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148阅读
  • 0回复

轻愁一缕,唯美意境(已发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8-03
轻愁一缕,唯美意境
――《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重庆江津几江中学校 王洪
 

  《再别康桥》从思想上来说,也许只是轻愁浅恨,文人情怀。或许告别一种生活,一种岁月,一种梦想,甚或是一种不确定的美的指向。无论如何,思想上的康桥不能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风景,充其量,一缕诗意的叹息。但康桥却实实在在成为现当代人心灵的桃园,究其原因,康桥的美,来自文章艺术的力量,一种灵性营造的意境之美。

1、动作轻灵:行为美。诗中的动作优雅轻灵,充满深情。开头的招手是轻轻的,结尾的挥手是悄悄的;不带走一片云彩是空灵的;撑着一杆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溯,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是痴情的,康桥的沉默是多情的。这一切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行为之美,优雅而浪漫。

2、  声韵轻灵:音乐美。长长短短的诗行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开头结尾的重叠、复沓;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跌宕起伏和轻柔舒缓的美感;用词上,多用双音叠词,如三个“轻轻地”、 “悄悄地”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选词上,少用入声,多用平声、上声,与诗人难分难舍的抒情基调一致,形成一种舒缓、轻柔、低沉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3、物象轻灵:意蕴美。徐志摩深得中国古典诗词的真髓,在物象选择上,除选择与离别、梦等相关的物象外,还注重物象的轻灵与全诗的氛围的协调。诗围绕着“金柳”、“青荇”、“柔波”、 “青草”等几个轻灵的意象来构成诗作的主体,这几个意象虚实相生,内容上又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作者在意象熔铸上通过“点化传统”,对这些传统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从而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阅读感受。这样,增强了诗歌的意蕴美。

比如“那河畔的金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因而柳树在古典诗歌中,往往用来表现离别之情,刘禹锡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诗经·采薇》中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秦观的“西城杨柳弄春姿,动离忧,泪难收”,均是如此。而作者的奇异处在于,这不仅是“离别”,而是“再别”;这不是传统的垂柳,而是金柳,夕照下的美丽,加上新娘的比喻,更有异国情调。

比如“软泥上的青荇”。作者比柳树为新娘,写自己与康桥的感情犹如爱情,下节就用上了一个表达爱情的意象。《关雎》中即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写爱情,徐志摩也敏锐地抓住了康河中的荇草,将其点化为自己与康桥情感的化身。

4、  情感轻灵:情怀美。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是因为本诗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这份美好的情怀,突破时空,具有一种普遍的人文内涵。

5、意境轻灵:诗意美。前面五个方面意在诗的意境美。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他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营造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那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仿佛伸手可揽。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但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诗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不仅如此,诗人还化用很多古典诗意。如诗中的“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让人想起宋人张先的“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而“满载一船星辉”,则又让人联想到李清照那著名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柔波”二字,又不由得让人想起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