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新帐号

  • 2912阅读
  • 0回复

(17届大初赛)第17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暨等级测试试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35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9-29

第17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
暨等级测试试题

一、高中组

1、(人类文明)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古希腊的哲学家在希腊海边思考的时候,印度的哲学家在恒河岸边打坐,中国的哲学家在黄河岸边散步。

而且他们使命当中有一个分工:希腊哲学家主要是考虑人和物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印度哲学家主要是考虑人和神的关系,即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中国哲学家主要是考虑人和人的关系,即现实世界的社会构架。

请写一篇文章,任选角度,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和思考,可以针对整体,也可针对局部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请你以一位外星球教授的身份,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这是一份发言稿。

命制理由

每一种文明的源头,其实已经描述了这种文明的范式与框架。

西方文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它们最初是为了通过数与形等自然科学,去探究“神迹”,证实“神”的存在。

没想到这种基于宗教信仰的精神追求,却产生了物质世界的巨大改变:在假设——验证——重复实验基础上,西方科学终于在宗教甲板上起飞了。

这绝对出乎全人类意料。

印度文明思考超验世界,研究人与神的关系,其实最直接:他们不需要西方式的科学作为第三方桥梁,而是直接通过身体动作和意念的瑜伽修炼,翻墙到神的世界。

印度宗教文化,成为一种标杆,它最早诞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同时它的宗教门派众多,以至被称为“宗教博物馆”。

中华文明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圣人明君代“天”管辖人间,背后依然有宗教的影子。

而且这个影子的力量非常大:皇帝虽然代天行事,但如果违背天意,则有各种异常天象警示皇上,乃至于皇帝不得不在神秘的天象面前,向天下臣民写下检讨书:罪己诏。

看看写罪己诏的皇帝:大禹、商汤(《汤诰》)、周成王(《周颂·小毖》)、秦穆公(《秦誓》)、汉武帝(《轮台罪己诏》)、唐德宗(《罪己大赦诏》)、唐太宗……

据统计,汉朝开始,下“罪己诏”的皇帝人数80人左右:汉代15人、三国1人、吴国2人、两晋7人、南朝14、北朝1人、隋朝1人、唐朝8人、五代6人、宋代7人、辽代1人、金代1人、元朝4人、明朝3人、清朝8人

中国皇权不过是“天权”下的人间符号,中央集权不过是皇帝名义下的精英治国而已。皇帝的“专制”不过是神化的权威,中国传统政体的权力结构更多是精英间的博弈。

我们看到的中国历史,是实实在在的人间故事,虽然夹带着天象下的“君权神授”观,但那只是皇权正统性证据,不影响人间生活。

三种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在轴星时代之前,就完成了“天人分裂”的宗教改革,人间是人的世界,人文文化领先全球。

作为中学生,应该有文化思辨力,这种思辨力应该从关注文明源头的差异开始,才能培养文化审查力、文化辨别力,从而获得对自身文明的定力。

文化多元,这个世界才精彩。

但无论有多少多元的世界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

带着这份自豪与自信,去审辨其他文明,就知道作为中国人在精神上富裕程度。

当然,该试题需要你扩大阅读范围,有足够的素材来支撑你的观点。

本文还要求以外星球教授的身份发言,即希望你们站在第三方立场,来讲述你对地球文明模式的认知。

这样的设计,不知超出高考试题思维多少倍。

2、(斗争艺术)请以“冲突”为话题,结合自身成长、国内国际局势、历史事例、未来发展等,任选焦点,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命制理由

和平是人类永恒的愿望,但从逻辑来讲,就意味着斗争或冲突甚至战争并不缺席人类生活。

化解冲突是一种智慧,直面冲突更是一种胆略。

软弱和退让不一定能赢得和平与尊重,反击和斗争却可能能获得对手尊敬,但也可能永远消灭。

世界范围来说,有大国争斗、宗教冲突、领土纷战、种族矛盾、贫富差距等等,必然带来各种纠纷。

作为中学生应该有直面冲突的意识和责任,未来才能扛起这个国家的重担,因为中国的崛起和复兴,注定会有坎坷。

一群躲进书斋的考生,如果身上没有一点血性品质和狼性思维,这个国家的未来注定会失去刚性力量。

面对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人才战、意识战、体制战等等,在硝烟迷漫的战场,我们应该留一只眼睛看看教室外面,告诉自己这个国家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素质,才能支撑它的发展壮大。

1904年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第二场“各国政治策”最后一题,面对美国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考题为:“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即是考查学子是否具有政治博弈的能力,是否具有解决国与国矛盾冲突的胆与识。

你选题的大小,其实就证明了你学养的厚簿。

该题不限文体,且可延伸到“未来发展”,也为发挥学生想象打开大门:可以虚拟未来解决国家统一、边境摩擦、南海争端、商贸矛盾、政体竞争等全方位的冲突。也可以是自身进入社会后,处理在职场、家庭的各种纠纷。

当然,妥协也是一种艺术,特别是有实力下的妥协,可能是为了更好地选择反击的契机。或者面对强大对手时的一种共生思维,以避免两败俱伤的惨局。

3、(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必然性,但有时具有不可预测性。比如戏点烽火,一个玩笑毁掉了一个王朝;鸿门宴上放刘邦,注定楚汉相争有败局;青梅煮酒释刘备,便有三国鼎立之事;雇佣军叛变,是唐帝国退出中亚的历史拐点;吴三桂降清,冲天一怒为红颜等等。

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结果。比如张献忠、洪秀全,可以是农民起义的正面形象,也可以是贼寇邪教的反面魔象。

请任选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作评价。

要求:1、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具有当代意义。2、写作素材中国限定在魏晋南北朝,西方历史事件与人物不限,可作为中西文化思辨材料。3、不低于800字。

命制理由

史实、史论、史识构成史学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为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结论

史学是文人必备,没有史学积累难以称为文人,所以不喜欢历史的语文老师,充其量只是教皮毛而已。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背后是这个国家价值观的传承问题。中国历史则直接表现为当朝为前朝著史,通过对前朝事件和人物的盖棺定论,传递主流价值。

人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有时可以清晰描述,有时却因复杂时局和多种因素作用,具有不可捉摸的偶然性,远远超出历史人物的掌握。

本试题最大的创新,是限定了历史观察的时空,只能是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期间的事件和人物,如果要引述思辨对象,则限定为国外素材。

这样的命题在高考中尝未出现,但最终会出现。因为这样的命题,会引导学生去认真读书,广博见闻,厚积薄发。

同时,这样的限定,才能真正意义上阻断宿构:从内容要素上彻底将宿构文章消灭,读书较少的学生,无论如何难以完成对宿构文章的内容更新。

这是浙江争议满分作文后,文化作文留给高考阅卷组长的礼物:宿构是一种考场智慧,并不是一种错误,任何阅卷场认可的文风,都可成为下一届的宿构范本。公平意义上的选拔不是对某种单一文风的抑扬,而是通过内容要素的限定,实现对宿构的狙击。

当然,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本命题另一创新点,是要写出所选事件和人物的当代意义:这才是我们读史的关键,为现实服务,借古知今,也是文化作文“历史底蕴”的写作追求。

高中组命制理由

中美冲突下,无论是留学生、外贸出口,还是国内企业,都面临着种种不确定性。

甚至大国冲突下,许多小国也面临着大国夹缝的选择智慧与未来的不可捉摸性。

所以借助“冲突”为话题,让经历这一事件的中学生,培养一点刚硬品质,有直面冲突的勇气和智慧,避免传统儒生的呆子气。

第三题紧接第二题,以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历史人物的正面性与反面性,引导考生思考历史事件下的个人行为,以及行为所呈现的中国传统价值系统。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只要这个国家的核心群体坚守着和维护着自己的价值体系,这个国家至少在精神上不会被消灭。

第一题则是让同学们了解不同文明在起源上的特性,培养自己的文化多元观和基于世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自信。

不同的文明范式,让我们懂得各种文明的优劣,从而避免夜郎自大,学会谦卑地引进不同文明的优点,以完善和丰富自身文明要素。

有这样开放的胸襟和理性的文化思辨,无论和平状态还是冲突状态,我们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初中组

1、(科技文化)请以“我的科技发明”为话题,畅想20年后,在你感兴趣的方面,你发明了一种新产品,可以解决人类某些方面的问题。可以叙述你的发明过程,也可畅想产品的商业模式,或者产品带给人类生活的便捷等等。可以是民用产品,也可以是军用产品,或其他跨界产品。

(1)文体不限,题目自拟;(2)不少于600字;(3)尽量写成小小说。

命制理由

这是一个用科技实力说话的时代。

中兴被重罚、华为被打压、13所高校和300多家企业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中国的“芯”痛病……让这个时代的青年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科技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科技企业有国界。

全球化并不代表技术和产品可以无国界共享,《瓦森纳协定》一直限制敏感军事技术对中国出口。

所以,如何将科学元素植入中国文化基因,让它成为中国人生命的一部分,需要从教育开始,借助课堂,在青少年的灵魂里播下这颗种子。

也许今天对自己所发明产品的畅想,就扛起了一种责任:用科学救国救民救世界。

当然,每个同学的兴趣爱好或天赋的差异很大,所以提醒大家,产品本身有民用、军用和跨界等。特别点明军用和跨界,是因为我们的血液里应该有一种刚硬的品质,中国的崛起需要强大的国防来保护它的成果和国民。

文体上,再一次表明文化作文对记叙文这种传统教科书认识的反对:初中阶段,早就应该进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水平。

还爬在小学生的记叙文体上写初中生的故事,是教材编辑的错误。

这个错误,早就应该纠正过来。

文化作文强调一定要给中学生20年的想象空间,为他们的成长添加一双翅膀,让他们今天在教室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粒种子,会在20年后开花结果。

2、(乡土文化)每个人最早的文化襁褓都是自己脚下的地域文化上。你张口说的第一句方言,就来自你的故乡。故乡是你最初读的第一本书,但却又是你读得最潦草的书,甚至你还记不得它的封面在哪里?它的主体部分在哪里?它有多少章节?

请选择你家乡的一位历史名人,或者历史事件,或者历史建筑,或者历史传说,或者乡贤故事等等,用散文或小小说描述出来,可以夹杂家乡方言。也可综合家乡的文化现象,论述你家乡所在群体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要求:(1)描写尽量生动。(2)故事感强,有可读性。(3)议论文有观点有论证有事例,有一定的说服力。(4)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命制理由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曾镌刻着一道神谕:“认识你自己”。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认识自己首先从认识家乡开始。

认识家乡必然从认识家乡的风俗风物到认识人,最后进入家乡这个群体的文化基因。

而你的生命也必然流淌着这种基因,无论它好,还是坏。

古人讲究衣锦还乡,其实很有内涵。一是检验:看家乡这个地方的人,到外面世界后能成长到怎样的程度,以此检验和证实地域群体基因的优劣和弹性。

二是责任和反哺:就是用自己历练获得的认知,来改造本土文化基因。所以传统社会,许多还乡的贤者、富者、贵者、仁者等,无一例外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从事家乡教育。

可惜,这种乡贤文化在当代失落了。

很少有衣锦还乡者,把自己在外面世界看见和学到的优秀东西,回馈给家乡的年轻一代了。

那就从你们这一代开始,讲好家乡故事,认识群体基因,树立地域文化自信,并在未来努力改造,以提升地域文化品质。

本试题在强调重读故乡这本书的时候,还强调写作可以夹杂方言:这是当下学校写作教学很少强调的要素,但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却极为重要。因为他们真正开始创作的时候,不可能脱离家乡的语言而只有标准的普通话,更何况,地域广阔的中国,注定了部分人不一定适合用普通话进行创作。

你的乡音乡语,才是你最终的写作语言,也许它不是全部,但一定是写作的灵魂。

3(经典文化)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孔子“训子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2)司马谈命子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3)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曾国藩教子读书人之气质,由于天生,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根据以上材料,任选角度,或叙述,或议论,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或贬,写一篇文章,在班上演讲。

要求:(1)题目自拟。(2)演讲稿无论是故事还是议论,都要表明自己的观点。(3)用现代眼光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表明你对以上四家或某一家家训的态度,可以赞成,可以反对,可以持保留态度(即自己当下的认知能力无法作出判断)。(4)不低于600字。

命制理由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道很痛苦的坎。

比如孔子面对春秋外交多引用《诗经》来含蓄表达观点的时代特点,告诫孔鲤必须熟读《诗经》,才能在外交会盟中听懂对方观点或表达自己思想。

但当代却完全进入俗语时代,没有读过书,一样能表达交流。

古代社会不学礼,无以立,因为他们有家庭的孝悌之礼,社交的揖让之礼、顿首之礼、稽首之礼、弱冠之礼等等,不懂这些礼节,无法与人交流,难以在社会立足。

但当代早就抛弃这些繁缛的束缚,只要能问声好,点个头,握个手,带着笑,便可行遍各地。

如此看来,古代家训的现代意义在哪里?

读书的核心目的无非有三:一是吸收新知识新思想以认识世界,二是通过阅读学会表达和写作,三是学以致行,在生活中运用。

如果无法身体力行,学习的这些东西的价值何在?

何况部分传统文化表述的内容,在当今社会早已消失,我们该怎样理解?

比如司马谈的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当今社会早就没了皇帝,该怎样理解“君”?可不可以理解为做好单位本职工作,或爱国守法等等?

曾国藩的家训,认为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对于这种当代唯物主义认为的“相法”迷信,该怎样认识?

虽然都是经典名言,但本试题却有独特创新:如何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当代解释?如何对当代认定的迷信糟粕,保留中国式的存疑?

因为,如果我们全面否定星象易术,中国历史的许多故事,就缺了趣味,而且也无法理解中国历史的叙事方式,那些关于君权神授和圣贤英雄的传奇色彩。

因此,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理解与表述中,可以对不了解的部分文化,采用存疑的方式保留,以中性的思维看待它们,待今后全面认识后,再来否定或肯定。

这是对你们小小年龄的考验: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某些传统文化,也不要附和上一代或上几代人的认知,因为相对于你们这一代,他们的文化环境肯定不如你们。

在公知已死的今天,希望有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真知灼见。

同样是名言试题,该题却包含了更大的信息量,关键是:还有文化责任。

初中组命制理由

初中生正是想象力爆棚的时代,他们需要20年以上的想象空间。

这些想象,必须基于他们今天的经历:国际环境变化、经济双循环、中国科技受打压、中美贸易战、中印边境争端、制造业去中国化等等。

“我的科技发明”,不设界限,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视域,任意驰骋。

试题特别强调军用品和跨界品,是希望能将外界的压力变成他们守护国土和占领科技制高点的动力。

第二题回到学生成长的文化襁褓,希望用讲述家乡故事的方式,提升他们对自身成长的文化环境的了解。

更希望他们在外面拼打一生,衣锦还乡时,用自己的智慧和人生收获,回馈乡里,恢复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

第三题聚焦中国家训文化,其实也回到了中国近百年的老话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该试题希望他们站在中国经济崛起和文化复苏的时代基石上,不受前几代人文化自卑环境的影响,勇敢地去肯定或否则或保留当下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三道题其实应该是以第二题的家乡文化为根,以第三题的经典文化的现代化解读为茎叶,以第一题的科技发明为果,种下了一颗生命的树,叫文化责任。

三、小学组

1、(研学文化)你的每一次外出,都是一次阅读,也是一次研学。

行万里路,是眼读自然和社会及历史,你看见的是活生生的民俗生活画卷,还有岁月在他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留下的印迹。

请以“旅行中的感受”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命制理由

可以把一切行走当成玩耍。

也可以把一切玩耍的行走当成学习的课堂。

在玩中思考,玩中表达,玩中觅趣,才不会让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白白流逝。

这其实是为了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行万里路,已经成为这一代小学生的标配,用脚思考的时代,要让大脑释放激情,用文字记录下行走的点点滴滴。

这是这个时代赐予你们的成长礼物,你们一定要利用好。

2、(热点文化)成都300年桂花巷,全长近千米,街道两侧全部种满了桂花树,每一棵树都比碗口还粗,每年秋天,香飘千里。但97号,人们发现有一半的桂花树,三天就被拦腰砍完,市民痛心不已。有人说,历史就这样被“腰斩”,30年多年的桂花树,是成都的风景和一代人的记忆,却这样被糟蹋。

请以         被人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3、请尽量关注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

命制理由

很多活着的历史,总是被人无情消灭。

不仅仅是桂花树,不仅仅是成都。

我们身边的许多文化,无论是历史古迹,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在不断消失。

该试题可以从消失或保护两个角度来审视,让小学生的眼里,有了对生活环境的关注。

至于对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历史背景的追踪,是为了培养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会借今寻古,将现实与历史进行关联,有助我们反过来,学会借古鉴今。

这种正反两个思维通道的互动,才有助于我们立足今天,借鉴过去,面向未来。

    

3、(经典文化)在倡导“文化阅读”的当下,你一定读了不少经典作品,请你选择最喜欢的经典作品,给它写一个续集,或者模仿它的语言和人物,新编一个故事,或仿写你读过的经典诗歌或散文。

题目三选一:(1)“                 续写

2)“              故事新编

3)“           仿写

要求:1、任选一题目写作。2、请将题目补充完整。3、字数不少于400字。

命制理由

怎样才能让整本书阅读产生效果?

最好的办法不是出问答题,而是出写作题。

写作最简单有效的三种题型:一是续写,就象高鹗续写《红楼梦》后40回一样。二是故事新编,用大家熟悉的名著原型人物的个性、口吻、语言模式等,模拟在当下生活的场景,以此讽今。三是直接仿写经典,从思维、结构、语言、立意等,让它写出一模一样的双胞胎。

试题特别强调“文化阅读”,一是希望在阅读选择上,遵从经典和序列,不能盲读乱读急读混读,根据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结合中国和世界的经典文化,形成阅读序列。二是希望阅读遵从中国阅读学学脉,让阅读过程有文化。

虽然只有两点要求,但却是当下阅读的灾难点,很多老师甚至没有阅读的序列意识和文化意识,更不用说阅读本身需要遵从中国阅读学的哪些原则。

小学组命制理由

这一代小学生是最有机会实现读书与行走结合,因为经济可以支撑。

其实从家门到学校的距离就可能有历史文化信息和当代生活的民俗画卷。

所以,每一次出门,就是一次阅读。

有这样的意识,就培养了一双观察的眼睛。

但还是有很多人不见身边事物的价值,比如成都的桂花树。

通过热点现象的追踪和思考,可以提醒我们如何认知周围事物的文化意义,从而实现由自然观察跨向文化观察。

不过,无论是行走的审视,还是观察的提升,都要立足于对经典文化的吸收,这是最快捷的方式。

考察学生对经典阅读的效果,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写作。虽然古人倡导“强学力行”,认为知后而行是第一重要,但读后而知,却是行的前提。

如何知道你已经读懂?

第三题给出了最好的三种方式。

希望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去尝试和探索,寻找“读知”关系的测试法,以及“读知写”关系的衔接法。

它们一定是未来解决“学与知”、“知与行”、“行与思”、“思与写”等关系的钥匙。

这几者的关系,也是阅读的核心内涵。

四、主题金题(留学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教育部消息显示,2020年我国在海外留学人员约160万。

留学要适应海外国家的文化习俗、饮食文化、日常生活习惯、沟通语言、生活环境、气候等因素,这本身就是行万里路的学习与锻炼。

出国留学有机会享受国外优质教学资源、节约一定的时间成本、还可以提升语言、生活等综合能力。

比如硕士研究生,国内需要读3年。但在英国只需要一年,美国一般1-2年,虽然涉及一定的语言障碍,不一定有国内研究生学得扎实,但节约了1-2年时间。

留学最大的好处,是享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也就是说,国内成绩普通的学生,却可以读上世界名校,这是许多家长愿意花巨资让孩子留学的原因。

也就是说,留学也分理想型和功利型。前者是想学真本事,开眼界,提升人生品格。后者是避开国内竞争,到国外拿优质文凭,达到与国内优生一样的文凭待遇,只是需要付出一笔钱而已。

于是对留学生就有了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多数是差生才出国,英国《每日电讯报》甚至称:中国中介公司承诺可将未达分数线的学生送进英国名校,并教咨询者在申请留学签证时撒谎。有的认为中国清北等名校留学比例更高,留学前十的大学除清北外,是人大、科大、复旦、浙大、交大、同济等品牌。

2、从世界留学史来看,留学生总是去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文化。东方来说,日本遣唐使学习大唐文化。欧洲来说,罗马征服巴尔干半岛后,希腊文化传入意大利,有钱的罗马人尽可能让自己的子弟赴希腊留学。近代俄罗斯彼得大帝以留学生身份,对普鲁士、奥地利、荷兰、英国、瑞典等地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派遣留学生学习欧洲文化,1870年日本制定了《海外留学生规则》,新中国很多军界、政界、科技界、文化界的名流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对此,你认为应该打造怎样的留学文化?享受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必要平衡国外和国内文凭之间的关系,以减少不公平带来的矛盾冲突?面对有的国家排斥中国留学生,你觉得该怎样处理对待?中产阶级有让孩子出国的经济条件,是否都应该有留学意识和准备?等等。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留学的看法。

命制理由

疫情带来中国留学生数据爆光。

于是关于留学的话题成为网络热点。

便有了许多贬抑之词:诸如留学生回国可以读职高,留学生多数都是国内差生等等。

也有许多愤愤之词:诸如留学生是走用钱堆出来的终南捷径。

不否认留学生中确实有镀金拿文凭者,甚至文凭都混不过的纨绔子弟。

但更应该看到作为科技落后的中国,留学生是唯一进入世界科技前沿,能够带回技术和管理以提升中国实力的文化传递者。

所以美国要限制中国留学生进入理工科大学,特别是敏感专业,想对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开放的世界,必然要开放留学,这是自由世界的必备。

至于西方部分文凭含水量高,对国内部分学生不公平,这算是时代的成本吧。

但金子总会发光,即使当年的差生与学霸进了同一单位,学霸仍然有机会再次成为职场霸主,这并不影响优生的发展。

宽容对待,特别是站在国家立场。

虽然现在我们选择留学国外,但未来一定是世界选择留学中国。

这才是中国留学文化的追求。

毕竟,那曾是我们历史的辉煌,可以让它再次重现。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作文千年追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