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评译】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原文】
9.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评译】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解读这首诗时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那是会排除万难地去追求的。”
孔子的寓意在于大家对“仁道”的追求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原文】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评译】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与他一起去追求理想。可以一起去追求理想的人,未必可以一起去实现理想;一起实现了理想的人,未必能够一起权衡利弊,做出适当让步。”
就像伟人邓小平,和他一起学习马列主义的人,未必和他一同走向革命道路;和他一同革命的人,未必都能坚持到革命胜利,有些人早就半途而废,分道扬镳了;一起和他坚持到革命胜利,一起建设新中国的人,最后未必能和他一起开创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变通、权衡。
菜根谭讲:“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
【原文】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评译】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多么铿锵有力的话语!修养、学识、阅历到达一定的高度,人就到达一种圣洁的状态,人格有无限的魅力,内心有强大的力量,不惑不忧不惧。孔子在这里也是对于自己内心的描写。为什么孔子除了颜回,那么多弟子都有褒有贬,不轻易完全肯定一个人,因为他们会时常的迷惑、忧愁和畏惧。但是不惑不忧不惧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培根说“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
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做到不惑不忧不惧的,恐怕是伟人邓小平吧!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不惑。在改革面临的重重困难面前,不惧。坦荡面对人民,面对风波,不忧。
【原文】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评译】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孔子用松柏比喻,越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孔子对松柏的赞扬,极大影响了后世的审美。后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陈毅元帅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李白《赠书侍御黄裳》诗云:"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诗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些都是受孔子的影响。
【原文】
9.27 子曰:“衣敝缊(yùn)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评译】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子,和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但是依然志气高昂,一点也不因为外在的物质条件不如人而感到丢人的,是仲由吧?《诗经》上说:‘不眼红别人,不贪求物质享受,为什么得不到肯定呢?’”子路终于听到孔子对于自己的肯定,十分高兴,终身背诵这句诗。孔子看到后又说:“就应当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值得大张旗鼓表扬的。”
菜根谭讲: “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作人要脱俗,不可存一矫俗之心”。孔子跟渍酸菜一样,压一压子路的意思,就是告诫他虽然做得对,但是不要“执是”。
【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评译】
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时。
有谚曰:比大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类的心灵。心中的伟大的理想,对于理想的笃信,能够塑造出强大的人格。古有苏武牧羊,现有江姐、黄继光。我们在前言里面说过,儒家思想培养的人,有柔软的一面。那是指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普通人。儒家思想里面更有刚强的一面:“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刚毅木讷,近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另外,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xùn)与之言,能无说乎?绎(yì)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评译】
孔子说:“符合法规章程的正言规劝,谁听了都不会反驳,但是真心实意地扭转自己的思想,按照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最应该做的。歌功颂德的话,谁能听了能不高兴呢?但是应当冷静地分辩它是不是真实的,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只要别人称赞自己就高兴,就漂漂然不辩是非,或者听到正确但是逆耳的规劝,表面承认错误但是死不改悔,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原文】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评译】
孔子奉劝那些当权派和功成名就的人说:“后生可畏,年轻人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你怎么就知道后来的人不如前人呢?但是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都是这样的意思。但是人过四十天过午,就走下坡了。还没有混出名堂,妄想姜子牙七十拜帅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原文】
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评译】
孔子说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最终不成气候,没有成材,很无奈地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是有的。”
还有人说这是孔子在暗叹早逝的颜回,说他没有等到有成果的时候就去世了。我感觉前一种解释更合理。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都非常重要,每个人都要忠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地运转。
比如一个员工,应当对于自己工作的公司、服务的老板忠诚,要对得起老板发给你的工资,这就是“臣臣”。
但是做为老板,你也要对得起员工的工作,提供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不能让人超负荷地工作,不能对于员工提出过分的要求,不能借手中的权利搞性骚扰,这就是“君君”。
“父父、子子”也是一样。每个人都负担起自己应当负担的责任,不单方面搞突破,压榨对方,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之忠君孝悌,那么就是一副和谐社会的场景。儒家特别强调对父母的服从,对君主的服从倒在其次。
但是,儒家对于国君、父母的作为,也是有要求的,就是要求父、君也要有父、君的样子,要符合仁义道德的要求。虽然做臣子、儿女的不能挑剔君主、父母,但是为父、为君要知道自己的角色要求,要符合自己的角色要求,不能因为在上位而无礼放纵。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菜根谭讲:“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名。”
孔子说:“做为一个君子,应当敬畏之心,特别是三件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
小人不知道天高地厚,不了解社会、人生的规律,无知无畏,把无知当个性。小人也不尊重单位领导、国家的领导,随便拿领导开玩笑。小人也看不起圣人说的话,认为是老生常谈。”
【原文】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评译】
针对弟子们在学习工作和坚持理想、实现理想过程中的畏难情绪,看不到结果的困惑,孔子说:“干事业要坚持不懈,要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事情怕回头看,好些人功亏一篑,聪明反被聪明误,实际上比之坚持到底取得成功的人,就差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停了下来,到了后来,看到别人的成功,后悔我自己为什么要停下来的。后悔有用吗,是你自己要停下来的。不要怕目标太远大,无法实现。就像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土,也是干了,也是进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回头看时,你会惊讶于自己的成就的。”
菜根谭讲“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俗话说,性格即命运,坚持就是胜利。有成就的人,都是有毅力,能始终坚持的人。聪明但是没有毅力、做事不认真的人,混一辈子,最后大都成为满腹牢骚的失败者。所以曾子说“士不能不弘毅”,人生想有所成就,没有捷径,就是日复一日的苦干。
一九三○年一月五日,新中国建立19年之前,在大家对于革命的前途非常迷茫的时候,林彪问“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泽东回答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原文】
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评译】
孔子说了句大实话:“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评译】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菜根谭讲:“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孔子在河边发出的感叹,如此空灵,如此深远,如此有哲理。
毛主席在诗词里面引用了孔子的典故: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原文】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评译】
孔子说:“在外兢兢业业为国家出力、规规矩矩为长官办事,在家孝敬父兄,为别人操办丧事尽心尽力,从来不因酒误事。这些品质我具备那些呢?”
孔子被人崇敬,被人追随,但是并不被人完全理解。有一个完全理解孔子的人,是弟子颜回,还死的早,并且没有能够在他有生之年去阐发孔子的品德。
孔子有很多时候很郁闷,别人颂扬他、夸咱他,常常是隔靴搔痒,说不到孔子心里,所以孔子常常会自我表白,但是又不得不谦虚一下,这在论语中很多。后面还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倒是一语道破:“夫子自道也。”
中美建交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一次演讲后,大家长时间鼓掌。在大家掌声停止后,基辛格博士鞠躬说:“谢谢大家停止鼓掌。要知道,长时间保持谦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于孔子来说,也免不了不时地自夸一番。
【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
【评译】
孔子对于自己理想不得在中原各国实现,深感失望。扬言要搬到海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那怎么能行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意思是我去了,就解决了。
“何陋之有”这句话,因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更加有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何陋之有?”
【原文】
9.11 颜渊喟(ku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评译】
颜渊感叹孔子的道德学问,感觉自己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乐趣就像一个贪财的人进入了宝库,眼花缭乱,欲罢不能。他感慨地地描述自己的心情:
“对于老师的道德文章,我虽然不断地学习提高,但是我抬头仰望老师的境界时,就像登天一样,自己越爬越高,但是天也越来越高,没有尽头;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老师的学问内涵丰富,不可穷尽。老师的学问外延也是无限的,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不仅学问博大,而且又循循善诱,把我们一步步引导学习的正轨。老师讲解大量的典籍来增加我们的知识,又教授各种礼仪制度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和心灵,充分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我如饥似渴,欲罢不能。我感到全部的心智都用尽了来学习,没有喘息的机会,老师又会给我们订立新的目标,就像是翻过一个高山,又见到另外更高的山峰。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颜回的这一番话,不仅说明孔子这样一个天才人物,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所创造的高峰,也说明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是一个外延广阔、内涵丰富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和西方的那种逻辑严密的体系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它适合于与时俱进,适合于博采重长,适合于包容兼蓄,它有强大的、仁义的内核,又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变通。孔子自己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他的思想体系,不仅需要对于理想的坚持不懈,还需要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权”。“权”是什么,就是与时俱进,就是改革变通。
【原文】
9.5 子畏于匡,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评译】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不是想办法解燃眉之急,而是听天由命,并且很自负地告诉弟子们说:“周文王之后,文化的道统何在?不是在我们手里吗?如果上天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伟大人物都是自负的,毛主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李鸿章说“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伟人邓小平在70岁高龄时又一次出来工作,在上楼梯的时候有人要搀扶他,被小平同志拒绝:“不用扶我,我还能干20年!”。孔子也是如此自负“匡人其如予何?”
【原文】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评译】
孔子是个理想坚定,但是方法灵活的人,对待别人、对待生活很宽容、包容,能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适应形势。要做到这样,孔子提出要克服思想上的四个死角,用更客观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八个字实际上够写一本书,内涵十分丰富,做到这八个字,就能够成为一个虚心的人、适应性强的人、办事效率高的人。
简单地解释就是,第一、不要无端猜疑,疑神疑鬼,要有根据的想,不能把想象的事情和现实混淆。第二,干事情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能一成不变,刻舟求剑。这在执行一个计划的时候十分重要。如果认为每个计划的细节必须得到执行,最后,你是肯定不能按时、按质完成整个计划的,肯定有一些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第三,不要固执己见。第四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膨胀,动辄我如何,我如何。
两个故事说明主观臆断、固执己见的害处:
一个是中国古代的“疑邻窃斧”:一天,一个农夫忽然找不到自己家的斧子了,他思来想去,认定是被邻居给偷走了。于是他开始悄悄注意邻居,发现邻居的行为果然十分异常:邻居走路的样子像是偷了他的斧子,说话的样子也像是偷了他的斧子。总之,邻居的一言一行都非常可疑。正当他想要采取行动时,斧子却在自家的柴堆下面找到了。他一下觉得自己凭空猜疑很对不起邻居。而这时他再去看邻居,一切都恢复了原样:走路不像偷了东西的样子,说话也不像偷了东西的样子。总之,邻居的一言一行都十分正常。
无独有偶,国外也有一个关于邻居和斧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打算向邻居借斧子,但又担心邻居不肯借给他,于是他在前往邻居家的路上一直在胡思乱想:
“如果他说自己正在用怎么办?”
“要是他说找不到怎么办?”
“......”
想到这些,这人自然对邻居感到不满:
“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他为什么不肯借给我?”
“假如他向我借东西,我一定会很高兴地借给他。”
“......”
这人一路上越想越生气,于是等到敲开邻居的门后,他说的不是“请把你的斧子借给我用一下吧”,却张嘴说道:“留着你的破斧子吧,我才不借呢!”结果惹得邻居莫名其妙。
以上这两个例子都属于无端猜疑,就是“意”。
菜根谭里面有“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不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虽然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表达的不是一种意思,但是也是考虑问题所应当注意的,放在一起,大家参照。
【原文】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评译】
这一条也是有歧义的。一种说法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孔子很少说利益的事情,但是赞同天命和仁道。另一种说法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那么就是说孔子对于这三样话题都很少说。
《论语》中,讲到利的有六次,讲命的大致八到九次。讲仁的地方,比比皆是。我个人认为,干脆就不用追究理会这句话了。因为总结这话的孔子的弟子就不着调,本身有语病不说,另外利、命、仁三个概念也不是一个平行的概念,怎么好放在一起说呢?就好像在说“孔子喜欢骑马,但是不喜欢睡觉的时候说话”,这那和那呀?这句话里面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子罕言利”。这倒是贯穿《论语》的概念。
【原文】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评译】
孔子对那些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说:“要提高自己学习的兴趣,加强自己学习的动力。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有赶不上火车的紧迫感,学习后,要经常复习,怕忘记所学知识的心情,就像捂住自己的钱包怕丢了一样。”
菜根谭说:“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出此入彼,念虑只差毫末,而超凡入圣,人品且判星渊矣。人胡不猛然转念哉!”
【原文】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tóng)而不愿,悾悾(kōng)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评译】
孔子特别痛恨那些表里不一、装腔作势的人,说:“张狂而不直率,幼稚无知而又不谨慎朴实,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是不能理解这种人。”
孔子伟大的人格,能够吸引三千弟子来学的重要人格魅力,在于真实、有爱心。孔子特别痛恨各种装腔作势的人,表里不一的人。
3.26 里面,孔子还说过一种他讨厌的人:“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原文】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评译】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是孔子很有影响的话,意思很明确,再解释就多余。
曾子还说:“思不出其位。”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个人应当安分守己,特别是身为下属的时候,要尽责、不越权,是钉子就干钉子的活,是锤子就干锤子的活。
说一个关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砸了自己饭碗的中国工程师。事情是这样的:老林是一位机械工程师,原来在一家日本加工公司工作,干了半年,下岗了。当今中国工程师在欧美日本这些国家可谓名声在外,人称“中国军团”,“中国军团”的牌子在很亮。老林是老复旦出身,技术好,人品好,工作认真,怎么会丢了饭碗呢?原来,老林倒霉在多管了闲事。他从车间走,看到日本的工人在对铝板做切割,具体做法就是在铝板上打一排排圆孔,打一个圆孔,就得到一个圆片,这种圆片状的材料将用来冲压零件。这方形的铝板,日本人一量,宽度够四个圆片的,于是,就打四排孔,剩下的,当边角料扔掉。老林一看之下,觉得有问题。他说你们怎么这样浪费呀,你看,把两排圆孔错开,这个宽度的材料,不就可以打五排孔了吗?其实不用中国工程师,是个中国人,看一会儿就能明白这个道理,日本人愣是这样干了二十年。日本工人一看,真绝,林先生,您厉害啊!老林也没在意,还给写了个操作规程建议后面怎样做,工艺流程怎样改变。谁知道一会儿,日本的车间主任找来了,说老林破坏生产秩序。啊?!老林不高兴了, 我这是节约材料啊,怎么成破坏生产秩序了?日本车间主任说你就是破坏生产秩序,我们一向是一块板打四排孔的,打了二十年,你改成五排,和以前不一样了阿!双方吵了起来,矛盾闹到日本老板那里,没想到那个老板也是向着车间主任 。林君,你这样做不对啊,规矩怎么能随便破坏呢?老林不服,这样可以节省材料啊,做起来也根本不复杂么。日本老板语重心长 ——大家都是打四排孔的,为什么只有你要打五排呢?你擅自改动,对公司肯定是不好的。老林生气了,“你说原来的做法好,你给我讲讲为什么有道理?好处在哪里?”老板说:“既然我们二十年都是这样干的,不用想也是有道理的。。。”老林:“你这是混蛋逻辑。。。”得,在日本人心里,你有多大能耐,上下级的等级也不能逾越的。老板绝对没有错的时候,你居然敢骂老板是混蛋逻辑,日本老板当面不说什么,过后就给老林穿了小鞋,借口裁员把老林放羊了。
【原文】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评译】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用不惜赴死的勇气来遵循善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为人民服务;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提出的一个比较大的,可以贯穿一生的做人的原则。首先要相信真理、努力学习真理、并且为了真理不怕牺牲。但是另一个方面,又要善于看清形势,善于保护自己,不在不安定的环境里面发展。环境好的时候要为社会、为家庭努力工作。环境不好的时候,绝对不能同流合污,浑水摸鱼。
【原文】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评译】
孔子很得意地说:“跟我学了三年本事,还找不到工作,是很少见的。”
【原文】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评译】
孔子说:“一个当领导的人,即使他有周公那样的才能,但是如果他既骄傲自大,又吝啬小气,那他就完蛋了,其他方面再好,也不值得一看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骄且吝”,无论他有多大的本事,也不能被看成人才。
菜根谭讲:“俭,美德也,过则为悭(qiān)吝、为鄙啬,反伤雅道”。骄且吝,就是茅房的石头,又臭又硬。
【原文】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评译】
孔子说:“有两个方面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需要引起注意:第一要注意那些个性勇敢,又痛恨自己穷困的人,他们是社会上容易犯罪作乱的人。第二社会的管理者,不能有洁癖,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道德的人或事,不要眼睛里面不揉沙子,非要取缔,逼迫得太厉害,狗急跳墙,会出乱子。”
英国的哲学家培根说:“叛乱的根源一是多贫二是多怨。有多少破产者就有多少喜乱者。”对此,菜根谭和孔子的态度一致:“锄奸杜倖,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便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都咬破矣。”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评译】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必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应当是《论语》中非常不符合现代人类精神的话之一。现代社会,尤其是西方现代社会提倡民主、透明,孔子此话,在现代社会当然是被批判为封建余孽的。
但是孔子的话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韩非子•说难》中有言:“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决策中,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孔子个性谦和,“凡事问”,恐怕在第一次当领导的时候,也是先积极地征求大家的意见,然后实施。可是孔子发现一个问题,在大家议论后,提出意见没有被采用的人,边工作,边唠叨,消极怠工。意见被采纳的人,则洋洋自得,不安分守己。时间一长,孔子总结出经验:要想领导好一群人干活,需要自己周密思考,精心布置,但是最好不要让干活的人也参与意见,会有好多麻烦。这是我的一种揣测。
其实孔子的话,和自己在鲁国的从政经历、子产治理郑国的经历有关。《吕氏春秋》《乐成》篇里面记载:当禹刚开始疏导江水的时候,人们堆积瓦砾加以阻挡。治水的事业完成,功业建立以后,大家才看到给子孙万代带来的好处。禹目光远大,可是人们却没有谁知道这一点。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
孔子在鲁国开始被任用时,鲁国人怨恨地唱道:“穿着鹿皮衣又穿朝服,抛弃他没关系。穿着朝服又穿鹿皮裘,抛弃他没罪尤。”但三年之后,鲁国男子在道路右边行走,女子在道路左边行走,遗失了的财物,没有人拾取。大智的运用,本来就难以让人知晓啊。子产开始治理郑国时,让田地有沟渠疆界,让城邑、鄙野有规定的服色。人民一起怨恨地唱道;“我们有田亩,子产征税赋。我们有衣冠,子产来没收。谁要杀子产,我们去帮助。”三年之后,人民又歌颂他说:“我们有田亩,子产让它增五谷。我们有子弟,子产对他们施教育。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假使郑简公、鲁哀公面对人民的诽谤非议,就不再任用子产,孔子了,那么国家一定无所成就,子产,孔子也一定无法施展才能了。不只是不能施展才能,即使被治罪,人民也会赞同的。如今世上都称赞简公,哀公贤明,称赞子产、孔子有才能。是这两位君主,懂得任用人啊。舟、车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都不习惯,过了三代人们才感到习惯。开始做好事难道容易吗?
大家以为这种事只出现在古代,就大错特错了。北京从2006年5月10日开始实行刷卡乘车。几年过去,大家都习惯了,没有人说什么了。可是在公交卡刚开始实行的时候,电视、报纸、网络竟然有好多人地批评这一举措。声音之大,甚至传出北京,响彻全国,引起一场有关“技术和道德”的大讨论。有人认为,拥堵是因为技术上的问题引起的,也有人认为,拥堵反映的是北京市民的素质问题。一位上班族告诉记者:“这哪是‘一卡通’啊,明明是‘一卡堵’嘛。刷卡以来,我不得不把每天早上出门的时间由7点半提前到7点,即便这样,我还是迟到了好多次,真是没有办法。”也有人质疑“一卡通”的技术含量:为什么不能前后门同时上车刷卡?为什么上车刷、下车还得再刷?四年过去,这些都不成问题,大家都充分体验了刷卡乘车的方便。其实,公交卡实施后,几个月大家就习惯了。实施之初的风波和讨论,是不是很可笑,很无奈呢?
【原文】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评译】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锻炼自己的胸怀和毅力,因为他任重道远。把仁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目标,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曾子在这段语录中说了两个非常有名、影响深远的成语“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这也是中国士子,奉行的圭臬。周总理、朱镕基总理都向自己的人民表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曾国藩,他的一生就是弘毅的典范。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是什么?就是“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士子们。
曾子
【原文】
8.6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评译】
曾子有一天读史,看到一个托孤的故事,非常感慨,非常向往,于是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当然是君子啊!”
赵氏孤儿
【原文】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jiào)——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评译】
曾子说:“自己虽然会,但是仍然怕有遗漏,向不如自己的人询问。自己有丰富的知识,但是仍然非常谦虚,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做人的态度,永远很低调,有若无,实若虚;别人侵犯自己的利益或者尊严也不计较——从前我的好朋友颜渊就是这样的人。”
颜渊
【原文】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biān)豆之事,则有司存。”
【评译】
孟敬子一直和曾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孟敬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因为他有权有势,说了算数,所以很狂傲,言谈举止就像我们现在的爆发户。而且,孟敬子是个死抓着权利不放的主,屁大的事情都要管。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要不行了,在我人生的最后,我给你提三个方面意见,希望你重视:约束自己的举止容貌,使自己庄重严肃,不要让大家感觉你粗暴、放肆;控制自己的表情,让自己的表情平和,让大家感觉你诚信;说话的时候语气谨慎小心,不要让大家感觉你粗野和不讲道理。至于日常的一些小事情,应当放手让手下人去干,不要管的太多太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