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将生死简化为对错选择题
韩浩月
《拆弹部队》不像一部女性导演的作品,它从头到脚都弥漫着男人的雄性气质以及男人所欣赏的勇气、莽撞、理性与天真,它在渲染战争残忍一面的同时,赋予战争浪漫的色彩,因此观众在感受影片沉重一面之余,也会反思战争之于男人的魔力究竟在哪里?
片中的詹姆斯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大兵,但是与以往好莱坞电影塑造的美国大兵不一样,他有着近乎孩子气的执着,当他义无反顾走向一枚枚甚至一堆堆炸弹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拆弹专家的勇敢,而是一个男孩带着好奇心和好胜心对一个个技术难题的挑战。基于这种认识,詹姆斯让每位观众心生牵挂,影片成功地挑起人们对一个孩子一样的士兵的好感,也因而对战争产生本能的厌恶。
看《拆弹部队》,很容易联想起中国导演高群书的作品《千钧一发》,后者同样是一个拆弹故事,《千钧一发》中的拆弹警察老鱼和《拆弹部队》中的詹姆斯一样,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拆炸弹,好像还不仅仅是一句忠于职守的评语所能解释的,在他们看来,敌人是虚拟的,眼前的炸弹和引线才是真实的,只有剪断这些引线,安全引爆那些炸弹,他们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至于炸弹背后隐藏的那些复杂的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也许根本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拆弹部队》时长两个多小时,但它却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多么曲折的情节可言,却能够让观众屏住呼吸,跟随摇晃的镜头去感受生与死的考验。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好看,固然和影片拍摄技巧有关,但归根结底的原因还在于,它将人性真实的一面丝毫不加修饰地还原出来,同时将人们对战争的理解与认识带进影片,两相交错形成的互动,帮助观众也走进拆弹现场,和主角同呼吸共命运,经受生与死的考验。当生与死简单到成为一道只有对与错的选择题的时候,什么善与恶,什么对与错,都退居幕后了,政治家出于某种目的发动的战争,相比之下也被映衬得面目狰狞。
作为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拆弹部队》的导演凯瑟琳·毕格罗通过在美国制片人公会奖、导演公会奖和广播影评人协会奖上的斩获,一点点将前夫的《阿凡达》挤压在身后,即将到来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也有相当大的可能被凯瑟琳收归囊中。《拆弹部队》好像是专来拆《阿凡达》的台,后者在于想象力方面令人赞叹的建树,在前者近乎白描般的纪实面前,也显得轻飘了一些,毕竟,启动观众的想象与启迪观众的思考相比,观众更偏爱挑战他们智慧而非挑战他们眼球的作品。
《拆弹部队》的出现无情地披露了这样一个现实,这个世界的冲突和空气与水等恒久存在的物质一样,永远不会消失,而作为被卷入冲突中的人,则像一片飘在风中的树叶,根本无力左右一切。
有着超强娱乐效果的《拆弹部队》,在其轰炸观众感官的背后,传递着的是一种苦涩的情绪,这情绪,与每个生存于这个地球上的人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