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682阅读
  • 3回复

(天水文化)走过麦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7

 入夜,人世间听不到的寂寞叹息,偶尔会惊起一只只夜宿的鸟儿。一千多年后的繁华大都市里,也有叹息,只是人也不是,情也不是,物也不是了。
  文/熊莺
  小姐请别动!
  先生请别动!
  给你拍一张照,错过这一刻,就再也拍不到与大佛的合影了!因为你们是不能原路返回的!
  几个穿着统一服装的男子,站在一个平台上,镜头瞄准高高山腰上一个个如行天宫漂移在羊肠栈道中的我们。眼前,是烟波迷离的西秦岭山脉,身后,是1600多年前的神工巧匠,在异峰突起的麦积山上依山而凿的佛像、石窟与壁画。
  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已注定错过了一个人,一个曾经在这石窟里长眠过十余年的温润女人。
  一千多年前,也在满阶清辉中,淮阳长公主的女儿乙弗氏,于这座孤山下的一座寺庙里,轻解布衣。放下那满头青丝的一刹那,她知道,自己的身份已不再是淮阳长公主宛若初雪的女儿,而是西魏皇帝“被废”的皇后,带发修行的出家比丘尼。而此刻,自己的血亲皇子,就在不远处的秦州(今甘肃天水),担当刺史。
  青灯做伴,这个温婉的女人在思忖什么?
  东魏西魏连年战争,胶着不绝,强盛的柔然国成为两国一决胜负的砝码。东魏嫁兰陵公主予柔然国王,柔然国遂出兵声援东魏。西魏又怎敌柔然与东魏两国?无奈之下,西魏只好“被”和亲——迎娶柔然国公主为妃。但柔然国哪里肯,“公主非当皇后不嫁”。一个国家都保护不了,又怎能呵护自己的皇后?为了社稷为了子民,无奈文帝挥泪废了已是两名皇子母亲的魏皇后。
  击节而歌,可以想见,柔然公主携“嫁妆”车七百乘、良马上万匹、骆驼千头浩浩荡荡踏上西魏的土地时,乙弗氏也正在赶往麦积山下一座寺庙的路上。乙弗氏母子临行前入宫辞行,文帝泪湿衣襟。暗嘱乙弗氏,“带发修行,以期团圆”。
  但魏皇后不曾想到,她等来的不是团圆,而是一纸“赐死”的诏书。关于魏后被废的史记稀少又零乱;有说,缘起两年后柔然公主死于难产,柔然国王疑公主被乙弗氏所害,遂再度兴兵入侵,文帝不得不赐死乙弗氏;又有说,柔然公主得知魏文帝暗嘱乙弗氏蓄发,心下不安,暗通柔然国起兵威逼魏文帝下诏。
  这个温婉的女人走了。据说乙弗氏接旨后,于佛前剃掉最后的一缕青丝,静静地作别了人世。关于死,有说她是服毒自尽,有说她是自缢而亡,但死前召来次子见最后一面,母子生离死别的场面,想必定是无比凄怆——乙弗氏扶起膝下涕零的次子,四下里恸哭一遍,她嘱次子转告兄长不要太过思念母亲,最后一次顶礼进香后,“入室服毒,以被子盖住身体躺在床上,时年31岁。”
  从山上下来,参加这次采访活动的我们,集结在雨中。
  那时,是否也如同今天这样一个细雨空朦的上午,空山寂寂,无风花自落?那时,是否就在我们踏访过的不远处南山寺(现南郭寺)内,当时已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柏树枝上(古柏距今已2500年),也依旧挂满了一条条祈福的绫罗,而混然不知历史正在无助地抒写?
  慈母死后,皇子将母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将母亲的棺材安葬在了远离世俗纷争、高高麦积山上的一个石窟里,即我们一行人错过了的43窟——魏皇后墓。
  据说,43窟内,魏后的棺木当年只保存了十余年后,就迁出与死后的魏王合葬了,但石窟门楣上的鸟翼般翘起的鸱尾与瓦垄,以及石窟内,两侧夸张的金刚力士与风化成残片的供养菩萨,仍能感受陵墓当年的非同寻常。而在一旁的44窟内,后来即位的皇子,让工匠依母后的形象塑成一尊佛像。窟中的“魏皇后像”,面含微笑,含慈悲,又含天下慈母之爱……
  在麦积山7200余尊雕塑和194个洞窟中,描摹的都是佛经故事,独魏后墓,它艺术价值不算最高的,但其故事内涵却是最直指人心。它言人事,也似佛心。
  世间有许多错过,“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是一种,“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是一种,“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也是一种,但在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齐名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上,无意间错过了“魏皇后墓”,让人突然生出一种“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的怅然。
  感念于魏皇后墓,还在于,43窟,时称“寂陵”,入夜,人世间听不到的寂寞叹息,偶尔会惊起一只只夜宿的鸟儿。一千多年后的繁华大都市里,也有叹息,只是人也不是,情也不是,物也不是了。


  此窟位于东崖最东端,为三间四柱崖阁,早期建于元魏。窟内横长方形,平顶,正壁起通壁宽佛坛,坛上塑卧佛一身,长6.30米,右胁而卧,为释迦牟尼人般涅槃的形象,身后塑十大弟子举哀。造像经历代重修,已非原貌;卧佛似仍为原胎,现状略显唐风,众弟子则皆为明塑形象。足端坐一供养人,身着明代官服,是明代妆修施主的供养像。十大弟子,表情各异,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和修养,尽管塑造上不免俗恶之处,仍有数身感人之作。
  在崖面中部无富裕的情况下,隋代在崖面最高处与北周第4窟相邻开凿了又一所宏伟壮观的大窟,亦是仿木构建筑的崖阁;三间四柱,前檐已毁,窟前部为廓,宽15.9米、高11米,正壁开三龛。中间一龛较大,为平面马蹄形穹窿顶深龛,内塑一坐佛二弟子四菩萨。龛外左侧一立像,戴宝冠,披甲,髭髯贲张,立牛背上。右侧对称的造像已不存,过去此像多被作天王或牛王,其实应即摩醯首罗天,或名大自在天。在云冈石窟北魏第8窟门道右侧和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正壁中间龛外左侧均有此乘牛天神的形象。其对侧是乘金翅鸟的毗瑟纽天,即那罗延天。此像高4.50米,比例匀称,英姿勃勃而又从容安详,犹如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武士的形象,隋代塑成之后,大约经过唐、宋、明屡次重修。由于对侧天神像早已残失(至迟毁于唐开元间大地震),人们依据摩醯首罗天足下卧牛,亲切地称此窟为“金蹄银角犊儿”,后来便径呼之为“牛儿堂”。牛是古代人民劳动生活中的亲密伴侣,匠师在塑造卧牛时,显然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这一动物形象始终受到观者和游客的喜爱。正壁两佛圆券形浅龛内各塑一坐佛二菩萨,均造型饱满厚重,虽经重妆,仍较好地保存着隋塑的特点。佛像高3.20米,现存龛内彩绘均为明人所作。

  此窟较小,位于东崖第336窟左侧,亦为方形四角攒尖顶窟,原系北周开窟,现存正壁龛内坐佛,面形圆而短,头顶作螺纹肉髻,坐下莲台及莲花定珠背靠装饰,种种皆属密宗造像风格。麦积山石窟经北宋修缮之后,南宋建炎、绍兴年间,秦州为金人所有,麦积山虽然地处宋军所辖地界,但经常疲于战祸,加之山寺田产多受占夺,寺僧大部逃散外方,几再次濒于荒芜,直到明代,修茸之一举方又兴起。现存数处后修造像,颇似元代风格,或可说明在麦积山石窟,元代近百年中亦并非毫无建树。此窟内已全部熏黑,壁画无存,造像仅此一身。
  此龛位于东崖北周第36窟右侧,圆券顶,龛内仅存主尊倚坐佛和右胁侍菩萨。菩萨高1.86米,形体修长,双手自然地交叉于胸际,姿态优美,表现手法简练、写实,是麦积山隋代造像的精品。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10-17


  此窟位于西崖中部,平面方形,四角的攒尖顶,是麦积山现存北周洞窟中造像保存最好且未经后代重修的一个洞窟。正、左、右壁各开一圆券龛,龛内塑坐佛一身,龛外两侧胁侍菩萨各一身。前壁塑二弟子,窟外壁左侧塑一力士(右侧力士已失),全窟共保存塑像计十二身,正壁佛高0.92米,头微俯,双目低垂,结跏趺坐,作说法状。龛外左侧菩萨高1.15米,右侧菩萨高1.12米,均戴三珠宝冠,头发拢得很高,顶上再束小髻。左、或右壁龛内坐佛皆作禅定, 分别高0.89、0.90米,左壁左、右胁侍分别高1.12、1.11米。右壁左、右胁侍分别高1.12、1.06米。前壁门左、右弟子分别高0.94、0.92米。三对胁侍菩萨的宝冠和发髻形式各有不同。六身菩萨都具有统一的整体造型和灵活多变的细节塑造,其肌肉丰满、身段修长,既有北朝秀骨清像的余韵,又开隋唐丰满圆润之新风。

  正壁左侧龛内置北周塑倚坐佛,高0.85米。其肉髻低平、面相丰满圆润,双手自然地抚于胸前。匠师以极细腻的手法,塑出了生动自然的造型和肌肤柔软的质感,表现出敦厚、纯真的个性,以及内心的充实和喜悦。

  西崖中部摩崖龛内,正壁开一圆龛,龛内坐佛高1.15米,作说法相,面形和身躯均甚修长,覆于座前的悬裳衣褶显示出丰富的层次和非凡的韵律感。

  此窟位于东崖西侧,在第20窟的下方。窟前部塌毁,仅存后部造像。正壁龛内塑坐佛一身,龛外左、右胁侍菩萨各一身,左右两壁后部弟子各一身。佛高1.60米,水涡纹高肉髻,内穿僧祗支,于胸前系结,外披通肩袈裟,结跏趺坐。肉髻、胸前、衣裙上残存彩绘痕迹。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俱呈圆转的线条,质感厚重,层次分明,富有装饰的韵味。龛内右侧残存壁画供养菩萨,笔意潇洒,天衣飞动。龛外胁侍菩萨高1.30米,头戴冠,长发三缕成束披于肩上又垂至臂肘,袒上身,披巾绕肩,佩项饰,下身着裙,侧壁弟子高1.07米,左侧似为阿难像,双手合十,形象质朴。此窟主尊坐佛清俊典雅,集中体现了西魏造像的美。从较早的第120、102窟到第20、44窟,佛像造型几乎如出一辙,或可说明它们出自同一匠师的传派。

  左、右壁佛龛内的坐佛均经后代重塑,臃肿、呆滞,两侧的泥塑胁侍菩萨则代表着西魏雕塑匠师的高超技艺。它们的造型都属于秀骨清像的类型,高髻宝冠,服饰华丽,风姿绰约,笑靥可亲。右壁龛内二菩萨(高1.58米)和悦端庄,面部妆色已变黑。右壁二菩萨更好地体现了大统年间潇洒姿纵的艺术风格,其形式是进一步接受南朝文化影响的结果。作者丰富了北魏晚期生动活泼的表现方法,不仅仅简单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场景,而力求通过形象的内心刻划表现活生生的人物情感和精神境界,并强调对美的追求。右侧菩萨(高1.45米)宁静、谦和。左侧菩萨(高1.40米)则欢快、活跃。作者大胆地塑造了后者上身斜欹的动态,写实而又略带夸张地表现出恭请的姿势,极富生活情趣。

  麦积山石窟的北魏晚期造像,不断呈现出活泼的形式和生动的表现。各窟内多流行三佛的主题,并配置以菩萨、弟子、比丘、比丘尼和力士或天王等造像。第121窟是很有代表性的洞窟,高2.55、宽2.36、深2.15米,覆斗形顶,正壁和左、右壁各开一龛,龛内各塑一佛。正壁龛内两侧上部还有影塑佛弟子各一排五身,合为十大弟子之数,各高约0.30米。弟子们均着厚重宽大的袈裟,一一作不同相貌和神情,有的在聚精会神地聆听,有的因突然了悟而欣喜,有的则似乎正在慷慨激昂地争辩。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正壁两墙角,左右两壁里侧的胁侍菩萨(高1.25米)与正壁龛外两侧的比丘、比丘尼两两贴近,其上身微微前倾而且肘、肩和头部完全靠拢在一起。他们仿佛在佛陀说法的循循诱导之下互相发出会心的微笑,又仿佛是人间的一对亲密的朋友在窃窃私语。此窟前壁两佛通常塑造二力士的位置上,左佛为袒胸持杵的力士,右侧为披甲的天王。第121和101窟不开龛,均为方形平顶窟,不开龛。第122窟在侧菩萨略向前俯,比丘肩部和整个上身向菩萨方向扭转靠近,与第121窟属同一匠心。左侧胁侍的位置已经扰乱,原在正壁左侧的比丘尼,现置于左壁里侧,基右腿抬起作舞蹈状、更觉意趣盎然。第101窟菩萨与僧尼的距离稍远,但动态上仍有互相依傍的倾向。窟内左壁立像为交脚菩萨,即三世佛的过去世弥勒的形象。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10-17
凝固的寺院:畅游中国十大名窟之麦积山石窟
  石窟的开凿起源于印度,在中国源自十六国时期,延续至明清,长达一千数百年之久,尤以北朝、隋、唐、宋、元各代更为盛行。无数艺术匠师们根据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风尚并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感受,以及在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形成中国的特色,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集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之大成。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外还有众多艺术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石窟建筑,让我们以开凿时间为顺序,共同领略中国十大名窟独特的魅力。

麦积山石窟(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南约40公里处的麦积山,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后代累有增修重建,绵历1500余年。现有洞窟龛194个,造像7200余身,壁画1300余平方米,尤以泥塑艺术著称于世,有"东方雕塑艺术馆" 之誉。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积山千佛廊千佛(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麦积山以形似麦垛而得名,石窟即开凿于山崖之上,原本互相连属,唐开元年间当地地震,遂将石窟分为东、西两崖,中间部分蹦毁。

麦积山石窟雕塑(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西崖存窟龛140个,主要为西秦、北魏及西魏的作品;东崖存54窟,北周、隋唐及以后的作品多集中于此。麦积山石窟大部分是隋唐以前的作品,以七佛阁、万佛洞、牛儿堂、寂陵等最为著名。第4窟创建于北周,又称上七佛阁,为麦积山最为精彩的一窟。窟内第1-5龛龛眉上的五组飞天,为我国古代唯一的绘塑结合的作品,既富于立体感和真实感,又具有空灵飘逸的特色,实为石窟艺术品中的佳制。第127窟的壁画居麦积山石窟之首,所绘维摩诘经变气势恢弘,技法圆熟,被认为是后世维摩诘大型经变画的滥觞。窟中还有我国现存最大、最早、最为完整的西方净土变壁画,以及周穆王拜见西王母这种本土题材的作品。麦积山石窟泥塑讲究以形传神,神形俱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强烈的世俗化倾向。麦积山地区因有江南水乡的灵秀之美,向为陇上旅游名胜。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10-17
“四变三” 麦积山石窟的尴尬(组图)

 如果是在20年前或者更早,有人问中国有几大石窟,回答“四大石窟”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如果是在现在,如果要出一道中国有几大石窟的单项选择题,我想会有两种答案,有人会答“三大石窟”,有人会答“四大石窟”——
“四变三” 麦积山石窟的尴尬
  那年我到洛阳赏牡丹,到龙门石窟窝了一肚子火回来。原想同为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人到龙门是串亲戚,谁知购了门票,龙门大桥下一石碑赫然刻着“龙门石窟,同云岗石窟、敦煌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明明“四大”,咋在这里成了“三大”了呢?龙门石碑上没有麦积山,自然就没有天水这个穷亲戚。回来打开电视看青年歌手大奖赛,一歌手抽到一道问答题:“中国有几大石窟?”

  答曰:“四大石窟吧。”

  评判席上的余秋雨先生说:“错,中国有云岗、龙门、莫高窟三大石窟!”。

  还有,深圳“锦绣中华园”微缩景观中,也是独独少了麦积山。
  中国究竟有四大石窟还是三大石窟?杜甫“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诗句可以作证,麦积山宗教自唐开始气息衰微,这座民间石窟藏在深山人未识就是千年,为此,四大石窟之名只能在陇上著名学者冯国瑞1942年出版的《麦积山石窟志》之后,或1954年文化部组织专家对麦积山石窟进行的详实勘察前后,或是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前后。解放前后最权威的史学书籍应是范文澜编写的《中国通史》了。范氏本《中国通史简编》按年代先后,共列了中国的9个石窟艺术,分别是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义县万佛洞、炳灵寺石窟、巩县石窟寺、南北响堂山和天龙山万佛洞。还罕见地在佛教艺术的章节配了两幅照片,分别是云岗石窟石佛和麦积山石窟石佛。在介绍麦积山石窟时,称其是“一个佛教艺术的重要地区”, 说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

  麦积山在所列的石窟中排名第四,这可能就是四大石窟的来源。

  冯国瑞、吴作人、王朝闻、郑振铎、刘开渠、辜其一、常任侠、史言、周实、梅剑龙、傅抱石、张学荣、张宝玺、傅熹年、阎文儒、金维诺、日本的和迁哲郎、町田甲一、东山健吾等中外专家名家撰写的有关麦积山石窟的论文中,都与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的比较中来肯定麦积山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麦积山和它们三家是难分仲伯的,是“艺并莫高窟”的。

  《文化宝库·石窟寺》一书中说:“中国的石窟寺以千百计,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三十多处。最著名的,当推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中国四大石窟。”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定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中说“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

  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学地理中考实用地图册》,明确提出“四大名窟”,麦积山名列其中。

  ……

  再说中国石窟的“三”。

  白寿彝“积一代之智慧,历时二十年最终完成”的新《中国通史》,明确将莫高窟、云岗、龙门划定为我国三大石窟。在第五卷第七章“早期石窟”陇东固原区中专章介绍了永靖柄灵寺、天水麦积山、固原须弥山等石窟。

  剪伯赞编的《中国通史》中,特对敦煌、云岗、龙门石窟艺术作了重点介绍。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北朝的石窟艺术”中,说“最著名的有云岗、龙门和敦煌三处”,“在这三大石窟外,北方各地的重要石窟还有——麦积山石窟”是首先介绍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杨宽等主编的《中国通史词典》“石窟寺条”说“著名石窟寺有敦煌、云岗、龙门等处”。

  吉林出版社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中外著名雕塑”选了敦煌、云岗、龙门石窟。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的《中国历史常识》(中法对照)中说“三大石窟”。

  导游资格考试样题(全国范围)中有这样的题:“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和三大石窟是什么?”。

  人民日报2008年7月27日是这样介绍奥运火炬传递城市洛阳市的,“有丰富的人文景观,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

  看来,麦积山是否榜上有名,就看“是三大石窟”还是“四大石窟”。尽管重庆大足石刻以其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作为我国域外石窟艺术风格的代表对麦积山的“四大之一”构成一定的竞争,但“三大”麦积山肯定无名。“四大”,麦积山绝对不让花落它手。
  究竟是“三大石窟”已足能代表中国古石窟艺术,还是必须有麦积山的“四大石窟”才有代表性和权威性。这就关系到麦积山是不可或缺的还是勉强够格的。这个问题首先来看历史的久远,首先是始建年代。范文澜编的《中国通史》、张传玺编写的《中国通史讲稿》说莫高窟始凿于公元366年,云岗始凿于460—494年,龙门始凿于494年之后,麦积山石窟稍晚,大概时间从后秦开始,具体为公元502年。白寿彝编的《中国通史》说麦积山石窟始于400—410年。冯国瑞1951年公开发表的《麦积山石窟介绍》,推测麦积山石窟创始建窟早于敦煌、龙门、云岗,认为“麦积山石窟所存在的历史意义,是相当重大,无疑地是起到了东修云岗、龙门,西建莫高一定的示范作用和摹仿影响”。其次是持续的时间。敦煌、云岗、龙门都没有麦积山开窟塑像年代长;二是要看它的保存情况。显然麦积山独领风骚;三是看它的独特价值。既然其他三大石窟都已加入世界遗产,那么来看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三个石窟的评价词:“莫高窟以雕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岗石窟,有佛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颠峰时期的经典杰作”。“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5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最高峰”。显然,敦煌、云岗、龙门石窟的烟雨未能完全遮罩住麦积山石窟的艺术光芒。麦积山石窟有技法多样、题材丰富、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的泥塑;有宏伟壮观、真实完整、独树一帜的北朝崖阁式建筑,在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十多个封建王朝都有遗存传世,其塑像与龙门、云岗高大魁悟、庄严肃穆的帝王形象,敦煌强烈宗教色彩的神像差异甚大,更明显地体现出对世俗生活的感悟与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形象更为民族化、人性化,体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性和地域性,形成了独特的麦积山民间石窟风格,享有“泥塑陈列馆”、“东方雕塑馆”之美誉。同时,在中国众多石窟中依附的山崖最为独特,景色最为壮观,环境最为优美。无疑,麦积山也是中国石窟的杰出代表,在石窟史上占有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地位。
  起源于古印度,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随佛教东渐传入中国后蔚为大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实际上,从文物的角度说,众多中国古石窟都是优秀的,之间存在年代、数量、保存完好与否的差别,没有谁高谁低的绝对标准,“三大”、“四大”之说苛刻地讲都是无聊的。对于常在麦积山之后被提及的石窟,诸多权威解读中溢美之词也难饰其表,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是这样说的:“柄灵寺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并驾齐驱,有着同样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响堂山可与龙门、云岗诸大窟相媲美”。

  但中国确实是一个高度重视次序和班辈名分的国家,也就是说,“三大”和“四大”就是不一样,榜上有名和无名肯定大不一样。在莫高窟1987年、龙门石窟2000年相继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已传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我国石窟类遗产太多限制申报的风声,但我国顶着佛像遭煤灰严重污染的尴尬决然于2001年将云岗石窟送上世界遗产的豪轮。要是仅有四大石窟之说,麦积山石窟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叩世界遗产的大门,难道十多年过了还能不程门立雪,迎不进客堂?还要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物点来久久等待吗?

  窃以为,在“三大石窟”越来越尘嚣日上的时刻,对史学家、研究家、舆论媒体大加讨伐是堵不住别人的嘴的,在我们麦积山的“粉丝”中,短时间内出不了继范文澜、剪伯赞、周谷成、白寿彝之后能编出一套更权威的《中国通史》的人来,为麦积山正名。这样的话,他们说他们的“三”,我们就道我们的“四”吧!

  窃还以为,说了三道了四,还要考虑麦积山今后何做何为。

  保护和价值研究肯定是首要的。我曾看到过一个叫夏朗云的年轻学者写的麦积山文章,探古求源如解算术题,文字形销骨立,如排了一堆干柴,瓷实的文风透露着做学问的严谨。他三推两考,就得出《山海经》、《禹贡》中的古代名山蕃冢山就是鲋鱼山,鲋鱼山就是麦积山。原来此山很出名,历史尘封人未知啊!麦积山的研究再深下去,做到敦煌学的深度和广度及知名度,麦积山就不会像一把手上的小拇指,要剁首先割舍的就是我了。石窟艺术研究这座麦垛上粮食丰收了,一个城市的底气就更足了,就会赢得更大更多的话语权和发言权。
  名声往往是大家吆喝出来的。麦积山真要好好借旅游的船,载着好多“粉丝”来,登石窟,上栈道,散花楼上招招手,万佛洞中转一转了。可是,我们主要为了旅游和展示的需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毅然更换了上千年的木栈道,顶着加剧石窟渗漏水的危险动用混凝土加固了崖面,但看到伏在一个个洞口,透过黑洞洞的纱网看不清里面而失望的眼神,真的没有一个改进措施使人和艺术更亲密接触吗?209个洞窟,7866身泥塑、石雕,1300多平方米壁画,一座一网打尽11个封建王朝的“东方雕塑陈列馆”,游客如赶场一样一个小时就游完了。一个游客扬长而去,开始的口碑繁殖,可能就是这座山的继续沉默。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争夺话语权,吸引眼球注意力的另一种战争此起彼伏。营销宣传确实是一项高智力、大投入的游戏。2007年3月6日《天水晚报》报道了天水请其他三个石窟的人来,签定协议,联合开展促销,共同打造四大石窟的品牌。麦积山风景管理局2008年出资在《风景名胜》期刊做麦积山30页的专版,图文并茂地夸完了自己的好,为了让读者牢牢记住中国石窟有“四大”,不是“三大”,大气地再来一个延伸阅读——典藏中国四大石窟,用20个版给莫高窟、云岗、龙门义务吆喝了一番。客观分析麦积山主导的“四大石窟”营销战略,我们要和其它三大石窟联盟,他们当然肯来,也乐意签联合协议,因为说“三”,有他们,喊“四”,他们少不了。只要你们麦积山肯把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吆喝就行,当无偿的宣传员就行。不信你在互联网上搜索“四大石窟”的字条,多是麦积山或麦积山“粉丝”们发的帖子,四大石窟联盟的协议已签几年了,时不时,出自其他三大石窟的说“三”不说“四”的言论屡见不鲜,在暗骂一声不厚道的朋友后,我们还得继续自己的作为,继续拉着其它“三大石窟”的声名扩大“四大石窟”的影响,对于一个奋起的小兄弟来说,对居大者的忠诚和虔敬是必要的,吃亏和爬坡的艰辛都是成功的代价。


可能在全国找不出几个像天水这样的城市,能极其奢侈地在祖先和自然留下的名山胜水里遮荫纳凉。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文化和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比起来,年代晚得多。于是,到现在,麦积山石窟还不是天水的第一名片。我们介绍起天水,首先说的是“羲皇故里”,2004年编制完成的《天水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形象主题词是“华夏文明之源”,自然,撑起华夏文明之源的柱子里,麦积山肯定不能算最粗的一个,但从现代旅游产品的品质要求来说,肯定麦积山是天水旅游产品中最完善、最成熟、质量最过硬的一个。
  细想全国的著名旅游城市,吸引人的、震撼人的其实是一个小点,一个小小的形象元素。如在龙门石窟所在地洛阳,最能打动人的是争奇斗艳的牡丹;在莫高窟,在人的心灵上烙下印迹的是伎乐飞天和精美壁画。还有北京关注四合院、京剧、烤鸭等微小的形象元素,兰州开始用牛肉面、读者杂志等制造魅力。

  天水能靠一年一次的伏羲公祭大典来彰显华夏文明源头8000年之厚重吗?就连张艺谋动用几万人奉献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渲染悠久文明的同时,也增添了诸多微小意象和现代元素,尤其闭幕式上英国人用小贝的微笑、街头大巴、雨伞、咖啡、爵士乐等通俗音符将8分钟的旋律演奏得妙不可言,启示意义很是发人深思了。

  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传说无疑是一个中国版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大地湾的人头瓶确实好看,天水的花牛苹果很甜……完全可以轻处着笔,塑造一个青春、时尚与古韵融合的魅力名城。实际上,只要挖掘,仅麦积山,绝对是一座精神的富矿。譬如游客赞誉的“东方微笑”。游一趟麦积山,你会发现石窟里的许多塑像都是微笑的。饱含深情的西魏44窟佛像,脸上浮现着慈悲的微笑;低头不语的迦叶,露出悟透玄机的拈花一笑;窃窃私语的菩萨和弟子泄露出会心的笑;满脸稚气的小沙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泛起聪颖的微笑;头戴圆毡毛帽的童男和头扎双发髻的童女,脸上洋溢着天然调皮的微笑;高大魁梧的三世佛,带着宽厚、自信、开放的笑;就连谦卑的女供养人,流露出用积攒的卖鸡蛋、做草鞋的小钱,实现了开窟塑佛愿望后的满足一笑……微笑确实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沟通心灵的第一名片,在1600年前农业文明走向鼎盛之时,人们在祖国腹心位置选中了一座形如麦垛的山崖开窟造佛,寄托丰衣足食、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今天,海内外又对东方儒雅风韵、和谐之美发出无限赞叹之际,麦积山上的东方微笑更是暖意盎然。微笑里饱含真情,微笑里藏着幸福。为此,我们是否可以暂时撂下麦积山说三道四的争论,以好心情,好仪容,绽露我们的盈盈笑脸,为自信、文明、开放的和谐盛世代言,以含蓄内敛之美惊艳中国和世界?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