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372阅读
  • 0回复

(最新理论)碣石底蕴论修仙  沧海恒楼有新意——《观沧海》另种凝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长河
 

发帖
47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8-31
— 本帖被 长河 执行加亮操作(2022-09-10) —

注:本文是《文化阅读历史审视法》中的部分内容。文化阅读讲究读脉、解脉、写脉三结合。只有正确梳理文学史的读脉,才能顺着这条绳,结合史脉、史料、史识、史场,以及个人生命轨迹和思想脉络,沿文字的路径去解读作品内涵。原文一万多字,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论世:历史的广角镜。分(一)事件背景:北征乌桓;(二)碣石底蕴:求仙问道。二、知人:个体思想投射。分(一)黄老道:时代潮流;(二)步出厦门行:生命长寿;(三)舆论环境:挟天令侯。三、剖文:历史现场解剖。分(一)大海形象:充满野心;(二)比照诗脉:修仙文化;(三)诗歌对比:底蕴传承;(四)教材解读:文化理解。

论文选入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时,压缩三分二字数,便只取核心内容。

本文的写作来自一次教学实战。2021年9月谭老师为重庆江津田家炳中学初一上教研课,选定《观沧海》。根据学情,该年级18个班,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优生班,二是少量中间层次,三是最差层次,大概占一半比例。

当时上最差层次班。怎么上?是浅层次,还是深层次,还是创新?最后谭老师觉得不受束缚最好,文科没有听不懂的学生,只有教不出深度的老师。

文化底蕴与文化思辨的熏陶对学生的成长就像阳光和空气,必不可少。何况,文化课堂是谭老师的标配。用文化阅读和文化教学的眼光审视,发现该课的教参和历来解读脱离具体历史文化语境和人物思想及人物成长环境与政治环境,于是有了精妙的课堂设计和文化解读的争议呈现,也就有了这篇论文。

该文写完发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葛宇虹主任,立即得到认可。但因错过下半年与教材同步时间,故放在2022年第6期发表。

在此致谢江津田家炳中学初一教研组同仁,江津田家炳中学初一(16)班同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与责编。

碣石底蕴论修仙  沧海恒楼有新意
——《观沧海》另种凝视

重庆市江津区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  谭恒君  

重庆市江津区教师发展中心     王  洪

摘  要:《观沧海》历来被理解为通过大海形象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但从曹操的家族背景、时代哲学、黄老信仰、政治处境等,结合碣石山的修仙文化底蕴和《步出厦门行》组诗题旨,张狂的大海只是曹操用来嘲笑和讽刺割据势力塑造的形象,它虽然野心膨胀,不可一世,但最终难逃沧海桑田的轮回,借此表现曹操全无取代汉王室的逆乱想法,展示了汉末黄老哲学追求生命永恒的美学思想和曹操的政治智慧。

关键词:修仙文化、政治野心、沧海桑田、文化传承与理解

部编教材七年级第1单元《古代诗歌四首》将曹操名篇《观沧海》列为首篇,足见教材编辑对这首诗歌的重视。从文学史角度看,《中国文学史》作者游国恩将其列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写景诗,袁行霈列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同时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篇章。这些荣耀足以支撑其作为初中学生学习的第一首古诗。

这首诗的主题,无论是以前的教材版本,还是部编版本,都认为借助大海形象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理想。但笔者认为这一主题值得磋商。

要正确认识一首诗的主题,即作者写作的意图,首先应该还原写作现场和相关时段内作者的思想及所处舆论环境,才能抽丝剥茧,寻得真相。

一、碣石底蕴:求仙问道‍

此诗作于曹操北征乌桓途中。曹操为什么要登碣石山?碣石山有什么文化底蕴,这底蕴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曹操登山时在精神上所受到的环境影响。

碣石山的文化底色,首先来自大禹治水的传说:这里是龙尾。大禹为了彻底治好水患,带人勘察地形。一行人从岐山、太行、恒山一路走来,一直到燕山的碣石,当大禹等人乘舟登山,来到山顶,看到山形如翘起的龙尾,大禹明白此处已是大陆尽头,于是命人在山峰正中竖起一座石制的“楬橥”,作为大地尽头的标志,并将此山命名为楬石山(后演变为碣石山)。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里记得清楚:“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勃碣”是渤海边上的碣石山,我国最早的地理专著《禹贡》载“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与史记记载相同。可见,碣石山在中国龙脉文化和地理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之共识。

其次来自于古代“三山”传说。水患过后,碣石山一带渐渐有了人烟,后来此地建立了古孤竹国。人们在山上远眺大海,于烟波浩淼间竟然发现了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于是碣石山渐渐成为修仙访道之所。

最后来自于战国后期在碣石山所形成的方术之风,连齐威王、宣王、燕昭王都派人入三山去求不长生之药。由此,形成碣石山独特的求仙修道文化,碣石山也被称为“三山五岳”之外的“神岳”。公元前215年秋巡时秦始皇登临碣石山,未见仙人,便派遣卢生入海寻找,还在碣石山附近修建行宫,等候出海求仙的人带回长生之药。公元110年,刘彻“北至碣石”登上碣石山,在山顶修建“汉武台”,祈仙求神。于是以碣石为中心,在其邻近海域和山东半岛的芝罘等形成了环海求仙大本营。

随后就是魏武帝曹操登临碣石山。他会想什么呢?建功立业?自立为帝?统一天下?如果真是这样,又怎与碣石山的修仙文化相融?

二、步出厦门行:生命长寿‍

曹操之所以要登临碣石山,肯定是因为碣石山自身的文化魅力,而不仅仅是一座自然形态的纯风景之山。也就是说曹操知道这是一座修仙文化的山,他登山也不可能避开修仙文化。

曹操早年信奉的是借方术养生企图达到长生不老目的之黄老道,并伴随他一生。当曹操仅带万余兵马追黄巾军至济北时,黄巾军竟然乞降,“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让曹操拥有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这其中共同的信仰基础是重要因素之一。

1959年中国学界发生了关于曹操与黄巾、曹操与黄老道信仰等问题的辩论。学界郭沫若、朱永嘉等力图从政治、经济上说明曹操获得黄巾支持、得人心的原因。杨宽则考查曹氏家族自曹腾以来信奉黄老道的情况,从宗教角度提出“曹操和黄巾军是有着同‘道’的关系”。许晓晴认为:“假如曹操不是道教中人,双手沾满了农民起义之士鲜血的曹操又何能得到农民起义军的信任,应当说,其共同的信仰应为此之基石。”张硕芳、先怡衡在《探析曹操与原始道教的关系》一文中提出:“在青州军的心目中,尚黄的曹操其道与中黄太乙同。通过多次的接触,道教徒意识到曹操才是他们真正的领袖,是上天派遣来统治民间的正统人选。在太平道中,曹操轻而易举地实现了‘通天权’的转移。”姜生在《曹操与原始道教》中认为:“在魏晋道教中曹操已被奉为神真,且神位崇高。”

因此,如果说《观沧海》表达了曹操建功立业的思想,实在是有辱曹操的生命觉悟与政治智慧,也跟汉魏哲学大相径庭。

《步出厦门行》是一组乐府诗,除“艳”外,包括《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观沧海》写大海之壮阔,与日月星辰互为辉映,意境开阔深远。《冬十月》《土不同》则描写幽燕冬季的寒冷、萧条,以及恶劣环境培育出的人物与风俗,流露出对现实的忧虑和对生命的悲悯叹怨。因此在前三者基础上,《龟虽寿》开启了生命的感悟,再长寿的生命也有终点,三千年的龟也会走到尽头。因此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听于天命,更要修仙:“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养怡之福”,即仙道。道教与其他宗教最大区别在于其他宗教要解释“人死后如何”的问题,而道教要解决却是“人如何不死”的问题,而且有一套服食与导引的养性练气之法。

一代枭雄,能跳出魏晋玄学和游仙诗的时代氛围及家族和个体的道家文化基因,独立高唱建功立业的英雄志向?换一个角度,曹操抒发一统天下的思想,也与碣石山的氛围格格不入!不妨再从另一个角度想想:曹操当时个人所处的舆论环境。

诸葛亮隆中对有一句话:“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说明曹操所面对的舆论环境很恶劣!天下人认为曹操无非是借天子的圣意来实现个人野心罢了,这种犯上逆乱者,人神共愤。

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曹操北征乌桓无论是去的途中还是班师回朝之时,他敢用大海自比,说自己要吞吐日月星辰,一统天下?这不是自己找脸打吗?

是该重新认识沧海形象和这首诗的主题了。

三、大海形象:充满野心‍

首先想指出部颁教材上的一处解释:竦峙。教材解释为“耸立”,说“峙”也是“耸立的意思”。这样的解释就把“山岛竦峙”变成了对大海的客观描述:山岛耸立起来。

但“峙”有“对峙”的意思,按这种解释,岛礁与海边的山石对峙着,这样的大海才有生命感和诗意,也更切合沧海的另一种寓意。

这是一个怎样的大海:动荡不安,充满野心,与山对峙,一遇秋风就涌波翻浪,自身羽翼丰满,“百草丰茂”……这也无非是天下大乱时枭雄均有的本色,确实想建功立业。但在曹操眼中,大海远不止于此,它气势磅礴,野性张狂,还要吞吐日月星辰。按《尚书·益稷》的记载,东汉初完善和固定了龙袍礼制,形成了服饰等级的十二章纹,一直沿袭到清朝末。其中龙袍最上方为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结合这一汉代文化,《观沧海》中的大海明摆着是要取代汉家江山。

曹操北征乌桓,仅仅是稳定北方,南方还有孙、刘未除,外有军阀虎视眈眈,内有政敌磨刀霍霍,以他的政治智慧,会这么张狂叫嚣?

其实,反复阅读此诗会发现,曹操的诗还没有结束就戛然而止,欲说还休,隐含了另一个很重要的神仙思想:沧海桑田。不可一世的大海最终变桑田,在日月星辰面前不过是一粒沙石,何况普通人呢?因此人如果要想超越生死,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只有修仙成神。

这样才与后面的《龟虽寿》呼应,与曹操本人和他的时代及他登临的碣石文化底蕴相称,也与他想借此表达的政治立场相符:通过暗示自己对仙家的永生追求,借大海最终惨变桑田的覆灭,宣示自己没有取代汉家江山的想法。是对天下群雄指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回应。

如此,大海只是曹操眼中想乘乱夺取天下的袁绍、袁术、刘备、孙权、张绣等之流的枭雄形象而已。如果把大海形象强加在曹操身上,那岂非自我羞辱?

以仙家的眼光看大海,只不过是小水洼,随时变桑田,不管它如何张狂。以凡人的眼光看大海,则磅礴大气,吞吐日月,让人敬畏无比。这也是解读诗歌的两种角度。

四、总结

《观沧海》无论诗歌本身,还是联系《步出厦门行》乐府组诗;无论是结合碣石山的文化底蕴,还是曹操的时代哲学、家族背景、个人信仰乃至他的诗歌修养、政治智慧等,他塑造的大海形象只代表充满野心的乱世枭雄,最终逃不过沧海桑田的轮回。

我们姑且不论神仙之道的荒谬,看问题不能超越古人的历史局限。作为原始道教的曹操和作为东汉末年天师道精神领袖的曹操,以及作为挟天子令诸侯的汉丞相曹操,无论哪一种身份都不会让他以诗歌中的沧海自居。他必须超越沧海,才符合他的时代和他的经历及政治地位。

当然,本文对《观沧海》的认知只是根据文化脉络和历史现场进行的文化思辨,很难说正确或错误,只是提供一种解读的参考而已。

打造校园文化气场,养育学生文化人格,传承千年文化血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