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6338阅读
  • 21回复

我学习文化作文的困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艾翔飞
 

发帖
3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8-09
— 本帖被 谭蘅君 设置为精华(2010-08-14) —
我学习文化作文的困惑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8-09
  很欣慰艾翔飞跟文化作文之间的缘份,更欣慰艾翔飞善于思考的习惯。你的问题太多,我分段回答吧。

  12.我手上有《文采速成法》《文化底蕴》《意境写作技法》《意象运用技法》《历史人文写作技法》这五本书,但内容似乎很杂乱,我该按照怎样的顺序去逐个消化呢?

  答:学习文化作文重在积累与熏陶,因此阅读顺序可以这样安排:

  先学习《文化底蕴》。从宏观上了解什么是文化作文,文化作文的分类及写作技法和初步的文化积累与运用。

  再学习《文采速成法》和《历史人文写作技法》。一方面从语言上进行感悟,开始雅语的训练,这是一个人的写作指纹,也是文学功底的真实呈现。另一方面,从历史的隧道逆行而上,去欣赏和积累历史文化精华,了解地域文化特征,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让文明逐渐内化为个人气质与学养,并从名家优秀作品中,感悟文化在写作中的运用。

  最后学习《意境写作技法》《意象运用技法》。意境一书,语言优美,人景、物景、情景、事景如诗如画,阅读是一种极美的享受。可以将这种写作迁移到你的练习中去。而意象,就是训练用文化的眼光看万物,是文化作文极有创意的呈现。如果有一天,你能够把你生活中所看到的所有物象,都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与文脉演变,那么,你就是真学者,强过现在的文科教授们的文化底蕴。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唯一和绝对的。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告诉我:这几本书,分进合击式的学习可能更好。即:《文采速成法》《文化底蕴》《历史人文写作技法》每天看一部分,而教材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把《意境写作技法》拿来同步学习,在高中进行诗词鉴赏的时候,可以学习《意象运用技法》,这样,一年后,你对文化作文的感悟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8-09
  11.我看了一下《文采速成法》,感觉没有什么效果,按照您讲的,先感悟一段文字,然后拟标题,但是自己还是不会写出很优美的段落。

  答:讲一个我16岁开始自学写诗的经历吧。初两年,狂看猛练,学习与实践结合,现在看来,多为模仿之作,不过这是学习的一个必经阶段。再两年,给他人讲现代诗,结果语迟言拙,才知道:写作,记忆是多么重要,古人用一个词概括了写作成长的规律:博闻强记。四年后,我才开始背记优秀诗歌名句和段落。然后写作,感觉逐渐得心应手,与他人谈诗论文,随手引经据典,头头是道,颇是得意。

  所以,你没有什么效果,重心还是缺少记忆,记忆后可以盲感、盲思、盲悟,这正是当代教育引进西方和前苏联教育后,在文科上丢失的教育精华。《文采速成法》截取了无数优秀文章片断,记忆之、审视之、悟之化之,必能得语言之神髓。《文采速成法》在训练上,将思维训练与语言感悟结合,拟标题,是思维化用训练,同题片断,是思维异化训练,即思维宽度训练。而真正的语言感悟训练,必在熟读记忆之中,方可练成。

  语言的修炼没有技巧,只有熟读记忆,咀嚼反思,时机成熟,水到渠成,格局自现。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8-09
  10.如果您能够为我这两年的文化作文学习制定一个大致的学习计划会更好。

  答:可参照12的回答,这是对图书的利用。另外,你应该阅读每年的高考优秀作文,里面绝大部分是文化作文,特别是文化作文的生活化呈现方式,是文化作文很重要的走向,对你今后的写作应考和成人后的文学创作,都有好处。文化作文的生活化呈现,是将文化内涵通过人景、物景、情景、事景、场景等表现出来,已经类似于文化创作。

  平时多看一些文化经典类的图书,特别是高中古诗文,一定要学好,那是你一生积淀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8-09
  9.书上写了许多理论性的东西,让我似懂非懂,对于我这样一个想自学文化作文的学生,希望您能够提供个给我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步骤,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开始训练!

  答:可以绕开理论,直接看大标题和选文。大标题直接标示了主要内容,选文的感悟才是主要的。其次重心可以放在底蕴成句、成段的操作讲解和训练上。这是本书一线总结的精华。

  本套书是文化作文实验基地的专用教材,有老师讲解,辅以学生自学,效果甚佳。如果是自学,就尽量看大标题和选文。

  <文化底蕴>一书的最后部分,有关于文化作文的换写法和仿写法的介绍,以及积累四法,这些是宏观的操作方法,比较见效。

  《意境写作技法》《意象运用技法》《历史人文写作技法》,这几本书,积累与感悟更多些,它们对你的文化积淀有较大作用,对未来文学创作更是善莫大焉。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8-09
8.怎么培养“用诗人的眼光看生活?
            “用生命的眼光看万物?
            “用文化的眼光看世界?”



  答:用诗人的眼光看生活,生活才充满激情和浪漫。用生命的眼光看万物,生活才充满敬畏与谦卑。用文化的眼光看世界,生活才充满责任与道义。

  培养的方法是多样的:

  用生命的眼光看万物,这是生命修炼的本色。当万物有情时,你得到,不仅仅是写作意义上的灵性境界,更是你的佛性与天地相通的天人合一至境。这时,你达到了大善。而是善,是文化人格的根本。这是我提倡的塑造新一代文化人的基座之一。它的修炼途径,从最初的拟人修辞开始,也可以直接从佛道的生活理念或行为方式的学习开始。这是大善修炼,关乎人格形成与写作灵性。

  用诗人的眼光看生活,是为了发现生活中的美。而诗情画意的审美修炼,必定是健康灵魂才具有的上进乐观的品质所孕育。它的修炼途径,从诗歌的阅读开始,从诗歌到生活,然后从生活到诗歌,完成这样的循环,你就拥有了诗人的眼光和诗人的情怀,甚至诗人的表达。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读一些诗歌。文化作文里面的体例,多数是由文学散文到文学诗歌到文学故事,这样的体例,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完整的文学素质。

  用文化的眼光看世界,是用内化的文化学养与文化精神,对生活现象和经历进行文化思辨与文化透视,从而解读文化内涵,并肩负一种文化责任,催生正直的文化行为与文化正气。修炼的途径,可以从文化传承与内化,文化思维与思辨训练开始。多看一些当代杂文和现象评析,多积累一些文化经典,效果会更好。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8-14
7.什么叫“入格——升格——破格”?

  答:“入格”是初学写作者如何快速让自己的文章象文章,即进入写作的快捷训练模式。此分记叙文入格、议论文入格、散文入格、创新文体入格等。也可按话题进行入格训练,如亲情类话题入格训练、道德类话题入格训练、热点类话题入格训练等等。也可将这两大类入格训练交错进行。

  “入格”训练是“文化作文”快速树立学生写作信心的第一步,各种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将什么是文章或什么是写作的概念,植入大脑中,避免了现行教材小学各段、中学各段对文章写作在表述与训练上的所谓不同年龄的不同编排训练,给学生带来的关于文章理解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让小学中段和高段与初中高中对文章的理解完全不同。这造成了学生写作上的混乱。

  打个比方,对什么是黄金这个概念,我们初期给学生看矿石,说这就是黄金;中期给学生看金矿石,说这就是黄金;然后给学生看过滤提炼过的黄金,说这就是黄金;最后才给学生看纯度为999的黄金,说这才是黄金。这个漫长的关于黄金的认识过程,就类似我们当前作文教学关于写作的理解。这样的编排教学,违背了中国传统文科教学的原则,遵循了所谓西方的学段认知。“文化作文”及其教学建立在传统文化精华智慧之上,认为第一时间,就应该向学生展示纯度999的黄金,并围绕这种纯度进行写作练习。这样教学出来的学生,对各种成色的金矿石具有了判断与分辨能力,会在阅读与写作实践中,快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升格”训练,是在“入格”基础上,经由仿写途径,不断提升自己,将写作系统的所有技能与自身生活系统的内容进行融合,达到用纯度999的黄金来表述自己的生活内容与价值情感。这个过程,是写作系统的提升,也是生活系统写作化的提升,更是两者融合并逐渐形成写作个性的提升。“升格”训练方式较多,这主要针对教师讲,对你来说,重点就是仿写,这是写作提升的不二法门。

  “破格”训练,是在“升格”训练过程中延伸出来的。是最后将仿写思维内化后,在语言与构思上,整合自己的写作习惯与生活感悟,由“创写”为核心的风格训练组成。这个过程,是摆脱仿写,形成独立风格的时候。对中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部分人有,部分人没有。甚至部分作家,也处于仿写过程中,无法“破格”而出。“格”是一种模式,可以是教师引导性阅读的各种文章模式,也可以是你学习过程中动态的一种文章风格倾向对你的潜默移化。

  内化的东西,与自身写作潜质和生活阅历的结合,就是“破格”的过程。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8-14
  6.我总是觉得有些人的感情很细腻,而我总觉得生活很平淡,你说“素写最极端的例子是在不懂什么是写作的状态下,任情感与思想‘自然流露’,而我每天在教室里枯燥地做作业,能流露什么感情与思想?

  答:这句话,是针对某个写作话题而言。比如“难题”、比如“角色转换之间”、比如“与你为邻”等等,见到这样的话题,你首先要进行生活阅历的回忆和相关阅读的回忆,在这两者基础上,你才能进行构思写作。回忆过程其实就是写作素材与写作角度的搜索过程,也是情感与观点形成的过程。这时候的写作,非常切近你的生活底色,无论是写作系统还是生活系统,都呈现着你的真实状态,这就是素写。

  这样的写作虽然真,但不一定美,不一定符合写作的规律。正如你所说,感觉没有“什么感情与思想”,没有感动他人的生活细节,“生活很平淡”。这是绝大多数同学素写的本真水平。这是一个需要提升的水平,而提升的最佳方法,就是阅读作家的优秀作品,他们“情感很细腻”,文笔优美,是用实战的方式,讲解写作要领并作最佳示范。

  这也是“文化作文”写作教程将“仿写”和“作家助改”作为写作提升途径的重要原因。

  其中“情感与思想‘自然流露’”,这并非就是赞美之语,但这种状态,至少让你找到了自己。唯有如此,你才能提升自己。所以“文化作文”并非一些望文生义者所理解那样,只是没有情感的写作。这是误读和错解。“文化作文”需要传承文化、内化文明、培养自己的文化情感与文化思辨能力,用文化感染一代青年的精神,用底蕴充实一代青年的内心,用情感打动一代青年的灵魂,并用雅语进行表述。

  当我们拥有文化情怀与文化思辨,拥有文化底蕴与文化精神的时候,写作,已经是非常简单的事了。那时,我们已经进入高端素写----作家的“手写吾口,手写吾心”。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8-14
  5.您说要经常进行文化底蕴成段训练,但是我一个人自学,没有老师带领着学习,缺少指导,缺少竞争,怎么办呢?

  答:为自己拟定一个计划吧。这是最好方法。我十八岁到乡村小学教书,一个人独居缙云山系的半山之腰,没有老师可求,没有朋友可论,独学无友,唯将时间切割好,自己督促自己,按时学习、锻练、休息。最后将一种高效的学习习惯养成,这比有老师带领,对一生的影响和作用更大。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08-14
  4.我想化用一些诗词,但我不会化用,又什么有效的方法让我学会化用诗词呢?

  答:<<文化底蕴>>一书第二章“感悟文化底蕴”,前面两节专门讲这个问题:第一节 文化底蕴成句,讲解了引用、套用、化用等诗词引用的四种层次。第二节 文化底蕴成段,讲解了句子组段方法。你仔细阅读并实践之,相信会有收获。

  化用的基础是积累,先积累,再理解,后引用。

  引用的几种形式逐一训练,最后水到渠成地学会化用诗词名句与意境。

  特别提醒,诗词的积累及运用,包括了古代与现代,特别是现代诗的名句与意境运用,是文化作文重要的组成部分。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08-14
3.在书中看到“现象与本质的审视辨析,让你想哲学家一样思考”,但是我应该如何培养这种思辨能力呢?

  答:文化思辨力,是站在文化角度对思辨能力的运用。哲学家思考宇宙人生,解读人类与生命的本质。两者同样要运用思辨思维。思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思维训练:1、现象与本质,2、主观与客观,3、感性与理性,4、原因与结果,5、整体与部分,6、主要与次要,7、个性与共性,8、内因与外因,9、量变与质变等。

  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阅读文化作文系列图书<<文化思辨>>,该书正在写作中,随后推出。

  为了让你快速理解文化思辨,我推荐一篇文章给你,这是专门讲文化思辨作文的。


高考文化思辨作文
重庆市原高考阅卷作文组组长、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南开中学研究员 左瑞林


一、什么是作文
  作文是用文字的形式表达怎样做人,也可以说作文是用文字的形式表达生命的诉求。

  作文是观照,观照自然,观照社会,观照人生,观照自我。观照,即用文化的眼光、文化的胸怀去解读,去表达。

  作文是思考,有思考的指向,有思考的模式,有思考的逻辑。思考的核心和关键是思辩,即在矛盾对立统一的思辩中去深化,去拓展。
  
二、什么是高考文化思辨作文
  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为着特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指向和要求,展示于特定的读者,用文化的眼光、理性的思辨,观照社会,思考人生,炫耀性地显示真诚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的文章。


例文;
曾经做过这样一次作文命题尝试,左手捏着一个小纸团,右手拈着一张小纸条,双手高举过头,然后松开手指,纸条和纸团分别按照自己的方式落到地面。以此动作入题,请学生试做一篇作文。 我的一位学生交出的是一首小诗:

                    假  如
  
假如我是一团泥
  我会用最急切的脚步奔向养育我的那片土地
  假如我只是一片羽毛
  我也会带着微笑在风中轻轻地飘  
  假如我是一只孤独的鸵鸟
  我会迈开勤劳的脚步,在荒漠中踩出一道生命的痕迹  ,
  假如我是一只矫健的猎鹰
  我会展开梦的翼尖,划出属于我自己的航道
  假如我是一场有情的雨                                                                                  
  我会用我的眼泪,洗去五千年的风尘与沧桑
  假如我是一阵不羁的风
  我会低号着,朝着自己的方向,越过座座雄关,条条驿道
  假如我是一首藏在笔尖里的宋词
  我会跳到苏轼的舌尖上,应和大江东去的磅礴
  假如我是一只舞在编钟上的汉曲
  我会站在赵飞燕的身旁,温柔地托住她的纤细和窈窕
  假如我是夸父头上的红日
  我仍会领着他踏遍天地的广袤与无艰
  假如我是秦时的明月
  我会用我的皎洁抚慰孟姜女的丈夫,将她的血泪幻化为一段骄傲
    但我究竟是什么
    我用心推开时间的门,跑到生命中去寻找。
    即使我只是一眼浅浅的泉
    我也要流出自己的味道

    这首诗歌以相似于纸团和纸片的两个形象——一团泥和一片羽毛特有的运动轨迹切入,展开丰富联想,由自然到社会,由风物到人文,由假如到真我,展现了炎黄子孙的风采,显示了一种丰厚的文化底蕴。
  
  根据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选取较多的较集中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情,显示写作者的文化积淀。注意,这里称“积淀”,是指写作者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所积累的素材内化为自身的智慧的一部分,在写作时自然地涌出、贴切地组合。

                          诗意地生存

     
“十月的金风抚平我心灵的旷野/野草的芬芳从心田里纵生/诗意如利剑般斩碎蒙昧的虚妄/我愿意为正义的艺术—献身……”多年来,莱蒙托夫的诗句一直萦绕耳畔,涤荡着我的心怀。为艺术,为诗意而生存成为我心灵的选择。

    我陶醉于贝多芬狂热焦灼的《生命交响曲》,震撼于莫扎特恬静温情的《小夜曲》,激动于普罗米修斯的盗取天火,深情于卡门奔放如火的爱情……我的生命在艺术与诗情间升华。我崇拜正义的达摩克斯里之剑,决绝于邪恶的撒旦之诱惑。

    海德格尔曾说过:“诗意地栖居。”多么动人的话语啊,但是他失败了。海德格尔在纳粹的铁翼下成为了法西斯的御用文人。这是海德格尔的失败,更是艺术与诗意的没落。

    其实人类总是如裸行在旷野中的婴儿,他正是被物质与精神相互挤压着,撕裂着,此消彼长,彼消此长。因此人类总是背负着矛盾的重负匍匐于茫茫长路上。当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物质财富而放弃精神薰陶的时候,精神世界开始日益贫乏、空虚、苍白。对此,人类能做的便是重新选择——选择生存的方式。

    卡夫卡总是在暝暝的长夜里向我微笑。作为能与但丁、歌德并列的世界级大师,他的确异常痛苦。他力求艺术而总是浑身焦灼,不得不向物质低头。这个意义上说,卡夫卡是一只困兽,承受着变为甲虫的痛楚,进行着一场永远不可能结束的审判,徘徊于总也进不了的城堡边缘。

     卡夫卡式的选择如梦魇般的苦痛,而索尔·贝缕的选择却充满了嬉笑与黑色幽默。与卡夫卡选择相同的贝缕在诗意中笑谈着生活,却将现代社会人类精神世界的贫乏空虚挥写得淋漓尽致。就凭此,贝缕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同样的选择,不同的命运,愁云惨淡地困绕着大量艺术家的心灵。如何选择?从何选择?王国维自沉了,胡河清魂断高楼了,海予卧轨了,托尔斯泰出走了,茨威格自杀了,海明威飞升了……艺术的终结性命运使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幻化为奇迹,又将一颗颗灿烂的星辰瞬间地推向毁灭。物质的生命在片刻间殒灭,而他的精神却走向艺术的颠峰。生命终因选择而永恒。

    哈姆雷特再世也会再度困惑:“生存还是毁灭?”但我却只能回答:“诗意地生存!”

参照印证


——在巴黎动物园
奥地利   里尔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坚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文化思辨性作文——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文化与思辩,是当代高中学生作文应该具备的两个特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新课程标准所揭示的语文性质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语言功能闪耀着文化与思辩的光辉。作文,作为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写作表达思想情感的特殊语文课,当然要有文化性和思辩性。我们的学生是聪明的。新课程标准一问世,我们的学生注目“文化”这一光耀千秋的词语,他们追求“文化”这一蕴意丰厚的意境,话题作文一扫沉郁与凝滞,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2001年《采撷世间最美的》、2002年《诗意地生存》、2003年《灵魂的膜拜》、2004年《没有翅膀的飞翔》等优秀作文都已经走出重庆,走向全国,至今,还让许多人澎湃着感动。欣赏学生的作文,总结写作的规律,我曾将话题作文的表现形式总称为“文化思辨作文”。

  文化,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超越具体的物质,也不局限于个人的精神;它,是一种眼光、一种胸怀、一种观念,可以让人真正的顶天立地。关于文化,“文化视界”是用文化的眼光看待世界,让人成为典型(具有个性),让物具有精神(情致),让事蕴含哲理(理趣),让景满溢情感,这样既强化了“文化人生”的典型意义,又让“文化生态”型的语言有了实质的内容,一篇具体的作文就有了文化的芬芳。

  关于思辩,思辩的本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思辩的形式包括表里、因果、前后、时空、正反、总分、一般特殊、或然必然等等,只要触及思辩的本质,采用相应的思辩的形式,一篇具体的作文就会有理性的力量。
  
“文化思辨作文”包括文化底蕴作文、文化哲理作文、文化审视作文、文化批评作文四种基本形式。

  “文化底蕴作文”
根据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线索或顺序,选取较多较集中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这里称“积淀”,是指写作者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所积累的素材内化为自身的智慧的一部份,在写作时自然地涌出、贴切地组合.)。

  “文化哲理作文”写作的虽然只是平平淡淡的事情、普普通通的人物,故事情节也不复杂,但在平淡和质朴中,却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写作者以一双慧眼,透过事物的表象,探究到核心和实质,充满了睿智的哲理。

  “文化审视作文”运用文化的眼光,对事物作详细而周密的观察评判,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一致却又包含个人认识的见解;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不相一致的个人独特见解,在内容上比较适合于对经典著作、传统事物、历史人物作出一种比较理性的审视,此类作文最可创新。曾经轰动全国的南京考生《赤兔之死》即是这类作文的优秀代表。

  “文化批评作文”说得更明确一点是文化批判,即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社会生活,辨别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表达作者的爱与憎、褒与贬,实际上是褒扬好人好事,批判丑恶的人和事,此类作文要求学生更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甚至关注人性,运用理性去评判,借以使人警醒。这四种形式的作文,尤其是“文化底蕴作文”,以其扑面而来的文化的芬芳与鲜妍,在考场频取高分,一时间争相仿效,竟成为一种时尚,让人不由得感叹:历史造就一代文风。
  

高考作文策略

                   切入话题
一、切  题

切出题旨
  
二、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真、善、美(材料的真实性,阐释的正确性)


  




  
三、文  

文化人生


文化视界

人成为典型
物具有精神(情致)
事蕴含哲理(批判)
景充溢情感
文化生态



  
               本质:矛盾对立统一
四、思  辨
  
     方式:前后、正反、因果、表里、总分、
              一般特殊、或然必然

  
就“切题”比较两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低头”——是一个很小的动作,却耐人寻味。
  生活中,“低头”的时候很多,“低头”的原因也很多。人们对“低头”的看法有褒有贬,也不尽相同。请联系现实生活,以“低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

男儿的头颅

“流血的汉子不流泪,举旗的杆子不下跪;
攥紧的拳头不松手哟,过河的卒子不后退。”

《太平天国》这部电视剧是一部经典之作。伴随着这四句铿锵有力的歌词,天朝儿女的铮铮铁骨和刚义形象如钻石般牢牢嵌入了我们的脑海。于是乎,不少人口中呐喊着“永不低头”,在日常生活中上演着一幕幕自以为“有骨气”的闹剧:斗嘴、纠纷……当事人都认为自己的“死不认输”是“有骨气”。但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曲解了骨气的真正含义。

何为骨气?

有人答曰:不低头,即为骨气。那么关公在曹孟德麾下冲锋陷阵的日子,应算得上“最没有骨气”。但历史上却把这段历史传为佳话,万世流芳,何也?关公有真骨气也。

他懂得暂时低下高昂的头,保存完全之躯等待义兄刘备的消息;他深知自己的身家性命不但属于自己,同时也牵连着两位皇嫂未卜的命运;他早已在心底下定决心,忍辱而降,一旦有义兄的消息,他会毅然同曹操决裂。此乃真英雄也。

于是我们看到关羽在曹操面前低头了,在那低下的双眼之中,在那入鬓的双眉之下,似乎藏着两颗晶莹的英雄泪。荡气回肠的故事岂会单单发生在兵荒马乱、荒烟蔓草的年头;在水波不兴的和平景象下,往往隐藏着勾心斗角和权利纷争。党羽的争权夺势,朝政的动荡起伏,自身的尚未成熟……在这样的局面面前,年幼的康熙低头了。

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有机会让自己飞速地成熟;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有机会策划平定三藩,铲除鳌拜的宏伟蓝图;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成长为成熟的康熙,一个站在风口浪尖紧握日月旋转的帝王。康熙此时不再低头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三藩和鳌拜叛乱的火种霎时间在罡风中熄灭。

“大男人,不好做,风雨中依然执着,独自躺下将忧伤抚摸。”这是《康熙王朝》的歌词,却也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要一个男儿低头,何其不易呵。

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儿的脊梁也承担着高贵的尊严,男儿之头岂可轻易低下。无怪乎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无怪乎宋江的俯首称臣会让许多人嗤之以鼻深感不齿。然而,低头不全代表认输,低头不全代表放弃;它是在理性思考下做出的勇敢选择,是在人生大义面前的举重若轻。

敢于低头的男儿是值得钦佩的。我们也相信,当低头的男儿重又抬头的时候,会有更加精彩的故事上演。

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拼。让我们在低头之时蓄积能量,等待着向成功的又一次冲击。



男儿的低头
要一个男儿低头,何其不易呵。

“大男人,不好做,风雨中依然执着,独自躺下将忧伤抚摸。”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儿的脊梁也承担着高贵的尊严,男儿之头岂可轻易低下。无怪乎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无怪乎宋江的俯首称臣会让许多人嗤之以鼻深感不齿。

然而,低头不全代表认输,低头不全代表放弃;它是在理性思考下做出的勇敢选择,是在人生大义面前的举重若轻。

如果说“不低头,即为骨气”的虚荣说法成立,那么关公在曹孟德麾下冲锋陷阵的日子,应算得上“最没有骨气”。但这段历史却被人们传为佳话,万世流芳。

何也?关公之低头实乃英雄之低头。

他懂得暂时低下高昂的头,保存完全之躯等待义兄义弟的消息;他深知自己的身家性命不但属于自己,同时也牵连着两位皇嫂未卜的命运;他忍辱而降,一旦有刘备的消息,他会毅然同曹操决裂,过关斩将,重又抬头。

于是我们看到关羽在曹操面前低头了,在那低下的双眼之中,在那入鬓的双眉之下,似乎藏着两颗晶莹的英雄泪。

这样的低头荡气回肠,这样的低头深明大义。在那中原逐鹿、荒烟蔓草的年头,这样的低头见证真正的英雄。

康熙也是这样的一位英雄。他十四岁亲政。在水波不兴的太平气象下,却隐藏着勾心斗角和权利纷争。党羽的争权夺势,朝政的动荡起伏,自身的尚未成熟……在这样的局面面前,年幼的康熙低头了。

国家的命运从此就如同一座沉重的大上紧紧压着这个少年的肩头。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有机会让自己飞速地成熟;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有机会策划平定三藩,铲除鳌拜的宏伟蓝图;这一低头,让年幼的康熙成长为成熟的康熙,一个站在风口浪尖紧握日月旋转的帝王。这样的低头仿佛破茧而出的蝴蝶,过程的痛苦换来了阳光下振翅的飞翔。康熙此时不再低头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三藩和鳌拜叛乱的火种霎时间在罡风中熄灭。这一切,全得益于康熙暂时的低头。

男儿的低头实属不易,而又是那么让人钦敬。我们也相信,当低头的男儿重又抬头的时候,会有更加精彩的故事上演。
  
就“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评说两篇作文

                                   蜕变

神何飘飘,人何飘飘,那披泻的长发,那幸福的笑容,还有那轻盈的舞姿……灯光、音乐、光阴交错,近了,是一位跛脚的少女在跳舞,超凡脱俗,优雅美丽……

她,一个优秀的 舞蹈演员,因为幼年的一次意外事故留下了跛脚的后遗症。当众人都劝她放弃跳舞的时候,年幼的她擦干眼泪,穿上舞鞋,执著地走向舞蹈学校,坚强地说到:“我不要放弃!”此时一个弱小的带着残缺的灵魂却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高大与坚毅,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头发甩甩,大步地走开,不留恋心底小小的悲哀……我会一个人活得精彩!”

从那以后,每天练功房里都会早早地出现一个纤细的身影,压腿、伸展、弯腰、旋转、跳跃,不断地重复,不断地练习。跌倒了,爬起来;再爬起。脚的灼人的巨痛此刻已不算什么,内心的伤痛才是催人的,但她明白:舞蹈就是她的生命,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她都无悔。她,就象童话故事中的小美人鱼,不停地跳,忘我地跳,只为了生命中那个美丽的梦……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转眼间她已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自信地站住一群舞者之间,白皙高挑,鹤立鸡群,没有人知道她的缺陷,因为经过多年的练习,她的跛脚在跳舞时已经很难发现了,不仅如此,这个小小的缺陷经过她的努力,反而使她在跳跃和旋转时比别人做得更加出色,她带着一脸的从容,在别人的赞许声中,构想着一个惊人的计划——

抱紧的双臂,凌乱的头发,憔躁不安的面容,无神的双眼——这是一只被束缚于茧的蚕,困惑而迷茫;

双臂开始舞动,向上伸,扭动的腰,充满希望的双眼,见到了光芒,有了一丝微笑——这是化碟前的冲刺与努力;

飞舞的身躯,旋转、跳跃,伸展的双臂,幸福的 面容,不停地转,陶醉于蓝天阳光之中,忘我而融于其中,鲜花、空气、笑容——这是一次质的飞跃,蜕变,象一个舞的精灵。

女孩的舞蹈剧很成功,她第一次笑了,激动地说到:“面对残缺,我不怕,我只知努力和坚持,哪怕只剩一只眼可以眨!”

经久不息的掌声,飘落的鲜花……一个女孩用她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面对残缺,要从容和坚持,那么一切便会好起来。              

          
心如水晶

既然上帝给了世间万物以生命,那么,就必然给了他们以生存的理由。即便贫穷,丑陋,只要找到了灵魂中那颗动人的水晶,便可以成为夜空中最耀眼的星。

东施,固然不漂亮,但在我心中,她远胜过世间无数娇悄动人的女子。东施效颦,千古绝唱,面对自己容貌上的缺陷,她不是选择妒忌,而是用一颗单纯的心,去寻找美丽。她知道,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缺陷的勇气,在缺陷面前认输,将是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于是他不悔。当然到最后,东施没有变成西施,然而,她对美好的追求,就像一朵兰花,像水晶。

范进,一个被讽刺得体无完肤的人,可我,却崇拜他。面对缺点,面对失败,他永不放弃。他的精神就像边塞的城墙,布满厚厚的黄沙,大风的创蚀,却始终不倒。对于缺点,我们不就是应该有这种范进精神吗?即便遭受无数打击,世界支离破碎,满目满目疮痍,可意念,像水晶。

没有缺点的人只存在与童话之中,之所以我们没有能成为百雪公主、睡美人,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缺点。可是童话是假的,我们才是真的,完美是虚幻的,缺点才是真实的。追求完美,并不是为了变得完美,那是一个极限,只能无限趋迈。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因为有缺点还苦恼,而放弃呢?为改变缺点而努力,是一个极美的过程。就像山间朦脓的雾霭,真实而动人。

我们的缺点,是缺了些什么,多了些什么,我们努力思考着,当发现我们的缺点时,我们便找到了那块水晶,当我们努力时那块水晶便嵌入了心底。

于是,我们就同古今许多伟人,名人一样,有条件不朽了。

唐太宗能善于纳谏,直面缺点,贞观之治,繁荣空前。我们敬仰呀,但不可以羡慕他。海论.凯勒双目失眠,却成为了大作家,面对缺陷她的坚强令宇宙也为之震撼……

缺点,是一块试金石,探测无尽的内心是否有一丝勇气,勇气便是水晶。

缺点,让我们学会了直面人生的风雨,让我们懂得了风雨之后的彩虹是如此来之不易。

贫穷是缺点吗?不是。它让人有了刚毅的品质与不坠的青云之志。丑陋是缺点吗?不是。他让人察觉到美貌之外更多美好的东西。  

正视缺点勇往直前,幸福离我们并不远。
  

  以上是重庆高三联考作文。
  两篇作文都有一个好的题目:前者“蜕变” ;后者“心如水晶” 。
  两篇作文都有一个好的主题:前者“面对缺点,要从容和坚持” ,后者“当我们发现缺点时,我们便找到了那块水晶,当我们努力时那块水晶便嵌入了心底。”
  两篇作文都有流畅的语言,当然前者作为更华丽更抒情一些,后者作为伦理更蕴藉更理性一点。
  两篇作文都内容充实,前者记叙虽概括却过程明晰,后者议论论据多多层次分明。
  然而,两篇作文都有明显的毛病。
  《蜕变》的故事真实吗?一个跛脚的姑娘,“自信地站住一群舞者之间,白皙高挑,鹤立鸡群,没有人知道她的缺陷”,可以让人相信;而“这个小小的缺陷经过她的努力,反而使她在跳跃和旋转时比别人做得更加出色” ,则很难让人相信了。一般的说,跛脚不可能使舞蹈更美;而主演舞蹈剧,飞舞的身躯,旋转、跳跃……则完全不能让人相信。虽然我们也赞美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但我们赞美的是他们身残志不残的精神,而不是他们改变身残的“事实”——“千手观音”也没有改变身残的“事实”,只是避开了身残的“缺陷”。即使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史铁生写出《我与地坛》……他们也不是改变身残的事实,而是精神创造出奇迹。为了拔高人物、使之蜕变,硬让残疾人身体在我们看来不残;非但不残,反而更美;这违反了生活的真实(材料的真实性)。违反生活真实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可能是真挚的。按今年写作基础等级第③条“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就应该大大扣分。

  《心如水晶》问题在论据。东施效颦,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从来都是指效果极坏的胡乱模仿而被否定的,绝对不能赞誉为“用一颗单纯的心,去寻找美丽”。范进,不管是作为文学典型或作为社会学代名词,都是科举制度愚弄下的疯子、变态狂,对中举的“追求”实在不值得讴歌,只让人厌倦,说什么“面对缺点,面对失败,他永不放弃……我们不就是应该有这种范进精神吗?”实在是太过份了。偏离了阐释的正确性,必然走向善与美的反面——恶与丑。
  追究原因,恐怕这两篇作文都是只为了求“新”,盲目求新.。《蜕变》为求新不惜失其真:《心如水晶》为求创新,不惜以丑为美,以恶为善。弊矣。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请大家牢牢记住.作文一定要做到真善美。
  


文化和思辨怎样结合﹖
  

文化和思辨,两者不能顾此失彼,要在联系与融合中求变求新。

具体做法之一:在辨证中出文化。辨证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观察或表述,这其实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文化审视。“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埋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有时我们太看重自己,太苛求自己,总是要求自己在各方面都是最完美的。太重的压力,压断了我们心灵的脊梁,也束缚了我们飞向未来的双翼;有时我们争强好胜,太过执着,总是力求在各方面都高人一等,这样的我们就如紧握的拳头,失去了松懈的超脱和自在;我们应当学会放弃和承认。放弃并不等于失败,悬崖上的青松放弃了平坦,才有了异样的风采;寒冬的腊梅,放弃了温暖,才有了傲骨的气概。放弃却为更好的拥有;承认并不等于自甘落后,却为对自己的鞭策。”这段以《随》为题的节录文字,有“随”的内涵的正反界定,有不恰当的做法的表现及危害,有正确做法的失与得,有辨析说理的实与虚……一系列矛盾、差异、变化的辩证中,始终闪烁着文化审视的目光,妥贴切题,写出了深度,显示了力度。

具体做法之二:在辨析中出文化。辨析重在“析”,析出原因,析出现象本质,析一般特殊,析必然或然……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推导,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理性。“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倾向,像古人那样自娱自乐,在这个精神世界日渐泯灭的社会中早已销声匿迹。但只是在无功利的同时,内心澄澈如水,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伟人。我们不禁要反省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摒除外界走向的干扰,在他们心中自己选择的走向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悖论中走向辉煌。”这篇题为《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作文,一辩古人和今人的差异析当今社会心态,二辩司马迁、苏格拉底、贝多芬三例析他们人生的成功原因,三辩自我认识和他人期望析悖论的关键,辩与析水乳交融,文化理性在辩析中熠熠闪光。

具体做法之三:以辨证、辨析为基础,在辩解、辩护、辩驳、辩论中出文化。辨:辨别、分辨。辨,是思维,是语言,也是一种更高级的文化形态。“案例:谁动了我的奶酪  原告老鼠:昨天,我叔叔从集市里买了一块又大又甜的奶酪。今天一早却不翼而飞,我认为是住在邻家的花猫所干,偷吃掉了。我告他擅闯民宅、偷盗的罪名。  被告花猫:昨天,我不在家,我到花姐家做客去了,是花姐姐送我的奶酪,不是这只老鼠的。我申请反告原告任意毁谤罪。  主审官老虎:由于猫的天性善良,老鼠偷盗成性,显然用不着陪审团的参正和诉讼。原告老鼠证据不足,控告无效。花猫应释放。相反,老鼠诬蔑花猫,判处罚款10斤大米,立即生效。作记录者留言:小老鼠真可怜,也只怪老天安排的。谁叫老虎是花猫的师傅呢?”这篇《森林一号法庭录本》将生物的习性、民间的俚俗、现代的故事融于一炉,文体选择机巧,故事妙趣横生,“人物”形象生动,主旨扣合话题,更令人动容与叫绝的是“巧辩”:老鼠的控告,花猫的辨解,老虎的辨析与辨驳,在法庭辩论中交相辉映;而篇末记录者留言暗藏主审官老虎辨护的情感因素,可谓画龙点睛。全篇皆辩言,全篇皆文化,思辩与文化浑然天成。


高考作文模式探究

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独具个性的创新被看好、被推重。

高考却是一场有着基本规则的考试,恪守规则,是它不变的法典。

怎样在高考作文中既严守基本规则,又充分张扬个性,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这个问题,颇让许多参加高考的学生、甚至一些指导高考的老师,困惑而又迷茫。

遵守基础等级的基本要求,力求在发展等级的相关方面有所突破,尤其是在作文模式上有所创新,其实就是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因为,审题之后,观点无论怎样翻新,都总在命题人的预料之中;论述之时,材料新颖与否,阅卷老师又见仁见智;而语言问题,基于每个人的阅读功底和运用能力,短时间是难有大的突破的。

捧读2006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篇篇都充满个性的特征,洋溢着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发觉它们审题立意符合题旨、文章内容充实具体、谋篇布局合于逻辑、语言通顺流畅之外,在作文模式方面还明显刻着某些规律性的印迹,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八种类型:

观点直接表述有主旨回环型和主题分解型,观点曲折表达有形象解剖型和形象对比型,写作方式有文化解构型和故事解读型,表现手法有时空交错型和情感抒发型。
  
    试看2006年重庆高考作文题
七、写作(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4、片段作文。(10分)
  以“车站一瞥”为题目,作场景描写,不少于200字。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不得抄袭。
延续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路数,重庆仍然采用一大一小双命题方式,为全国独一份。
小作文虽然改说明为场景描写,但毕竟只有10分,是一种局部性写作考查,撷取片段,突出主体,设置背景,渲染好场景即可。
大作文50分,采用话题命制,全面考查写作能力,却不可等闲视之。审题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关系型话题,“走”与“停”本来是人体生命运动相对的的两种基本方式,延伸开去,正如题面所示,自然、社会、历史莫不充满着前进与停滞的辩证。具体地讲,可以有的思想观点包括全面辩证或单方肯定:“走”与“停”相互依存,走走停停,交互进行缺一不可;“走”是永远的、绝对的,不能停滞;“走”需要适当的“停”来调剂,来辅助;“停”是为了“走”得更好……
审读题目、确定立意、选择材料以后,铺写文章,选择怎样的模式,对于个性创新而言,就至十分重要了。
  

主旨回环型与主题分解型
一般地说,当观点确定以后,如果要直接表述观点,作文模式可以采用主旨回环型和主题分解型。主旨回环型布局适用于单项肯定,主旨回环,反复强调,可以收取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主题分解型布局适用于全面辩证,分解论点,条分缕析,可以显示纲目界定的逻辑力量。
  
主旨回环型
停是为了走得更好(50分)
就像受精的胚珠不立即发育,而经过一阵休眠;

就像含苞的花蕾不立即开放,而度过一段成长;

就像凝聚的水珠不立即降落,而形成一片云彩。

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观点)

年轻的心总是为了梦想而激动,刻不容缓地向目标奔去,走得累了,仍不知道,唯恐在停顿的那一刹那,梦想便幻灭了,而时间亦残忍地将那一刹定为永恒,徒留遗憾和伤感。

而此时,刘邦也告诉你,退出宫中,还军灞上是为了避开项羽的攻打,等待更好的时机。

诸葛亮也告诉你,按兵不动,对曹兵叫喊视若无睹,造船不造箭,是为了等待那助我的东风和漫天的大雾。

他们都要告诉你,停是为了走得更好。(观点回环)

不必像夸父,逐日的脚步从不停息,却终于留下遗憾而去;

不必像春蚕,吐丝的节奏从不减缓,却终于丝尽蚕亡;

更不必像精卫,填海的旋律从不改变,却终于被大海吞没。

人生有许多步,然而关键的只有那几步,暂时停留是为了等待时机,积累力量,走好那几步。

停是为了更好的走。(观点回环)

如果走是那骄傲的鲜花,那么停便是底下的绿叶,吸收营养,使花开得更艳。

如果走是那壮阔的大海,那么停便是支流的小溪,积聚水流,使海变得更加博大深邃。

如果走是那万里的银装,那么停便是那漫天的雪花,披衣加被,使银装更高贵圣洁。

停是为了走得更好。

停与走没有仇恨与隔阂,唯有相亲相伴,才能有灿烂前程。

人生乐曲中,走与停是搭配的音符;

人生字典中,走与停是组合的音节;

人生图画中,走与停是辉映的色彩。

从没有骗过人,却想偷句话给你: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观点演变为结论)
  
主题分解型
御风而行(50分)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张白纸。既没有前世可以作参考,也没后世来修改。
­——米兰·昆德拉


的确,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何让它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让人思考。而我看来,行走在生命的旅程中,该走就要大胆地意气风发的前行;该停就要果断的停下来倾听生命之花绽放的声音,领略生命的美丽。(观点——全面辩证——纲)

走,就是要放下已领略的风景,另辟蹊径,寻找更美丽的风景。(观点分解——目)

茅檐无风,难却尘埃落榻上;凉亭有客,尚留风骨在窗间。有人投笔从戎,有人弃剑执笔,辛弃疾就是后者,毫端蕴秀,口角噙香,一枝秃笔,再谱刀光剑影。曾经是“一身转战三百里,一剑曾挡百万师”,浮现的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渴望的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刀光剑影成就了辛弃疾的武功。

然而他没有停,看穿了南宋小朝廷偏安的懦夫相,他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明白身前生后(?)事不过是“可怜白发生”,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悲叹一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认!”节高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关路旁,稼轩一路走来,引声高歌,浓墨重彩的划下石破天惊的啼血之痕,风景独女子。

停,就是要欣赏此时此刻的风景,寻找前行的路。(观点分解——目)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士子。那一年的进京赶考,似乎已经预示着他们钟鸣鼎食、钟鼓馔玉的未来了。然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清的朽木架子已是摇摆欲坠,列强已是张大血盆巨口虎视眈眈,欲群起而分之。

他们停下来了,国家的道路比个人仕途更重要,尽管有李鸿章和曾国藩这样的前辈,但他们寻找到了新路,“公车上书”、“维新变法”、“戊戌六君子”,历史注定记住他们。

一篇激昂的《少年中国说》是当时绝代芳华。“各国变法,莫无派血而死者,而中国自古未有。若有,请自嗣同始!”掷地有声的话敲开了沉睡雄狮的双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永远的谭嗣同!

自 嘲

自嘲是一种快乐的智慧,于生命的困境中寻找阳光的智慧。自嘲是一种达观的境界,于人生的坎途中吟诵清风的境界。自嘲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于现实的打击中重拾微笑的心态。自嘲是灵魂不熄的火焰。在暴风雨中,在泥泞的羊肠小道上,自嘲拨开阴霾重见云天。(观点——全面辩证——纲)

会自嘲的人,定是有大智慧的人。林语堂学贯中西,在自嘲中收获了对中国人的深刻认识。有人说自嘲的人在卑微中快乐地活着。其实自嘲并不代表人类精神防线的最终崩溃,这只是一种方式,让压抑、委屈、感伤的心在一句话中得到释放,灵魂从此插上翅膀,,追寻飞天袖间那些不败的花朵。因此,自嘲需要智慧,需要勇气,需要胆识。胆小鬼心中开满了淡紫的蔷薇,让所有伤口在那些蔓下慢慢结痂,慢慢凝聚成一生的伤感;而有智慧的人敢于自嘲,敢于让所有的伤、一切的痛随风而去,化为春泥。(观点分解——目)

会自嘲的人,定是有一种天地境界的人。当心中有了太多太多的牵挂,那些话语便在你齿间徘徊,开不了口,那是因为不敢于放下高高在上的尊严,其实当连微笑着面对苦难的勇气都已失去,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呢?心中没有纠结,灵魂如一片澄明的月光,自嘲也就不再是难堪,不再是羞耻,而是释放,是微笑着面对和承担。这世界既然有了阳光,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让所有的话语都属于温暖?当你感怀时,请你铭记,做一个有境界的人,让心灵归于天地,而不是荣辱得失。你会觉悟:自嘲原来如此容易,如此快乐!(观点分解——目)

会自嘲的人,定是心中铺满阳光的人。生存的态度决定了你生存的方式。若面对困境,面对荆棘你选择了屈服,那自嘲将是往你的伤口上撒盐;若你选择了面对,拼搏,自嘲会点燃希望的火炬,照亮你前进的每一个脚印。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永远活在快乐之中,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亘古的伊甸园。但是,有的人面对苦难他笑着,而面对苦难他脸上挂满了泪珠。悲剧之所以为悲剧,那是因为主人翁选择了用苦难来面对现实赋予的不幸,比如林黛玉成为了寒塘中永远的鹤影。而自嘲,却是让我们用快乐来坦然面对,坦然接受现实所强加的不幸,这就是喜剧,人生之大幸。(观点分解——目)

每个人都有戚戚之时,但请不要在短暂的痛苦上写下一生的誓言。自嘲,让寒冷的冬夜点亮一盏温暖的青灯,尽管它很摇曳,但也很迷人。自嘲,在风雨飘摇之中,在坎坷的山路前,放下伤痛,拨开阴霾,重见蓝天。

【点评】
联辞结采 赋情述理
  捧读这篇短文,不禁想起一段刘勰的论述:“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黻绂,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按照刘勰的观点,本文联辞结采,赋情述理,确实是形、声、情兼备的美文。
  形美,美在铺陈。作者善用排比,以句的形式排比铺陈作发端和收束,以段的形式排比铺陈作正文部分的平行论述,平行论述的内部又颇多排偶和对比,形成一种既匀称又绵密的结构,磅礴着一种令人震撼的大气。
  声美,美在和谐。作者词藻考究,字词复沓回环,句式长短参差,音律高低错落,流动着一种音乐的和谐美。很多语句特别耐读,试朗诵第一段文字吧,那回环、那参差、那错落,真正令人回肠荡气、心颤神迷。
情美,美在真挚。单就对“自嘲”的认知而言,作者付出的是一腔真诚,“会自嘲的人,定是有大智慧的人”,“会自嘲的人,定是有一种天地境界的人”,“会自嘲的人,定是心中铺满阳光的人”,三个肯定何等坚决,所以最后才能描绘出真实的美丽,“自嘲,让寒冷的冬夜点亮一盏温暖的青灯,尽管它很摇曳,但也很迷人”。
  

形象解剖型与形象对比型
    主旨回环型和主题分解型,语言比较直白,意义相对显豁。从创新的角度讲,不如采用文学表现手段,充分进行联想和想像,将思想观点幻化为相应形象(或曰让某种形象承载相应思想观点),增加说理的生动性、辩论的含蓄性,给人以涵咏回味的余地。如果形成单个形象,宜由表及里、从始至终、由此及彼进行剖析,使之丰满,使之深刻;如果幻化为多个形象,则宜进行比较,相互参照,揭示差别。
  
形象解剖型
鹅卵石(50分)


它是在一次爆破中产生的碎石,掉进了离爆破点不远的一条河里,棱角分明的它卡住周围的几块石头停在河底,慢慢的它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石块、水草、小鱼成了朋友,大家在一起嬉戏、聊天,平淡而快乐的过着每一天,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开始厌倦了固定的环境,觉得嬉戏和聊天的内容都已没有了新意,于是它渴望走出这固定的环境,去接触新的事物。

其实,它最终注定是要离开的,河水的冲刷使它的棱角慢慢变得圆滑,周围的石块已不能固定住它,于是它开始随着水流踏上了它期待的旅途,一路上它见到了以前没见过的小虾、小鱼和许许多多的石块,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它的棱角还没被磨尽,行走的速度还不是太快,所以能有些时间和所遇到的新朋友进行交谈,然后离开再去寻找新的事物,可随着自身的棱角慢慢磨尽,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将它卡住,它变成了圆滑无比的鹅卵石。

这时候,它发现自己的行走速度由越来越快而变成了奔跑,更糟的是它已停不下来,周围的环境并不单调,随着它的奔跑,眼前从未缺少过新奇的事物,那些都因为它的无法驻足而变成了过眼云烟,它变得孤独,没有交流且不能变化的环境使它没有了朋友,它开始怀念和向往最初停在河底的日子,即使单调无味也比现在的行色匆匆只身一人的环境要好得多,因为至少那里有它最好的朋友。

这块正在回忆着过去无奈于现在的鹅卵石最后跑到了同样在思考着“成长”这一问题的我的手中,从它圆滑的身躯我能感受到它过去的怀念和眼前的无奈,因为我也深处在社会的大流之中,接受着时间的洗礼,人生的经历也慢慢使我变得“圆滑”,小的时候渴望长大,觉得幼时同伴的乏味,可如今的我也如鹅卵石一般停不下来,觉得所处的一切只能成过眼云烟,生活中的走走停停已全由社会的大流而控制。

鹅卵石再也不能成为从前那棱角分明的石块,而我再也不能回到幼时,鹅卵石停在了我的手中,而我只能停在过去的回忆里。(全篇动态从始至终剖析)


自 嘲
有这样一种精灵,它代表黑夜,却召唤黎明。

有这样一种精灵,它清瘦冷漠,盘桓于夕阳的葬礼。

它是鸦,一种卑微而伟岸、冷峻而智慧的生物。乌鸦的哲学,全部隐藏在它黑色的羽翼和深深的自嘲之下。

鸦自嘲:我是灾难的前兆。

人们总是愿意追捧那些漂亮的鸟儿,那些珠圆玉润的娇啼,那些五彩斑斓的外表。鸦自嘲:我没有婉转的歌喉,因为我为死亡和腐朽而歌唱,那些躲藏于暗流之中的光辉、那些声嘶力竭的呐喊早已撕裂了我的声带;我没有华丽的外衣,因为我愿意将一切丑恶暴露于世,换来更真实的痛。鸦自嘲:我就是虚弱者眼中的灾难,因为我比这些愚蠢的生物更清醒的看到繁华后面的空虚,更先知地预见了飘浮后面坠落深渊的沉重。

鸦的自嘲,恰是它最深沉的自我评价,带着难以捉摸的微笑,黑色的微笑。这世上多的是鸟儿,吃吃喝喝、玩玩笑笑的鸟儿,寻寻觅觅、碌碌无为的鸟儿,它却是这般特立独行的鸟儿。

鲁迅的笔下始终有一只鸦。象征黑色、毁灭的鸦,在华老栓儿子的坟前肃穆静立,直飞上云霄,飞进鲁迅黑色的深沉和静默中。呼啦啦振翅的一刹间,震落几片残冬的枯叶,卷起冷冷的风。鸦见证了那个黑暗的社会和那些愚笨的人类。那些浑浑噩噩的灵魂,在鸦高昂的头颅和深沉的凝望下,受着心灵最深处的拷问。鸦在自嘲,或许是在嘲笑?

透过静静伫立树梢的背影,我仿佛看见了鲁迅的影子。他,也是一只特立独行的鸦,在那个腐朽的悲哀的世界,为中华民族呐喊着。他嘲笑那些即将毁灭的,他呼唤那些即将新生的;他嘲笑一个落寞民族离去的步伐,在悲痛中形成这个民族重生前的自嘲。

鲁迅原本就是那只肃立的冷峻的、充满自嘲中深刻智慧的鸦啊!只有他站在了天人交际的云端,看清了历史前行的悲与痛,走上了歌颂新生的那条光荣的荆棘路。

夕阳中,又见鸦低低盘桓的身影。鸦主持着夕阳的葬礼,用它一贯的姿势,一贯的肃穆。我又听见它的自嘲:我是灾难的前兆!而此时我已听清了这自嘲背后的隐喻,不是灾难,而是生生不息、日夜涌动的呐喊!

鸦从我的思想中飞走了。风走过天空,只留下伟大者的痕迹……(全篇形象由此及彼剖析)
【点评】
形象的魅力 理性的力量
这是2005年高考语文重庆的一篇满分作文。读这篇作文,不能不被小作者深刻的思想、独到的构思、精致的语言所折服。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全篇以“自嘲”为题,理性的力量却化为形象解读出之。开篇三段绘形,描绘鸦的形象,刻画鸦的性灵,“乌鸦的哲学”的内容紧扣题目,既是乌鸦性灵的核心的解构,又是乌鸦自嘲的语言的发端。继之三段自嘲,乌鸦自嘲。总分之后有评说,总说语言简练却又蕴意丰厚带着浓郁的自我嘲讽味道;分说发韧于人们的普遍心态,挥洒着语言的智慧和思想的深刻;最后的评价“特立独行”画龙点睛。小作者的艺术思考并未止于此,文章还在由一般向着特殊继续深化,紧接乌鸦的一般艺术形象描绘,笔锋轻转,鲁迅笔下那只象征黑色、毁灭的鸦顺势而出,氛围与意蕴浑然一体,最后水到渠成直切鲁迅,作精要的专论。鲁迅笔下的鸦,特殊氛围渲染出特殊的作用,铺垫又映衬出鲁迅深刻而智慧的自嘲,从而完成了“鲁迅原本就是那只肃立的冷峻的、充满自嘲中深刻智慧的鸦啊”的形象说理。结尾两段,再以形象和抒情出之,齿颊留香,韵致无穷。

无花的蔷薇


蔷薇是一种很尴尬的花,除了短暂的花期外,其余的时间大都被人当作刺丛罢了。且不说枝条上乌黑坚硬的刺,就是那带锯齿边的叶,看上去也很令人不快。

我以为,有一种人就很像蔷薇。他说话带刺,做事带刺,往往令人不快;然而,当人们惊艳于蔷薇美丽的花朵时,才能想起他思想的悠远、言辞的精辟。这种人就是我们崇敬的先知。

先知的待遇倒不如蔷薇,它是无花的蔷薇,世人难能等到花开。所谓先知者,当时必是难以质证,否则何以称“先”?所以,先知总是难容于人,深甚至受同时代的人迫害。至于要得到膜拜、供奉,大抵便是死掉以后的事了。

古有“曲突徙薪”的故事,那位事之未发而作出不祥预告的客人,终于在主人论功行赏之时,被遗忘了。

这是极其自然的。从古到今,先知的境遇一向如此。先知视力过人,故言语亦惊人。受惊之人少有惊喜,多的是惊慌,那是愚不可及的人在深不可测的智者面前自然而然的手足无措。先知成了大众的威胁者。

对于威胁者,若是凶恶的,民众则尽展屈伸之能,趋避而远;但先知偏是关照众生,温柔而宽仁的,于是,愚昧的民众便尽来打杀。先知先觉的人,注定要被阴险的小人和昏惑的大众排斥、放逐,甚至于杀戮。民众自以为高明,把蔷薇当作荆棘铲除,而孤独且痛苦的先知,虽为民众奋斗,却反因民众而灭亡。

许多年过去,后人也只会且只能做一种事情了:从隐没于荒草之间残破不堪的墓碑上,拓印下先知的名字,冠以伟人之誉,加以利用,或者叫“发扬光大”吧。于是这般,先知安息,众后人安心,也就功德圆满了。

我们愚不可及,难以正视身边的先知。在这方面,世人善于厚古薄今,以为当世无伟人,伟人都在过去。今天我们对着梵高的《向日葵》叹为观止,而当日阿罗市市民的的眼里只有一个歇斯底里的疯子。

大哲人叔本华说过:“伟人是高远的恒星,它的光芒要几百年后才能到达我们的眼睛。”这话说得极贴切,却不无讽刺;他自己的哲学也是在死去多年之后,才得到尼采、瓦格纳等人的推崇。无花的蔷薇,我甚至替他绝望:花开即花落,这便是宿命吗?

但依然有大无畏的先知们,肩负大义,知难而进,坚守于信念之上,静候花的开放。我幻想有一天,民众不再高明地愚蠢,先知也不再痛苦地幸福。

我独爱身边无花的蔷薇。我努力保护它的花枝,我尝试超越它的花期,我用心参透它的花语。我与自己的愚不可及搏斗,只愿能理解先知的一点点思想,同先知一起流一点点血。然后,看无花的蔷薇,在血中,绽放。(全篇形象由表及里剖析)
  
这篇作文没有规定话题,只摆出“曲突徙薪”的成语故事,属于虚话题作文。原作文要求如下: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典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语。俄而家果失火,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上行,余各以次坐,而不录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与材料相关。试题引述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
对这个作文可以作下列点拨
【写作点拨】
一则寓言故事,没有说明,甚至没有话题,只有赫然在目的“三自”原则,辟开一块自由驰骋的思想土地。
然而,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所写内容必须与材料相关”,这里,审读材料,就成为成功作文的关键。
审读材料发现,一则小小的故事,蕴意丰厚。不听谏劝,自取其祸,此其一;有过失而不觉悟,此其二;再听谏劝,悟而改过,此其三。三者之外,又暗含若听取别人谏劝,则能远避灾祸之正意。总其成,是申诫人们应该善于听取别人谏言,这还只是就“主人”而言。就“客”而言,是善发现,敢谏言;就“人”而言,是不居功,善进言。
纵观历史,三类人物何其多也;联系现实,三类情形恰比比皆是;而人类发展只期冀我们接受教训,却不允许我们重蹈覆辙。从古人智慧中汲取精神营养,融历史与现实于一炉,驭批判与颂扬于一篇,则好文章庶可诞生。
  
这位同学审读材料,注目于进言之“客”,发现了他的“先知”品性,借助想像形象化为“无花的蔷薇”,进而通过符合历史逻辑的联想,多角度论述先知者的悲剧命运,显示了先知者的大无畏精神,抒发了对先知者的敬意,全篇充满文化的透视,满溢着人文关怀。这篇作文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见解新颖,构思新巧,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观点具有启发性,多方面达到发展等级的要求,是一篇难能可贵的个性作文。
  
形象对比型
河·树(48分 )
这边是我,一条河,那边是你,一棵树。

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不息的奔流、笑声,路径总是那样的坎坷不平。一时洪流,淹没我的身驱,我,好累!真想停下与你私语,可你总是显得那么的镇静,连我想打声招呼却都是显得那么的困难,因为我要流走,不知道是要去哪里。

我羡慕你的静雅,羡慕你的高耸入云,羡慕你的花枝招展。真的,好想恳求上帝,让我停下与你交谈,不,静坐也可以,那怕只要一分一秒,我真的厌倦了这种奔流不息,我也不想坎坷一生,就连自己要到那里去,从何处来都不甚明了呢!如果可以的话,我愿变成你——一棵树。

这边是我,一颗树,那边是你,一条河。

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静坐于此,听着你哼着哗哗的音乐,好动听,你从我身旁流过,却对我总是不闻不问。我不知道你来自何方,但是我想你一定遇到许许多多好奇的事物,对不啊?

虽然你一路艰辛跋涉,但有鱼儿相伴,我想你一定很开心、快乐。如果有一天,你走到自己的目的地,再向我讲述于那段不平凡的经历,你愿意吗?

我垂下的身躯弯向你的面颊,示意要感受你的体会,你路过喧嚣的都市,路过炊烟四起的乡村,还有路边雾霭朦胧的森林。那其中一定有美妙的故事,什么时候,我才能倾听到你的讲述,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变成你——一条河,真的,我早已厌倦了这种静谧,我总看不到那异样精彩的故事,如果真的可以的话,我愿变成你——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

走走停停(48分)

捧一曲流觞月,流一脉思古情,当那轮清冷的月亮挂在有风的夜晚的时候,我便会驾一叶扁舟,在历史深远的河流上走走停停。

飘行在清澈的溪流上,水静静地流,千百年来,磐石巨岩不曾让你止步,悬崖峭壁不曾让你退却——水啊,你一直在行走,在前进。以一种看似平和温柔但却也坚持有力的方式翻越艰难坎坷,你难道不曾想过停歇?水笑了,激起哗哗水声,以她贯有的温柔告诉我,走,是我们一生目标实现的唯一方式。我们遥远的故乡——大海——在召唤,就算粉身碎骨我们也选择奋进抗争无悔地承受。就算升天入地,在绝望的命运里跌碎,也仍然是明亮的碎片,干净的颗粒!借风的力量,随雨的姿势,我们也要走,在行走中,实现自身价值!我们伟大的前辈们不也是这样吗?为了历史、文化、社会的一小步前进,他们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力量。譬如,打破上帝教条为人类重获曙光而毅然赴死的布鲁诺;为打破种族歧视在一尺见方黑牢中囚禁了三十年的曼德拉。他们的行走呼喊促使了社会的前行。

我随思绪继续前行,两岸风景变幻,但最多的还是巍巍青山,深沉无语,却始终让人敬畏。山啊,长年驻足,你难道不会厌烦?你日益增加的高度难道你就不曾想过炫耀?山不语,但微风拂过,风吹树叶,叶子向我泄露了山的秘密。停,是山得以威严的方式,它在地壳的褶皱与裂痕中睁开眼,在黑暗与混沌中顺着纹理摸索爬行,毅然挺立于天地,抓紧每一阵风每一粒尘埃成长。若没有坚守的毅力,没有高大挺拔的三山五岳;因为飘零游走的只能是江水而矣。是的,停,是给生命蕴孕力量,冷静思索中增加自身的高度。中国历代有不少退出浮华官场,停驻乡野的隐士——如陶渊明、阮藉、苏轼。谪居乡野的他们放慢的曾经匆匆的脚步,停在清风、月晕、辰光之中,给心灵宁静的思考。

走走停停,是山与水教给我的人生启示,奋激中前行,宁静上停歇有紧有松,有快有慢,厚积薄发,追求而不言败。这样,在人生路上,即使有荆棘,但同样也能嗅到花香。


双城记(50分)

与狄更斯无关,而是关于昂首阔步向前走的重庆与停在茶馆的竹椅上打着哈欠的成都——成渝,谓之双城。
——题记
有人给重庆和成都作了个精妙的比喻:重庆是成渝线上九点钟出发火车,精神的鸣着汽笛;成都是六点钟进站的火车,慢慢的疲惫的。是的,细细想来,重庆是走着的,成都是停着的。

你看那意气风发的朝天门,偏要执拗的长成一艘战舰,身子直直地插到长江中去——那是它正在急行。而成都呢?整个城市都氤氲着一股撩人的茶香——汩汩地从那些高密度的茶馆里溢出。是龙井?是碧螺春?不知。只是那香气像只手似的把你直往茶馆里拽,非等你坐停当了不可。

重庆的山也是走着的。缙云金佛仙女山,一座座不安分的绵亘着;成都的山是“停”着的。在这个地面被盘古悉心打磨过的城市,只有龙泉驿那边的几座丘陵称得上是山,稳稳的停在那里,等人们踏上它青色的肌肤。重庆的水是走着的,两条江是它行走的纤夫;而成都的府南河、浣花溪等都太平静,水似乎都凝固了,痴痴的望着那片少云的天空。

走与停,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哲学,早已深深地镌在居民的骨髓里。重庆人豪放精神,神色永远匆匆,成都人闲静安逸,不知忙碌为何物。然而两座截然不同的城市,却同样演绎着让世人惊叹的神话。GDP同样的飞涨,城市一天天的美丽辉煌,而正是成渝夯实的底气,让原是一家人的蓉城和渝州开始了一切旷日持久的争吵——在我看来,一场关于“走”和“停”的争吵。

重庆人走着,这座城市也走着,于是有了“春风得意马蹄急”的畅快;成都人停着,当年“一日成邑,三年成都”的豪情壮语也停在了发黄的线装书页上,呷一口清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际云卷云舒。两座城市,两种智慧,叫人难择。

看着成渝高速路上那飞奔的汽车,你就会知道这两座城市有多亲密。这便是走与停的完美结合。人生也如此,需要急驰,需要闲坐,只有这样,心灵才能够畅快。

累了,便去成都坐坐;闲了,便来重庆创业。这便是走与停的最佳诠释。
  


文化解构型与故事解读型
文化解构,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一种流行趋势,审题立意后,以文章的思想观点作为一种独有的文化视角,解读经典著作,评说历史人物,史海钩沉,翻出新意,架构余秋雨式的文化散文——注意,引用典籍和人物,应力避因袭、陈旧和误读,力避简单印证,力求改造、新颖和可信,力求文化丰富。在以文化生态语言论述文化人生意义的时候,文化的视界应当着力于让人成为典型,物具有精神(情致),事蕴含哲理(批判),景充溢情感。
故事解读,本来是一种很传统的记叙写法,但是近年的故事解读型作文相当多数突破了过去平面、直线、简单的老套:有的敷衍现实故事,或双线发展,或多头交*,人、物交混,刻画心理;或跳跃发展,或凸显片段,摹写现实生活,表现民俗风情;有的改造文献典籍,或文言新说,沿用文言而在意蕴上着力破旧立新;或故事新编,改换文体而在表达上致力推陈出新……甚至现代派、意识流、荒诞魔幻都时有出现,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态势。

  
文化解构型
走走停停 人生无限(48分)

走,是因为不安于现状;停,是驻足欣赏耀眼的光辉。走,是夸父追日,寻找梦想;停,是精卫填海,执著不移。走走停停,寻寻觅觅,然后知人生百味。(文章观点——文化视角)

“一箫一剑平生客,负尽轻狂十五年”好一个行者!龚自珍凭着自己才高八斗,一箫一剑,行走于官场之间。面对当时腐朽的清王朝,龚自珍奔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想凭一己之力打破当时官场万马齐喑的局面。然而他触犯了达官显赫,不得不隐身江苏。龚自珍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他愿化作普通一民,永远地停留在这方净土上,只为他心中永远的花朵,一走一停,龚自珍尝尽人生百味,生命因此而升华。(历史文化人物专论一——祥)

切·格瓦拉追随卡斯特罗解放了古巴。在那段时间里,身兼重职的切·格瓦拉却毅然选择了走。他明白了自己永远是一名从不停止斗争的拉美战士。他毅然出走,来到了刚果的密林,又去了布拉格,最终他又驻足在了玻列维亚,同战友们并肩作战,希望以此解放拉美民族。切·格瓦拉的一走一停,使理想与激情的化身感动世界。(历史文化人物专论二——祥)

走走停停,才知庄子“曳尾于涂中”的隐忍。又知其“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走走停停,方知楚霸王鞭笞中原之雄风,又知其自刎于乌江不肯过河的悲壮。(历史文化人物群论——略)

走与停,是交织在一起浑然天成的一对兄弟。走,是为了欣赏到更美的风景,追寻更高的梦想;停,是为了珍惜眼前的美好,同时又为下一段旅程作为充分准备。走与停共同构成了和谐的人生。同时又使我们的生命丰富多彩。(辩证解析)

行是在天地之间,停留在宇宙之中,赏朝阳之生气,暮夕阳之成熟,知人生之无限。(结论——呼应观点)(全篇用历史人物解构)

走出香闺的她们(50分)

春至,花开。花瓣及地,踩着厚实纤柔的花瓣,足底留香。纷扰的是景,不是心。曾几何时,春日遥遥,人间迢迢。

于是,她们没有停留在历史的大流里,素绢青纱,傲然前行。

待日西厢下,半户迎风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莺莺走出了西厢,于是有了与张生共度的辰光。香闺暖阁,禁不住她们的绮思。若是留在西厢,听命于母亲教诲,那她便不是莺莺了。

纵然明月楼高,纵使离人泪染霜林醉,三寸金莲,独步秋风落叶,黄花堆积的花园,此后的时光,又何尝不是灿若舒锦,无处不佳?

莺莺笑了,满地的黄花亦随她而笑。停在香闺的女子们,被无情的洪水卷入了历史,惟有她,傲然走出香闺,被千古人吟唱。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黛玉是一方水,一方灵动的清水。如此,又怎会甘心停在命运里,为她的爱情奏唱挽歌?

提锄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她温婉的情,因此与宝玉互诉衷俯;她灵动不驯,像一朵无瑕的花瓣,在风霜严相逼的冬日里,缩放得凄楚婉人。

她是贾府里惟一的灵动,虽因疾而终,却在冷月里葬下了愁思,葬下了花魂。而那些停在礼教里的女子,惟有望尘莫及。

文君走出了礼教,于是有了《凤求凰》,馆陶公主走出了世人的非议,于是于圭偃合葬灞陵,杜丽娘乘兴游园,于是修得柳下还魂的福份。

她们,走出了历史的大流,于是芳名永存,于是爱情弥香经久。野芳幽香,佳木繁荫时节,携手看得雨后细沙卷土,听得晴后百鸟齐鸣,这些,光是那些停在暖阁里的女子们所能拥有?

闭目微笑间,似又听得丽娘在园中细细吟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全篇用文学形象解构)
  
沉香屑(48分)
翻开一帖古老的书卷,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沉香炉,点上一段香,在香气氤氲中思绪飘向那关于走走停停的思索中。


围炉夜话(其一)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份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份人者甚少。

倘若走为拼搏,停为平淡,二者各有失有得。古人有云: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常人于停可抚琴弄竹,享人间安乐,为人生一幸。贤人于走则经邦济世、忧国忧民,亦为人生一大幸。

菜根潭(其二)
民以食为天,走停一说也寓意于美食之中。

佛家崇尚清淡。有三道禅粥:五味粥、璎珞粥、红稠粥。清而无味,却具姿色、增力、辞清、消渴,辨说等十大功效。停为止,但不为静止,淡泊宁静赏人生之味。

煎炸烹煮,百味禽物,千味菜蔬,共组一道满汉全席。是为动,遍尝山珍海味饱祭五脏庙,不亦为人生一大美事乎。


第一炉香(其三)
人生停下来,在一方古亭,看小桥流水,品一杯香茗。

人生朝前走,攀一座高山,牵藤附蔓,然后一览众山小。

捧茶看水者,沉浸于自己的一种诗意,心中黄花开遍悠然见南山。

登高博见者,亦有一种宽广胸怀,看山穷水尽,云卷云舒,更是海天襟怀。
书卷合上了,香也燃尽了。所谓走停,不过为一种志量,志量高者,利禄不能动也,富贵不能淫也。寻求自己人生的志量,或走或停,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一地沉香屑,感慨万千。(全篇用语言经典解构)
  
故事解读型
走与停(50分)
饭后的我,总喜欢出门散散步,当然,带着我家的那只老黄狗!或许是年轻的原因吧,我总喜欢去“开辟”那些人烟稀少的小路,我不知道,今天等待着的是什么。

来到分路的路口,四条小小的小路往着不同的方向延伸,只有一条路没有走过了,因为它的狭窄,也因为它的蜿蜒,我迟迟迈不出脚步!此时,老黄狗已摇着它那粗壮的尾巴替我选出了脚步,还不时的回过头来,好像在催促我一般。

就这样,我就踏上了我今天的征程。即使我不知道接下来和将要面对的是什么!可是老黄狗刚才坚定的眼光告诉我,想走就走,一但踏出了这第一步,那么就不能再有犹豫!

走着走着,眼前的一切使我惊呆了,有如进入仙境一般鲜花拥簇,是我从来都不曾见过的美好,很庆幸我的决定,使得我见到如此美景!

可是,周围的环境却告诉我,这里就好像一个峡谷一样,我试着往边上走,却已再没有路了……

即使是事实已摆在了面前,可我仍不想放弃,因为我害怕就会错过更多,更好!

正在犹豫不前的时候,远处的老黄狗正沉浸在这美景中,好似并不有心身再走一般,此时我好像又懂了它的意思!也和他一起享受这里一切的美好!
天渐渐黑了,我和老黄狗也踏上了回家的路……

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却怎么也睡不着,可是心里的苦恼却好像明亮了许多!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总是不断的面临选择!走或停,或许仅仅只是在你的一念之间,当然要踏出时就一定不要犹豫,当不能再前行时就不需再徘徊!

谢谢老黄,如此简单的真理,我却在它那儿学会!(全篇双线发展,人、物交混)

不怕慢就怕站(50分)
卡卡惊了。

在这片荒芜的天地里,他的朋友失去了理智。

而只是他转身小解的时候,在一小段时间内。

卡卡心里暗笑一声,老六像一阵风。

老六的确像一阵风,一眨眼功夫便把卡卡甩在了后面。

所以卡卡必须跑。

加速的奔跑为了遇到老六。


  
卡卡的确追到了老六,因为他努力。

老六正一屁股坐在地上,边吃面包边喝水,笑着看卡卡。

卡卡一肚子怨气:“咋不等我?”

老六笑了:“等你很累,不怕站得腿生根?”

卡卡更气了:“咋跑得这么快?”

老六还是笑:“你不是追上来了吗?”

十年后,卡卡当了经理,某大型企业。

老六还是老六,混了十年却也只是一工厂的小职员,但他一直在走,没停。
卡卡请老六喝酒,卡卡觉得酒甜,老六认为酒酸。

老六那晚喝得很醉,似乎骨头都松了。

卡卡笑了,僵在脸上。

又过了十年。

老六还是老六,卡卡却蹲了大牢。

老六去看卡卡。

卡卡看着老六,苦笑,呆滞的眼神像一颗钉在墙上的钉子,一动不动了。
老六想说,又咽了下去。

卡卡先开了口:“走,并不在于奔跑的速度,只要不停下来,就能追上。”

老六也苦笑:“人不怕慢就怕站。”

卡卡叹了口气:“你一旦停了下来,就失去了重心,蹲了大牢。”

老六从探狱归来的时候,天正晴,他突然想跑两圈锻炼锻炼。

在家里,等着他的,是一个升职的喜讯通知。(全篇跳跃发展,凸显片段)

孔子困于陈蔡 (50分)
孔子困于陈蔡,不得脱。粮且尽。众生呼号,独夫子怡然,不为所动。

一日,金乌两坠,孔子独起漫步,至河,遇一农夫,农夫见其憔悴,哂之曰:“此非儒家之孔丘乎?吾闻汝周游列国,奈何停于此?”

孔子曰:“善哉。今劣儒困吾于此,不可脱矣。”农夫曰:“汝将奈何?”夫子不语,望河良久,乃曰:“汝见此水乎?”曰:“视之矣”。孔子又曰:“汝闻禹之治水乎?”曰:“吾辈感之矣,非若是,我恐早死矣。”孔子曰:“夫水,无一时居于一处,至大至小,容万物,濯万污,天下苍生赖之矣。此犹如吾所学也,天河漏,万灵涂炭,百兽震恐。此水之无限,而四溢奔袭也。此犹如吾法之效也,故诸君不纳,禹之父鲧,治水,思必停水于一处,不令其恣肆,故开山凿石,四海围之。此成则彼溢,百年无功。此正若吾之困于此也。禹之治水,蔽之一言,疏其道也。水本无形,遇低而就,纵奔之势强于万马,震之声响于九天,犹不逾矩,况吾至善之学乎?吾只待一禹而至也。”

农夫又曰:“汝有弟子三千,若就一处授业,稍受赠馈,可终一生。不强于四处奔走,并日而食之苦乎?”孔子曰:“汝言是矣。然则天下苍生,岂独孔丘一人软?吾停于山林;则万民奔走于荆棘也。今祸乱四起,诸侯争地,杀戮犹胜于天河之水。而吾学以民为本,仁政仁德,纵民之所知,此乃禹治水之法也。吾将以治天下,若万民皆安,有所定居,吾又何宿兴夜寐,栉风沐雨,奔波劳顿也?吾之四方而走,是为四方而停也。”

农夫喟然叹曰:“汝言极是。吾有二子,死于战乱。吾几不欲生。若有一民主听汝之言,则天下定矣。夫子乃圣人,受皮肉之苦,吾不忍矣。家存糟糠数斗,愿济夫子也。”

夫子谢而纳之,终脱困,游走四方不辍。(全篇典籍改造,文言新说)

卖  牛
二憨是康庄出名的光棍,今年都二十好几了,仍是光棍一个。二憨爹死得早,二憨已记不起他爹的模样了。二憨很小就与他娘一起相依为命了。每次二憨娘说起娶个媳妇的事,二憨就说:“娘,我就伺候您,娶媳妇还早。”其实二憨也想娶呀,可没办法——家里穷啊。

这次二憨娘恼了,对二憨说:“儿呀,你要是再不娶个媳妇,我咋对得起你爹,我不如死了。”二憨晓得这回娘可真是恼了,二憨把心一横,从牙缝里蹦出几个字:“娘,我娶。”

光说娶,可那得要钱哪。以前也有人给二憨说过媒的,可一个都不成,为啥?嫌二憨家穷呗。这次二憨说要娶了,二憨娘刚刚老泪纵横的脸上嗖地挂满了鲜花,说:“二憨,娘这就给你说媒去。”

这次媒人给二憨说的是庄东头的老王家,在康庄算富家了。二憨娘叫二憨准备准备,后天老王家要过来“做客”了。

二憨躺在床上,眼睛直盯着屋顶,心里想着娶媳妇的事。二憨长长地呼了口气,象是打定了主意,然后两眼一闭,睡了。半夜里,二憨起来了,他要给牛加料。二憨摸着牛背想:卖牛娶媳妇。二憨摸着牛背,摸一下心疼一下:媳妇能犁田吗?

第二天一早,二憨牵着牛上牲畜市场了。转了一半天没找到买主,二憨就找个地儿坐下来了。不一会儿,一个老头过来了,先瞅瞅牲口,又瞅瞅二憨,问道:“卖多少?”二憨见有了买主,立即拍拍屁股站起来说:“你给多少?”——二憨没卖过牛,不会讨价。“一千五。”老头说着掰开牲口的嘴巴——老头看过了牲口的牙齿,还不老。二憨想:我这牛买成一千二,他一千五买我赚了。于是,二憨爽快地答应了。两人找了公证人,就把买卖做成了。

二憨喜孜孜回去了,对娘说:“娘,我这次一定娶个媳妇。”二憨去牲口棚捡柴,见尿棚里红色的尿液。二憨想:糟了,牛有病。二憨又揣上钱边跑边说:“娘,我去找买主,我们牛有病。”

二憨气喘喘找到买主,买主正在急呢。二憨把钱退了,要回了牛,买主连说谢谢。二憨牵了牛,怏怏回家了。

第三天,老王家来“做客”了,二憨看见那天那买主了,一个“你”字挂在嘴上说不出来了。老王说:“这样的娃儿做我女婿,我放心,呵呵。”(全篇现实生活,民俗风情)

【点评】
读《牵牛》,扑面而来的是乡土气息,沁人心脾的是醇厚民风。
什么是“诚信”?虽然全篇不着一词,但二憨卖牛又牵回牛,不就是诚信最完美的解释吗?本篇作文的价值,还不止于塑造了一个诚信的青年农民形象,它更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形象,歌颂了普通劳动人民平凡中的伟大,歌颂中华民族美德代代相传,在现实生活中熠熠闪光。
小小说撷取“卖牛”这一件最普通的小事,情节虽不复杂,却腾挪跌宕,极有韵致。没办法娶媳妇——娘恼,下决心娶媳妇——儿难,卖牛——喜孜孜,牵回牛——怏怏,人物穿插中情感起伏;结尾异峰突起,在老王赞赏的笑声中,读者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在欢悦中踏实了。其间形象描写、心理描写,颇多神来之笔。“二憨娘刚刚老泪纵横的脸上嗖地挂满了鲜花”,比喻鲜活,读这样的语句,谁眼前能不浮现出那挂满泪痕的灿烂笑靥?“ 二憨摸着牛背,摸一下心疼一下:媳妇能犁田吗?”人物动作与心理描写相结合,读这样的语句,谁心中能不深味卖牛娶媳妇那迫不得已的艰难?
小小说语言朴实,多用简短语句,几乎不加任何修饰,毫不矫揉造作,干脆利落而又意蕴显豁,如泥土般芬芳,如新茶般清醇。真不知作者是城里孩子还是农村孩子:如果是农村孩子,保留着这一份质朴,着实可爱;如果是城里孩子,能够这样留心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真也难能可贵了!
老王家住康庄东头,,对本庄邻居,二憨又怎会不认识?这却是白璧微瑕了。若稍加修改,改第四段第一句为“这次媒人给二憨说的是邻县东庄的老王家,在东庄算富家了”,庶可绵密无隙,更符合生活实际。



相逢是一种偶遇
西天取经归来之后,唐僧师徒四人在天上享了一阵子福,便又回人间生活了。一千年了,世间都挺安稳,可近来世界是越来越乱。唐僧叫悟空上天去看看是不是经书也有了问题。原来,那《般若密经》就要到期了,师徒们又得到西天去换新的版本。

这次取经和上次不同,这一次听说只有七关,过关后便会有一样东西。只要收齐了这七种,就可返回了。

一路上,唐僧、八戒和沙僧嫌旅途劳顿,便搭乘空中列车,而悟空则坚持步行。上次,可都是悟空捉妖,这次,唐僧、八戒和沙僧利用电子捉妖仪,几乎每次都强在悟空前收服妖怪,悟空仅捉到一次妖。

他们打了妖怪,得了七张金版,分别写着“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可走到佛祖的别墅,侍者说:“佛祖环球视察去了,走时交代,七块金版归你们,有了那块金版就有了什么。”

接下来,唐僧进行财产分配了。首先,唐僧说:“相逢是一种偶遇,我们散伙吧。”八戒连忙说:“对呀,我还赶着回高老庄呢。”沙僧也说:“我也挺挂念通天河的。”

分配开始,八戒抢先提走了“美貌”,正准备去拿“金钱”时,唐僧“嗯”了一声,盯住八戒,八戒慌忙丢手,沙僧见状道:“师父一生清贫,给师父吧。”马屁拍得极妙,唐僧把“机敏”给了沙僧。唐僧对悟空说:“你也挑一个吧。”悟空挺谦让:“你们挑吧,剩下的我再要。”

一听这话,八戒和沙僧同时冲向“才学”,终于两人争起来了。最后,八戒以师兄的地位获胜。这时,沙僧瞅中了“荣誉”,但转念一想:“师父平时爱面子的”,但又一想:“不管了,顾自己吧。”就在快要抢到之际,唐僧一脚踩住了,并开始装着打手机,任沙僧怎样拉也拉不出来。还剩下两样,无奈,他选了“健康”。最后剩下“诚信”,唐僧、八戒和沙僧均表示不要,那自然归悟空了。

一年后,孙悟空拜访故友。此时,唐僧已升任全球佛协会会长,听说他用金钱买了许多头衔;而八戒将才学送给了一美女,并以美貌第一博得美女欢心;沙僧则办了“健美培训班”。看到悟空,三人已无往日热情。

佛祖和侍者在天上看到这一切,佛祖叹道:“相逢怎会是一种偶遇呢?诚信才是永远啊!”(全篇典籍改造,故事新编)

【点评】
读罢掩卷,心中竟忍不住一阵悲凉!唐僧,在国人心目中,多么圣洁、慈悲;猪八戒、沙和尚,虽然有不少缺点错误,但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憨的可爱,一个呆的可人。而在作文中,一当利益于前,面对“财产”分配,猪八戒急于攫取,沙和尚溜须拍马,两个徒弟争夺,唐僧道貌岸然巧取强霸,真正令人作呕!这篇作文的价值就在于:暴露了人性的弱点,揭示诚信才是永远。
小作者是在冷静审视人性之后,借用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游故事,用愤激之情塑造“人物”,用理智之思开掘主题。塑造人物奇巧:奇在神话人物承载现代积弊,巧在猪八戒、沙和尚、唐僧契合现代攫取利益者、溜须拍马者、道貌岸然者,而其行为与心理描写又契合神话人物的基本特征,故事行云流水,妙趣横生。主题开掘奇崛:小作者似乎只在编故事,讲故事,但是,第一,孙悟空的形象穿插如异峰突起,与另外三个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赋作文以批判的意义;佛祖的慨叹,一反题目“相逢是一种偶遇”,直截了当指出“诚信才是永远”,反串的故事回归主题,意蕴得以升华。



时空交错型与情感抒发型
高考作文写作,时空交错型最具有现代感,情感抒发型最符合新课标精神。
现代派、意识流、荒诞魔幻……是现代的文学表现手法,思跳跃性、不连贯性甚至模糊性……也恰好符合青年的思维特点。基于这两点,写作记叙文时,如果打破线性思维的惯性,让时空顺序颠倒、交错,那么,文章容量增厚,悬疑程度加剧,予人以更多的阅读刺激和兴奋,别具一格的创新意义往往让人眼前一亮,收取的写作效果会更好。
情感,是人类最美好、最宝贵的东西;没有没情感的人,也没有没情感的思想。新课标正是把握了人这一基本特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语文三维度之一,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不管是写作议论文还是写作记叙文时,着力于渲染情感:反复叩问,引导思考深入;极力铺陈,强化思考力度;着意对比,突出思辩意义……都会使文章形象更饱满、思想更丰厚,感染力大大增加,收取的写作效果也会非常好。当然,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是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语言运用的基本训练作为首要条件就必须高度重视。
  
时空交错型
寻找W(50分)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经常做着一个奇怪的梦:我走在一条如箭射向远方的小路上,路面异常的坎坷,我走得十分艰难,却又无法停止下来,于是我哭了,放肆地哭、走着……突然,路边传来了一个声音:“停一停吧,和我一起玩好吗?我的屋子里有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啊,我的名字叫W。”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再一次梦到了那个童年的梦,我笑了。这么多年来,我每天带着面具穿梭于市井,劳累奔波,我突然很想停下来看看我面具下那张多年未见的脸,但这时才发现,却早已模糊不清了。是的,我已经看不清那张真正属于我的脸了。

或许W能帮我,我突然想到。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逆转了去往公司的方向,我搭上了最后一班火车,在喧闹嘲杂的车鸣声中,我将去远方,寻找我素未谋面的W。

茫然地望着车窗外的风景向后飞逝,模糊的看不清,我也并不再意。因为我的目的地在前方,在那遥远的前方。我要寻的W,或许,W就在那遥远的前方。

请问,你认识W吗?我厌倦了车箱里的枯燥,试探着问着坐在我旁边的旅客,但他并不理睬我,只是瞪大了双眼,望着远方,可能是凝视太久的缘故,他的眼睛早已失去光彩,透露出一种化石的灰色。看着看着,全身不禁窜出一阵凉意,我环顾四周,满满的车箱内竟全是这样的凝视前方的化石,我开始害怕了,害怕他们,也害怕我自己。

我一动不动地坐着,间段的屏住呼吸,任由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在我的身体里蔓延。

我终于无法再忍耐,惊叫一声后跳出了窗外,飞在空中的我我猜想,我再也无法达到那个远方的目的地了,我再也找不到W了。
……
我睁开眼,周围是一片纯静的蓝,我站了起来,看到了不远处的一潭湖水。我飞快地跑了过去,在湖水的倒影中我慢慢地取下面具,我欣喜的看见了里面,一张清澈而干净的脸。

W一直都在。(全篇梦境与现实交错)
  
红 楼 之 游

“凤头”,七彩斑斓,富贵无比,自是美丽;“猪肚”,内容实在,充实不华;“豹尾”,响亮有力,干干脆脆。三者都乃美好之物。我说,我都要,当上帝问我时。“不,你只可以选一件。”我塞住了。拿什么好?“给你一晚的时间考虑,明早答复我吧!”?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想了此,又想彼。倦了,睡下,随手翻起枕边的《红楼梦》,不知何时进入了梦乡。?

恍恍然,我似乎进入大观园。很熟悉的样子。隐隐间,我听到欢乐的丝竹之声。

一、  凤之头
来得正巧,贾府上下正在大肆摆庭。看,大观园中到处张灯结彩,大观园今日更是金碧辉煌。那里河边的树上,结的是琉璃纸,那边地上铺的是金纸毯。歌舞升平,来来往往之人穿梭不绝。

元妃一路浏览,只见有凤来仪之中珍奇古玩,数不胜数;稻香村中奇珍异兽,种类纷繁。回到省亲别墅,传来御膳,飞禽走兽,上至天下至地应有尽有,金盆碗发出的光亮更是刺人眼球。

看到此,我微微叹气,他们不知道多年之后啊!元妃叹道:“以后切不可如此铺张浪费。”又问凤姐:“家中家计如何?”凤姐连忙起身:“尚可支持。”

我看了看她,心中默念道:“尚可支持,尚可支持……这样的支持,也罢了!”

二、  宝宝之腹
纷纷扬扬的省亲过去了。凤姐计算着宫中的银库,贾琏一旁急问:“如何?”半晌,凤姐道:“你去烦鸳鸯向老太太那里借一箱家伙当一当吧!家中实在无可支的银两了。”贾琏急道:“怎么,竟到了这个地步?还不至于此罢?”凤姐叹道:“家中早是入不敷出,可我们这样的人家又怎能补摆摆排场呢?赏赐省亲,更是雪上加霜……”

我听到此已经补忍再听,排场排场,腹中空空,排场何用?

三、  凌散之尾
宁府一片混乱,家中被抄,贾母领着女眷哭成一团。无奈,两府只得并为一府,凤姐的帐本也只能呈与贾母。贾母未看完帐本,已是泪流满面。“原来,这几年,只是摆个空架子,我虽知当前大不如之前,亦未料到至此地步,贾家贾家!……”

我拔步返回,悄然叹息。赫赫贾家,若不因这“排场”,何以至此啊!我与此同时,也明白了。我该如何选择。

恍恍然,我醒来,已是早晨,阳光明媚,枕边〈〈红楼梦〉〉凌乱不堪。
“作出决定了吗?”上帝带着睿智的微笑问我。

“我选择‘猪肚’。”我毫不犹豫。

“明智的选择——朋友,你是智者。”上帝欣慰地笑道。

看着那本〈〈红楼梦〉〉,我亦如释地笑了。(全篇梦境与现实交错)
【点评】

红楼新解 别出机杼
一部《红楼梦》,不知曾被多少人涵咏把玩;这篇《红楼之游》却别出机杼,成为高考版的红楼新解。
别出机杼有三:
奇丽的梦幻。入梦发端,梦醒收束,现实化为梦幻,“我”与红楼人物零距离接触,世相流转中感慨连连。文中,文学形象与现实之“我”融为一体,氤氲着一种奇幻,又熨帖着一种思考,朦胧而又清晰。
精致的剪裁。红楼轶事,何其纷繁;元妃省亲,贾府被抄,又是一段多么冗长的故事。然而小作者似乎只轻吐云气,随意驱遣,“凤之头”、“宝宝之腹”、“凌散之尾”便排闼而出,
接隼“凤头”、“猪肚”、“豹尾”,绵密无隙。
深沉的文化。全篇的主体不过是一个平面的红楼故事,然而“我”的穿插,却建构起一个特殊的文化视角。梦游中的感慨、现实中的选择,不仅仅在于使故事立体,更在于以过程与结果的展示,凸显作者的思考。这种思考,是作者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又切住写作题旨的文化审视;而其结果选择“猪肚”(即选择实实在在、充实不华的生活,摒弃浮华的开头,避免凌散的结尾),则闪现着深沉的文化智慧。
“宝宝之腹”部分,略嫌浮浅,是为璧瑕。
  
情感抒发型
走走停停(50分)
世界之所以的奇妙,不在于世界是怎样,而在于世界是就是这样。——维特根斯坦

常记起旅行的经历。在众多游客里肩前踵后窒息着,模式化轮流拍照留念,如一群鸭鹅,被大旗一挥的导游从一处,赶往另一处。

风景胜地从来热热闹闹,遗憾的只是我们没有逗留的理由。

那些最美的瞬间,已尽数湮没在嘈杂的人流里,不知所往。

匆匆一瞥,便快步离开。不永恒的记忆随后飞快褪色,褪色在我们永远匆匆的脚步间。

生命没有季节,它也只是一次从阳光进阴影,再由阴影进入阳光旅行罢了。它仅仅一次,无法彩排也无需彩排。

米兰·昆德拉说,如果生命的初次彩排就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在每一个重视着或被忽略掉的美丽细节里,我们往往走得太快,太快。在每一个朝阳出海或夕晖满天的永恒片刻中,我们往往感动得太少、太少。

那么,为何不走走停停,救赎我们麻木了太久的麻木和坚强了太久的坚强呢?

用每一朵花开的时间,我们可以回到充满梦想憧憬的童年。用听一场雨落的时间,我们可以让心境归于宁溢或忧伤的森林。
只要你放慢永远匆匆的脚步,让心灵带领着你回归故里,那样便不会再为一时的错失而懊悔终生。

能珍惜和把握每一次感动,不论是幸福的歌唱,或是痛苦的呻吟,记忆将不断充实,愈发沉重而生动。这难道 正是生命的全部价值吗?

走走停停,细细欣赏吧,我们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全篇抒情)
  
再次强调基础等级的规范模式


规范写作以基础等级为标准,切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中心突出,感情真挚,材料丰富,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不要以为实施“三自”原则的话题作文就可以随意写作,写作是很严肃的事情——尤其是高考作文。第一步,审读材料:弄清题目指向、写作要求,读出材料深意、言外之意。第二步,结构提纲:根据题目和要求,确定作文中心;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选择合适文体;依据中心配置并取舍材料;按照一定逻辑组织材料并注意呼应连接。第三步,写作作文:按照提纲铺写,注意选择最富表现力的语言、最恰当的句式和修辞,注意开头和结尾,注意书写规范。规范写作在于规范,尽量争取在50-100字以内切入话题,切出题旨;尽量争取有鲜明的版块或有段落的提示性连接语;尽量争取前后呼应、逻辑绵密。
规范写作最常见的范式是平列式。
①      抒情语言切入话题(文题),
②      简捷话语炫示论点(观点),
③      分列论述内容(分论形成排比,排比要有浓烈感情色彩;每个分论要有恰当的文化事例、精要的文化总结或者剥笋式文化透视,有时还可辅以形象的比喻论证)
④抒情语言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规范写作】示例


猪肚的精彩

愿垂钓江边,即使不能满载而归,也能享受那一份难得的安逸;愿奔驰赛场,即使不能独占鳌头,却也满足于拼搏的过程;愿驻足舞台,即使没有鲜花掌声,也陶醉于舞台的每一束灯光。

我就是这样偏爱精彩的过程。人生也应该这样,过程美才是最重要的。
?
过程最重要。人生如书,必定要有开头、中间和结尾,人们往往追求精彩靓丽的开头,响亮有力的结尾,却忽略了过程。凤头、豹尾是希奇,但平常的猪肚才更可贵。人们或许羡慕奥运健儿,却不知他们为之奋斗的心血和汗水,人们或许赞叹金榜题名的学子,却不知他们挑灯夜战的辛苦,太多的成功需要着丰富的过程。犹如一列火车,起点与终点只是暂时的停留,而前进的过程才是长久的。谁能说过程不重要,谁又能抛弃过程,寻找幻想中的“空中花园”呢??

过程最精彩。一鸣惊人的开头固然好,意想不到的结局也使人心动,然而精彩的过程却更让人欣喜。跌宕起伏的剧情,一颦一笑间的感情,至微至细的动作,总能牵引我们的灵魂深处。人生终点的美景,使我们深深吸引,人生终点的坎坷更坚定了我们的决心,我们追求着风雨的洗刷。成长的过程,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有滋有味。那才叫一个精彩。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他们都是从悲伤结果中走出来,享受精彩过程的人。?

司马子长也是其中的一位,宫刑的甚大耻辱,他忍下了,因为他想到了更为精彩的过程,《史记》成了他心灵的依托,创作的过程丰富了他的人生,“容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享受了这一段过程。痛苦也精彩,欢乐也精彩。时光匆匆流逝,让我们抓住其中的每一份精彩,不要因为平凡的开头,伤心的结果而郁郁寡欢,也不要沉迷于成功的喜悦,看清人生路吧!过程才精彩。?

过程的重要,过程的精彩,使得我们不得不更珍惜这过程。如同空瓶,我们要内容来充实;如同一张白纸,我们要用画笔来着色;如同一片天空,我们要用白云来点缀。充实的人生才有趣,迈开双腿,张开双手,拥抱自己的人生吧!
?
猪肚也有自己的精彩!?

【点评】
裁剪合体 抒怀感人

这是江苏省一篇裁剪合体、抒怀感人,中规中矩的考场作文。
开篇:祈愿突兀而起,排比绵延迭出,如诗如画的意境,烘托出文章的主旨——过程重要。

主体:紧扣主旨,“过程最重要”、“过程最精彩”两线平列,又各自向纵深开掘。前者,点示“人生如书,必定要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凤头、豹尾是希奇,但平常的猪肚才更可贵”;继之,典例印证,比喻烘托;最后,反问作结——行文干净利落。后者,退让开篇,古今诗境参照后,更以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以及精神情操,强化“过程才精彩”——走笔情真意切。两者繁简有别,异同参差,相互映衬,相互参照,事、理、情拈连成趣,摇曳生姿,让人感怀不已。

收束:紧承链接,再次强调主旨“过程的重要,过程的精彩,使得我们不得不更珍惜这过程”,大气磅礴的博喻,又呼应着文章的开头,将感情的宣泄推向更加浓烈的峰巅。

且慢,还有——“猪肚也有自己的精彩”,当然不是赘笔,点示命题,呼应文题,恰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考作文模式,林林总总何止千百,这里论及的仅仅是2006年重庆的优秀作文(当然也有少量兼及其它年份其它省市),挂一漏万。但就是这样粗略的窥视,已足够给我们太多的启示。学习同龄人的优秀习作,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在作文模式上有所突破,也许我们的高考作文就有新的面貌。真心祝愿所有参加高考的学子,都能取得好成绩。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08-14
  2.我看见那些老师们写到您去他们学校讲“雅语训练”,您能告诉我关于雅语训练的一些内容吗?

  答:雅语,是相对于俗语而言。说白一点,就是书面语与口语。当前作文教学与评判充斥着一种怪现象:优美的句子被冠以追求形式之美,一棒子打为缺少真情实感。相反,幼稚的语言,低提炼的生活,口语气息浓厚的文字被认为真实。其实这“真实”一点没有错,但这种“真实”不等于真情,更不等于写作“高水平”,如果仅仅以“真”作为标准的话,那么动物们发出的声音最真,是不是动物的声音转换为文字就必须得高分呢?这是很荒唐的逻辑,这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

  任何一个时代,都在追求真情与艺术语言的融合,孔子早说过“文质彬彬”,将内容与语言等同看待。

  当整个社会文化普及率较低的时间,我们应该赞同文艺工作者走进乡村,走进生活,表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但如果一旦这些人民群众已经提高了文化素质,还用二人转之类的东西作为追求目标,那就是侮辱公众智商与修养。就是庸俗、低俗、媚俗甚至导俗。

  所以,从现实角度讲,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精神需求,有时代变化的因素。

  从历史角度讲,我们的老祖宗非常聪明,他们早就知道口语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很容易变化,如果用口语来记载人类社会的成果,百年后,这些文字就成为古董,只能被供奉,却无法传承。欧洲、印度等许多地方的语言文字之间的障碍,已经印证了这一点。所以祖先们在口语上进行提炼,创造了五千年、五千万年也不过失的语言:雅语,即书面语。这类语言充满文学气息,能够超越时空限制,将各个时期的智慧饰以最精美的黄金包装,完美实现“文质彬彬”的要求。

  所以,我们可以读<论语><道德经>,与500年前、1500年前的学生一样,能够传承一个民族圣人流传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古代雅语体现为诗词文赋,主要是文人创作。它的特征是简洁、弹性、乐感。现代汉语丢失了这些精华,俗化、庸化、肥化、阴化,是现代汉语应该纠正的问题。当然这跟现代汉语诞生的时代有关,它是一个失去文化自信力的时代,是一个以解构文化为荣的时代,是一个大师缺席的时代,是一个文化精英集体背叛的时代。它的诞生有历史和时代因素,但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完善和净化它。

  它的训练方法,首先应该多读经典文言诗词,在正宗传统雅语中,学习铸词炼句。其次,多读当代诗歌,这是现代汉语向雅语发起的最有探索意义的一次回归,将汉语的弹性发挥到非常极限。适应了简洁、弹性的要求。最后是多读文采语段,这是雅语形式上的探索与实践,学习后可以用雅语形式,装自己的思想情感。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08-14
  1.文化作文中让我最羡慕的是语言。如“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就是个唐朝。”《独上高楼》。这种语言似乎很难读懂,与我们平时说话的语言相差很大,我想,我读就很难读懂,何况写出这种语言呢?又如您在空间里写到“雨下得好大,比眼泪更深刻”,我很欣赏这种语言,但是对我来说是可望不可即,我怎么样才能培养这种语言呢?

  答:语言是一个人的写作指纹,是写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句子你觉得很美,但读不懂,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个句子背后的历史。

  “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就是个唐朝。”读懂这句,你必须了解李白的生平和爱好、性格、写作特征等。爱酒,是李白的嗜好,在李白眼里,“唯有饮者留其名”,能饮,代表了一种生命力与价值取向。从作品角度讲,李白最喜欢写月,“举杯邀明月”只是他的生活常态,并非文人矫情。李白留给后人的一千余首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三百二十多首。光是“明月”在李白的诗中,就使用过四十五次之多。从个人经历而言,李白好剑,15岁就学习剑术 ,向当时的高手学习过,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长期经历游侠的生活,而且按照他自己诗中的暗示,似乎还做过刺客。李白一生留诗一千余首,其中九十四首运用了“剑”这一意象。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他的诗歌与唐朝的繁盛匹配,他代表了唐朝旺盛的生命力。了解这些,你才能读懂这句的意思。

  另外,语言的修养,除了多读外,重要的是读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多读名家作品,少读幼稚的图书,进了高中,就不要再看初中的作文。这是我的观点,因为阅读什么,会暗示你或诱导你向某种方向靠拢。如果你读浅薄的作品,自然会变得浅薄。除了读语言比较成熟的作家作品外,还应该读一些现代诗歌,前面我讲过,现代诗的语言弹性非常大。我学了10多年现代诗,感觉它对人语言思维的引导,比任何作品都更有效。“雨下得好大,比眼泪更深刻”,这在现代诗里面,只是很浅显的表述。但放在散文里,却有诗意。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金陵茶栟
发帖
46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08-15
原来文化作文及其教学理念这么丰富,我原来的理解太肤浅了。建议谭老师把讲座光盘上传,让我等仰慕者能够下载学习。
雁过留影,已经飞过
离线艾翔飞

发帖
36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8-15
  对于您讲的“入格——升格——破格”,很抽象,我想,当我的写作水平到达某一境界才能彻底理解这些内容吧
离线艾翔飞

发帖
36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08-15
  “生命的修炼”,“写作意义上的灵性境界”,“佛性与天地相通的天人合一至境”,“大善”,“佛性的生活理念或行为方式”,“写作人格形成”,“写作灵性”,“从诗歌到生活,从生活到诗歌”,“诗人的情怀”等 这些我都不很懂啊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08-17
很可惜,你没有经受佛学道学思想的熏陶。我有选择地解释你提的一些概念。

“生命的修炼”,是指生命成长过程中,对自我信仰、性情、人格、意志、学识、技能等精神层面与能力层面及行为层面的自我认识与提升。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伟大人物作为自己的崇拜偶像,并学习之。如果再进一层,就将佛道里的神佛的神性与佛性思维与境界,作为自己的追求吧。这一层面,鲜有人提及。但真正生命的至极修炼,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来看,还是僧佛对生命的印证更让人对生命的修炼产生敬畏。

“写作意义上的灵性境界”,这是指文学上所谓的“通灵”或“泛灵”思维。能够将自然万物当作生命进行精神的对话,这是许多学佛之人能达到的。如果这种对话能够围绕写作目的,具有丰富的情节与思想,这就不再是普通学佛者的“灵性”,而是写作意义上的“泛灵”。诗人多有此想象与品质,读一读郭沫若等人的诗,就有更深的体会。

“大善”,以宗教为底色、追求对世间万物生命的珍爱与保护,这就是大善,这是真善,进入这一境界,你的性情、人格、写作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佛性的生活理念或行为方式”,你不妨百度一下东南亚部分国家让儿童在寺庙体验成长的情况。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为成长从灵魂上建筑了一道栅栏,同时将佛教的信仰理念传递给了学生。

“写作人格形成”,是指生活人格与写作人格融合为一的状态,即人品与文品的统一。历史上存在人品与文品分裂的情况,诸如培根等。

“从诗歌到生活,从生活到诗歌”,简单说,这是将阅读的诗歌还原为生活,和从生活中提炼出诗意,这是阅读与创作的轮回。

我提倡的“文化作文”,一直主张将宗教作为生命的底色。我预言:未来中国教育会将宗教信仰文化置于一定高度,因为这其中蕴含了哲学和生命及写作的许多精华。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离线艾翔飞

发帖
36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0-09-23
  我学到“诗歌弹性组合法”时 发现那种语言很难学,然后就是意境写作技法里面 也是用这种语言写作 好难啊
离线花落无声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0-12-26
谭老师如此耐心而细心地为一个学生解惑,这种精神让人敬佩。
离线海水2007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1-11-23
很好的交流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