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新帐号
10分钟建站
社区服务
银行
邀请注册
勋章中心
道具中心
论坛电视
轻松转换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站长大会
帮助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门户
论坛
图酷
资讯
群组
帖子
日志
用户
版块
群组
帖子
搜索
蓝色天空
水墨江南
wind
zw99999
wind8green
>
吴越文化
>
赏梅还复到扬州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2380
阅读
0
回复
赏梅还复到扬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前朝老僧
UID:398
注册时间
2010-02-09
最后登录
2019-04-21
在线时间
258小时
发帖
750
搜Ta的帖子
精华
4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黑侠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发帖
750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23
赏梅还复到扬州
汪武 摄
■朱红梅
说起梅花,人们也许会想到无锡梅园、苏州香雪海或者南京梅花山,然而,众所不知,历史上,扬州梅花之盛也是洋洋洒洒灿然可观的。扬州的梅花不仅美在天然里,更美在文人雅士为之熏陶的逸趣中。扬州梅花因为浸染了人的性情与品格,因而也就有了别样的风采和芳香。试问梅花何处有,文人尤称在扬州。
寒梅先春挺孤秀
芳姿
进入正月,东风一吹,梅花便先天下而春了。
乍暖还寒之时,当其他花卉刚开始萌动,梅花已经把孕育了夏、秋、冬三季的花苞尽情打开。此时的瘦西湖畔,临波照影试晓妆的,唯有梅花树树。月观东墙外、玉版桥北岸、五亭桥东北坡、静香书屋门侧,一株株梅花争相吐蕊。
万花园餐英别墅西南大片的冈坡上,杂植于桃、樱之间的梅,率先绽放出繁星点点。洛春堂西对岸的五亩梅坡,梅花千株,灿若锦霞。香雪亭边,数十株老梅铁骨入画,古趣横生,与亭中“梅中别有韵,天意不教尽”的楹联相印证。
梅花不畏霜刀雪剑,率先吐香争艳的品格,历来深受人们喜爱。王冕的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清乾坤”,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赋予了梅花坚贞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
梅花身上所积淀的文化寓意,形成于其在我国独有而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梅子就被用作羹汤的调料,犹如今日之醋。《诗经》中有一篇《摽有梅》的诗,表明当时的黄河流域普遍生长着梅树。梅以花为贵则始于春秋时代,西汉刘向《说苑》一书中提到,越国使臣执梅花赠梁惠王,可见当时江浙一带已产梅花。
今日,长江流域的杭州孤山、无锡梅园、苏州香雪海、南京梅花山等等,都是著名的梅花产地,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梅花会、梅花节。扬州虽无法与他们相比,但历史上的梅花之盛也是洋洋洒洒,灿然可观的。
亦真亦幻东阁梅
传奇
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早春,随行于扬州刺史萧伟、时任水曹参军兼记室的何逊,写了一首《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的诗: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这首描写扬州官梅的诗作本来并未引起多少人注目,但由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句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扬州“东阁梅”之名从此不胫而走,闻名遐迩。其实,何逊诗中的扬州,治所在建业,即今日的南京,并非隋唐之后的扬州。但是,因为诗圣的名人效应,宋元之后,“东阁梅”与“扬州鹤”一样,已成为文翰墨咏扬州的故实。无数文人怀着对扬州的向往和追慕,前呼后拥地前来寻阁、探梅、吟诗。明史鉴《扬州怀古》有句“何逊能诗最有名,思梅还复到芜城”;清代芜城才子周勋在《东阁观梅》中描写它“冰姿玉署两相宜”;康熙《扬州府志》的校对者、绍兴人何嘉延,甚至考证到他所寓住的扬州郡斋东偏即何逊咏梅处,并对着窗外正盛放的梅花,做了一番对“吾家水部”何逊的感怀。本不在扬州的“东阁梅”,勾起了历代多情文人对扬州割舍不掉的牵挂与眷念,也意外地成为扬州名扬天下的一张城市名片。更为重要的是,虚幻的“东阁梅”牵扯出了扬州梅花后来的诸多实景逸事。由此,扬州人当要感谢这一历史的误会的。
真实的扬州官梅,于嘉庆年间才最为出名。北柳巷的董子故宅,曾是清朝淮南、淮北两淮运司署的所在。嘉庆年间,山西人曾燠(1760-1831)任两淮转运使而来到扬州。当时的扬州正处于艺术繁荣、文脉流徽的鼎盛时期,爱好风雅的曾燠如鱼得水,公办之余结交文士,宴游唱和。他在运司署内开筑题襟馆,并南下涉江从摄山移来梅花十株,馨香惹来海内名流无数,觞咏无虚日。一次集会,宾朋们以《题襟馆种梅》为题,以各人姓氏为韵,赋诗纪事。今天,我们可以从《邗上题襟集》中,感受到扬州官梅倍受赞美的殊荣和婆娑多姿的芳影。
园林梅花竞秀开
梅踪
扬州名园甲江左。从隋唐至明清,梅花一直簪于扬州园林早春的鬓角。
隋唐时期的扬州北郊禅智寺、西北堡城铁佛寺,北宋陈升之始建的云山阁和城南的秋雨庵等等,均曾有丰姿殊绝的古梅惹得诗人诗酒留连不已。
北宋,扬州西数十里有“十里低平路,千株雪作堆”的“梅园”;元末,城北竹西佳处有“梅所”;明末,荷花池北的影园(郑元勋宅院)内有“梅涧”;清代,天宁寺西院的让圃(张四科、陆钟辉别墅)内有“梅坪”,重宁寺东的江氏东园有梅花数百株的梅冈。这些胜迹,皆以梅为主人,引来文人游宴不息。
《扬州画舫录》里,与梅花有关的景点、园林多达40处。写得最多的是延绵不尽的湖上梅花。“荷浦薰风”修廊之外,水中乱石漂泊,为“浮梅屿”。“梅岭春深”遍地皆梅,梅枝繁密,隔树即不通话语,路窄如线,枝枝碍人,上岭须在梅花中蜿蜒穿行。莲花桥北岸的“白塔晴云”,有梅花里许。“蜀冈朝旭”靠山处,多粉白色的玉蝶梅。“万松叠翠”旷观楼后,三四株老梅姿若矫龙。漕河南岸的“平冈艳雪”,数里平冈上遍植梅花,花时如雪,枝枝临水横斜,是湖上梅花最胜之地。巧的是,《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当时住在纻秋阁(在今新胜街)时,窗外便有庭梅日日相对。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足迹遍步扬州名园。天子临幸的扬州早春,梅站成了扬州园林内绝美的风景,勾起天子的无限诗兴。天宁寺“幽芳已有早梅妍”,高旻寺“映砌芳梅缀玉花”,趣园“沿堤柳叶护梅花”,九峰园“风前梅朵始敷荣”,倚虹园“梅展芳姿初
试嚬”,竹西精舍“梅庭入画欲开齐”,康山“爱他梅竹秀而野”……那时扬州的梅花可谓风光无限。最让天子惊艳的是平山堂的十亩梅园。蜀冈之上,平山环坡,千万株盛开的白梅,洁似雪,浩如海,馥郁了整个山冈。乾隆兴之所至,援毫题名“小香雪”。可见当时平山堂梅花之盛是可以与苏州邓尉相媲美的。要不然,袁枚为何年年舍弃了家中四五亩梅花,偏偏从南京赶到扬州平山堂来赏梅呢?
其实,平山之梅是扬州富商取悦天子而出资遍植的。任何一座园林的兴盛无不有赖于物质的富有。那一时期的梅花盛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康乾时期扬州的安逸和富足。
文人共梅清不寐
逸事
梅花是赏不够的,爱梅的文人们还生出了许多与梅花有关的逸事。
南宋有一则“邓帅寄梅枝”的故事。南宋时期,扬州为淮南东路首府,绍兴三十年(1150),邓曹根移帅扬州。陆游的老师、江西诗派著名诗人曾几(1084-1166)时在高邮。曾几有两首小诗见证了两人以梅传情的友谊。一是《高邮无梅花,求之于扬帅邓直阁》:“送腊腊垂尽,迎春春欲回。如何万家县,不见一枝梅?有客幽寻去,无人远寄来。扬州何逊在,政用小诗催。”诗中,曾几把邓曹根比作了何逊,以诗索梅。另一首是《邓帅寄梅并山堂酒》:“甓社湖边路,诗筒得报回。旧时云液酒,新岁雨肥梅。不是园官送,真成驿使来。鬓毛都白尽,更著此花催。”梅花不仅寄来了,还有扬州上好的山堂酒。这种情谊和雅兴,是很让现代人羡慕的。
清康熙年间的筱园里曾发生过“雨后问梅讯”的故事。筱园主人程梦星(1679-1755),曾为翰林院编修,但很快便厌倦了官场,归乡于城西北十亩竹林处,过起了“永听幽禽啼”的隐居生活。筱园里有梅树八九亩,清雅迷人,其间有亭名“修到亭”,取谢叠生“几生修得到梅花”之意。梅花盛开之时,程梦星便于花下摆下十余席,邀客赏梅。一日,园中“今有堂”前老梅为风雨所摧,幸喜扶植无恙,却惹得诗友相约前往问讯。程梦星是扬州诗坛盟主,这等遭遇岂非作诗的良材?既来之则安之,他们以“雨后晓起问讯梅花”为韵,尽情吟咏了一番。没想到一场风雨,倒引来那么多爱梅之人的牵挂。也许,在诗友的心目中,程梦星不媚世俗独爱清修的操行,恰如这不为风雨所折的梅花。
“马氏金陵移梅”亦是文坛逸事,曾引来数位名流为其歌赋。马曰琯(1688-1755)、马曰璐兄弟二人既是富甲一方的盐商,又以诗名著称,人称“扬州二马”。马氏深爱梅花。其著名的藏书宴集之地——街南书屋内,构有“梅寮”一胜,屋角植有数株白梅。除此之外,天宁寺西偏的马氏家庵——行庵,城东霍家桥之南的马氏别业——南庄,都有梅香芬馥。但还不够,乾隆八年(1743),马氏兄弟从南京白下精心挑选了13株古梅移植于街南书屋七峰草亭之南。十月十六日,马氏兄弟邀请全祖望、方士庶、厉鹗、陆钟辉、唐建中等诸位好友,以《金陵移梅歌》为题,各赋七言古诗一章,金陵移梅之事因此而留在了扬州文化历史之中。诚如全祖望在序中所言,好花如果没有爱花之人的护养,只会“蕉萃而不荣”,但若没有文人雅士的赏玩,亦无以“振发其神魄”。如此,马氏兄弟所移的这13棵梅花该是幸运的,几位文人的吟咏,使它们的馨香得以常在。
扬州历史上还有许多喜爱梅花的文人,将“梅”字起入自己的名号。王藻,号梅沜;查士标,号梅壑散人。最有意思的是吴均(1718-?),这位生平诗篇极富、佳句如林的扬州诗人,家中有一只以梅根制成的酒器叫“梅查”,形似枯查。吴均每次引酒自饮,都会陶然沉醉,遂以“梅查”为自己的名号。不知道,吴均的醉是因酒而醉,还是因梅而醉。可以肯定的是,以梅花品格作为修身养性的目标,是这些文人爱梅的根源。
梅以人贵铸高格
寄寓
扬州历史上,以人出名并命名的植物有两个,一是柳,一是梅。柳有欧公柳,梅有宗郎梅。
欧公柳是北宋大文豪在扬任职时亲手所植。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虽然在扬州只做了八个多月的太守,却因他宽简爱民的为官之道和筑堂论文、醉月飞觞的风流逸事,而给扬州后人留下了千年不泯的追慕和缅怀。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在平山堂前栽下的柳树,亲切地称为“欧公柳”。后堂圮废,丹阳人刁约重修,种柳处以石围砌“行春台”,台上植老梅四五株。此梅虽非欧公所种,但人们依然以“欧梅”称之,它同琅玡山醉翁亭畔的欧梅一样,是欧公逸世傲骨情操的象征。“独坐欧梅亭,步绕欧梅址;不见欧梅花,且拾欧梅子。”这首明末诗人杜睿晚年流寓扬州时的诗作,道出了后世文人对欧公的景仰和怀念。今日的平山堂前,昔日老梅已不存,但一墙之隔的西园内仍有数十株新梅绽香。
宗郎梅则是因清康熙年间著名的扬州布衣文人宗元鼎而闻名。宗元鼎(1620-1698)平生性喜避嚣,终生未仕,力耕而食,卜居于宜陵东南十二里的东原草堂。他从小就与梅花结缘,七岁时曾咏梅,为先达所激赏。东原草堂曾是谢安的别墅,堂前有古梅一株,即宗郎梅。宗元鼎对这株古梅极为珍爱,呵护最力,从未折损一枝,好似对待自己的人格和品行。正如梅的幽芳自熠值得欣赏,宗元鼎的清高绝尘亦令人仰视,上至诗坛盟主王士禛,下至市井百姓,无不对其敬爱。值得一说的是他与《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一段忘年交。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1686-1689),孔尚任在扬为官,广交文友。“珍重年年身,看梅无人替”,也是梅痴的他,以文为媒,因梅为介,与宗元鼎成为知己,他们一起到天宁寺、傍花村、平山堂等处看梅花,赋梅诗。孔尚任离开扬州时,正值大雪,宗元鼎携琴寻到梅花边,纷纷白雪落满了衣襟,这种图画中才有的场景让孔尚任感动不已。可是,天冷涯阔,纵有相赠的古琴,高山流水又有谁来听呢?九年后,小宗元鼎28岁的孔尚任为老友撰写了墓志铭,从此只能在回忆中与老友一同赏梅了。
始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的梅花岭素来是令人肃穆的地方。这里,有纪念南宋末年保卫扬州、宁死不屈的抗元英雄李庭芝、姜才的“双忠祠”,有纪念割肝救母的董孝子祠,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埋葬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衣冠的冢墓。当年,太守吴秀开浚城濠,积土为岭,并树以千梅,他一定没有想到,这些梅花后来会因铸入了史可法的魂魄,而比别处更多了几分圣洁和寒香。1645年,坐镇扬州的史可法,背受南明小朝廷的昏庸和奸臣的排挤,面临清兵凌厉攻势和数次召降,丝毫未改变其死守扬州、殉国抗敌的决心。“头可断,身不可辱”震动了天地。史可法殉节后,义子史德威遵照其“我死当葬于梅花岭”的遗言,遍寻遗骸不得,乃具衣冠葬于梅花岭下。“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的一腔热血化作了梅花岭畔的朵朵红梅。寒梅伴孤忠,铁姿具高格,300多年来,数不清的文人志士赶到梅花岭前拜谒凭吊。去年史可法纪念馆又增植了100株梅花,以表达对孤忠亮节的史可法的崇敬与祭奠之情。梅花环绕的梅花岭,今春一定更加馨香彻骨了。
共
条评分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www.zw99999.com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名师工作室·文化教学联盟
文教联盟
工作室名家
工作室主持人
文化作文·大决赛
全国大初赛
全国总决赛
全球总决赛
课题中心
课题论文
课题活动
理论探讨
文化中心•主流文化
文化反思
教育文化
科技文化
未来文化
热点文化
历史文化
文化国学
艺术文化
文化争鸣
铁血文化
学术文化
商业文化
两性文化
宗教文化
西方文化
亚洲文化
养生文化
中师文化
文化中心•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赣文化
燕京文化
岭南文化
荆楚文化
巴蜀文化
吴越文化
中原文化
西域文化
三秦文化
闽南文化
三晋文化
徽州文化
云贵文化
齐鲁文化
文化阅读
文化诗歌
文化美文
文化作文·大考场
文化素材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优秀习作
应试绝技
课件中心
小学课件
初中课件
高中课件
课件素材
应试中心
高考通道
中考通道
教学中心
英语学科
文科教学
理科教学
综合学科
工作室•满分作文
初中
小学
高中
视频中心
全国七届大赛教学视频(大足)
全国八届大赛教学视频(江津)
总决赛游学培训教学视频
全国九届大赛视频(张家界)
全国十届大赛(千年古镇白沙)
数字中心
数字中心
创作中心
散文
小说阅读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