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112阅读
  • 1回复

鲍鹏山:对孔子要怀着敬畏之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前朝老僧
 

发帖
75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14
鲍鹏山:对孔子要怀着敬畏之心
作者:刘蓓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因炮轰电影《孔子》,引起《孔子》一干导演、编剧等的不满,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上海电视大学教授鲍鹏山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不过,当面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鲍鹏山仍然表示,任何文艺形式都不要轻易去触碰孔子,因为孔子是个圣人,很难把他拍好写
好。在自己的新书《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里面,鲍鹏山说,自己始终是以史实为基本准则,怀着敬畏之心,从价值观的选择上,把孔子神圣伟大的一面介绍出来。

    反感贬低孔子

    鲍鹏山是因在《百家讲坛》讲述《水浒》而成名,之后他又讲了孔子,《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即是在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在讲《水浒》时,他的语言往往很尖刻,带着批判色彩,他说因为《水浒》是直面社会,是在江湖中的嬉笑怒骂。而在讲孔子时,他更呈现的是一种温和大度的风格,体现圣贤气象。“我很反感现在不少学者贬低孔子,轻飘飘地说孔子也是个普通人。孔子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偶像,我们要把他放到该放的位置上。”鲍鹏山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鲍鹏山认为,贬低孔子,无利于今天的社会建设。我们正是依靠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指引与滋养,才让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因此,孔子是我们整个民族道德的最终裁判人。因而我们对孔子要怀着敬畏之心,不能对他作庸俗化的解读。对于现在的孔子热,鲍鹏山认为,孔子热了2000年,但没有热到生活细节中,希望孔子热不要只是停留在媒体上,而是成为社会的常态。

    鲍鹏山在讲述孔子时,遵循求真、求实两个原则。求真就是要把史实搞清楚,这是他认为的最学问的底线,因此他参阅了包括《论语》、《史记》、《左传》、《礼记》以及钱穆的《孔子》等多部史家经典,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求实即追求价值,学习孔子思想,不能直接帮我们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可以提高我们个人的价值判断力和认知能力,让人成为君子,成为好人。鲍鹏山说,就知识总量而言,孔子可能不如我们今天的一个初中生,但是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的知识比别人多(当然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他的知识是远远超过他的同代人的),而是他是一个有理想和伟大担当的人。读《论语》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是与非;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

    学者要具备基本的价值判断力

    除了孔子,鲍鹏山还非常喜欢庄子。他写的两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和《庄子:永恒的乡愁》被收进了中学语文课本。不仅仅是孔子、庄子,以先秦诸子为研究方向的鲍鹏山,不是像大多数学者那样因为读书而研究,他是在生活中发现了问题,要从先哲那里寻找答案,从文化传播上找根源。讲白了,多数学者是做道德的批判,而鲍鹏山说,自己是做制度和文化的批判。

    鲍鹏山对于古典文学的喜爱和家庭也有一定关系。鲍鹏山是安徽六安人,他的父亲是读私塾出身,因此小时候他就会背古诗。高中时因为喜欢语文,不顾家人和学校的劝阻,从重点高中回到普通高中改学文科。高考时,他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是这所中学5年来唯一的本科生。大学毕业后,因为不喜欢中学老师的不自由,他选择了到青海支边,任教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师范大学,在青海他呆了17年,现在仍很怀念那段时光。那时,学校开设了一门中国散文史的课。在1991年,开设这门课的大学很少,也没有好的教材。鲍鹏山就自己写关于先秦诸子散文研究的教材,之后便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寂寞圣哲》。

    在青海的日子,鲍鹏山对现实有困惑时,就从先哲那里寻找答案,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因为他对现实有价值判断力。这是鲍鹏山一再强调的,很多学者学问做得多好难说,但是却连基本的价值判断力都不具备。“我最讨厌的就是有学问没有见识的人,有话语权就出来瞎说。”鲍鹏山说。前段时间在北大演讲时,鲍鹏山就尖锐地指出,当今总有一些掌握话语权的所谓专家学者,缺乏孔子那样的道德良知,也没有是非观念,动辄在公众媒体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贻害社会。

    经典能告诉人价值

    鲍鹏山喜欢读书,身边常放着的就是《论语》。记者请他推荐几本不错的书,他笑笑说:“自己很少在媒体上荐书,因为书与人是有缘分的。”

    鲍鹏山告诉记者有几本书对他影响比较大。看完《鲁迅全集》后,他整个人呆掉了,文化、社会、生活的真相,在读完这套书后他才知道。《莎士比亚全集》让他知道了什么叫文学,而且他对朱生豪译本的情有独钟。这些他都是在大学期间读完的,包括他一直喜欢的哲学,任继愈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三联书店引进出版的《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都是对他影响很大的国外经典。

    鲍鹏山说,希望公众读书首先要读经典,因为在经典里能告诉人价值。他提倡让经典进入中小学课堂,进入大学,语文教材里要加大传统经典的内容。对于中小学语文教材,他认为应该全国统编,这样才能培养出共同的价值观。

    在今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记者惊讶地发现了一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鲍鹏山的诗集《致命倾诉》。他说年轻时很喜欢写诗,这是自己目前为止唯一一本诗集,这本收录了他76首诗歌的诗集,呈现出鲍鹏山的另一面:细腻温婉,执著伤感。这本诗集,鲍鹏山犹豫了一年多才决定出版。因为诗是人内心最隐秘的体现,属于他心中最柔软、最“热”的那部分。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离线前朝老僧

发帖
75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4-14
对孔子还谈不上所谓“敬畏”
对比一篇相反观点的文章

对孔子还谈不上所谓“敬畏”
——儒家文化只不过是“大一统”中国政治的工具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分为三种形式:世袭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夏商周时代实行的主要是分封的世袭制。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推荐和自荐成为重要形式,而汉朝实行的则是“察举制”。隋朝以后,正式开始实行“科举制”,直到清末“废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

  以清朝为例,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考中后就称为举人,举人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县官一级的官员了。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考中后称为进士。会试后的第二个月,由皇帝在太和殿亲自主持“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大一统政治的作用,除了形成士大夫和官僚高度统一的儒家思想外,它还以公平、公正、公开以及以学识和才能为标准的理性方式,为历代选拔了一批批优秀的官员,这为世袭、保守和落后的皇朝政府官僚机构输入了新鲜血液,为政治统治增添了活力,对于巩固大一统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也增强了大一统政治的合法性。科举考试制度还使得小农中的突出分子有机会晋升到上层做官,让小农这个低级阶层有了向上发展的空间和渠道,使“小农社会”有了活力,也使“士大夫”成为中国分离的政府与小农之间沟通的纽带。

  从皇帝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科举考试产生的官员,是以皇帝发放的“俸禄”为生的,是为皇帝服务的仆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们永远不会成为皇帝的对等势力。另外,官僚的地位是非世袭的,旧的官僚卸任后,通过科举考试产生的、没有势力的新官僚会接任。因此,官僚阶层永远不会“坐大”,永远不会对皇帝世袭、垄断的政治地位造成威胁,这也为中国大一统政治统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清朝和明朝一样,科举考试必由学校的生徒才有资格参加。为了科举考试的需要,清朝设立了各级教育机构。在地方,有私人和地方社会开办的私塾、社学、义学和学院等;各省自上而下设府学、州学和县学等官学机构;京师则设有国子监等官学机构。由于科举考试的题目和内容都来自于《四书》、《五经》,各级教育机构就把《四书》、《五经》等儒家理论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

  由于儒家理论被历代列为唯一的考试经典,孔子成了天下读书人的师祖,儒家思想也就成了读书人的思想统领,并成为官僚阶层的思想统领。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崇高地位是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造成的。严格说来,儒教并不是宗教,它并不能和佛教、道教并列为“儒、佛、道”三教,它只是因为科举考试而成为官僚阶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思想文化观念,并长期统领着中国的士大夫阶层,统领着中国官僚的思想意识。

  “敬畏”这个词是西方人对其宗教领袖“耶稣”产生的一种社会心理。孔子一开始只不过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谋士,只做了三个多月,不得志后孔子又改行做了教书先生,儒家思想是后来被政治捧大的。孔子还不具备耶稣那样的不凡经历,中国大一统政治也不允许宗教有发展的空间。儒教不是宗教,孔子也不是宗教领袖,对孔子说“敬畏”好像有点夸张了吧!!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