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1421阅读
  • 0回复

(理论与实践)运用意象立论思维写作议论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前朝老僧
 

发帖
75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15


一、什么是意象立论思维:

山川草木,构成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也是引发灵感和哲思的一个源泉。

意象立论思维就是借助类比选择最佳意象,并由意象分析揭示出深刻哲理。
比如《诸子喻山水》孟子借助“源泉”之水这一意象立论思维,他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而。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孟子用水来比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要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不符合实际的名声就如同无源之水,那是为君子所不耻的。而孟子所说的“本”也正是他所主张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人要是有了“善”这一本源,便有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这样的意象立论思维自然加强了议论的力量。

    另外,《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选择种树意象类比治民,《游褒禅山记》王安石选择登山意象类比立业,这时的意象便成为了一个动作意象。

二、意象立论思维作文题示例提示:

1.作文题:

某区的高考语文模拟题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请将“梦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此基础上,我加了两个要求:一是填写的内容必须是一个意象,比如“一棵树”;二是要写成议论文。

2.提示:

    化用课文材料,比如“一棵树”意象立论思维,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说: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这些都可以根据情况巧妙化用。

另外,朱自清、陶渊明亦可:

在朱自清心中,梦想是一片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在陶渊明心中,梦想是一片菊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运用意象立论思维写作示例:

1.

梦想是一棵树(高三生物班  吴蕾)

(意象选择合理确切)

我说,梦想是一棵树。

(开门见山点题,简洁明了,这样好。)

因为,在树还是一粒种子时,它需要的是无穷的力量去萌发,就像我们拥有一个坚定的梦想时,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去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运用因果思维,类比联想合理)

因为,当树还是一颗小树苗的时候,它是多么地脆弱,多么地弱不禁风,好像被狂风一吹就彻底倒了。这就像我们在困难面前是选择放弃梦想,还是选择在“狂风暴雨”中坚守我们的梦想。

(运用因果思维,文意递进展开,也符合实现“梦想”需要一个过程。)

因为,在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这棵参天大树下躲过一切危难的事,就像我们有了一个坚定的梦想后,什么都不怕,一直向着梦想去奋斗去拼搏!

(层层推进,自然渠成。)

其实,我认为真正能坚定拥有一个梦想而为梦想去拼搏的是当梦想还是一株“小树”的时候。

(这是在思辨了。)

要问谁最会养树?我想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郭橐驼!

(展开联想,联系课内。)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一语道破了郭橐驼种树的技艺高超。那么,为什么郭橐驼这么会种树呢?他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而。”

(巧妙转换,化用所学。)

郭橐驼的这番“种树之道”不就是讲怎样去完成梦想的道理吗?我们没有任何魔法任何能力去将梦想在瞬间变成现实。我们不能一步登天,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地去完成我们的梦想,当梦想需要我们努力去实现时,我们就应该努力一点给它输送“养料”。但也不能一味地为了梦想而去做一些过分的事,有时,我们会想要早点完成自己的梦想而出卖自己做一些不合常规的事,这也是郭橐驼所说的万万不可的!我们拥有梦想是一个好的出发点,但过分去追逐梦想就破坏了拥有梦想的出发点,就像橐驼说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但也不能一味地为了梦想而去做一些过分的事”,体现了思辨性,使文意有了波澜。)

是的,梦想就是一棵树!再套用《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句话吧:“吾问养树,得养梦想术!”

(再次呼应题目、开头,结构严谨。“套用”自然。)

(2009年9月21日)

2.

梦想是山(高三化学班  季馨宇)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山,那是梦想之山。

(意象选择独特,迅速点题。)

梦想,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它就像一座云雾缭绕的山峰一样,等待着我们去征服它。

(类比合理确切,别有理趣。)

所谓万事开头难,当我们跨出了从平地踏上山脚的那一步时,我们已经取得了第一个小小的成功,因为我们有了信心及勇气开始我们的追梦之旅。

(“追梦之旅”说得好。)

山上的小路是崎岖不平而又曲折错杂的,就像我们在努力完成梦想时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一样不可避免。我们应该用迎难而上的精神与智慧去解决这些困难,跨越这些路障。但我们不能盲目地前进,在偌大的山林之中,羊肠小道错综复杂,迷路更是家常便饭。所以,我们必须找准方向,再继续前进。如果迷了路,不仅会浪费许多的精力与时间,还会阻碍我们的前进之路。

(“但我们不能盲目地前进”,一个“但”字展开思辨。)

如果在上山途中觉得累了,不必勉强自己,适当的休息会在以后的路途中更加精力充沛,迎接困难时更加从容不迫。说不定还能发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

(运用“如果”假设思维,引用诗句使文章有了意境。)

只有当我们拥有了坚定的信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沛的精力以及足够的智慧时,我们才能登上梦想之山的顶峰,感悟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总结提升,可能受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启示。引用诗句丰富文章内涵。)

但是,山外有山,我们并不能因为到达了一次梦想的顶峰之后就驻足不前。这样就像逆水行舟一样,会不进则退。在这座顶峰之外,还有更多,更高的山峰等待我们攀越。因此,才会有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一段“但是”一转,使文章翻出新意,文意递进,更富启迪之哲理,这样的思维推进十分难得。最后的引用十分精彩,恰到好处。)

但我认为,梦想的山峰会比泰山更高,更大,而等待我们的,会是更加远大的成功。

(“我”出现了,这是我曾倡导的,在关键时刻,“我”要站出来,这样更能触动读者。这里又一次翻出新意,令人倍受鼓舞。)

即便如此,好高骛远是一大忌。在我们寻求更大的成功时,必备的是一颗平常心。

(这一段又是一转,作者在阐释“梦想是山”时,同时也在解决问题,怎样“登山”,即怎样实现梦想。)

梦想之山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让我们竭尽全力去攀越他们吧!

(呼应开篇,进一步呼告,唤起读者的共鸣。)

(2009年9月21日)

3.

梦想是一条小溪(高三化学班  唐婷)

(“小溪”意象类比恰当)

懵懵懂懂,不谙世事的我,已悄然走过了17岁的雨季。缺少雨水的滋润,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世界,我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我希望拥有一个梦想,一个引领我一生的梦想。

(用第一人称写,亲近自然。)

这个梦想不必太伟大,她只需是一条小溪。

(引题自然,有点辩证。)

梦想是一条小溪,虽然她很弱小,但她能历经沧桑。

(展开第一层次,用“虽然”、“但”引出第一内涵“历经沧桑”。)

也许你会喜欢大河,喜欢它的一时澎湃,喜欢它的浪涛卷起千堆雪。但请你,不要忘了,大河会有一时的冰封、断流,乃至干涸。我不要!我不要我的梦想是如此地外强中干,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我要她是一条小溪,永远清清的、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在险峻的悬崖上,她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她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她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她照样流淌……即使当世事沧桑,春秋代序,高山夷为平地,江河顿失滔滔,大河更改河道,小溪却一如既往,依然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

(围绕第一层意“历经沧桑”展开想象,用“大河”与“小溪”作对比,更加突出“我”对小溪的钟爱。有点抒情散文的意味,少了议论的笔调。这一段许多语句是借用《小溪巴赫》的,不过比较自然。)

梦想是一条小溪,她不停地奔流,流向梦想的彼岸。

(展开第二层次,“不停奔流”、“流向彼岸”是其内涵。与第一层次比较,似乎缺少层次的递进性。当然,这是较高要求了。)

梦想是遥远的,但千万别说她是遥不可及。即使事实真的是这样,我也想要触碰梦想的彼岸。因为我的梦想是一条小溪。小溪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那是因为她在储存能量。她要使前进的动力是持久的,而不是一曝十寒,也不是繁花容易纷纷落,更不是无边落木萧萧下。她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岁月绊不住她的脚步,年轮刻不进她的心里。她始终如一向着梦想的彼岸进发,一直不懈,一直前进。她知道前进的方向也许长路漫漫,也许磕磕绊绊。但她相信,前方的终点一定是她所期盼的大海——梦想的彼岸。

(这一段的关联词非常丰富,“但”、“即使”、“因为”、“而不是”、“也不是”、“更不是”,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意识,也显示了句式变换的丰富多姿。有一个缺憾是,“梦想是一条小溪”,这是作者的定位,也应该说是结果,而作者就应该追溯原因,这里却把它当成了原因。)

梦想是一条小溪,她清澈透明,不掺杂一丝瑕疵。

(展开第三层次,这一层层意隐含着追因思维,“梦想是一条小溪”,是因为“她清澈透明,不掺杂一丝瑕疵”。要是用下文的语句她可以给人“慰藉”,她是“心灵的寄托”,似乎更好一些。)

小溪是纯洁的,她是心中的神圣净土,更是梦想的依托。柳宗元在人世失意,遭遇怀才不遇的窘境时,愚溪便是他内心的慰藉,心灵的寄托。无论这条溪是因“冉氏尝居”而得名,还是因“可以染也”而有名,总之,在柳宗元看来,那是他梦想折翼后的安居点,抑或是重新扬帆起航的出发点。只因,她的本质是“清莹秀澈”。虽然小溪“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但是,这本不是小溪所有的本质与能力,她拥有的是“善鉴万类”的纯清净澈,足以让柳宗元“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这才是梦想的最终意义。而我的梦想也许无法企及柳宗元的愚溪,但她依然是我心中的栖息地,我人生的灯塔。

(这一段是本文的精华所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境界,给人启迪,激人奋发。)

梦想,是我面对未来与未知的动力与前进方向,我不知她是否正确,或能否实现,或有没有那么完美。

(进一步给“梦想”定位,不确定中隐含着坚定。)

我只想梦想是一条小溪,一直带领我穿过风雨;

我只想梦想是一条小溪,一直激励我不断努力;

我只想梦想是一条小溪,一直给予我停靠的肩膀。

(运用排比反复而又变换的手法,总结提升。)

梦想是一条小溪。

(呼应标题,令人回味。)

(2009年9月21日)

4.

梦想是流水(高三化学班  甘晓红)

    (选择“流水”意象,议论有难度。)

流水不管是从山谷的泉眼中流出,还是高山上冰雪融化后形成,都只有一个去向——流向大海。而我的梦想就如流水,只朝“大海”流去。

(想象开阔,归结于“我”。)

每个人的梦想刚形成时,都如泉眼中流出的一小股泉水一样,都如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水一样,那么渺小,那么脆弱,碰到一点阻碍就停止向前。

(“流水”的特点符合梦想具有成长性的特点。)

当泉水好不容易汇成小溪后,便流向小河,流向大河,流入江,最后流入大海。那片苍茫的海,是每一滴水梦寐以求的,它们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才得以“放乎四海”。梦想不也是这样吗?我们穷尽我们的一生,不懈追求,直到最后,为的不就是实现梦想吗?

(具体展开分析,引用孟子的话恰到好处。)

如果我是一滴水,流入了小河,遇上了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水滴,我们一起前进,向着大海前去。在路途中,我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每天都有同伴离开,他们或是在交叉路口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或是被路边的风景吸引,停滞不前,最后消散在空中;或是被人类带走,踏上了另一条道路。流向大海的漫漫长路上,只有抵挡住这些艰险的水,才能如愿。梦想也一样,在实现梦想的漫漫长路上,有多少人能勇往直前、不受诱惑、不走弯路?

(这一段通过类比分析展开,意蕴丰富。)

梦想自古以来就被扣上了虚幻的帽子,可在我看来,却不是。那些说梦想虚幻的人,其实就如中途掉队的水滴,因为它永远也到不了大海,所以他就说大海不存在。

(“我”再一次站出来,申明观点,分析缘由。)

梦想是流水,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到达大海;梦想是流水,只有坚定不移才能到达大海;梦想是流水,只有不断前进、前进、前进,才能到达大海!才能实现梦想。

(运用排比总结提升,增强说服力。)

我会勇往直前,我会坚定不移,我会不断前进、前进、前进,所以我相信,大海离我不会遥远。

(以“我”开篇,以“我”结篇,第一人称巧妙运用,令人信服。)

(2009年9月21日)

5.

梦想是待开的花(高三化学班  戴文君)

(意象“待开的花”类比梦想,恰当合理。)

待开的花一切都是未知数,它充满着世间对它的期待和梦想,它也寄托着从古至今太多人的理想与追求。

(阐释“待开的花”,丰富梦想之寓意。)

花和梦想相同,它们都是美好的象征,它们似乎都完美得无懈可击,它们是人们的心灵家园,是人们的精神寄托。

(进一步明确两者的相似点,同时提升它们的寓意。)

“晋陶渊明独爱菊。”为何陶渊明对菊如此情有独钟?那是他的梦想,辞官归隐,虽不能仕途显达,平步青云,却享受着“园日涉以成趣”的愉悦心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惬意美景。赏菊对陶渊明来说,是对梦想的寄托与追求。我想,在等待着含苞待放的菊开放的陶渊明的心情一定是欣喜若狂的吧!就像是等待着自己梦想绽放的那一天的不可用言语来表达的喜悦心情吧!

(陶渊明的事例切合话题,引用丰富文章意蕴。)

而周敦颐则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独爱莲的君子气质的原因想必和朱自清“臭味相同”。莲通常给人以圣洁、孤傲之感。他们将荷塘寄托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视为自己的梦想。他们同样都处于政治浑浊时期,朱自清独自一人踱着步来到荷塘映着月色赏其美景,此时内心的复杂恐怕只有穿越时空、同样在月下赏着莲的周敦颐才能体会吧!“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梦想终究是梦想,与现实往往大相径庭,他们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全都寄托在了依然矗立在荷塘中的荷花身上。

(由菊花到荷花,由陶渊明到周敦颐再到朱自清,紧紧围绕“梦想”展开,有点缺憾就是对题目中的“待开”落实不够。)

在东晋末期,有着这样一位诗人,他长期在农村躬耕隐居,与官场彻底决裂,寻找着自己的桃花源。它是有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样的美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样的闲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样的信任。这里的人们心地善良,热情好客。其中最夺人眼球的就是进入时一排排通往桃花源的桃花树,那是梦想的通道,是打开梦想之树的钥匙,而这也终究只是梦想。

(这一段与第三段重复,没有推进文意,与题目扣合不紧。如果能推进到现实社会,今昔对比,使“待开”加以落实,文章就有了现实意义。)

我也早已种下了一朵花,等待着它绚丽绽放的那一天!

(“我”的出现有些突兀,前面做点铺垫就好了。)

(2009年9月21日)

6.

梦想是一杯黑咖啡(高三化学班  顾珊珊)

说起黑咖啡,你想到的是什么?是那让你若即若离的黑色,还是温润深邃的香气?

(点题“黑咖啡”,阐释“黑咖啡”特点:若即若离的黑色,温润深邃的香气。)

似乎这样的问题总让人难以回答,因为难以从这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满足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外界的需求。

(这一段似乎是多余的,与上下文关联不大。)

追逐梦想的过程是苦的,就像喝第一口黑咖啡时的那种感受。甚至苦中还带着些涩的味道。古龙曾说过:“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我想,那段距离应该是苦涩的。想半途而废,想随遇而安,想任由天命……这些想法总在时间的空隙间,扰乱着不安的心灵。

(类比分析较合理,引用古龙的话对“梦想”加以思辨。)

当背负着沉重压力和接二连三的失败时,再喝一口咖啡,发现那种苦涩直达人心,苦得让人难受。梦想是痛,不能碰啊。

(作者感受到更多的似乎是追求梦想的挫折。)

但那些意志坚强的梦想家则会再次站起,平稳地站起。史铁生为了自己钟爱的写作,不顾病痛,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中,追逐自己的梦想。当病痛一次次带给他沉重的身体伤害时,他用写作来排遣那些病痛,找到内心的安定。他的每一次写作,都是站起。他喝着黑咖啡,一口接一口。

(“但”字一转展开思辨,史铁生的事例极具说服力。)

然而,梦想也不全部是苦涩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话,表达了他的决心与斗志。在漫长的路途中,偶喝一口黑咖啡,竟然全然无苦涩味了,是一种超乎完美的香气,这时,或许求索到的是符合内心想法的东西,精神或物质,皆可。

(“然而”转向另一面,思维更全面。)

轻轻翩然流动在鼻间的香气,内心的不安定也平静下来了。因为在追逐梦想中,你获得了成功,但这只是一个小成功。梦想是彼岸,想要到达,需要由许多的小成功堆砌起来的大桥。唯有坚持不懈,坚定向前,在苦涩与香气中坚持着,坚定着,坚强着!

(围绕“苦涩与香气”,拓宽层意。)

92摄氏度的水温能使黑咖啡的香、醇、苦、甘、酸均匀而强烈,过高的水温会烫伤咖啡,让味道变酸、变涩,偏低则难以冲泡出咖啡的香浓。

(辩证分析,应该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感受。)

梦想也是如此。一切的太高或太低,会使梦想变得支离破碎,难以实现。

(推理“梦想”,这里可以稍微具体一点。)

懂得黑咖啡的人说,清爽的上等黑咖啡中会带着些甜味。虽然我不懂咖啡,更不懂黑咖啡,但我同意这种说法。那种甜味应该和苦味融合得非常完美,恰到好处。

(这里说“我不懂”、“更不懂”不太合适,如果真不懂,那么上面的论述便失去了说服力。)

梦想是一杯黑咖啡,醇厚、苦涩、酸涩……那些味道集合于一杯咖啡中,让你难以逃离,但有时恋恋不舍,难以放下,我想,这时候应该到达彼岸了,享受阳光的明媚与黑咖啡的甜,那是已不叫梦想了,那是现实!

(再次点题,想象未来梦想变成现实。)
相信吧,中国文化将带领世界走出2012的泥潭,走向春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