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215阅读
  • 0回复

(文化捍卫)圣人岂能被诋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阳明新学
 

发帖
24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8
圣人岂能被诋毁 

    中华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年的文明,是因为从古到今,历朝历代,人们都遵守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宪法”原则,“取前代圣人之言,以为是非之标准也”,所以,尽管朝代更替,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没有变,是非忠奸标准没有变,思维方式没有变(还有一条重要的,就是文字没有变,文言文没有变),所以,中华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年的文明。 
    我们中华民族,以圣人之言以为是非之标准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即便接受了马列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也概莫能外。不过,共产党把马、列视为圣人,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成为人们心中的圣人,毛泽东思想成了衡量是非之标准,那是中国的马列主义。其实,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还是来源于东方的圣人思想,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都是来自大乘佛教,来自人类最崇高的圣人释迦牟尼。 
    西方人虽然没有圣人信仰,但他们信仰上帝,上帝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虽然西方人也可能认为上帝并不真实地存在,但西方人信奉的是上帝的教诲、上帝的教义,那些教义教人去爱——爱人、爱神、爱国、爱自然,爱,成为他们永远不倒的精神支柱。上帝就是西方人心中的圣人,所以,西方人也可以说是以“取前代圣人之言,以为是非之标准也”为“宪法”原则的民族。 
    “取前代圣人之言,以为是非之标准”,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然而,从上个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诋毁圣人成了一种时尚。“新文化运动”的那些先驱们,他们把清朝中期以后的腐朽、没落归罪于儒家思想,归罪于中国的传统道德,归罪于中国的国粹,甚至归罪于中国的贞节、中国的文字。陈独秀在他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说过:“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们对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国粹,乃至中国的一切传统,没有一样不反对。胡适就说过:“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和机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还好,胡适先生终于没有说出“我们人种不如人”,没有说出要引进西方人种,是没想到还是怕遭到臭骂?)胡适主张要“死心塌地地去学人家”,“不要怕丧失我们民族文化”(《胡适论学近著》)。 
    不管“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主观愿望如何,但事实上,自从“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道德风尚日见滑坡,终至今日之道德沦丧,是不争的事实。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的教育一直在改革,遗憾的是,这不断改革的结局却是,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究其原因,是圣人的退出,使得教育的方向出现了偏差。“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教子使作善也。中国古代的教育严格地遵循了这一正确的教育方针,教育学生读书志在圣贤,“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以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因此,才出现了像范仲淹那样死后儿女却无钱为其安葬的廉吏,也出现了像文天祥那样有着凛然正气的官员。现在呢,读书是志在赚钱,为了多挣几个钱,稍微有一点本钱就往国外跑,就去弄一个外国国籍;有多少高科技犯罪,知识分子就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和始作俑者。 
    陈独秀们发明的毁圣运动,一直持续到今天仍然没有偃旗息鼓的征兆,我们的主流媒体对圣人的姿态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一日,九点五米高的孔子青铜像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前落成,正在国人喜庆天安门地区又添文化新地标的时候,该青铜像却在三个月之后悄无声息地被移走了,据说是迁移到了国家博物馆西侧北庭院的雕塑园中。孔子雕像的被移走,说明了中国主流媒体对应否弘扬圣人文化、如何解决道德沦丧等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既定的方针。作家铁流说,(孔子雕像)“搬到博物馆里面和外面是两回事,在天安门外面是一种形象,搬到屋里面是另外一种东西了。”香港时事评论人何亮亮从另一角度解读说,中国官方或许是看到,只是在天安门广场上设立孔子雕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道德沦丧、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问题。而这恰恰是中国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中国政府有很强的动员能力和执行能力,但是面临道德沦丧、金钱至上的问题,官方确实是无能为力的。(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2011-04-25) 
    对于孔子,当今的人们各有各的看法。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于是,有人认为孔子是鼓吹复辟奴隶制的反动分子。 
    知识女性说起孔子,可能马上联想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会觉得他是个令人厌恶的男权主义者。 
    向往自由的人听到孔子,很可能联想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会认为孔子鼓吹等级制和专制。 
    把“爱拼才能赢”作为自己座右铭的人,看到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会认为孔子鼓吹平均主义。 
    一些年轻人很可能会客气地认为,孔子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好像他鼓吹“和谐”,但他离这个时代似乎过于遥远而无干了。 
    更有“激进”的人,其观点非常地雷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孔子教唆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挨打、国人骨子里的奴性十足,孔子无疑是罪魁祸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映的是孔子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对女性的歧视,是几千年来中国“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罪恶根源;“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反映的是孔子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迷信古人、否定原创,使中国成为一个抄袭严重、盗版猖獗、缺乏创造力的国家,乃至在中国举办的2010上海世博会上,我们连一件像样的高科技产品都拿不出来;另外,孔子还拼命地强化君权、父权、师权和夫权,他教给学生对君主、父母、师长要绝对服从的丑陋人际规则,即使他们错了也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只能无条件地盲从,导致几千年来国人只知专制、不知民主,只认师长、不认真理;孔子不但极尽溜须媚上之能事,他骨子里还非常鄙视商人和普通劳动者,称其是“最下贱之业”,当弟子向他请教有关农业和商业的问题时,被他斥责为没有出息;孔子还是一个口是心非的虚伪政客,他在卫国见南子时的破绽百出、前后矛盾便是最好证明……】(天涯社区 > 天涯论坛 > 关天茶舍 《【国门立孔】强烈要求北京城管拆除天安门孔子像》) 
    我不知道毁圣者的心态如何,但我想说的是:孔子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已经被挂在联合国总部大厅,毁灭孔子客观上就是颠覆中国文化——如果孔子可毁,还有谁不能毁呢?早在上个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就使用了这一招,所以,这一招并不新鲜。 
    笔者不揣冒昧,以己之浅陋,对上面的一段文字作一点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孔子教唆统治者推行愚民政策,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挨打、国人骨子里的奴性十足,孔子无疑是罪魁祸首】 
    孔子之被尊起源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该口号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汉武帝开始图形。孔子被尊后,中国走过了汉、隋、唐、宋、明等辉煌的阶段。这些毁圣的勇士们,不拿孔子被尊后的辉煌时期说话,而把一千七百多年后的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来证明“国人骨子里的奴性十足”是孔子教的,其逻辑之混乱不言自明。 
    “民”字,《康熙字典》解释为:“众萌也,言萌而无识也”(《说文解字》),众萌,众多的草芽(《王力古汉语字典》将“民”解释为“人、人类”),绝无“被统治者”之义。所以,即便孔子的“不可使知之”真的有“不可使他们知道(其中的道理)”的意思,也不能说是“愚民”,因为,孔子所说的“民”包括统治者在内,是一个复合体的人,并非仅指被统治者。 
    按照《康熙字典》的解释,古汉语中的“可”字是“肯也”、“许可也”、“可者,否之对”;“使”字是“令也,役也”;“由”字是“自也——犹从也”(《尔雅•释诂》)、由,行也(《博雅》); 
    古汉语“知”在“知道、了解”之义外,还与“智”通。 
    笔者以为,孔子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论述是说:人类,可以令其自行做事,但不可以让他们投机取巧。 
    窃以为,孔子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论述,其义与老子的主张有些相仿。老子是反对智民而主张倒退的,倒退到“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生态,所以,老子也是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历史证明,老子之反对智民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今天,我们的地球已经到了毁灭的边缘,当今的地球上所招致的一切危机,全都来自于贪欲和科学(贪欲引发了科学,科学助长了贪欲)。英国的汤恩比博士早在一九七二年在他所写的《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就说过:“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到了最危机的时代,而且这还是人类咎由自取的结果。”汤恩比博士还说:“人类,必将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欲而迷失方向,科技手段将毁掉一切,加上道德衰败和宗教信仰衰落,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法国思想家卢梭特别反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尤其是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出于一种要不得的动机,即满足自己的物欲或利益。” 
    “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挨打、国人骨子里的奴性十足,孔子无疑是罪魁祸首”,这句话更是毛病百出——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国现代史是指新中国成立之后,之前一直上溯至1840年,才是中国近代史。中国之落后挨打,与中国现代无关,是清朝晚期的事情,那是爱新觉罗氏尤其是慈禧这个昏庸女人对中国所犯下的罪行,与孔子无关。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映的是孔子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 
    按照这位楼主的说法,慈禧太后就是责任感太强烈了,强到“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到最后把中国谋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当今社会,都知道司法之地方保护主义很严重,究其原因就是有些官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使得人民法院不能独立审判。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对女性的歧视,是几千年来中国“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罪恶根源】 
    首先必须明确,孔子在这里所指称的“小人”并非道德概念,而是身份概念,古代的“小人”与现代的“小人” 并非同意。其次,孔夫子关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论断中的“女子”和“小人”,虽然使用了全称判断,但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前提,就是“为你所养”。如果这女子与小人非你所养,与你有什么关系?有什么难养不难养?第三,孔夫子在这里并不是骂所有的为其所养的女子,孔子是最最讲究孝道的圣人,他不可能连自己的母亲都给骂了。孔子这句话还有后半句,“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孙”通“逊”,恭敬之意),你太亲近她,她就对你不恭敬,你稍一疏远她,她就怨恨你。这后半句至关重要,它既是对“女子与小人难养”这个论断所列举的论据,又是对前半句中的“女子”和“小人”内涵的界定,即:只有那些具有“不孙”和“怨”的资格和条件的女人才是孔子所说的“难养”之女子。那么,究竟有哪些女人具有“不孙”和“怨”的资格和条件呢?首先不会是自己的母亲——母亲不管自己的孩子是近自己还是远自己,都不会冷落自己孩子的,当然不可能对自己的孩子“不孙”和“怨”;其次不会是自己的女儿(当然是指封建时代的女儿)——自己的女儿不敢对父亲“不孙”和“怨”;第三不可能是淑女——淑女温柔贤惠、知书达理,不会“不孙”也不会“怨”,而且淑女是孔子非常尊崇的女人,他老人家亲自圈定的《诗经》第一篇就是赞扬那些窈窕淑女的;第四不可能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女人——她和你任何关系都没有,怎么可能对你产生“不孙”和“怨”之情绪呢?第五她不可能是丑女——她丑得唯恐别人嫌弃她,还怎么敢“不孙”和“怨”呢?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排除之后,我们有理由断定,孔子所说的“难养”之女子,应当是指男人生活圈中具有“不孙”和“怨”的资格(年轻漂亮)的女人,故应当限定在妻子、妾、情人乃至妓女之间,但不应当包括堪称贤妻良母、能够相夫教子的正派妻子。  
    事实上,孔子不但没有看不起妇女,而且非常尊重妇女。孔老夫子受《诗经》的影响很深,他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证明了他老人家对《诗经》的推崇备至。孔老夫子亲自圈定的《诗经》里边,有很大一部分是歌颂女孩子的美丽活泼、温柔善良,歌颂当时男女之间的浪漫爱情,孔夫子本人更是多次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自己对女人的尊重,所以,说孔子歧视妇女,根本就是错误的。虽然封建社会确实提出了“男尊女卑”的理念,但是,“男尊女卑”并不表示男人尊贵女人卑贱,而是说男人地位高曰尊,女人地位低曰卑。而且,“男尊女卑”这个理念是列子提出来的,“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列子•天瑞篇》),并非孔子的发明,孔子并没有看不起妇女。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反映的是孔子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 
    孔子认为中原是有文化的地区,孔子所指之“夷狄”,是指文化落后的周边地区。国家不怕亡国,怕的是文化之灭亡,文化亡了,这个民族就永远地亡了。孔子说诸夏虽亡,但中原的文化没有亡——夏朝亡了,其文化传给了商朝;商朝亡了,其文化传给了周朝。我们今天的文化,很多都是夏朝的文化,“夏历”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孔子认为,夷狄虽有君主、酋长,但仅有形态而没有文化,所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说的是事实,是道理,这哪有一点大汉族主义的影子?再说,孔子那个年代还没有“汉族”之称谓呢!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迷信古人、否定原创,使中国成为一个抄袭严重、盗版猖獗、缺乏创造力的国家,乃至在中国举办的2010上海世博会上,我们连一件像样的高科技产品都拿不出来】 
    孔子所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说他自己在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词、著春秋的时候,只是承继前人,并没有加以创作、发挥。这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如果古人都随意把自己的意见加诸于历史文献中,那么,我们就很难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了。孔子哪里是在否定原创、教唆抄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迷信古人、否定原创,使中国成为一个抄袭严重、盗版猖獗、缺乏创造力的国家”。 
    我不知道国外是否存在抄袭、盗版,但说中国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国家”,绝非事实。新中国从1949年那样一个烂摊子一路走来,到现在成为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科技虽然与美国有所差距,但绝非是“缺乏创造力”,在很多领域,中国甚至超过了美国,只是这位楼主不愿意正视罢了。 

    【另外,孔子还拼命地强化君权、父权、师权和夫权,他教给学生对君主、父母、师长要绝对服从的丑陋人际规则,即使他们错了也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只能无条件地盲从,导致几千年来国人只知专制、不知民主,只认师长、不认真理】 
    孔子并没有说过唯君是从的话,倒是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是说,君要像君的样子,臣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做儿子的要像个儿子。孔子说的不对吗? 
    尊师重教,就是在今天也没有过时,如果我们的学生把老师看得一钱不值,他能学好吗? 
    孔子主张盲从吗?孔子的追随者孟子说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 君王有大的过错就要义正词严地规劝他;他若不听,再反复地规劝;还不听,则把他推翻。这是盲从吗?这难道不是民主? 
    中国历史上的言官制度不是民主吗? 

    【孔子不但极尽溜须媚上之能事,他骨子里还非常鄙视商人和普通劳动者,称其是“最下贱之业”,当弟子向他请教有关农业和商业的问题时,被他斥责为没有出息;孔子还是一个口是心非的虚伪政客,他在卫国见南子时的破绽百出、前后矛盾便是最好证明……】 
    孔子如果溜须媚上,孔子何以穷得只有去办私学? 
    重农抑商,是那个时代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的增加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而商业导致人口流动,损害各国的基本国策。 
    至于说孔子鄙视普通劳动者,称其是“最下贱的职业”,不知从何说起?文革中“批孔”时都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话。 
    说孔子是“口是心非的虚伪政客”,更不知所云了。孔子是政客吗?在字典中,“政客”的解释是:没有真正的政治理想,而把政治行为当生意做的人。孔子有自己明确而成体系的政治理想,他希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教政治秩序,这是他贯穿一辈子的想法,不论他是做老师还是当官都一样。而政客是为了捞到实惠的,孔子并没有想去捞什么实惠。 
    南子名声不好,这是事实,但孔子对子路所说的“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有人解释为孔子赌咒发誓说其与南子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众所周知,孔子是温、良、恭、俭、让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怎么会向学生赌咒发誓为自己辨白呢?若果真如此,孔子的学生们能把这段话录入《论语》中吗?难道孔子的学生们是故意贬低孔子的吗?按照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孔子的这段话是说:你们的看法和我的看法不一样,我所否定的,我认为不可救药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不但人讨厌他,就是天也讨厌他,那么这种人便不需要与他来往。事实证明,南子与夏姬那样的坏女人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孔子是圣人,这早已被世界人民所接受。诋毁圣人,只会动摇中国的文化根基。 
推进教育文化化,复兴华夏文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