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75阅读
  • 0回复

[转帖]《闲话红楼》(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孙越然
 

发帖
31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9-08





《闲话红楼》(八)




                               红楼的后门通梁山
    甄士隐在《红楼梦》中第一回注解《好了歌》的歌词中有一句:“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这句指谁?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指柳湘莲。
    
    柳湘莲是《红楼梦》中一位心高气傲、疾恶如仇的奇男子。“原系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弄棍,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因他年纪又轻,生得又美,不知道他身份的人,都误认作优伶一类。”家道败落的他,没有自甘堕落,在浑浊的世界上,依然保持高洁的品质,和人的交往,因意气相投而成为朋友,决不趋炎附势、奉承拍马,这品德比念圣贤书出身的儒士贾雨村不知高贵得多少。
    
    因为柳湘莲这样的品质,他能当着宝玉的面,指责贾府除了大门口两个石狮子外,没有干净的;对于呆霸王薛蟠的调戏,他感觉到受了奇耻大辱,不顾对方的权势将其痛打一顿;怀疑钟情于自己的尤三姐与贾珍父子有染,索回作为聘礼的鸳鸯剑,致使三姐耻情归地府。
    
    从湘莲的行为举止来看,他显然在童年受过严格而正规的家庭教育,当得起“训有方”。中国的教育最重道德教化,湘莲显然是道德教化的成功者,在父母双亡、颠沛流离时还能保持一种自珍自爱的清醒。
    
    这样的人做强盗,更有命运无常的震撼力。就如史湘云,“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可造化弄人,竟然是“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悲剧的力量就在于强烈的对比和反差。痴情相爱的,却劳燕分飞,乃至殉情而死。高贵圣洁的,却让你堕入无边的泥潭里,如妙玉,连刘姥姥喝过水的器皿,也要砸碎扔掉,可这样的人最后被强盗抢走做了压寨夫人。
    
    柳湘莲在红楼的一帮子弟中,还有个做强盗最大的优势:武艺高强。平安州的路面上,他尽弃前嫌,搭救了被强盗剪径的薛蟠——注意:这又是曹雪芹的反讽和对比。平安州上不平安,从强盗手中救人的英雄成了强盗。
    
    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写到了尤三姐自杀后,柳湘莲因三姐的刚烈而内疚,出家做了道士。高鹗的续写没有交代其最终命运,但他做强盗,是可以根据前八十回的种种伏笔、暗示和情节发展,推导出来的一种合乎逻辑的结果。
    
    《红楼梦》中数量最多的人是什么?是奴才。除了那些小厮、丫鬟、仆妇外,连贾雨村和贾政的数位清客,身上依然有很重的奴性。不愿意做奴才的人,在红楼中生存是很艰难的,要么如黛玉、晴雯这般,被残酷的环境逼死;要么如宝玉这样遁入空门;要么就去做强盗。
    
    柳湘莲先做道士,再遭变故去做强盗也是件自然的事情。在中国古代,空门和山寨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最大限度地脱离现有体制的监管和社会伦理的约束。相对常态社会而言,它们是另外的世界。做和尚、道士和强盗都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和反抗,只不过前者是消极的,后者是积极的。当空门都不能让现实反抗者得到最终的解脱和安宁,他们只有做强盗。比如说《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公孙胜、朱武等人。有些人在空门中完全是为了积蓄力量、寻找时机,然后再跨越一步去做强盗。
    
    鲁迅曾说,中国历史只有两种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古代的中国百姓,大多数人生活在“大观园”里,企求好好地做奴才,被主子器重,如袭人等。另一部分人要么不想做奴才,要么连做奴才都不行,那么就只有造反上梁山了。
    
    柳湘莲便是这样一个从红楼的后门走到梁山水泊前门的人,而道观只是二者之间歇脚的凉亭。
转帖地址http://www.ywcbs.com/ds/more.asp?id=1&i=10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