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307阅读
  • 1回复

(人品文品)宋之问阿谀奉承武则天为何仍不被重用?有口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璧山状元
 

发帖
22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7-20
核心提示:他跟着武则天到处巡游,以为武则天很看重自己,便厚着脸皮提出要做北门学士,以便进一步接近圣上。武则天没有答应,为此宋之问感到十分委屈:鞍前马后阿谀奉承,没功劳也有苦劳。于是就写诗发牢骚。武则天得知后,对臣下说,我不答应他,只是因为他有口臭。

本文摘自《文史天地》2009年第12期 作者:谢亚鹏 原题为:文高而品劣的宋之问


俗话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其实不然。揆诸历史在这方面文高而品劣者不乏其人。这一现象的存在,不能不说是古往今来文坛上的悲哀和耻辱。从这个角度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果真道出了识书与识人的真谛。因此,我们在读一本书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及事迹,对作者有个大致了解,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注意到文章中的蛛丝马迹,读出一个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人物来。



夺诗杀亲
对于初唐诗人宋之问而言,宋就是一个典型的文高而品劣的文人。文不如其人,文人无行,在宋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宋的诗作在《全唐诗》中共录存三卷,作品大多是歌颂升平的应制之作,但也有一些篇什因感怆伤怀,情感细腻而颇具艺术感染力。其实,宋在唐代诗歌发展中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和沈铨期对诗歌声律方面的贡献。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朝人应用诗歌格律的基础上,“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把律诗的形式固定下来,创造了比古体诗更为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为唐代的诗歌繁荣创造了条件。但自唐朝以来,宋的品行在文坛士林中大多对其持贬毁态度。原因何在?不妨先从下面这首名叫《代悲白头翁》的诗说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交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婉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飞。


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尤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更是精警千古,声鸣九天。然而,历史上关于这首诗的作者争议颇多,但据笔者所掌握的史料来看,诗的作者当是刘希夷无疑。刘希夷者,宋之问亲外甥也。据史料记载,刘将此诗作成后,呈给其老舅宋之问观看,宋一读该诗,特别是读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时,更是拍案叫绝,发自内心的感叹:好诗,好诗!于是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要求刘把诗的著作权让给他,并许诺以好处。刘当然不干,我辛辛苦苦创作出来的作品,署上你宋之问的大名,那怎么能成!随后,舅舅和外甥二人争执起来。如此无耻的舅舅,把刘希夷气得十分抓狂,用发疯二字形容实不为过。无奈之中,刘便一屁股坐在地上生起了闷气。而宋之问见这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外甥如此不给老舅面子、如此的不配合,也是急得在屋子里转来转去。但毕竟诗作不是自己创作的,宋也不便更不敢大声争辩。这时,他见刘坐在地上,头也不抬地生闷气,就“恶向胆边生”,一不做二不休,把装了满满一大麻袋土的袋子,从上面推将下来。就这样,本该还能创作出更多流芳百世作品、还不到30岁的刘希夷被其老舅给亲手杀害。


无论文人中的小人,还是小人中的文人,其危害性不亚于鼠疫、胡列拉和埃博拉病毒。刘希夷的死,从另一个方面也印证了这样一个千古不灭的结论:“只要遭遇小人,好人就休想安生。”


从这段杀亲夺诗的故事里,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货色。但宋毕竟没有浪得虚名,他的诗作也十分了得,不论是在宫廷里所献的应制诗,还是被贬途中所写下的伤感诗,其中都不乏佳作和佳句,甚至可以将其称之为诗作高手。其代表作之一《渡汉江》,想必读者早已耳熟能详: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他的《题大庾岭北驿》和《度大庾岭》两首诗作,同样是他在流放地所作的,读起来更让人荡气回肠,真所谓“一生失意之时,千古得意之句”: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题大庾岭北驿》)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度大庾岭》)


阅读宋的诗作,再联系到他本人的作派,不得不让我们发出这样的感慨:卿本佳人,奈何作贼!


宋之问,约公元656年出生,712年卒。字延清,虢州弘农(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南三十里)人,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县附近)人。其父宋令文因富文采、善工书、有膂力而称为“三绝”。他的三个儿子因学有所长而各继承“一绝”:宋之问文章好,宋之悌力气大,宋之逊精草隶。唐高宗上元二年,宋之问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


二十岁时,便在武后跟前听差,与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任教于习艺馆。习艺馆类似现在的国立艺术学院,为武则天下令所设,培训对象是宫女,学习科目有诗文、经学、书法、舞蹈、棋术等。史称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想必这位宋教授在美人堆里颇受青睐。但宋教授更看重的是仕途,全部心思用在巴结权贵上,甚至不惜丧失人格。他跟着武则天到处巡游,以为武则天很看重自己,便厚着脸皮提出要做北门学士,以便进一步接近圣上。武则天没有答应,为此宋之问感到十分委屈:鞍前马后阿谀奉承,没功劳也有苦劳。于是就写诗发牢骚。武则天得知后,对臣下说,我不答应他,只是因为他有口臭。


宋之问知道武则天为什么不让自己接近的真正原因后,也为自己有“口臭”的毛病而羞愧和恼火。怎么办?有病治病。宋听说鸡舌香有治口臭功效,于是人们就经常看到他口含鸡舌香。然而,纵是如此,武则天也一直未对他有任何垂青。


宋见皇帝难以亲近,于是就迂回献媚于武氏的男宠张易之。张易之相貌英俊,兼善音律。他恃宠专权,朝廷百官无不惧之,就连武后的子侄也敬畏其三分,“争执鞭辔,呼为五郎”。宋为能抱上张易之的大腿,不仅与另一个马屁精阎朝隐为张易之捉笔代刀献诗于武后,还厚着老脸为张易之提尿壶。


说到阎朝隐,此人的马屁功也十分了得,主要体现在肢体语言上。有一次武后患病,他跑到少室山为其祷告后,沐浴净身,一个大男人伏在祭祠的俎盘中以为牺牲,祈求上苍,请代后疾。想不到,瞎猫碰上了死老鼠,武后的病竟然好了。于是,武后对阎朝隐大加褒赐。宋的马屁功着重在书面语言上。他写了大量奉和应制诗,什么“愿陪丹凤辇,率舞白云衢”,“今朝天子贵,不做叔孙通”之类(叔孙通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略大臣,他为西汉的安民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武后称病下台,唐中宗复位,诛杀了张易之兄弟,作为其余党的宋,被流放到岭南。人生落魄,倒也能吐出肺腑之言。


如前文所提到的《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但岭南瘴疠之地的日子实在难熬,不久,宋便与其弟宋之逊潜逃回东都洛阳,躲在驸马王同皎家里,窥测时机,以求一逞。王同皎、张仲之等人对武三思的擅权乱政颇多怨恨,经常在一起密谋诛杀之,不想被宋氏兄弟探得。按理,落难的宋氏兄弟应该格外感激王同皎的庇护之恩,可是,毫无做人道德的宋氏兄弟,竟然令其侄子及冉祖荣等密报给武三思,于是王同皎及同党皆被捕获斩首。


宋卖身求荣得到武三思的赏识,尽管“天下丑其行”,但宋“好官我自为之”。武氏不仅免除他的流放,还擢为修文馆直学士。但好景不长,武三思不久被李多祚等诛杀,宋又巴结炙手可热的太平公主,后见安乐公主权势日盛,又投靠上安乐公主,这下引起太平公主的怨恨。一次,唐中宗欲提拔宋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乘机揭发宋任考官时收受贿赂的劣迹。这不但使宋的提拔泡汤,还降为越州(今绍兴)地方官。因丑闻降职对宋这么一个毫无廉耻的小人来讲,并不觉得有什么羞耻感、挫折感,他甚至自比古代归隐田园的贤人雅士,于是在越州任上游山玩水,置酒赋诗,好不自在。但史书却称“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宋之问的小人行径,在卑鄙无耻之中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宋自然不会得到善终。唐睿宗即位,认为宋“狯险盈恶,无悛悟之心”而流放钦州。唐玄宗天元年中,干脆令他在流放地自裁。当赐死的诏书送达时,宋双腿打颤,汗流浃背。使者允许他回家与老婆孩子诀别,他“慌悸不能赴家事”。最后不得不“饮食沐浴就死”。



状元精神,文化气质。
离线燃柏蓉jt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8-20
真是好东西呀








胶管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