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3347阅读
  • 0回复

正确区分和对待区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30
— 本帖被 谭蘅君 从 地域文化 移动到本区(2010-08-05) —


正确区分和对待区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来源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挖掘、整理和运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在思想政治氨围相对宽松、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呈多元化趋势的环境条件下,对区域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出现了单纯功利性利用等偏差,甚至严重存在不加分析批判地兼收井蓄倾向。正确区分区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最根本的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对每一种具体的文化事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科学的鉴别评判、科学地进行文化整合,切实做好继承精华、弘扬精华,批判糟粕、剔除糟粕的工作。
关键词:区域文化 精华 糟粕
作者:刘德龙,现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研究员、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挖掘、整理和运用区域文化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民间文化中一些优秀的成分,如春节、端午节、仲秋节、重阳节、泼水节等民间节日中健康习俗的传承,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儒家仁爱思想和民本思想,以及古圣先哲一系列积极健康向上的修身处世格言警句的弘扬,木兰从军、岳母刺字、包公断案、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劈山救母、刘三姐对歌、钟馗捉鬼等歌颂爱情亲情,赞颂勤劳勇敢、聪明智慧,褒扬正义,鞭挞邪恶的民间故事的传说,优秀戏剧、民歌的传唱,健康民间游艺娱乐活动的繁衍等等,都活跃了社会文化生活,改善了人际关系,缓解了某些社会矛盾和民众心理紧张因素,对经济的发展、民主的进步、风尚的净化、社会的和谐发挥了良好促进作用。一些以优秀区域传统文化为依托举办的新兴节会,如孔子文化节、泰山登山节、青岛啤酒节、大连服装节、潍坊风筝会、昆明世博会、南宁民歌节等,加大了当地对外开放的力度,促进了旅游等产业的兴旺,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在思想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呈多元化趋势的环境条件下,对区域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出现了单纯功利性利用等偏差,甚至严重存在不加分析批判地兼收并蓄的倾向。一些民族民间文化学者、考古和文博工作者、文学艺术工作者、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仅关注传统文化、古俗遗风的传承和再现,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味追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上一些人士只热衷于“发思古之幽情”,却很少去考虑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社会和民众的腐蚀和危害,造成了近些年来的区域文化热潮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沉渣泛起,甚至有些早已被扔进历史垃圾堆里的东西也被拣拾出来当宝贝对待,在一些书刊、小说、影视、文艺舞台和某些民众群体的生活中肆意展示。腐朽落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待人接物方式泛滥蔓延;巫术、占卜、看相、看风水、求神拜佛、滥建寺庙、大建豪华坟墓等有所回潮;婚丧嫁娶、生日满月等人生仪礼中的繁文缛节、陈规陋习重新盛行;各种伪气功、伪特异功能大行其道;为数众多的风景区、旅游点有意无意地向游客展示、宣扬封建迷信或陈规陋俗;一些庙会、山会和民间信仰、祭祀、文化游乐等活动成为迷信、巫术、赌博、贩黄盛行的大杂烩;嫖娼、卖淫纳妾、结阴亲(冥婚)等死灰复燃。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是同以科学和民主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它不仅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安定,妨碍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且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和社会上的反动势力从事反政府、反社会的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法轮功”一度泛滥的深刻教训警示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年来挖掘、整理、研究、运用区域文化的热潮进行冷静的反思,着眼于时代要求,科学地进行文化整合,切实做好继承精华、弘扬精华,批判糟粕、剔除糟粕的工作。

事实充分说明,科学地界定、正确地对待区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劣存优,净化文化土壤,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相当紧迫的现实任务。它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提高民众对“法轮功”之类歪理邪说的免疫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保证传统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区域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同时也是现实文化。由于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往往缺乏对其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关注,挖掘和展示的多,整理和剖析的少,肯定和选取的多,批判和舍弃的少,出现了良莠不分、糟粕盛行的现象。这就必然地败坏了传统文化及有关学界的声誉,给外界造成了一种印象,似乎一提区域文化,就是陈风旧俗、封建迷信、牛鬼蛇神,从而使这方面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只有以科学区分和正确对待为前提,挖掘精华、弘扬精华,批判糟粕、抛弃糟粕,才能树立区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研究工作的正面形象,减少以至消除政界、商界和社会公众的轻视、忽视甚至敌视心理,承认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从而使路子越走越宽。
 
 
正确区分区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是一项十分复杂并且难度很大的工作。但是,只要认真探索,还是有客观规律可供遵循的。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对每一种具体的区域文化事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认真的分析、科学的鉴别和评判。

第一,要看它对社会稳定起维护作用还是破坏作用。如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同思想,“和为贵”思想,“协和万邦”思想,爱好和平、反对战乱分裂、祈盼稳定统一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居安思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及体现于多种民族民间文化作品中以褒扬正义、贬斥邪恶为宗旨的道德精神等,都是稳定社会的积极因素,是应当大力弘扬的精华。“法轮功”之类的邪教及其宣扬的“宿命论”、“生命神创论”、“元神不灭论”、“世界末日论”、“政府无用论”等歪理邪说,则是以反人类、反文明、反政府、反社会为本质特征和根本目的的,对社会的稳定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糟粕。解放后已经绝迹,现在又死灰复燃的赌博、吸毒、卖淫、纳妾等现象,也是侵蚀社会健康肌体,危害社会稳定的毒瘤,毫无疑义属于糟粕之列,应彻底清除。有些文化事象,如传统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正当宗教,它们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为数众多的信众,本身就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产物。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社会整合,它们事实上已成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主导方面与社会发展潮流是同一的、相吻合的,它们的生存和健康发展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提升。这些宗教虽然与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世界观和价值原则有所区别,不一定视之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也不能作为糟粕来对待,应允许并保护其存在。一些民众中以祈福祉、求吉祥为主旨的烧香磕头、许愿还愿、求神拜佛行为,虽然也属于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对其所抱的良好主观愿望不可一概否定。只要不危害社会和他人,就不能采取强制手段硬性制止或清除。

第二,要看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儒家讲求的积极入世思想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千百年来在一些开明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奉行的精忠报国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精神和为政以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思想,民众中崇尚的“大丈夫生当有为”、“好男儿志存高远”精神,全社会认同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愚公移山、自强不息、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精神等等,都可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纳入需加弘扬提倡的范围。那些以健康的民间习俗为依托的传统节会和新兴节会,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是应予保留、发展的精华。而那些听天由命、无所作为思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观点,贪图富贵、追求享乐意识,自暴自弃、甘于落后观念,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行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类的当官图报、捞财捞名意识等等,只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当属被抛弃的糟粕。

第三,要看它对社会民主化进程起推动作用还是反动作用。佛家宣示的“众生平等”,法家强调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历代开明政治家主张的以民为本、民贵君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思想观点,崇尚知识、尊重人才、举贤荐能的良好品行,广开言路、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优良作风等等,对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都可以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理应作为精华看待。还有许多民间传统的和现代的乡规民约,如广西瑶族一些村寨,把民众应遵循的规约刻上石牌或木牌,立在村头或路口,强调“石牌大过天”、“石牌面前人人平等”,这也是有益于民主法制建设的民间文化精华。相反,儒家讲的“上智下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封建等级观念,历代昏庸统治者宣扬的君权神授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三从四德”之类愚忠盲从的思想观点,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对民主政治的反动,只能阻碍和破坏社会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毫无疑问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至于以教主崇拜为主要特征,宣扬必须对“师傅”李洪志绝对服从听命的“法轮功”的歪理邪说,更是破坏民主,破坏法制,阻碍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垃圾。

第四,要看它对民众思想和社会风尚起净化提升作用还是毒害涣散作用。区域文化中的一些精华,如千百年来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不贪为宝、两袖清风、公正廉洁、无私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精神,仁义礼智思想,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精神,祟尚善良、追求光明、讲信修睦、一诺千金精神,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精神,内思反省、严以律己、“善养吾浩然之气”精神,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精神,以及谦躬好学、不耻下问、博采精研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学用一致、求真务实的学风,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见贤思齐的优良传统等等,是净化民众思想,提升全社会文明道德素质的强劲推动力,应予大力弘扬。而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因私废公、骄奢淫逸、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滥竽充数、纸上谈兵、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党同伐异、嫉贤妒能、以邻为壑、落井下石、口蜜腹剑、信口雌黄、“无毒不丈夫”之类的糟粕,只能起到毒害民众,涣散人心,败坏社会风气的作用,应在剔除抛弃之列。

区分评判区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还应当有一个民众认同和参与程度的原则。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地区的绝大多数民众都对某种文化事象赞同、支持甚至参与的时候,一般来说,这种文化事象应被划入精华之列。但是这个民众认同程度原则必须是在与前述社会效益原则不相矛盾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合理的。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之间也是基本吻合、一致的,不过在某些时候也会出现不太一致的情况。如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吸食鸦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传承千百年的包办婚姻现象、纳妾现象和童养媳现象还在城乡各地存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成百上千万的人相信耳朵认字、意念移物之类的所谓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相信张香玉、张洪宝之类的“大师”,胡万林之类的“神医”,甚至相信“水变油”之类的所谓“新兴科学”;前些年又有200多万人成为“法轮功”的信徒。对于这些现象,仅仅以认同和参与人数的多寡来进行判断是不行的。当民众认同程度原则与社会效益原则发生矛盾的时候,只能以社会效益原则作为更根本的判断标准。

另外,区分评判区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还要注意以时间地点和客观条件为转移的原则。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所限,或行政权力干预,对某些本质上并不属于精华的文化事象,可能会被为数众多的人们甚至全社会所认同、接受、参与,视之为精华,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民众对这种文化现象必然会由崇尚、维护逐步变为厌倦、反对、抛弃。在一时一地被视为精华的东西,放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判定,可能并不是精华,甚至会是糟粕。如我国封建时期盛行于几个朝代的女人缠足和清代男人剃前额、留长辫、穿长袍马褂就是如此。在此时此地对社会和民众有益,可允许存在的某些文化事象,换到彼时彼地或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就可能对民众和社会不宜甚至有害,因而就不能允许其存在。如港澳地区的博彩业,某些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巫术和生活、婚姻习俗等,可作此类例证。当然,在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大比例的具体文化事象是瑕瑜互见,精华与糟粕并存,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众生活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又有消极的反面作用的。对此类文化事象,不能简单地戴上一顶“精华”或“糟粕”的帽子,而应贯彻“一分为二”的原则,作科学具体的分析。对于那些瑕不掩瑜,主导方面和主流方向积极健康向上的东西,就应给予基本肯定,同时也不忽略对其中存在的消极因素的分析批判和扬弃;对于那些瑕大于瑜,主导方面和主流方向消极落后的东西,则应给予基本否定,同时把其中含带的健康、合理的因素吸收起来,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那些瑕瑜参半的东西,可不从总体上进行肯定或否定,而是实事求是地指明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通过改革创新,泼掉洗澡的“污水”,留下洗干净的“孩子”,使其主流转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方面。
 
 
研究区域文化,首先是为了抢救、保留和展示我们祖先创造、传承下来的文化事象。而在这个过程中对好的、有用的、有益的、精华的东西和坏的、无用的、有害的、糟粕的东西进行科学的区分鉴别,则是为了吸取精华、弘扬精华,批判糟粕、剔除糟粕,古为今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当前特别要注重做好四个结合的工作。

一是传承文明与服务发展相结合。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域文化不仅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而且通过与区域经济的相互融合,形成文化经济,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因素。更好地发挥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因而,研究区域文化,必须和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结合起来,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合起拍来,自觉地为现实服务。如果总是埋头于故纸堆里,研究的路子必定是越走越窄,就不会有长远旺盛的生命力。
当前,区域文化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着力点,一是研究如何提升经济的文化化。随着在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生产和消费逐步由物质形态向文化观念形态转移,经济产品的使用价值逐步从实用化向艺术化、审美化方向发展,企业竞争从产品质量的竞争上升为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力的竞争,文化附加值逐步成为经济活动中的决定因素。二是研究如何推进文化的经济化。随着文化生产和创造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以文化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需要要特别注意的是,区域文化研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不同特质的区域文化。不同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个性特质、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研究区域文化是为了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而不是为了争论你小我大,你短我长,你晚我早,你边缘我核心,这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必须克服把区域文化的研究单纯搞成“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倾向,决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
二是挖掘展示与改革创新结台。中国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又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充分地挖掘、整理、研究、展示这些文化事象,写成书刊存进图书馆,征集实物放入博物馆,供当代人们和后人阅读、参观、了解,把那些至今仍存活于民众生活中的文化事象详细、准确地介绍给社会各界,这样既可以丰富祖国的科学文化宝藏,又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了解历史,培养增进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还能对当前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起借鉴作用。尤其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事象正面临着被吞没和绝迹的境地。对此更有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和研究的必要。

但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展示不能采取纯自然主义、客观主义的态度。不讲古为今用、为现实服务,单纯为挖掘而挖掘,为展示而展示,对民族民间文化中形形色色的各种东西兼收并蓄,甚至以糟粕为精华,把垃圾当宝贝,只能使区域文化工作走人一条死胡同。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传统文化“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在继承的同时进行改革和创新,是使区域文化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去劣存优,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途径。

三是法律规范与思想教化结合。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制约,是保证区域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对其中的一些精品、珍品,可通过地方性立法以至全国性立法给予保存、保护,加以传播、弘扬。相反,对一些破坏社会稳定、妨碍经济发展、阻碍民主进程、毒害民众思想的糟粕垃圾,则应如同国家取缔“法轮功”邪教,打击黄、赌、毒和黑社会那样,通过立法、执法给予抵制、打击、取缔。在严格法律规范的同时,也必须加大思想教化的力度。因为不少的文化事象属于思想领域的问题,即使有负作用、甚至破坏作用,也很难用具体的法律条文来量刑定罪,而且往往其参与者人数众多,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要没有严重触犯法律法规.没有给社会和他人造成明显侵害,就只能通过宣传教育、舆论导向,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去劝导说服,给予解脱,或引导他们弃旧图新。要清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可没有法律规范,也无法仅用法律规范解决全部问题,尤其是思想问题;不可没有思想教化,也不能仅靠思想教化来处理所有的人和事,如对极少数“法轮功”邪教的顽固分子,在思想教育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就必须施之以“武器的批判”,用法律进行制裁。法律规范和思想教化相辅相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是民众自塑与政府导向结合。区域文化是人民大众共同参与的文化,要靠身在其中的广大民众自己来弘扬精华,剔除糟粕。对区域文化进行改革创新,应成为每个参与者的自觉行动,而不能单靠政府和外界人士来指挥大家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应当怎么办,不应当怎么办。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个社会成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追求的格调,增强伦理道德自我批判能力,自觉拒绝那些低俗、落后甚至腐朽的文化产品的侵蚀。同时,在目前文化的接受主体普遍存在自我鉴别和抵制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政府作为民众的组织领导者,完全有责任有义务在这方面给民众以思想的、理论的、舆论的、法律的导向和规范,组织指导文化创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帮助人民群众分辨是非曲直,认清精华糟粕。特别是在进行民俗改革,破除了民众生活中原有的一些消极落后的陈规陋习之后,必须通过政府行为,破立结合,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重新创造和构建能让民众信服和喜闻乐见的替代品。例如,改变搞土葬、出大丧、修豪华坟墓的旧习俗后,为了让生者仍能寄托哀思、怀念亡灵,可代之以修公墓、建纪念堂、种“长生树”。春节禁放鞭炮后,可集体组织燃放礼花焰火,开展游园、联欢活动。文化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对目前充斥于市的封建迷信、伪科学和格调低俗甚至黄色淫秽的文化产品给予坚决清除,对其制作和兜售者依法严惩,净化文化市场;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应加强对风景名胜、旅游景点的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教育培训,引导和促使他们自觉地不向观众、游客宣扬、展示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清除文化垃圾。只有政府与民众协调一致,才能把弘扬精华、清除糟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最后,科学正确地区分、对待各种区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事象,弘扬精华,清除糟粕,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责任重大。传统文化中的好的、有益的东西能不能得到肯定、继承和发扬,差的、有害的东西能不能及时得到批判、清除,国家和社会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是不是完善健全,思想教化是不是广泛有力,政府和民众之间在这方面的沟通渠道是不是畅通,民众参与移风易俗和对传统文化改革创新的自觉性是不是高涨,都同这支队伍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认真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通过认真的学习和实践,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深入民众、深入基层掌握大量第一手的材料,以勤奋、扎实、深入的工作换取丰硕的研究成果,使自己在挖掘、整理、剖析和运用区域文化中成为专业的骨干、舆论的权威、政府的参谋、民众的导师,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 707,708页;
[2]吴玉贵传统宗教·新兴宗教·邪教 光明日报 1999年l1月5日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