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763阅读
  • 0回复

(政治文化)明朝的上访制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1-05
明朝的上访制度
  
  地方上产生的一些问题,地方政府不能圆满解决,地方百姓有权跨过地方赶赴中央上访。这是历代统治者为了给地方矛盾减压,同时震慑地方政府各级官吏不得一手遮天的重要举措。直到今日,仍然延续了这种上访制度。那么从明代开国期间的相关历史中,我们今天的人们应该获得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
  
  胡惟庸当政期间,洪武十年秋七月,建立了一项重要制度,就是明朝的上访制度,设立了专门的上访接待机构--通政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信访局),首任长官通政使为江西南昌人曾秉正。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首先,通政使级别不低,为正三品,只比正二品的六部官员级别略低。襄助通政使的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那也是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通政司所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建立一条帝王最高统治者与普通黎民百姓之间的快捷信息通道。通政司直接向最高统治者负责,不接受中书省(相当于国务院)的管辖,显然比今天国务院领导下的国家信访局级别要高。
  
  另外,还借鉴古代登闻鼓的惯例,在朝廷午门外设立登闻鼓,锦衣卫士兵轮班值守,都察院(前身为御史台)派出监察御史一名,刑科等六科给事中一名值班,普通老百姓可以击敲鸣冤,向朝廷直诉。这是在给老百姓最后一条出路。
  
  这种上访直诉制度在西方国家历史中是没有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古代中国的博大和西方国家的褊狭。上访直诉制度的建立是维护帝国稳定的重要措施,是中国古代政治家们的重要发明。直到21世纪前后,西方国家才开始模仿,建立申诉专员制度。
  
  当然,无论大小事情都由最高统治者来公断,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如果每个县一年有那么一桩进京告御状的,当时全国1000多个县,皇帝老儿就得平均至少每天应对3桩上访案件。饶是朱元璋身体强健,也是吃不消的,更惶论后世宫中养尊处优的接班人。另外,上访制度作为一种制约机制,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各级正规司法渠道的权威性,“爷爷要到北京告你!”就成了地方政府和司法机构权威下不服者的最后出路!
  
  正因如此,在老朱同志的建国时代,就对基层老百姓的越级上诉行为(类似今天的越级上访)作出限制,未经地方政府处理不得直接进京申告,否则按照《大明律》规定越诉者“笞五十”。这样,可以减少相当数量的上访者。但是对于确有冤情的苦主来说,这点痛算什么?进京的路费盘缠、生活磨难他们都能想办法克服,挨顿鞭挞又算什么呢。
  
  上访制度的存在,对于形成我国民间斗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有着重大作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帝国“维稳”的作用。老百姓如果没有这条路作为生活的希望和缓冲,恐怕下一步就只有造反了。
  
  但是,“经”总有被念歪的时候,后世有人把各地上访人数纳入当地官吏的政绩考核中,上访的人越多,说明地方官吏越无能,就要罚俸撤职,一票否决。如果,这时地方官积极改变工作作风,积极解决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赢得人民的理解和信任,自然可以做到上访人数的下降,直至为零。但是这太难,千方百计阻挠上访者出行,围追堵截,拘押扣留,软硬兼施,甚至将频频上访的人员作为偏执狂送进精神病院,就成了历代地方官吏疲于奔命的工作。这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每年维稳的钱多半都花在这上面了。
  
  针对上访问题,官方已经总结出各种不同的令之发愁的类型,串联上访、越级进京上访、重复访、滞留访、群体访、缠访、闹访、哭访等。但只要官方对于老百姓上访流露出厌烦情绪,那么上访制度就形同虚设,办事人员层层转送推委,只转不办,效率低下。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上访人员是因问题等不到任何解决的希望而被迫越级上访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的上访成本将成倍提高。
  
  另外,通政司还是最高统治者的千里眼、顺风耳,无论是各地内外章奏,申诉文书,还是全国各地的军情、灾异、臣民动态、官吏贤愚,都是皇帝得以绕开正规官僚体系的直接信息通道的采撷范围。通政司的这个作用,现在的国家信访局显然是起不到的,新华社、新华社内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人民网强国论坛等,正是发挥着明代通政司的部分作用。
  
  花了巨大代价进京告状的当然也有坏人,怎么办?

  一次,刑部左侍郎葛循向朱元璋请示:“上位,凡是到通政使司告状的民众,通政使司代其奏闻,即同他亲自上奏一样。如果其案情不实,有虚假成分,我们看应该按照迎车驾(拦皇帝出行时的小车)、击登闻鼓(惊扰皇帝办公和休息)两种最高形式时制定的“伸诉不实律”重罪(仗毙),您看呢?”朱元璋沉思了一下,“呈报通政司而诉状不实,只可同其他诸司诉状不实(诬告罪)论,若按迎车驾、击登闻鼓律定罪,太重!这不行!”
  
  另人惋惜的是,大明首任通政使曾秉正的结局并不好。刚开始还可以,老朱比较优容,但后来一不小心因事被老朱罢了官,想返回南昌老家却凑不齐盘缠,他一狠心把年仅4岁的女儿给卖了,到底是卖给大户人家为奴婢,还是卖给小户人家作童养媳,还是干脆卖入娼门,我们今天不得而知。反正,消息灵通的老朱得知后大怒,有伤人伦啊!你没钱不能要饭回家吗?要饭很丑吗?爷爷当年就是到处要饭走遍了北方数省。女儿卖了,要是个儿子你还卖吗?真是给你的祖先曾子老先生丢脸啊!你不是要传宗接代吗?爷爷让你干脆断子绝孙,喀嚓,腐刑!曾秉正受刑以后,没回老家,没脸回了,踉踉跄跄,不知所终!
  
  这恐怕是历代最悲惨的一个信访高级干部了!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