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342阅读
  • 0回复

冯骥才:反思文化 “空巢”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2-15
对旧城的改造让众多城市趋于一致,越来越多的城市缺了那一份独特的韵味,多了份钢筋水泥的现代化气息。古村落的消失、民间艺人的减少、民间文化的失传,渐渐地,承载文化的物质载体便将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首先一个消失的文化是在我们的城市。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我们的660个城市在改造的口号下已经变得完全一样了,千城一面,但是没有人感到可惜。文化的另外一个丧失在于中国古村落的消失。现在中国的村落,除去西塘、南浔、周庄、同里、乌镇这些所谓的江南六镇,保护得还比较好,其余基本是在消失。

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国家,你去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就会发现这些古老的村庄像诗一样的优美。而我们呢?我们现在的古村落,包括西递、宏村,这种已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进去一看,基本上都是新东西。他们不是喜欢新东西,只是因为卖老东西能够赚更多的钱——这些古村落基本上被那些文物贩子们给掏空了。我观察北京潘家园已经十几年,后来写过一篇文章——《从潘家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最早这些人往外卖东西的时候,是家庭的细软,再发展为卖墙上的字画、卖家具、卖房子里面的文房具,最后卖什么呢?卖牛腿、卖柱子,到最后房子全没了。所以现在还保留的这些地方,我把它叫“文化空巢”。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出现了“空巢”现象,这是很令人痛惜的事。我经常想,我们的后代一定会骂我们是无知的,因为在文化转型期,我们所做的远不如欧洲人。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现在还是比较穷,先解决肚子问题,等富了后再去思考文化、精神层面上的问题。可什么时候才能想到文化呢?一个国家富,当然好,但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富到哪儿去才算是一站呢,才能联系养育我们生命的文化呢?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之所以能够交流,是因为有共同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不只是语言,不只是我们所用的词汇,我们很容易用同一种表情、同一种方式来进行交流,那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感应,这种感应是共同的文化所造就的。(来源 :解放牛网)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