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新帐号
10分钟建站
社区服务
银行
邀请注册
勋章中心
道具中心
论坛电视
轻松转换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站长大会
帮助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门户
论坛
图酷
资讯
群组
帖子
日志
用户
版块
群组
帖子
搜索
蓝色天空
水墨江南
wind
zw99999
wind8green
>
三秦文化
>
尊重关中方言就是尊重中华文化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2813
阅读
3
回复
尊重关中方言就是尊重中华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修行僧
UID:396
注册时间
2010-02-06
最后登录
2019-04-21
在线时间
105小时
发帖
283
搜Ta的帖子
精华
2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论坛游侠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发帖
283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2-14
浅谈关中方言用字的准确性之一
远古的音信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中写到:“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是说北方人说话质朴直率,言辞深留着许多的古语。这正说明,西安作为历史悠久的千年文明古都,这里所流行的语言不能简单的只看作是地方语言,而是古代汉语的遗存。所以认真研究、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它,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猎趣,应该理解为传承祖国文化的需要。调查和搜集西安地区的传统语言,对汉语研究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陕师大文学院副院长,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邢向东教授说:“方言里有大量的语言现象是普通话里所不存在的,全面研究汉语,需要研究方言。因为汉语是研究方言的重要资料,可以与现代汉语相印证,可以补充书面语的不足。”例如:
“迿”,本意指关系疏远,产生矛盾。音xùn,方言读xūnㄒㄩㄣ。西安人说“他俩迿的很”,指二人矛盾很深。“我最迿他了”是特别反感他。这类话今天的关中男女老少都还吊在嘴上。源自《公羊传·定公四年》:“朋友相卫而不相迿。”徐彦疏:“迿者,谓不顾伍步,勉力先往之意。”然而,仍然没有解释清楚。《康熙字典》
讲明白了:“谓不当先相击刺也。”是说因不服对方打起来了。
“朋友相卫”是要互相
关照
、帮助。“而不相迿”是不要打架、闹隔阂。简单说,“卫”指团结,“迿”指分裂,用现代话就是“是要团结不要分裂”。但《辞海》里解释“迿”为“争先”,依据相同,显然不合理。
“捊”báo
、
p
óu,方言音báoㄅㄠ。这是陕西即周边地区人常用、而字典上难查的一个字。意思是拨动或揽取。《说文解字》:“引取也。步侯切。或从包,徐铉等曰:今作薄报切。” 捊,本指原始耕种田地的行动。《礼·礼运》:“人情以为田。”注:“田人所捊治也。”疏:“谓以手捊聚,即耕种耘锄也。”“捊治”的工具就是关中家家都少不了的“捊耙”
,相传是在神农氏“断木为耜”而发明的耜
s
ì
的基础上改进的农具。《正字通》:“今俗铁鎝,发土工具,头广一尺,功用胜于耜。”无此字,该工具就没法写。
关中人把东西用手拨过来,叫“捊过来”,指引取。把分散的东西聚集到一起,叫“捊到一块儿”,把不要的用手推到一边儿,叫“捊走”,指弃去。小贩将卖到最后的不好卖的菜果凑成堆,一揽子处理,叫“捊堆堆儿”。挑选货物,拉来推去,叫“胡捊”。捊字的结构:提手旁的爪子,即人手和鸡脚。关中人常说:“把鸡放到麦囤子里也要乱捊,这是天性。”捊通掊,掊:《集韵》:“蒲交切,音庖,引取也。或作捊,又作抱。” 指手扒土。《汉书·郊祀志上》:“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指把土掊开一看原是一尊古鼎。《后汉书·百官志》盐官注:“盐官掊坑而得盐。”
“荃”,音quán,方言读cuānㄘㄨㄢ。本指香草和芥菜腌肉的味,引申为香。关中把凡是好闻的味道都叫“荃”。如花荃的很,烙烙饼的味荃的很。写作“爨”就差强人意了。《广韵》“此缘切”就证明古读音汆。《说文》:“芥腌也,香草也。”屈原《离骚》就有“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在他的《九歌》里将贤君良臣比作“荃蕙”,即香草;把昏王奸雄比作“汗垢”,即臭污。香和荃同义,故关中人多把女孩的名字叫“香荃”。“香港”旁边就是“荃湾”,意为“芳香的港湾”。
“伧”,音chènɡ、cānɡ,方言音cēnɡㄘㄥ。《广韵》:“助庚切。”《韵汇》:“锄庚切。”《正韵》:“士庚切”。通过几个词的出处看此字的真实音义。关于“老伧”,《宋书·王玄谟传》里说,南宋孝武皇帝根据大臣们的特点给不少人起了外号,其中给他的忠臣谋士、车骑大将军王玄谟起了个“老伧”。原因是“(玄谟)性严,未尝妄笑,时人言,玄谟眉头未曾伸,故帝以(‘老伧’之目)戏之。”已经解释得的很明确,指不和颜悦色,就是脾气不好。关中人至今常说脾气不好的人是个“老伧(lào cēnɡ ㄌㄠ ㄘㄥ)”。若读作lào cǎnɡ ㄌㄠ ㄘㄤ,就不可思议了。关于“伧父”,《晋书·文苑列传》讲,陆机和左思都是晋代有名气有教养的文学家。开始陆机想写“三都赋”,后听说左思在写,生气之下给其弟陆云写信说:“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左思写成后,影响巨大,大家竞相转抄,以致造成“洛阳纸贵”。陆机看后“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陆机从怀疑到佩服,证明此认是君子,怎么可能骂左思“粗俗鄙贱”呢?汉语里,“父”是对男性年长者的尊称,鲁迅在他的文章里把“渔夫”就称作“渔父”。既然陆机对比他大十一岁的左思尊称为“父”,就不会骂他,这里的“伧父”解读为“固执的老者”比较合理。至于“伧人”,是脾气古怪的人。《南史·褚彦回列传》记述当时有两个“伧人”,常珍奇和薛安都“为逆,降叛非一。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若是常珍奇和薛安都是粗俗鄙贱之人,明帝能重用他吗。只是性格怪异与原主子不和才导致多次的离合。所以,从字面和用法上“伧”字在开始就解释的粗糙,后人被误导了。汉语里关于人的特性分为伟人、佳人、伧人、倔人、伪人、倭人、伶人、佞人、儇子、侩子、俗子等等,把脾气不好的人叫伧人,把固执的人叫倔人,没有责骂的含义。说陕西人“生、棱、伧、倔”,除了“伧”字有分歧之外,还有“棱”字。“棱”在性格上比喻直来直去,刚直不阿,如词语中的“刚棱”、“ 威棱”都有出处。用冷、愣都都含有不成熟、小瞧和贬低的含义。
“倯”字常常吊在关中人的口头上,音sónɡㄙㄨㄥ,但这个字并非人们所想象得那么脏,也不是乱写的“怂”。《集韵》:“倯,思恭切。”《杨子方言》:“陇右人名懒曰倯。?(qiónɡ)倯,骂也。燕之北郊曰?倯。”郭璞注:“羸小可憎之名。”关中也有“?倯不可交”的话。很多地方用这个“倯”字,表露的含义就是“懒”。如关中人说的“倯管”,就是懒得管,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的事他都不操心,我也倯管。”“倯样子”和“倯式子”是一个意思,指懒洋洋的样子,“狎倯”即又坏又懒。“狎”音哈,即作风败坏的人。“笨倯”就是又笨又懒的人。
“
徉
”音
y
ánɡ方言音
y
ǎnɡ
(痒)。止步不前,引申为慢。宋玉《风赋》:“然后倘徉中庭,北上玉堂。”意思是在中庭转来转去,呆了一会儿,到北面的玉堂去了。《楚辞·招魂》:“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转来转去不知怎么办。关于“徉”字的单独解释,历代词语尚无定语,只是介绍与他所组的词如彷徉、徜徉、倘徉、躟徉都指徘徊、盘旋、往来等。彷、徜、倘、躟均为快步疾行;而徉,则是走走停停,慢步转悠。陕西话里把“徉”分出来单独使用,表示停和慢。如“徉啥呢”,指磨蹭什么。“别徉了”,就是别耽误时间了。“徉磨”就是速度慢而磨蹭。“磨徉工”是干活慢慢腾腾,磨时间。“徉的很”是太慢了。北京话也用“徉”,电视剧《闲人马大姐》里,马大姐把一千块钱借给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女儿抱怨说她忘了或死了怎么办,马大姐后悔的说:“我干嘛不在家秧着,去他家干啥!”这里的“秧”应为“徉”,即在家停着。
“狰”音zhēnɡ ,方言音zěnɡ
ㄗㄥ。厉害凶猛。原本指古代传说中的猛兽。《山海经·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注:“一曰似狐有翼。”黄氏续骚经曰:“枭受翼于狰。”关中人指责对方说:“你狰的那样能把人吃了!”从此意义上讲,“狰”表示是从“猛兽”引申为“凶猛”,比喻很厉害。说“他狰的很”,就是厉害的很。说胆大勇猛的人“狰火”。“狰狗儿”本指厉害的狗,《集韵》里“狰狞”就指狗凶恶的样子。 “你这狰狗儿一顿能吃十个肉包子?”“狰狗儿”在这儿类似“这家伙”。如果说:“我的狰狗儿,你的娃都长这么大了。”这里可以理解为“我的天哪”或“我的上帝”!并无恶意。
“韶色”指衣服退色。《现代汉语词典》里写作“捎色”。关中话读sǎo sěiㄙㄠ ㄙㄟ,既不合音,也不合意。关中话里有三个地方用“韶”:“色韶了”、“脸韶了”和“天韶了”。“色韶了”是指衣服在太阳的暴晒下褪色变白;“脸韶了”是指在人面前羞愧脸红;“天韶了”指阴雨天时天色发亮变晴。这里所用的“韶”字,本来应该是“昭”字。“昭”在古代读shào,方言音读
sh
āo ㄕㄠ。《正韵》:“
昭,
时昭切,音韶。庙中佋穆,或作昭。”指古代宗法在祭祀、祭祖、祭神、丧葬时礼仪所要求的,按君臣或班辈大小排列的次序。左边为昭,右边为穆。叫“佋穆”或“昭穆”。《佩觿集》:“《说文》自有佋穆之字,以佋为昭,盖借音耳。李祭酒涪说为:晋讳昭,改音韶,失之也。”李斯《谏逐客令》把舜乐称作“昭虞”。周朝的皇帝排列顺序:文王、武王以“文武”为序;昭王、穆王是以“昭穆”为序。周昭王曾经到湖南湘潭的马山,为纪念他,后将马山改为“昭山”,今统一写作韶山。《集韵》:“韶,亦作昭。”所以选用“韶”,好读易记。“昭”读“韶”,并用其表示天色变亮,出自《诗经·大雅·云汉》,周宣王时,天气久旱不雨,百姓颠沛流离,死亡威胁着周邦,祭祀感动不了天神,周宣王面对苍天哀叹:“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孔颖达疏:“见倬然而明大者,彼天之云汉;其水气精光,转运于天,未有雨征。”是说企盼满天的明显的云层能带来救命雨,然而饱含水汽的云却从天空跑掉了,高空放亮,天昭了,灾难还在继续。这里的“昭回于天”是说天又晴了。这里如果读作zhǎo ㄓㄠ,显然是讲不通的。
“底道”二字看起来生疏,说起来顺当,就是“不知道”。如关中话说“底道是谁把我的书拿去了?”这个词非常古老,以致相当多的人不解其意而快要失传了。
《匡谬正俗》
“
其言已旧,今人不详根本。”但关中人还在说。底道,音dí dǎo 疑问,搞不清楚。《辞源》:“底,设疑之辞。”《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此本言何等物,后省何直云等物耳。应璩诗云:用等谓才学言,用何等才学也,去何言等,其言已旧,今人不详根本。”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诗:“文章差底病。”指不知错在那里。韩愈《曲江寄白舍人》诗:“有底忙时不肯来。”何事,不知什么事。白居易《早出晚归》诗:“自问东京做底来。”不知作什么来。在“底”后加“道”,则表示不知道。如“底道是谁把粪潵在路上,整条街都臭了。”不知道是谁。受冤枉的人为证实自己无辜,发誓道:“底道是哪个王八蛋把人家的果树砍了。”不耐烦,不乐意回答对方的问话时说一声:“底道!”指不知道,别问我。《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意思是怪我为什么事比别人更伤感呢。古代也用“的(dí)”,苏轼诗:“城中太守的何人?”不知是谁。“的道”的反义词是“的确”,前者为疑问,后者为肯定。证明汉语用字的严谨和深奥。
“他谁”:任何人。辛弃疾《满江红》:“层楼望,青山叠,家何在?烟彼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何梦桂《沁园春》:“看是他谁戏我,我戏他谁。”现代作家路遥《不会作诗的人》:“他谁不这样想问题,一天起来混日子,光会哄人,不干实事,他谁就没脸!他谁反对我们这样想,反对我们这样做,他谁就是我们的仇人!”柳青《创业史》:“他谁爱那么笑话人。”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辈子倒求过他谁。”关中人常用此话比喻不管是谁。如:“他谁做的瞎瞎(音哈,坏)事,他谁心里明白!”
陕西省文史馆李炳武馆长说得好:“古都长安,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1100多年中奠定的典章制度、礼仪文化和物质文明,深刻地影响了过去3000年的中国历史。已经有相当一批学者开始注意到长安研究的重要性,因此,“长安学”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
[ 此帖被修行僧在2011-02-14 17:40重新编辑 ]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离线
修行僧
UID:396
注册时间
2010-02-06
最后登录
2019-04-21
在线时间
105小时
发帖
283
搜Ta的帖子
精华
2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论坛游侠
发帖
283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2-14
浅谈关中方言用字的准确性之二
孔子的说法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里说的“雅言”到底指的是什么?他在《中庸》里写道:“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在《论语·八佾第三》里也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也。足,则吾能征之也。”“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段话是说,夏、商两朝的礼制因为用文字记载的文献太少,很难予以证明。而西周朝的礼乐制度是集夏、商两代之大成,其文字记载非常丰富,我不仅理解它,遵从它,而且要大力推广它。孔子认为:“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周代的道德已经达到了顶点。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在和陕西省文史馆馆长李炳武教授的交谈中就讲到孔子“吾从周”就是他对周文化及语言的崇拜。孔子不从夏、不从殷,而“吾从周”,并不惜“克己复礼”,去颂扬和恢复周代的礼仪文化。他立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即遵从周文王、周武王的规矩办事。笔者没有系统钻研孔老先生的著作,而他的言论著作中很多古汉语用字在普通话和全国其他方言里几乎绝迹,但周代京畿之地的西安人今天还在说。不妨举几个例子:
“谝”是陕西话的一大特色,也是古汉语的一大遗存。陕西周边及西北大部的人把说话都叫“
谝”普通话音piǎn,方言音
piàn
ㄆㄧㄢ。《史记·孔子世家》:“其于宗庙朝廷,便便言者,唯谨耳。”是孔子说自己在宗庙和朝廷说话时都很谨慎。《周书·秦誓》:“惟截截善谝言。”孔颖达注:“截截,犹察察,明辩便巧之意。”谝、辩、便是《论语》、《周语》、《史记》用三个字不同的字,音义相同,与语言相关的“谝”比较切合实义。说“能谝到一块儿”,就是指能说到一起。“有空来谝”有时间来聊天。陕西人说的“谝闲传”,就是聊天。闲,古语和方言音读韩。闲传,就是闲余时间说的无关紧要的话。《礼记》就有《闲传篇》。写做 “片”及其他任何字都有误。
“偾”音
f
èn
,
方言音fén(坟)。指丢人、不光彩,甚至被自己反感的人的影响、诅咒而产生的失败,也是被认为是他“
偾的
”。
孔子《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是说君主家族讲仁义,国家就大兴仁爱之风;君主的家族恭谦让,国家就会大兴礼让之风;君主腐败,国家就可能动乱。这是被事实证明的规律,也就是一句话可能把事情办坏、一个好君主能使国家安定的道理。
礼记·射义》:“贲军之将。”郑玄注:“贲,读为偾,犹覆败也。”失败的沮丧、丢人、抬不起头和被人瞧不起所引发的自卑感,在方言里都称作“偾”。如事情办坏叫“办了个偾事”;丢人现眼叫“偾人”;不嫌羞叫“不嫌偾”;羞不羞说成“偾不偾”;太丢人了说成“偾地狠”。
甚至别人的失败给他人带来晦气也叫偾。如打麻将的说:“今日手气不好不知叫哪个‘偾死鬼’给偾的来了!”“偾死鬼”是关中人常用来骂那些咒人失败的魔鬼
。
“乡党”本来指的是周代的乡村的组织机构,五百家为一党,一万二千户为一乡。泛指居住地距离相对较亲的人。如在国外,中国人是乡党;在中国,陕西人是乡党;在陕西,西安人是乡党;在西安,近村人是乡党。目前,用“乡党”几乎成了陕西人的专利。往往有人称陕西人是“陕西乡党”。而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
·乡党第十
》中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是讲他在乡亲面前很恭顺,好像不会说话了。他还在《论语
·雍也
》写道:“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那就把它分给你们的乡亲吧。
“蓍龟”是关中人做繁杂的事的代名词。如问对方“你在蓍龟啥呢”,或说“你帮我把这蓍龟一下”。“蓍龟”本是古代普遍的占筮卜卦的过程,在《史记
·
龟策列传》里有详细的描述,过程很繁琐复杂。《孔子家语
·
卷七》:“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设制度、祝嘏辞说,故国有礼,官有衔,职有序。”孔子《中庸》:“见乎蓍龟,动乎四体。”是说通过蓍龟预测和行动表现可以看到兴衰的征兆。《易经
·系辞上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因为古代从君王到百姓,从打仗、出行、种田、盖房、订婚、娶亲等行动事前都得先“蓍龟”,最后“灼龟观兆,逢策定数”确定凶吉。《史记
·
龟策传》:“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如果“蓍龟”的好会得到丰厚的嘉奖,“及猛将推锋执节,获胜于彼,而蓍龟之日亦有力于此。(皇)上尤加意,赏赐至或数千万。”老百姓也不例外,“人民好用卦者,取满六十根茎的蓍草,长满六尺者,即可用矣;取龟得长七、八寸,可宝矣。”说明蓍龟在远古社会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今天虽不卜筮,但蓍龟一词并未消失,事做得好说“蓍龟的好”。做得不好说“胡蓍龟”。衍生的俗语有“胡蓍龟,弄棒槌”,因为蓍龟使用的蓍草又细又长,二棒锤又粗又短,比喻胡来。写成“日鬼”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关中话里无“
ri
ㄖ
”字。日读尔。
“肫”音
zh
ún(准)。
关中人口头语中常说“这娃肫人爱”,是指大家都心悦诚服地喜欢他。“嫌肉贵你不买,肫人买。”“肫”,是心甘情愿的、全部的、恳切的样子。“肫”同“纯”,音
zh
ún
,孔子《中庸》:“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真诚的人依靠的是什么,就靠他全部诚恳仁爱之心。例如一位陕西老人摔倒了,很多路人帮助扶他起来送进医院,他激动地说:“如今的人肫肫都是些好人。”就是全部都是的意思。
“洋洋”是关中人把称为最好的衣服,如过年时“穿上新洋洋”。最高兴的时候,全国都称之为“喜气洋洋”。所以“洋洋”的意思在古汉语里形容美盛的样子。孔子《中庸》里说:“大哉圣人之道!洋洋呼!”伟大的圣人的的论点和作为,是最精明的呀。《论语
·
泰伯第八》:“子曰:‘师执之始,
<
关睢>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洋洋在这指美妙。《韩非子》:“洋洋纚纚然。”《诗经》:“河水洋洋。”都指盛大、美好、众多。
“看象”就是“观象”,观看二字是同义字,通用,决非“看相”。孔子在
《系辞》里写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凶吉。”
《系辞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颖达疏:“谓卦为万物象者,法像万物,尤若乾卦之象法像于天也。”
“观象”是根据“卦”的变化推算凶吉,根据凶吉而决定对策。用现代语引申为根据情况变化。“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他认为:“《易》有象,所以示也。”“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从此看来,“象”在《易经》里,属于一种变化的状况。民间衍生很多与“象”有关的词语。故“观象”即陕西人说的“看象”,就是看情况。“看象着办”就是根据情况而定。改变情况叫“变象”。《易·系辞》:“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陕西人说“变象着欺侮人”,“变象的骗人”。情况改变也叫变卦。《系辞》:“八卦以象告。”“变象”亦作“变卦”,即其中一爻的变动而成另一卦。如“你同意的事咋又变卦了”。观象后识别分析情况的过程叫“识象”。陕西人说“看你识象不识象”,就是能否看准情况,把握时机;或者有无自知之明,采取主动。“识象”后,又有两种请况,一种是“有象”,即有门儿,有希望。如“我看这门亲事还有象”。“没象”在关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没有希望,不行。《系辞》中说:“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说乾、坤二卦是《易》的精髓,若被毁灭,《易》之伦理无法体现,象征意义就没有了。二是无法估量,“象”的象征(象的征兆)意义博大精深,变化莫测。关中人说“好的没象”,“坏的没象”,类似“无法形容”。
“狎”音xiá 方言音hǎ(哈),意思有二:一是过分亲近,效仿。陕西人把谄媚和巴结权势人物的行为叫“狎巴”,狎音哈,意思是过分的亲近。写作“哈巴”是缺乏根据的。《说文解字》:“狎,犬可习也。胡甲切。”《孔子家语·三恕》:“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狎,指过分亲近。《潜夫论》:“孟贲狎猛虎而不惶。”《礼记·曲礼上》:“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今天所说的“哈韩”、“哈日”、“哈星”、“哈巴狗”中的“哈”本应是“狎”,读哈。二是行为不正,轻佻。以关中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所说的狎人、狎货,狎的很、狎东西,狎胚子都是行为不正的人,古代嫖客就叫狎客。《尚书·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左传·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狎即坏。《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不狎鄙。”狎与鄙同属卑贱之词。胡铨《上高宗封事》:“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烈女传》:“夏桀既弃礼义,求倡侏儒狎徒,为奇伟之戏。”狎徒,就是陕西人说的“狎货”,即轻慢不正派的坏东西。骂人说谁是“狎倯”,倯音松,意懒,即又坏又懒。“狎”和“瞎”,古语和关中同读“哈”,人品差叫“狎”;而事物坏叫“瞎”,所指的对象不同。
陕西把骂人叫“讦人”。讦音jié,方言音juéㄐㄩㄝ。孔子《论语·阳货》里,子贡说他自己“恶(不喜欢,下同)徼以为知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以讦为直者。”这里的“徼”即抄袭;“不逊”即傲气;“讦”即揭短骂人。《汉书·赵广汉传》:“吏民相告讦。”颜师古注:“面相斥曰讦。音居乂反,又音居谒反。”意思很明确是当面斥骂。
说某某“爱
讦
人”,“平白无故地把我了
讦
一顿”。《现代汉语词典》里写作“撅人”是缺乏依据的。也可以用“觖”音juéㄩㄝ。
高诱注《淮南子》:“觖,不满也。”《汉书·孙宝传》记载:傅太后在汉元帝时就嫉妒冯太后。二十年后,傅太后的儿子刘欣登基为汉哀帝后,就她就借势报复,欲置冯太后于死地。宫廷议论纷纷。时任谏大夫的“(孙)宝奏请覆治,傅太后大怒,曰:‘冯氏反事明白,故欲擿觖,以扬我恶。’”是说冯太后想故意挑刺骂她,败坏她的名声。颜师古曰:“擿觖,为挑发之也。”擿音tì。“擿觖”二字在汉语里除书中书写外,口语中几乎找不到用法。如果用关中话把它读成“适觖”,shǐ juě ㄕ
ㄐ
ㄩㄝ,则能填补以关中为主的晋、豫以西,川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语言中常用的这个字的空白,该地区的人把找事骂人就叫“适觖”。因为“擿”本是提手(扌)旁加“适”的繁体字“適”,读适才对。如:“我们村长脾气不好,动不动爱适觖人。”是说找事骂人。“这个月任务没完成,叫主任把我擿觖了一顿。”指教训,斥责。“擿”为挑发,“觖”为“骂人”。关中话说:“陕西地方邪,只说不准觖。”背后只能说不能骂。“讦”和“觖”二字的特点:讦为言字旁,用话骂;觖是角字旁,有矛盾。这都是“写意形”汉字的规律,而“
撅
”为提手(扌)旁,不可能用手去骂人。
“适”是陕西人常用语,古代当“嫁”讲。
陕西人说的“狗适的”即“嫁于狗的”,“适人”即嫁给人。《孔子家语·本命》:“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如果说“给人适瞎事”,就是嫁祸于人。此字可以引申很詈语,但都不能用“日”,以后将有详细论述。
[ 此帖被修行僧在2011-02-14 17:42重新编辑 ]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离线
修行僧
UID:396
注册时间
2010-02-06
最后登录
2019-04-21
在线时间
105小时
发帖
283
搜Ta的帖子
精华
2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论坛游侠
发帖
283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2-14
浅谈关中方言用字的准确性之三
历史的记忆
西安话是不是古代的官话,专家学者有争论,典籍文献记述少。根据《颜氏家训》介绍
,北齐时,有关音韵的论著层出不穷,但都有严重的方言成分,以致相互讥讽取笑,“未知孰是”。作者颜之推说:只能“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即共同用帝王所在都城的语言为标准,参照各地方言进行比照,考证古今的语音,找出折衷方案。有一千多年帝都史的长安,其语言应该是当时的标准语言。也正如法国汉学家马伯乐说的
:
“关于长安地区(今陕西西安府)的方言,我们有大量的文献资料。我的考释范围仅限于这个方言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也就是隋唐大一统帝国(公元186——906年)京城所在地区的官廷和官府所说的方言。”
马伯乐说:“唐代这种古汉语的基础肯定是北方话,尤其是长安话。”
他断言:“现代的西安方言乃是唐代长安方言的继承和发展。”著名作家、书法家,前陕西省政协常委骞国政先生说得好:“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关中方言,内涵十分丰富,表情达意之贴切生动为其他地方语言乃至普通话都无法代替,今天仍然是我国民族语言中的瑰宝,是一个很值得发掘和研究的语言宝库。”经验证明,很多历史上的古语在今天的西安话里都有相当多的记忆。例如:
“
?
”音sáㄙㄚ(洒)。
在中国,自延安以南,秦岭以北,河南灵宝、卢氏、山西运城、永济以西,甘肃庆阳、天水,宁夏泾源、固原以东。约二十万平方公里六千多万人把头叫?。历史学家范紫东先生在他的“关西方言钩沉”里确定“?”为头。民国时期,长安书局印刷的秦腔剧本《打鱼杀家》里有两句戏文:“昨夜晚做一梦,把?塞到墙缝。”就用其指头。《康熙大字典》和1999年的《辞海》里的“?”字,组词“月立?”,是根据《集韵·二十七合》的解释为肉杂。从形象讲
,“?”字是由“月、天、韭”
组成:“肉月”是人体专用字的偏旁部首,如从上到下
?、
脸、脖、胸、腰、腹、胯、腿、脚等。“天”曾经被古人称作头,《易·睽》:“其人天且劓。”“韭”字本如胡须状的细叶从地而生。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象形字。以上地区的人把理发叫“剃
?
”;把头巾叫“
?巾
”;
把怯弱叫“软
?
”;把头痛事叫“
?大咧
”,把孩子王叫“
娃娃?
”;把
小气鬼叫“雀儿?”;把面疙瘩叫“老鸹?”;把列宁头叫“谢顶?”,把“当头”叫“驾?子” 等等。
“槁”音ɡàoㄍㄠ(稿),与稿、、槀通用,都是草草、简单的意思。中央电视台采访山西永济市骨病多发区时问灾民生活怎样,老汉说“槁的凑合”。苏轼诗有:“石女无儿,焦谷槁。”是说石女不生儿子,无依靠,生活艰难,以粗粮淡饭凑合。《后汉书·马援传》载:公元46年,东汉名将马援因“薏苡明珠”之谤入狱,含冤去世。“帝益怒,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坟,裁买城西数亩地葬而已。”李贤注:“槁,草也。以不归旧坟,时权葬,故称槁。”即草草、临时、简单地将人埋葬。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杀前写的遗书中,令家人将其“藁葬”于未名湖畔。藁(槁)葬,用关中方言讲就是:“槁着埋了。”除此之外,关中还说“槁干”:不认真干活,如“胡适槁干”,适,凑合。“槁着”:凑合着,如槁着吃,槁着写。“槁磨”是敷衍了事,消磨时间。若写成“搞”,就不是凑合,而是认真。“搞磨”为好事多磨。
“
咥
”
音dié,ㄉㄝ
(蝶)
,指吃、咬
。《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履虎尾,咥人,凶。”是《易经》讲的吉、凶两卦。一是踩到虎尾巴而没被虎吃掉,吉利;一是踩到虎尾巴而被虎咬死,凶险。关中人自古把吃叫做“咥”。如“咥饭”就是吃饭;“快咥”就是赶快吃;“咥美”就是吃好吃饱。写作“喋”就错了,他是语多不止。
“飺”
音cí 方言音cì 混吃混喝,陕西人说“又
飺饭去咧
”,即混饭吃。《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二人都笑道:‘你又赶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 即揩油占光,作“蹭”解读。关中人读cì,也作跐。《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这会子犯不上跐着人借光儿问我。”有套近乎的意思。意思是混、蹭,有硬着头皮恳求的含意。如到别人家飺顿饭吃。关中人说“拿脸飺”就是用脸蹭。靠面子或老资格磨蹭,博得同情,获得好处。
“嫽”音
li
áo(嘹),美好。《文选·傅毅<舞赋>》:“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李善注引毛传曰:“嫽,好貌。”《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注:“僚通嫽,美好。”关中人至今仍然把好、美、妙、漂亮等用嫽字概括。赞赏对方的观点时,往往回答一个字:“嫽!”如“嫽着呢”就是好着呢。“嫽的很”即非常好。“嫽的太”为特别好。“嫽扎咧”扎:到底,极限,意思是好到极点了。而“嘹咋咧”的嘹是声音洪亮,咋是怎么,词不达意。
“尜”
音ɡá(嘎)。小孩的玩物,玩具。如关中青少年过去有一种游戏叫“打尜”,用“尜棒”击打的“尜”,是一个长约十公分,粗五公分,两头削尖的木制玩具。后来把中间大,两头小的玩物称为“尜”。古代早期用的贝壳、刀币等,视同玩物,所以关中人把“钱”叫“尜”,如同现代人把纸币叫“票子”、“钞票”一样。
“礭”:
qu
ē方言音quǒ(确)。敲、砸。《北堂书抄·郭子》:“何次道尝诣,王丞相以麈尾礭床,呼何共坐。”敲打。秦、晋、豫、甘、川等地区常用“礭”表示打砸。如陕西人把“砸蒜泥”叫“礭蒜”。衍生的俗语有:“沙锅礭蒜,一槌子买卖。”沙锅本脆弱,不堪一击,一砸就碎。生活中比喻只做一次,其后拉倒。
“漾”
音yànɡ 方言音yānɡ。关中用其表示抛、撒。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我为甚将几陌黄钱漾在水里。”即撒在水里扔了。小孩吃奶太多或肠胃不合适,往往从嘴里吐出来,叫“漾奶”。把洒点水叫“漾些水”。给家畜、家禽撒食叫“漾料、漾食”。农田里“漾肥”、“漾种”等,衍生的俗语有:说爱忘事的人是“拿不牢漾咧”。此字写成“扬”就错了。
“渗”音shèn,古音和方言音读 sēnnㄥㄣ。《集韵》《韵会》:“所禁切,音森。”除了液体的浸透和浸入、浸出外,关中人用其表示沉下。“浸”和“沉”近义,故用“沉浸”比喻全身心的投入。观众人说“水桶渗到井底”,指沉下去了。如“水渗底,油漂上”,这里的“漂渗”和“沉浮”表示的是一个意思。
“啴”
音chǎn,方言音chànㄔㄢ。是和乐、安舒的样子。陕西人常用其表示舒坦,称心如意。《诗·大雅·崧高》:“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毛传:“徒行者、御车者,啴啴喜乐也。”郑玄笺:“啴啴,安舒,言得礼也,入国不驰。”晋西、豫西,秦中,陇东人,把生活舒适美好、事情办的恰到好处,用“啴”来表达。如“日子过得啴啴和和。”也叫“啴和”,如“事情办的啴和。”指恰到好处,也可以说成一个字“啴”。若写成“辿”就牵强,写成“谄”就大错而特错了。
“磓”音 duíㄉㄨㄧ
碰、撞击。《文选·木华<海赋>》:“五岳鼓舞而相磓。”注:“波涛递相触激也。”李善注:“磓,犹激也。”古汉语中,磓、碰、砸、礭都有碰撞、敲打的含义。陕西周边及西北地区的人把车相撞叫“磓车”;把碰机会叫“磓象”;把碰到叫“磓见”;把斗鸡、撞拐的游戏叫“磓拐子”。用“对”是不准确的。
“歪”,除不正外,在陕西还当作厉害讲。
《说文解字》:“竵训不正俗合不正二字改做歪字,汇训与竵同,不知歪即竵之伪。”竵:音kuā,不正。训:说教。严厉训斥:歪派。《红楼梦》第三十回:“紫娟笑道:‘我看他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他,才这么样。’”注:“歪派:无理指责,故意找碴编派人。”《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想必是你的丫头懒得动,丧声歪气的也是有的。”孙仁玉《镇台念书》:“哼!歪极了,歪极了。”高培支《夺锦楼》:“你娘正在撒歪。”陕西及周边和西北地区的人,把很厉害叫“歪的很”。如说某个人歪的很,某个地方发展变化很厉害,也说“那地方这儿歪的很”。把训斥、骂也叫“歪”,如叫谁“歪了一顿”。
“
挏
”
音dònɡ ㄉㄨㄥ。本意是搅和、拥引。
《玉篇》:“动也。”《说文解字》:“挏,拥引也。汉有挏马官,作马酒。”《汉书·礼乐志》:“给大官挏马酒。”颜师古注引李奇曰:“以马乳为酒,撞挏乃成也。”《淮南子·俶真训》:“撢掞挺挏,世之风俗。”撢、掞、挺、挏都指几种动作。综上所述,“挏”字的解释有推拉、拥抱、搅和、拌动,引申为一个字:搞。挏字在关中用的很普遍。高培支《夺锦楼》:“谁料到这事儿越挏越大。”陕西人说“
挏乱子
”就是闯祸了。“胡
挏
”,一是拉乱,二是挥霍,如:“家里那点钱着得住你胡
挏!”
“挏咧一河滩”就是拉乱了一大滩。
“啮”音niě
(孽)。侵蚀,腐朽。在关中,木料、钢铁、丝布、纸张等的锈蚀,腐烂很少用“朽”,多用“啮”,意思相同。《礼记·曲礼上》:“毋啮骨。”引申为侵蚀。《淮南子·人间训》:“剑之折,必有啮。”意思是折断处可能有锈蚀的地方,用方言说就是“那一段啮了”。 “啮了”浸蚀腐烂了。《国策·魏策二》:“灓水啮其墓。”在关中,凡是东西经盐碱侵蚀、水泡、虫噬、风化,腐烂、锈蚀而变成糟粕、残渣,都叫啮了。就是坏了,朽了,烂了。如木料腐朽了,说:“木头啮了,用不成了。”“锅底啮了”指铁锅长期使用而锈蚀了。“柜子腿啮了”指木质朽了。布、纸在土里久了,变成渣子,也叫啮了,即“糟了”,不能用了。
“傥”音tánɡ 方言音dánɡ,ㄉㄤ
通(党)
。偶然
侥幸、碰运气。《汉书·伍被传》:“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党可以侥幸。”成玄英疏:“傥者,意外忽然来者耳。”碰到幸运。《荀子·天论》:“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偶然碰见叫“傥见”;《庄子·缮性》:“物之傥来,寄者也。”关中将碰巧得到叫“傥来”;“胡傥呢”则是指乱碰。
“投”,在古代汉语和关中方言里当“等”讲。王安石《观明州图》诗:“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亦然。”夏元鼎《水调歌头》:“顺风得路,夜里也行舟。岂问经州过县,灌区投明须到。”陕西人至今还说:“还徉(慢)呢,投到你去黄花菜都凉了。”常说孩子从小不好好念书,“投到长大就后悔了”。
“闻”,在古代汉语和关中方言里当“趁”讲。
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闻有酒时需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王建《秋后日》:“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暴旧芳茵。”宋代词人柳永《木兰花令》:“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韦应物的诗里也有:“闻闲且共赏,莫待绣新衣。”以上的“闻”字都当趁、乘讲,分别组成闻有、闻晴、闻早、闻闲等。关中话经常说:“冬里闻闲把农具拾掇好,不要耽误开春犁地。”趁着。招呼人趁热吃饭叫“闻热吃”。赶快走叫“闻早走”。
“
酿
”
音niànɡ 方言音ránɡ 在原料里拌入酶粬,使之发酵,制作酒、醋、酱等的过程。如酿酒、酿造、酿醋等。这种生产用语,在生活中也能比喻人或事。“
酿人”,就是给人加以不实之词讽刺挖苦。把一个科员喊作“科长”,听者说:“酿人干什么!”或直接说成“酿制人做啥”酿制
读嚷知。无论是酿制酒还是酿制人,过头了就会酸,所以也就出现“
酿酸了
”。是酒就是失败了,是人就是尴尬了。如“我只说了几件事就把他
酿酸了。”又指丢人。“世界银行行长参观时换拖鞋,破袜子露出脚指头,简直把人酿酸了!”写成“嚷”就不对了。
以上这些话,如果真的没有人再说了,后代人在研究历史的时候,碰到这些字又不好理解,现在就有必要在把它的字义记录下来的同时,说出他在生活中的用法。建议中国资深的文字工作者,能否在浩瀚的古词中选择精美的字句,使之浮翠流丹,为现代语言锦上添花呢。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离线
修行僧
UID:396
注册时间
2010-02-06
最后登录
2019-04-21
在线时间
105小时
发帖
283
搜Ta的帖子
精华
2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论坛游侠
发帖
283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2-14
浅谈关中方言用字的准确性之四
关中无“ri”字
各地的方言都有很多奇特的读音。如河北省的一些地方语言中没有ɑn音,口语作nɑn,如安全读“难全”,西安读“西难”;辽宁方言里声母是r的,一般读y,如人读“银”,热读“叶”,然读“严”;上海话里声母是h,韵头为u的字,h则读作w,如胡读“吴”,黄读“王”,花读“哇”;兰州话的后音带有“儿”的,话尾加e(ㄜ),如“小平头儿”,说作“尕平头呃”,“一点儿”读“一点呃”;广东有些声母是s的字,读x,如“是不是”读“系唔系”,南方话里声母基本无zh、ch、sh,全读z、c、s。陕西蒲城、澄城一些地方把zh、ch、sh读作g、k、h,就把“蒲城的蒸馍拿秤称,不拿秤称还想吃蒲城的蒸馍”,读作“蒲坑地耕馍拿吭坑,不拿吭坑还想ki蒲坑地耕馍”。
关中话里,r做声母时,韵头或韵母不同,r的读音就变为以下几种:
韵头为ɑ、e、ou时,声母r仍然读r,如然、让、绕、热、人、肉、揉等;
韵头为u时,声母r就变成v(上齿压下唇发声),像入、如、乳等都读vu;瑞、锐读vui,润、闰读vun;软、阮读vuɑn;若、弱读作vuo。另外“绒、仍”二字,韵头虽不是u,读音也为venɡ。
韵母为onɡ 时,声母r就变成y,如荣、容、融都读yonɡ(庸)。
关中方言里没有读ri(ㄖ)音的字。
“日”读er(耳),不读ri,如“日头”读“儿头”,红日叫“红儿”,日本读“儿本”。那么,“今日”读“今儿”,“明日”读“明儿”,“后日”读“后儿”等等,那么原来与“日”相配的其他词语应该是怎么读,意义又如何解释,下面来共同来探讨这个话题。
首先要说的是关中人对“日”是很崇拜的,如把太阳叫“日头爷”,即现代语里的“太阳神”。日头为太阳,爷指神,关中把敬神叫敬爷,把神庙叫爷庙,甚至把太阳也叫爷,如太阳升,叫“爷出来了”,所以用“日”当作脏字去骂人在关中是于理不通的。那么詈语里所说的“狗日的”应为“狗适的”。
“适”,不是“日”。古语中“适”当“嫁”讲。古代把嫁女叫“适人”。《仪礼·丧服》:“子嫁反在父之室。”郑玄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人曰适人。”《孔子家语·本命》:“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汉时,朱买臣家贫好学,卖柴苦读,四十九岁尚未得官。妻子要离婚,朱买臣劝她,“妻不听,去适农夫。”后买臣官爵都尉,接妻回府,妻愧悔而自杀。唐诗人杜牧游湖洲,见姥姥领着一个非常漂亮的十余岁的小姑娘,二人一见钟情,双方约定:“十年不见,即从他适。”《诗·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首诗大意是讲一个男子,再有露水的绿草原野里,偶尔遇到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女,正和他的心意,一起藏到隐蔽的地方,这个“适”的用意很明确。《诗·唐风·有杕之杜》:“彼君子兮,噬肯适我?”讲一女子在盼望着情人的到来。由此可见,“适”有嫁、玩、性、情的含义。如今关中人骂人时仍然用“适他妈”,即嫁给他妈;“狗适的”即嫁与狗;“驴适的”就不说了。总之,“适”作“嫁”理解,长安人说话倒装句多,主语在前在后都不重要,意思表达清楚即可。如“馍夹肉”说成“肉夹馍”;“太多”说成“多的太”等。
“给人适瞎事”,不是“日瞎事”。 瞎,古语和方言都读hǎ(哈),即坏。“适瞎事”的本意是把坏事转嫁给好人,即栽赃陷害,嫁祸于人。说成“日瞎事”就不好解释。
“失眼”,不是“日眼”。是说某人做事不忍看。丧、失二字同义,所以关中人说“丧眼”就是“失眼”,意思是“丢人现眼”,不光彩。如某人吃喝贪婪下三儿,说他“丧眼的很”,也可以说“失眼的很”。某件事办失败了,人们说“事办得失眼的很。”都指很糟糕,用现代语就是“大跌眼镜”。
“蓍龟”读shǐ ɡuǐ,不是“日鬼”。“蓍龟”本是远古社会普遍使用的占筮卜卦的过程,在《史记·龟策列传》里有详细的描述,过程很繁琐复杂。因为古代从君王到百姓,出行、打仗、种田、盖房、订亲、嫁郎、搬迁、送葬等,事先都必须先“蓍龟”,最后“逢策定数,灼龟观兆”,预测凶吉,确定行动。书中说:“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再远一些,《易经·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孔子家语·卷七》:“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设制度、祝嘏辞说,故国有礼,官有衔,职有序。”孔子《中庸》:“见乎蓍龟,动乎四体。”是说通过蓍龟预测和行动表现可以看到兴衰的征兆。如果“蓍龟”的好会得到丰厚的嘉奖。《史记·龟策列传》有:“及猛将推锋执节,获胜于彼,而蓍龟之日亦有力于此。(皇)上尤加意,赏赐至或数千万。”老百姓也不例外,“人民好用卦者,取满六十根茎的蓍草,长满六尺者,即可用矣;取龟得长七、八寸,可宝矣。”占卜准确叫“蓍龟的好”,不准确说其“胡蓍龟”。《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指孔子坟头的蓍草算卦灵验。“蓍龟”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涉及面广泛的、遇事必先要做的迷信活动,后引申在生活中比喻做复杂的事。如见到一个人在认真干事,问他:“你在蓍龟啥呢?”请人修理东西时说:“你给咱把这蓍龟一下。”“蓍龟”就成了精心推测,揣摩、研究、实施等繁杂的事务的代名词。
“胡蓍龟,弄棒槌”,不是“胡日鬼,弄棒槌”是民间俚语说那些乱折腾和胡作非为的人。占卜“蓍龟”是很严肃的,“摓策定数,灼龟观兆”是很复杂的,只说“摓策定数”,据说将五十根蓍草,“摓策”六遍为一卦,最后得出24,28,32,36等“定数”。全部做完大约需要两、三个小时。蓍草细而长,棒槌粗而短,不用蓍草,而用棒槌,是不可能进行的,显然是胡来。人们用它责骂那些办事不认真,敷衍了事,胡闹的人。
“蓍龟陶诞”的方言读音是
sh
ǐ
ɡǔ
i t
ǎ
o t
ā
n
,比喻胡作非为。如训斥违规青少年时常说:“你一天不务正业,蓍龟陶诞的净做那些偷鸡摸狗地勾当!”蓍龟陶诞,本指占卜过程的作假行为。蓍龟:本意为占卜,正规的做法,按司马贞注“摓策定数,灼龟观兆”的说法:“摓,谓两手执蓍分而扐之。”
蓍:蓍草。扐:古代巫法以所数蓍草的零余夹在手指中间。蓍龟的操作过程中的作假行为和对结果的虚妄夸诞,都是诚实的人最讨厌的。陶诞:陶,通谣,谣传。诞,荒诞。《荀子·荣辱》:“陶诞突盗,愓悍憍暴,”《王先谦集》:“郝懿行曰:‘陶,古读谣,陶诞如谣诞。谓好毁谤夸诞也。’”《强国》:“陶诞比周以争与。”与:与国。陶,通謟,荒谬。不能写作“日鬼掏蛋”。
“白蓍龟”,不是“白日鬼”。这是关中人斥责那些不懂装懂、行为鬼祟的人。和现在说的“白日鬼”,是两码事。“白蓍龟”,从字面儿上讲,是不会蓍龟装作会,结果徒劳无用,误事费神。而“白日鬼”,根据1915年《辞源》的解释是:大白天明目张胆地“窃骗之徒”,称之为白日鬼。《游览志余》载:“宋时的临安,奸劫繁盛。有以伪易真者,至以纸为衣,以铜铅为银,以土木为香药,变换如神。谓之白日鬼。”按《武林旧事》作白日贼。《刘跂暇日记》:“宋时指贼人为白日鬼。彼中人见诞谩者,亦曰白日鬼。”现在一般把“白蓍龟”和“白日鬼”混为一谈,按照关中话“白日鬼”的“日”读“而”,无法解读。当然,二者有意义相近的地方。
“湿溻”,不是“日塌”。指事情办坏、东西损坏后的怨恨之意。“湿”:古代指忧伤的事,不好的事。《杨子方言》:“湿,忧也。自关西而西秦晋之间凡志而不得,欲而不获,高而有坠,得而中亡,谓之湿或谓之惄(音溺)。”注:“湿者,失意潜沮之名。”《尔雅》:“恚而不得之思也。”恚:音会,怨恨,愤怒。“溻”:《集韵》:“音榻。”《玉篇》:“湿也。”证明湿、溻二字同义。综合词义:湿溻,是“恚而不得之思”的源头。如前所说,有志向不能实现;想获取而得不到;居高位而易失落,得到的中途又失去,全是忧伤愤怒的事,也就是“湿溻”事,即不好的事,总而言之,是“坏事”。关中人事情办坏了说“办湿溻了”。东西坏了,叫“湿溻了”。用“日塌”就离题太远了。
“失机”,不是“日机”。丧失了,或失去机会,反过来是“机不可失”。洪昇《长生殿·骂贼》:“你本是失机边将,罪应斩首。”关中用“失机”表明因不负责任而造成损失。如骂败家子:“好端端的家业,叫抽大烟的儿子给失机完了。”自己把东西丢了也说“一本好书叫我给失机了。”指丢掉了,“生意破产,失机了几十万。”指损失了。
共
条评分
回复
举报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www.zw99999.com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名师工作室·文化教学联盟
文教联盟
工作室名家
工作室主持人
文化作文·大决赛
全国大初赛
全国总决赛
全球总决赛
课题中心
课题论文
课题活动
理论探讨
文化中心•主流文化
文化反思
教育文化
科技文化
未来文化
热点文化
历史文化
文化国学
艺术文化
文化争鸣
铁血文化
学术文化
商业文化
两性文化
宗教文化
西方文化
亚洲文化
养生文化
中师文化
文化中心•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赣文化
燕京文化
岭南文化
荆楚文化
巴蜀文化
吴越文化
中原文化
西域文化
三秦文化
闽南文化
三晋文化
徽州文化
云贵文化
齐鲁文化
文化阅读
文化诗歌
文化美文
文化作文·大考场
文化素材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优秀习作
应试绝技
课件中心
小学课件
初中课件
高中课件
课件素材
应试中心
高考通道
中考通道
教学中心
英语学科
文科教学
理科教学
综合学科
工作室•满分作文
初中
小学
高中
视频中心
全国七届大赛教学视频(大足)
全国八届大赛教学视频(江津)
总决赛游学培训教学视频
全国九届大赛视频(张家界)
全国十届大赛(千年古镇白沙)
数字中心
数字中心
创作中心
散文
小说阅读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