民与手工业者的利益,所以门下弟子多是“匹夫徒步之士”、“农与工肆之人”,所收弟子不分贫富贵贱,只要能从事艰苦的劳动,具有吃苦耐劳的实践精神,并忠心耿耿履行墨家“道义”,即可成为墨门弟子。


(二)道德教育与知识学习高度统一


墨子将“兼爱”和“义”视为最高的道德理念。他将“兼爱”视为仁德、认为倡导“兼爱”可以消灭战乱与社会的混乱,可以为天下百姓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墨子的“兼爱”观,有三个特点:其一是“爱无差等”,要求“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即使在爱他人和自己的父母上,也不应有先后、亲疏的差别。这与儒家爱有差等的思想截然对立,是对孔子倡导的宗法道德教育的一大突破。其二是“兼以易别”。墨家认为彼此相“别”和对立,是造成社会混乱的原因,只有“兼以易别”,才能消除强劫弱,众暴寡,富侮贫,贵傲戏。这种以“别”为非的思想,含有反对等级歧视的意义,与墨家“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尚贤思想是一致的。同时,也是墨家反对侵略战争的理论依据。其三,反对“杀彼以利我”。“杀彼以利我”是巫马子根据儒家“亲亲有术(衰),尊贤有等”提出的个人利己主义道德观。《墨子-耕柱》以兼爱观为依据,对此进行了批驳,指出必须爱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护,“杀彼”者,是不能“利我”的。墨家对个人利已主义的批驳,在道德教育史上是颇有价值的建树。墨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以节俭为美德的教育家。《墨子》中《节用》、《节葬》和《非乐》等篇,集中阐述了这一理论。儒家也主张节用,但是“节用以礼”,这就为维持奢华的贵族生活方式提供了依据。墨子倡导节俭则是从珍惜劳动成果,减轻劳动者的经济负担出发的。它对儒家厚葬久丧等礼乐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厚葬”是浪费财富,“久丧”是破坏生产和生育,其结果是“国家必贫,人民必穷”,忠孝皆无以奉行,天下不得安宁。因此,厚葬久丧乃是非仁、非义的非礼行为。《墨子·非乐上》揭露贵族阶级的弦歌鼓舞,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耗费了“民衣食之财”。墨翟非乐,是为反对挥霍无度的贵族生活,并非像道家那样否定人类的艺术生活.即“子墨子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而是因为贵族所行之乐,“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日为乐非也。”在墨翟看来,“美”应从属于“善”,凡是损害百姓利益的文娱活动,都应禁止。这种非乐观有其合理性,也有片面偏激之处。墨子还倡导节用,反对浪费,主张节省财政。以为人的衣食住行,都应有度.例如穿衣之道,在于御寒,其它诸项也是如此。至于财政开支,“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同样反对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墨子·辞过》郑重指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将节俭的美德,提高到治国安邦的高度,开“俭以养廉”的政风,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教育实践中倡导思维训练


思维科学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墨子对三种思维训练都有所论述,尤以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训练见称。墨家创立了逻辑学的体系,称为“墨辩”,这是他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内容。《墨子·小取》阐述了墨家辩学的总纲:“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益,诀嫌疑。”揭示了“辩学”的目的、作用。“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指出“辩学”的基本原则:应遵从客观万物的规律进行分析比较,体现了“墨辩”的唯物主义精神。“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概括了“墨辩”的基本内容与方法,表述了墨家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的规定,以及演绎与推理的含义。“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指出了论辩争鸣的道德准则。形式逻辑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墨门弟子在政治、学术斗争中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还为他们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可见,墨子逻辑学的贡献在于,首创性地制定了概念、判断、推论等思维形式的学说,揭示了判断的实质及其关系,以及璧、侔、援、推等具体推理和论证形式,阐述了以同一律、矛盾律、排斥律、充足理由律为主要内容的逻辑思维规律,这都在中国思想形式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和生命力。《经说上》告诫人们,获取知识应注意“身观焉,亲也。”即用五官亲历来获得知识,这种求知的方式就涉及到直感性的形象思维。《经下》曾提出“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的命题,梁启超在《墨经校释》中对此提出过重要的见解,认为墨家此处所说的知识,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自我领悟的创发性的知识,产生这种 发的基础是“久”。灵感(也称顿悟)思维有一规律:“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墨子》中的上述记述已暗合此律。总之,墨家育人,提倡亲知、闻知、说知,并鼓励自悟,兼及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堪与“欧洲逻辑之父”亚里斯多德媲美,也远胜古印度的因明学派。

(四)教育实践中融入科学教育思想

墨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唯一重视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派。“墨经”所涉及到的学科门类很多,有辩学、哲学、光学、力学、数理学、几何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更难能可贵的是墨子的科学思想具有古代唯物主义的特点。《墨经》肯定物质是第一性,也是客观的卖体。“物甚,不甚,说在若是。”(《经下》)“物,甚长甚短。是言是也。言是也者,莫甚于是。”(《说》)其次,物质是可以认识的实在。“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说在病。”(《经下》)《墨经》中还详细地讲到时、空范畴。《经上》:“久(时间),弥异时也。”《说》:“字(空间),弥异所也。”“宇,蒙东西南北。”另外,还讲到运动与变化。《经上》:“动,或徙也。”所说的“变化”是一物到他物的转移或物质不灭的相互损益,《经上》:“化,征易也。”墨家的科学技术教育,包括了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墨经》关于科学的定理,涉及的范围很广,目的在于使“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墨经》中有了初步的几何学概念体系,《说》日:“体,分于兼也。”“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这些几何学术语“体”、“兼”、“端”等涉及到了几何学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点、线、面及形体之间相交、相切、相比等重要问题。在光学方面,涉及到了投影、重影、针孔成像、反射及球面镜成像原理等,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针孔成像实验。在力学方面,讨论了力的定义、杠杆原理、滑轮和斜面的作用等问题。而就内容和水平来说,墨家的自然科学水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已具有很高造诣。另外,在实用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器械制造上。

二、墨子教育思想失传的原因

(一)墨学衰落

墨家和儒家,并称战国显学。墨子早年曾习儒学,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因此是一个儒者出身。但后来墨子认为儒学在当时只能“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淮南子-要略》)不满于儒家礼乐的烦扰奢侈,乃弃儒学,自立新说,创立了与儒家对抗的墨家学派,成为先秦时期第一个批判儒家的学派。墨子既然烦儒弃儒,那么他“新学说”的立足点应建立在批儒、非儒的基础上。墨子本人曾与一些儒者进行过面对面的辩论,同时对孔子的言行也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作为反击,孟子和苟子都曾猛烈地攻击过墨家的主张。所争论的问题从伦理、社会政治到礼仪、、兼爱、力身行事等内容。虽然两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寻找救世济世的良方,但这种角度却是直接对立甚至水火不容的。儒家崇尚“周道”,主张在宗法制的基础上逐步恢复旧有的伦理纲常;墨家改用“夏政”,认为重建社会伦理应彻底打破血缘宗法制并坚决反对儒家主张的世袭等级制度。演变到汉代,摆在统治阶级面前的问题是拿什么思想做为官方的意识形态。这就涉及到了建国立国的根本问题,那就是几千年的血缘宗法制在民众心中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而世袭的等级制度却是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根本。汉初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最终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至此,儒学独尊局面既定,孔子一跃为圣王,墨子则变成了异端。

(二)墨家内部组织的政治倾向

墨家实行巨子制,不仅是一个教育学术团体,也是一个纪律严明、信仰坚定、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凡集团中人,从师生到巨子,都必须无条件地履行墨家“道义”。墨家学派有政纲,有严格的规章法仪,其法仪在内部具有法律效力。在战乱年代,其雷厉风行、长于行动的严密作风和“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很符合当时情况。然而,一旦国家统一以后,这样的民间组织却成为统治者的忌讳。秦统一以后,李斯上书说:“私学乃相与非法制之教 ,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史记·李斯列传》)就是说,私学盛会必然使下层民众结成不同的党派,使君主的权势受到威胁。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是惟一有严密纪律的半军事化私学学派组织。秦始皇若焚书、禁私学,首当其冲的就是墨家。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焚书、禁私学。在此之后,便很少有关于墨家的记载,墨家在秦代统一以后逐渐衰亡。

[/td][/tr][tr][td](三)墨家教育思想自身的缺陷

东汉思想家王充认为:“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失实之议难以教。虽得愚民之欲,不合知者之心。??此盖墨术所以不传也。”(《论衡·薄葬篇》)王充认为,墨家所议虽然在当时非常有效,但只是表面现象,没有深层次的挖掘或从理论上去完善它,不能使后人心悦诚服。用“墨术”二字去形容墨家学派,足见在王充眼里,墨学只是“小技”而已。王充的评说虽然带有片面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墨家认识到了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从本质上真正地认识事物。有自相矛盾之处。很多教育史学家认为墨子是个实干家,其人格的影响甚至大于思想的影响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事实上,任何一种学说,如果没有持续的、高度可效的理论思维做后盾,都是难以长久的。儒学从孔子、孟子到苟子至汉初时已经初步构建成了一套系统的思想体系,而后期墨家则脱离了前期墨家所关注的伦理和社会政治问题,转向了科学和逻辑方面。虽然对科学和逻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理论思想却与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意识形态越来越远了。墨学衰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其直接影响是科学的发展受到阻塞。科学理论陷于封建宗法制的中国社会里,
“使得科学理论的争论和政治斗争纠缠不清”,使中国古代很少有纯科学的研究。而墨学中的辩论技巧、实践方法、科学实验、创新精神等,这些与近代科学相似的地方随着墨学的衰微而被忽略了。

三、墨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从墨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在已有两千四百多年,墨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很有参考价值,因此我们要吸取墨学精华,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墨子所创造采用的教学法和教育思想,在提倡基础教育中实行素质教育以及在高等教育中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许多可以借鉴,对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的改革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吸取墨子“教育救世”的思想,“优先发展教育”

墨子认为人性如素色的丝,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这是由于所染的颜色不同的结果。人的本性原没有善恶的分别,完全由于交友的影响而有善恶之别。如果所交的朋友都是好仁义而遵守法令的人,那么他的身、家、名誉以及担任的工作,都能有好的结果。如果所交的朋友都是好大喜功不守法度甚至是相互作恶的人,那么他的身、家、名誉与工作.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因此,墨子主张必须审慎交友与选择环境。这种人性所染论,肯定了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否定人性有善恶之分,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墨子不仅重视环境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教育的重大作用。他强调劳动人民有受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而把教育作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培养“为义的兼士”的理想武器。他把实行这种理想的教育主张,作为自己对人家进行上说下教,勉励他们“为义”的责任,坚决主张“有道相教”。他把“隐匿良道而不相教诲”视为大恶,把“有道者劝以教人”视为大善。他还认为,如果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便可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充分说明教育是救世治世的最重要的工具。

(二)吸取墨子“主动施教”教育原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墨子的教育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主要是教、学、行相结合。墨子在一生的“上说下教”的活动中。一贯坚持“有道相教”,在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永远起主导作用。他说:“不强说人,人莫为之也”(《公孟》)。他还以撞钟与国家的政事为例,对公孟子说明主动施教的重要道理,坚决反对教师“弗问不言”、“待问而后对”(《非儒下》)的被动施教,驳斥了儒家“击之则呜,弗击不鸣”的施教原则。墨子把不积极主动施教不仅看作是施教者的过失,而且还认为是危害社会的祸乱之一,所以他一再强调的就是要“叩则鸣,不叩亦呜”。这对于教学来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吸取墨子“平民教育”思想。提高全民素质

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改革家。据《淮南子·要略训》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义。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这说明墨子善于独立思考,长于发现问题,敢于革弊立新,创立代表“农与工肆之人”利益的墨家学派。并在教育目的与方针、教学方法与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地改革。在这些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提高人的素质,这一点最富有现实意义,于我们当代的教育改革大有益处。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