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力量是巨大而诡异的,它成功地把一个有精神障碍的流浪汉推上了众人凝视的焦点,而不久前他还在宁波的某个角落里过着从垃圾箱里觅食的生活。
事情的发生纯属偶然:一宁波网友ken119110 在试用新买的相机时在宁波SONY门店偶然抓拍到了这位流浪汉,并将照片传至网上,网友一片热捧,于是,他就火了。
与网友通常发布的记录乞丐和流浪汉生活艰辛的照片不同,这次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有着艺术家气质的流浪汉。照片中的人一头乱蓬蓬的长发,身穿一件厚重的黑色棉衣,腰间随意扎着的红腰带格外醒目,几分神似郭富城的脸庞,嘴里的香烟正冒出淡蓝的烟雾,斜视一旁的双眼则显得炯炯有神。显然,人们从照片中看到的是一个非典型性乞丐。这位被称为“犀利哥”的流浪汉引发了网民的狂热追捧,有网友对他的服装配搭顶礼膜拜:“欧美粗线条搭配中有着日泛儿的细腻,绝对日本混搭风格,绝对不输藤原浩之流。发型是日本最流行的牛郎发型。外着中古店淘来的二手衣服搭配LV最新款的纸袋。绝对谙熟混搭之道,从视觉色彩搭配上讲,腰带绝对是画龙点睛之笔。然而这根腰带绝非那些上班族小白领所得承受得起的,全球限量发行的GUCCIxclot混色系腰带,只有那些敢于为潮流献身的人才能懂得”,有网友则对他的神态心悦诚服:“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碴子,神乎其技的头发,还有那杂乱的着装,都深深的迷住了我”,更有人用口号式的“求交配”三字来表现歇斯底里的崇拜。
的确,单纯从照片来看,犀利哥挑战了我们的视觉经验,使我们难以确定他真的只是一个衣食无着的乞丐还是一个身着乞丐装的时尚潮人。这也是整个事件在开始阶段最有趣的地方。王尔德说:“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这个在王尔德时代还颇具先锋味道的文艺观在当代已经显得落后了,如今已是大众文化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在这种精神的照耀下,何者为生活何者为艺术已然乱作一团,哪里还有谁模仿谁的问题。多年以来,娱乐明星和传媒一直都视探索最新潮的服装式样作为崇高的事业,他们的披挂时而远离寻常百姓而珠光宝气如帝王,时而深潜至大众的底层而衣衫褴褛如乞丐,仰望星空的时尚青年、娱乐市场的消费者们的审美趣味也跟着天上人间,幡然淆乱。在着装趣味上使生活与艺术如漆似胶地混搭在一起,这可谓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有效策略。社会学家费瑟斯通认为,当代消费社会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第二层含义是:“将日常生活转化为艺术……既关注审美消费的生活,又关注如何把生活融入到(以及把生活塑造为)艺术与只是反文化的审美愉悦之整体中的双重性。”这就是说,要对日常生活做各种可能的改造以便达到不知哪里是生活哪里是艺术的理想状态。显然,这种精神早已弥漫网络,网友们更是深谙此道。从犀利哥的事件来看,网民将一个乞丐进行审美化围观乃是找到了一件对他们而言再刺激不过的艺术化狂欢的游戏道具,因为最落魄的乞丐竟然可以同时具有世界时尚潮流引领者的翩翩风采,这种艺术和生活的巨大张力构成了激发网民热情的最大动力,正像某网友说的:“我不得不感慨,怎会有如此逆天如此矛盾的存在体呢?”
网络难以抑制的热捧随即伸展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犀利哥的关注。在优酷视频上,我们看到了照片之外的犀利哥,但他不再有照片上的明星风范,而是还原为了一个邋遢落魄的乞丐,他更非人们恶搞出来的时尚潮人,而是在镜头面前因受惊吓而低啜不已,与照片中他冷酷的面容带给人的感觉也大不相同,犀利哥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心灵极其脆弱。网络的传播使他遭受到人们现实中的围观和凝视,甚至政府救助站人员也开始介入,力图实施救助,但这些都让他恐惧胆怯,他先前安静的生活也一去不返。这不由得使人想起庄子讲的经典寓言,人们欲行主观之善,但却“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他只是一个乞丐,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以城市里的地下通道和犄角旮旯为蜗居地的他靠路人的施舍和在垃圾堆里找食物维生,生活心酸,令人怜悯。网络上以他为主角的艺术狂欢实际上跟他毫无关系,他只不过是偶尔闯入了别人的镜头,闯入了一群后现代文化荷尔蒙时刻喷涌欲出的网民们乖张的时空隧道中。我们可以说照片拍摄者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使一个乞丐俨然具有国际明星的派头,也可以赞叹他的相机一流、摄影技术高超,但热闹的触发物只是他的照片而不是他本人;作为一张充满了艺术感的照片,它让人们中断了正常的生活经验而进入审美体验的美妙时刻,但网民接下来要人肉犀利哥,想要与之发生现实生活关联的巨大热情却是一场伤害的开端。因为,网民对犀利哥的所有兴趣都来自对其外在身体的视觉联想,而对他的艺术化解读也只不过是一种审美化想象。对感性外观的极端关注和单纯视觉性的审美追求乃是这场“日常生活审美化”事件的要害,也是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大困境。犀利哥事件的结果就是审美化的照片和被审美化了的乞丐的生活。照片可以被当作艺术文本品评甚至恶搞,而照片主角的生活却在被审美化的过程中陷入了灾难。
但政府的介入仍然饶有意味,值得格外关注。可以说正是由于救助站人员的出现使得整个事件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味彻底结束,犀利哥事件也从充满了艺术氛围的娱乐狂欢变成了一个严肃的政府责任问题。视频中,救助站人员显得有理有据,因为“按照有关规定”,政府有义务救助流浪汉。但我们的疑问是:城市流浪汉和乞丐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犀利哥得到格外的关注?当然是因为网络的传播已让犀利哥成为政府工作应该关注的典型。面对极少数了解犀利哥的景况、认为立刻送他进救助站只会伤害他的人的解释,救助站人员显出义不容辞并且不由分说的姿态,但从优酷网该视频下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很多网友对救助站人员的官腔和强行救助的行为充满了厌恶,原因在于政府的工作原则只是“有关规定”,但这个“有关规定”只是缺乏个体关怀的一纸公文。
在这个事件中,网民和政府对犀利哥的关注都是从对其身体的关注出发,网民要实现的是对其身体的娱乐化想象,而政府想要做的则是对其身体的监管。虽然两者都忽略了犀利哥作为一个人的心灵需要,但无疑网民的娱乐情绪更容易走向对其本人的尊重,而一个只知道按有关规定来消除街头不和谐景观的政府却会随时粉碎任何审美活动的善良目的。
事情的结果将是:在发现犀利哥竟然真的是一个连与人交流都几乎不能进行的乞丐后,一些网民或许会有些失望,而娱乐的激情也释放殆尽,于是一番围观之后便哄然散去;但也许真的会走向人们想象中的审美化结局——假如知晓此事件的当地网民在不强行介入犀利哥生活的同时又能提供善意帮助的话。毕竟,只关乎视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