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151阅读
  • 5回复

鹤壁赵都与淇河历史文化浅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0-09
离线北京丽丽

发帖
24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0-09
淇河文化鹤壁魂  文化强市绿淇滨

王俊智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体系中,河流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正如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一样,曾经是黄河支流的淇河,也孕育了风姿卓越的淇河文化,那么淇河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又蕴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呢?

    一、淇河文化,鹤壁的魂。

    淇水出太行,一路唱欢歌。淇河亦名山河、响河、石头河、大溪,它从牟山西侧流来,南绕牟山东去,古为黄河支流,现属卫河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向东流入河南省辉县(现辉县市)北部、林县(现林州市)和鹤壁市淇滨区,折向东南流,穿淇县境东部到浚县小河口汇入卫河,属海河水系,全长167.5公里,流域面积214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80立方米/秒,历史上的淇河,曾经是黄河的支流,东汉汉献帝建安9年,也就是公元204年,曹操率军北进,为通粮道,使淇河改道北流,才成为卫河的支流。淇水流经之处有高山、峡谷,有丘陵、平原,山势水势,相映成趣。淇河沿途流下了百里画廊,流下了很多重大事件,也流下了数不胜数的美丽的爱情传说和神奇故事,积淀下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可以说,淇河源高流远,沿流所经鹤壁市区及浚淇二县,不仅展现了瑰丽动人的自然景观,而且也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用淇河文化代表鹤壁之魂恰如其分,更具有内聚力、凝聚力、号召力和强心剂。同时,正是历史上《诗经》和很多著名诗人文人的巨大影响,让隽丽秀美的动人诗文传承数千年,使淇河成了一条充满亲和力、想象力和文化情怀的诗河,文化河,爱情河。

    二、淇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鹤壁所处的淇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淇河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流,春秋以前,我们的先祖先民便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山是风骨,是太行孕育了淇河水;水是乳汁,是淇河水滋润了太行。山的雄厚,水的清灵,使淇河两岸,成为从历史到今天,政治、经济、文化绵绵不断的依托地和发展带,在淇河流经的我市境内,有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大赉店遗址,刘庄仰韶文化时期遗址,辛村龙山文化时期遗址,有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赵国早期都城中牟,有鹿楼战国与汉代冶铁遗址、宋代采煤遗址,淇县朝歌、云梦,浚县大伾、浮丘等。淇河文化源远流长,名人文化影响广泛,宗教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文化丰厚多彩。

    那么,是文化让淇河风姿绰越,还是淇河让文化香远溢清,抑或是二者兼容并蓄,相促共生呢?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写到河流最多的,除了黄河之外就是淇河,据学者统计,《诗经》中写到“河”,即黄河的诗有15首,“河”出现27次。39首写到淇河流域的诗中,直接写到淇河的诗有6首,“淇”出现18次。这些诗,有的描写淇河清流澄澈,烟波浩淼,有的描写淇河两岸竹木繁茂,风光秀丽。

    “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曾写下思念淇河和家乡的美丽诗篇:“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成为描写淇河的千古绝句。我国的文学史上,除了长江黄河,没有哪一条能像淇河这样的河流,在人类文明的起步时代,就如此被人垂青并咏颂。更令人惊奇的是,卷帙浩渺共900卷,辑录唐代261位诗人的37919首诗的《全唐诗》中,竟又有28位诗人及其52首诗颂咏淇河。淇河的地位,和曾有过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诗仙李白在《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中写到:“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诗圣杜甫也在他的《洗兵马》一诗中写到:“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怨。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王维在《淇上田园即事》中写到:“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淇河还与我国四大古典文学著作有着不解的渊源,文中对淇河都有不同的描述,实为罕见。一代文学巨匠罗贯中归隐故居淇河岸边的许家沟,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创作。《水浒传》中更有多处对淇河及淇河沿岸村庄景色及寺院道观的描写。罗贯中在他的长篇巨制,中国第一部反映农民战争、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水浒传》里面,对淇河两岸风景作了大量的描述,对山、地、水专门进行了描写。比如:白龙庙,三打祝家庄,攻打曾头市、智取生辰冈。它的艺术原型,都是发生在淇河两岸,对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太行巍巍,淇水汤汤。走过历史,走向未来,淇河似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是一块等待琢磨的璞玉。漫步淇河之滨,留恋淇河清清,淇河,其实算不上一条大河,如果不仔细搜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几乎看不到她。但就是这样一条地图上不显眼的河流,在中国三千年汉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文学作品以及地理形态中,她的地位竟是意外的显赫。这又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淇河之所以被历代文人墨客累累提起,重要原因还是淇河两岸丰饶的物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就今天而言,淇河三珍,即淇河鲫鱼、淇河缠丝鸭蛋、淇河冬凌草,已经成为当地人所共知的特产,而且每一种特产都充满了历史的人文的传奇故事,有兴趣的游客不妨亲临淇河,在观赏淇河美景的同时,享受一下地方特产的美味。历史上古代淇河流域曾长期存在蚕桑业、渔业和打猎业,从许穆夫人《竹竿》里“以竹钓于淇”的诗句,到南朝宋诗人鲍照《采桑》诗中“采桑淇洧间”,都显示了淇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贡献。

    淇河之滨的鹤壁市淇河文化博物馆内设有罗贯中纪念馆、孙思邈纪念馆、淇河宴食府。展出的有剪纸、泥玩、古代的交通工具、农具和淇河流域明清时期的民居,另外还有古钱币,360行泥塑等。山水人文精品,古韵生态淇河,旖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珍藏在这个精致的鹤壁市淇河文化博物馆之中,更珍藏在每一个了解淇河和渴望发现淇河的人心中。

    三、淇河文化,涵义丰富。何为淇河文化呢?广义的淇河文化是指生活在淇河两岸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也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狭义的淇河文化,就是指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淇河两岸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如社会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哲学、道德、法律、宗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设施。在发展中所达到的水平,可视为淇河文化水平。

    淇河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历史现象,淇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它又给一定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淇河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任何一种新文化又都是和过去历史上的文化相联系的。这种历史继承性的基础,就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文化具有民族性。淇河文化就具有地域性、地方性,并以本地域的特有形式发展起来,形成本地浓郁的常有淇河特点、特色、特征的传统,它同非淇河流域有共性,但更重要的是它颇具淇河地方特色的个性。

    在阶级社会里,淇河文化中的一部分,例如自然科学等是没有阶级性的,但它的发展和运用,要受人的阶级立场和阶级观点的影响。而淇河文化的另一部分,例如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如:随着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形成,原始社会的不复存在,奴隶社会的文化就代替了原始社会文化。社会在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主就取代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封建文化就代替了奴隶主贵族文化。随着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被无产阶级所推翻,过去的旧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社会主义文化,代替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然不断发展。

    淇河文化也是这样,淇河文化也包含淇河远古文化、上古文化、中古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和当代文化,即既包含有夏商周淇河文化,也应包含有秦汉淇河文化,既应有唐宋元明清淇河文化,也应有民国淇河文化,更重要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建市以来的淇河文化。

    综上所述,淇河文化也就是说,各个历史时期,生活在淇河流域,淇河两岸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四、精品包装,重点突破,打造淇河文化品牌。

    岁月流转,淇水的风韵依然神彩飞扬,许穆夫人的故国恋,《氓》中女子的哀怨思,李白的淇水情,高适的淇河隐居史,罗贯中归隐著书的淇河家乡情,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白龙庙的传奇,天然太极图的神机与玄妙,七里沟的自然风情,云梦鬼谷子纵横术的玄机、大伾镇河大石佛的禅理,五岩孙思邈的医术,山城刘邓石林会议旧址,依旧透递出一种浓郁的淇河文化色彩。在鹤壁人的心中,淇河是一条母亲河;在学者的心中,淇河是一条文化之河;在了解淇河人的心中,淇河是一个伟大的生命,在不了解淇河的人心中,淇河是一个清灵的谜。

    淇河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我市传奇故事,美丽传说十分丰富,类型繁多,歌颂淇河的历代诗词也很多,还有对淇河大量的经典语句描述,淇河文化研究,应普及与重点相结合,我们应审时度势,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原则,抓其精髓,取其精华,打造名片,适时对精品进行包装,借以宣传鹤壁,推介鹤壁,提高鹤壁知名度。本人以为,淇河是条情爱河,情爱这条主线应贯穿淇河文化始终。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淇河两岸一直就是经济繁荣、人口集中、政治文化活动频繁之地,而淇河也一直是淇水清澈,水丰鱼肥、草绿山环竹翠的地方。

    淇河之水天上来,奔涌东流不复回。俱往矣,如今淇河悠悠,心儿也悠悠。今天的淇河,风韵无边;天籁淇河,风情无限。
以文化人,追求天道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0-10
泉水--诗经

  【作者:诗经】

  【年代:先秦朝\代】

  【诗文】: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1],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

  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

  毖:泉水涌流。淇:淇水

  娈:美好的样子

  [1]:姊去女加氵,音子,水名

  干:地名

  遄:音专,疾速。臻:至

  肥:淝,卫国河流名

  须、漕:卫国的城邑

  【出处】:

  诗经·国风·邶风

朱熹注释  

毖bì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兴也。毖,泉始出之貌。泉水,即今卫州共城之百泉也。淇水,出相州林虑县东流,泉水自西北而东南来注之。娈,好貌。诸姬,谓侄娣也。卫女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不得,故作此诗。言毖然之泉水亦流于淇矣,我之有怀于卫,则亦无日而不思矣。是以即诸姬而与之谋为归卫之计,如下两章之云也。  
出宿于泲jǐ ,饮饯于祢nǐ。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赋也。 泲,地名。饮饯者,古之行者必有祖道之祭,祭毕,处者送之,饮于其侧而后行也。祢,亦地名。皆自卫来时所经之处也。诸姑伯姊,即所谓诸姬也。言始嫁来时,则固已远其父母兄弟矣,况今父母既终,而复可归哉。是以问于诸姑伯姊,而谋可否云尔。郑氏曰:国君夫人,父母在则归宁,没则使大夫宁于兄弟。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xiá,还xuán车言迈。遄chuán臻于卫,不瑕有害?  
赋也。干、言,地名,适卫所经之地也。脂,以脂膏涂其牵使滑泽也。牵,车轴也。不驾则脱之,设之而后行也。还,回旋也。旋其嫁来之车也。遄,疾。臻,至也。瑕,何,古音相近,通用。言如是则其至卫疾矣,然岂不害于义理乎。疑之而不敢遂之辞也。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赋也。肥泉,水名。须、漕,卫邑也。悠悠,思之长也。写,除也。既不敢归,然其思卫地不能忘也,安得出游于彼而写其忧哉。  
    

【译文】

泉水清清汩汩流, 一直流到淇水里。  
思念卫国我故土, 没有一天不相思。  
同嫁姬姓好姑娘, 要和她们细商量。

出门曾在泲地住, 还在祢地饯过行。  
姑娘出嫁到远方, 远离父母和兄弟。  
回家问候姑姑们, 还有我的大姐姐。

出门曾在干地住, 还在言地钱过行。  
涂上车油上好轴, 坐上大车回家里。  
很快就能到卫国, 应当不会有意外。

思念卫国的肥泉, 不禁抚心长感叹。  
思念故乡须和漕, 心中愁思剪不断。  
驾上大车去出游, 聊以宣泄心中愁。


【读解】

  这是一首出嫁女子的思乡曲。  
  思乡是对家园的依恋。谁都会说家乡好。这是人类普遍的心态。衡量家乡好的标准,显然不是物质条件,而是那份梦绕魂牵 的亲情。家乡完全可能很穷,很落后,很寒伧,没有丰富的物产 和妩媚的山水,但这些对思乡人来说都不重要,都可以被忽略。  
  重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铭刻在心灵深处的人生体验,以 及由此产生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这些体验和亲情对个人来说一生 只有一次,既不可重复,也不可替代。哪怕是一些极小的细节,比 如曾经采摘邻居的花朵而遭到责骂,背着父母下河洗澡,爬上屋 顶恶作剧,放学路上漫无目的地游荡和东张西望,都可能随着岁 月的流逝而在脑海里突现出来,变成思乡恋情中的一部分。  


【赏析】

《泉水》一诗,《毛诗序》、方玉润《诗经原始》、范家相《诗渖》等以为是卫女思归之作,而何楷《诗经世本古义》、龚橙《诗本谊》、魏源《诗古微》、高亨《诗经今注》等以为是许穆公夫人所作,黄中松《诗疑辨证》则怀疑是宋桓夫人或邢侯夫人所作。案此诗作者序传均无明文,史料亦不可稽征,似统言卫女思归为宜。
诗歌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文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出诗题——“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自己魂牵梦绕着卫国,但如今故国人事有所变故,自己想亲往探视而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感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出“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主人公想找她们倾诉苦衷,希望她们能够为自己出个主意,想条妙计,即便无济于事,也能够稍解胸中的郁闷,聊以自慰。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自己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第二章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出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近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重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不能成行,“不瑕有害”一句含蓄蕴藉。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出有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考虑出游销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情怀郁郁,文气更曲一层。

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全诗皆以冥想幻出奇文,谋与问皆非实有其事。”陈继揆《读诗臆补》也说:“全诗皆虚景也。因想成幻,构出许多问答,许多路途,又想到出游写忧,其实未出中门半步也。东野《征妇怨》‘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常在眼’,即此意。犹杜工部所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对此诗以幻写真,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思念的艺术手法赞赏备至。确实此诗“波澜横生,峰峦叠出,可谓千古奇观”(戴君恩《读诗臆评》)。


《泉水》--诗经故事

卫文公原名叫姬辟疆,可有人说:辟疆这样的名字是天子才能取的,诸候之子怎么能叫辟疆呢?吓得他老子昭伯顽赶忙把他的名字给换成了燬,叫个姬燬。

懿公九年时,翟人伐卫,懿公当下命令军队去抵挡,没想到兵士和军官大臣们都对他说:你不是平时最喜欢鹤吗?你让鹤去打翟人吧!大伙儿一哄而散,翟人很快就攻进了卫都,杀死了懿公。

原来这懿公平日里喜欢养鹤,且荒淫无耻到了极点,常使一帮子宫女裸体沾羽的扮鹤状,供他淫乐,国事也就日趋式微了,加之卫国的百姓本来就恨他的父亲卫惠公谗言害死了太子彶,才有了卫国几十年来的战乱,因此翟人打来后,非但没人帮懿公,倒是有很多的卫人给翟人帮忙带跑找人,找卫懿公的后人除个干净。

姬燬跑的快,事发后赶快跑到了齐国辟难,辟疆是没有的了,改辟难了。

逃亡的卫人听说懿公死了,懿公的后人也没了,就立了公子申为卫戴公,公子申是卫宣公的后人,姬燬的哥哥。

这戴公也就是代理一段时间了,等到卫人对卫懿公的火气都消掉了不少后,他就死了;他一死,卫人们放眼国中,就再也找不到卫武公的后人了,想想那时卫国有强盛,看看现在国破的惨状,卫人们都很伤心的,正无奈时有人打听到了姬燬是在齐国,就派人去齐国迎回了姬燬,让他做了卫文公。

这卫文公做的,比起以前的各代卫公们,就显的很可怜了,连个都城都没有的。可姬燬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后,明白了世道的艰难和民心的可贵,加上脑子也很灵活聪明的,他轻赋平罪,与民同劳同苦,也就赢得了民心,卫人在他的身旁也就越聚越多了。

卫国自州吁之乱后几十年动乱不已,自卫文公被立后显一点平稳的趋向了。

为复国,卫文公去找了许穆公的夫人、卫懿公的妹妹,许夫人被打动后,就奔走呼号,请各诸侯国主持公道,帮卫复国,终于打动了齐桓公,齐恒公派无亏公子率兵打跑了翟人,并在楚丘建起了新的卫都。

这时的卫国怎么也不能和卫武公时的卫国相比了,周围以前的小国蔡与宋的,都成了相对的大国了;卫文公一边励精图治,一边睦邻友好,把自已的亲妹子嫁与了宋桓公。

十六岁的姬燕儿就这样去了宋国,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那种思乡的情怀常使她痛苦的不勘。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亲。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泉水汩汩流,汇入淇水中。心中怀卫国,无时不思归。旧时好姐妹,可分我烦恼。
泲地曾住宿,祢滨饮过酒。女子出嫁行,远离父母兄。问候亲姐妹,代问表亲友。
干地可曾住,言地饭食足。车轴涂满油,重乘嫁车走。车马去卫都,不远行程收。
我思肥泉水,长叹不能休。我思须与漕,别绪怅悠悠。驾车快出城,借此排心忧。)


改写诗经“邶风”之<泉水>

 
  浅雾薄陈,浓绿如碧,淙淙流水依山环麓而至。林间秋鸟初鸣,一声清脆,一声寂寥,溪水潺潺相应。
  掬一捧翠绿,玉指间,红唇倒影,三两行冰珠从指缝中滑去,溅落在女儿泉中。卫国将离,何时才能再见爹娘。
  是泪珠儿?是叹息?
  鸾铃渐远,家乡只在南望的尘烟里,泉水蜿蜒,却也不能逆流北上。
  淇水横渡,燕国已临。姑嫂挥泪,夫郎相望。女儿泉也在淇水的清澈里随波而去。
  飞雁去,残秋梦老,只待国不破,山河依旧。
  ……
 


 
              郊游
 
  转眼冬去匆匆,和风袅袅。
  城廓隐约在春色苍茫中。郊外,淇河岸边白芷飞絮,荻花瑟瑟。半蒿芦苇,回雁落影几声新鸣。几只绿鸭从水面上掠过,一只白鹭独立在河的对岸。
  春来雪融,思念如青柳,绵绵似烟重。春水乍开,暖意暗生。
  卫女怀忧,夫郎怀愁。
  远远地见她在夕阳深处,临风伫立岸坻,紫色的裙裾轻舞,随风而来的一声轻叹,淡淡的宛如一袭梨花香。卫女芳心轻诉,原来思念隔岸秋水长天,娇美的容颜从此忧郁成霜。
  去吧,无忌的婢女们,问她何所求,问她何所依。告诉她燕国的春水,也有甘甜。
  沉暮里,婢女们在她周围嬉笑着,追逐着。我也只祈求她,一笑解千忧。
 
              倾诉
 
  卫夫人啊,您何来忧伤,燕国难道不是你的夫家?
  天真的姬女啊,你们又怎知道离别娘亲的泪,离别家乡的苦?就是这燕水春寒,不也依然凄凉无处。
  卫夫人啊,您何来忧伤,出嫁难道不是快乐的事吗?
  美丽的姬女啊,我来告诉你们,看这一路南去的淇水蜿蜒,那是我夫郎迎娶我的河流。卫国的泲地,他在那里住下,那时我初见他的模样。卫国的祢地,那里是我伤心的地方,饯行的酒宴让我辞别了爹娘与兄长。
  天真的姬女啊,我来告诉你们,从前在家乡,我盼望夫郎能快快在秋日完婚,娶我过门。我对闺中家姐倾诉,也可以掬一捧女儿泉一诉衷肠。我的心思宛如清清的泉水,急切地奔跑要流入淇水,等待我的夫郎。现在,我只是心中苦闷,却与何人倾诉。嫁了夫郎辞了爹娘,来到夫家失去娘家,我又能割舍哪个家啊。
 
 
              劝慰

 
 
  纯真的姬女啊,你们何来欢笑,你们有谁可以不嫁,现在能在家乡嬉笑多么令我难过,也许将来你们也会向象我一样,远嫁他乡,孤独惆怅。
  卫夫人啊,莫要悲伤,请听我给你唱首邶歌,解你心肠。淇水蜿蜒,告别夫郎,卫国的干地是你回家的客栈,行到言地,摆好饯行的酒觞。快去求告你的夫郎,他在那边等候,他的心也和你一样的忧伤。
  善良的姬女啊,难道真的可以这样,远隔淇水怎可以回到家乡,路途遥远怎可以独自回家去见爹娘。难道我没有想过,辗转反侧也多费思量。
  卫夫人啊,不要彷徨,去找你的夫郎倾诉衷肠。是他让我们陪你说话,给你欢歌,他也苦费心神,你们何苦如此愁绪满怀,让爱黯然失色,不得安详。快去把爱情的橹桨安放,快去给爱情的车轮抹些油膏。且将船缆解开,车头掉转,哪怕淇水再宽,路途再长,卫国不再只是梦中的家乡。
  卫夫人啊,不要苦思苦想,你的夫郎一定应允,他会送你回家探望。
 
              思量
 
  邶国临丧,战火弥漫,我从卫国嫁到燕地,实在是惦记家乡爹娘,姊妹是否安康。春日郊游,绿水缠绵,我的心却萧瑟凄凉。燕国春日和风,草碧泉清,就连婢女都是这样欢喜嬉戏。夫郎是这样善解我意,并没有将我遗弃。
  婢女们又怎能猜得透,离开故土后,我思念故乡的心情,实在是邶国将亡,我怎能再回家去。没有欢颜,我只能敷衍借口,面带薄霜。
  看那岸边孤立的鹭丝,怎比得了浅草戏水的鸳鸯。那一漻清泉,又怎比得了家乡女儿泉的润滑甘甜。
  唉,卫国须地的桃花夭夭,春光融融美景,漕地的秋以为期,求欢嫁娶的闲和,都只能在记忆里思念。
  水边寒意渐趋,暮色将至。还是回到夫郎的身边去依偎着他,坐在车里,也该好好地陪他看看落日美景。春光易早人易老,莫要辜负了夫郎的一片心意。
 
              诗篇
 
  夕阳渐落到山峦,侧峰绿彩含烟,宿鸟归巢。她轻挪莲步,回到车舆,姣好的面容上带着一丝忧郁,颦眉不解,云鬓新乱。
  榻前的花棱上,青铜双耳盂盆里的一涵清水,倒映着新月一芽。那是我派人飞马从卫国的女儿泉里取来的。百里的路遥,驿马传书,爹娘无侵,清泉不腐。看着她舒展蹙娥,我的心也陶醉在爱的甘泉里。
  掬一捧清泉洗涤美目,在她耳畔轻语呢喃。夜风摇晃堂前新木,她也轻启丹唇,皓齿流香,四言隽句如画如诗。
 
  我将诗刻在竹笺上,青案上红烛摇曳,读给她听时,泪与红烛一起流了下来。天明时,我拿给乐师去看,夜晚,婢女和着埙声在舞堂编排。哀怨凄婉的乐曲缭绕于梁:
  “毖彼泉水,亦流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亲。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有妻卫女,尚且感怀故土的离散。邶国的君王啊,你且慢说自己的悲伤,是你将国覆巢,才有黎民的悲哀与感伤。
  思乡的妻啊,你且听我良言,待到秋风再起,我与你再回家乡……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0-10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音版

瞻彼淇奥(yù),

绿竹猗(yī)猗。

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瑟(sè)兮僴(xiàn)兮,

赫(hè)兮咺(xuān)兮。

有匪君子,

终不可谖(xuān)兮。



瞻彼淇奥,

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

充耳琇(xiù)莹(yíng),

会(kuài)弁(biàn)如星。

瑟兮僴兮,

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

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

绿竹如箦(zé)。

有匪君子,

如金如锡,

如圭如璧。

宽兮绰(chuō)兮。

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

不为虐兮。





【译文】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挺立修长。
有位美貌君子,骨器象牙切磋,翠玉奇石琢磨。
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
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青青葱葱。
有位美貌君子,耳嵌美珠似银,帽缝宝石如星。
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
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聚合竞茂。
有位美貌君子,好似金银璀璨,有如圭璧温润。
气宇旷达宏大,倚乘卿士华车。
妙语如珠活跃,十分体贴温和!


【注释】


1、奥(yù):通“澳”,水流回转之处。  2、猗猗(yǐ):长而美貌。  3、匪:通“斐”。有文采貌。  4、瑟:庄重貌。僴(xiàn):宽大貌。  5、赫、咺(xuān):有威仪貌。  6、谖(xuān):忘。  7、会(kuài)、弁(biàn):会,缝合处。弁,鹿皮帽。  8、箦(zé):丛聚貌。  9、宽、绰:形容心地开阔,有宽大之怀。  10、猗(yī):倚立。重较(chóng jué):卿士所乘之车。  11、戏谑(xuè):用趣话开玩笑。

翻译

  
瞧那淇河的水湾里,丰茂的竹子婀娜多姿,有一位文雅的君子,象玉一样被切磋过。

多么严正的宏伟啊!多么光明、宽广的心胸呀!

你这位文雅的君子,让人永远不能忘却!

 

瞧那淇河的水湾里,丰茂的竹子翠翠青青。

有一位文雅的君子,耳朵上的宝石坠子多么晶莹。

朝冠上的美玉灿如明星。

多么严正和宏伟啊!多么宽广、明亮的心胸呀!

你这位文雅的君子,让人永远牢记心中。

 

瞧那淇河的水湾里,丰茂的竹子密又密。

你这位文雅的君子,如精美的制器上装饰的金锡,如尊贵的祭祀用的圭壁。

多么宽容多么柔和啊!稳重地登车凭倚。

言谈中话语诙谐、风趣,待人接物和睦平易。


韵译

看那弯弯淇水边,

绿竹葱绿很繁旺;

有位君子文采斐,

字斟句酌似切磋,

段章句意琢磨想。

仪表庄重多武威,

地位显赫美名扬。

这样才俊美男子,

终生不会将他忘。



前方弯弯淇水边,

绿竹青翠多繁旺;

有位君子神采奕,

充耳玉饰很晶莹,

帽缝镶玉星般亮。

仪表庄重多武威,

地位显赫美名扬。

这样才俊美男子,

终生不会将他忘。



眺望弯弯淇水边,

绿竹繁盛密如席;

有位君子神采扬,

德行精纯如金锡,

气质高贵似圭璧。

胸襟宽阔有气度,

举止从容车上倚。

为人诙谐增风趣,

对人不暴可平易。



【解读】

《诗经》中有许多人物的赞歌,称赞的对象也很广泛。其中重要一类被称颂的对象,是各地的良臣名将。先秦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走向统一的时代,人们希望和平、富裕的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自然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能臣良将身上。赞美他们,实际上是表达一种生活的向往。《淇奥》便是这样一首诗。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前770—前720年)的卿士。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

从诗本身而言,只是一曲形象的赞歌,时间、地点、人物的指涉性不强,因此可以说,诗中形象并非实指,而是周王朝时代一个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意蕴。全诗分三章,反覆吟咏。但在内容上,并不按诗章分派,而是融汇赞美内容于三章之中。这是因为诗歌本身比较短小,不能长篇铺叙,无法按称颂对象的各个方面一一分述,只能混涵概括,点到为止。同时,三章内容基本一致,就起了反覆歌颂的作用,使听者印象更加深刻。

那么,《淇奥》反覆吟颂的是士大夫的哪些方面的优秀之处呢?首先是外貌。这位官员相貌堂堂,仪表庄重,身材高大,衣服也整齐华美。“会弁如星”、“充耳琇莹”,连冠服上的装饰品也是精美的。外貌的描写,对于塑造一个高雅君子形象,是很重要的。这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其次是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章学问很好。实际上,这是赞美这位君子的行政处事的能力。因为卿大夫从政,公文的起草制定,是主要工作内容。至于“猗重较兮”、“善戏谑兮”,突出君子的外事交际能力。春秋时诸侯国很多,能对应诸侯,不失国体,对每个士大夫都是个考验。看来,诗歌从撰写文章与交际谈吐两方面,表达了这君子处理内政和处理外事的杰出能力,突出了良臣的形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歌颂了这位君子的品德高尚。“如圭如璧,宽兮绰兮”,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的确是一位贤人。正因为他是个贤人,从政就是个良臣,再加上外貌装饰的庄重华贵,更加使人尊敬了。所以,第一、第二两章结束两句,都是直接的歌颂:“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从内心世界到外貌装饰,从内政公文到外事交涉,这位士大夫都是当时典型的贤人良臣,获得人们的称颂,是必然的了。此诗就是这样从三个方面,从外到内,突出了君子的形象。诗中一些句子,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成为日后人们称许某种品德或性格的词语,可见《淇奥》一诗影响之深远了。


这是卫风的一首歌儿叫做《淇奥》,在淇水汤汤,曲岸回环的岸边沙洲,有一片竹林绿得青青翠翠。想必那是一个阳光碎金,微风明丽的傍晚,这淙淙流水边的竹林啊,修长幽静,映水和鸣,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心旷高远的心思。而这样悠长的心思啊,又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起了一个绝世优秀的男子。人的思维感觉真是奇怪,完全不相干的人和风景,竟然会在感动的灵犀间由此及彼,奇妙的联系起来。就如看这个竹林的猗猗青青,就联想到了那个男子的优秀其华。这个不相干的联想啊,是思维里最微妙最幽深的感觉,在诗歌里,这个感觉就叫做“兴”。

    诗歌的美,在于感觉上的美。卫风里的《淇奥》,就是在描述一个优秀的男子给人的美好感觉。这个男子,容光绝世,优雅从容,气度沉稳,深藏如水。每每读之,心里总是忍不住的惊叹,心里不尽的想象那高华的风采如玉如枳。男儿若有相貌堂堂,却并不就此算得好男儿。男儿的好,在于气度,在于性情,在于其人格的魅力。若是徒只相貌好,那便是流于男色,成了T台上的走秀。美则美矣,但并不触动内心,就如那个唐僧,其表雅尔,然说话念经却真是让人味同嚼蜡,毫无半点生趣,喜欢他的女妖精,多半都是惦念他的长生不老肉,没有多少倾慕的成份在里头。可真真的空有一身好皮相了。

    而《淇奥》里的卫武公,却是一个丰华绝代的好男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指其性情稳重尔雅,而“如金如锡,如圭如壁”则是指举止庸容高华。古人治骨曰“切”,治象牙曰“磋”, 治玉曰“琢”, 治石曰“磨”,一个男人的性情竟然如骨般硬朗,如象牙般高贵,如玉般光洁,如石般坚定不移。举手投足之间,丰神俊朗,如金锡圭玉白璧般流光溢彩,那该是如何的灼灼其华,照人眼目?这样的男儿,既便是远远的看见,不曾交得一语半句,也会是照耀得女心女意都亮敞起来了。更何况这个男子气度竟然如琴瑟的声音那样悠远不凡:“瑟兮僩兮”。威仪棣棣,赞叹不已:“吓兮”和“晅兮”。

    古人炼句,直如妙手偶得的天籁,今人无论如何的遏尽文采的翻译,都是难以企及原句的优美。“如切如磋,如啄如磨” “如金如锡,如圭如壁”这样的句子,朗郎读之,只如吞珠嚼玉般,顿觉齿颊生香,美不可言。而诗中对这个绝世男子华贵衣饰的描写“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更是让人艳羡那恰到好处的精炼美好,只觉是无可替代的好字。其实,男儿注重衣饰,并非是坏事。男子的衣装,也需与个性搭配讲究。衣冠不整,穿衣看不出风格者,在性情举止上一定拖泥带水,甚而邋塌。而华美的衣饰,于优秀的男子,往往是恰到好处的锦上添花。而内涵空洞无物的男子,无论穿得再是如何的个性轩昂,总透着一股子掩不住的脂粉浓墨走秀的嫌疑,要令人忍不住的觉得其面目可憎,避而远之了。可见得男儿衣饰华美的程度,还要与性情品质相得益彰才是好。如同名剑佩雅士,红粉只合赠佳人般,衣与人,彼此都要相谐才是美。而这个歌儿里其质如圭如壁的男子啊,耳垂宝玉,帽饰璀灿,“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真是衣与人相互映衬,照耀彼此的容光,如同好水泡好茶,其味更是绵长醇厚,令人回味不已。“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风华绝代的容光是内敛深沉的,如夜色无边暗暗,而星星月儿都亮了起来,映照在深潭里。这个绝世的男儿,幽默而风趣,如天上的星星一般,一闪一闪的调皮,好玩而喜欢捉弄人。奇怪的是,被捉弄的人却也心甘情愿,同喜同乐,“不为虐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格的魅力。

    性格上的幽默是花枝上的晨露,使得花儿更真更艳,也更和人亲近。直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性情渲染得生姿摇曳,有万千道也道不尽风采在里头。一个好性情好气度的男子,如果不善“戏谑”,未免呆板无味,与人不亲,便不会让人心生喜悦。甚而有点象大堂之上的华贵摆设,好则好矣,但是冰冷冷的透着一股拒人千里之外的漠然。如此男儿,安意如说是“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要使人恋爱得一塌糊涂。好男儿世本有之,然只有卫风描述得如此直接大胆。春秋时期的卫国之地,是原来商纣的朝歌所在。那卫国虽是地处于一个好地方,但历代君主却是大都荒庸腐化,只《淇奥》里的卫武公是那少有的例外,所以就如黑暗里北极星般的闪亮耀眼,要歌以咏之。试想若是代代君主俱是贤明,那满天的星辰都闪亮起来,反倒显不出这颗北极星耀眼的华彩了。由此,武公遂成了中国诗歌文化里的第一位奇男子也。而那歌中用于起“兴”的青青翠竹,也从此成了中国几千年文明里君子的象征。

    朝政弱,而士弱,士弱而士文化弱,当时卫国之文化,民歌尤为活泼自由。用胡兰成在《中国文学史话》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士的文化象日蚀的隐晦无力时,民的文学就象满天的繁星璀璨起来。 所以啊,《诗经》里最直接描述绝色男儿和绝色女子的歌儿,都是出于卫风。想那庄姜,本是齐女,然因嫁给了卫国国君,就有了不厌其烦描述其美的卫风《硕人》,此歌成了后来历代文人描写美人诗歌的鼻祖。而后来同样绝色的美人文姜,却因嫁的夫君是鲁国国君,就没有如《硕人》般专描其美的动人篇章来歌颂其美艳了。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的一种侥幸。然而这样的侥幸却是云破月来花弄影,有意想不到的华丽与深邃。其实,世间最美的邂逅,与绝色女子或与绝世男子的那一次偶遇,皆是在书里.

    在越洋西传的中国文化中,除思想成就之外,文学艺术也算是其中之一。因为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是非常显赫的,故而它在欧洲也便很自然地为西方学者所赞慕,其中一些人还致力于它的翻译和传播,在这方面成就比较突出的有英国人托马斯·拍西(1729—1811年)、威廉·琼斯(1746—1794年)、德国人约翰·歌德(1749—1832年)等。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同时也是较早传入欧洲,影响较大的诗歌作品。英国人泊西对东西方各国的诗歌都有特殊感情,他的译著《中国诗选》中译有20首中国诗歌,其中就包括《诗经》中的三首——《淇奥》(见《卫风》)、《桃夭》(见《周南》)和《芦南山》(见《小雅》)。泊西并不懂中文,他依据的《诗经》蓝本是耶稣会士柏应理等人的拉丁文译本。因此,严格地说,他翻译的《诗经》不过是翻译的翻译,已无特色,更无韵味。他认为中国是一个最古老而且是最了不起的国家,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极大。琼斯大量地阅读中国经籍。其中,他特别钟爱《诗经·卫风·淇奥》,因而又将该书重新译成拉丁文。琼斯曾就此事写信给波兰的梵文学家瑞维斯基,介绍自己翻译的孔子著作,对其高尚古朴的情感、以及该哲学家言论里涉及到的诗歌片断,至为感动。这些诗多选自一本名曰《诗经》的书。“……我找到了那本书,经过一段长时间研究,居然能把其中一首诗与柏应理的译文彼此对照;……这首诗非常庄严,又非常简洁,每行只有四十字……”。瑞维斯基读过琼斯的译文后,评价甚高,称赞它是一篇“不寻常的作品”。

    琼斯在印度担任“亚洲学会”会长期间(1784—1794年),继续研究亚洲的历史、文物、艺术和文学等,但最使他感兴趣,最令他陶醉的还是《诗经》。他曾组织人手,计划将这部“最有价值、最珍贵的作品”全部翻译,献给欧洲人。可惜计划未能实现。琼斯还专门以《诗经》为主题发表过演讲,介绍孔子对《诗经》的评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诗,可以兴(想像力),可以观(观察力),可以群(合群性),可以怨(讽刺)。迩(近)之事(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李氏》)。琼斯曾翻译《诗经》片断(三节),以《大学》作为依据,每节有两道翻译,一为直译,一为意译。例如他把《淇奥》首节第一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意译为:“看呀/沿着含笑的山谷/淌着一道碧绿的小溪/苍翠的岸上长着轻盈的芦竹/正在微风里戏嬉。”这实在算不得翻译,而是英国民歌体裁的“拟作”。但由此可见,琼斯才思敏捷,对《诗经》原文的体会和理解是相当深入的。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10-10
《桑中》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译文】


菟丝子啊哪里采?长在沬乡城邑边。
心中想谁又爱谁?有个女子容貌美。
桑林深处她等我,邀我同到城楼旁,
淇水之滨送我还。

麦穗子啊哪里采?长在沬乡城邑北。
心中想谁又爱谁?有个女子容貌美。
桑林深处她等我,邀我同到城楼旁,
淇水之滨送我还。

蔓菁菜啊哪里采?长在沬乡城邑东。
心中想谁又爱谁?有个女子容貌美。
桑林深处她等我,邀我同到城楼旁,
淇水之滨送我还。

【注释】

1、爰(yuán):何,何地。唐:菟丝子,药草。  2、沬(mèi):古地名。春秋时卫国的一邑。在今河南淇县南。  3、美孟姜、美孟弋(yì)、美孟庸:乃指同一美女。此行文以避重复。


【解读】

这是一首情诗无疑。分歧只在于是暴露世族贵族男女淫乱成风之作,还是青年男女的相悦之词。

从诗本身来看,前者显然证据不足,仅凭姓氏难以论定主人公身份。况且,诗序本就是汉儒以“比兴”解诗的产物,其对诗旨的解释时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后说似乎又过于主观。按近人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云:“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宫即祀桑之祠,士女于此合欢。”又云:“其祀桑林时事,余以为《鄘风》中之《桑中》所咏者,是也。”孙作云亦有同样的见解。鲍昌《风诗名篇新解》推衍郭氏之说,认为上古蛮荒时期人们都奉祀农神、生殖神,“以为人间的男女交合可以促进万物的繁殖,因此在许多祀奉农神的祭典中,都伴随有群婚性的男女欢会”,“郑、卫之地仍存上古遗俗,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际男女合欢,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仪式”,“《桑中》诗所描写的,正是古代此类风俗的孑遗”,“决不能简单斥之为‘淫乱’”。这种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可以说是很中肯綮的。

诗三章,全以采摘某种植物起兴。这是上古时期吟咏爱情、婚嫁、求子等内容时常用的手法之一,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采摘植物与性有着某种神秘的或是象征性的联系,至于两者之间在文化上为何能牵系在一起或如何发生瓜葛,这与原始交感巫术有关,在此不作详论。但若从现代美学角度来看,以采摘植物起兴爱情等题材,在审美上和爱情上倒也有一定的同构同形关系,因为炽热的情欲与绿意葱茏的草木都可给人带来勃然的欣悦。所以,以“采唐”、“采麦”、“采葑”起兴,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蕴意。

“兴”以下的正文中,主人公完全沉浸在了狂欢后的甜蜜回忆里。除每章改换所欢爱者外,三章竟然完全相同,反覆咏唱在“桑中”、“上宫”里的销魂时刻以及相送淇水的缠绵,写来又直露无碍,如数家珍。似乎以与多位情人幽会为荣乐,表现了一位多情浪子渔色后的放荡、得意心态,其句式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正是这种心态的表露,尤其每章句末的四个“矣”字,俨然是品咂、回忆狂欢之情时的感叹口吻。近人或认为孟姜、孟弋、孟庸当是一人,若如此,似不合《诗经》中运用复沓的家法。《诗经》中用复沓虽只更换个别词汇,但无论更换的是动词、名词,诗意上多有所递进或拓展,比较典型的如《芣苢》中的“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一字之差,却记叙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若本诗中三姓实指一人,一者整首诗三章全为重复,不免过于臃肿拖沓,毫无意味;二者也与“群婚性的男女欢会”的诗意不合。因此本文不取此说。

本篇在今天看来虽然格调不那么高,但音韵谐和,读来圆美流转,琅琅上口。若依自古以来的“用诗”体例,抛开其隐含的本意,作为一首热烈活泼的情歌来看,也无不可。


特解:

又是一个千古谬传,以至于“桑中之喜”,“桑中之约”,如同私奔,不是好事,所以这诗是淫诗无疑。一个男人在想三个美女,还都有云雨之意,还不乏溢美之词,歌之,颂之,今人所说之“意淫”是也,岂不淫乎?大家如钱钟书也持此说,他把诗的主人公比作唐*潢,*之后还把女子登记造册,并写诗歌之。

我曰:何淫之有?

桑中,泛指桑林,古时采桑喂蚕,蚕丝织衣,当是重要劳动,采桑大多女子所为,因而桑林也是女子丛集之处,有女子丛集,一定会有小伙子来凑热闹的,小伙子来找自己的相好,于桑叶茂盛处,绵然私语,情到深处,成就好事,也是常情。

这当然不淫了,你和你的相好的,早晚的事,不算淫,可是你丫和三个女人而且在三个地方,这就不能说不是唐*璜之流的*公子了。

为什么是三个美女呢?

从诗经的一贯手法看,三章重复,而有叠进是惯用的。“采唐”,“采麦”,“采葑”是叠进,“沫之乡之北之东”,都是诗家语,未必确指,那么为什么孟之姜之弋之庸就一定是确指呢?诗经惯用手法,一个事物,反复歌咏,只换一个和几个字,但歌咏的是同一事物,他处是一个,此处为什么就是三个呢?如若是同一个人,问题解决了,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情歌呀!

犹如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我在劳动着,我劳动着,我有所思,我想谁呢?当然是美丽的好姑娘,我要和他在桑中幽会,我要和他在上官云雨,我们要依依的在淇水旁送别。多美!

如若三章说三个事,

我在沫之乡采唐,我想美女孟姜,我要和她在桑林里媾和,我要和他上床。

我在沫之北采麦,我想美女孟弋,我要和她在桑林里媾和,我要和他上床。

我在沫之乡采葑,我想美女孟庸,我要和她在桑林里媾和,我要和他上床。

这还是诗经吗?

何况先民“以为人间的男女交合可以促进万物的繁殖,因此在许多祀奉农神的祭典中,都伴随有群婚性的男女欢会”,“郑、卫之地仍存上古遗俗,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际男女合欢,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仪式”,“《桑中》诗所描写的,正是古代此类风俗的孑遗”,“决不能简单斥之为‘*’”。(鲍昌《风诗名篇新解》)

《诗经》中还有许多以桑中为舞台的爱情诗篇,多是赞许的口吻,像“桑之未落,其叶沃如”(《氓》),“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小雅·隰桑》)、“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魏风·汾沮洳》)所以,《左传·成公四年》称申公巫臣与夏姬的爱恋就是“桑中之喜”。屈原《天问》中追问“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古老的桑园因为有着太多的故事,以至于成为一个爱的赞誉。后世便有了“桑中之约”的说法,指的就是男女约期幽会。是没有贬义的,今人进步了,复杂了想入非非了。

想起了张艺谋的《红高粱》,还有那一片青纱帐......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10-10
竹竿

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

卫女远嫁诸侯,欲归不能,以诗抒思父母、念故园之情。

藋藋(音替):长而尖削貌。

泉源:一说水名。即百泉,在卫之西北,而东南流入淇水。

瑳(音搓):玉色洁白。傩(音挪):通娜。婀娜。

滺(音悠):河水荡漾之状。楫:船桨。桧、松:木名。桧,柏叶松身。


赏析

读诗要玩味。玩味,这词绝了。这首小诗就很值得玩味,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远嫁女子思念家乡。思念是没问题的。

悠悠淇水之上,驾着小舟,拿着长长鱼竿,任一丝鱼线顺水漂流,思绪也随那流水,飘向了远方,能不想吗,离得那么远,又不能相见,只有苦苦的思。

淇水湍湍而流,一个女子离开了父母,远嫁他乡。想当初,也是在这淇水岸边,我们还年轻美貌,嫣然一笑玉齿露,身着佩玉风姿柔,而现在山水水远隔,只有相思。

桧木奖,松木舟,随水漂游,不能见到你,怎样解我的忧愁呢,就让松木小舟随水漂流吧,这或许能解我心中的忧愁。

我要问的是在相思的是男是女?女子?你别说那是时,就是现在也少有一个女子,独自拿着鱼竿,驾着小船,满腹心思的在河里游荡。

这样想这是破坏了诗意,记住: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这就行了。


关于许夫人

许穆夫人(生卒年月不详),姬姓,名不详,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是卫宣公昭伯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春秋之际,诸侯林立,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诸侯各国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一种政治行为,带有亲善和结盟的性质。在许国重礼的打动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许穆夫人却有自己的想法,她从祖国的安全考虑,认为许国弱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卫国受到攻击,许国没有力量前来救援。而齐国强大,又是卫国的近邻,如能嫁到齐国,卫国遇到什么危难便能得到齐国的救助。但父母亲和君主固执己见,仍把她许配给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许穆夫人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





卫国国君卫懿公是个沉醉于声色狗马之中的昏君。他特别喜欢养鹤,在宫苑中供养了成群的白鹤,他不但赏给养鹤人官职,还荒唐地把鹤封“将军”,享受比士大夫还要优裕的待遇,出巡时随同的鹤可以乘坐华丽的车辆。为了供养这群白鹤,还额外向百姓征收“鹤捐”,激起卫国国民的强烈不满。卫国在卫懿公的治理下,国力却每况愈下,一天天衰败下来。弱肉强食,北方狄族看到卫国岌岌可危,便于公元前660年,发动了对卫国的入侵。卫懿公征调民众抵抗,老百姓不愿为他效命。军队的将士不肯为他卖命出征,致使狄兵侵犯时如入无人之境,卫国很快被灭亡了。卫懿公死于乱军之中,国民遭到大批杀戮,都城被洗劫一空。难民渡过黄河,逃到南岸的漕邑(今河南省滑县)。

许穆夫人嫁到许国后,一直怀念着卫国。当她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痛彻肺腑,恨不能插翅飞回卫国,跃马疆场抗敌复国,报仇雪耻。她去请求许穆公援救卫国,许穆公胆小如鼠,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许穆夫人不甘袖手旁观,置之不理,经过反复考虑,她带领当初随嫁到许国的自己身边的几位姬姓姑娘姐妹,亲自赶赴漕邑,与逃到那里的卫国宫室和刚被拥立的戴公(许穆夫人的哥哥)相见。许穆夫人抵达后,首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不久,他们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进行训练。同时,许穆夫人还建议向齐国求援。就在此时,许国大臣接踵而来,对许穆夫人大加抱怨,有的责怪她考虑不慎,有的嘲笑她徒劳无益,有的指责她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企图把许穆夫人拦截回来。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无可指责的,她决不反悔。面对许国的大臣的无礼行为,她怒不可遏,义正词严地斥责道:“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闷”(《载驰》)。意思是,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说我渡济水返卫国不对,也断难使我改变初衷;比起你们那些不高明的主张,我的眼光要远大得多,我的思国之心是禁锢不住的。许穆夫人拯救卫国的决心不可改变。

不久,戴公病殁,卫人从齐国迎回公子燬(许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卫文公。卫国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持,齐桓公派兵戍漕邑,又派出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兵三千、战车三百辆前往卫国。同时,宋、许等国也派人参战,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自然,这一切和许穆夫人为复兴卫国而奔走不懈是分不开的。

许穆夫人的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现在我们能读到的是收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诗中描写了许穆夫人自己少女时代留恋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异国,却时常怀念养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泉水》写夫人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种种活动及寄托她的忧思。《载驰》抒发了夫人急切归国,以及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心情。诗中突出地写出了她同阻挠她返回祖国抗击狄兵侵略的君臣们的斗争,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震撼心扉,不忍释手。

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候;


  驱马悠悠,言玉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仅;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祝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虻;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忧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帮,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新思,不如我所之。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