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157阅读
  • 0回复

(文化专题)洋务运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按照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定义,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学习西洋列强的‘长技’,以拯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这段话的论断将洋务运动的定性局限在了学习西洋列强的技术——“长技”,没有考虑到洋务运动的细节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力,令学生读过以后不免留下许多疑惑:洋务运动是谁在主导?为何清朝中央政府在洋务运动中无所作为?洋务运动为何没让中国走向近代化,或者如日本明治维新般走上另一条强国之路——军国主义?最后,洋务运动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了解开这些谜团,让我们从经济角度,试着重新分析一下洋务运动,解答一些关于洋务运动的伪命题。




太平天国运动将清廷财政危机彻底引爆

清政府虽然进行过财政改革,但收效甚微,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清朝的财政最终陷入全面危机。以库银为例,咸丰二年,户部银库收入为863.1万两,支出为1026.8万两;咸丰三年,收入为444.3万两,支出为847.1万两。随着太平天国运动范围的扩大,清朝的财政支出节节攀升,已然难以支撑。正如户部所奏称的那样“自广西用兵以来,奏报军晌及各省截流筹解,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万两,各省地丁、盐课以及关税、捐输,无不日形支绌”。 【详细】


本来作为应付庞大军费开支而施行的临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被地方大员利用,他们往往以筹集军费为名,利用“就地筹款”,甚至还截留上解之款,使中央财权不断受到损害。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放松财权的举措使得地方要员成了既得利益者,清政府后来虽几经努力,但再难回收此权。 【详细】
实际操办洋务的还是一些地方大员,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等,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掌扛起洋务运动的大旗,除了他们的思想认识外,还因为19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地方权力的极度扩张,中央权力的下移使得拥有实权的地方官员可以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威望去实现自己的主张。 【详细】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发展军用工业。除了江南制造局(1865)、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福建船政局(1866)及天津机器局(1867)四大军工厂之外,各省也纷纷设立机器局。整个洋务运动期间先后共有19家军工企业。后期洋务运动以“求富”为目标,主要发展民用工业。【详细】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