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41阅读
  • 0回复

揭秘晚清废科举后的课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0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03
[只看该作者]



  陈荣衮,字子褒,号耐庵,别号妇孺之仆。1862年(同治元年)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外海乡(今属江门市郊外海镇),系清末民初著名平民教育家。早年追随康有为,参加过戊戌变法,后来有感于中国教育。既失其本,复遣其末。的落后局面,投身于改革中国教育的事业。他主张改革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注重妇女教育、儿童教育,并亲力亲为,编白话教材,办义学,兴女校。终其一生,为改革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育制度做出了贡献。



  陈荣衮从小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文思敏捷,成绩优异。1878年(光绪四年),他考入府学为庠生。1890年(光绪十六年),二十八岁的陈荣衮先后在广州友石斋和芥隐堂设馆教学,学生多是应试科举的生员。


  

  1893年(光绪十九年),陈荣衮参加乡试,中第五名,膺五经魁,放榜时,名字排在南海康有为前边。康有为本来是第二名,因为他的试文《书同文》不沿用朱熹注释,改为第八名。陈荣衮读了康有为的这篇文章,自叹不如,特意前往“万木草堂”拜谒,谈论之间,大折服,便效法宋代吕荣阳拜程颐为师的故实,执弟子礼,拜康有为为师,与梁启超、陈千秋等一起学习。在康有为门下,陈荣衮开始接触到新知识、新思想,这对他一生影响很大。正如后来他说的:“然苟无康先生教导,则茫无门径,虽十分勤勉,亦无所用之。”


  

  当时,广州双门底有间“圣教书楼”,是一个叫左斗山的基督教徒开设的。他热衷新学,大量购进上海广学会、中国教育会翻印、出版的外文书译本,如《泰西新史揽要》、《西学启蒙》等以及教会出版的《万国公报》等报刊,使“圣教书楼”成为广州唯一的新学书店。陈荣衮经常来这里看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他还开始学习英语。在学习过程中,他读到英语启蒙课本的鷄、犬、猫等单字,通俗易懂,想到《大学》、《中庸》等书字义深奥,不适宜作儿童启蒙读本,心中萌生改良儿童教育的念头。同时还想到,学校教育以家庭教育为辅,而家庭妇女一般识字不多,应该提倡女学。这些认识,成为他日后致力妇孺教育、改良课本的动力。


2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陈荣衮进京参加乙未会试。时值中日战争结束,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京参加应试的维新派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联络十八省应试举人共同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敌、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史称“公车上书”。陈荣衮参加了这一运动,随后并加入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鼓吹变法维新。与此同时,他还写成《妇孺须知》一书。他在“叙”中写道:此书“模横门之急就,羼杨云之方言。通俗是贵,利用斯在。”说明他编书的目的,在于适应妇女、儿童启蒙教育的需要。此后两年,他又编写了《妇孺浅解》、《妇孺八劝》、《妇孺入门书》、《幼雅》等书。他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写成的《俗话说》一文中,首次提出“讲俗话”、“写俗字”,求“实用之学”。他的学生冼玉清后来评论说:“此即提倡文学改良之白话化、大众化也。”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陈荣衮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在京组织的“保国会”。在“百日维新”期间,他还到梁启超主持的译书局任事。“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梁逃亡海外,陈荣衮也经上海东渡日本,到神户找到在《东亚报》社当主任的同学韩文举,结识了该报主编侨本海关。侨本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也是诗人,各学校的校长多是他的诗友,在他的介绍下,陈荣衮到各校参观,考察日本小学的教学方法。陈荣衮很欣赏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创立的“庆应义塾”,推崇该校的教育宗旨和教学方法,决心效法,以教育救中国。同年底,他返回祖国,开始撰文编书办学,以实践自己的抱负。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陈荣衮在《论报章宜改用浅说》一文中,提出“文言之祸亡中国”的说法,是我国提倡报纸使用白话文、语体文的第一人。从这时起,他开始投身教育事业。他先在开平县“邓氏家塾”任教席,不久即到澳门设馆教学。其馆址设在荷兰园正街,初名“蒙学书塾”,后改为“灌根书塾”。他把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废止读经,提倡通俗的白话,改革文言,以使低年级学生易于领会,收到“声A,b通”的效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不废文言文,照开经义课程,以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同年,陈荣衮在澳门组织中山、新会、台山等地小学的20多名教师成立。教育学会”(后改名“蒙学会”),以提倡初学启蒙、推广改良白话课本为宗旨。他在《教育学会缘起》一文中指出:“中国教育既失其本,复遗其末,非全行改革,无以激发国民之志气、浚渝国民之智慧。一至谓中国之亡,亡于学究之手,岂谬语哉!”评论深刻,人木三分,发人深省。在创办学塾的同时,他还注重妇女教育,主张寡妇改嫁,同姓(远枝)可通婚,并曾倡设平民义学,被人们称为“福翁”。


3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夏,陈荣衮接受澳门“格致书院”(即广州岭南大学前身)汉文总教习钟荣光的邀请,前往该校主持暑期国文讲习班,历时三届。这一年,他先后出版了《教育说略》、《妇孺三字书》、《妇孺四字书》、《妇孺五字书》、《妇孺新读本》、《妇孺论说入门》、《妇孺女儿三字书》等系列教材,并用于教学实践。他以《妇孺三字经》代替《三字经》,内容全用白话,如“早起身,下床去;先洒水,后扫地。之类;以《妇孺四字书》代替《千字文》,其中有“同枱食饭,手踭莫横;若系饮汤,让人起羹”之句;以《妇孺五字书》代替《幼学诗》,中有“记得细时好,跟娘去饮茶;门前磨梘壳,巷口拨泥沙”之类的白话诗文。这些白话课本,很快就传人内地,在广州、佛山等地大量印行,影响很深。陈荣衮用于教学的这些读本,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文教科书,在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此后七年多的时间里,陈荣衮的精力集中在编写启蒙课本方面,出版了大量教材,如:《妇孺学约》、《妇孺论说大观》、《妇孺论说阶梯》、《妇孺中国与地略》、《妇孺释词粤语解》、《妇孺译文》、《妇孺信札材料》、《妇孺闲谈》、《妇孺中国史问题》、《幼学文法教科书》、仙、学国文教科书》等。1903年,陈荣衮主办的。灌根学塾。首次招收女学生,成为我国男女同校的发端。次年,他主持编辑发行了《妇孺报》、《妇孺杂志》。


  

  1909年(宣统元年),“蒙学会”组织成立了。子褒同学会”,选卓乃宙为首任会长。同年及以后两年时间里,该会出版了《七级字课》的系列教材。1912年至1917年(民国元年至六年),陈荣衮先后出版了一些历史方面的教材,如《左传小识》、《补读史论略》、《史记小识》、《前后汉书小识》、《晋书小识》等,还出版了《灌根小学杂志》。这期间,他信奉了基督教。


  

  1918年(民国七年),陈荣衮将“灌根学塾”迁到香港坚尼道循道会旧址,继续从事小学教育。不久,学塾易名为“子褒学塾”,最后易名为“子褒学校”,规模日渐扩大。陈荣衮主持校务之余,亲自参加教学工作,为初级班上字课,为高级班讲古文经史,并规定高级班学生必须点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四朝学案》等史籍。他在讲课时,声若洪钟,终日不倦,所有学生作业,一定亲自批改。他特别重视向学生灌注民族思想意识,以民族英雄和宋明理学教育学生。课外时间,他喜欢与学生展开讨论,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1918年至1919年,又出版了《南北史小识》、《左传小识教授法》、《新唐书小识》等历史教材。


  

  1919年(民国八年),陈荣衮联合基督教友颜君裕、周怀璋等创办了联爱会工读义学、联爱女校,扩大了办学范围。到1921年,陈荣衮又设“子褒女校”,聘请清代甲午进士桂玷、陈俊卿、曾壁山等20人为教员。子褒学校规模扩大,人才济济,声誉日隆,被公认为香港私塾中的佼佼者,其创始人陈荣衮则被誉为“东方的裴斯塔洛齐”(裴氏为瑞士著名儿童教育家)。


4


  1922年,陈荣衮在香港病逝,终年61岁。

  陈荣衮一生未任一官半职,他所办的学校,始终未向政府立案,也不设校董会或委员会、教员会,纯属平民化的义举。他以一生的教育实践,走出了一条教育创新的道路。他一生中编著的小学教科书有几十种。除前述公开出版的书籍之外,还写有一些学术文章。他的遗著由他的学生冼玉清、陈德萋、欧朗若、陈仲伟编校,合编为《陈子褒先生教育遗议》,曾在广州出版。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文化作文者,虽远必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