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抗战和以后的师范教育
一、 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
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创建于1906年(清光绪32年),校址在重庆市中区石马岗(现劳动人民文化 宫所在地),原由川东36邑联立的,原名叫川东联立师范学校,是当时川东地区师范学校中的最高学府。
1939年(民国28年)5月,因日本侵略者对重庆狂轰滥炸,乃迁来江津白沙镇东海沱桥头,校长聂 荣藻(白沙人),学制3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多为各县选送并经考试录取入学,伙食享受公费。迁来时, 有普通师范6个班,体育师范2个班,儿童师范1个班,学生约400人。
当时,学校校舍条件差,教室系临时修建用稻草盖的半截土墙房子,有三间办公室为新修的土墙瓦盖平 房。食堂、礼堂、教职员工和学生宿舍,全是借用的民房。照明用的是桐油灯或煤油灯。随校迁来的数万 册图书和理化生物实验仪器设备,租用聂家老屋和江家祠堂存用。生物实验设备,当时冠甲各中等学校,单 高倍显微镜,即拥有近60台之多。学校租用农田辟有一个足球场兼田径场和三个篮球场。
1940年(民国29年),学校在附近千乘溪设附属小学一所,有6个班学生200余人,同时设有1个幼儿 班。这年又附设初中两个班,招学生100余人。同年省立涪陵中学,因一时无校舍,省教育厅以代办名义 交由川东师范学校接办。这年10月,国立九中,因普通中学不兼办师范,故将其所办的师范部两个班学生 转入川东师范继续学习。
1942年(民国31年),川东师范又附设建国先修班3个班,招收初中毕业生补习1年。这时,学校达13 个班,学生500余人(附属小学未计在内)。
川东师范学校管理严格,校风纯朴,学风谨严,师资力量强。当时负责教学教育的先后有吴继先、佘雪 曼、林辰、侯锡藩、张幼园、徐光华、周剑农、周拨夫、蒲梓莞、成善楷、万和莆、李滨荪、封开基等著 名教师、教授。学生质量高,毕业参加工作的,均受到各县欢迎,其中不少人还考入中央大学、浙江大学、 四川大学等许多高等院校深造。当年,重庆大学体育科,还对川东师范设有免考保送入学的名额。
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允许学生组织社团,举办刊物、壁报、书画展览、演讲会和排演话剧。 当时,先后在校学习的中共地下党员周应培、黄大洲、李培根、向国灵等,运用各种形式,积极从事革命 活动,如组织“醒狮歌咏队”,演唱《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组织“东风壁报社”,报道农民的疾苦,揭 露旧社会的黑暗,宣传革命,向往光明。体育活动,也开展得很好,星期天的校际篮球赛从未间断。川东 师范的代表队“东海沱篮球队”在白沙名噪一时。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民国25年)5月,学校迁回重庆市中区原校址。
二、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
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是四川省仅有的两所女子师范学校之一,又称“二女师”(成都女师为女 一师),简称“渝女师”,原设在重庆市中区夫子池。向有优良的革命传统。
1939年(民国28年)1月,迁来江津白沙镇溜马岗新本女中校地(新本女中迁去黑石山),校长江学珠, 学制3年,招收初中毕业女生。享受公费待遇。迁来时,共9个班,每年级3个班,其中幼儿师范1个班。 设有附属小学和幼稚园,校址在下坝邓家祠堂,全校学生共600余人。学校管理严格,教学质量高。1942 年(民国31年)3月,白沙万人大合唱活动中,重庆女师是合唱团的主力。
学校在白沙石坝街汤家院子,曾单设附属小学1所。1942年(民国31年)秋,陈洁明任校长。全校达23个班,学生800余人。
重庆女师学生亦来源于川东各市县。它在江津办学7年多,于1946年(民国35年)秋迁回重庆。
三、国立九中师范部
国立九中,原是国立安徽二中,因安徽沦陷迁来江津,于1938年(民国27年)改名为国立第九中学的。 设有高中分校,初中分校和师范部,师范部招收初中毕业生,主要是沦陷区来四川的,在江津也招收部分 江津初中生和4年制简易师范毕业生(插班入学),校址在江津德感坝。1940年(民国29年),师范部有学生3个年级,各1个班。第一班学生汪寿康等毕业后,第二班、第三班学生即奉令于是年10月转入川东师 范学校。第二班学生杜少民、谭芝萍等40人编为川东师范相应年级第25班乙组,第三班学生王淑蓉、冷神 坤等40余人、编为川东师范相应年级第27班乙组,继续学习,直至毕业。
四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是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40年(民国29年)创办的,是民国时期全国唯一的1所国 立的女子师范学院,校址设在江津白沙镇新桥白苍山庄,由教育部原督学谢循初创办并任首任院长。学院 设教育、国文、英语、史地、理化、音乐、家政等七个系及体育专修科。是年11月25日正式开学。次年, 增设数学系,并受教育部委托,在白沙建立第一个家庭教育实验区。1943年(民国32年),学校有27个班, 学生405人,教职员69人。1944年(民国33年),增设国语专修科。
学院校舍,系临时建筑,因陋就简,条件极差,但学风良好。执教的名教授有魏建功、卢前、余雪曼、 胡小石、李何林、李霄野、吴伯超、沙梅等。几年间,白沙文化生活空前活跃。谢循初院长任筹备会主任委员,举办白沙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体育运动会、5月音乐月万人大合唱。 一些教授、学者举办了白沙书 画展览、劝募战时公债等游艺大会,组建了白沙业余平剧研究会和白沙青年文化服务部,女师学院师生起 了带头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和许多内迁的学校纷纷迁回京、津、沪,女师学院师生掀起迁校运动,院长 谢循初代表学院向教育部力请将学院迁往南京,教育部长朱家骅以“女师学院是全国唯一的女子最高学府, 四川是抗日的大后方,应留在四川”为理由,就是不允许,谢院长遂辞职离院。学校一时无人负责,由教 育部组织九人委员会,将大学先修班人员并入,进行重新登记,不愿留在学校者,发路费回家;愿意留在 学院者,遂于1946年(民国35年)8月,全院迁往重庆九龙坡原交通学院校址(今美术学院校址),因交 通学院已迁回上海,劳君展(著名民主革命人士许德珩的夫人)女士任院长。1951年,高等院校调整时,女 师学院与其他几所师范教育院校合并,改为西南师范学院,校址在重庆市北暗,即今之西南师范大学。
五、国立女师学院附属师范学校
女师学院附属师范学校,是1943年(民国32年),由原并入学院附中的国立十七女子初中分校改建的。 校址在白沙镇上黄泥嘴,校长刘汉良,设初师1个班,学生35人,均由小学毕业入学,以后发展到3个班, 学生100余人。1946年(民国35年),随女师学院迁去重庆。
六、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
1940年(民国29年),由热心体育教育事业的学者、教授倡议,经教育部批准,于1941年(民国30年), 在江津县城南门外“武城”正式成立国立体育专科学校,首任校长方万邦,继任校长江良规、章辑五。1942 年(民国31年),有学生114人,教职员12人。1943年,改办为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开设的术科中, 有当时一般体育专业院校未开设的垒球、吊环、撑竿跳高、圈网球等课程。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校于1946 年迁去了湖北武汉。新中国成立后,该校扩建为中南体育学院,后改名为武汉体育学院。
七、国立江津师范学校
国立江津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国立十七中。1940年(民国29年),国立十七中,由巴县兴隆场迁来江津, 校长童仕荃。校址设慈先在云乡,后迁去高占乡深沟子,全部为男生。次年,第四中山中学班和第八中山 中学班,均划归十七中的女子分校。1941年,十七中本部和分部划归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1945年(民 国34年)8月,学校迁至金刚沱,改办为国立江津师范学校,先后任校长的有范德一、张季飞。1946年9 月,该校迁往重庆北碚,与全川其他国立师范学校合并。次年秋,学校改名为四川省立北碚师范学校,该校校友,情谊颇深,今尚常有会聚。
八、江津专区文教干部学校和江津专区教育行政学校
1951年初,江津专员行政公署决定在江津县城东门外(今几江学校所在地)建立专区文教干部学校,短期培训在职的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各区(相当于现在的镇)文教干部,由专区文教科长危石顽任校长,教 导主任和教员有廖德富、何振声、罗令娴等。课程主要是时事政治、国家政策、教育方针、政策任务等。学 员由地区各县选送。1953年停办。1958年在江津县白沙镇小官山,由江津专科学校教导主任何顺万、周永 祚等人筹建,由何兼管。培训除原定的外,加上业余教育干部,以及作为学校提拔对象。教育内容有时事 政策、哲学、教育学、教育调查等。后派专区文教科副科长黄诗群兼校长,1961年迁去江津五福街,后迁 去清平路中学原址。1964年迁去永川,成为重庆市渝西教育学院的前身。
“近水楼台先得月。”外迁来江津的师范学校和在江津新办的师范院校,为江津的青少年学生,创设了就 地入学的有利条件,为江津培养了众多的新师资,对江津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后江津又断断续续地办过一些师范教育。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全国立即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各行各业都以特殊的速度举办各种事业和企业,教育也出现 空前快速发展的状态,企图用极快的速度建成社会主义。
江津师范学校在这种形势下,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办速成师范、初级师范、幼儿师范、中级师范,还办 艺术师范、农业中学干部培训班等等。学校规模发展到26个教学班。县里又设立了初级函授师范学校、函 授师范学校(其历史的发展变迁,将在本书第二篇江津师范学校、第三篇江津教师进修学校另述之)。江津 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于1958年在永川、江津、白沙三地,创办了江津专科学校。由副专员赵次庸兼任校长。 三地分别设农科、工科、师范科,办在江津专科学校的师范科,校址在白沙镇小官山原白沙女中旧址。开 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秋季招收高中毕业生200人入学。教师是从专区一些完全中学和师 范学校抽调的。1959年,迁去江津县城东门外支那内学院内(今几江中学原址),1962年奉令撤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