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583阅读
  • 0回复

2008高考作文评卷历程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21
第一感觉:2008高考作文评卷历程与思考
 613
上午召开了评卷动员会。我校五人都分到了作文评改组。科组长柯汉林教授照旧宣布了一系列评卷纪律。然后是我们的题组长陈妙云教授作作文评卷说明。震动一线老师们思想和灵魂的有两点:
一是评分标准和去年一样,要求放宽,这对很多老师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事,平时42分左右的作文,评卷场上就上了44——47分,平时47——50分的文章,评卷场上就可能达到54——满分。要求以鼓励学生为主,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写作实际,充分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亮点。
由于今年的作文学生内容上容易把握,所以,评分重点要求考虑结构、表达方式的运用、语言这三个方面,注意在这三个方面拉开距离。至于发展等级的把握,只要抓住四个方面(立意深刻、材料丰富、语言有文采、见解构思新颖)的一个方面即可打满分。
二是对题目的理解,认为这不是命题作文而是“为题”作文——这就有点纳闷了,我们都还是第一次听说,而且两年前我还特意就“以……为题”的问题问过我省某位专家,他亲口说过,这是命题作文,怎么才过了两年,就不是命题了呢?更离谱的是,她认为应当允许考生理解为标题作文、话题作文、题目作文、问题作文。理由有四:①“以……为题”并未准确明确指出是标题或题目;②没有书名号,而是双引号;③答题卷上未印有标题;④题干中无任何文字补充说明“为题”即是标题、题目。若将之理解为标题,考生应可以直接引作题目,否则就应当默认,所以,即使没有标题,也不能扣分。此外,考生还可以自拟题目,但必须涵盖“不要轻易”、“不要说‘不’”。
对第二点,我不太敢苟同——“以……为题”是约定俗成的命题作文形式;命题作文的答题卷是基本没有印题目的;题干中也没有说明可以有多种理解,比如“题目自拟”、“可以以此为题,也可以另拟标题”。更为新鲜的是,今年评卷人员要过一道关:需要通过测试合格,才能上岗评卷,要求误差控制在2分以内。我知道,这样做的用意是统一大家的评分标准,准确反映考生的水平,不要在评卷过程中产生比较大的分歧,这对作文评卷特别有利,可以大大减少三评,加快评卷速度。所以,下午开始,大家就自觉不自觉地和邻居一起讨论试评。经过探讨,我发现,我的标准拉得比较开,高分的偏高1——2分,低分的偏低1——2分。不过,由于去年参加了评卷,加上平时作文评改我就主张尽量放宽、看亮点为主,所以,觉得非常适应。
通过听取样卷分析和试评,我觉得以下几点必须坚定不移:尽量鼓励学生,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尤其作文评分从宽,平时多送给学生几分,将来他会给你更高的语文总分;注意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坚持有计划地写好周记,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坚持引导学生评改作文,使学生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作文的优缺点及改进之处;多引导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从中发现问题和不足;注意加强作文的分项训练,尤其要注意围绕高考作文评分要求进行有序训练;特别重视加强思维能力训练——这个问题肯定会让我思考很久。
 614
上午请小组长评判了我们评的作文,还可以,基本符合标准——低分差不多,高分我们略高了一些,最高的一篇高了4分(其实,昨天下班后,我也认真回顾思考了一下我们评判的作文,就觉得其中一篇我评的作文给得过高了)。我们解释说,主要是采用对照样卷的办法来评判的,当时觉得似乎也没有给得过高呀,怎么就会感到高了些呢?她就说,其实对照着评分往往会不断比较、参照,结果,次数多了,就容易产生迷茫感,这样就很容易失去准确性,但是也不能不参照标准,主要要领会其中的内涵,理解为什么样卷要这样给分。这话倒很有道理,我们都认同。然后,我就想,那篇我打分的作文,关键的弱点在于论述不深刻,全文虽用了并列式论证,但是只停留在“论点+论据+议论”的形式上——本来这样写也很好,但是议论部分往往只有一二句话。看来,还是我们没有深刻领会陈妙云教授讲的:在立意主旨无法明确区分的情况下,评分重点应当放在语言、表达和结构的差异上。
这给我们的启示很明确:高三作文教学要加强专项训练,强调专项过关;尤其要重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注意在作文讲评中逐一落实解决;这个专项,强调作文评分标准中涉及的主要给分点,强调作文的基本功过关——包括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书写等等。有的还必须强调反复训练,使学生对标准了然于胸、运用自如。
当然,我同时认为,平时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一高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多看时评,多留意时评语言的运用,多到图书馆去。我还长期保持了一种教学习惯——课前五分钟演讲,像高三,我就要求学生针对时事进行评论,哪怕是照抄一篇时评也可以,这个活动一直坚持到高考前一个月。这样做,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理性思维能力、思考能力,保持对新生事物、新现象的敏感性。我坚持认为,这些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说是从学生的阅读和实践中得来的。可以这样说,没有阅读没有实践就没有思维能力,就没有思考能力和敏感性。而一个这些方面都有欠缺的考生,也一定写不出结构严谨、思维缜密的文章来的。
今天属于上路评,只评了100份,不好意思,太少了些,只是我心里想,我必须对考生负责,尽量不要在我的笔下出现冤魂——当然,明天开始要提速了。
 615阴有大雨
我们几个普遍感觉打不高,能上48分就很不错了,绝大部分考生的成绩在36——45分之间,当然,30分以下的作文也很少。这主要还是因为内容上大同小异的——而去年的作文评卷强调的恰恰是内容,今年却强调语言、表达和篇章结构,不少老师心里总感到别扭,思想上一下子较难转过来。
我却有点我行我素的味道,50分以上高分打了不少。因为我觉得决不能让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考生吃亏。当然,大家一致的看法有一点很普遍,那就是考生的书写从今天起已经列为影响考生作文成绩的头等重要因素。“不能只看一点,要综合起来评判”。明天这一点将更为严重地影响评卷老师的给分——看不太清楚的文章很有可能老师只随便给个保险分(差一点给36分,好一点给42分,这样,一定不会产生过多三评卷,因为作文评分实行两人背靠背的方式评定分数,要三评的两位老师的给分必须超过5分,而这个保险分是很难超出5分这个分值的)。
今天看,大多数考生的议论文出现的毛病有:文中只有两个例子(作文议论文,一定要三个例子的,这样才能阐明各种论说关系);例子都是详写,大都存在大量的描述性语言;不懂运用对比并列层递论证法展开论述;罗列例子的情况大量存在;汶川地震例子比比皆是。
写作记叙文的考生很少。主要问题有:全文以记叙为主,但又有大量的议论语言,虽不完全属于“四不象”文章,却也只能得二类下三类偏上的成绩了;部分考生写自我经历过多的流水帐,最离谱的一位考生是从他出生写起,一直写到高考前一天为止。当然,写作记叙文的考生相对写议论文的同学的作文成绩普遍略高——物以稀为贵吗!
立意上不够准确的考生多数写的是永不言弃、要会说“不”。这样的文章一般不会超过36分。
由于技术故障,我只评完了189份,标准差5.56
 616阴雨
今天大家都开始提速了,有的老师还挺快的。原因有二:
一是第一感觉看书写。那种文字书写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如果语言又很有表现力,那么,总会带着欣赏和享受的眼光和心情去阅读和评判它,这样的文章得分往往比较高;相反,如果书写不工整涂改过多导致卷面不整洁甚至书写潦草,这样的文章一般是找文章中有没有扣题——突出“不要轻易”,如果有,也就在36——39分之间给分,如果不明显,就会低于35分。
二是多半采用跳读法阅卷。也即人们常说的只看头尾(包括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今年高考作文更是如此,由于主题已经给你框死了——这一点我认为我省作文题目命制得很不好,不利于考生充分发挥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和情感,有点要求考生钻进套子里的味道。这种评卷法,准确性就差了一点,比如,有的老师连错别字也没有划出来,这样对前面的考生不公平,因为前面考生的试卷大家都很认真评改,虽然我省今年对错别字的做法和去年一样——达到三个错别字扣一分,以后每增加一个错别字加扣一分,直至扣满6分为止
当然,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所评出来的分数实际不会相差太远,与作文样卷误差也不太大。其实也不足为奇,除非比较出彩的文章,否则,打在38——47分之间一般不会有问题,因为虽然一篇文章是两个人背靠背评分,但是高考评卷规定,两个人给分误差不超过6分,就只取他们的平均值而无须进行三评;而41分以下的文章是很容易看出来的,真正有区别的也只是42——47分之见的文章这两个分数刚好相差6分,言下之意如果一篇文章一位老师给42分,另一位老师给46分,那么,这篇文章的最后得分是两位老师总分相加除以2,即得他们的平均分:44分,于是两位老师都合格。不过,如果考生的文章真正分数可以打到48分,那么,考生的利益就受到了损害,所以,小组长特别强调一定要认真、耐心、细致,全面考量,准确给分。然而,有个别老师可能就不是这样想的,比如去年就有不到20秒就改完一篇文章的人出现。
发现有一部分考生作文行文格式这样:空一行写上标题,再空一行写正文。斌林猜想,多半是老师教的,因为担心考生写作字数不足,便使用这一招来企图蒙混过关。我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样的老师是不称职的,也使考生学到了坏的文风。当然,如若为了比较醒目,那是很好的布局。
 617阴雨
发现学生作文中运用的论据错漏百出。刘备写成刘邦,美国作家写成德国作家,唐代写成汉代,李剑英写成叶剑英,等等,不一而足。我想,除了笔误,主要两个原因:一是平时作文写得少,运用不多,甚至说得也少;二是学生的积累太少,有的学生还追求快餐式文化,临考前背背“感动中国”人物例子,今年还有雪灾例子、地震例子等等,即使是古代人物,也多半离不开司马迁、屈原、苏轼等。我就感觉,要使自己运用的论据准确无误并富有内涵,就必须经常运用它,真正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真正的发自内心喜爱它,这样你所使用的论据才能很好地替你说话,让评卷老师感到有内涵、深刻。
另一种情况是作为论据的例子叙述太长,相当一部分考生不知道如何处理材料,结果议论文里经常可见大段大段的描写,真正议论的文字少之又少,这样,造成论述不深刻、事理论说不够透彻。当碰到这样的文章如果它的结构又有层次感,我们就会觉得太可惜,同情之余,可能给个44分、46分什么的,想要达到48分是不可能的;否则,一般不会超过42分。
和几位老师探讨了一下考生作文最大的毛病。大家最一致的看法是考生的思维能力实在太差了,没有清晰思路、没有论述(叙述)的层次的文章比比皆是。
我想,出现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还在于老师的教学。平时老师教学大多不够重视,视作文训练为可有可无,即使有训练,也多半没有头绪,没有一个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或方案。建议高三时,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一定要制订一个完整的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作文训练计划;二是要重视分项训练,逐步逐个过关,同时重视示范(不足的和优秀的文章)和评改。
今天加了个班,总计完成957份,平均分40分,标准差5.9,还不错。
 618阴雨
大家普遍有这样的感觉:改多了,写议论文的考生引用的例子雷同者非常多,似乎全省的考生都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这种现象要是不改变,每年都将如此的,去年是丛飞、李春燕、林秀贞、霍英东微尘等感动中国人物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今年虽然比较少感动中国人物例子,但是,汶川大地震、司马迁、李丽、海伦·凯勒、林肯、项羽的例子是高频率出现。以致有的老师说,一看见汶川地震就想吐——想想看,这样的作文还能得高分吗?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在于考生知识积累过于单薄,有的人纯粹就是为了能在议论文里多一两个例子而去记忆的,这样的例子,没有浸透考生的情感不是来自于考生自己的感悟,而是来自于教师硬塞,怎么可能写得出彩?
综观考生写作议论文引述例子的表现,主要有下列五种类型:大肆描写或叙述型,有点四不象的味道;几句话就叙述一个事例并用多个段落组成排比段落型,看上去声势浩大,其实没有内涵;先叙后议型,有的叙述占大部分篇幅,议论只是蜻蜓点水,有的议论占大部分,能够挖掘事例的内涵;边叙边议型,这种类型是最好的议论方式,可惜为数很少。最为常见的是第一、二种类型,咋看上去像记叙文,细看其结构却是议论文,这样的文章一般只有33——42分。
如果是写作记叙文,,则大多记流水帐,从小时候甚至妈妈刚生下他时的事写起,一直写到高考;有的甚至未围绕“不要轻易”来写;还有的则写要“敢于说不”。从这些类型的文章看,大多数文章不善于甚至不会运用过渡,更不善于运用抒情议论来揭示主旨强化主题,甚至连描写都不会运用,更不善于考虑运用记叙手法。
比较少考生写其他类型的文章,最多就采用书信体,那些文章大多写得不错,当然由于是抒情散文体,往往容易打动人心,拣了不少情感分。更多的是往往记叙地震灾区的故事,这多少让人觉得有复述的味道,这样的作文,分数不会很高。
这些现象的出现,证明考生思维能力之薄弱,考生中大多数人抓不住为什么、怎么办来作详尽阐述、分析。比如,举例分析时,说某人不轻易说“不”,可是为什么某人不轻易说“不”,他又是怎样去做的,都没有展开论述;大量考生不会也不懂得还要联系自身实际或社会现实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其实,即使我省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在内容上限制得很死,但还是有话可说的,遗憾的是,考生不愿意说,说不出来,不会说。这让我想到,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学,教师普遍只重基础训练不重视阅读与写作教学,像高三复习,语言知识与运用的复习往往要花上三个月的时间来复习,写作基本是无序复习,其实,我感觉尤其语言知识不必花太长时间来复习,因为它的记忆性比较强,知识比较死板,遗忘得也比较快,所以,完全可以把它放在第一轮后期进行。
因此,高三复习,必须牢牢抓住两条主线——阅读与写作;突出一个中心——提升思维能力,运用两种手段——大量阅读时评和精彩时文,写改评三位一体,推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今天改完1265份,平均分40.5标准差6.26,很标准了。
 619
发现考生的语言功底真的很差,相当部分考生错漏、笔误繁多。如:产生错漏、笔误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养成写后检查的习惯。所以语文老师要注意花比较长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这个能力看上去是虚的,其实在评卷场上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潜在能力。
评到今天,大家都在抢进度,这一方面是由于互相攀比造成的,像我们组,我已评完1602份,但成绩却居十二位(位置中偏下),但对比其他组,我们还是偏多的,只是大家不满足,不想成为最后一名,结果有的老师连中间休息时间都自我取消了。只是我感觉绝大多数老师还是挺注重质量的,我的一个原则是:决不能让一个考生受到冤枉。公正客观地评卷态度让我们的评卷保持了高质量——三评作文仍比较少。
其二因为今年的计算机系统老出毛病,提交速度太慢,或干脆提交不了,又得等上十几二十分钟才能评改。这样就使很多人产生焦躁情绪,一旦机器正常了,大家就自觉地死命赶,一不注意,准确率就受到影响,所以有的老师老被小组长提醒:注意保持正常值的标准差。
当然,也有非常个别的老师只为了进度,不顾质量的。有一位老师……这种老师看来可能绝后了——他没有也永远不会有孩子参加高考;也可能这位老师心中根本就没有“学生”这个概念于是目中就无人了。其实,只要这样的老师将心比心,你也试在50分钟里写一篇文章看看?当前还有太多的语文老师不读书,不看报,更不写作,所以,我敢断言:他们中很多人将写不出来。
 620
今天大家更是大提速。只是速度上去了,质量就有所下降。听小组长的意思,今年作文分最好能突破40分,以求一改我省作文分数长期低迷的状况。评改从松,力求发现亮点,这个原则我很赞同。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如何让大量一线老师接受这个理念并自觉贯彻到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去。因为目前我省大量一线老师并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连续两年样卷一拿出来,总有些高分作文让一线老师很难理解乃至接受,他们更多的评分标准往往是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优秀作文。可是我们的学生要在短时间里写出一篇这样的相对完美的文章,恐怕很难。
于是老师不断重视优秀作文的遴选,并不遗余力地将它印发下去作文范文让其他学生学习、模仿,希望学生写出更多的优秀作文来,可是往往又达不到这个要求,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对写作越来越不感兴趣甚至不知道哪一天开始产生厌倦感甚至排斥感,于是老师认为学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殊不知你是忘了一句古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因此,我觉得老师长期忽略了更重要的工作:一篇中等文章甚至很差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又有一个或几个值得大家注意或学习的地方,那么,这篇文章应当成为范文,目的是让作者反思、让同学借鉴。

前面我说过,汶川地震的例子比比皆是,大约95%的考生都写到了这方面的材料。本来这是好事,尤其是能写出具体人和事的考生,说明学生还是很关注现实的。但是,在高考评卷场上,一旦这样的例子多了,成了大众化趋势,尤其是铺天盖地呈现在你的面前的时候,无论是谁,都会产生厌倦的情绪的。

所以,如何避免成为大众化材料,是我们今后教学中应当提醒学生关注的问题。我就主张,尽量避免使用当年热门材料比如“感动中国人物”事例,要使用,都必须写得具体些,分析要到位。

今天已接近尾声,大家还在提速,像我,也完成了1918份(排名没有什么变化),平均分40.56,标准差6.2,符合科组的要求。

 

621

上午基本没有试卷可改了,于是我就私下里翻出改过的文章看,抄了大量的典型文章结构、典型论述语段(待后打印),因为我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写作思路:在编写完2009年高考复习用书的基础上,编写一本操作性强的作文训练教材,以提升我校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下午开了总结会,照例是科组长发言。不过,他今年的发言基本没有作详细分析。最后他提出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阅读问题——这是老生常谈了,了无新意。

汇总一分析,今年高考作文平均分为40.37,比去年(39.62)略高;全卷平均分大约为90.6分,比去年高了2分左右。

需要更多资讯,请上网易查找我的博客:宪中大林。

 

注:以上文字纯属个人意见,不妥之处,请多包涵。

文章来源:转贴自宪中大林博客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