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807阅读
  • 21回复

傅佩荣:《国学天空》精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8-27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若烹小鲜”。

我经常提老子这段话,是因为跟个人经验有关,我常常记得我在一九八三年还在美国念书的时候,那时候美国总统是雷根,他在元旦的时候,发表国情咨文。

美国总统跟美国人说,里面就用到老子的话,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当时我就印象非常深刻,也非常感动。第二天看报纸,说《老子》的英文翻译本又卖了好几万本,这些书是没有版权的,是人类共同的智慧财产。

那这到底是在讲什么呢?我们看《老子》的第六十章,讲整段话,内容相当复杂,我们先把他的原文稍微说一下。

老子说,治理大国要像烹调小鱼,用道来领导天下人,鬼就失去神妙作用;不但鬼失去神妙作用,神也不会干扰人;不但神不会干扰人,圣人也不会干扰人;神与圣人都不干扰人,所有的禀赋都得以保存。

我想各位听到这段白话,就觉得奇怪,怎么忽然出现鬼啊、神啊、圣人三种。那么你光讲前面治理大国若烹小鲜,本来很容易,我们在家里面煎过鱼,都知道,你如果要煎鱼的话,鱼那么薄,你只要油到一个热度,鱼放下去很快就熟了,你不用多做事。

你说我煎鱼很认真,拼命努力的煎鱼,最后变鱼松了,那怎么吃得到鱼呢?所以像这个就是老子提醒我们,叫做治理大的国家,最好是无为而治,或说你做的愈少愈好。

所以美国人他比较喜欢一种政府不太去干涉你的一种情况,我在美国念书遇到好多教授,跟他们谈到美国的政治的时候,他们都很喜欢强调一点,他说我们美国的念书人,比较能欣赏的是无政府主义。

当时我听了吓一跳,我心里想无政府主义那不是乱掉了吗?事实上他们所想的跟老子的想法有一点接近,就说政府最好能够不要管太多,你把政策做好,你把所有的税收用在正当的地方,老百姓他自己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他是这样一种想法。

那接着我们就看,如果说用道来领导天下,什么意思呢?老子里面最难懂的就是这个字,叫做“道”。所以你就要怎么去想,这个道代表一切的根源,你如果要领导天下人的话,你为什么不要作为呢?

因为你作为的时候你去思考,怎么样做才有利,你及时达到那个目的,你可能带来其他方面的后遗症。现在很多人比较熟悉的是“蝴蝶效应”,电影拍了好几集。

“蝴蝶效应”就是说,今天这个结果不好,早知道我过去有一件事情我就不同的做法,或者早知道我过去就多说几句话,来避免这个后果产生。他电影里面所演的就是这个,好,真的给你机会,可以把过去某些说法、做法调整,调整的时候所造成的后果绝对比你现在看到的更可怕。

这说明什么?你不要幻想,说我过去这样那样,人怎么想都想不过大自然的法则。所以他说用道来领导天下人的话,就是让所有人都过着比较自然的、自在的生活。

所以他说,如果你用道领导,鬼就不会来,就不会伤害人,什么意思呢?鬼就失去神妙作用,就是一般人都会怕鬼。因为你如果政策很多的话,老百姓做不到,譬如说今年又用增加税收了,然后我们失业了,这些各种问题。

我立刻就希望说,有一些什么方法,算命来帮我忙,这个鬼往往是因为害怕而产生的,疑心生暗鬼。所以在当时也提到鬼,第二个我们说神,一般讲神的话我们会想到求神拜佛。所以有所害怕,就会想到鬼,有所求,有欲望就想到神,他把它分开来。

所以一个社会如果不要让百姓害怕,觉得说随时会有危险,那这个鬼就不会来,显示各种奇奇怪怪的作用,那一个社会,鬼神之喻这样的作用,神也不会来干扰人,就是你不需要盖太多庙,或者教堂这些,让很多人一天到晚去求神拜佛。

所以一个社会某些庙,我们常常说香火鼎盛,不见得是好事,他有时候变成一种对自己缺乏信心,总希望说能够有一些额外的帮助,可以来让我得到好处,满足我的欲望。

那不但如此,还看第三句他说,圣人也不会干扰人,谁是圣人呢?再说一次,圣人就是悟道的统治者。所以老子口中圣人跟孔子口中的圣人可以说是不一样,但是有一点相同,孔子的圣人也是像尧舜禹汤这些,他也是统治者。

那他不见得悟得道,他有最高的德行,老子的统治者一定要悟道,所以我们今天学老子,并不是说我们希望变成一个统治者,不是的,我们今天要学会一点,就是我们要做自己生命的统治者。

我这一生不要想我能设法管理谁或是统治谁,至少我要管理我自己,要统治我自己,让我自己这一生可以过的比较实在,比较落实在我的根源上,不要一辈子像没头苍蝇,到处在追逐各种欲望,

看到别人这个好那个好就羡慕,太苦了,要能够回到我的根源,这样的话也可以说做我自己生命的主人,所以他前面说鬼就不会有神妙的作用,神不会来干扰人,圣人也不会干扰人,等于是说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回到原始的、自然的状态。

那么如果这一切都可以做到的话,最后这句话“德交归焉”,意思是说德代表禀赋,我们讲老子的时候,实在是很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谈道还谈了几次,德谈了很少。

其实德这个字,你要把它想成就是获得的得,每一个人每样东西,他只要能够存在,都获得道的支持。所以你获得道的支持,就是你的本性跟禀赋,所以你这一生要记得,让本性跟禀赋保持原始的纯洁状态,圆满的状态,这就是老子的理想。

你不会因为活着要追求某种目的,而伤害了自己的本性跟禀赋,所以一个人他要常常问自己,你可以追求许多东西,但是请问,你为了这个追求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太高?

如果太高以至于你过得不快乐,忘了自己是谁,觉得生命很茫然,甚至陷入忧郁的情况,那是得不偿失,显然是弄错了方向。所以我们谈到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对政治的看法,也是用来治理我们个人的生命。

我们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8-27
Re:傅佩荣:领袖作风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领袖作风”。

很多人常常谈到说能不能把中国哲学像章儒家、道家拿到企业管理上,那么如果说真的这么做的话,今天所谈的内容是非看不可的,领袖作风,在老子看来人的社会要分工合作,它既然是一个群体的话,一定有人来领导,然后一般人就要接受领导。

那做一个领导人怎么办?该怎么做呢?在《老子》的六十六章说得最好,我们把这个内容先介绍一下。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处,是因为它善于处于低下的位置,这样才能够让百川归往,因此圣人想要居于人民之上,一定要言语谦下;想要居于人民之前,一定要退让于后;如此圣人居于上位,而人民不觉得有负担;圣人站到前列,而人民不觉得有妨碍,于是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会嫌弃,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争。

这是老子整段话,这段话里面看的很清楚,他先说一个譬喻,用江海做譬喻,我们说江跟海为什么那么样的源远流长,到海的话广大无边呢?因为它位置最低,位置低的话,别的直流才能够流到降、流到海里面去,因为它最底下的地方。

老子事实上也喜欢用水作譬喻,因为水对万物都有利,因为它不跟万物去争,万物需要它就设法去配合,万物不需要,碰到一座山,它就设法绕过去。

那么因此圣人怎么办呢?他如果想要在人民之上,因为他当领导,他就要言语谦下,言语谦下就是你说话要谦虚,在《易经》里面有一个卦,六爻非吉则利,就是谦卦。

谦卦的卦象是怎么样呢?外面是地,底下是山,等于是一座山本来是非常高耸,让别人看起来要仰望的,现在到地底下去了,怎么做呢?所以你表现出来要跟地一样,这个大地的特色是非常顺从,非常柔和。

所以一个地位愈高的人,他说话愈谦虚,因为你已经地位高了,你何必说话还要这么样的狂妄嚣张呢?

那么另一方面,他要在人民之前,站到最前面的位置,他就要怎么样?退让于后,知道请别人先走。我记得在《论语》里面有一段话,孔子问四个学生谈志向,这时子路第一个说话,他说他要从事一个国家的政治,一定可以让这个国家在几年之内富强康乐。

孔子听了之后笑了一下,后面就有学生问,说老师听了子路讲志向,为什么微笑了一下?因为这个微笑有一点很奇怪,好像是嘲笑,也有一点笑他天真这个意思。

孔子说治理国家以要礼,礼让是最重要的,你既然要治国你要礼让,那你说话一点都不谦虚,那不是违背你这个原则吗?所以在儒家也是一样,你治理国家要用礼来治,你的本质就是让。也就是说在《孟子》里面提到,辞让之心、恭敬之心。

孟子用两个方式来描写礼的来源,他讲到心有四种,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孟子说的,底下的辞让之心,他另外一个地方说是恭敬之心,代表礼,所以你光是行礼如仪是不够的,你要能够心中有辞让,能够恭敬,这才是他的内涵。

所以老子里面讲这些话,其实在其他的学派,也都会觉得有他的道理,所以圣人就是他标准的统治者,我们常常说圣人是什么?悟道的统治者。他觉悟到什么是道,所以他统治的时候,就按照道的启示来统治老百姓。

而这种统治就是无为,无所作为,让老百姓自己就改变,自己就走上正路了。所以最后他就说,他站在上位,人民不觉得有负担,不会觉得说他一来,我们就有压力了,他站在最前面,人民不觉得有妨碍,人民还是照样的过自己生活,做自己的事。

我们将来会谈到《庄子》,在《庄子》里面有一个人,他想请教老子,该怎么样继续修养,老子对他有一些批评,为什么呢?老子说我看你这一路上,到旅馆的时候,别人看到你都让座,对你都很尊敬。旅馆的老板还先送上这些毛巾让你来擦脸这些。

这代表什么?你外表跟别人差别太大,你一定装出一个好像大官的样子,或是一个富贵人家,这样不对。你要修养到什么呢?让别人跟你完全没有分别,这个人听了之后,觉得很受用,就开始修炼。

到最后他到旅馆去的时候,别人都跟他抢位置坐,代表什么?你是一个悟道的人,你是一个领导者,但是别人跟你,他不会把你当成一个,我们要特别谨慎,在他前面要小心,不用,还是平常心待之。

所以老子在这个时候就认为这个人修养成功了,所以你在任何地方,就要跟别人打成一片,好像是大家在一起都没有什么压力,也没有怎么样特别的警惕或者戒备,都不需要。人本来就是在一个宇宙里面,大家都是一样,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一样的功能而已。

所以老子最后他就说了,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会嫌弃,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可以跟他争。换句话说,在《庄子》里面,有篇叫“让王”,让王就是说把王位让给别人。

我们看到那篇会觉得不可思议,很多人因为国君要把地位让给他,逃都来不及,为什么?因为我不要当这个王,我也喜欢当老百姓。所以我们讲道家思想的时候,能够真正的领袖让老百姓觉得他并没有在统治他,而领袖是在最低的位置,容纳万物。

以前说宰相肚里可以撑船,都有类似的观念,宰相尚且如此,何况是真正的领导者?所以真正的领导者他就要学习跟江海一样,无所不容。那么其实这讲的不见得就是少数领导,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样,都可以学到一些启发,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8-27
两千年前 老子论“宅男宅女”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自我的内省”。

说到自我的内省,我们要强调的是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有很多启发,这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平常很希望做到什么呢?不出户知天下,我不用出门就知道天下事,这句话在今天说起来很容易,我可以看电视,我可以上网络,看各种消息。

有些人叫做宅男宅女,很少出门的,他照样知道整个世界发生什么事情?所以老子以前的一句话,今天看起来很容易,但是不要忘记,两千多年前,老子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

我们先把老子第四十七章做个介绍,老子说,不出大门可以知道天下事理,天下的事情跟道理;不望窗外可以看见自然规律,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因此任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自见到就明白,不必去做就成功。

那么这段话我们看的时候就觉得很奇怪,不出户知天下,我们刚刚已经讲过,今天没有问题,古代呢?老子为什么这样说,老子这样说,是因为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天下人怎么过日子呢?你怎么知道天下人的情况呢?其实你一家人里面就可以知道了。

换句话说,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它的缩影就是一个小家庭,老子的观念就是因为他有整体观,所以宇宙叫做大宇宙,我们每一个小的范围,甚至我们一个人就是小宇宙。

譬如说我怎么了解别人呢?先了解自己,我自己喜怒哀乐如何?我有什么欲望?我这一生有什么样的目标?其实我一个人这样想,别人也一样。那假如说我是一家人,大家庭里面大家之间怎么相处,人际关系如何安排,你到社会上不是一样吗?

每一个人都希望受到肯定,受到尊重,都希望有路可以发展,可以走,所以你不用出大门,就知道天下的事情跟它的道理,就是这个意思,你要用于观察,仔细内省。

第二句话不窥牑,牑有就是窗户,我不用看窗外,就知道宇宙的规则,这句话更有意思了。在西方近代有一位哲学家,叫做史宾诺莎,史宾诺莎讲句话,他说你给我一片小小的木头,我就可以知道整个宇宙。

这就是好像你不用看窗外就知道天道一样意思,为什么一块小木头,就可以让我知道宇宙了?因为任何一块木头,都从一棵树得来的,一块木头上面的年轮,上面各种小的记号,都反应出来这棵树本来的样子。

一棵树的样子,就反映出来一座山本来的样子,一座山的样子就反映出来整个地球,一个地球就反映出来整个宇宙。所以换句话说,你把一片小小的木头了解透彻的话,整个宇宙都知道了。

所以老子的思想在当时就有这么一种境界,真的令人佩服,他把我们现代人高科技里面所研究的,你看宇宙万物往往在一个小的原子、分子里面,就可以知道它的结构。

所以在这个时候就不得不佩服老子,其实我们也知道,任何小事情,只要细心观察,都是学问。你把小事情研究透彻了,跟别人相处一些小小的互动的关系,了解的正确的话,就知道整个天下国家,应该如何相处,就知道整个宇宙,应该是怎么样的安排,他的规则是如何。

接着我们可以看到说,你离开家愈远的,就是我离开走出户外愈远,领悟到的愈少。我自己经常拿这句话当借口,很多地方常常会有朋友说,要不要去旅游,参观某一个景点?我都用老子这这句话来回避,说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为什么呢?因为一方面我自己时间很紧凑,你叫我去旅游,我总觉得好像已经有工作狂热了,很难说那么轻松去旅游。而另一方面,如果我真的要旅游,我要先做准备,准备什么呢?便把这个地方它的历史背景,它的地理环境,它的人文特色全部了解,了解了之后,我到这个地方一看,我就懂了。

你不能光看表面,如果旅游的时候只看表面的现象,说实在的那个就是很容易晃过去了,因为它是一个表面想象,你看了之后就浮光掠影,到最后回来之后,问你说你看到什么,留下几张照片而已。

那你真的要看一个地方,就知道它整个背后的相关的背景跟它的条件,都要知道。所以离开家愈远的话,你所了解的道理恐怕愈少;相反的,我在家里面如果想了解某一段历史,某一个地方,我查查百科全书,认真的搜些资料,说不定比你去旅游,了解还多一点。

当然很多人说,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都没有意见,这些话当然可以说。我现在只是介绍老子的思想,就是说你不管怎么做,一定要记得要内省,内在能够去把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加以整理,了解他深刻的部分。

最后老子还是一样,把圣人提出来,我们再说一次老子口中的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他觉悟道什么是道,他并且是面对百姓,他用三句话来说,他说圣人怎么样呢?

他不必经历就知道,一般人一定要经过一件事,才会了解是怎么一回事,是非经过不知难。

第二个不见而明,他不用亲自去看到,他就明白了,为什么?因为他可以就自己身边,去推演,去了解。

最后一句话不为而成,不用去做就成功了,因为他了解了人情世故,既完整又深刻。所以我们学老子的思想,心态上就要调整了,整个道家跟儒家的差别。

儒家重视德行的修养,从真诚到行善;道家重视智慧的觉悟,你做不做善事,那是另一回事,你要先知道,什么叫做善。像这个时候就需要怎么样?要了解,要觉悟。

一旦觉悟之后,行为自然就改变了,许多事情就不执着了,会把焦点从外面拉到内在,先求自我内省,从内在,从身边许多小事情、小地方,了解透彻之后再推到整个天下宇宙万物,都可以相通的。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8-27
老子谈处世 “以德报怨”不是笑谈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本周要谈的是老子谈处世。

今天的主题是以德报怨。这句话我想很多人都很熟悉,说到人的这一生,用十六字可以做一个描述。就是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中间有恩怨情仇这几个字。

人跟人在一起,难免会有抱怨的机会。所谓的报怨的抱,跟这边所写的报是不一样的,就是说你对我不好,我就抱怨。或者我对你不好,你抱怨我。

有时候双方会互相报怨,总觉得自己受委屈。所以这在人生里面是经常发生的情况。我们以前谈孔子思想的时候,特别提过有人问孔子说,以德报怨您认为如何。孔子说,这样不行,应该以直抱怨。否则你怎么去报德呢。

就是别人对你好,你要对他好。叫做以德报德。别人对你不好,你如果对他好,那你这样的话,你对于对你好的人不太公平,所以你应该以直报怨。

而直这个字在儒家来说是真诚而正直。我不能够扭曲我心中的情感,我必须遵照社会上的正义的原则。但老子来说的话,他会认为说那不见得对。所以他首先讲了一段,有关以德报怨的想法。他说在老子的七十九章里面,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遗留的怨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因此圣人好像保存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行的人像掌管借据那样宽裕。无德行的人,像掌管税收那样计较。自然的规律没有任何偏爱,总是与善人同行。

那么,这段话的第一句,他说你有大的怨恨,和解之后还会有剩下一些小的怨恨。后面提到说圣人,我们提过老子的圣人是指悟道统治者。

这个圣人跟别人来往,执左契,就是我拿着借据,不跟别人要债。这样叫做有德者,那么相反的是拿着税收的证明,向别人去讨税。所以这两者情况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让自己过的宽裕一点,跟别人来往的时候,给别人留余地。所以老子的思想里面认为说,人活在世界上,有什么仇怨和解都来不及,何况是说我还要以直报怨,更不要说以怨报怨了。

我们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是相同的道理。那么在老子还有另外一章,就直接说到报怨以德这四个字。他说的是内容比较多,我们看他怎么说。他说所作为的是无所作为,所从事的是无所事事。所品位的是淡而无味,大小多少不必计较。以德行来回应怨恨。

那么这段话前面三句,都是老子的标准的想法。譬如说你要做什么事呢,无所作为。任何事情都不要刻意去做,你所品尝的味道,最好是淡而无味。因为那样才能够长久,你如果喜欢刺激,将来刺激慢慢递减怎么办呢。而后面所说的大小多少,是说在这世界上,一定有神获得多获得少。有人在比较大的位置,有人在小的位置。

所以在这一方面就是不要计较,如果说别人对你有怨的话,你用德来回报他。老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因为道家的思想是一个整体观。所谓的整体就是说道是一个整体,所以人活在世界上,整个一生要从整体来看。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成败。

跟别人来往的时候,也许前面别人亏欠你。将来呢,说一定别人回报你很多。也说一定你经过这些磨炼,本身愈来愈不计较。不在乎,别人得罪你把他当做一种考验,你想别人恐怕你有他的痛苦烦恼。事实上在世界上很多人都是给我们恩惠。像我们小时候,父母老师很多长辈,进入社会之后,也有很多长官同事非常照顾。

那么我们照顾别人的时候,也要以一样的心情。在这里你得不到回报,说不定别的地方得到很多回报。我记得自己在美国念书的时候,碰到一个同学。他是在台大念过硕士班的美国人。我到美国念书写论文,用英文写不太有把握。所以我第一篇论文写完,我就跟他说,我说你是美国人,能不能帮我看一下。他们是英文是母语,随便改几个字,你的英文看起来就比-+较通顺。

所以当时我请他改,改完之后我跟他说,我要付你这个修改费用,他拒绝。我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因为他以前在台大念书的时候,也有同学义务帮他改他的文章。所以他要回报,那我运气很好,回报到我身上来。所以当时我就想,我将来有机会,帮助外国学生,那么我就尽力而为。像这种就是他对我有恩,我可以报在其他人身上。

那一个社会,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以这样的心态处世的话,这个社会就好像一颗石头,丢到水里面去,它的涟漪慢慢向外扩张。到最后整个社会,互相之间更充满一种信赖。整个社会将更为和谐。

所以以德报怨是一个很高超的理想。他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种修养德行而已。他是有个智慧,从整体来看,个人生命是一个整体,人类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整个历史也是一个整体。所以如果说你以这样的观点来看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恩于人,也可能有怨于人。

所以你以这种态度来处世的话,至少从老子来看,是非常适当的。所以我们在总结一下,怨有两种,一种是别人对我报怨,一种是我对别人报怨。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要记得,主动权在自己手上。要自己设法去调整。

所以我们今天谈以德报怨,可以在这里做一些省思。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8-27
了解别人是机智,了解自己是启明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这一系列要介绍的是“老子谈自我修养”,今天的主题是自己作主。

说到老子,很多人都知道,他的生平、他的背景,有许多情况还无法完全确定。因为我们谈到老子这本书,到底谁写的,它很可能是很多人合作的成果,但不管怎么样,它开创了一个学派称做道家。

说到道家跟儒家就相当不同了,儒家从正面看待人生,从真诚出发,希望能够找到做人处事的原则,达成修养的目的,对自己、对社会都有正面的贡献,但道家不一样。

道家的话,它所强调不只是只有真诚而已,它还强调真实,什么叫真实呢,真实就是说你不要只看人的世界,你要看万物。

譬如说万物都有真实的一面,从真实来看的时候,万物是一个整体。那人在万物里面,他的观点、他的措施、他的方法,都不一样。

我们今天谈修养,就从老子里面的一章来说明。老子全书也不过是八十一章,五千多个字。

那这历代以来,注解的书不知道有多少,而被翻译成为西方文字的书,老子最多,有两百多种,连俄国的文豪托尔斯泰都翻译过老子。

当然这也是因为老子的书很薄了,每个人都想说,我来翻译一下。当然他不见得懂中文,他可以从许多外文的翻译,了解了之后,认为说我有新的理解。

像当代德国的大哲学家海德格尔,他也曾经翻译过老子,只翻译了前八章,翻不下去了,因为他不懂中文,他需要中国学者,给他许多建议,到最后不欢而散。为什么?因为在解释的时候,每个人都不一样。

我们今天就看看这一章在说什么,老子三十三章,我们看到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段话,我用白话来说。

了解别人的是机智,了解自己的是启明;胜过别人的是有力,胜过自己的是坚强;知道满足的是富有、坚持力行的有志;不离开根据地的,才会持久;死了而不消失的,才算长寿。

我们特地用白话来说,是因为文言文,有时候念得很快,朗朗上口,但是不见得意思很清楚,我们今天都用讲白话文,用白话文来思考,所以我习惯把它说成清楚的白话。

先看第一句,了解别人是机智,你很有机智,你很聪明,所以你了解别人。但是比较重要的当然是了解自己,我们特别用一个启明的这个字,说明什么呢?说明代表我们本来有眼睛,但可能只看到表面,真正了解自己,就要向内去看,要有内省的功夫。

了解自己叫做启明,启明代表什么?能从整体来看,就没有任何遮蔽了。否则你光了解别人,不了解自己,这有时候,反而是本末倒置。

第二步你看,胜过别人是有力,譬如说我力量很大,我胜过别人,但是胜过自己,才称做坚强。你如果不能胜过自己的话,光胜过别人,那只是外表而已,所以我们都知道很多话,都可以从这边延伸出来。

像我们常常提王阳明,他说过,他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要把山上的盗贼赶走很容易,为什么?你给我军队我好好训练,就可以把山贼赶。但是要把心中的贼去掉,很不容易,因为心中的贼,它恐怕是牵涉到个人的欲望、个人各种想法、各种成见,你去不掉,所以你要设法怎么样胜过自己。

什么叫胜过自己呢,有一种方式叫做说,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现要倒不过,我想做什么,我偏偏不做什么,这样叫做胜过自己。否则你只是顺着自己的欲望去走,那反而变成自己欲望的奴隶。

再看第三句,他说能够知足者富,知道满足那就是富有了,这句话在西方有类似的说法。他们说致富的最佳途径,就是你要发财最好的路是什么?减少欲望。

其实老子早就说过了,知足者富,我知道满足我就很富有了,因为这个富有跟贫穷是相对的。

譬如说你现在问我现在有钱吗?看跟谁比,对不对?你跟天下首富比,我们这算什么,简直是穷的不得了。但是第二个标准是什么?我自己绝不觉得有所匮乏?如果没有什么欲望,我觉得我很满足了,很富裕了,那别人再有钱,第一个那是存款的数字,跟我有什么关系?他这些钱也用不完。

所以在道家里面的思想用庄子来说,我们将来会谈到庄子,他说,一只鸟,他占据整片森林,他要做巢的时候,他只需要一根树枝,换句话说,你那么多,但是你要知道满足就够了。

我年轻的时候有个座右铭,就是下一句:强行者有志。我把这句话翻译成为,坚持力行的是有志向,我年轻的时候,把这个字想成勉强自己去做的,叫做有志向。

譬如说我现在放假了,想要休息了,我勉强自己多念两天书,今天晚上很累了,我勉强自己多念十分钟书,这种勉强自己去走的,代表什么,有志向。

要不然,立了志向之后,很轻松你再来念书,那谁不会呢。你要比别人,更有一点心得的话,就这样勉强自己,在别人的休息的时候,我再多做一点,这样才是有志向。

那最后两句,跟我们比较遥远,叫做不离开根据地的,才会持久,这我们都可以去想像,最后死而不亡者寿,什么叫死而不亡,一个人死了,他的精神,他的风范,继续留下来,这样的人才是真的长寿,否则你活到一百多岁,死了就没有了。

有些人像我们今天讲老子,那可是两千多年下来,到今天我们看到他简单几句话,就得到很多启发。就知道说,你看了解别人是机智,了解自己是启明,一旦启明的话,代表你眼界、心胸完全不同了,你要胜过别人是有力,胜过自己才是坚强。

像这些都是道家的特殊的观点,我们学习国学不能忽略道家这一部分,他跟儒家对照起来的话,会感觉到生命好像有双轨,火车就因为有轨道,所以可以走的远,我们中华文化也是一样。

我们今天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8-27
孔子是第四类圣人 之前是柳下惠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是“孔子是圣之时者”。

说到圣人,我们知道孟子曾经提过,三种圣人,孔子是第四种。而孔子这样的圣人是集大成,代表孟子认为最伟大的,前面三位我们再复习一下。

第一位是伯夷,非常清高;第二位是伊尹,非常负责任;第三位是柳下惠,非常随和。

三种人各有性格,到最后也都成为圣人。但为什么孔子比他们更为杰出呢?在这里就要分辨一下“时”这个字,我们曾经谈过在古代讲“时”的时候呢,特别讲到是时机的意思,适当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判断在什么时候怎么做,该做什么事,他需要智慧,所以孟子怎么样描写孔子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孟子说,应该快走就快走、应该久留就久留、应该闲居就闲居、应该做官就做官,这是孔子的作风。

孔子是圣人中最合适宜的,孔子可以说是集圣人的大成。所谓的集大成,就好像开始演奏音乐的时候,先敲钵钟,最后击玉磐来结束。钵钟的声音,是旋律节奏的开始;玉磐的声音是旋律节奏的结束。

开始奏出旋律节奏,要靠智慧;最后奏出旋律节奏,要靠圣德,智慧有如技巧,圣德有如力气。就像在百步以外射箭,射中那一代,是靠你的力气,射中目标就不是靠你的力气了。

这段话其实有点复杂,我们可以这样说明。孟子前面先说,孔子以前离开齐国的时候,把那个已经在洗的米呢,捞起来就走,为什么?齐国不是孔子的祖国,所以孔子离开的时候,毫不留恋。但他离开鲁国的时候,他就说,各位同学,慢慢走吧,这是离开我们的祖国,父母之国的态度。

所以你看,离开一个国家,代表孔子没有受到重用,离开齐国的时候,米捞起来就走,等不及吃一顿饭,离开鲁国的时候,慢慢走、慢慢走,希望鲁国的国君,再把他请回去。

所以孔子他可以判断,什么时候该快走、什么时候可以留下来、什么时候可以做官、什么时候可以应该隐居起来,像这种就是一个智慧的判断,所以孟子后来讲了一个譬喻,叫做古代演奏音乐。

当然现在我们也不太清楚,古代音乐怎么一回事,开始是敲钟,最后是击玉磐,这叫开始跟结束。那么所谓的结束呢,往往是很多人说,你看我现在可以达到一个结果,就好像有人清高、有人负责、有人随和。

但是该清高时就清高,该随和时就随和,该负责任就负责任,这个应该怎么样呢?就是一个关键代表合乎适宜,这需要判断。

所以孟子用射箭做譬喻,譬如说,有几个人一起射箭,力量都很大,把箭射到目标区,这不简单,一百步之外,一般人大概只能射中射到二三十步,顶多五十步的。而这些人都可以射到一百步之外的目标区,代表力量很够,一辈子努力,德行很好,但是德行很好还不够,还需要什么?智慧,儒家思想的特色就在这里,但是经常被忽略。

很多人学儒家,常常讲说,要你修德,要你行善,到最后,什么时候该怎么样,表现善,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抉择,有时候却不见得受到强调。

所以孔子在孟子心目中,他就是能够分辨,就好像我除了把箭射到目标区,还能够每一次都射中箭靶。这才重要,既然射箭的话,你不能说我射到目标区就够了,我已经尽力了,你还应该怎么样呢?射中箭靶。

譬如说,你过去这样做是对的,今天这样做不一定,你过去对同一个朋友这样做,他接受,今天再这样做,不一定。为什么?彼一时也此一时也,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每一个人的关系,也都在变。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能够因应这整个时局的变化,整个的潮流的趋势。

所以我们学儒家的时候,别的不说,光讲修养。它绝对不是一种非常单纯或单调的,我就拼命做好事,很多时候你没有判断,不能够分辨的话,好事也变成坏事。所以西方人强调,你要做对的事情,还要把事情做对,方法上要重视。

所以儒家思想很强调什么?“守经达权”,“经”代表常代表原则,“权”代表变化,你有原则,但是你做的时候,要配合各种情况,来做这个选择为。孔子在孟子心目中就是这样的圣人。

我们都知道,孔子本身有些话,你听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人很奇怪,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过,他跟别人不太一样,他是五个字,“无可无不可”,意思就是说,他没有一定要怎么样,也没有一定不要怎么样,你说这样不是很滑头吗?好像墙头草,风往那边吹,我往那边倒。错了,不但不是这样子,反而是怎么样呢?让我们的生命从智慧方面呢,去设法因应各种外在的情况。因为如果你知道因应的话,你只是抱残守缺,只是胶柱鼓瑟,到最后窒碍难行,再好的理想也不能实现。

所以儒家提醒人,要把一颗心放在一个非常敏锐的一种情况。宋朝学者很喜欢描写,一个人要修养的时候要跟猫学习,一只猫要捉老鼠,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全身都警戒着。人也是一样,你要待人接物,跟别人来往,也是随时注意察颜观色,随时注意保持敏感的心,看看别人对你有什么样的要求,看看自己该怎么做,比较恰当,才能达到适当的结果。

当然我们都知道,今天这个时代,儒家思想光是把这些观念能够了解就不错了。所以我们今天特别把孟子心目中最重要的学者:孔子。孟子本身他也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要向孔子学习,很可惜,孔子过后一百多年,才有孟子。

所以孟子只能够自己找些材料,把孔子的言行表现,努力加以学习,学习得也非常好,他这段话说出来,把圣人分为四种,而以孔子作为集大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也就延续了并也建构了整个儒家的传统。

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8-27
人间遭遇之儒家解释 天灾人祸各需人道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金典的主题是孔子的人文关怀,在遇到灾难的时候,一个人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如果说论语里面找材料的话,里面并没有明显的谈到有关天灾这部分。如果有的话呢,大概只有短短的六个字。也就是论语乡党篇里面所说的“迅雷风烈比变”。这六个字什么意思呢?

就是遇到急雷狂风,一定改变态度。我们从这六个字可以了解孔子他的想法。急雷狂风是自然界的现象,它也可能造成灾难,孔子这个时候一定改变态度。改变态度这听起来比较模糊,不太知道他到底怎么做?所以朱熹的注解就引用一些材料,加以说明。

说他立刻穿上衣服,收拾好东西,准备做什么呢?准备逃难。朱熹加了一句,他说孔子这样做是为了敬天之怒。就是对于天的愤怒要表示敬意。说实在朱熹是宋朝人,他后面这个加的稍微多了一点。

其实孔子不需要每一件事情都把天连在一起。他是很了解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则。只是我们人类,不一定完全认识,因为古代的科学比较有限,发展比较有限。

所以迅雷风烈是自然界的现象。这个时候跟天发怒其实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所以论语里面很实在,改变态度准备逃避灾难。所以这时候,我们面对自然界的现象,发生状况的时候。什么都不要说,譬如说大地震。我们在台湾常常有地震,地震的时候怎么办?就要立刻判断,是不是非常的危险?如果说你感觉到这个地震,经常像是余震一样。只是做横的一种移动的话,比较没关系。它如果是上下这种震法就非常可怕。

台湾在一九九九年有九二一大地震,就是这样的情况。那个时候不管你是谁,地震的时候它是完全不管什么人的。你在这个地方碰上了,你就必须面对他。那么接着我们讲到人祸,因为人有的时候也会造成一些灾难。

在论语里面比较明显的也只有一段。也在论语的乡党篇。上面说什么呢?他说家里马厩失火烧了,孔子从朝廷回来说有人受伤吗?没有问到马。孔子在这段资料里面的表现,很令人感动人人佩服。

为什么?这边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一个人文主义,有人道精神。在古代的社会是封建社会,我们可以想想看,如果马厩失火烧了话,谁可能受伤呢?马车夫、工人、庸人可能受伤。

他们在社会上阶层很低,没有受到应该有的尊重与关怀。但对孔子来说的话,马再怎么贵重都不能跟人相提并论。在古代的马是被当作重要的资产,但在孔子来说的话,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同样的价值,远远超乎其他的生物,其他的物资之上,这是毫无质疑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了解,在灾难发生的时候,要有人道精神,救人第一。在古代孔子也是一样的方式,一样的态度。那么如果说我们再进一步看,儒家对于人间的遭遇,有什么看法?

那么在论语里面倒是有一段,讲得比较完整。我们也比较熟悉,这一段话是子夏引述孔子所说的话,他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八个字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把死放在前面,说明什么?死生有命,活着我们都有生,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死对很多人来说,是人生里面最大的关卡,最大的灾难。

人在原则上按照自然的情感,没有不害怕死亡的。虽然我们都知道,这种害怕死亡的一种情感,可以经过调整修正。而没有必要变成一种恐惧,因为死亡是自然现象。但是作为人他当然希望活久一点,活得健康快乐,这是一种生物本能。

那人也不例外,但是人活着并不是只有生物本能,他还有什么?他还有人性的特色。可以发展他的德行,培养他的智慧,增强他的能力。所以人生就变成一个有目的,不断的奋斗成长的过程。所以这个时候,你珍惜生命是正确的。

一般人都知道,死跟生不是你所能掌握的。我们已经出生了,就好好过日子。但是死这一关,如何出现呢?怎么样的方式,时候时候出现?没有人知道。

孔子对于颜渊的过世也觉得非常遗憾。那么底下这两段话,是特别重要。一个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敬代表什么?代表态度认真,而言行没有差错。

跟别人来往呢,谦恭而合乎礼节。这个时候四海之内的人,都可以称兄道弟。也就是说天下人都是兄弟姐妹。很多受灾的朋友,应该感受到天下人都关怀他们现在的处境。

我们在台湾也是一样,很多人都在问,想怎么样可以帮点忙?这个时候呢,大家都觉得感同身受,同胞手足。所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儒家来说,你需要做到什么?本身态度要严肃认真叫做“敬”。对别人来往要谦恭有礼,这是“恭”。“敬”跟“恭”能做到的话,到任何地方都没有问题。因为儒家主张是人性向善,你只要行善的话,别人就愿意跟你产生一种呼应。

所以以孔子来说的话,他的人文关怀,遇到天灾的时候,先保护自己,设法让自己活得平安。遇到人祸的时候,还是要把人放在首要关怀的位置。财产损失了可以再赚,房子垮了可以再盖。但是生命要先能够支撑下去,未来的发展如何?就看你现在怎么样选择一个方向?

所以孔子人文关怀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让我们知道说,天下人都可以成为朋友,因为我们都是人这一类。从这边来看的时候,应该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我们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8-27
《易经》的忧患意识 观察天道来安排人道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易经》的忧患意识。

在易经的系辞传里面,特别提到了忧患的观念,我们都知道《易经》的原则是观察天道来安排人道。

天道就是指天地运行的规则,人道就是人类应该走什么样的路,那古代人的智慧在这一方面表现的非常完整。所以一般讲易经的时候,会把伏羲,然后周文王、周公、孔子这些古代的圣人都带出来,那我们所谈的一个话题就是,是易经本来就有的,经过孔子儒家的发挥而加以说明。

所以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首先易经是怎么出现的?我们看到原文他说易经的兴起,大概是在中古时代吧,创作易经的人,大概是有忧患吧。

什么叫中古呢?在孔子之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这个阶段,他们看到中古是说,商朝灭亡的时候,周朝兴起的时候,那叫中古,上古当然是指更早了。

所以在中古阶段,代表这些做易经的是谁呢?他在别的地方就提到,应该是周文王。换句话说周文王碰到商纣,商纣胡作非为,可以说是天下开始乱了,周文王就担心,他的忧患怎么来的?他的忧患是人类可能会自己走向毁灭之途,如果你没有找到人类应该走的路,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到时候不要说自然界,跟着受连累,连累了本身就把自己给消灭了。

所以周文王就很担心,所以他的忧患就表现在希望大家能够走上人生的正路,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修德。说到修德呢,我们都觉得有压力,但是如果你了解这修德是内在的要求,修德之后可以带来快乐,可以使人的社会更稳定和谐发展,这样又有什么问题呢。

所以整个易经要讲这样的道理,接着我们就要用两个卦来说明,第一个是提到屯卦,易经的第三卦,易经的卦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首先是乾卦代表天,第二是坤卦代表地,第三个是屯卦,屯这个字一般来说,你说也可以念成囤,囤积的囤,易经的卦相它代表屯,它的彖传怎么说呢?彖传里面就是对易经的卦象加以解释。

我们看一下,他说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开始交流困难随之而生,在险恶中活动不已,要使一切通达而证入,打雷下雨遍布各地,上天的造化还在草创明昧的阶段,适宜建立侯王,并且勤奋努力不休。

这段话在说什么?他在说当天地已经是出现了人类还活在原始的洪荒时代,叫做天造草昧,我们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否则人怎么活得下去呢?这个时候雷雨之动,又打雷又下雨,好像在我们看到南美还有丛林那种情况。

所以人类的生活非常艰困,代表什么?自然界的条件不好,这个时候你刚刚开始要建立人的社会,所以他说这个时候你要让国家安定下来,有一个好的领导,好的领袖,安定下来之后,要勤奋努力不休。

换句话说大自然让人类出生了,人类出生以后,要靠他的理智靠他的能力来设法安排让人类生活的环境,这代表外面的困难。

另外第二个卦要介绍的是什么卦呢?明夷卦,易经的明夷卦怎么说呢?他说光明陷于大地之下,这就是明夷卦,内心文明而外表柔顺,如此承受大的灾难,周文王就是这样做的。

然后呢,适于在艰难中证固,只有隐晦自己的光明,面临内部的大患难,而能端正自己的生命,箕子是这样做的,在这段话里面,提到两位古代的圣贤,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但是商纣王被周朝取代了,就在这个时候,就变成是箕子的处境更困难,而商纣他跟箕子是一家人,而周文王是周本来在西边的诸侯。

所以对周文王来说的话在明夷的情况,什么叫明夷呢?上面是地底下是火,叫地火明夷。火代表光明,光明被压在大地之下一片漆黑,火这个概念就是离卦你可以指太阳,太阳本来应该在天上,现在到地底下去了,代表天下一片漆黑这时候怎么办?

他就说内心要文明,要修养内在,外表要柔顺就你遇到患难的时候,天灾人祸你内心要有希望,要有光明,外表尽量顺势而行,你不要逆天而行,大自然的力量那么大,你跟他对抗不会有好的结果。

所以这是在周文王,而在箕子的话,他因为是自己的家族里面出现的灾难,因为商纣王是箕子的侄儿,这时候怎么办呢?他还是一样,要端正自己的志杰。

所以这个卦象非常特别,上面是地,就是土地的地,底下是火,等于是我的光明要藏在内心里面,藏在地底下等待时机的转变,哪一天时机一转变之后,我还是可以把光明传下去,而后来周武王革命成功,他就请教箕子说该怎么样治理新的国家?

箕子就跟他说到,古代大禹治理洪水,上天给他洪泛九畴,他就把这一套治国的原理告诉周武王,周武王就以这个来实施,才能够建立夏朝、商朝之后的周朝。

所以这是古代的历史和背景,我们从这边就知道,人活在世界上有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大自然,大自然有他自己的运作规则,人类在里面要取得生存的条件,那必须很努力,团结合作之外,还要付出还大的代价,而人类自己如果出现困难的话,那你就应该怎么样?里面含藏文明,所以一方面要让自己愈来愈文明,同时抱着希望。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8-27
《老子》之“道生万物”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道生万物”。

我们介绍老子的思想慢慢接近尾声了,如果说没有把《老子》的道做一个比较清楚的说明,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可惜的,所以我们这一集要谈“道生万物”。

但这听起来就知道是很抽象的东西,在老子里面有一章,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办法取得共识,应该如何理解。

我们先看一看老子第四十二章,他说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统一的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再交流形成阴阳和三气,这三气再产生万物,万物都是背靠阴而面向阳,由阴阳激荡而成的和谐体。

我刚刚念了白话翻译很多人听了之后就觉得说,好像跟原文有点落差吧,原文听起来好像琅琅上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好像没有讲那么复杂,但你不要忘记最后一句,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就是把前面的说法,找到一个答案了,阴跟阳叫做二。

那道生一的生代表什么呢,在前面讲生的时候,要记得这个生不是产生,这个生代表展现,古代的这个字的用法,本来就有很多意思,生可以用来当做展现。

我可以举个例子,譬如很多人念《易经》念到“系辞传”就会提到,易有太极是生两翼,两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些。

我现在请问生两翼,两翼四象,四象八卦,它怎么生呢,这个生代表展现,整个《易经》就是一个透过一个基本的阴阳思维,把基本的八卦,后来变六十四卦展现出来。

所以这个生命的生,可以理解为展现,等于是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代表什么,我们一直强调道是一个整体,就代表什么,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个统一的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又后面说万物是负阴而抱阳,又说冲气以为和,代表阴阳是指那个冲气、阴气、阳气。

这个思想是古代可以接受的,我们现在也不妨接受,就把万物的形成有两种力量,阳气代表主动力,阴气代表受动力,有主动力有受动力,这两种气就构成了二。

二生三什么意思呢,任何一样东西的存在,都是某一个成份的阴跟阳配合,形成的和谐体,所以三代表什么,代表阴气阳气跟两个和起来的和气。

这个和气不是和气生财的和气,是一种和谐体一种状态,那万物才能够怎么样,背靠阴而面向阳,因为古代人认为阳代表生命,代表主动力,阴代表什么,收藏收敛是受动力。

所以负阴而抱阳,等于是两个条件具备,在冲气以为和,把阴阳二气调和到一种状态,变成和谐的程度,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任何一个树木或是一个小草,它作为树木,作为小草,都是某种阴阳力量的合成体,它都有某种和谐的状态,才能成为树,否则树不成树草不成草。

你这样想就没有问题了,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就是任何东西只要存在,它都是某种阴跟阳的力量所合成的,它本身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否则立刻毁灭,不能存在。

所以你这样想的话,这一段话就比较没有问题了,原来老子是要说明宇宙万物,怎么形成,这种说明在西方古代也尝试过,从来没有说清楚的。

为什么,因为人类活在世界上的时候,这世界早就存在不知道几十亿年了,那你怎么去说宇宙怎么来的,你要说宇宙怎么来的,只能靠推理,就是说一种合理的说明。

像我们说万物这么多怎么办呢,你发现每样东西都有它稳定的状态,它的稳定状态一定是某种的力量和谐的一种组合,使它不至于出现一种变化,或是说它可以维持,到某种程度。

我们这一段说完之后,再看另外一段,老子五十一章怎么说明,他说,由道来产生,由德来充实,由物质来付形,由具象来完成,这个器是指具体的象。

象就是具体的现象来完成,因此万物无不遵从道,而重视德,然后道受到遵从,德受到重视,这是没有任何命令,而向来是自然如此的,自己如此的。

我们又看到自然这两个字了,自己如此,代表什么,万物怎么会遵从道,而重视德呢,万物怎么可能选择要不要遵从,要不要重视呢?

他讲的是什么,他讲的是所谓的德这个字,老子书叫做《老子》又称作《道德经》,《道德经》的“德”跟一般所谓的仁义,毫无关系。

你要记得,道家所谓的德,就是获得的得,也就是说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是从道获得的加持,获得道的支持,道给它一种力量,使它可以成为这样东西。

这样东西所得到的,就称做德,所以道生之德蓄之,是这样来的,你了解的话就知道说,原来每样东西的存在,都获得道的支持。

那么它本身就有某种本性跟禀赋,这种本性跟禀赋,就是道所给它的,你作为树就是树,作为草就是草,你不能随便改变。

那怎么办呢,你就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本来的一种本性跟禀赋,然后对于道呢,老子当然想象说,万物都会对道很遵从,因为它是来源是根源。

所以我们今天想说,道生万物,怎么去理解呢,就是万物本身充满变化,凡变化之物一定要有来源,否则的话它怎么可能会有变化呢,因为永恒之物才没有变化。

所以讲到道的时候,它就是没有变化的最后根源是永恒的,是可以解释自己存在的,而万物就不一样。

所以如果说你要了解,万物的话呢,就一定要有个道作为根源,那你不能再问道怎么来的,你再问道怎么来的话,等于是在西方说,上帝怎么来的一样的问题。

那西方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他说好,假设上帝是X所造,那你可以问X才是上帝,那X怎么来的呢,假设他是Y所造,那Y便是上帝,这个意思。

所以道就是最后一个力量,不能再有别的名称,我们下次还会谈到,道这个字怎么来的,我们今天先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08-27
向庄子学习如何了解人间的处境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本周要向庄子学习如何了解人间的处境,今天的主题是“螳螂捕蝉”。

我想很多人都听过这句成语,整句话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么这个故事也出于《庄子》。

在《庄子》的原文有个字不一样,他用“螳螂捕蝉异雀在后”,异是怪异的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庄子他的生活非常穷困,有时候他也到郊外走一走,有一天到了一处叫做雕陵的栗林里,栗林就是种栗子的树林。

他在栗林旁边的时候,看到一只大的雀,很奇怪的雀,从南方飞过来,翅膀张开有七尺,眼睛直径有一寸,他飞过来的时候,翅膀居然擦过庄子的额头,庄子吓一跳说这只鸟翅膀这么大却飞不快,眼睛这么大却看不清是怎么一回事呢?

庄子立刻就提起衣裳快步走过去,手上拿着弹弓在旁边等候,这说明庄子有时候也要打一些鸟、兔子这些猎物让家里面可以增加营养。

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发现什么呢,发现有一只蝉,找到舒服的树荫正在乘凉,高唱知了知了。他忘记自己还有身体,然后有一只螳螂,发现了这只蝉,就准备要捕捉它,忘记了自己还有形躯,然后这只异雀就发现这只螳螂准备下手,忘记了自己是一只大鸟。

庄子一看就吓一跳,他说你看宇宙万物都是因为利害而互相牵累,一个招惹一个后面都有危险。他想到说我拿弹弓打这只鸟的话呢,那我后面不是还有人要对付我吗?

他想到这里吓一跳,丢下弹弓就立刻跑,但来不及了,栗林的守园人追过来,大声喊着小偷别跑,庄子一生大概这一次最狼狈,被人家误会是小偷以为他要偷采栗子。

事实上,他从所谓的生物的食物链发现了一种利害的关系。就自然界来说食物链本来很正常嘛,每一种生物,他都有他的需要的食物,一环扣一环整个生物界才能够保持生态平衡,但是如果人介入的话,人也变成这其中的一环。

庄子讲的当然是寓言,《庄子》书里面,十之八九都是寓言,就是用各种故事来了解人的处境,让你设法觉悟。那么像这段故事就是庄子把他自己写到里面去。所以很可能是真正发生的事情。因为庄子的生活非常穷困是编草鞋为生,邻居都笑他饿得面黄肌瘦,穿的衣服破破烂烂的,听说是很有学问,因为司马迁说庄子勤学无所不窥,他的学问任何书都看的。

所以庄子的学问好的不得了,我们将来还会再就这一点来说明,但是他在生活上的观察跟体验,却得到很多启发对我们很有帮助。

在这一段里面,我们就知道你如果想得到一样东西,别人也要得到,就可能产生争夺。如果说你得到的,你后面恐怕还有更厉害的人物,准备对付你,从你身上再取得利益。

所以一样东西招惹一样后面都有其他的威胁,那你这个时候不是应该稍微停下来思考一下吗?往后想一想,就是你为了得到这个利益,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高?

我们看到有关利益的问题,在儒家里面孔子他会强调见利思义,看到这个利益,就要想该不该得?但是庄子这边连续用三个见到利益,就忘了自己还有身体还有形躯,忘了自己是一只大鸟。

所以像蝉、像螳螂、像异雀都是庄子所描写的对象,都是看到利益不是说忘记道义,道家对于道义兴趣不大,因为他们认为道义是人类规定的,人所规定的道义都是相对的。

你去坚持的话有时候反而陷于执着,但是你就算是不谈道义,你看到利益,忘了自己身体的安危,有时候代价是非常惨重的。

事实上,你如果了解西方的基督宗教,像耶稣说你如果得到全世界,而丧失自己的灵魂,对你有什么好处呢?人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时间去得到某些成果。

那问题是你得到成果,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高了?我们看到很多政治人物,他为了得到政治上的各种成就,牺牲了个人的家庭、事业,其他方面的事业,甚至个人的健康。

像这些都要问代价是否太高?庄子不反对我们有所追求,但他希望顺其自然。什么叫顺其自然呢?就是你要判断各种条件成熟了,你就设法去做,叫做事半功倍。

所以从老庄的思想看起来他对于人生的看法是一种透视,能够从现在看到将来,你开始做一件事就想到将来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你不知道那个结果就努力做,做了一半才发现说,我自己也在所谓的食物链里面也有我的危险,这时候恐怕来不及了。

你看像庄子在这个故事里面,写他自己写得很狼狈。连弹弓都掉了,跑回家去之后三天都不开心,他的学生还问他,老师你为什么不开心呢?

因为庄子是很有智慧,很想得开的。但是遇到这种情况,他也会说你看,我有时候还是会忘记,人生的各种处境。

所以人活在世界上,常要问我这个身体,我这个生命,能不能先得到保存?这个不能保存的话,如果你损伤过大,得到各种外在的利益,请问你又能享受吗,或是你能享受多久呢?

所以我们今天谈到人间的处境,首先就要知道你想得到利益,就要考虑付出的代价。代价太高的话,就要重新再思考一下是否值得?

我们今天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08-27
天下称王比不上追求“三种快乐”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三种快乐”。

孟子是一位哲学家,哲学是什么呢?一方面你需要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建构一个系统;而另一方面呢,这种哲学运用在生活上一定能够带来快乐。

那么孟子他的思想也谈到快乐,我们今天特别谈他所提到的“三种快乐”,他认为一个人在天下称王,不见得比得上这三种快乐。

我们看看他怎么说,他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称王天下并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康,兄弟姐妹无灾无难,这是第一种快乐;对上无愧于天,对下无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

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称王天下并不包括在内。这段话,很多人听了都觉得很奇怪。今天这种时代,谁不希望当国家的领导,谁不希望选上总统呢,但是孟子居然认为不如这三种快乐。

我们分析一下,首先我们看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是什么样的快乐呢?这好像有一点狭隘,譬如说我一家人,父母现在都健康,兄弟姐妹都无灾无难。这种快乐好像每一个人,都有希望得到。

孟子为什么把它当成第一种快乐?这里就要牵涉到,孟子对人性的看法,孟子思想里面认为说,人活在世界上跟别人相处,他的情感是由近到远,慢慢推出去的,譬如说我父母都健康,年纪大了,我到外面看到老人家,就会想到他们年纪跟我父母差不多,我就愿意尊重他们,也能够关心他们;我的兄弟姐妹都平安、都没事,我在外面看到同学、同事、朋友,我就把,也把他们当成兄弟姐妹,所以这叫做渐渐进展的方式。

相反的一个人如果说他没有父亲的话呢,那看到老人家,他会觉得好像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如果没有兄弟姐妹的话或者兄弟姐妹不在了,他看到别人,他也会觉得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感情。

所以呢,你对别人好,不是别人的好处,不是别人受益,真正受益的是你自己。譬如说我现在在车上,把座位让给一个老人家,老人家得到一个座位,我得到一个实现人性的机会,我这个人因为人性向善,我选择善去做,我做到了。我对自己就会从内在产生一种快乐,我满意我自己的作为。

因为我的要求由内而发,做到的时候快乐也由内而发,这是儒家的思想,第一点,说到说,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是第一种快乐。它并不是单纯的一种家庭中心主义,而是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一种思想,他使你的人性可以顺利发展出去。

第二种快乐就有趣了,很多人说对上无愧于天,对下无愧于人,这是第二种快乐。我们都知道,第二句话比较容易了解,对下无愧于人,譬如说,我反省一下我没有欠别人钱,我也没有不守信用,我跟每一个人来往都是光明坦荡的,这是第二种。我对别人都不觉得惭愧的,但是为什么提到第一种,叫做对上无愧于天,这边就是儒家思想非常关键的一点,也就是说,天到底是什么?

我们绝对不要把天当做天空,事实上儒家的天就是从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开始,天就是特别的意义。孔子也说过,你得罪天的话,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他也说过,我要欺骗谁,我要欺骗天吗。所以代表儒家的天,不是一般的天空,不是自然界的天空,它是一个像宇宙万物的主宰,人类生命所要面对的最高的一个神明。

所以古代的帝王称为天子,如果是天空,怎么可能会有天子呢;如果是天子的话,天子就要祭天,在北京现在还有天坛,像这就说明什么?古人看到天是把它想成最高的神明,它可以主导人类世界的善恶的报应,所以会在古代提到天道就福善祸淫,你有善给你福气,你有坏事它就惩罚你,有这样的信念。

所以孟子说这段话的时候,也不是只是说,我对得起我的良心,那个天就是我的良心,这样讲太狭隘了,因为每一个人良心恐怕判断出来不太一样,所以在这个里面,就值得我们常常去思考,什么叫仰不愧于天?简单说来,就是你无愧于上天所给你的人性,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你做到了没有,你是不是往这个路上去做?如果是的话,那你就是无愧于天。

那么第三种快乐是什么?我们当老师的最清楚了,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来教育他们,但是这里又有问题了,谁是优秀人才呢?我因为在台湾大学教书,台湾大学在台湾是最好的学校,很多人说你当然可以这样讲,那别人怎么办呢?我要说,这样想法是不对的。在儒家里面所谓的优秀人才,在论语里面谈过,也就是一个人有心上进的就是优秀人才,否则难道你要把优秀人才当做IQ的一种分数吗,或是考大学的分数吗?错了。儒家从来没有把光会念书的人当优秀人才,你不能只重视念书学业而已,还要重视一种德行修养,生活教育。

所以我们要再说一次,儒家所谓的优秀人才,是指有心上进的人,不管年轻、年老都一样,只要你有心上进,生命就向上开展,你的人性的要求就可以不断实现出来,所以儒家的思想是很正面的。

我们再说一次,孟子认为比当帝王更快乐的有三件事:第一个父母都还健康,兄弟姐妹都无灾无难,大家都平安,这样可以让你人性从家庭推到社会,慢慢顺利推展出去;第二种快乐呢,对上无愧于天,天给你这样的一个人性,你把它充分实现出来,要求止于至善,对下无愧于人,就是跟别人相处都没有什么样欺负别人,委屈别人的地方,最后能够在年纪大的时候,得到天下的很多有心上进的年轻人,把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心得教给他们。

这三种快乐,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08-27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者天之道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这一系列要跟各位谈的是,从真诚到快乐。而今天的主题是真诚为上。

说到真诚,我们讲儒家的时候反反复复,一直强调真诚。在孟子里面他也同样是说得很清楚。我们今天要谈一段比较长的话。它说什么呢?它说一个人在社会上,他如果要有各种真正成就的话,他就必须一步一步找到最后,他应该怎么做。

我们今天就看一下,他怎么去谈这个一步一步,找到根源的内容。

首先孟子说,你身居下位,而得不到长官的支持,那是不可能治理好百姓的,要得到长官的支持,有方法。如果不被朋友信任,就得不到长官的支持。要被朋友信任有方法,如果侍奉父母,不能让父母高兴,就不会被朋友信任。要让父母高兴有方法,如果反省自己却不够真诚,就无法让父母高兴。要真诚反省自己有方法,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真诚反省自己了。

那这前面的推论很清楚,一步一步是孟子的逻辑,就好像说第一步你在社会上做事,你希望得到长官的信任。那怎么办呢?要先设法得到朋友的信任。因为如果朋友跟你相处很久,不信任你,长官怎么放心呢。那么你怎么样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呢?要说法让父母高兴,父母是你的父母,他生了你把你养大,如果说你不能孝顺,不能让父母高兴,朋友怎么能够真的相信你呢?

那怎么样能够让父母高兴呢?就是你一定要怎么样反省自己真诚,真诚反省自己。才能让父母高兴,所以这个一步一步推,推到最后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儒家的思想会强调什么?强调修身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大学里面特别谈到这样的观念。那么在孟子里面所说的,他的意思在什么地方呢?他除了强调说,你在上做事,一定要先由近及远。如果父母对你不满意,朋友对你不信任,你在社会上做事,那你的同事、你的老板为什么要相信你呢?他也会担心,你看父母对你不满意,朋友也同样是这样子,那将来可能你会做出一些对公司,对团体不利的事情。

所以这个回到最后,还是要回到什么自己身上。所以孟子他就说你到最后要反省自己,但是反省自己的话要怎么样呢?要明白什么是善。那就能够真诚反省自己。孟子接着说,因此真诚是天的运作模式,追求真诚是人的正确途径。极其真诚而不能使人感动,是不曾有过的事。如果没有真诚,是绝不能感动别人的。这段话看起来真长,很多人一看这一段话就觉得蛮复杂的。但是它的意思其实非常精彩。

这里面谈到的第一点就是人性向善。为什么?因为孟子说,你要真诚吗?就要明白什么是善。代表你要真诚就要明白什么是善。你明白什么是善,你才能够真诚。譬如我现在明白什么改善、孝、信这些都是善。那我真诚的时候发现人性向善,原来我从这个来了解我自我内心,是正确的途径。所以这个善跟诚两个字要连在一起。

在中庸里面就提到明善诚身,诚身明善,这样的观念。就同名字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孟子的思想,最重要的是底下这一句,诚者天之道。真诚是天的运作的模式,什么叫做天的运作模式,是真诚呢?在这里我们要把话改一下,诚代表实,实际的情况。代表天的运作是非常实在的。叫做规则。自然界只要有规则就照规则运行。叫做事实的情况,实然的情况。

人的话有选择余地,人有自由,人可以思考,可以选择,因此对人来说就要问,我应该怎么做。所以应该这两个字只对人类有效。换句话说我们活在世界上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人类之外所有的东西都是有他的规则。所以借用西方哲学家的话,黑格尔说,自然的就是必然的。

为什么?因为自然的代表规则嘛,有规则就是必然的。譬如我手放开,这个板子就掉地上。这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但是人不一样,人除了这个事实之外,还有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从这里才可以显示人的生命的特色,跟他的价值。

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说明,追求真诚是人的途径,所以人活在世界上,要设法提醒自己,我要追求真诚。因为人是所有生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诚的。一个人如果不真诚的话,别人能对他怎么办呢?他也许表面上照样可以过日子,跟别人相处。但他内心不真诚,等于是在伪装,在演戏,在作秀而已。

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扮演某些角色,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你要以真诚做基础。如果没有真诚的话,你只不过是随波逐流,应付别人,虚与委蛇。到最后忘记一了自己是谁。这样反而是错过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们讲真诚为上的时候,从孟子说的,你在社会上做事,一步一步要推到根源,你要对自己真诚。同时你要明白什么是善,所以小孩子念书接受启蒙,受教育,他要设法怎么样呢?他要设法能够理解什么叫善。了解什么叫善的话,跟你真诚发现内心向善,他配合起来。如果你不了解什么叫善的话,你再怎么反省,对于内心里面,真诚要求自己该做的事,有时候会觉得有一些模糊。有时候会觉得不太有把握。所以受教育就要明白什么叫善,然后内心的真诚配合起来,就更有信心了。接着你就要思诚的思代替什么?代表你追求真诚。代表你要求真诚。它跟自然界不一样。自然界它没有不真诚的可能,所以它就没有必要,再去说我要去追求真诚。

人要追求真诚,代表人是有可能做到不真诚。所有人间的罪恶,都来自于不真诚这个出发点。所以如果说我们真诚为上的话,才能知道整个儒家的思想。你千言万语讲儒家,孔子、孟子,最后就是两个字真诚。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对儒家学习并且欣赏。

我们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08-27
孟子:培养浩然正气 提高自身修养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浩然正气。

我们小时候念过文天祥的正气歌,第一句话就是天地有正气,当时的我们也不太了解,后来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看到美国人就把天地有正气,翻译成英文,它翻成正确的空气,当时我看了觉得太离谱了,因为我们中国人所谓的气,它不是指空气而已。它可以指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所以天地有正气,所指的是一种正义的精神。

那么这个思想来自于孟子,孟子他有很多学生,学生有时候请教老师,说老师,你跟别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是你胜过别人的地方。孟子他是一位学者,说话有他的根据,他说我跟别人有两点不同,第一个是我了解怎么判断别人说话的用意,第二个就是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我们今天就要谈这一点。学生进一步问,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因为没有人听过,孟子就说这种气很难说得清楚,他说它是最盛大也最刚强,以直去培养它而不加防碍,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这种气要和义与道来配合,没有义跟道,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集结义行而产生的,而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装扮成的。如果行为让内心不满意,它就萎缩。

孟子讲了很长一段,这边只是前面一部分。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孟子所谓的气要培养的话,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用直来培养,直这个字我们在讲到孔子,到了孟子一再强调,它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真诚,一个是正直。真诚由内而发,正直是能够对外都还能够有它的合理性,正当性。所以直这个字,真诚而正直用这个来培养我的气,就是你做任何事都要考虑这一点。

接着它还要配合什么呢?两个字,第一个叫义,正义的义,第二叫道,正道的道。我们都说正义跟正道有什么差别呢?差别在于义这个字,它指宜,适宜的宜。它是代表什么?代表在各种情况下,你做一件事说什么话,它的正当性是什么。所以义这个字,就比较需要随时用理性做判断。

而道这个字,代表人类共同的正路,所以我们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一提到道就是人之道,人类共同的路。那是每一个人都一样的,譬如说你要行善避恶,你要孝顺,你要守信用这些。但是义就不太一样,义是每一种情况你怎么做判断。所以在孟子培养浩然之气,说穿了就是你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到它应该不应该做,也就是一种道德实践。

一个人如果说做任何事都问心无愧,都是该做的事,能够真诚而正直,所做的事是正当的,所走的路是人类应该走的路,那这个三个条件具备的话,他就是在培养浩然之气。那这种气根据孟子的说话,他如果真的培养出来可以充满在天地之间,文天祥说天地有争气就从这儿而来的。

那孟子继续说了,他说这种气它是不断的集义,就是不断的集结你正义的行为。譬如说我偶尔做一次,那是不够的。或是说一暴十寒,做几次休个假,那也不行。它必须慢慢的做每天做长期连续下去。那这个义就慢慢让你内心感觉到自己是很充实的,有力量的,叫做问心无愧。到任何地方都非常坦荡。

那么孟子就特别举一些例子,他说你不能只做表面工夫,有些人做好事是偶尔做一下。有人在的时候做一做,儒家思想很强调慎独,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非常谨慎,因为所有修养的工夫都从这里开始。在这个地方孟子也举个例子,他说如果你勉强只做外表的话,就好像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所说的。

他说宋国人,他觉得自己家种的麦子长得太慢了,就把它拔高一点,叫揠苗助长。结果反而使这些麦子都枯萎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说,我最近做得不错,这个月很努力,那就希望立刻有成果,事实上不容易,为什么?因为它是长期努力才有结果。所以儒家讲究浩然之气,他们对气的看法从孔子到孟子,孔子认为有有血气,你这个血气会带来问题,像君子有三界。因为血气未定,血气方刚,血气既衰都不好。孟子就转一步他说我的生命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气跟身体有关,代表各种可能出现的欲望。第二个是什么呢?是我的理想的思考,我的心智,我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作为主导,我的气代表我的身体、我的行动来配合。

这样做久了之后,你就可以排除所有的杂念,把所有的欲望都设法化解。这样做久了之后,我内心里面就充满一种浩然正气。那这种浩然之气跟天地里面,各种力量可以结合,怎么样结合呢?这说起来有点神秘,但是我们都知道谈到人生修养有许多话,没办法说清楚,你如果说没有自己去稍微体验一下,那怎么体验呢?

譬如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认真的做点好事,不要求立刻就有效果,也不要希望立刻就变成不一样的人。任何一个人德行修养就是长期慢慢造成的结果。天下没有一簇可就的事情,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尤其在个性的修养上。所以我们讲到说你勇敢面对这样的挑战,你将来修养成功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那么孟子在将来还会告诉我们,可以带来真正的快乐。

如果儒家思想只教我修炼,而没有告诉我说,这个将来会带来一种很特别的快乐,很有保障的快乐,那谁愿意学儒家呢?所以说儒家能够一方面符合人性的要求,我配合直义道,那我又能够得到快乐,那当然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08-27
孟子:真正的勇敢是勇于面对自己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本周要跟各位介绍的是,勇敢接受挑战。

而今天的主题是三种勇敢,那么这就是从孟子思想里面所提出来的一些观点。提到勇敢我想很多人都会想到,在司马迁史记里面有刺客列传。他笔下的那些刺客,各个都非常的勇猛,视死如归。看来令人敬畏,那么孟子怎么样去描写勇敢呢?他的第一种勇敢就跟刺客类似的。

我们看他这样写,他说这种人,以北宫黝做例子,他培养勇气的方法是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戳不逃避,他觉得受到一点小挫折,就好像在公共场所鞭打他一样。他既不受平凡小民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他把刺杀大国君主跟刺杀平凡小民看成差不多。听到斥骂的声音,一定反击回去。

我们平常会注意到后面六个字,恶声至必反之。这样的人确实很强悍,一个人如果不怕死的话,你对他毫无办法,在老子里面也提到类似的观点。

他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如果被逼得走投无路,对死亡毫不害怕的话,你用死来吓他是没有用的。但是这种勇敢,一听就知道好像要同归于尽。那么他需要的条件太多,像武功要过人,身体要非常的强壮这些。不一定每个人都做得到。这是一种向外发散的勇气,那么接着孟子谈到第二种勇敢,他就以孟施者做例子,他说孟施者他的培养勇气,他就说,他说对待不能战胜的,就像对待足以战胜的一样。如果衡量打得过才前进,考虑可以胜才交战,那是畏惧众多军队的人。

我怎能做到必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所以相比之下,我们就知道这第二种比较深刻。为什么?他是一种心理建设,就是我心里面要认为,我一定可以胜,我一定会成功。我们看到现代人,很多从事直销事业的,他要推销东西之前,就要跟自己说,一定可以成功。别人做得到我也做得到。那这种心理建设,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效果,那么这是第二种,他比较内敛。自我要求跟第一种的外发是对照的情况。

但是这两种勇气,都还不是孟子所欣赏的,他第三种就提到孔子的话。那么孔子的话是经过曾参传下来的,所以孟子就引用曾参的话。他说曾参跟他的学生子襄说,你想勇气勇敢吗?那么我告诉你,我曾经听过我的老师孔子他说过真正的大勇。他怎么说呢?他说反省自己觉得理屈,即使面对平凡小民,我怎能不害怕呢?反省自己觉得理直,即使面对千人万人,我也向前走去。

我们一般人比较喜欢用的是后面那半段话,叫做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听起来真是豪气干云,但是你不能忘记,孔子说话是说,前面一半,不能忽略。

叫做反省自己,觉得理屈那怎么办呢?褐宽博就是古代穿得非常的粗糙的衣服,简陋的衣服,像农夫这些。所以把它翻译成平凡小民。那么面对一个毫无身分地位的平凡百姓,你跟他相处如果你做错事,觉得理屈,你能不害怕吗?如果你就外表来看的时候,他对你毫无办法。因为他是社会上的弱势,你居于强势。但在孔子来说的话,这个时候你不能管弱势强势,如果你欺负别人,是因为你比较强势。那么更强势的人,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你可以接受吗?

所以在孔子的思想里面,就会认定你要以理作为自己的要求标准。这个理是道义,如果你所说的所做的合乎道义。那么就算是有千万人反对你,你照样向前走去。今天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注意到群众,一看到群众他们的意见,就觉得说我应该尊重,但是不要忘记群众的意见,我们说像流水一样,经常在变化。如果你本身没有原则的话,只是看外在的人多人少,那么你到最后恐怕应接不暇。到最后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真理,什么叫正义。

所以我们今天至少学到孟子所说的三种勇敢。我们再简单综合一下,第一种是外发,向外外发散,我反正一条命拼了就算了,这有时候太过于莽撞,有点像匹夫之勇。虽然可以当刺客,但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第二种勇敢是内敛,心理建设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成功,很多年轻人他就靠这种信念,在考试的时候,也许成绩会好一点。因为他比较有自信,自我要求相信说,我一定可以成功。

那么这个时候心理建设有它的效果,这是第二种。第三种才是我们真的要学的,就是孔子的思想,真正的勇敢不要问,对方人多人少,是弱势还是强势,要问自己本身,到底有没有道理,如果我是凭良心有道理,做的是该做的事,说的是该说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不要在乎,别人是谁了。如果我作错的话,要用于认错,所以真正的勇敢不只是说,我要勇敢我要做什么事,他也包括勇于不敢,勇敢的承认自己的错,向别人道歉。

所以真正的勇敢是以道义作为依归的。我们今天谈到三种勇敢,使我们可以从里面学到儒家的思想。一般讲儒家的时候,智仁勇是三达德,在西方的希腊时代,也提到三种美德。第一种叫做明智,第二种就是勇敢,接着是截止还有正义。保家卫国的武士阶层,那么我们在儒家里面,是适合每一个人的。我们天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8-27
从“三年之丧”看人性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三年之丧。说到三年之丧啊,可以说是在《论语》里面最尖锐的一段对话,孔子有个学生叫做宰我,这个学生呢,每一次出现,都给孔子带来一些麻烦。孔子都会好好的教训的他一顿,我们所熟悉的是什么呢?宰我曾经白天睡觉,老师就说,朽木不可雕也。我们有时候想说,白天睡觉有这么严重吗?这是古时候生活的情况,因为古时候他没有电灯啊,晚上非睡不可,那你白天就应该念书工作。否则就代表你没什么志气,或者说你特别懒惰。

好,宰我这个学生是言语科的第一名,子贡还是第二名,他每一次出现,给孔子带来一些困扰。但是,这一次他提问题,提的真好,这个问题为什么好呢?大家都还记得,一路下来到清朝末年,很多人都说儒家是什么?礼教吃人,吃人的礼教,好像是你学了儒家之后,就被那种三纲五常给规定了。好像好好的人生就被约束了,活得没什么乐趣,今天我们就要说明这个道理。

所谓的三年之丧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人他规定父母过世,做子女的守丧三年,事实上这样三年之丧,在周朝的时候,已经不太普遍流行了,商朝的时候是有这样的规矩。孔子的祖先是商朝人嘛,所以他总认为说,我们祖先那一套应该还适用。结果宰我提出质疑。这个学生也真是聪明,我们看他怎么提问题的。在《论语》里面,宰我就请教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了,他说一个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一定会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散乱,旧谷吃完新谷也已收成,打火的碎木轮用了一次,所以呢,守丧一年就可以了。

这是他的质疑啊,我们先分析这一段,他怎么问呢?他说规定三年守丧太长了,换句话说,一个社会有他的伦理规范,可以商量啊,太长太短我们可以商量,但是宰我的问题,他所举的理由非常好,一方面他说,人文世界三年太长,为什么?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啊,礼坏乐崩,因为三年之内,你不能行礼作乐嘛,三年之后不是荒废了吗?一个孩子学钢琴,你叫他三年不准弹,再弹的时候就不成调子了。这是人文世界,三年太长。那么自然世界呢?在古时候鲁国,一年收成一次,旧的稻米吃完了,新的稻米长出来一年收成一次嘛,古时候他的火呢,它并没有瓦斯啊不,它是用钻木取火,钻木取火一年有五次,要换不同的木头。一年轮一次一年就够了嘛。所以,宰我是很有逻辑头脑,他说你看人文世界,三年太长,自然世界一年是一个循环,所以合起来看,取它的公分母,所以守丧一年就够了。这个学生是很有逻辑头脑的,举的理由你看兼顾人文世界,兼顾自然世界。

照理说很难能够反驳这个学生的质疑,孔子能不能跟他说,你真的做过调查吗?三年不行礼乐,礼坏乐崩吗?孔子能不能跟他说,你到台湾去过没有?一年收成三次,它不是一年一次,那这个就讲不完,因为它是相对的。相对的条件。

孔子毕竟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立刻把伦理规范的基础转移到心理上的情感,孔子就问他说,你如果没有守三年之丧,就吃白米饭,就穿锦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孔子这样招很厉害,他的意思是说,伦理规范的基础,在于人的心理情感的需求,所以你心里面觉得父母过世了,你吃得好,穿得好,心里不安嘛,那你就好好的守丧三年吧。但是,这一来就有问题了,因为你问一个人,你心里面安不安,等于是请他做一种主观的自由心证,这个时候宰我就不客气了,老师问他安不安?他就说安。这样一来好像是跟老师辩论,非赢不可。

所以,为什么我们说宰我是坏学生呢?就是完全没有了解老师的用心,这种事情怎么可以说安呢?假设宰我的父母当时还在,听到宰我这样说,一定很难过,假设宰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代表他以前替父母守丧的时候,心思一定转来转去,说我不想守那么长的时间,说一这个时候宰我本来应该说,我回去好好想一想,或是说请老师指教,怎么样才对,他居然直接回答安。害孔子没有话说。孔子只好跟他几乎是跟他讲的话很难听,孔子怎么说呢?汝安则为之,孔子说,你心安你就去做吧,君子在守丧的时候呢,吃美食不变滋味,听音乐不感快乐,住家里不觉得舒适,所以他不这么做。是他宁可吃的很简单,住得是很简陋,他也要替父母守丧,现在你居然心安,你就去做吧。

这话说出来之后呢,各位看看反应,宰我立刻离开教室。为什么?因为宰我知道老师对他很不满意,就在宰我离开教室以后,孔子对于宰我还再加以批评,所以在学生背后批评学生啊,从孔子开始,为什么?因为别的同学还愿意受教育嘛,我学儒家对孔子佩服,就从这里开始,孔子说,宰我没有真诚的情感,底下那十二个字是关键,叫做小孩子生下来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子生三年,然后离开父母之怀,当然我们不能计较啊,回家问父母说,你以前小时候这个抱我几年,以便作为我将来守丧的参考。我们怎么可以这样说呢?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规矩是一般的情况所定的,不能因为说,父母对我恐怕照顾不是很好,我就对父母不用很孝顺,不是的。

所以,社会规范是来自于心理情感,心理情感来自于生理需求,人类是万物之灵,没错,但人类也是什么?有最长的幼儿依赖期,人类的孩子,我们的子女,要在父母怀中三年,才能够独立去行走。这个是最长的比例,按照你生命的这个一生的时间,跟三年这个比例,这是最长的。所以长期的生理上的需要父母照顾,养成一种在心理上跟父母互相关怀,所以,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快乐,这是因为从生理需求,到心理情感,最后才出现伦理规范。

换句话说,儒家的伦理规范,绝对不是礼教吃人,而是让你有一种心理情感需要,可以得到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所以,我们再次强调,你要有外面的礼仪、礼节、礼貌,一定不能忘记,内心真诚的情感,内心没有情感,你外面不用去做那些形式,这是儒家真正的思想。

所以,我们从三年之丧知道说,这一段师生之间的辩论,学到说伦理、心理、生理的连贯性,对人性可以做进一步的理解。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08-27
“绘事后素” 孔子灵感何处来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谁启发孔子”。

这样的问题,我想恐怕会让我们觉得很奇怪,事实上,它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相长,孔子教学生,学生有的时候也会启发孔子,就好像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是谁呢?一般人会猜颜渊啊,或是子贡这些人。但是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谁呢?是子夏这个学生。

在《论语》里面,孔子公开承认,能够带给我启发的,就是子夏,但是我们千万要注意,就是这么一次,特别有趣,我们就看一看是怎么回事呢?

在《论语·八佾》里面有一段话,子夏,他是文学科的高材生,子游子夏,文学是指对于文献知识《诗经》,《书经》特别熟悉,很有心得。

他就问,他说《诗经》里面有一句话,我看不太懂,哪一句话呢?他就念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是处于《诗经》的,何谓也?什么意思?我们用白话文说一遍,各位会比较清楚,子夏请教说,笑瞇瞇的脸真好看,滴溜溜的眼真漂亮,前面讲脸,后面讲眼睛,白色的衣服,就已经光彩耀目了。

这句诗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乍听之下就知道,他讲的是什么?一个女孩子丽质天生,所以她一笑起来,眼珠转一转,就很漂亮,然后她穿上白色的衣服,就非常的耀目,光彩耀目,白色的衣服,就是非常的炫耀,子夏不懂,他为什么不懂?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把白色的衣服,就把它说成是很漂亮呢?那孔子怎么回答?孔子回答四个字,请注意,四个字,“绘事後素”。

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呢?古代的绘画,绘画的这件事,最后上白色,这是跟现代不一样,连朱熹都解错了,为什么?朱熹是宋朝人,在宋朝的时候,做了很好的纸,白色的,画画的时候,有白色的纸做底,再上彩色。但是孔子的时代不一样,到现在挖出来的到汉朝的绢帛,都还是有颜色的,接近咖啡色,就是树木的这种颜色。

所以在孔子的时代,你要画画的话,它的底是咖啡色的,不是白色的,所以绘画的时候呢,最后上白色,白色这种颜料,反而是很难得的,白色一上就把前面的颜色,红的,黄的,绿的,紫的,黑的全部凸现出来了。

换句话说,白色本身看起来是没有颜色的,但是它可以使别的彩色,特别的显示出来。

孔子这句话,这个答案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告诉子夏说,一个女孩子丽质天生,白色的衣服就很漂亮了,不用穿彩色的衣服,那么孔子说,绘画的时候,最后上白色,就是你只要底子很好,丽质天生,白色就让你显得很漂亮。

本来这时候就可以下课了,但是子夏这个时候,心血来潮,接着说了一句,他说“礼后乎”,三个字,他说那么礼,是不是后来才产生的呢?他光是问一个问题,用三个字问,孔子听了之后,非常高兴,立刻说,能够带给我启发的就是子夏,现在可以跟你谈谈诗了。

“起予者商也”,商就是子夏的名字,起予者能够启发我的就是子夏,我们就要问了,孔子为什么那么高兴?他为什么听到子夏说,礼是以后才加在人的身上,就是说能启发我孔子的,难道孔子不知道吗?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一般人都认为礼是彩色,用我们的话来讲,很多人都认为,人是一张白纸,你学了礼仪之后呢,加上彩色,这个人就文质彬彬了,就很有礼貌,好像是很好看。

事实上不然,人性向善,人性的本质就有各种彩色,但是你学礼之后,礼本身是没有颜色的,它是白色的,你学了礼之后,就可以把真诚的情感适当的表现出来,表现的恰到好处,真美啊。

很多人以为说,那是不是那个礼,让你显得光彩耀目,不是,是你的本身的那个向善的美好的品质,而不是礼。所以当子夏说,那么礼是后面才加给人的,他就把礼比喻为白色,跟我们一般人想到说,礼是彩色完全不一样,所以这是最精彩的地方。

各位都知道,一般人真的以为,礼是彩色的,学了礼学了很多,说话很有礼貌,文绉绉的念很多书,好像是加了彩色,其实不然,任何彩色都需要有最后真诚的情感,一个人真诚的情感,才是彩色的,礼反而是白色的。

在《易经》里面有一个卦,叫做贲卦,这个字念贲,贲这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呢?它的卦象是山火贲,上面是山,底下是火,等于是山下有火,这个火就使得山看起来很漂亮,代表什么,它可以作为装饰。

所以在讲贲卦的时候,我们说上九白贲无咎,白贲什么意思呢?白贲就是用白色做装饰,无咎就是没有灾难,要注意上九这两个字,《易经》每一卦六个爻,最后一爻叫做上九或上六,这边是上九。

《易经》六十四卦到第六爻,到上这一爻,只要能无咎就非常好,因为《易经》的变化,是从下往上推,到了上的位置,最高的位置,接着就离开了,所以上的位置,很少有好的,大部分都是有凶啊,或是不利,但是在贲卦里面,上九白贲无咎。

换句话说,你占到贲卦的时候,本来是要装饰的,但你要记得,用白色做装饰,就没有灾难了。

为什么?白色是最好的装饰,它才能让你纯朴的本质,内在的本性凸现出来。

所以今天我们学到说,能启发孔子公开承认的,《论语》里面,只有这个地方,而居然是谁呢?子夏,所以子夏这个学生,问老师有关《诗经》,就是问对了问题,孔子回答的时候,绘事後素,但是后代的学者,大部分加一个字,绘事后于素,画画的时候,先有白色做底,再画,错了。

孔子的时代,最后上白色,代表礼是你后天学会的,你内在向善的本质,就很美了,你要记得,人不能没有礼,你没有礼的话,你没有白色,前面的彩色也显不出来。

所以这段话,我们今天就可以了解,有它深刻的涵意,我们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08-27
杀身成仁 孔子知音难觅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谁了解孔子。

上次我们说过,曾参所谓孔子的一贯之道是忠恕,我们特别强调,那个答案有问题的。那么今天我们所谈的谁了解孔子,跟上次可以连下来说,因为在《论语》里面,孔子公开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呀,这时候子贡在旁边就问,为什么没有人了解老师呢?孔子说自己不怨恨天不责怪人,广泛学习世间的知识,进而领悟深奥的道理。叫做下学而上达,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孔子这句话是很深的感叹啊,代表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代表没有别人可以了解我。两千多年以来,我们都念《论语》,真的了解孔子吗?孔子自己直接教的学生,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不要说那三千弟子,孔子都说没有人了解我。这代表什么呢?代表孔子说的不清楚,还是学生没有认真去学习呢?

其实你要了解孔子的话,有几个简单的指标,第一个就是说,你要问孔子的志向为什么那么特别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则怀之。孔子明明是一个人嘛,一个人为什么要把天下的老人家得到安养,做朋友的互相信赖,青少年得到照顾当作自己的志向呢?

你不了解这个孔子的志向,就对孔子的思想没有办法正确的理解。同时,孔子也说过,人要杀身成仁。你不了解什么是杀身成仁对孔子思想肯定也不太了解。所以孔子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本身是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一以贯之。他本身知道说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觉悟到人性向善,善就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有这样的观念的话,我的人性要实现的话,我就要跟别人,因为善是我跟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那别人是谁呢?别人是从父母开始,兄弟姐妹开始,到天下每一个人都是别人。这样一讲的话我们就懂了,原来孔子他说他的志向,是因为他建立在人性向善这个观念上面。

那么这样一来的话,你才能说,他的志向跟他的这个人性论,结合起来。那至于什么叫杀身成仁呢?仁义的仁啊,代表善的最核心的一个立场,你为了行善而牺牲生命,等于是完成生命的基本要求。所以可以说杀身成仁,这个成就是一个关键。明明是死的,为什么要说成了?要说完成呢?就代表你人性向善,你为了善而牺牲,不但不是牺牲,反而是一种成全。

所以,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一番道理,应该符合孔子他的想法。但是,《论语》里面呢,如果有人了解孔子,有一个人,他正好不是孔子的学生,我们就看另外一段话,孔子在卫国住过一段时间,有一天在家里面击磬,磬这个乐器是用石头做的,他击磬的时候,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经过他的门前,听了之后就说,磬声里面还有深意啊。接着他再听,然后他说声音硁硁的,太执着了。就这个人觉得孔子演奏这个磬啊,声音传达出来某种深刻的含义,但是呢,太执着了,他接着说得很精彩。他说,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放弃算了。就这句话。

换句话说,他从孔子的磬音里面听出来孔子在那边抱怨,没有人了解自己,所以这个人他就劝孔子,没有人了解就算了。接着他引用一句《诗经》的话,深则历浅则揭,这字念揭,什么意思呢?水深的话,穿着衣裳走过去,水浅的话呢,撩起衣裳走过去。如果你要过河,你看到水深,你衣服再怎么撩,还是会弄湿。你看到水浅,那你就赶快走过去吧,衣服撩起来就好了。你不要犹豫不决嘛。等于是这个人劝孔子说,你既然想要关怀人间,关怀世界,就好像说你要从政,就不要怕沾锅,不要怕也跟别人要一起,做一些同流而不合污的事情。他是这样劝孔子,孔子听到他的话之后就说了,他说,有这种坚决弃世之心,就是那么坚定要脱离这个世界的话,什么事情都不难了。

但是,作为儒家,他就是不忍心脱离这个世界,他就是不忍心,一个人独善其身。他有任何机会都要透过教育,透过政治,来改善这个社会。叫做儒家的淑世精神。

所以,这两段合起来五看,证据就很清楚了。一方面孔子说自己没有人了解我,另一方面,这个人一般在历史上称作不荷篑者,挑着草筐的人,挑一个竹篓子的,这个人当然不是孔子的学生,他是一个隐士。隐居的人。你跟他交换名片他不理你的,这种人。这种人智慧都相当高的。

所以,孔子在整部《论语》里面,只有一个知音啊。而那个知音呢恰巧是一位隐士,道不同不相为谋,没办法。所以孔子碰到这种人,一方面会觉得,他们智慧非常高。对孔子呢,能够很深的理解,孔子在想什么。但是,没办法。道不同,他们恐怕比较偏向道家那种想法。

而孔子是一位儒家,而孔子对于人性的看法,是把善规定为我跟别人之间适当的关系。所以只要我有能力,一定要尽我的力量,来改善这个社会,绝对不能够说,我一个人过好日子就算了。所以,孔子的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今天我们借两段《论语》的话,说明什么?千古以来,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就是孔子说没有人了解他,那好了,我们今天就要问了,两千多年下来,这么多学者,尤其在宋朝的时候呢,这么多重要的哲学家去研究孔子,他们难道都不了解孔子吗?我们也不敢这样说。我们只能说,他们如果没有掌握到孔子的志向,以及孔子为什么说杀身成仁。他不能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话呢,恐怕就有些地方,值得我们怀疑。

所以,我们今天说要了解孔子的话,一定要记得,人性是一种力量。真诚就可以让这个力量表现出来,要求自己做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就是善。每一种善都是我跟别人之间互动的关系。

我们今天这样谈,希望能够对于孔子的思想呢,能够有比较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0-08-27
替人办丧事是孔子固定职业 养生亦有道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为何挑剔食物?"

孔子养生之道:八不吃

我们以前听到有人说孔子,"割不正不食",就是肉没有割正他就不吃,当时我们觉得说,有肉吃就不错了,还那么挑剔吗?肉没有割正他都不吃。

后来念到《论语》这段原文,才知道他有八种东西不吃,有三种东西不多吃,为什么?养生的考虑。

各位如果不相信的话,我们看看,孔子不吃肉,你愿意考虑吃吗?

我们看到在《乡党篇》有一句,上面说,食物不以做得精致为满足,肉类不以切得细巧为满足,接着开始几个不吃了,他说食物放久变了味道,鱼与肉腐烂了不吃,颜色难看的不吃,味道难闻的不吃,烹调不当的不吃,季节不对的菜不吃,切割方式不对的肉不吃,没有相配的调味料不吃,买来的酒与肉干不吃。

即使吃了肉较多,也不超过所吃的饭量,只有喝酒不规定份量,但从不喝醉。姜不随着食物撤走,但不多吃。

各位想想看,这整段念下来,你就发现,孔子是有他的原则,他的考虑。

譬如说切割方式不对的肉,我以前年轻的时候,不懂这句话,自己过了五十以后,才知道说,切割方式不对的话,咬不烂,因为年纪大了,牙齿不好,这个时候你吃下去也不消化。

所以像这个也提到,买来的酒跟肉干不吃,上次我们谈到孔子不收肉干,就从这边出来的。

所以像这种就是养生的考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在古代医疗卫生不太发达,你如果生病的话,怎么办呢?所以最好是预防胜于治疗,那预防最好的办法就是吃东西,小心一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他的八种不吃,至于三种不多吃,是哪三种呢?

第一个,肉不多吃,不能超过吃饭的量;第二个,酒不多喝,在这里很有趣的是这一段,孔子喝酒没有量,但是从来不喝醉。

为什么提到喝酒没有量呢?我们常常说一个人酒量不错,酒量不行这些,但是我们也知道,喝酒的量是随着心情,随着身体状况而调整的。

譬如说你今天心情很差,一杯酒就醉了,我就看过一个朋友,他心情坏到极点,大家聚餐的时候,一杯酒之后,他人就不见了,找不到他,为什么?到桌子底下去了,喝醉了。

那心情好的时候,我们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像这个就说明孔子,他这些所谓的生活上的经验,是非常切合实际的情况的。喝酒没有量,但是不要喝醉。

孔子的固定职业和操守:办丧事、少喝酒

孔子后来也说他自己,说他自己替别人办丧,不敢不努力办好,喝酒从来不喝醉,我特别提这一句是跟这边喝酒的一种不多喝,自我约束来对照,同时也特别提到,喝酒是每天都要做的事。

在古代山东气侯比较冷,那么上一句是"丧事不敢不勉",替别人办丧事,不敢不勉力而为。这也说明孔子他固定的行业是什么。

我们今天不要从现在的观念想古代,就好像办丧事是一种大家不太理解的行业,其实不是的。

所以我们从今天所看的,为何挑剔食物?从小所有的观念,认为说肉没有割正就不吃,我们对孔子的印象实在不好。那也有人认为孔子是一位美食主义者。

你看前面两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食物不以做得精致为满足。你这样翻译就没有问题了。肉类也不以切的细巧为满足,代表什么呢?不但不是美食主义者,反而是不挑食。

所以厌这个字啊,在古代本来就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食物愈精巧愈好,肉切得愈细致愈好,不是的。而是说我吃东西不在乎你是否精巧,是否细致,而在乎什么呢?有,我就可以享受,孔子很能够自得其乐的,他也说他自己饭疏食饮水,吃的是简单的食物,喝的是白开水。他称赞的学生颜渊,也是一箪食,一瓢饮,对于生活享受,完全不放在心上。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这段话,可以说是为孔子稍微辩护一下。说明说他是一个重视身体健康,注意养生的人,后来我们也会提到,他生病的时候,鲁国的季康子,有权力的大夫,送药给他。他怎么说呢?他说我对这种药的药性不了解,我不敢尝,不敢尝就是不敢去吃这个药。

对一个人是良药,对另外一个人呢,可能是毒药。食物也是一样,年轻人吃这样的食物没问题,年纪大的话呢,就要多考虑了。

所以我们从孔子的养生的感念,可以知道,他是个全方位的一位思想家。他不是只有谈一些高尚的道理,人生的一种理想,他也注意到人生实际的情况。从每天的食衣住行开始,他知道这些是基本的要求,你要让它们来帮助自己走向人生的正路,而不要因为吃喝玩乐,而伤害了人生的理想,而忘记了人生的理想。

所以孔子谈到这些吃什么,少吃,不吃,都有他的考虑,这种考虑不但是对古代有效,对今天更为有效。

因为今天很多人往往有所谓的富贵病,我们也难免,这种富贵病都是因为饮食方面的问题所造成的。经济繁荣之后,我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饮食享受上,而要设法放在人生的修养方面。因为真正的快乐是在内,不在外,要设法由内而发。

如果你从外面得到许多乐观,它会慢慢递减,刺激的效应慢慢减少,到最后呢,求乐反苦,你希望快乐吗?说不定最后结果,反而是痛苦。

我们一再强调,对于食物要重视,不要让它耽误自己人生的正路,人生的时间非常宝贵的,生病虽然难免,但是呢,总要设法避免,我们从这里可以学到孔子的教训,我们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0-08-27
孔子PK苏格拉底 谁收学费多、弟子就业好
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谁在收肉干?"

我记得我念中学的时候,一位老师,他教我们教到孔子的一句话,也就是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交多少学费可以当孔子弟子?

当时的老师把它翻译成,孔子说自己带了肉干来找我,我是没有不教的。结果同学们哄堂大笑,为什么?因为如果这样翻译的话,那孔子好像是开补习班的,你只要交学费,我就教,事实上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后来我在念冯友兰先生写的中国哲学史,他谈到孔子的时候,说他是一位至圣先师,他就拿他跟西方的苏格拉底加以比较,因为西方苏格拉底也是备受推崇的一位老师,但是比到最后,冯友兰先生说孔子还是比不上苏格拉底。

为什么?因为苏格拉底不收学费,并且严词批评别人收学费。

那么为了替孔子缓颊,冯先生就加了一句,他说不过也不能怪孔子,因为生活总是要维持的。

我念了这一段心里面很感慨,我心里想真的是这样子吗?我就认真仔细收集各种资料去研究,到最后发现孔子这边说的,并不是指肉干,是指年龄。

孔子的意思是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我这样讲有什么理由呢?

第一个,我们今天有所谓的《十三经》,代表两千多年的古人他们所写的资料,《十三经》里面它的说话的模式,说到自行什么什么以上,是没有出现过,说到自什么什么以上,另外还有两次都指年龄,从1岁以上,就要登记户口。

所以孔子在这个地方讲,自什么什么以上,应该是指从十五岁以上。

第二个理由呢,在《论语》里面,"自"这个字出现了二十次,有十次当做自己来讲,有十次当做从。

譬如说"有朋自远方来",从远方来,但是你当自己来讲的话,它只有一个用法,就是作为反身动词的主词,自道说自己,自辱,侮辱自己,它不会有后面的受词,当然这些恐怕太细了。

我要再进一步强调的是什么呢?古时候的人,他对于年龄,他不容易掌握,不像今天有月历,有年历,很容易知道你今年几岁。

束发嫁人、束修上学不在乎年龄在乎经历

譬如说你在古代,问一个人说你今年几岁?他说比去年多一岁,那去年几岁呢?比前年多一岁,那到底几岁呢?搞不清楚。

所以古代的人,他不太在乎你几岁,他在乎的是,你是否经过某一个阶段。

譬如说女孩子十五岁、十六岁要行及笄之礼,头发束起来,别人一看就知道,她待字闺中,可以准备嫁人了。

男孩子见面就要问加冠没有?就是二十岁没有,所以行束修在古代是贵族子弟上大学是要送十束肉干,后来就把行束修代表十五岁。

所以孔子他自己失学,他没有机会念大学,他学问很好之后呢,他就公开宣布,十五岁以上,我没有不教的。

因为他自己十五岁向别人求学,别人都教他,他等于回馈社会。

其实这是一个很合理的一种了解,我们要知道《论语》是孔子的学生的学生所编成的,如果这句话真的是有那种收肉干,负面的意思,恐怕会被删掉。

但事实上不是,它完全是回应了孔子当时他的抱负,有教无类。

并且我们也知道,孔子他有三千弟子,三千弟子,每一个人送十束肉干,就三万束肉干,怎么吃呢?吃了还有命吗?并且在《论语》里面,最好的证据是什么?在《论语》《鄉党篇》有一句话,叫做"沽酒脯不食"。

孔子对于市面上买的酒跟肉干,他不吃的,这句话可以说是铁证如山啊,市面上买的酒跟肉干孔子不吃,他怎么可能跟学生们说,你送肉干来,我就教呢?那完全是违反孔子的生活习惯。

好,在这里可以补充说一点,很多人说,那孔子不收肉干,,他生活么办呢?

事实上,孔子年轻的时候,做过一一些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管过仓库,管过牧场这些,他后来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替别人办丧失。

所以在这一方面来说的话,是他的专业。办丧失在古代是一个高尚的行业,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啊,一旦过世的话呢,就需要专家来帮忙料理后事。

所以孔子自然有他生活的来源,这一点实在不需要我们替他担心,我们要担心的反而是他的学生们不太长进,到后来被墨家的学者批评,说孔子这些学生们真不像话,为什么不像话呢?他们听说有钱人死了,就非常高兴,大家说吃饭的机会来了。

从这句话墨家批评孔子的学生们,这句话就知道说,孔子的学生们也是以办理丧失为他重要的生活资源,重要的工作,这是老师教的嘛。

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你办丧失,你要心存哀戚,你要能够体谅丧家,而不能够想说,哎,我吃饭的机会来了,好像就可以上班工作了,绝对不能有那样的想法。

所以这对儒家来说的话,孔子本身生活非常简朴,他也认为自己很穷困,这是我们可以在《论语》里面找到许多资料的。

所以你一定要说,那孔子他要收学费吗?收肉干吗?我认为不然,他说的这句话,就是指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

所以作为一个老师,孔子为什么受人肯定呢?他如果说你一定要收肉干,或者你要束修,把它讲成束带修饰,自己穿的很整齐,很有礼貌,跑来找我,都不是那个意思。

东汉的郑玄也曾经说过,他在《后汉书》《延笃传》的一个注里面,有人提到,郑玄说束修是指男子十五岁以上,这就是古代的一种理解。

所以我们今天呢,再也不要误会孔子收了很多肉干,他根本不吃外面肉干的。

我们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发帖
1009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0-08-27
我们到底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傅佩荣:各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重视教育。

说到教育,从小孩上学念书开始,我们就一再强调,“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一句顺口溜,但是数理化真正那么重要吗?或者说我们所说的教育,除了这种智育方面的要求之外,还有生活教育,德行教育其他方面。

所以我们今天谈重视教育,就要从孔子的一些观念来说起。孔子有一次到魏国,他的学生冉有替他驾车。到了魏国的都城,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学生就接着发问,说人口多了之后,下一步该做什么事呢?

孔子说,让他们富裕,就是拼经济,让他们发财。那学生再问,如果已经富裕了,接着还要做什么事呢?空子说好好教育他们。三段话,一个是人口众多,一个是让他们富裕,最后要教育他们。

这三点听起来好像是有一个逻辑关系,什么叫逻辑关系呢?就是如果你只是人口众多,那有什么用呢?人多有时候反而变成一个动乱的根源。他如果贫穷的话,他怎么生活,所以让他们要富裕。

但是富裕就有个问题,请问标准何在?一个人什么时候才知道说我钱已经够了,我应该好好接受教育了,或者好好去关心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个钱够不够是相对的,第一跟欲望有关的。所以到这个时候你接着说,那为什么富裕之后才去谈教育呢?富裕如果没有标准的话,那不是永远不要教育了吗?我可能一辈子赚钱都不够,那我还受什么教育。

所以在这一点我们就要知道什么叫逻辑的关系,逻辑这两个字要知道理解。就是你要让人口众多,你了解为什么吗?你要让他们都发财,你了解为什么吗?原来最后的目的是要教育他们。所以如果没有教育,前面的人口众多、发财,都不能理解叫做逻辑。

所以逻辑的先后跟时间先后不一样,如果你讲时间的先后,那还得了。第一步人口众多,第二步让他们发财,但是发财两个字,是没有限制的。多少钱叫做有钱呢?没有说得出来,因为每一个人不一样。

你年轻的时候恐怕欲望很低,我只要赚到几万块钱,我就满足了。后来钱愈赚愈多,永远不满足。那这样一来你还要等最后一步教育到什么时候呢?很老很老有钱了才受教育吗?不可能。

所以我们逻辑上跟时间上不同,是因为逻辑才是孔子关心的重点。所以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目的是要受好的教育,受到好的教育,才可以过一个正常的理想的人类的生活,这是儒家基本的观点。

后来孟子讲得更直接,我们都知道孟子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他对孔子的思想不但完全掌握,还可以继续发展得非常好。

所以孟子说他说人类生活是有规则的,什么规则?你说你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句话听起来真是让人担心。他说你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很安逸,但是没有受教育的话,就很接近禽兽,接近禽兽。

一般人都喜欢前面六个字,饱食暖衣逸居。但是你如果不受教育,那请问你其他生物在森林里面或在动物园里面,不就是这样吗?饱食暖衣当然它们不需要穿衣服。那你没有受教育的话,那怎么算人的生活呢?

所以儒家的思想观念在这个地方要受教育。那接着就要问,什么教育呢?要教什么内容呢?是学好数理化这些吗?只有智育吗?还是说还有德育?还有其他方面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这些?

所以在孟子那个时代,他就提到说圣人很担心这些事,他讲的圣人是谁?是指尧舜。尧舜就派契为司徒,这个契就教老百姓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正常的关系。他提到五点,就是我们所通称的五伦。他说父子有亲情,君臣有道义,夫妇有内外之别,长幼有尊卑次序,朋友有诚信,这五点。

这五点是基本的人伦,所以在儒家来说的话,人要受的教育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很多人说今天五伦不太够吧,因为我们现在所接触大部分都是陌生人,都是不认识的人。他不在这五种关系里面,那怎么办呢?

我们对亲戚朋友认识的人很好,对陌生人就可以不好吗?不是的。你真的了解儒家的思想,就知道说,古代的生活比较安定,接触的人很少。那现在的话,你自己就要把它扩充出去。在社会上就要遵守共同规范。

所以我们经常讲儒家的思想里面提到善,你怎么去界定善的作为呢?我们简单说三点,内心感受要真诚,对任何人都一样,对方期许要沟通,陌生人对陌生人,要有简单基本的期许。比如说上车要排队,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像这是一般人不认识的也有一种互相的期许。

然后社会规范要遵守,大家在社会上,社会是大家,我们照共同规范来生活,来互动。所以这是儒家的思想推到今天也可以用。所以基本上我们要聊了解,儒家认为说,老百姓人口很多,接着怎么样呢?让他们具备好的生活条件。

但是生活条件的好坏,是没有标准的,所以不能以那个作为说我现在钱没赚够,我不受教育,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目的是要受教育,才能使你前面的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才能够被理解。被理解就是说我知道为什么我们要人口众多了,是因为最后要能够富之还要教之。

那为什么我们需要发展经济呢?还是为了教之,为了教育。因为有了好的教育之后,才有可能过人的生活,合乎人的尊严的生活。

所以我们今天谈到儒家重视教育,是有他的特殊的考虑的。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