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访五夫
石狮一中 施清杯
2009年7月,带着崇敬,我独访武夷五夫朱熹故里。
公巴车在阳光明媚的乡间柏油公路上驰行了一个多小时,停在武夷山风景区50公里外一个普普通通的村镇公路上的小坡边,司机说,五夫到了。
五夫,以显宦得名,《五夫里志》载:“东晋有蒋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一千多年来,这个至今仍不大为人所知的闽北小镇,名家辈出,底蕴丰厚,人文鼎盛:一代词宗柳永三兄弟“柳氏三绝”, 钦定经筵读本《春秋传》作者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及其子侄“胡氏五贤”,刘韦合、刘子羽、刘珙和理学鸿儒刘子翚“三忠一文”,抗金名将吴王介、吴磷兄弟“吴氏双璧”。
按看店老者的指引,我下了坡,左柺,绿荷满望的荷塘在望,一大池满是绿的,白花星罗。我顺着荷塘边上小土路漫步两三百米,折过一个早已没了桥栏的小石桥,就看到桥对面有五六株大树,枝繁叶茂的苍翠绿叶掩映着白墙黛瓦。
看护楼房的一位老者介绍说,这就是紫阳楼。
进得院子,院子里有一尊朱熹坐式塑像,先生扬起左手,面容和祥,冠帽简朴,长髯垂胸。站在朱熹塑像前,让人顿生荣蒙面命厚宠之感。塑像面后面,是《紫阳楼记》的行草全文石雕,白字黑底,清白无尘,格外醒目。
守护紫阳楼的老先生介绍说,朱熹祖籍江西徽州婺源,出生在三明尤溪,14岁时,他的父亲朱松病重,临终托孤五夫好友刘子翚。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母子迁居五夫紫阳楼,经刘子翚启蒙、教导,朱熹17岁在这里考上举人,19岁考上进士,63岁迁居建阳考亭,除去外地当官9年多,当皇帝的老师46天,朱熹在这里生活、著书、讲学达40年。
“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暖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 晚年迁居建阳的朱熹还恋恋不忘这处旧居。据说,当年朱熹在此苦读时,无意间瞥见方塘中的云彩映衬着消瘦的人影,再回首看看屋后的灵泉,顿生感悟,于是吟出了饱含哲理的千古名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转过屏风,天井里,与正堂相对的屏风背面悬挂着“学达性天”匾文,四字黑色隶体阳文。倡导治学修身养性,达到“性命合一”,达到“性”与“天”齐,昭示着天人和谐的儒家理想人格。
守护紫阳楼的老先生介绍说,院落一楹两进,前进为书斋及寝室,朱熹以父号“韦斋”命寝室名为“韦斋”,以己号“元晦”命书房名为“晦堂”。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堂”,以祖籍地江西婺源紫阳山命名,表示不忘追远之意。
正堂里挂着三幅朱子画像,身着红袍、朝堂执袝、布衣简冠的三幅朱子画像,分明是朱子一生的三个侧影。画像两侧,是一对对联:紫气氤氲徽州祖地,阳光辉耀闽邦后裔;横批是:慎终追远。对联道出后学对祖自徽州的“紫阳夫子”创立“闽学”学派的无限敬意。
堂上还悬挂有“读书起家之本,徇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四幅条屏,这四个朱熹手迹拓本,苍劲飞逸,是长久以来儒家倡导的立家根本。
走出紫阳楼,楼左古树成林,巨木参天,护佑院落;其间朱熹16岁时手植的古樟依然枝繁叶茂,已“荫覆于人间”800余年。楼右修竹成林,碧翠婆娑;屋前有一方荷花池塘,池塘边上院落正前方有一溪清流潺潺而过。这座1999年原址修复落成的紫阳楼,青瓦青砖、庄重典雅,屋前青竹扶疏,松桂挺拔,伴以数畦青圃、半亩方塘,似乎可见当年“有地可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的旧貌。
从紫阳楼返回荷塘小路,老先生引我穿过现今进镇公路,进入朱熹前往“兴贤书院”讲学日日走过的一条鹅卵石小巷。这条被称为朱子巷的古巷风貌依然,古屋土墙,恍如当年,进了兴贤古街。
兴贤古街,始于中晚唐自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现仍保存着刘氏家祠。古街至宋代开始兴盛,特别在南宋中期,胡、刘两世家和朱熹相继成名,文人墨客云集,达到鼎盛时期。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等六个街坊组成,坊间街旁,各有古井,泉水甘甜。中午时分,独自漫步走在蜿蜒曲折的兴贤古街街面上,光滑的青白石板告诉你,这里走过繁华锦胜,洗尽沿华,重归本真,祥和宁静,没有“达达”马蹄之声,更没有景区的嘈杂人声,恍如世外,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怡然剥莲,自得自乐。
千年沧桑之后,这里依然浸染古意,越发显得底蕴丰厚,古街跨街石坊门依然,镌刻着“崇东首善”、“五夫荟萃”、“天地钟秀”、“籍溪胜境”、“紫阳流风”、“三峰鼎峙”、“三市街”、“过化处”、“天南道国”、“邹鲁渊源”等历史名人手书的横额举头可见,兴贤书院、刘氏家祠、朱子社仓、朱子巷和五贤井等古迹次第可览,甚至 “门当”“户对”双双完好并排,至于朱柱雕梁、叠瓦高墙顾盼皆是,览古之时,油然涌起追思古往的历史沉淀,追寻不褪的胜迹遗珠的幽情。这些超越历史深邃的胜迹遗珠,是朱熹前后数十辈理学巨人、鸿儒群英聚集于斯熔铸而得的民族惊魂,此中静默的价值,岂可估量?
五夫镇遗世独立超绝千古的人文气息历经千年而英气超然,绝非一般古镇民居、乡间里弄可比。“北有曲阜,南有武夷”,“碧水丹山百代人文渊薮,道南理窟千秋功业宫墙”,“执全国学术之牛耳”等称誉之于五夫极为恰当。五夫是孕育丰赡深邃理学思想光华的古镇。
朱熹理学思想体系,对南宋之后八百余年中国与东亚社会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对欧洲的启蒙思潮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英国古代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对人类思想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东方文化圣哲。
五夫有福,五夫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