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餐桌上延伸
——2024年江津区初三抽考期末优秀作文
本次选稿,贵在创新。无论是仿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还是仿金庸的武侠版,都各具特色。
文化阅读的目的在于文化写作,如果读不能实现写,或能写不能达到以写解读,就无法实现文化教学的目标。
当然,最后呈现了一篇考场经常得高分的文化散文,目的是通过与前面几篇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初三学生的普通文化散文与故事新编之间的差异,从而了解文化作文写作的多样性。
一、抽考试题
四、作文(55分)
21.以下两题,选做一题。要求:①不少于 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1)我向一位德国友人感叹,中国传统文化在进入现代之际遭遇到断裂,他反驳说:“你说得不对,你看你们中国人的餐来,文化就在那里延续。”我愣了一下,忽然有种“仿佛若有光”的感动——
中国日常饮食的历史是最硕强坚韧的。营养的改善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水平;观念的转移及商业营销改变了食物的身价;餐来上的礼仅英定了一个人教养的基石;食追求与食材、食俗的结合,焕发出新的惊艳滋味……
请以“文化在餐桌上廷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章。
(2)以“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标题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二、优秀作文
(一)《文化在餐桌上延伸·江湖篇》
——(仿金庸武侠小说版)
一考生
渝州朝天门外,江风裹着辣意扑面而来。但见码头青石板上蹲着个灰衣汉子,面前摆着三块焦黑火砖,砖上架口缺角铁锅,锅中红汤翻涌如血浪。
那汉子手持三尺竹筷,忽地一声清啸,筷尖连点三十六下,锅中牛肚、鸭肠、黄喉竟似被无形剑气牵引,齐齐跃入粗瓷海碗。
“好一招‘乱云飞渡’!”人群里忽然传来女子清音。
却见个红衣妇人负手而立,腰间悬着七枚青铜汤勺,“渝州老灶门的‘九宫擒拿手’,竟被你个挑夫练到了七成功力。”
话音未落,她袖中飞出一道银光,原是根峨眉钢刺直取锅中毛肚。
灰衣汉子竹筷一横,两股劲气相撞,辣油飞溅处现出“义”字水纹。
这厢正斗得凶险,忽听江心传来苍老笑声:“二位且住手!”但见一叶扁舟破雾而来,船头老者鹤发童颜,手中铁勺轻敲船帮,声如龙吟。
锅中红汤霎时凝成太极图案,竟将两股力道尽数化去。
“二十年前华山论剑,老叫花与洪七公赌赛‘叫花鸡’,也不曾这般糟蹋食材。”老者舀起半勺红汤,叹道:“这牛油底料该添三分石柱黄连苦,江津五叶椒,方压得住七星岗的燥气。”
忽听得西边马蹄声急,十余骑黑衣客卷尘而至。为首汉子面罩黑纱,扬手掷出块鎏金牌匾,上书“天下第一辣”。
灰衣汉子面色骤变:“巴山夜雨门也来夺‘辣王帖’?”
却见那黑衣首领冷笑:“三年前青城派灭门,十八道辣味秘方独缺‘鬼城椒麻’,今日这锅红汤里……”
话未说完,红衣妇人突然甩出腰间汤勺,叮叮当当撞开三支淬毒竹签。
老者长叹一声,铁勺在锅中划出北斗七星:“当年张无忌在光明顶调和六派恩怨,今日老朽便以这‘两江调和手’说和。”
说着舀起七味佐料——临峰山野椒取其烈,嘉陵晨露收其润,磁器口豆豉蕴其醇,南山竹荪添其清,涪陵榨菜增其脆,巫山腐乳酿其厚,最后滴入半匙白帝城猿啼时接的松针霜。
“这‘七星伴月锅’,可抵得三十年内力修为。”
正待分说,东边酒楼忽飘来阵阵焦香。但见二楼窗棂洞开,白衣书生以判官笔蘸辣油,在蒸腾雾气中书写《侠客行》。
每写一字,锅中毛血旺便翻起三尺血浪,待写到“十步杀一人”,整条江鱼竟从汤中跃出,鱼腹上现出“渝州秘典”四字篆文。
黑衣首领见状大惊:“这……这是失传的‘辣字诀’!”
话音未落,江面忽起狂风,七十二艘乌篷船自朝天门顺流而下,船头皆立着持锅握铲的汉子。
灰衣汉子仰天大笑:“渝州十八码头弟兄在此!”
但见千百竹筷如剑林竖起,锅中红汤化作漫天血雨,每一滴都映着山城灯火。
老者摇头苦笑,铁勺轻点江心:“三十年前,黄蓉女侠在此以‘二十四桥明月夜’雕豆腐斗法,今日诸位却为个虚名……”
忽然住口,鼻尖微动,身形如鹤冲天,直扑西岸吊脚楼。
众人紧随其后,却见柴扉半掩,八旬老妪正用降龙木烧灶,锅中清汤白雾间,竟浮着朵以豆腐雕成的雪莲花。
“这才是真味!”老者颤声跪拜,“当年觉远大师在少林寺煮的一口‘清水白菜’,原来尚有传人!”
老妪头也不抬,木勺在锅边轻敲三下,声似暮鼓晨钟。
霎时间满城辣味尽敛,唯余江风送来句川江号子:“三尺灶台乾坤大,一勺红汤日月长,餐间文化绵如水,千秋万代永流传……”
(二)《文化在餐桌上延伸·红楼版》
一考生
却说这日荣国府上灯烛煌煌,西府海棠才谢了粉瓣,东院芍药又绽了胭脂。
贾母命凤姐儿在藕香榭摆下家宴,说要尝一尝南边新贡的“龙团胜雪”。
王夫人早命人在青玉案上铺了苏绣锦褥,鸳鸯捧来掐丝珐琅食盒,揭开时但见十二格玲珑攒心,盛着杏仁佛手、胭脂鹅脯、藕粉桂糖糕等细点,俱是《山家清供》里载的古法。
宝玉正拈着松瓤鹅油卷与黛玉说笑,忽见婆子们抬进一方紫檀雕花食案,上置鎏金錾花暖锅,咕嘟嘟冒着蟹眼水泡。
探春细看那汤色如琥珀,奇道:“这汤底倒似《吕氏春秋》里说的‘鼎中之变’,怎不见半点油星?”
凤姐儿掀帘笑道:“好姑娘,这是用老江津四面山的十八只老母鸡吊了三昼夜的‘无影汤’,专为配那雪浪纸似的豆腐片儿。”
说着揭开青花瓷盖,满室登时浮起松烟墨香,原是豆腐上竟用针尖刻着《兰亭集序》的蝇头小楷。
贾母戴着西洋眼镜细瞧,不禁拊掌:“当年敏儿在时,最爱将《楚辞》腌在糟鲥鱼里入味,如今这豆腐倒得了她的真传。”
话音未落,外头婆子急急捧进个缠枝莲纹瓷盒,揭开竟是四十九枚玲珑虾饺,每枚褶纹恰似《诗经》里的“重章叠句”。
宝钗用银箸夹起细观,轻叹:“《周礼》有云‘割烹煎和谓之养’,今儿这席面,倒把四书五经都烩在一处了。”
正说笑着,忽闻廊下小厮传报:“北静王府送来了‘诗礼银杏’。”
众人看时,原是银杏果嵌着糯米篆字,拼成“克己复礼”四字。
黛玉抿嘴笑道:“这般吃食,倒叫人想起颦卿那句‘口齿噙香对月吟’了。”
宝玉听得痴了,手中玛瑙碗盛着的枫露茶泼出半盏,在月白绫子裙上洇开山水墨痕。
黛玉见状,痴痴笑道:“原来文化不仅在餐桌上延伸,还在裙衫上留香。”
(三)《文化在餐桌上延伸·三国篇》
一考生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不知长江三峡间,早有庖人将烽火狼烟烩入鼎鼐。
且说那渝州城依山为屏,两江环抱,崖壁间凿出的灶台吞吐云雾,竟把巴人先祖的虎钮錞于化作烹鲜之器。
一
章武元年春,刘备于白帝城托孤,忽闻江风送来麻辣辛香。
原是川江纤夫以石臼捣碎江津花椒,混入夔门腐乳,就着铁锅煨煮江豚,谓之“水八块”。
孔明观其汤色赤红如赤壁焰火,叹道:“此羹暗含火攻之策,辣在舌尖七分,余温三分入肺腑。”
遂命人取来西蜀井盐、南中草果、四面山红油,以八卦阵势排列佐料,创出“九宫格”火锅雏形。
张飞以丈八蛇矛搅动红汤,但见牛肚翻涌似战船连环,鸭肠蜿蜒如长江九曲。
二
且说那朝天门码头,千帆竞发,万商云集。有挑夫歇脚时,取黄桷树荫下青石为案,以扁担两端箩筐架起红泥小灶。
一瓢长江水,半勺牛油膏,竟将纤绳磨碎的桐籽屑作辣料。
忽见江心浮出东汉陶釜残片,渔人捞起视之,釜底铭文依稀可辨“永元六年江州监造”。
刘璋旧部孟达观此物,笑曰:“昔年张鲁米道炼丹不成,今日方知真火在民间灶膛。”
三
最奇当属綦江口老妪烹制“泉水鸡”。
取涂山禹迹石缝渗出的泠泉,佐以南山竹海晨露浸润的七星椒,再配骆崃山华藏寺秘制豆腐。
某日费祎使吴归来,见老妪以松枝为柴,铁锅边烙着“建安十九年江州铁官”铭文。
鸡块入釜时,满山松涛骤起,两江(长江与綦江)奏出洪流之声,辣香竟凝作《巴渝舞》的夔鼓节奏。
后主刘禅闻香遣使求食,老妪掷勺于地:“此鸡须配峡江险浪,几江烟云,鼎山晨露,浒溪竹叶,清溪沟桐油,锦官城里的安乐窝如何消受?”
四
再说那龙门滩的石板路上,蒸腾着“毛血旺”的江湖气。
屠户每日宰牛,将凝血旺子盛入诸葛鼓状铁盆,辅以鹤山坪野椒、缙云竹荪、油溪鲫鱼。
某日姜维北伐前夜,见士卒围坐分食此物,红汤中沉浮的鸭血竟似八阵图变幻。
忽有白鹤衔来杜宇残羽落入汤中,辣味陡然添了三分啼血悲鸣。
五
建兴三年,李严督粮过佛图关,见樵夫以桐叶包裹“辣子鸡”。鸡块藏于朝天椒海,恍如赤甲山隐于云雾。
李严举箸翻找,笑道:“此乃兵法中‘伏兵四起’之象!”
忽见辣椒堆里埋着半片竹简,上刻秦时隶书“江州,綦河,盐百石”。众人皆惊,方知巴人嗜辣之风,早载于李冰石犀镇水的年月。
六
至景耀六年,邓艾偷渡阴平,渝州城头却飘起“小面”旗幡。面摊老翁以青杠木梆击节,银丝面在笊篱间起落如白帝城飞瀑。
佐料十二味列如军阵:宜宾芽菜充先锋,涪陵榨菜作中军,江津花椒、保宁醋分列两翼。
陆抗伐蜀途经此地,吞下三碗红汤小面,汗透重甲,叹道:“此面之烈,更胜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七
后人有诗叹曰:“鼎沸千载烟未消,两江辣浪煮前朝。箸尖点破三分局,碗底沉浮九宫爻。”
方知这渝州食事,辣是巴山脊梁骨,麻是蜀水回肠曲,一锅红汤里,煮着比《三国志》更鲜活的山河精魂,世世延传,代代相颂。
(三)《文化在餐桌上延伸·西游版》
诗曰:
鼎山翻腾三昧火,箸尖伐自五行山。
玉盘能载菩提露,金盏堪盛般若禅。
话说唐僧师徒离了火焰山,行至天竺东界,忽见祥云缭绕处现出一座城池,城门匾额书“好吃国”三个篆字。
悟空火眼金睛望去,但见城中炊烟如龙蛇起舞,市井间飘着五色香云,竟把八戒馋得钉耙落地,连呼:“好香!好香!这炊烟里竟有蟠桃会的琼浆味!”
入得城来,只见三十六条长街皆以青瓷铺路,七十二座酒楼俱悬水晶帘幕。那东市灶台上立着青铜饕餮鼎,西坊案板间横卧玄铁庖丁刀。
忽闻一声铜磬响,半空降下八位仙娥,手提鎏金食盒笑道:“今日恰逢‘八珍宴’,特请圣僧品鉴我邦‘文字席’。”
众人随至王宫,见白玉长案上摆开《心经》全卷,细看竟是糯米雕成梵文,浸在雪莲露中。
国王抚须道:“此乃玄奘法师当年译经时,以笔墨蘸素汤所书,唤作‘般若素心羹’。”
唐僧合掌诵佛,羹汤忽现金光,字字浮空化作《金刚经》偈语。
正惊叹间,忽见御厨抬出九尺见方的山河地理锅。锅分九州,扬子江以醪糟为水,泰山顶用茯苓作峰,更奇的是南海波涛竟是鱼翅颤颤。
悟空拔根毫毛变作金箍棒,往锅中一搅,笑道:“老孙这招‘翻江倒海’,可比四海龙王强些!”霎时锅中云蒸霞蔚,升起二十四节气幻象。
八戒早按捺不住,抢过琉璃盏要舀“高老庄肘子”,却被沙僧拦住:“二师兄仔细看,这肘子纹路暗合河图洛书。”
定睛观瞧,肉皮上果有星斗排列,肥瘦相间处藏着“天行健”三字。
御厨笑道:“此乃文王拘羑里时,以周易卦象入味的‘演易坛肉’。”
忽听殿外喧哗,原是东海龙王献来“千鳞宴”。
但见珊瑚案上,鲤鱼须编作《诗经》“关关雎鸠”,鲥鱼骨排成《楚辞》“香草美人”。
最奇是条十丈长的文鳐鱼,鱼身鳞片皆刻诸子百家章句,敖广拱手道:“此鱼每逢科考便在东海跃波,今取其‘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意。”
宴至中宵,御花园升起皓月。嫦娥自广寒宫掷下玉杵,捣出百斗“桂魄冰醪”,酒液中沉浮着《水调歌头》词牌。
八戒连饮三觥,醉眼乜斜道:“这月光酿的仙酒,倒比瑶池会的御酒更妙!”
话音未落,酒液竟在杯中凝成“举杯邀明月”五个冰晶小字。
唐僧忽有所悟,问国王:“佳肴美馔不过穿肠过,与佛法何干?”
国王笑指天际:“圣僧且看!”
但见银河倒悬,星辉落入百姓家的粗陶碗——农妇以《击壤歌》煮藜羹,樵夫用《伐檀》调野蔌,童子们竟拿《三字经》当炊饼嚼。满城饮食男女,俱在烟火里修行。
离城那日,悟空拔毫毛变出紫金钵,将城中五味凝成颗舍利子。
沙僧憨笑:“大师兄这宝贝,可比当年如来赐的钵盂更妙。”
唐僧颔首:“饮食文字皆是渡舟,舌尖上自有西天。”唯有八戒摸着滚圆肚皮嘀咕:“早知取经路上有这般造化,老猪该把净坛使者的差事辞了!”
这正是:
嚼得菜根知世味,烹鲜煮字见真如。
若问文化何处觅,柴米油盐皆是书。
(四)《文化在餐桌上延伸·水浒版》
诗云:
快意恩仇三碗酒,忠肝义胆一锅烩。
箸挑四海风云色,鼎沸千年侠骨香。
话说梁山泊聚义厅前新开张一座“替天楼”,门前挑着朱红帘子,上书“四海珍馐填不平好汉饥肠,五湖美酒浇得透英雄块垒”。
这日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归来,闻得酒香,禅杖往地下一杵,震得檐角铜铃乱响:“直娘贼!洒家肠子都饿成枯藤了,快筛二十角酒来!”
但见那厨下转出个赤面虬髯大汉,手提解牛尖刀,案板上摆着半扇黄牛肉。正是“操刀鬼”曹正,口中喝道:“今日这‘替天行道羹’,须得三江活水、五岳香草、巴山七叶椒、临峰老滕叶,配着快意恩仇的火候!”
话音未落,武松打虎归来,将两只吊睛白额虎掷于堂前:“这大虫的腰子最是壮阳,与智深哥哥下酒!”
忽听得门外马蹄声急,林冲雪夜上梁山般冲进店来,枪尖挑着个鎏金食盒:“高衙内那厮府上抢来的‘玲珑八宝鸭’,兄弟们分了!”
掀开盒盖,鸭腹中竟塞着《六韬》竹简,浸在二十年女儿红里。
吴用摇着鹅毛扇笑道:“这鸭子暗合‘瞒天过海’之计,端的妙哉!”
正热闹间,阮氏三雄扛着丈二长的鳜鱼闯进门。那鱼鳞片片刻着《渔歌子》,腮中尚含洞庭水草。
阮小七拍着鱼头嚷道:“这厮在石碣村吞了爷爷的钓钩,合该做成‘浪里白条烩’!”
曹正刀光一闪,鱼腹中忽滚出颗夜明珠,映得满堂生辉——原是方腊军中遗失的传国玉玺!
宋江举着青花海碗起身:“今日这宴,可比得鸿门宴?”
李逵早撕下半条虎腿,满嘴流油叫道:“哥哥忒不爽利!便是东京皇帝的龙肝凤髓,也换不得俺梁山一碗断头酒!”
说着将板斧往桌上一劈,震得“替天行道”旗簌簌落灰。
后厨忽飘来异香,孙二娘系着人皮围裙,端出三屉“十字坡包子”。
那面皮薄如蝉翼,竟透出《孙武兵法》字迹。
张青叹道:“当年在孟州道,多少好汉吃过这‘人肉包子’……”
话未说完,时迁从梁上翻下,嘴里叼着个汤包:“嫂子这手艺,东京御厨也羞煞!”
汤汁溅出,在桌面洇出幅《清明上河图》。
月上柳梢时,众好汉拼起三十六张八仙桌。但见:
江州辣鱼浮着浔阳楼反诗墨迹,
祝家庄烧鸡藏着盘陀路暗道图,
景阳冈虎骨酒泡着“三碗不过岗”木牌,
野猪林鹿脯压着林冲草料场的火折子。
燕青忽吹起铁笛,乐声里走出个白发庖丁,手持祖传“庖丁解牛刀”。刀光过处,全牛化作《史记》篇章:肋排刻着刺客列传,牛肚写着游侠列传,牛尾竟排成太史公自序。
公孙胜拂尘一挥:“这老儿是战国专诸后人,刺王僚的鱼肠剑,原是把厨刀!”
智多星吴用醉眼乜斜,在酒坛上题诗曰:“鼎镬烹尽忠奸事,江湖不过酒肉香。”
忽见戴宗神行甲马传来急报——那昏君在东京办“琼林宴”,菜单写着“梁山泊群寇烩”,还专门从渝州江津进贡四面山玉石炼铸的八卦火锅,还有龙登山的九叶椒,德感坝的硒鸡蛋,白沙镇的槽坊酒。李逵抡起板斧就要下山:“待俺剁了那鸟皇帝,与兄弟们做醒酒汤!”
宋江却按住黑旋风,取支雕翎箭在桌面划道:“这‘替天楼’便是俺梁山的面皮,明日开个分店到东京朱雀门,教天下人知道——”
话音未落,鲁智深将禅杖往地下一震:“说甚鸟分店!今夜这桌酒肉,便是老子的灵山,吃尽天下三千载!”
正是:
江湖不过碗中影,
侠义从来釜底薪。
莫道炊烟无气节,
千秋忠辣族群欣。
(五)《文化在餐桌上延伸·散文版》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凝视着千年岁月,那些曾经庄严的祭祀礼器,早已走进了寻常百姓的餐桌。从“钟鸣鼎食”到“民以食为天”,饮食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进化史。
餐桌,这个承载着生命延续的方寸之地,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中华文化最深邃的光芒。
饮食之器,承载着文明的重量。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不仅是烹煮的器具,更是权力的象征。《周礼》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鼎的多少,代表着身份的高低。那些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诉说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对礼制的尊崇。正如孔子所言:“器以藏礼”,饮食之器早已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载体。
饮食之礼,彰显着文明的深度。《礼记》有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从乡饮酒礼到宫廷宴席,从祭祀供品到节令美食,饮食礼仪贯穿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朱熹在《家礼》中详细记载了日常饮食的规范,甚至连筷子的摆放都有讲究。这些看似繁琐的礼仪,实则蕴含着“敬天法祖”的深意,体现着“和为贵”的处世哲学。
饮食之道,传承着文明的智慧。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将治国之道与烹饪之术相提并论。苏轼在《老饕赋》中写道:“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道出了中国人对美食的独特理解。袁枚的《随园食单》,不仅是一部食谱,更是一部生活美学。饮食之道,既讲究“五味调和”,又追求“色香味形”,体现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从茹毛饮血到食不厌精,从果腹之需到文化盛宴,餐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那些流传千年的饮食习俗,那些蕴含智慧的烹饪技艺,那些寄托情怀的饮食礼仪,构成了中华文化最生动的注脚。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让我们在餐桌上细细品味文化的韵味,让文明的火种在味蕾间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