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642阅读
  • 5回复

大足县部分教师参加第六届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大赛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2-11
学习心得
作者:王平    
  12月1日到3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第六届“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即新课程改革实验研讨会。几天的学习时间安排得很充实,其间两天半的时间,观摩学习了来自全国各地名师的“文化教学理念与课堂操作”相结合的公开课,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现总结如下。
  

各位执教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展示了文化教学理念。他们于课堂操作中注重了文化内容的传递、文化精神的培养、文化人格的塑造,将文化教学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听课教师。让我明白和深刻地领悟到:作为一名文化型教师所肩负的巨大文化责任。此次研讨会,秉着传承文化、养育人格的宗旨,明确了“促使教育文化化,养育文化人”的改革目标。回顾几天来所进行的每一次知识的洗礼,总感觉受益匪浅,它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与优秀老师的差距,同时也让我深感肩上担子的重大,新课改形势下,老师在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用最新的文化理念来武装自己,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去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王平  
2010.12.8  


到江津教研学习心得体会
2010122日至4日,我有幸成为学校到江津几江中学教研学习的一员。这次活动是中国教育学会组织、江津几江中学承办的全国第六届“人文作文与人文教学”暨新课程改革实验研讨会的学习活动。通过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教师的赛课以及参观、座谈、听专家汇报发言,了解了江津几江中学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特色办学以及全国有关人文教育的基本情况等,感触颇多:  
  一、“符”和“服”。我一走进几江中学,就被这着力打造的校园文化所吸引,它是一所已具七十多年历史和深含文化底蕴的学校,学校大门内正对着杜鹃花映衬下的写着“上善若水”的校训的大石碑,新颖而富含几江中学的办学哲理,这是提倡中华文化中的真善美,指引全校师生豪情满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这不是与本次的“文化作文”和“文化教学“的宗旨相符吗?还有江津几江中学的校园设计很有书香之地的韵味,如入幽境之中;还有几江中学的师生展现的风采以及本次活动的安排之周到,无不体现对来宾的热情,无处不彰显浓厚文化的内涵,如此等等,无不让我叹服!  
   
二、“紧”而不“乏”。2010122日上午是本次研讨会的开幕式,随后的两天半是进行课题组赛课和课堂教学展示、专家报告会。我被赛课的课堂深深吸引,犹如走进真实场景,给我感染力的是山东聊城市冠县东古城中学的孙越然老师,他的《化石吟》给我一种自然、流畅、耐人寻味,让人仿佛进入诗词朗诵的意境之中。还有十多位老师的课都十分的精彩,如广东佛山的胡兴桥老师的《细读秦腔》、我校邵高竹老师的《作文因想象而美丽》、余刚老师的《仿写诗歌》、江津几江中学的《感受江津,文化随行》等等,一堂堂富含文化内涵的课堂,真是让人身临其境,全是一种美的享受,人觉时间虽“紧”,但从未有“乏”之感!  
    
三、“思”与“悟”。在本次活动开幕式上,重庆教科院的陈定凡的讲话精辟地诠释了“文化”的涵义:“文化”就是要把“文”化解到行动中去,对于我们这些老师,怎样把自己的文化知识通过自己的行动化解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用传授和关爱让学生去体会,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变学生为文化人。另外,谭蘅君教授对“文化”的阐述中,用了“入格——升格——破格”的话语,从中我体会到:作为教师,我入格了吗,在教书育人方面,是否是一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为此我必须继续学习,让我真正成为一位文化人,让文化去丰富我的课堂,“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人脉”,让学生真正培养成文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称得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愧为人师。  
通过这次研讨会的学习,我们教研组有信心把我们学校的数学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联系,让我校的数学课堂充满文化的气氛,为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努力。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2-11
几江学习的感悟 黄常芬
2010年12月1日,我有幸随学校教师到江津几江参加了为期3天的学习活动。期间收获巨大,感悟颇多。  

首先,我们听取了谭蘅君教授的报告。在报告中,谭教授给我们讲了什么是“文化”、“文化教学”与“文化作文”等。还举了很多有价值的作文实例让我们感受。这些让我深深的感悟到,作为老师,特别是作为语文老师,自己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多么重要,让自己的学生传承中国文化更为重要。我记得谭教授还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我们错过了最好的记忆阶段-----我们的学生时代。是的,这个教训正好教育我们,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再错过这一阶段。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多多记忆,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让他们能够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传承中国文化。  

其次,我们听取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的献课。看得出,献课老师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从教态、语言到课堂结构,重难点的把握无一不展示着他们的实力和水平。一曲辛弃疾的《浪淘沙》,在授课中,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诵,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一篇《秦腔》,本是与学生十分陌生的戏曲文学,但授课教师却从作者的写作上独辟蹊径,让学生学习到写作文化艺术类作文的方法,并当堂练习,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我校教师于刚在教学中灌输师生平等的观念,与学生一道写作,并当堂作了一首小诗,充分展示了其实力和水平;邵高竹老师以两个苹果导入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赢得了师生们共同的赞誉-------总之,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艺术都让我惊叹,让我学之不尽。  

最后,我们还听取了刘京海专家的讲座。在讲座中,刘专家谈了现代存在的教育问题,强调了教师要不断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等。指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并指出“老师要用积极的愿景去看待孩子”。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即使看出了哪些是“聪明的学生”,但如果其过于顽劣,不认真学习,因教育机制问题,更因个人利害关系,也难以把他们列入关注的对象,“打通他们的通道”,让其朝着理想的道路发展,这是我们教学中的自私,过错。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2-11
感受江津   文化随行 汪 黎
2010年12月2日 至4日,我很荣幸有机会随学校一行人参加了在江津几江中学举办的全国第六届“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既新课程改革实验研讨会。通过三天的学习交流,我深有感触。  

首先是各位领导及专家在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其中重庆市教科院陈定凡的讲话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他精辟地诠释了“文化”二字的内涵。在他的理解中,文化,文化,就是要把“文”化解到行动中去,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教育好学生,要爱护学生,就要爱到行动中去,用行动的方式去传送,让学生体会到你的传教和关爱。如果有了这个实实在在的过程,还怕学生不能接受吗?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真正让人实践起来,还需要我们付诸于行动,实践于教学。  

另外, 谭蘅君教授关于“新课程新课改新理念――文化教学理念与课堂操作”的专题报告,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谭教授从当今教育应实现的目标,历史现状,社会焦点到文化教学,再到文化作文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让我感受到了谭教授身为文化人的素养与气度。在他的理念里,文化涵盖了包括自然、社会、人生、宇宙等各个领域。只有具备了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文化人,才能把我们的文化教育搞上去。正如谭教授所说“把作文的根基扎进文化的土壤”,作为教师也应把文化扎进灵魂的土壤。又如 谭 教授所倡导的“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人脉”“五千年文化名片,对话全世界”,只有像 谭 教授那样有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的人,才能说出如此大气(气度非凡)的话语。我还记得,谭教授在对文化的阐述中,用了入格――升格――破格的说法,在听了他的报告后,我问自己:身为教师,在教书育人上,我入格了吗?思索中,我告诉自己:学习、锻炼是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乃是应该坚持的,也是必须坚持的,只有把自己“文化”到实践教学中,才能真正称得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愧为人师。  

这次除了听报告,本次在江津几江中学还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的献课,让我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大受启发,也学到了很多。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来自山东聊城市冠县东古城中学的 孙越然 老师,他上的《化石吟》给人一种自然、流畅、实在而耐人寻味的感觉。我认为他的课最大的亮点也是给人留下最难忘印象的是他的学生们在他的引导下以不同的方式反复吟诵课文,那语气、神态、姿态、动作浑然一体,让人觉得别有一番情趣,而且最后他自己也以轻唱的方式和闭目静听的学生一起欣赏美文,品位美文,那高亢而有节律的动情的唱腔使课堂的氛围达到了一个高潮。另外整堂课的设计有雅词妙句的积累,有诗意深情的诵读,有“化石”美点的探访,整堂课以雅读、美读、韵读贯穿全程,绘声绘色,颇有韵味和情趣。最让我佩服的是孙老师虽是一名中年男教师,却很有亲和力,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语言都运用得恰到好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课堂驾驭能力非常强。所谓“化石吟”,还真是吟出了化石的精髓,让人回味无穷。听完 孙 老师的课,自己顿然大悟,原来读也有那么多的情趣和功效。正如他自己给学生点拨的那样:要读出韵味,读中品味,读后回味。精彩!  

还有就是我们学校的余刚老师上的《仿写诗歌》,他的潇洒自如,他的镇定自若,他的随意而不雕琢,他的课堂煽动力都让听者在他一步步的引领中慢慢感悟着诗歌,从而有了跃跃欲试也想仿写诗歌的冲动。余老师在学生作品展示中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热情和好奇心,以至最后抛出自己当场仿写的与本次大赛紧密相关话题的诗作,使整堂课骤然生辉,大放异彩,赢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是的,“敢唱就会红,敢写就能行”, 余老师仿用时尚语言赠予学生,并注入到学生的心坎,很好地迎合了中学生们的心理,吸引和激励了学生,有创意!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优秀教师的精彩演绎,在此不作一一列举。  

总之,此次江津之行感悟颇多,文化的光晕一直伴着我。那几日,茶余饭后的趣谈,甚至同事们开玩笑的话题都与文化相联,都抹有文化的痕迹,流淌着文化的热浪。真是感受江津,文化随行啊!  

最后我想借不知在哪里读到过的一句话来表达此时心中的感慨。“理想不是香案上的塑像,只能用高香供着,它需要走下神坛,用生活来演绎。”,是呀,作为教师,在那三尺讲台,我们也要用我们自己的方式,用心,用情去编导和演绎!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2-11
“成功教育”的感想 龙  冬
12月4日 ,全国第六届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大赛上,我在江津市体育馆聆听了著名教育专家刘京海的学术报告,感触颇深,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刘京海,成功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发起人、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现任上海

市闸北第八中学校长、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

他提出了三个值得讨论又值得深思的问题:

1.关于知识。重新审视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发现:知识作用下降,知识爆炸,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知识。知识淘汰速度加快,没有必要学习所有的知识。

2.关于能力。爸爸、妈妈、老师、老板没有讲过,学生会做就是能力;他们讲得太多了,学生没有能力了;他们要少讲,有时甚至不讲,学生能力才能发展;他们少讲、不讲比多讲难。聪明的妈妈往往教出傻的儿子。教师在课堂上要傻一点、装的傻一点、装的像一点。

3.关于人格。教学过程就是加强德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的过程。教育结果普遍存在着两极化的倾向:好学生越来越好,差学生越来越差,一般来说,反复成功的学生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学生越来越差,因此可以认为不同的过程形成不同的结果。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反思,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自我塑造的,教师和家长不能塑造学生,其中最大的、最重要的影响恰恰不是知识、能力。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着力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自我认识、自信心。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人做人,而教人做人的前提是认识自己是好人、能人,最终使之逐步成为好人、能人,不可否认现在教学过程一是失败多于成功,二是教师又没有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2-11
名家助我扬帆,学习催我远航 谭泽华
当老师让我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很想竭尽所能地为我的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也许是因为墨守成规,我的课堂总不那么精彩,回首每堂课,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欠缺和遗憾。正当我思索着如何才能提升的时候,12月2日至12月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江津几江中学举行的全国第六届“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暨新课程改革实验研讨会。这次学习活动对我帮助很大,让我受益匪浅。  

在三天的观摩学习活动中,我积极去听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这些教师来自不同的省市,分属不同专业,所授课程有代表性,可谓精彩纷呈,各具特色,但都不乏一个共同特点:注重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和主动意识,进而使学生产生表达的兴趣和愿望,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争相表达,言论滔滔不绝,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起来,乐于表达”这一理念。   

在听曹老师的《浮力》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授课的条理性非常好,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并不孤立,都在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出现做铺垫,整堂课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贯穿很好的整体,知识难度层层递进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把握规律并有迹可寻,这样学生理解和接受就比较容易,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从曹 老师的课中我意识到备课对一位教师而言是多么关键和重要,如果没有老师课下的精心准备,上课就不会这样精彩。  

        孙越然老师的《化石吟》,最吸引我的是他敢于创新,以唱代读,把一篇枯燥平淡的说明性科普课文上得如此的生动,兴趣盎然。平时我们在上本课时,往往注重讲授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使课程内容十分空洞,可是孙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加进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另辟蹊径,有些知识点他还以提问、对唱的形式同学生一起探讨。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孙老师的课中我体会到要想让自己的课上得精彩,就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老师得有一桶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就要在平日多学习,多积累,这样才有可能让你的学生从你这里得到的更多。  

        我校余刚老师的《诗歌仿写》示范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课堂组织上的“灵活性”。他的课始终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进行的。在充分采用多媒体课件更直观、生动地传授知识的同时,课堂中还适当地穿插、安排了有趣的小游戏,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饱满高涨,没有一点因长时间听课而疲劳的情绪,保障了学习的效率。同时,课程最后还安排了师生现场作诗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总之,余刚老师的课调动了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去培养实践能力,是一门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好课。  

        听了胡春桥老师所讲的《秦腔》后,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讲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胡老师的课讲得很仔细,课件和板书囊括了所有的知识点,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比较容易。他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很有针对性,并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存在的个性问题,因材施教进行指导。我觉得这样做更有利于全班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是最值得我学习的。  

        听过了以上几位不同专业老师的课,我学到的不单单是他们当堂课所讲的知识内容,更多的是一堂精彩的课,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是什么,也可以说我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接着我又听了   位跟自己所教课程同类的教师的课,同样收获多多。  

北碚朝阳中学的杨老师在上《从菊花台说起——移就》时,利用自己独特的讲解方式把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首先由歌曲《菊花台》引入,然后逐一分解“移就”的构成,接着感悟名家对移就的运用。这样耐心而细致的讲解使基础不同的同学都能够掌握得很好。在接下来的练习时间里,她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对学得好和进步大的同学提出表扬,增强了学生们的信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觉得杨老师把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一点是我在讲课中一直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堂课,让我同样获益良多。  

虽然这次观摩学习活动已成记忆,可每当一遍遍重新回味自己在每一堂的听课中得到的感受,无论是与自己不同专业还是与自己相同专业的那些教师,我都能从中学到自己在教学中所欠缺的东西,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同时也思索着如何改进,如何做得更好。我想他们的课之所以丰富,之所以生动,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这些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有认真备课的教学态度,勇于创新的意识,更有一颗爱岗敬业的责任心。  

我感激学校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因为它让我得到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也因此更加明确了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以后我还要经常找时间去听优秀教师的课,以他们为榜样,为双中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最后,希望学校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让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接触到新的教学信息,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也都有机会向别人学习。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离线长河

发帖
4718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2-11
新课标新课改新理念 郑秀萍
一、         精彩纷呈的献课,各位教师各出奇招  

胡兴桥老师对地域文化的研究,用文化的视野打造丰富的课堂;孙越然老师让学生读出韵味,读中品昧、读后回味;余刚老师在不经意中教会学生爱上写作;李英老师带领学生学会素读、素解、思辨;柴海军老师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情感;杨琳老师环环相扣的教学,现场生成的点评足见其功底……  

本次学习收获有两点:一、这几堂课中体现出来的新思想,新理念,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作一些尝试。二、在他们的课堂上,让我明白,作一个新时期教师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的能力,学习提高是自己的当务之急。  

二、         教授点拔,茅塞顿开  

“传承文化,无文可传,无文可化”在当今“唯钱论”热潮席卷下,安有完卵?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大更是推波助澜,造就了“读书无用论”;社会盲目崇尚“尊重学生的个性”等诸多因素,扰乱了教师教育的方向,更误导了学生的学习观,传承文化谈何容易。如果说战乱对文化的侵蚀巨大,但我个人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却从根本上阻碍了文化的传承。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拍着胸脯说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要传承文化,首先要让自己努力做一个文化人,进而承担重塑中华文化的重任。  

三、         专家讲座语出惊人,敢言大家敢想不敢言者  

“教育目标太高,试题太难,学生自信全无。”现在的学生,我们一直希望他们是科学家的人选,至少也是一个名牌大学生的料,殊不知,在学生冥思苦想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拿着相同的题,只能对着参考答案或和几个教师一起在攻坚,试想,一个连有相当经验的教师们都如此吃力的东西,却让一群本该快乐成长的学生,知识从无到有的孩子,怎样看待这些东西,这些高难题型,无异于是一座座不可撼动的大山,让他们觉得暗无天日,无法呼吸。久而久之,学生从初中开始,就在听天书,他们何以面对自己,何以谈理想,这样的日子,真的是中国人想要的吗?课改一直在改,却把“奥林匹克”改到常规课堂上来了。因材施教从孔子时代一直讲到今天,但真正能做到却是无期。很高兴能听到教育家们真正深入到了学生实际,为学生们真正讲了句公道话,几江中学体育馆里那经久不息的掌声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吗?  

四、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教育的源泉是课堂。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教师是学生的神,大政方针是教育家们的责任,而我们,却应努力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因为我们的一句话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一个行为能毁掉一个学生,让自己做一个给学生无限潜力的神,而不是“扫把星”。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