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294阅读
  • 0回复

2010届高三模拟考试材料作文汇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李占威
 

发帖
57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作家阿扎洛夫,前半生努力和勤奋.取得辉煌的成就。然而,他在后半生,丧失理智地与一个叫马利丁的文坛小丑较上了劲,与其在小报上展开了长达数年的论战,将其视为竞争对手。结果,这个马利丁靠着他既得到了名又得到了利,而他,在无端地空耗青春与生命的同时,竟成了世人耻笑的对象,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常常会在竞争中遇到对手。没有对手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但不会选择对手的人生是不幸的。请以“选择对手”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
审题导引
首先要弄清话题的内涵。什么是“对手”?“对手”是自己要战胜的对象,是竞争的伙伴;“对手”是要征服的高山,是要跨越的河流;“对手”是自己的一堵墙,又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选择对手,是人生必须完成的一道选择题;而选择什么样的对手,是这道选择题能否答对的关键,反映出你自身的睿智与理性。明确了话题的内涵,才能保证作文不偏离题意。
因此,这个话题审题立意的角度可以是“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对手”的问题。选择远远超出自己的人作对手,你面对的是不断的失败,在失败中,你的信心、勇气会不断受到打击,也许你会沮丧沉沦;选择比自己能力低的人作对手,你似乎不断在成功中体会快乐,但这种快乐是廉价的,而你自身的提高也会成为一句空话。选择合适的对手,能使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能让你的自身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能让你与对手在竞争中共同提高。也可从“选择对手”的重要作用角度立意。从进化论的观点看,一种生物群落如果没有了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鹿群因为有了狼这样的对手,才长久地保持了生命的延续。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对手,就会产生惰性,最终导致平庸而碌碌无为。许多人功成名就以后就吃老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了对手。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了对手,就会失去前行的方向和拼搏的斗志,就会因为安于现状而逐步走向衰亡,“海尔”创造了中国家电行业的奇迹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有对手时选择对手并且战而胜之,没有对手时就把自己作为对手,以保持不断前行的动力。
可从“选择对手”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如何正确认识对手的价值角度立意。有了对手,才知道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有了对手,才使你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把对手视为心腹大患,是敌人,是异己,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其实,只要仔细想一想,便会发现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反倒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选择了对手,才会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选择了对手就有了一种力量,一剂强心针;有了对手,才有了超越自我的一切力量和勇气;选择了对手就是选择了一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有危机四伏的感觉,会激发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会让你排除万难去克服一切艰难和险阻,会让你想方设法去超越、去不断夺取胜利。
审题误区
这个话题易出现偏离题意的问题:只谈“对手”却忽视了“选择”,只谈“选择”却忽视了“对手”,将话题偷换成了“对手”或“选择”,把“选择对手”界定为“竞争”,无限制扩大“对手”内涵……从文题“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常常会在竞争中遇到对手”,“没有对手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但不会选择对手的人生是不幸的”等提示语言看,选择的对手当然是人,如果过于扩大范围,立意就会出现问题。
2、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某北极考察队的队长贝德先生给队员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天用日记记下阳光下的景物特点,队员们颇多微词。后来由于日期延误,考察队无法返回,他们不得不面对黑暗、寒冷和孤寂的极夜。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极地的孤寂。这时,贝德先生让大家朗读自己的日记。在朗读声中,人们仿佛看到了闪着银光的雪原,看到了北极熊从水中爬上冰块,看到了阳光下美好的一切。终于,漫长的极夜在朗读声中过去了,久违的太阳缓缓升起,人们欢呼雀跃。
其实.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即使身处无边的黑暗与寒冷,你的世界也是温暖而明媚的。请以“给心灵注入阳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导引
这个作文题目是一个典型的话题作文,构成问题的要素包括“材料”“提示语”“话题”和“要求”四个部分。其中“背景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作用。“提示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话题”是中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要求”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更要仔细审读。
通读材料,把握材料与话题之间的关系。所给材料是一个信息相对闭合的故事,讲述的是考察队长聪明地带领队员度过漫长的极夜的故事。材料的命意指向比较清楚,一则引出话题,再则这个故事也是一个典型的“给心灵注入阳光的”故事,想想生活中类似的故事,也就能够明白“给心灵注入阳光”的基本含义。
界定话题的内涵,化虚为实。这个话题是一个动词短语,属于逻辑上的判断类话题,要准确把握话题内涵,就需要弄清话题中一些重要的词语的含义,如“阳光”“注入”。所谓“阳光”,可以是泛指的,但泛指的阳光,写作起来容易流于空泛,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所以这里的阳光更应该是确指的,即有确定含义的,如可以将阳光理解成关爱、善良、友情、爱情、人生美好的记忆,等等。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要善于准确把握“阳光”的比喻义,抓住这个比喻义来构思。众所周知,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构思空间,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放开手脚,多方位地展开想象与联想。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的切入口,集中笔力加以突破。
所谓“注入”,是一个需要好好把握的词语,它强调一个动作、一个过程。注入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仅拥有一双慧眼去善于发现阳光,更主要的是在我们遭遇困难,不被理解,茫然无助时,我们心中的阳光可以给我们以温暖,以力量,以坚持下去的理由。
所谓“给心灵”,字面意思比较好理解,但其字面背后的意义就需要认真揣摩了,强调“给心灵”就意味着心灵中缺少阳光,它被更多的孤独、阴冷、黑暗、寂寞占领着,提示语中的“身处无边的黑暗与寒冷”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倘若你的心灵蒙上了世俗的灰尘,你的胸中堵满了郁结的块垒,或者阴霾和暴雨接踵而至,这时若有一缕阳光洞彻心扉,能让心灵温暖、明媚,狭窄的生活就会变得开阔起来,单调枯寂的日子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选择准确而深刻的立意,能够以小见大。当我们选择好一个小的切入点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仅仅局限于“小”,文章就会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深意,只有小中见大,才能发人深思。所以,选题不仅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更要在此基础上选择那些含意深刻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
审题误区
审题时,对话题的内涵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如对“阳光”的比喻义理解不准,或是无限制扩大“阳光”的范围;还会忽视话题中的关键词,如“给心灵”“注入”等,如果写成相信这个世界有阳光的存在,并且找到了心目中的阳光,阳光具有怎样的作用、意义,但就是不谈将阳光注入自己的心中,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谈阳光,就会出现偏离命题者意图的问题。
3、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有什么感受。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你感受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受。”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哲人问:“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等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不语。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导引
所给材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小故事,明确这个故事的主旨、寓意,是保证作文审题准确的一个前提。这个故事比较好懂,难点就在于当“那人”问到:“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哲人反问:“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等哪一样拿出来呢?”这就意味着,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方面都不能丢弃,因为丢弃了任何一方面,人生就会不完整。因此,生活沉重是一种必然。如果放弃其中的任何一块石头,看似轻松了,而人生却出现了重大缺陷,减轻沉重的实质就是逃避责任——逃避作为人生的应该也必须承担的责任。既然生活沉重不可回避,那么,关键是以什么态度来对待这种沉重。
面对生活的沉重,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态度:有人选择逃避,这是弱者的表现,因为逃避沉重就是逃避责任;有人选择忍受,虽然看似没有逃避,但却反映出一种被动,一种无奈的心态,这当然也不是正确对待生活的应有的态度;有人选择承受,境界要比前者高了一些,但被动的色彩亦然;有人选择“享受沉重”,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然也是作文立意的最佳角度。
试想:若不是感到沉重,历史上不会有如此多隐逸的文人;若不是感到沉重,世界上不会有许多人狂热地探索生命的真谛。这沉重让人感到迷惘却终不得脱,这沉重也同样竭尽了为数不少的哲人的心力。那么,该以什么态度来对待沉重呢?那就是“享受沉重”。
工作是沉重的,可是我们选择了它,它是我们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途径;爱情是沉重的,曾经有过的无数关于爱情的悲剧向我们证明着这一点,然而,我们能够因为它的沉重而将它抛下吗?家庭是沉重的,然而它所象征的浓浓亲情让人依恋不舍;友情是沉重的,但是人的心里啜满了友情的芳茗,世界也因此而温婉美丽起来。
生命是沉重的,这沉重在于我们必须为之负责任。我们一路拾捡着美好的东西,拾捡的不是石头,而是钻石。每一粒钻石都要你去为之擦拭、打磨,因此你会感觉到劳累与沉重,但是这沉重中蕴涵着怎样的快乐啊!这快乐可能并不起眼:工作的一点成绩,爱人的一束玫瑰,家人的一件毛衣,朋友的一封遥远的来信……可是,假如没有了这沉重中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灰暗无光!
一路走一路拾捡,收获越多越沉重,而越沉重也就越充实越成熟。因此当走到路的尽头,丧钟敲响的时候,当一筐钻石都在熠熠闪光,当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永恒的虚无,所有的灵魂都在留恋这一世的沉重。
当然,也可从“沉重与责任”“沉重并快乐着,这就是生命的真谛”等角度立意,均能写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来。
审题误区
这则材料在审题上最易出现的问题是忽视材料中最后的两个人的对话,从而出现对所给材料的主旨理解上的误差,如“放弃也是一种智慧”“追求生活的快乐”“生活的得与失”“减轻生活的负担”等,均属对材料主旨的误读。再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立意的层次不高,如不能达到“享受沉重”的高度,虽然这类立意没有偏离题旨,但思维层次过浅,思想定位不高,也就不可能写出有文采的好文章。
 
立意参考:欲望是与生俱来、人所共有的,正常的欲望有时是一种人生动力;但一味的追求欲望的满足,就会为心灵戴上枷锁,不受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欲望还可能使人坠入犯罪的深渊。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欲望。
范文:                              自己的世界
溶溶明月,淡淡清风,滔滔江水,迢迢河山,这外面的世界在造物主的塑造下显得灵动而又神奇,博大而又壮阔。所以,我们应当敞开心门,走出自己的世界,到大自然里领略世间的风采。
众所周知,自己的世界实乃自己的心境。央视曾有过这样一则哲理颇深的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明代王守仁也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确,自己的世界自己主宰,但如果像陆王二位提出的那样,一味地探求内心,而不去了解客观事物,那么真理的根源从何而来?
因为自己的世界是有一定范围限制的,它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从外界汲取的认知的多少。如果一个人的世界得不到外界营养的充实的话,那么他(她)自己的世界也会越来越小,最终枯竭而亡。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走出自己的世界,领略天地之浩大,博采自然之精华,那么他的世界观也会发生改变,从而使自己的世界变得开阔豁达。
海子,那个抱着圣经卧轨自杀的青年,为着他的信仰去了另一个世界。他的思想观念曾长期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为此他挣扎过,苦恼过,抗争过。只是最终他累了,倦了,以致他的内心如一汪死水般平静。他终究还是伴着火车的轰鸣去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界,只因他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可是,倘若他能走出自己心灵的桎梏,游走于大自然,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寻求自然的真谛,恐怕那个抑郁不得志的海子会是另一番形象,而非英年早逝。
明代大画家徐文长,他的画技炉火纯青,他的诗歌堪比杜甫,却因命运不好,“屡试辄蹶”而被困守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也曾试图融入自然,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但始终对自己的命运多舛而耿耿于怀。最终因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由是观之,走出自己的世界,不仅需要融入到自然里,也要靠自己淡泊名利的那份恬淡与洒脱。
走出自己的世界,你会享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走出自己的世界,你会拥有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走出自己的世界,我们需要勇气和信念。走出自己的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