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首次选入梁实秋作品《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而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引发网络评议。不过,据反应,大多数人支持这种调整。我以为,其实这种调整还远远不够,要真正体现中国现代白话文的面貌,单单是鲁迅以及其他几个文友,是不能代表的,更多的精彩,在于与他成为论敌或者被他贬毁的作家群那里。
??
??我甚至预测,以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闲适派,以张爱玲、张恨水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都将被青少年所广泛阅读。因为在他们的身上,青少年将感受到更多传统的文化气息,仁爱和慈善的品质,儒雅、宽宏的人格,这都是我们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需要的。但愿梁实秋作品入选,只是一个开始,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文化思想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
??曾几何时,鲁迅的作品,可以说在中国中小学读本中独占鳌头,从小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中学《痛打落水狗》。于是,鲁迅的偏执性格,永不妥协的斗争哲学,也慢慢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一种盲目反传统以及与人为壑的种子,很早时候便在他们的心田中扎根、发芽,最后长成大树,甚至变成社会的森林。所以说,这样的调整还远远不够,而且也来得太迟了。
??
??由梁实秋作品被选入中学读本,让人们不禁想起六十年前那一场文坛论战,本来是文艺家在文艺范畴之内进行的。但是,由于这场论争是在范围更广阔、也更复杂的阶级斗争背景下展开的,最后,不同文学思想的争论被赋予强烈的政治色彩。尤其是是鲁迅那篇著名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把论争的性质确定为阶级之争。文中的精彩言论,到现在还有浓浓的火药味,而梁实秋也最后定格为资本家的走狗:
??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
??而鲁迅的另一篇徼文《痛打落水狗》,被长期列入中学读本。此文写作的起因是,林语堂在《语丝》上发表了《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他说,在争论中难免骂人,但是要骂的有艺术勿太粗笨,有艺术的骂比无生气的批评效力大得多。于是他介绍了英国绅士式的费厄泼赖精神,要求对失败都不要施以攻击,也就是不打落水狗。
??
??鲁迅读了林语堂的文章,不以为然,于是写了文章来反驳。鲁迅说他并不反对费厄泼赖,但是认为在中国实行为时尚早,理由是很多狗落水之后,爬上岸后还会咬人。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否则,好人正以为然,而坏人于是得救。作恶又如先前一样。林语堂主张争论中不要搞人身攻击,我们所攻击的在于思想非在人,这当然是对的。他引介费厄泼赖精神,也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切合。而就是这样的人生观点争辩,也被贴上阶级斗争的标签。
??
??由此观之,在鲁迅眼中,梁实秋和林语堂,一个是落水狗,一个是丧家犬,还有一个胡适,都不是好东西。当鲁迅把现代文化史上各路英雄都骂完了,而他自己便成了新文化的旗手,成了民族之魂。而他的论敌,便被打入冷宫,六十年不得翻身。于是乎,在我们的观念中,鲁迅成了现代文化史上唯一的文化名人,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正在多元化,经济的多元化必然带来政治、思想、文化的多元化,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现在,教育部门终于跟上时代一小步,在中小学读本上引入新的文化元素,这应该是好现象。但我还是有一个隐忧,那就是当引入梁实秋作品之后,我们的教育者是否还要把他当成鲁迅的反面人物来介绍么?是否鲁迅和梁实秋又会在读本里发生一场论争,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无所适从呢?
??
??于是有人说,六十年之后,鲁迅和梁实秋之争终于落下帷幕,鲁迅输了,而梁实秋赢了。其实,应该说,鲁迅和梁实秋的个人恩怨,早就随着他们的作古,已经烟消云散,无所谓输与赢。而真正得到益处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因为社会思想的悲哀,教育的悲哀,总是先由学生承担;而社会之解放,思想之解放的成果,也应该由他们来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