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222阅读
  • 0回复

殷商文化  中原文化殷创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绿柳新风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9-15

 
文章来源:广电报 更新时间:2007-5-18 16:52:23  
 
  殷商文化  中原文化殷创始


  引读:郭沫若先生曾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赞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现代文明的三大标志:文字、生产工具、城市,都在殷墟都得到了验证。甲骨文、青铜器、殷商都城,殷墟三大宝完全可以说明中华文明就是从殷商开始的。


  走进殷墟


  从安钢大道西行不到一华里,就到了殷墟。申遗成功后的第五天,我们跟随着安阳市数万群众再一次参观了殷墟宗庙宫殿区和王陵区。



  公元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导致了一个中国上古时期未知社会的全面揭开。就在殷墟宫殿宗庙区的遗址上,今天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殷墟博物苑。这里曾经先后发掘过54座宫殿基址,我们不难遥想当年王都的雄伟气魄!作为一处文化园林,殷墟的保护面积已达千亩之多。
 


  在这里,厚重的商代文化遗迹俯拾即是。远看殷墟博物苑的大门,犹如几根横横竖竖的原木构成,原木上雕满了饕餮纹、夔龙纹、蝉纹等商代的纹饰,既古朴又简洁。当你知道这座大门就是仿造甲骨文中的"门"字而建筑时,自然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绕过花坛,就步入了甲骨文展厅。甲骨文展厅是一栋仿殷商的建筑物,它的每一根柱子,都是按照原来的柱础的位置安置的。专家说,商代的建筑为"茅茨土阶",就是说在高土台上立起柱子,房顶则使用茅草为料。其实,商代人建房屋先筑高台,然后把柱子立在台上,不过是为了防潮而已。发展到后来,皇宫高台竟成了皇权威严的象征。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率领部族从今天山东的曲阜一带西渡黄河来到这里。从此,商王朝兴旺发达,在这里定都达254年之久,传了8代12王,直到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王朝。殷墟博物苑的东、北面就是流淌的洹河。洹水之滨,绿树掩映之中,是30通巨大的甲骨文石碑。这里的碑不是四四方方的石碑,而是做成了甲骨片的大致形状,整齐之中又千差万别,有的像一片龟板,有的则像是一片牛的肩胛骨。设计者把甲骨文的例句镌刻到碑面上,你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辨认出下雨的"雨"字;看看两条龙口吐的彩云,那自然就是"虹"字了!甲骨文里有许多字是象形字,说说它的造字结构,简单一解,就会牢记在心。



  走进车马坑展厅,心头一种强烈的震撼油然而生。6部从遗址里发掘出来的商代马车排成了巨大的方阵,车厢近旁,遗留着驭手和马匹的森森白骨。这些马车,大都是殉葬品,其车身高大,车厢里可以坐三个人,中间一个为驭手,两边的人一人使用矛戈之类的武器,另一人使用弓箭。他们的主人死了,生前为其驾驭马车的马匹和驭手也都一起活埋殉葬……



  司母戊鼎以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被誉为世界青铜器之冠,成为国际公认的人类青铜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东南角,一座半藏于地下的博物馆,就是为这个举世闻名的大鼎修建的行宫。司母戊鼎静静地躺在大厅中央的玻璃罩中,与安阳500万人民共同分享着申遗成功后带来的快乐。


  甲骨文:一片甲骨惊世界


  没有文字就没有文明。安阳的名字,是和"甲骨文的故乡""中国文字之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甲骨文是从一个偶然机会中发现的。1899年清王朝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从一味中药"龙骨"上面发现刻有一种不认识的古代文字。经过研究,才弄清这种"龙骨"有的是龟甲,有的是牛肩胛骨,而这些甲骨上文字,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至今100多年来,殷墟先后出土甲骨文约15万片,分别珍藏于中、美、英、法、德、日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与学术机构中。100多年来的甲骨文研究,形成了一门国际性显学--甲骨学。最早对甲骨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四位学者是:郭沫若(1892-1978)、董作宾(1895-1963)、罗振玉(1866-1940)、王国维(1877-1927),因其字和号中都有一个"堂"字,被称作"甲骨四堂"。



  甲骨文多为象形文字,略加指点,就可以轻易地悟出当年先人造字的真谛。在西部长达几十米的甲骨文长廊里,我们欣喜而又惊诧的阅读。"从"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孕"则是一个母亲在生小孩子;旅游的"旅"字是人们追随在一面旗子的后面,像极了今天导游拿着旗子引领游客参观;而"豫"字让人不难理解河南的简称"豫"字的含义了。原来,商代时候这里气候温润,不乏麋鹿大象虎豹之类动物出没。"豫"就是一个人手牵大象。而这也与妇好墓出土的精美象牙杯相互佐证。



  甲骨文字中,中国汉字的"六书"造字原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都已出现,表示出成熟而系统的文字序列。中国文字一脉相承,发展现在的文字。郭沫若先生认为,中国文字发展到甲骨文时期,至少经历了1500年的历史。殷墟所出约15万片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丰富多彩,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社会风俗、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时代风貌。
  


  2006年7月13日,殷墟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这里发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并延续至今,仍在被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使用。可见甲骨文对于殷商文化的重要性。


  青铜器,青铜文化的巅峰


  中国被公认为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青铜文化就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殷墟出土的青铜器表明其已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之一,早在3000多年以前世界上许多民族还处在野蛮时代时,我国就已出现了青铜文明。史学家王贵民在一篇题为《商文明在古代世界的位置》中提到:商代和世界同一时期其他几个文明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互有高低,各有特点。但商文明具有几个明显的优点,首先青铜文化创造出全国统一性和地方特殊性相结合的整体的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所拥有的辽阔疆域是古代世界独一无二的。此外,商文明持续了500多年,其延续性也是举世罕见的。同时古文字的进步性及其使用时间之长和空间之广也是商文明较同期诸文明的优异之点。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认为,我国"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殷墟出土的数以万计的青铜器,大至可分为青铜礼器、青铜武器和工具、马车或木器上的青铜制品、纯粹为死者陪葬的冥器。在目前的收集中,青铜礼器量最多,种类主要有鼎、尊、觚、爵、斝、方彝、盘、盂、觯、壶、簋、甗、卣等等。大部分青铜器物上有华丽图案装饰,象征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意义,其中占主要位置的纹饰是一种被称作为"饕餮"的神兽纹样。"饕餮"纹样的突出特征有巨目、阔口、柱角、利爪、蛇身等,实际已是一种糅合了的图腾崇拜形象。



  作为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殷墟王陵区商代晚期墓出土的司母戊鼎在世界上是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它高达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其铸法之先进,青铜器配方之科学,令当今冶金专家为之叹服。反映了商代奴隶制的发达和人们高度的创造能力和商代青铜冶铸业所具有的极高水平。



  1976年,三联甗从殷墟妇好墓出土。作为商代晚期青铜制品的又一代表,它通高68厘米,长103.7厘米。由一件长方形架和三件甑组成。面部有三个高起的喇叭状圈口,可放置三件大甑。腹腔中空,平底,下有6条扁形矮足。外底有十字形铸缝。架面饰蟠龙纹3组,分绕3个圈口,龙头作侧面形,两端的头朝下,中间的头朝上。在一端蟠龙之前有一个兽面和一龙。在中间圈口的内壁有铭文二字。



  中国古代青铜器作为世界文明大花园中一朵最耀眼的奇葩,铸造工艺亦居于世界先进地位,充分表现了中国青铜器的特有形式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都城,3000年前最大的城市


  殷墟,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后称"殷墟","殷邑"等,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自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00多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灭亡后这里便沦为了废墟。



  在殷墟旅游,感受的是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的殷墟,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仅仅当时的宫殿宗庙区,就先后发现有50多座大型宫殿、宗庙建筑基址。整个都市规划有序,宫殿区、王陵区、冶炼基地、手工作坊等等,通过纵横的大道互相沟通,几十座制式宏伟的车马坑就是见证。更为重要的是排水道都安排得的井井有条,在殷墟博物苑展示的"三通"陶制品令人惊叹!有专家预测,当时殷都所在地的常住人口达到了30万众之多……而素有"永恒之城"的欧洲古城罗马所在的台伯河口,那时候才刚刚开始出现一些原始聚集的部落。


  商业文化:走出金石之路


  如今,做买卖的行业叫做"商业",市场上用来交换的物资叫做"商品",做买卖的人叫做"商人"。为什么凡是同买卖有关的事和人,都要冠以"商"字呢?3000多年前,殷商人好做买卖,于是他们被称为"商人"也就是今天"商人"的由来。



  安阳周围是没有高品位铜矿以及冶炼青铜所必须的锡铅矿石的,在殷墟铸铜遗址上并没有发现矿石。学者推测,当时的工匠们已经学会了在矿石的产地进行冶炼的粗加工,然后,把加工过的粗铜、粗锡、粗铅运到这里,进行配比熔炼。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为新疆的和田玉、辽宁岫玉,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设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两条通往新疆和江南的"金石之路"了,通过这两条金石之路,冶炼青铜需要的矿石甚至已经粗加工的铜等金属和加工玉器的原料,才得以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东方王国的首都--殷都。学者们称当时就有一条早于丝绸之路1000多年的"玉石之路",是玉石之路奠定了后世丝绸之路的基础,这可是要比开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的"丝绸之路"早1200多年!


  殷商文化以其甲骨文、青铜器、大规模都城遗址,标志着中国古代高度繁荣发达的文明,成为中国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坐标和里程碑。


 


本文来自: 安阳新闻网(www.aynews.net.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aynews.net.cn/jray/hzwh/912.html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