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647阅读
  • 0回复

(历史争鸣)辛亥百年庆典何以如此淡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6

辛亥百年庆典何以如此淡定?
作者:金满楼
2009年的“五一”前夕,笔者北游京城,在路过XXX广场时,不经意间抬头一看,咦,一块巨幅的人物像坐落在偌大的广场之上——不过您别误会,这不是毛主席像而是孙中山像——“国父”与“伟大领袖”隔河相望,大眼瞪小眼,倒也相映成趣。
    每逢重大节日“五一”或“十一”,有关方面就将孙中山推出来示众,这个做法据说是XXX广场成为敏感词的后一年开始的,但究竟是与不是,笔者暂时没有权威信息可供发布,这里姑且存疑。笔者特别有兴趣的是,在本年度的国寿日,朝中诸巨子在“十一”当天亲赴人民英雄纪念碑献圈圈,而据笔者的印象,孙中山像应安置于英雄纪念碑的前面(正对毛主席像),那天换台时不慎误入《新闻联播》的画面,屏幕中似乎没有看到孙中山像。通过事后的网络查证,孙中山像在本年度的十一期间是有悬挂的,有网友拍照为证,至于“十一”那天,大概献花期间因其碍手碍脚而被临时放到哪个角落了,这个却不是笔者所知的啦。
辛亥百年,地球公转了一百圈,受益的徒子徒孙们是应该好好庆祝庆祝、热闹热闹,这也是国之常理、人之常情。记得数月前,首义爆发地的湖北当局曾高调宣布要搞盛大的辛亥庆典,因为怕别人自己穷,所以急吼吼的声称要砸进200个亿,但从种种迹象来看,这事惹得上头不太高兴,今日果然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想必一个亿都没用完。事实上,有关方面并不希望辛亥百年庆典搞得太拉风,恐闹大了不好收场,正如人民大会堂的辛亥百年庆典放在10月9日举行而不是正寿日(10月10日),其中的玄机不言而喻。
据《文史参考》杂志编辑的统计,今年出版的辛亥类图书不下80本,而这还只是专写辛亥的,如果算上丛书、汇编及各种文史资料类,恐不下200本。这种热闹劲,在近年来的出版界并不多见,以至于出版当局在四五月份即对各出版单位悄声喊停,严格审批,要求尽量减少类似题材的出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云云。
不过,辛亥毕竟百年,话题摆在那,无可回避也不必回避,图书界风头已过,其他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也都憋足了劲,力争要出一起有新意、有深度、好看又好吃的辛亥专刊,事实上,早在数月前甚至年前,各媒体早就把版面、节目准备妥当,就等上10月10日的专刊,届时“辛亥”概念铺天盖地,可想而知。
但太热闹了也不好。势头搞得太大,再收回来亦属不易。因此,上边似乎又让各媒体要淡定一点,不要搞集中爆发,若是平面媒体,已经安排好了版面的姑且从旧,新兴媒体如爆发力强的网站论坛等就要有所收敛了,譬如已经排好的“辛亥专题”提前在辛亥前播发分流。上影集团投下巨资打造的大片《辛亥革命》,按说,这种同属《十月围城》之类的打鸡血片,本应大力鼓噪宣传,以多赚点无知冲动好革命的年轻人的鸡血钱,但何以在发了条新片公映的消息后即杳无音讯,宣传全无,其迹颇为可疑(按惯例,类似的鸡血大片开映后,笔者一般会写篇反鸡血的理性评论,但《辛亥革命》竟然没有任何动作,以至于笔者兴趣索然,免此一写)。辛亥虽说百年,这等“欲拒还迎,欲罢还休”的状况,还真有点“烧热锅,敲冷鼓”的味道——这又是为何呢?
细细揣摩,辛亥百年还需淡定,理由如下:
一、对岸执政的国民党大张旗鼓的纪念辛亥百年,但其打出的旗号是“中华民国百年”,这与本岸的人民共和国62年国庆有冲突之处。按当年的“九二共识”,国民党有保留的承认“一国两制”,但这个“一国”却是两种表述,本岸为“人民共和国”,对岸是“中华民国”(在台湾)。据说对岸曾向本岸发出邀请,携手共庆百年辛亥,但这事颇尴尬,因为在“辛亥”这个问题上,国民党虽然在62年前被赶到岛上,但他们才是“辛亥革命党”的一脉相承,在历史渊源上更要正宗,所以他们要大搞特稿,以为明年的选战助势,这些都情有可原。至于本岸,一来历史底气不足,二来碍于原则问题,这个热闹,不凑也罢(如细追究,“国父”一词并不正规,因为孙中山的“国父”帽子只是国民党单方奉送,本岸却未尝在正式文本中加以承认(只说是“革命先行者”,就有点“行者孙悟空”的味道,偏这猴子也姓孙),虽然“国母”宋庆龄一说常见诸公开文章,有“国母”无“国父”,这点颇为诡趣)。
二、和谐盛世,不宜鼓吹革命,更不易提倡暴力,这是主旋律的基调。辛亥革命毕竟是革命,而革命就是暴力,暴力就要杀人,辛亥革命虽说死伤甚少,但杀戮同样残酷,譬如各省起义期间对满人的杀戮乃至于屠城,起义成功之后各方为争夺权力而互斗互杀,如当权派对会党等“起义有功人士”的残酷镇压(这些江湖人士缺乏纪律,不守规矩,扰乱了革命后的秩序,得杀该杀),等等,同样是人头滚滚,虽然比不上大决战时期的几百万人死伤,但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的死伤还是有的,这点不容否认。总而言之,革命是把双刃剑,它对维护合法性是有效的(国民党特别起劲的原因就在于此),但煽动过头、打鸡血过甚以至于发展成鼓吹革命思潮,这就是引火烧身,万万不可提倡了。
三、清末时节与当下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譬如清末亲贵专政、“太子党”、 官位世袭现象;譬如清末每年超过30%的财税收入急剧增长、滥铸铜圆引发的通货膨胀、“国进民退”的经济政策;譬如废科举后社会不公、年轻人没有出路而激发的不满情绪;譬如庙堂与朝野相互的隔阂与彼的此对立敌视,以至于清末十年民变达两千多次;清末舆论激进化、偏激化乃至于社会上各种非理性情绪的蔓延,等等,诸如此类,均可在当下找到相应的对照并令人有“恍若隔世”的观感与痛楚感——辛亥百年,原来我们又回到了起点!(有些方面,譬如舆论自由度、地方自治、真正意义上的选举议政等,甚至还往后退了一小步)。因此,辛亥庆典不宜过于热烈,辛亥研究宜粗不宜细,也就在可理解的范围内了。
需要申明的是,作为反对冒进及非理性的改良主义者,笔者对鼓吹革命的极端“民煮分子” 一向敬而远之,特别像湖北那样,打“辛亥牌”, 劳民伤财,更让人觉得其动机不存(实际上是打个人小九九,搞拆迁划地盘、大兴土木。如非要搞,第一应拆除首义广场上的孙文铜像,因为这一铜像严重不符合历史)。所以,辛亥百年庆典不搞大也未尝不可,只是,某些幕后的操作不免透出一丝怯懦与专制,这种做派,未必不是盛世表象下所透出的“小家子气”和某种更深层次的惴惴不安。
如此,泱泱庆典,热锅冷鼓,百年辛亥,淡定如初——搞与不搞,也罢。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