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鸿燊:懂大风水爱真山水就能少做许多混事
懂大“风水”爱真山水 所谓“风水”,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很忌讳谈这个话题。但讳莫如深,却会带来很多人对这一概念的误解。“风水”,可以简单理解为环境以及环境的选择与创造,它不能脱离身处的世界,但可以自我造就、选择怎样去趋避。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抗争也有相互的和谐,中国近代学者梁思成认为,“风水”非常深刻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而抛开“风水”,现代人无从理解北京紫禁城的营造法式,无法欣赏苏州园林的精妙,在面对名山大川时,也缺少了对大自然钟灵毓秀的体悟。今天的人不应该只看到“风水”背后封建迷信的糟粕,也不能仅仅用西方现代环境学理论去理解,而要体会到其背后隐含的有价值的人文精神。体味它从历史遗迹中隐约散发出的光辉,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今天的人可以到黄鹤楼,到大雁塔,看一看古代的建筑怎样与山水融为一体,人们处于其中为什么会逸兴横飞。建筑本身就应该是环境天然的一部分,我非常欣赏一句话就是——让建筑赞美生命。 当今世界最热门的“发展与环境”问题,便是“风水”二字广义的外延之一。《京都议定书》是什么?是我们不要把地球变得“风水”不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好房子?好办公室?是要保证自己有精力、有体力、能够身体力行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风水”更高层次的应用,则是天地精华为我所有,四时美景滋润心灵,远离各种危险,那就是我们今天最向往的居所了。 懂大“风水”,爱真山水,今天的人就能少干很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儿。 为朋友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老师传授你的东西你是否在实践?这三点做到了,德行的基础也就有了。
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人如何与社会相处,人类如何与地球相处,这是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注重的。古代就有“世德不修,世风必下”的说法。今天我们把如何为人处世搞明白了,就能“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说一个把五常做到的人不会是个没有盟友的人,在他需要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朋友来支持他。怎样有德?听听曾子说的,“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都反思,为朋友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老师传授我的东西我是否在实践?这三点做到了,德行的基础也就有了。学习修养关键在于自己,要学会眼睛向内,自省自律,自我提升。为人处世,诚心尽力,言而有信至关重要。没有这两种美德,就失去了立身处世的根基。修德还要讲“仁”,从字面上看,“仁”就是两个人的相处之道,能把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理顺了,也就是人情练达即文章了。与自己的内心和谐了,与别人的相处和谐了,你就是社会的积极因素,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不读正经书,做人不正经 “学乐明德,行于心田;书香载道,止于至善”,读书,读经典,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能让你世事洞明,处变不惊。 有些人买了大房子,装修得非常奢华,享乐设施应有尽有,但是偌大的“书房”你一本书都找不到,或者就是买来一些大部头套书充门面,他自己是不会去翻的。问他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他会反问你,又不要考试,读书干什么?更可悲的是,很多大学生,很多年轻人也是这么想的! 所谓“读书”,是文明积累的传承,它必须是人们主动去选择的。王明阳的《尊经阁记》中说,六经就是先贤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我们需要什么就去学习什么,尊重这些财富,我们永远也不会在精神世界穷困潦倒,永远都能找到应对当前局面的办法。为了拿张文凭而学些课本,那怎么能算得上是“读书”呢?离真正的精华还早着呢!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超级幸运儿,继承了前人不知花了多少代价、耗费多长时间才积累下的无形财富。结果总有人问我,“翟老师你说传统国学哪个方面没用?”仿佛让他看点正经书是不怀好意似的,可见实用主义对人的戕害之深,更不要希望这些人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了。 有的人说,我非常喜欢读书啊,那些畅销的小说我都看过,而且我自己写点吟风弄月的小文章也是很拿手的。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素养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有人生而知之,有人学而知之,你要是觉得你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可以不读书了。 我给北方一家大型书城题过一幅字:“学乐明德,行于心田;书香载道,止于至善”,读书,读经典,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能让你世事洞明,处变不惊。我讲课常把“不读正经书,做人不正经”这句话挂在口头,我是替他们着急。读书第一是要手边有书,第二是要找到好书,第三是把书先看厚,多做笔记,再看到薄,书的内容了然于胸。而现在的网上阅读,那都是碎片阅读,没有什么逻辑性,系统性,而读书的方式也决定了你思考的方式。碎片阅读,不可能养成你的大智慧,只会助长你的“小聪明”。 英雄不问出处,好汉莫问爹娘
一个开明的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会弱化个人出身对他成长的影响,过去说英雄莫问出处,今天是好汉莫问爹娘。 所谓“命”,其实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出身,出身不是虚幻的,它是实实在在的,也是一个人无法自我选择的。虽然现代人文精神讲究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但事实上人们的确生而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客观条件。你可以去抱怨但无法改变既成的事实,就像一个想发财的人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是李嘉诚,这对你改变自身状况没有任何意义,过多的负面情绪会让你的“命”变得更糟,消极的心态导致你错过可以改变现状的机会。 人生的第一个哲学命题就是我为何要来?第二个命题是我要怎样去活?想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知道怎样去修行,才能理解孔子所说“知天命”的状态,才能行而上之,达到“人生而有贫富,但贵贱在于心”的境界。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要改变一个群体的命运,是要颠覆出身带来的对未来的桎梏。而一个开明的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会弱化个人出身对他成长的影响,过去说英雄莫问出处,今天是好汉莫问爹娘。三皇五帝时代,用德行高低来决定谁是领导;春秋时期,要靠解决问题的本事当官;汉代举孝廉;而五代十国士族掌权,上下阶层的对流被堵塞了,所以天下纷乱;由唐至清,科举制度保证了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出人头地,丞相的儿子也得考试才能当公务员,当时商人地位不高,也不能靠经商积聚财富,一旦科举失利,丞相的家族也将衰落,所以才 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学术能力才是中国名门望族延续荣耀的最重要手段。虽然会受到腐败吏治的影响,但科举是同时期人类选贤择能最好的制度。 要想“运”好,就得符合时代的要求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运”都够好了,很少面临生死抉择。但我们也需要把握大势,让自己所做的事情符合时代的要求。 所谓“运”,可以理解为际遇,这也是一个人很难自我扭转的,但可以选择以怎样一种方式去面对与融合。比如我们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秦汉、唐宋、还是今天?我们这一生会遇到什么人?他们会带给我们什么?地球上发生了的大事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于一个人,你可以选择他是敌是友;对于纷乱的战局,你可以选择躬耕南阳,也可以选择隆中出山;可以当勇立潮头的弄潮儿,也可以当个山中隐士。 比如王莽,如果他生在明末清初,他就是伟大的政治家,但他生在汉代,他就成了瞎折腾的代表,评书中的反派。王莽的革新具有超前眼光:他对于新科技非常重视,进行了很多科学实验,还亲手解剖人体,当时有人发明飞行器,王莽还接见了汉代的“莱特”并出钱资助,他知道技术就是生产力;他实行土地国有化,禁止私人买卖。多占土地的人家,不管多大官儿多大地主,都要无条件交出土地,分给没有地的老百姓;他禁止买卖奴婢,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尊贵的,这是王莽提出的口号;他做大做强“国企”,酒、制铁、盐、矿产资源等挣钱的行业全部收为国有,国家统一发行钱币,而他掌权之前大地主可以自己铸钱;王莽还曾实行“廉租房政策”,长安城中投资建设200个廉租房住宅小区,供贫民居住。但他的思想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严重脱节,不合时宜。如果王莽出现在19世纪,无疑是个成功的改革家,可惜啊,他早生了两千年! 再比如《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和平年代,他就是个合格的市长省长,但是群雄逐鹿的乱世,他就是个混世的魔王。同样一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结局,这便是际遇所造就的。它有定数也有变数,有些事情个人无法避免,但可以选择以怎样一种方式去面对,去选择。想炒股发财,也得看行情大趋势如何。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运”都够好了,很少面临生死抉择。但我们也需要把握大势,让自己所做的事情符合时代的要求。 本期主讲:翟鸿燊,我国当代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国学实践应用专家,经济与文化学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美国国家大学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