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广东话剧院表现辛亥革命义士林觉民的大型话剧《与妻书》赴台湾演出,引起了岛内广泛关注,《中国时报》等媒体予以大篇幅报道。核心提示广东近代史,是一部人才辈出的风云激荡史。近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来到省社科院,围绕如何评价近代以来广东在全国的文化地位,如何弘扬近代先贤优秀的人文精神,与著名历史学家、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研究学者张磊展开对话。
张磊就林雄提出的“如何发挥广东学术研究传统优势”一问,从抓紧各个学科建设、倡导正确文风学风、挖掘历史文化品牌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广东应该在“给学术以广阔时空”方面走在全国前面,营造宽松的言论环境,搭建开阔的交流平台,激励、促进学术成果的高质丰产。但是,他也特别强调,“百家争鸣不等于不负责任的文化相对主义”,不能一味奉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不辨是非的折衷做法,颠覆英雄,专务“翻案”,对各种思潮不加分析判断和取舍,等于放弃原则和导向。
另一方面,针对盘活历史文化资源、重塑广东对外文化形象等问题,张磊认为,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如果充分挖掘这四个方面的资源,文化影响决不逊于别的省份,但是目前还做得不够,特别是在文化名片的“有形”呈现上欠缺火候,经营功夫不足。譬如广州在古代是赫赫有名的港城,当年不亚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等大港,但在现实中却很难看到集中反映海洋文化、展示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人文景观的代表性“基地”,使得宣传效果打了折扣。正在积极修复黄埔古港、古村的文化工程完成后,当会令人大开眼界。
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广东作为民主革命策源地和孙中山故乡,应当如何打好这个品牌?相比各地抢夺“辛亥革命”文化名片的大手笔,广东辛亥革命纪念馆因资金等问题在完成搬迁工作后尚未动工,张磊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张磊学者名片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省社科联原主席。1933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为国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权威学者。现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史学会会长等职。主要学术著作有《孙中山思想研究》、《孙中山论》、《孙中山评传》等。参与主编《孙中山全集》、《孙中山辞典》、《广东百科全书》、《广东省志·社会科学志》、《岭南文化志》等,曾获中国图书奖及广东省社科优秀著作奖等多种奖项。2005年,获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学术成就奖。
○现场速写重塑历史人物慎防“全面颠覆”此次对话中,林雄将最近颇受关注的“城市绿道”概念,引入文化建设领域。他说,除了需要兴建健身绿道,也要重视打造“文化绿道”,“让文化成为城市生活须臾不可缺的一部分”。他表示,在振兴文化产业方面,不仅注意构建创新平台,也要注意寻找赢利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探索建设文化强省系统工程的长效机制。两人共同肯定了珠影通过体制改革、自主拍摄发行主旋律电影、扩张院线、设立影视创意园区和拍摄基地,回复元气,重振信心的种种举措,对于广东投拍的、反映华工血泪史的电视剧《金山》,表示期待和支持。
在谈到历史题材影视剧作品的改编问题时,张磊以几年前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走向共和》为例指出,该剧试图“还原”晚清剧变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形势,“立体化”地重塑历史人物的面貌,这个出发点本来是没有错的,但错在为了避免“脸谱化”倾向,却走向了另一个“全面颠覆”的极端。对李鸿章、袁世凯、慈禧等人物不惜笔墨,打着“人性化”的旗号,将其美化成“悲情人物”,淡化其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实质。对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的描述却颇为粗陋。剧中表现孙中山的部分,如兴中会的建立、广州之役、伦敦被难等重大经历均被浮光掠影一笔带过,甚至捏造他在巡抚衙门前当众剪辫遭到殴打的情节,把已为革命领袖的孙中山丑化成逞匹夫之勇,编剧自诩为“不戏说、不演义”,实际上颠倒历史、误导观众。历史的真实是:走向共和的起点是兴中会的建立和广州起义,而非已经破产的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
1广东学术引领风潮“生态伦理”在经济社会转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点睛之笔林雄: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0年,广东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些昔日享有的、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不再明显,过去全国人才蜂拥南下闯广东,现在是南雁北飞,集中于京沪。
张磊:积极引进西方学说,并进行本土化解说和阐释,曾经在百余年中国历史进程中产生过深远影响,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就是最好的典范,而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放眼全球,博采众长,以文化、学术建设为转型时期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雄:建设文化强省应当有领先全国的拳头项目,广东的学术思想成就,是否可说是我们的一个传统优势板块?
张磊:我年前曾经碰到一个上海资深作家,对方竟然对我说,你们广东有什么文化啊?我马上就反问他,从南越王到孙中山,广东怎么没有文化?我们是有自己的优势的,特别是近代时期,广东是全国意识形态的创新中心,维新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潮澎湃,朱执信、杨匏安等人更是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即使从狭义的学术而言,上世纪20年代以降,中山大学曾是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领域的重镇。陈寅恪、杜国庠等大师辈出。所谓文化沙漠或准文化沙漠,岂非无稽之谈。
林雄: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0年,广东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些昔日享有的、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不再明显,过去全国人才蜂拥南下闯广东,现在是南雁北飞,集中于京沪。在这种情况下,广东想要在文化上拥有竞争力,继续占领学术高地,又该从哪里入手呢?
张磊:情况确实如此,但我觉得广东学术界在引领风潮、开风气之先这点上,优势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学界思想解放,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很大成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倡导中,还顶住了不少压力。人文科学研究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近代史及孙中山研究颇受学界重视。要继续将优势发扬光大,学界除了不断解放思想,还应密切关注世界,敏于和善于吸取先进的新理念。举个例子,随着环保、低碳观念的深入人心,最近在西方流行的“生态伦理学”就引起了广东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提到伦理,过去通常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讲“天人合一”,但“生态伦理”这个新概念,把“伦理”的涵盖范围扩大到人类自身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换句话说,人与自然界之间也要讲伦理,人类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员,特色之一是具有理性,不能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大肆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生物种类灭绝,就违背了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道德契约,难免受到自然的惩罚。
事实上,包括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内的一个团队,已经在把理论付诸实践。广东省生态伦理研究院(民间智库)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怀和支持。我们之所以重视这个学说,主要是想强调生态伦理在我国、我省、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生态伦理应该内化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守则,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也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这个问题研究透,广东将又构建出一个学术高地。积极引进西方学说,同时加以本土化解说和阐释的方式,曾经在百余年中国历史进程中产生过深远影响,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就是最好的典范,而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放眼全球,博采众长,以文化、学术建设为转型时期的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广东学术方向搭建互动批评的言论阵地浮躁炒作抄袭败坏学术界肌体点睛之笔林雄:当前,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不可回避的使命,便是要尽快改变必须借助西方学术话语来阐述自我理论体系的尴尬局面,要让“人权”、“平等”、“自由”、“博爱”这些词汇的注释中,融入和留下我们中国人的思考和见解,唯有如此,才能把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变为全球共享的价值体系,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中牢牢占据重要一席。
张磊:当前,学术界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或是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或是缺乏自我反思,固步自封。个人以为,广东可以在广开言路上走在全国前面,媒体应提供园地,开设面向公众的论坛,既可普及社科知识,也能搭建一个互动批评的言论阵地。
林雄:今天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不单局限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硬”比拼,更是文化、外交、科技等领域的“软”角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比如有一种相对“华盛顿共识”的所谓“北京共识”的说法,只是笼统解释为以“中国经验”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这是远远不够的。再比如中国倡导的“和谐”、“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还只停留在字面的解析而缺乏对其产生的历史语境、深刻内涵及现实意义的透彻阐述,无法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的价值主张,使得其向外传播效力受到限制。
我个人以为,要尽快改变必须借助当代西方学术话语来阐述自我理论体系的尴尬局面,要让“人权”、“平等”、“自由”、“博爱”这些词汇的注释中,融入和留下我们中国人的思考和见解,唯有如此,才能把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变为全球共享的价值体系,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中牢牢占据重要一席。这是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不可回避的使命。您觉得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激发学术界活跃和创新的氛围?
张磊:我坚持认为,学术上要出成果,诞生真知灼见,除了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倡导创新,还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风。当前,学术界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或是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或是缺乏自我反思,固步自封。个人以为,广东可以在广开言路上走在全国前面,媒体应提供园地,开设面向公众的论坛,既可普及社科知识,也能搭建一个互动批评的言论阵地,激励学术繁荣。广东学术界的优势一定要保持和发展,我们没有理由自满和停步。
我有两点担忧,一是有些研究强项呈现出淡化趋势,比如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研究、康梁研究、马哲史研究;港澳史本来也是我们一个品牌,但大都仅限于回归前,港澳回归之后的现实研究,则一直处于薄弱状态;还有六祖慧能和陈白沙,本是两大“富矿”,但我们开采得还很不够。二是学术界的风气败坏,尚未能够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炒作乃至抄袭等等,败坏着学术界的肌体。这是需要格外警惕的。
林雄:对孙中山研究和港澳研究,两岸三地学术圈都共同关注,对于两岸关系来说,除了商贸往来,文化上的沟通交流同样重要。今年3月,广东省话剧院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推出的话剧《与妻书》赴台湾巡演,就在台湾媒体和民众当中引起轰动。学术、文艺领域成果的相互认同,对于升华两岸关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张磊: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课题可说是“两岸共识”,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去年和前年组织了广东文化学术代表团访台,曾经与台湾的一些政要和同行会面,他们都承认,我们对孙中山的研究很扎实。我觉得应该把孙中山研究深化与拓展至整个民国史。
随着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临近,各地都在努力擦亮这张名片,湖北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馆正在抢建,中山舰博物馆已建成。据说武汉明年要大张旗鼓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广东也已启动部分项目:辛亥革命纪念馆正在筹建,长洲岛上将矗立起这座国家级博物馆。明年4月,孙中山基金会下属的孙中山国际学术研究中心成立,进入新建的广东社科大厦。
3历史研究对接现实生活广府文化最可贵之处是爱国之心进取之志点睛之笔林雄:一个文化品牌只有通过具体、“有形”的呈现,才具有说服力。如何才能将研究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强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
张磊:西关小姐、东山少爷、荔湾骑楼、醒狮粤剧等都是广府文化的局部或是表象。我认为广府文化最可贵之处,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之心、进取之志。
林雄:您提到人文学科研究应当为现实服务,研究历史要和现实生活对接。作为一名史学专家,您目前关注的研究课题中,哪些对于建设文化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
张磊:广东拿得出手的文化品牌很多,关键是我们梳理、挖掘、打造得不够。我们现在很重视黄埔古港、黄埔古村的研究和修复,就是在广州的对外贸易史上,它们长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是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商业文明、海洋文化、华侨文化以及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等诸多研究的交汇点,应该作为一个重点品牌好好经营。黄埔古港一度是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鼎盛时期黄埔古村比县城都风光,当地村民广泛接触外国人及外来文化,大量出洋谋生、留学、经商,一条古村涌现了数十位著名人物,如外交家胡璇泽、梁诚、梁洵,商业巨子梁韬、梁经国、梁纶枢,专家学者胡栋朝、冯锐、梁方仲,军事界的冯肇宪、梁广谦等。有关方面正在筹划,希望能将黄埔古港和黄埔古村的原貌一点点恢复起来。
林雄:一个文化品牌只有通过具体、“有形”的呈现,才具有说服力。前一段关于“广东十大文化名片”的评选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您对活动有何感想?如何才能将研究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强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
张磊:我很赞成这类活动,因为能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不过,必须经过批判的继承和科学的扬弃,才能提炼出最富积极性、最有价值的人文精神。我们谈到广府文化,会提到西关小姐、东山少爷、荔湾骑楼、醒狮粤剧等等,这些都是广府文化的局部或是表象。我认为广府文化最可贵的精粹之处,还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之心、进取之志。孙中山就曾说过,“吾粤之所以为全国重者,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进取心之坚强;不在物质之进步,而在人民爱国心之勇猛”。
我之所以对孙中山情有独钟,执着地研究了50余年,不仅因为他是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与近代化前驱,还因为他传承了传统文化并赋予忠孝、仁爱、信义以崭新内涵,对西方文明加以辨识,对自由、平等、博爱、法制等进行了民族化的解读,创立了孙文学说。直到今天,他的思想仍能给后人带来深刻启示,裨益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