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718阅读
  • 0回复

勾仿吉: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丰厚学生文化底蕴(原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蘅君
 

发帖
147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02
— 本帖被 谭蘅君 从 理论探讨 移动到本区(2010-06-01) —
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丰厚学生文化底蕴
衡水市第六中学  勾仿吉

新课程理念指出,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课程总目标也提到要“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积极挖掘初中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迪、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从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仿写文化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文化含量是极其丰富的。就学科教学个性而言,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
1.教材中大量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成语、诗词、文言短文、格言、文学常识、精彩片断等,需要让学生识记、背诵,这样就能打下“文化的底子”。
2.课文中涉及到的很多文学形象,如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意味和时代特征的经典人物形象如孔乙己、范进、孙悟空、鲁智深,以及鲜明生动的文学意象如“桃花源”、“醉翁亭”、“乡愁”、“春”等,要通过具体深入的形象分析,领悟他们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形象,得出他们的思想性格、典型特点,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 把课文文本的有关题材、思想、感情、文化拓展到课外,有助于学生受到课外更加深厚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拓展学习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了解艾青的生活文化背景和志趣追求。还可以拓展学习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一些优秀的文章或诗歌,多角度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深刻地体会民族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文化水准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氛围,力求语文课多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学校的墙廊和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可以是名人作品,也可以是本校学生自创作品,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人,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3)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慷慨激昂或婉转低缓的音乐,有利于把汉语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4)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象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探索文化课堂教学新模式

语文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美,重在诵读上。诵读的主要方法是:通读(侧重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句斟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读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推进综合学习中的文化活动

语文教材除了课文还有许多综合性学习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途径。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结合实情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和写作实践。

1、 
民俗乡土文化熏陶,领略民族文化风情

就现在比较关注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的现象,指导学生作专题调研,让学生从课内外的文章中寻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字,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实地收集第一手材料,科学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化的重要性。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时,恰逢端午节来临,我们就结合学生实际自选了一些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信息。如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著名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端午节四川地震灾区的同学们会怎么过?并给他们写封信等等。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然后用多种形式交流,还可以帮家人选艾叶、包(吃)粽子、吃咸鸭蛋……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我们安排了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情,学会关爱他人。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2、  学习历史哲学文化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历史的积淀很厚重。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闻鸡起舞”、“滥竽充数”等,这些成语简直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历史。成语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文质兼美、历史厚重、思想深邃的典范文学作品了,它们无不浸润着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传承着儒雅文明的礼仪文化。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人物,懂得传统文明礼仪,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很好积累。教师要加强历史文化敏感度和把握历史文化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建立历史文化意识、夯实历史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搞一些文化知识浓厚的竞赛比如对对联、成语接龙、讲名人故事、猜字谜、演讲、辩论赛等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丰厚学生文化底蕴的途径还有很多,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成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为学生仿写文化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