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新帐号
10分钟建站
社区服务
银行
邀请注册
勋章中心
道具中心
论坛电视
轻松转换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站长大会
帮助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门户
论坛
图酷
资讯
群组
帖子
日志
用户
版块
群组
帖子
搜索
蓝色天空
水墨江南
wind
zw99999
wind8green
>
吴越文化
>
浙东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3160
阅读
0
回复
浙东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秦汉大将军
UID:397
注册时间
2010-02-08
最后登录
2019-05-20
在线时间
490小时
发帖
1009
搜Ta的帖子
精华
1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蜘蛛侠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发帖
1009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30
浙东学术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来源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内容提要:
从南宋浙东学派到明清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是求真务实,经世致用。浙东学术精神的特色是:道欲通方,业须专一;学有宗旨,不守门户;严于去伪,慎于纠偏;临文主敬,论古必恕;真修实悟,崇尚性情;砥砺气节,重视践履。浙东学术精神构成要素是:血气(情)——刚健动进,狂狷中和;知虑(知)——实学求是,经世致用;志意(意)——胸怀天下,爱国利民。民族精神是学术精神的土壤和源泉,学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导向,区域精神是民族精神和学术精神的特殊体现。浙东学术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学术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现代浙江精神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
浙东学术精神 特色 构成要素
作者:
杨太辛,男,1935年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区域文化研究开发的主题,应该是探索、提炼、拓展区域精神,以在更深层次上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区域精神,主要包括草根意识和学术精神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土壤和基因,后者是前者的凝聚和提升。
从南宋的浙东学派到明清的浙东学术,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之为浙东学术精神。这种精神远绍先秦汉唐的中原文献之学,近启近现代的经世致用和维新变革思潮,上达于国家中枢,下及于民间百业,绵延流泽至今,成为浙江精神的历史文化资源。
一、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
自南宋的浙东学派到明清的浙东学术,名家辈出,各有胜义。细按之,则因宗主或宗旨不同,再可分源别派;统言之,则无论其为金华、永康、永嘉,还是台州、四明、绍兴,不管是宗程朱或宗陆王,还是自成一家,由于地域、师承、交往、学风的综合作用,都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姑名之曰浙东学术精神。
学术,是觉道效术的过程和结果;精神,是知识、情感、意志的总体。学术精神,主要是指人们在觉道效术的学术活动中的指导原则、感情气质和心理倾向。浙学各派,虽宗旨有异和个性不同,但有一个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共同具有的心理倾向,我们称之为基本精神。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是:求真务实,经世致用。
文贵清真,真与假对,他们求的是真知见,真性情、真践履。学为实事,实与虚对,他们实心求是,实学求是、实事求是。长期以来,我们提倡实事求是,但假、大、空却屡禁不绝。原来,实事求是必须以实心求是为前提,以实学求是为基础。他们所求之是,是天、地、人合一的人生之道和治国之道,即经世致用之道。道、学、文在真实的基础上统一,在下学中上达,在提升中落实,以经世为目的,以致用为归宿,这就是浙东学术的基本精神。
二、浙东学术精神的特色
浙东学术的求真务实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
1
道欲通方,业须专一
学术界一般视南宋浙学为事功之学,称明清浙学为浙东史学,这几乎已成定论。实则不然,浙东学术首先是求道之全量之学,其次才是崇事功或重史学的专家之学。章学诚说“道欲通方,业须专一”①,“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②。这是对浙东学术精神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色的最恰当的概括,即浙东之学是在通方之道指导下的专家之学。所谓“道欲通方”,就是治学必须掌握道的内涵和通晓求道之径。道,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所以然之故,属于宇宙观和真理论;二是所当然之理,属于人生观和价值论;三是所由之径,属于方法、措施、途径等方法论。学有效、觉两义,学术,即觉道效术之谓。道落实在学术的要素和门类上,孟子认为有义、事、文三个要素,程颐认为有义理之学、训诂之学、文章之学三个门类,南宋浙学主张经学、史学、文学和事功之学的合一,明清浙学则分学术要素或门类为四,即义理、考据、辞章、经济,或称义理、学问、文章、事功。“类必要于扩充,道必抵于全量”,南宋浙东学派和明清浙东学术的求真,求的就是包涵上述三个层次和四个要素的道之全量之学,而非仅限事功或史学的道之一隅之学。所谓“业须专一”,就是人无全才,又加质性不同,治学只能由专精一端扩充全量,“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方能卓然成家,名实相符,这反映了浙学的务实态度。“通方”和“专一”的统一,是浙东学术遵循的首要原则。
2
学有宗旨,不守门户
学有宗旨,包括宗主和要旨两义:学有宗主,则源流有自;学有要旨,则卓然自立。合而言之,则既有继承之益,又有创新之功。南宋浙学各派,皆远宗孔子,兼重孟荀,近师程颐而不盲附从。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各有特色,各具要旨:金华为博洽文史的中原文献之学,其旨为“以性命绍道统”和“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永康为崇尚事功的皇帝王霸之学,其旨为“王霸并用,义利双行”;永嘉为考订千载的经制治法之学,其旨为“以经制言事功”;四明的卓然自立之学,其旨为“心之精神为圣”;台州的气节践履之学,其旨为“介特有守”和“悯时忧世”。他们学有宗旨,但又不守门户,在浙学外部,与朱、陆、张诸学相争相融,交相滋益;在浙学内部,又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明清浙东学术,从总体来说:宗陆而不悖朱,朱陆兼采;究性命于史,经史兼通;合性命、学问、文章、事功而一之,经世致用。章学诚说:“浙东之学,虽出婺源,然自三袁(袁燮、袁肃、袁甫)之流,多宗江西陆氏,而通经服古,故不悖于朱子之教。至阳明王子,揭孟子之良知,复与朱子抵牾,蕺山刘(宗周)氏,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与朱子不合,亦不相诋也。梨洲黄(宗羲)氏,出蕺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兄弟(斯大、斯同)经史之学,以至全氏祖望辈尚存其意,宗陆而不悖于朱者也”。这段文字对明清浙东学术如何正确处理宗旨与门户的关系,论述得十分精当。但更为可贵的是浙东大儒都有独特之处和独特之旨:“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③。学有宗旨,不守门户,充分体现了浙东学术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这种精神一以贯之,一直延伸到现代,如马一浮的“文艺该摄一切学术”和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就是其新的闪光。
3
严于去伪,慎于纠偏
优良的学风、文风与错误的学风、文风的斗争,可以说贯彻于学术史的始终,学术史也可以说是学术领域的纠偏补阙史。不良学风的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开创风气者,往往持己之长,攻人之短;蹈故袭常者,常常固执己见,抱残守阙,两者都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失之于偏。二是趋炎附势者,望风而从,不问是非;好名逐利者,剽窃抄袭,不以为耻,两者都逞其私智小慧而败坏世道人心,失之于伪。“严于去伪,慎于纠偏”④,这是章学诚对浙东学术的批判精神的准确概括。浙东学术发扬了孔孟的“反乡愿”和荀子的“著诚去伪”的精神,对学术上的伪劣货色,不稍宽假。南宋浙学之反虚伪、反乡愿,以陈亮和叶适为最具锋芒。陈亮正气浩然,他与以私意小智炫惑于世的妄庸之士毕生斗争;叶适自称“意向迂阔”,与“苟简卑近”的“偏说鄙论”,势同冰炭。他们诤朱而不反朱,反对的不是程朱道学的本身,而是对道学始乱终弃的假道学和真乡愿。明清浙学中反对虚伪学风、文风最力的是章学诚,他集中刻划了学坛乡愿的百态。他们在学术上:一、不问是非,肆意攻人;二、不学无术,穿凿附会;三、剽窃作伪,恬不知耻;四、忮忌矫揉,行动乖张。这种虚妄士习在文风上则表现为:一、剜肉为疮,妄加雕饰;二、八面求圆,文过饰非;三、削趾适履,生硬摹古;四、私署头衔,借人炫己;五、不达时势,流于一般;六、同里铭旌,无端影附;七、画蛇添足,贪多务得;八、优伶演剧,文而失实;九、井底天文,死守成法;十、误学邯郸,刻意求奇⑤。浙东学者对于学术偏失,则十分慎重,他们对人之偏,知偏中有长;对己之偏,则有自知之明。他们律人又律己,既纠人之偏又扬人之长,善于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如陈亮既以肯定汉唐事功纠朱熹只重三代之道的偏失,又吸纳了朱熹的意见,置德行于政事、言语、文学之先。叶适既反对以义抑利,重义轻利;又反对鼠目寸光,惟利是图。他的功利观包含着三层内容:一、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二、不以义抑利,要以利和义;三、反对近功浅利,批判偏说鄙论,可谓充分吸收了义利之辩双方的合理内容。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更具典型意义,他对于戴氏的过失痛加针砭,而对戴学的贡献则首予张扬。
4
临文主敬,论古必恕
这是章学诚对浙东学术的文德和史德的概括,著文治学,必敬必恕,是浙东学术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临文主敬:就是作文要检摄心气,心平气和,即严肃认真,客观公正。临文,章学诚认为首先要检摄的是怠心、慢心和昏气、矜气,不自欺欺人。其次,要养气,吕祖谦认为:“辞章,古人所不废。然德盛仁熟,居然高深,与作之使高,睿之使深,则有间矣”⑥;宋濂说:“人能养气,则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与天地同功”⑦。方孝孺为了改变当时“纷然杂出”和“轻俳巧薄”的文风,专门编了《文统》,告诫当时的学者:“勿溺于世俗,勿为一时毁誉所变,勿以道德为虚器,勿以政教为空言”⑧。章学诚则上承陆机、刘勰的文心论,中继韩愈、柳宗元的文气说。下据苏轼、欧阳修的文章论,总结了浙东学者的写作实践,以心平气和为作文之德。所谓论古必恕,就是对古人著作和历史人物言行,必须设身处地,知世论人。恕,与苛相对,对古人不苛责求全,对历史不强框范式。朱熹用“天理”作为评价历史的最高标准,欲“陶铸历代之偏驳,令归一理之纯粹”⑨。吕祖谦则主张:观史“当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如何处之”;“看史须看一半便掩卷,料其成败如何,其大要有六:择善、警戒、阃范、治体、议论、处事”⑩。只有如此进入历史境界,深入体察,才能真正总结经验教训,择善固执,闻过知戒。陈亮、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莫不如此设身处地,进入历史情境,稽考成败之迹,推原当世之故。明清浙东学术,“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更是不离人伦日用以言史,切于人事世务以论史,使历史和现实紧密相连。章学诚甚至把“论古必恕”作为衡量“著作者之心术”的“史德”。
5
真修实悟,崇尚性情
清人会稽莫晋《明儒学案序》说:“学贵真修实悟,不外虚实两机,病实者救之以虚,病虚者救之以实”。这段文字道出了浙东学术精神的另一面:真修实悟,虚实相生。学贵真修实悟,吕祖谦的以心御气(平心易气),陈亮的颖然独悟,叶适的异识超旷,刘宗周的诚意慎独,黄宗羲的一本万殊,章学诚的别识心裁,皆是在真修即修学修德基础上的实悟。其中王阳明的“龙场一悟”,尤具典型意义,黄宗羲对此心领神会:“先生命世人豪,龙场一悟,得之天启,亦自谓从五经印证过来,其为廓然圣路无疑”11。王阳明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弹劾魏忠贤而贬谪贵州龙场驿,在万山丛中和生死关头,突悟出良知之旨。他的“致良知”学说,看似天启,实是由真修实学而得:“始出词章,继逃佛老,终乃求之六经而一变至道”12。黄宗羲也是通过对阳明心学的真修实悟,一纠其“高明卓绝”之见未“底于实地”之偏,在实学上狠下功夫,开出“一本万殊”之旨,成为清代经世实学之祖。章学诚则对真修实悟的重要性,在理论上作了总结:“是尧而非桀,贵王而贱霸,正程朱而偏陆王,吾不谓其不然也;习固而言之易者,吾知其非真知也”13。这就是说,不深思熟虑而袭人之是非为己之是非,虽是实非。浙东学术,或重事功而究性命,或崇良知而纠空疏,皆不离功力与性情。黄宗羲说:“人才功夫,皆性情所出”14。章学诚则认为:“功力必兼性情,为学之方,但令学者自认资之所近与力所能勉者,而施加功力,殆即王氏良知之遗意也”15。这就是说,治学要根据自己的情性和才性即爱好和资质下功夫,这是对学术个性的提倡,对儒学末流加之于人的思想禁锢的解放,是王学真精神的发扬。浙学大儒的真知见,实出自真性情和真功夫。这种真性情,在南宋浙东学派中也已充分显露。他们不但要求以真性情治真学问,而且要求以真情实意写真文章。黄宗羲认为性情不但要真,而且要廓大:有“一时之性情”,如个人之感时忧世;有“万古之性情”,如孔子之兴观群怨16。章学诚也倡言:“性情喻于忧喜愤乐,理势达于穷通变久”17。陈亮不但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形之文章,而且在《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中,要求孝宗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是报仇雪耻、收复山河的强烈感情公诸天下。文章要有万古之性情和穷通变久之理势,则要借助功力,文须与学合,学又与道融。浙东学派的大家几乎莫不能文,叶适文秀峻,陈亮文跳踉,宋濂文苍浑肃穆,方孝孺文纵横豪放,这是就性情言;吕祖谦、金履祥文有“史汉之精神”,陈傅良、唐仲友文为“学海之川流”,叶适文系“微言大义之散殊”,这是就功力言18。性情与功力并重,道学文一体,真修实悟,虚实相生,高明和沉潜交相为功,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得益彰,这亦是浙学启益后人之处。
6
砥砺气节,重视践履
浙东之学,重视气节砥砺和躬行实践,史不绝书,现仅以台州和四明为例。台州之学,堪称气节践履之学。清儒王棻编的《台学统》,收学者三百三十一人,其中主要人物出自南宋和乾嘉两个时期。此书对学者和学术的分类,颇有特色。首先按照孔门四科取士的成例,分为性理之学(德行)、经济之学(政事)、词章之学(言语)、训诂之学(文学)。然后,又根据台学的实际情况,在四科之上,冠以气节之学,在四科之后,殿以躬行之学,于是变四学为六学。为什么要这样分,他回答说:“不知四科之贤,皆以气节为本,而以躬行为归者也。向使德行无气节,则或流于乡愿;言语无气节,则或流于佞人;政事无气节,则为小知之士;文学无气节,则为小人之儒,是四科者,必以气节为本。且德行固见于躬行,政事必本于身教,言语之士论笃必非色庄,文学之儒通经必能致用,是四科者必以躬行为归矣”19。以气节为本,以躬行为归,王棻可谓深得台学之精髓,验之史实,合者符契。台州台州处于金华、永康与永嘉之间,南宋浙学各派在此均有传人,朱熹也曾在此讲学,因此其学术特色为“疆域甚宽,不名一师”。台州民风士习质朴,行重于言,嫉恶如仇,因此其学术又以“悯时忧世,介特自守”见长。因此,台学影响于世的,主要不是危言高论,而是气节践履,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谓的“台州式的硬气”。如杜范,以直言极谏、言无隐情著称,曾一再触犯当朝宰相;晚年他拜右丞相时,执政行事,“一以去私为主”,全祖望称其为“嘉定以后宰辅之最,声望几侔于涑水(司马光)矣”20。又如宋元之交的胡三省,为文天祥、陆秀夫同榜进士,曾从军芜湖,抵抗元军。宋亡后,隐居不仕,先后撰成《资治通鉴广注》和《资治通鉴音注》,寓亡国之痛于评议之中。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史学家陈垣,于沦陷后的北平,著《通鉴胡注表微》,两人心犀相通。“台州式的硬气”的典型是明初的方孝孺,明成祖朱棣篡位时,他拒不草诏,至招株连十族之祸。后人曾批评先生“愚忠”和“过激”,黄宗羲则认为在“风移世变”时,“一本于良心之所固有者”,“遂以九死成就一个是,完天下万世之责”,正是“先生的一段精光”21。王棻说:“气节之大者,在于出处去就,辞受取予之间,盖粗之为义利之辨,精之在生死之交。……然而其道,唯在守己”22。据此,四明学者贯气节操守于躬行践履之中的也不乏其人。如“同谷三先生”,在出处去就及生死之际,无不大义凛然:陈埙,淳祜元年进士,其舅史弥远为当时宰相,曾为其谋加恩官职,被其拒却,全凭己力累官至太常博士、国子司业。奸相贾似道当朝时,贾贵妃入内,他在奏对时直言:“乞去君之蛊媚,以正君德”,史弥远为之惊骇异常,他镇定如常。王应麟,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贾似道一再瞒报军情,他则屡言修攘大计,置奸相忌恨于不顾。入元后抗节不仕,二十年著作不绝,遂成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黄震,宝祜四年进士,编著《国史》、《实录》轮对时,直言当时大弊:“曰民穷,曰兵弱,曰财匮,曰士大夫无耻”;出判广德军时,又以与郡守贾似道之子贾蕃世忠奸不两立而解官。宋亡后,拒不仕元而饿死宝幢。在明清之交,四明独多捐家产充军饷、组义军冒万死的“狂士”。全祖望不顾文字狱的重重禁锢,为之述行状、撰碑铭、作传记,几及百篇,使这曲正气歌得以回响。
三、浙东学术精神的构成要素
学术精神作为一个学术群体的基本指导原则和共同心理素质,其构成要素有三,即认识、感情、意志,也就是荀子所说的血气、知虑、志意。现再从知、情、意三方面来看浙东学术精神的特色:
1
血气(情):刚健动进,狂狷中和
孔孟荀的原始儒学在精神气质和感情倾向的特色是“思狂狷,致中和,反乡愿”。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23。狂者进取,一往无前,有理想,有担当;狷者有所不为,不屑不洁,有操守,有执持。孔子之狂狷中行,也与《易》之阴阳中正和《书·洪范》之刚柔正直,一脉相承相通。孔子所谓的狂,也就是乾德之刚健动进;孔子所谓的狷,亦是坤德之柔韧静退。孔子和《易》、《书》,虽以中行、中和、中正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但不易得,故退而思狂狷,于是由狂狷而致中和,成为儒者变易气质和由凡入圣的现实道路。狂狷和刚柔,是感情气质的问题。人的气质,是天生人成的产物,即是天道天命的自然禀赋和人文化成的社会熏陶及集义而成的道德修养合力而铸的结果。由于浙东的自然、社会的环境和民风、士习的传承,浙东学术的精神气质偏于刚和狂,但刚中有柔,狂中有狷。
南宋的浙东学派中,除吕祖谦的“平心易气”颇具中和气象外,不乏具有狂者气概的进取之士。其中最著者是陈亮的“狂放”,陈傅良的“狂率”,叶适的“刚健”和“迂阔”。陈亮之狂,世无异议。他以狂自雄,“少之时,猖狂无行”24;成年后,不改初态,“狂瞽辄发,要得心胆尽露”25。朱熹称其“平日狂妄,深窃疑之”26。实则陈亮狂而不妄,与其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方孝孺在四百年后还发出这样的感慨:“予好读陈同甫论史诸文,见其驰骋为惊人可喜之谈,以为同甫特尚气狂生耳,未必足用也。及观其上孝宗四书,不觉慨然而叹,毛发森然上竖。呜呼,同甫岂狂者哉?盖俊杰丈夫也”27。原来陈亮所尚之气,是天下之正气,人间之浩气,亦可谓英雄之豪气;陈亮之狂,是孔孟所赞赏的进取之狂,是“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28的解放之狂。陈傅良时人也称其“奏对狂率”,即在一般人“噤若寒蝉”的朝廷也敢放胆直率地申述己见,则可见其无往而不狂直了。他慨然以正君心为己任,一以贯之地直谏孝宗、光宗、宁宗三帝。他告诫孝宗勿累于自喜自恃:“陛下有无我之量,而累于自喜;有知人之明,而累于自恃。是以十有一年于兹,而治迹未进于古”。为了杜绝人才使用上的幸进之门,陈傅良在光宗、宁宗朝任中书舍人时,曾连续缴还内批,拒不草制,先后达二十次之多,甚至以挂冠辞官相抗。孔子说:“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29。陈傅良之狂肆、矜廉、愚直,难能可贵地保持了先秦士大夫的独立人格和学者尊严,与忿戾、愚诈的乡愿壁垒分明。他狂中有狷,其洁身自好的狷介也令人钦敬:“卒之日,室无余资,田不过二顷。其葬也,资友朋之赙以集事”30。对于叶适,时人皆知其重功利和尚事功,切近实际,而不知其惟崇阳刚而斥阴柔,以及意向迂阔的一面。《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周张二程及朱熹皆对此遵循不替,视阴阳互动为天地万物消长、运动、变化的原因。惟叶适放言:“道者,阳而不阴之谓也,一阴一阳非所以为道也”31。他之所以强调“阳而不阴”或“独阴不阳”,尊重阳刚而贬斥阴柔,提倡健动而反对静退,完全是出于亟于改变南宋的积贫积弱局面的崇高的使命感,出于主张抗战反对和议的强烈的爱国心。他胸怀远谋大略,故对当时纷出的“务求近效”和“旁径捷出”的“苟率卑近”之计,不屑一顾,而不避迂阔之讥。“迂阔”,原是后世对儒者的讥贬,而他解迂阔为“阔大迂远”,而推孔子、孟子为“所谓迂阔之最大”者,不非迂阔,而非蹙狭。他以迂远阔大的抱负,批判当时“君臣上下为目前便利之计,月不图岁,朝不计夕”的苟且偷安,反对惟务“利欲富贵”的“不惮为险诈之行”的无耻贪婪,亦可谓真狂者也32。
明清的浙东学者,多正气浩然的豪杰之士。黄宗羲编《明儒学案》列方孝孺为《师说》之首,正欲为我国学术“透此一段精光”。关于方孝孺的气质,《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逊志斋集》说:“孝孺学术醇正,而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盖其志在于驾轶汉唐,锐复三代,故其毅然自命之气,发扬蹈厉,时露于笔墨之间”。黄宗羲又称王阳明为“命世人豪”,王阳明则自命具有“狂者胸次”。他说:“我在南部以前,尚有些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良知真是真非,信乎行去,更不著些覆藏,我今天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33。他所谓的“狂者胸次”,是指超脱富贵声利之场,参破毁誉生死之关,无拘无束,任良知而行的人生境界。方、王狂中有狷,刘宗周则狷中有狂。狷者有所不为,刘宗周尤以操守严谨著称。黄宗羲称“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儒者人人言慎独,唯先生得其真”。他反对为国择才,惟论才望,不论操守,批评崇祯帝“不知天下真才望,出于天下真操守。自古未有操守不谨,而遇事敢前者;亦未有操守不谨,而军士畏威者”34。他坚持天下的真操守,遇事敢前,遇奸必劾,遇危不避,最终为坚守民族气节而死。陈登原先生说:“清初儒均粗豪”35,明清之交的四明儒士集团足以证之。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宁波府同知、通判降清,“六狂生”(董志宁、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 、毛聚奎)首倡谋义,不久,反清浪潮遍及浙东。其中黄宗羲的节义,钱肃乐的忠介,张煌言的坚卓,更是炳彪史册。浙东的儒士学者,超越利欲富贵、毁誉生死,倾家从军、慷慨赴义的浩然正气,给我们的爱国主义历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狂狷,虽不是中行,然是致中和的必由之路。梁启超的《论孟子遗稿》说:“狂狷各得中行之一佳,合之即成中行。不狂不狷而欲自托中行,则为乡愿而已”。他又说:“狂者进取,由狂入圣,圣之任”;“狷者不屑不洁,由狷入圣,圣之清”。推而广之,狂者思想解放,狷者实事求是;狂者进取不已,狷者操守谨严;狂者高扬理想,狷者坚持气节。这两者正如车之两轮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这正如梁启超所说的“狂然后有元气,狷然后有正气。无元气则不能发扬,无正气则不能强立”。
2
知虑(知):实学求是,经世致用
知虑,即认知方式和治学方法。浙东学术,从实学求是着手,以经世致用为旨归。金华之学力倡“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36;永康之学主张“人修实行,事建实功,上施实德,下受实惠”37;“永嘉之学,教人从事上理会,步步著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38。王阳明虽曾提倡静坐涵养本心良知,但更主张“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39。黄宗羲认为“儒者之学,经天纬地”40,“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41。万斯同说:“经世之学,实儒者之要务”42。章学诚则更直截了当地概括为“学业经世”和“史学经世”。目标决定方法,为了实现实学求是、经世致用的目标,浙学大致采取了以下的认知方式和治学方法:
一是辨章学术,考证源流。所谓辨章学术,就是辨别彰明学术的要义在于觉道效术和明道经世。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辨明学术和政事的关系。为此,就要“由委溯源”或“穷源至委”地考证学术的本义和源流,章学诚正是这样,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根据《周礼》六典、刘歆《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指出了学术的正变:官守学业合一(三代) —— 官守学业分途(春秋战国以后) —— 学术政事统一(发展趋势)。同时也批判了学术的异化:“夫师法失传,而人情怯于复古;末流浸失,而学者囿于见闻”43。这个总结虽作于清代,但寻本探源,根据经旨史意,欲使学术政事合一,却是浙东学术的一贯精神。南宋金华的综罗文献,永康的探迹汉唐,永嘉的考订千载,皆是这种不囿于一孔之见,不局于一隅之得,循流溯源、披枝寻本的学风的表现。浙东学术的注重本末源流,还表现在重视学术史的写作,其中有地域学术史之作,有学派学术史之作,更有一代学术史之作。《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这两部被誉为真正学术史的专著之所以产生在浙东,正是浙东几百年重视穷本探源的知学术大体的学风熏陶的结果。
二是知通统类,文理密察。荀子说:“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44。所谓统,有纲纪、统绪二义;所谓类,主要是指事物的伦类和学术的门类。马一浮先生说:“统是一理之该摄而言,类指事物之种类而言”45。南宋的朱陆,主要继承孟子的仁义之统,其方法重在性理圆融,但疏于事功;南宋浙学特别是永嘉学派,主要继承荀子的礼义之统,其方法主要在类聚区分,精通纲纪法度、财政兵制,但圆融不足。明清的浙东学术,特别是王阳明的学说补充了浙学心性方面的不足,而此后的“究性命者必于史”即重视人伦日用和典章制度,又纠正了程朱陆王易犯的空言性命之弊。于是知通统类,文理密察,成为浙学的特色。
三是逆于时趋,别识心裁。学术既有与时俱进的一面,也有逆于时趋的一面。章学诚说:“世俗风尚,必有所偏”,特别是“达人显贵之所主持,聪明才隽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46。因为达人显贵往往以利禄劝学术,聪明才隽常常以学术徇利禄,谄谀和媚俗,是学术生命的消蚀剂。浙东学术精神之可贵,不仅能顺乎潮流开风气,更能逆于时趋纠风气,因而能卓见特出。浙学的别识心裁,也来自不落窠臼的创新精神。吕祖谦说:“今之为学,自初至长多随所习熟为之,皆不出窠臼,推出窠臼外,然后有功”47。黄百家言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48。叶适,黄宗羲称其“异识超旷,不假梯级……其意欲废后儒之浮论”49。
四是高明沉潜,交相为功。治学或偏于高明,或偏于沉潜,这属于才性和功夫问题。浙学既推崇高明之见,也珍视沉潜之功。章学诚对此有深刻认识:“高明沉潜之殊致,譬则寒暑昼夜,知其意者交相为功,不知其意者交相为厉也”50。从大体而言,南宋浙学以经制言事功,沉潜中有高明;明清浙学“究性命者必于史”,高明中有沉潜。从个人言,由于才性意趣各异,各有侧重。如陈傅良以沉潜见长,他研究经制治法,“昼验夜索,询世旧,翻吏牍,搜断简,采异闻,一事一物,必稽于极而后止”。然其沉潜基础上的高明之见,也足以垂教千古:“公既究治体,……欲减重征,捐末利,还之于民,省兵薄刑,期于富厚”51。章学诚则以高明见称,他自谓“吾读古人文字高明有余,沉潜不足”52,然其《史籍考》所费功夫之巨,非他人所及。高明沉潜,交相为功,此是浙学之所以成其博大精深之故。
3
志意(意):胸怀天下,爱国利民
志意,即志向意趋。孔子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不知老之将至。孟子志在推行仁政王道,不因富贵、贫贱、威武,变易其志。荀子志在建立礼义之统,实现尽伦尽制、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浙东学派继承了孔孟荀的崇高志意,他们“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不以贫穷怠乎道”53。他们志切天下,意在利民,其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不以穷达、进退、用舍而变易。
南宋浙东学者,大都有治平天下之志,收复山河之愿,解民倒悬之意。时贤称南宋浙学特别是永嘉之学为功利或事功之学,以“工商皆本”为其主导思想,实未尽其志意。即以“功利”和“事功”而言,永嘉和浙学诸子所谓之“功”,既指政治举措的实际功效,又指建功立业的人生目标。《左传》提出“人生三不朽”的价值目标:立德、立功、立言。他们虽以立功为切入点,但以立德为前提而贯彻其中,以立言为载体播之于后。故其所谓之“功”,不仅是政治哲学的范畴,更是人生哲学的范畴。他们所谓之“利”,既指利益得失之“利”,又指利害相攻之“利”,而无论利益之利与利害之利,均以合宜合理、正人正己之“义”为判别标准。他们所谓的“事”,是指“举而措之天下之民”的事业54。因此,他们所谓的功,是指天下之功而非一时之效,所冀的功业是举而措之天下之民的事业。为此,他们要求执政者见天下之势,尽天下之虑,立天下之计,成天下之功。他们所谓的利,是公利民利而非一己之利,生财之利而非聚敛之利,累积之利而非暴增之利。他们从“四民交致其用”的角度,肯定了商民富民的地位和作用,但更关切的还是饱受聚敛之害和压榨之苦的广大民众。
明清浙东学术由王阳明开其端,黄宗羲拓其疆,章学诚殿其后,志意更为深沉,挺立良知本体,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究性命于史,不离人伦日用和典章制度,开辟了读书明心,学术经世的道路。程朱理学被奉为正统后,难免有一个乡愿化、支离化或空疏化的过程。王阳明志在救挽朱学末流的支离和沉沦,承陆学和四明心学之绪而拓展加深,提出了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宗旨的心学。阳明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以良知为判别是非标准,张扬人的个性,提升精神境界,颇有促进思想解放、人格独立之功。黄宗羲则救挽王学末流空疏不实之失,他发扬了阳明“读书学圣贤”之志,“以书明志”,穷经读史,扩大堂庑,综合创新,开辟了经术经世即经世致用的道路。他“以濂洛之统,综合各家:横渠之礼教,康节之
数学
,东莱之文献,艮斋止斋之经制,水心之文章,莫不旁推交通,连珠合壁,自来儒林所未有”55。章学诚提出了由一个宗旨即“究性命者必于史”和三个观点即“道不离器”、“六经皆史”、“史学经世”组成的“学术经世”学说,为浙东学术作了理论总结,开辟了浙学通向近代化的道路。
四、浙东学术精神与民族精神和区域精神
浙东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体现和中华学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东区域精神的凝聚提升和浙江精神的历史文化资源。
1
民族精神是学术精神的土壤和源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洗炼凝聚而成的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绵延不绝的传统。对传统民族精神最简要切至的概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十六大根据历史使命、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对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新的概括:“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概括,既继承了传统精神之“常”,又体现了时代需要之“变”,特别是突出了爱国主义的主线。它体常尽变,其中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传统的“自强不息”精神的强化延伸;“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是“厚德载物”的适时顺变。这个概括,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表达了各族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意愿,体现了我们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意志。这种“新的民族精神”,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是经过扬弃后带来历史新的冲动的“一个新原则”56。它也将为学术精神的弘扬和更新,带来新的动力和空间。
2
学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导向
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成员的基本指导原则和共同心理素质,需要学术精神为之凝聚、提升、陶冶、润泽。如作为传统民族精神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典出《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既来自全民族的实践,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和曲折坎坷的坚强意志,在任何危机中重生的信心和能力,厚德载物体现了我们民族宽容博大和含容一切的胸怀和情操;又来自我国优秀的学术传统,即对天地之道的真切体认,对社会前景的合理期望,以及以人为核心的天地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的孕育发展的过程,是个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易》之阳刚阴顺,《洪范》之刚柔正直,孔子之狂狷中行,对之作了深刻的阐述,使其具有深邃的哲学义蕴。我们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实际上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理念的绵延和创新。
3
区域精神是民族精神和学术精神的特殊体现
近几年来,对什么是浙江精神,全省逐步形成了共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这个概括,恰切地反映了浙江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素质。但是,其内涵尚待充实拓深。充实浙江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自觉地与中华民族精神接轨,借中华学术精神提升。在这方面,浙江有特殊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南宋以来,我省是中原文献的复兴基地,民族精神锤炼的熔炉,各种学术思想交融的平台。其中作为中华学术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浙东学术和浙西学术精神,理应成为浙江精神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注释
①《文史通义·博约下》
②《文史通义·浙东学术》
③《文史通义·浙东学术》
④《文史通义·说林》
⑤《文史通义·古文十弊》
⑥《宋元学案·东莱学案》
⑦《宋文宪公全集·文原》
⑧《逊志斋集·文统》
⑨李方子《资治通鉴纲目后序》
⑩《吕祖谦全集·史说》
11《明儒学案·师说》
12刘宗周《阳明传信录序》
13《文史通义·习固》
14《南雷文定·陆珍俟诗序》
15《文史通义·博约下》
16《南雷文定·黄宗先诗序》
17《文史通义·博约下》
18《南雷文定·沈昭子秋岩草序》
19《台学统·后序》
20《宋元学案·南湖学案序》
21《明儒学案·师说》
22《台学统·气节之学序》
23《论语·子路》
24《陈亮集·与应仲实》
25《陈亮集·又甲辰秋书》
26《陈亮集》附录:朱熹《寄陈同甫书四》
27《逊志斋集·读陈同甫上孝宗四书》
28《陈亮集·又甲辰秋书》
29《论语·阳货》
30蔡幼学《宋故宝谟阁待制致仕赠通议大夫陈公行状》
31《习学记言序目·周易四》
32《水心别集·进卷·士学上》
33《传习录》下
34《明儒学案·蕺山学案》
35《国史旧闻》第三分册
36《吕东莱文集·太学策问》
37《陈亮集·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状》
38《宋元学案·艮斋学案序录》
39《传习录》下
40《黄宗羲全集·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
41《黄宗羲全集·今水经序》
42《石园文集·与从子贞一书》
43《文史通义·释通》
44《荀子·性恶》
45《马一浮集·泰和宜山会语》
46《文史通义·上辛楣宫詹书》
47《吕祖谦全集·丽泽讲义》
48《宋元学案·龙川学案序》
49《宋元学案·水心学案》
50《文史通义·朱陆》
51《水心文集·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
52《文史通义·家书六》
53《荀子·修身》
54《易·系辞上》
55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
56黑格尔《历史哲学》
共
条评分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www.zw99999.com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名师工作室·文化教学联盟
文教联盟
工作室名家
工作室主持人
文化作文·大决赛
全国大初赛
全国总决赛
全球总决赛
课题中心
课题论文
课题活动
理论探讨
文化中心•主流文化
文化反思
教育文化
科技文化
未来文化
热点文化
历史文化
文化国学
艺术文化
文化争鸣
铁血文化
学术文化
商业文化
两性文化
宗教文化
西方文化
亚洲文化
养生文化
中师文化
文化中心•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赣文化
燕京文化
岭南文化
荆楚文化
巴蜀文化
吴越文化
中原文化
西域文化
三秦文化
闽南文化
三晋文化
徽州文化
云贵文化
齐鲁文化
文化阅读
文化诗歌
文化美文
文化作文·大考场
文化素材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优秀习作
应试绝技
课件中心
小学课件
初中课件
高中课件
课件素材
应试中心
高考通道
中考通道
教学中心
英语学科
文科教学
理科教学
综合学科
工作室•满分作文
初中
小学
高中
视频中心
全国七届大赛教学视频(大足)
全国八届大赛教学视频(江津)
总决赛游学培训教学视频
全国九届大赛视频(张家界)
全国十届大赛(千年古镇白沙)
数字中心
数字中心
创作中心
散文
小说阅读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